教案的编写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具。探讨教案的编写和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一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四、教学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五、教学用具。
三角尺、小黑板、小卡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
(1)(-2.6)+(-3.1);(2)(-2)+3;(3)8+(-3);(4)(-6.9)+0.
2.化简下列各式符号:
(1)-(-6);(2)-(+8);(3)+(-7);。
(4)+(+4);(5)-(-9);(6)-(+3).
3.填空:
(1)______+6=20;(2)20+______=17;。
(3)______+(-2)=-20;(4)(-20)+______=-6.
在第3题中,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在小学里就是减法运算。如______+6=20,就是求20-6=14,所以14+6=20.那么(2),(3),(4)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减法法则。
问题1(1)(+10)-(+3)=______;。
(2)(+10)+(-3)=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式的结果相同,(更多内容请访问首页:)即(+10)-(+3)=(+10)+(-3).
(2)(+10)+(+3)=______.
(2)的结果是多少?
于是,(+10)-(-3)=(+10)+(+3).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强调运用此法则时注意“两变”:一是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减数变号(减法============加法)。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
(1)(-3)-(-5);(2)0-7.
例2计算:
(1)18-(-3);(2)(-3)-18;(3)(-18)-(-3);(4)(-3)-(-18).
通过计算上面一组有理数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
在小学里学习的减法,差总是小于被减数,在有理数减法中,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了,只要减去一个负数,其差就大于被减数。
阅读课本63页例3。
(四)、小结。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
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五)、课堂练习。
1.计算:
(1)-8-8;(2)(-8)-(-8);(3)8-(-8);(4)8-8;。
2.计算:
3.计算:
(1)1.6-(-2.5);(2)0.4-1;(3)(-3.8)-7;。
(4)(-5.9)-(-6.1);。
(5)(-2.3)-3.6;(6)4.2-5.7;(7)(-3.71)-(-1.45);(8)6.18-(-2.93).
利用有理数减法解下列问题。
八、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2.6知识技能的2、3、4和问题解决1。
九、板书设计。
2.5有理数的减法。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例3。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十、课后反思。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二
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
2、计算、
(1)(—8)+(—6);(2)(—8)—(—6);(3)8—(—6);。
(4)(—8)—6;(5)5—14、
五、新授。
我们已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24页练习、
(1)题是已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原式=1+3—4—0。5=0—0。5=—0。5。
(2)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律,同号结合、
原式=—2。4—4。6+3。5+3。5=—7+7=0。
(3)题先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原式=(—7)+(—5)+(—4)+(+10)。
=—7—5—4+10(省略括号和加号)。
=—16+10。
=—6。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第26页习题1、3第5、6、13题、
九、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1、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案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教案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课堂是写作车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提出反馈或修改意见,学生不断进行写作,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过程教案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三
1、(6分)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内:
-23,0.25,,-5.18,18,-38,10,+7,0,+12。
正数集合:{………}。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2、某校对七年级男生进行俯卧撑测试,以能做7个为标准,超过的次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次数用负数表示,其中8名男生的成绩如下表:
2-103-2-310。
(1)这8名男生的达标率是百分之几?
(2)这8名男生共做了多少个俯卧撑?
答案。
1、
正数集合:{0.25,18,10,+7,+12………}。
整数集合:{-23,18,-38,10,+7,0,+12………}。
分数集合:{0.25,,-5.18………}。
2、
(1)50%,(2)56个。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四
2、会把省略加号和括号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看成几个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进一步感悟“转化”的思想。
把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的有理数加法,运用运算律交换加数位置时,符号不变。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速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1、完成下列计算:
(1)3+7-12;(2)(-8)-(-10)+(-6)-(+4)。
归纳: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和()后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
1、把下列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2、将下列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加号省略:
(1)12+(-8)=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运算先统一成加法,再省略加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本p37例6,完成下列计算:
盘点收获。
个案补充。
1.计算:
本p39习题2。5第6题(1)、(3)、(5),第7题。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五
1、知识目标: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运用有理数的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2、能力目标:通过对问题的变式探索,培养自己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的推导及熟练运用。
难点:有理数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的确定。
1、在小学我们已经接触了乘法,那什么叫乘法呢?
求几个的运算,叫乘法。
一个数同0相乘,得0。
2、请你列举几道小学学过的乘法算式。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后蜗牛应在o点的()边()cm处。
可以列式为:(+2)(+3)=。
问题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那么3分钟后蜗牛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后蜗牛应在o点的()边()cm处。
可以列式为:
问题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那么3分钟前蜗牛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边()cm处。
可以表示为:
问题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那么3分钟前蜗牛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边()cm处。
可以表示为:
2、观察这四个式子:
(+2)(+3)=+6(—2)(—3)=+6。
(—2)(+3)=—6(+2)(—3)=—6。
正数乘正数积为__数:负数乘负数积为__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__数:正数乘负数积为__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_____。
思考:当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
两数相乘,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
1、你能确定下列乘积的符号吗?
37积的符号为;(—3)7积的符号为;
3(—7)积的`符号为;(—3)(—7)积的符号为。
2先阅读,再填空:
(—5)x(—3)。同号两数相乘。
(—5)x(—3)=+()得正。
5x3=15把绝对值相乘。
所以(—5)x(—3)=15。
填空:(—7)x4____________________。
(—7)x4=—()___________。
7x4=28_____________。
所以(—7)x4=____________。
[例1]计算:
(1)(—5)(2)(—5)。
(3)(—6)(—0.45)(4)(—7)0=。
解:(1)(—5)(—6)=+(56)=+30=30。
请同学们仿照上述步骤计算(2)(3)(4)。
(2)(—5)6==。
(3)(—6)(—0.45)==。
(4)(—7)0=。
让我们来总结求解步骤:
两个数相乘,应先确定积的,再确定积的。
1、小组口算比赛,看谁更棒。
(1)3(—4)(2)2(—6)(3)(—6)2。
(4)6(—2)(5)(—6)0(6)0(—6)。
2、仔细计算。,注意积的符号和绝对值。
(1)(—4)0.25(2)(—0.5)(—2)(3)(—)。
(4)(—2)(—)(5)(—)(—)(6)(—)5。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数同0相乘,仍得0。
b、一个数同1相乘,仍得原数。
c、如果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d、一个数同—1相乘,得原数的相反数。
2、在—2,3,4,—5这四个数中,任意两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大的是()。
a、10b、12c、—20d、不是以上的答案。
3、计算下列各题:
(5)(—6)(—5)=;(6)(—5)(—6)=。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六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在引入了负数后,本课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宜过多展开。
教学准备。
用电脑制作动画体现有理数的分类过程。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2.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如果由a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什么意义?
4.举两个例子说明+5与-5的区别。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七
本课(节)课题3.1认识直棱柱第1课时/共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八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的相反数是()。
a.b.c.2d.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a.2b.c.2或d.1或。
3、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b.c.d.
4、绝对值不大于3的所有整数的积等于()。
a.b.6c.36d.0。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b.如果两个数不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的绝对值也不相等。
c.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不是负数d.只有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6、如果a与1互为相反数,则等于()。
a.2b.2c.1d.-1。
7、的值为()。
a.0b.3.14--3.14d.0.14。
列为()。
a.-b-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9、的倒数是____________.
10、绝对值等于2的数是___________.
1015。
1896。
11、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__.
12、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
14、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如果用-551年表示,则李白出生于公元7表示为________。
15、有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1,2,-4,8,-16,,第个数是__________.
16、已知=0,则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出三式,有一式给一分.)。
18、一个大长方形被分成8个小长方形,其中有5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如图中的数字所。
示,填上表中所缺的数,则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
三、解答下列各题:(本大题共8题,共96分)。
19、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8分)。
32,,7.7,,,,0,,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20、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及它们的相反相数,并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分)。
21、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要写出解题过程)(6分)。
(1)与(2)与。
22、计算下列各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3、体育课上,某中学对七年级男生进行了引体向上测试,以能做7个为标准多于标准的次数记为正数,不足的次数记为负数,其中8名男生的成绩为+2,-1,+3,0,-2,-3,+1,0。
(1)这8名男生中达到标准的占百分之几?(2)他们共做了多少次引体向上?
25、某出租车沿公路左右方向行驶,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某天从a地出发后到收工回家所走路线如下:(单位:千米)+8,-9,+4,+7,-2,-10,+18,-3,+7,+5。
(1)问收工时离出发点a多少千米?
(2)若该出租车每千米耗油0.3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26、(8分)股民李明上星期六买进春兰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7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单位:元)(注:用正数记股价比前一日上升数,用负数记股价比前一日下降数)。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
每股涨跌+4+4.5-1-2.5-6+2。
(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是多少元?
(2)本周内最高价是每股多少元?最低价每股多少元?
参考答案。
1.b;2;c;3.d;4.d;5.c;6.c;7.c;8.c;9.3;10.2。
11.0;12.13.-3.142;14.+701;15.;。
16.-4;。
10515。
189276。
18.
面积比等于。
19.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20.
21.(1)∵,
(2)∵,
6
22.(1)-2;(2)9;(3)2;(4)4;(5);。
(6)-35;(7)-12;(8)0;。
(9)。
(10).
24.略。
25.解:(1+0.2)7+(1.5+0.4)3=13.1元,
(1+0.2)6=7.2元。
所以,1月份水费为13.1元,2月份水费为7.2元.
26.解:(1)8-9+4+7-2-10+18-3+7+5=25,离a地25千米。
(2)8+9+4+7+2+10+18+3+7+5=73,
0.373=21.9升.
27.(1)27+4+4.5-1=34.5元;。
(2)最高35.5元,最低26元;。
(3)。
买入价为27元,
卖出价为27+4+4.5-1-2.5-6+2=28元。
买入手续费27x0.15%x1000=40.5元。
卖出税费28x(0.15%+0.1%)x1000=70元。
扣除税费40.5+70=110.5元。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九
1、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建立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出示教科书第145页例2(略)。
问:(1)你是怎样理解“不能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2)你是怎样理解“提前完成任务”的数量含义的?
(3)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怎样的不等式?
师生一起讨论解决例2.
1、教科书146页“归纳”(略).
2、你觉得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一样吗?
在讨论或议论的基础上老师揭示:
步法一致(设、列、解、答);本质有区别.(见下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解题步骤异同表。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17)(-2)4;(18)(-4)2;(19)-32;(20)-23;
(24)3.4×104÷(-5).。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一
一、问题的引入: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我采用了敌军对我军进行小规模军事侦察的问题,使学生处在一个指挥官的角色。对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情况,作出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明白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我感觉在问题的引入上问题过于简单,使学生思考的范围过于局限。没有出现比较热烈的学习气氛。所以问题的引入应加大深度,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问题的探索:在问题的探索上,我采用了一个小人在坐标轴上来回行走,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法则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生出现的问题我给作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对加法法则的理解进一步的加强。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最后的习题配备上,让学生对两个加数及和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并且对各种情况作出讨论,达到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促使学生的思路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二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
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
一般地,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
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例1计算:
(1)2,2,2,24;(2)-2,2,3,(-2)4;。
(3)0,02,03,04?
教师指出:2就是21,指数1通常不写?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三组计算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关系?
(1)模向观察。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2)纵向观察。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3)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什么数?
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
你能把上述的结论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当a。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以上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a2n=(-a)2n(n是正整数);
=-(-a)2n-1(n是正整数);
a2n0(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
例2计算:
(1)(-3)2,(-3)3,[-(-3)]5;。
(2)-32,-33,-(-3)5;。
(3),?
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课堂练习。
计算:
(1),,,-,;
(2)(-1)20xx,322,-42(-4)2,-23(-2)3;。
(3)(-1)n-1?
让学生回忆,做出小结:
1?乘方的有关概念?2?乘方的符号法则?3?括号的作用?
1?计算下列各式:
(-3)2;(-2)3;(-4)4;;-0.12;。
-(-3)3;3(-2)3;-6(-3)3;-(-4)2(-1)5?
2?填表:
3?a=-3,b=-5,c=4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
4?当a是负数时,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1)a2=(-a)2;(2)a3=(-a)3;(3)a2=;(4)a3=。
5*?平方得9的数有几个?是什么?有没有平方得-9的有理数?为什么?
6*?若(a+1)2+|b-2|=0,求a20xxb3的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25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