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也可以分享给他人,互相学习。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很好的提升自己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方式。写心得体会,是否需要参考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灵感,让大家在写心得体会时有所作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一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与教学,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我曾有幸在一所学校任教,多年来积累了一些关于古诗词鉴赏与教学心得体会,现分享给大家。
首先,古诗词的鉴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深意和内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主动思考、积极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抒发,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其次,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古诗词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掌握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学作品。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并与古诗词进行对比和联系,帮助他们建立起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文学素养。
再次,古诗词鉴赏也是一种审美体验。通过对古代文人墨客优美诗句的品味和欣赏,学生们能够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为了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我常常通过讲解古代文人墨客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给学生们推荐一些古诗词选集和名家作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魅力。
此外,古诗词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一种典雅高雅的文学形式,学生们通过学习和鉴赏古诗词,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更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和气质。因此,我常常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和演讲活动,要求他们通过朗读古诗词、背诵和演绎来锤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最后,我认为古诗词的鉴赏与教学应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诗情画意,体验到古代文人墨客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因此,我往往会引导学生通过与生活和社会相结合,创作一些现代化的古诗词作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总之,古诗词的鉴赏与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欣赏和表达。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与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古诗词学习中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相信古诗词的鉴赏与教学必将取得更好的成果。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二
“诗经三百篇,读罢如见一树梨。”这是唐代诗人戴复古对古诗词的概括。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海纳百川,充满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代表。在这些古诗词中,有许多沉淀着人类多年思想和智慧的珍品,被称为“最美古诗词”,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赏析、品味其中的美。
第二段: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的美有很多种,有凄婉悲怆的,有豪放壮丽的,有清新淡雅的,有含蓄隽永的。最美古诗词,不仅仅是语言优美、抒情深沉,更是表达了人类尊崇自然、感悟人生的智慧和洞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譬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首《春秋·天问》代表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宇宙的探索和尊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首《长恨歌》在凄婉悲怆之中表达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段:最美古诗词的鉴赏
鉴赏古诗词,首先要注重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从诗歌的背景、意义、人物、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表达及文化内涵。其次要注重整体感知,尤其是掌握古诗词的韵味和情调,感受其中饱含的感情和意境,领悟其意蕴和寓意。最后要注重与个人的联想和情感结合,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进行感性理解和诠释,把古诗词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中。
第四段:最美古诗词对我们的启示
最美古诗词不仅仅是诗歌,更是文化、历史、思想、情感的载体、凝聚和传承。这些文化精粹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启示我们的思维,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譬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它寄托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贪图安逸。
第五段:结尾
最美古诗词,不仅是文学上的经典,更是生命中的美好。它们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寓意着我们人类对于生命之美的不懈追寻。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其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更要细品其中的情感和启示,汲取智慧和思想,将其真正化为自己内心的光辉和动力,希望这些最美古诗词能够陪伴我们走过每一天的生命旅程,洒满心中的美好。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三
近日,我参加了一次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讲座,收获颇多,深受启发,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古诗词的深远意义。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现今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都更喜欢看网络小说、听歌曲,而忽视了古诗词的重要性。其实,古诗词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它具有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让我们学会欣赏、理解、传承这些诗词,也是珍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其次,讲座让我加深了对古诗词的了解,即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传统鉴赏方法。古诗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短小精悍、感情真挚、音韵优美等基本特点。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掌握传统的鉴赏方法。比如,我们在探究古诗词时,需要从文学特点、词语用法、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而这些分析都有对应的方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必要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第三,讲座让我认识到了古诗词与现代社会的紧密联系。许多古诗词主题与现代社会相似,如咏物、咏景、咏史等,许多情感也是现代人所共有的,如追求自由、渴望爱情、关注家国情怀等。由此,我们可以与古人产生共鸣,在欣赏古诗词之余,也能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古诗词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和社会变迁,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寻求启迪。
第四,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如何欣赏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是一种美的享受,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在讲座中,我了解到,欣赏古诗词需要“繁者其文,简者其意”,即在文字中寻找意境,了解作者用意和情感表达。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词语的音韵、和声、意境等方面,最好在诵读中入迷,在把握句子意境的同时,感受文学艺术所带来的感动。
最后,我认为参加“古诗词鉴赏讲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在享受古诗词的美感之余,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也可以找到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方式。通过欣赏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人格魅力和情感智慧,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领悟到爱国情怀,了解历史,以此谋求真正的幸福和发展。
综上所述,参加“古诗词鉴赏讲座”,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传统鉴赏方法,并且认识到古诗词与现代社会的联系。通过这个讲座,我受益匪浅,从中了解到了如何欣赏古诗词,也让我更加珍惜、热爱、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四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是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鉴赏是一段独特而美妙的旅程,通过接触、阅读和欣赏古人的诗词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对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和韵律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对它们所表达的人生智慧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我学完古诗词鉴赏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古诗词鉴赏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慧和才情。古人在受到各种限制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文字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独特的才情。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等各种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深深地感染了我。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直接简洁地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独自思念故乡的场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种简约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让我感受到古人在语言和思维上的高超之处。通过阅读古人的诗词作品,我也受到了启发,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学习古诗词鉴赏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了解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比如,通过杜牧的《秋夜将晓神秘冷》这首诗,我了解到了唐朝人民在秋天里庆祝丰收的盛况。而通过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我了解到了元旦这个传统节日在古代人们心中的意义和庆祝方式。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也深入揭示了古人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第三,学习古诗词鉴赏让我对古代人们的情感和人生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古诗词不仅是古代诗人们艺术表达的媒介,也是他们对人生思考的结晶。通过学习古诗词,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友情、亲情、生死等重大人生主题的思考和领悟。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描绘人生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和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而杜牧的《秋夜将晓神秘冷》则通过描绘秋天丰收的辉煌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这些古诗词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也增加了我对人生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学习古诗词鉴赏让我发现了古代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启迪和影响。古诗词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对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不仅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发现了古代文化对于现代生活的启迪之处。比如,通过学习古人的修身养性之道和待人处世之道,我认识到了古人对于人际关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可以指导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生活的困境。
总之,学习古诗词鉴赏是一次宝贵的心灵之旅。通过与古人的对话和接触,我深入领悟到了他们的聪慧和才情,了解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感受到了古人们对于人生智慧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发现了古代文化对于现代生活的启迪之处。通过古诗词的鉴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词,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感受到更多的人生智慧和情感。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五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学习古诗词鉴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才华,也可以启迪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在我学习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学会注重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在学古诗词鉴赏时,词语的选择和使用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恰当的词汇能够让一首诗词的含义更为明确,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到古人的感情和思想。因此,在学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深入解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 “疑”字便是一枚妙笔,凸显出古人那种幽思冥想的神态,而用“疑”字而不是其他字恰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这种注重品味每个词语的功夫,是学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段,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
韵律和格律是古诗词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古人对语言美的追求。在学习古诗词鉴赏时,我们也应当注重掌握韵律和格律,深入理解诗句中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比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话就是按照七绝的格律,每句四个字,六言双偶的每句有四个平仄。通过掌握韵律和格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和意境,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段,加强对古文化的了解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对于加深对古文化的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学习古诗词鉴赏,除了要注重诗句的结构和韵律外,还要多了解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学和文化知识。如了解唐诗、宋词、元曲、词话、曲谱、楹联、故事典故等,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有时候,古人所言不仅是对当时的时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文学艺术的见解,而且也包含了不同于现代的感受和思考方式。因此,如果我们要完全理解古诗词,最好是要深入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第四段,多读经典名著
学习古诗词鉴赏,也需要多读经典名著。因为古诗词是与其他文学作品相通的,它本身蕴含的就是文化、历史、语言的精华。如果我们了解典籍,比如《诗经》、《楚辞》、《史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那么阅读古代诗词时会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参照比较了解古人当时社会环境和价值观。通过多读经典名著,我们可以加深对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的认识,增强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也能够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
第五段,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习古诗词鉴赏,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让我们更加开阔视野,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亲和力。通过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产生自己的想象和构思,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悟渗透到文学中,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好作品。在学习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得到启发和鼓舞,同时,在创造自己的古诗词,也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真是非常美妙的体验。
总之,学习古诗词鉴赏需要我们注重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掌握韵律和格律,加强对古文化的了解、多读经典名著,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些技巧和心得总结起来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练习和运用。只有将它们贯穿于实践过程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让我们在古诗词鉴赏中有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六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文明智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鉴赏,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古诗词的深远意义,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收获。
第二段:审美境界的提升
古诗词的鉴赏需要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通过学习,我逐渐培养了对美的敏感和理解能力,学会了欣赏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深邃之美。古人以极其简练的文字,传达出类似美的智慧。他们利用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意境,感受到古人的情感表达。这种对美的敏感度不仅局限在古诗词方面,也影响到我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欣赏。
第三段:人生智慧的启示
古诗词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他们通过独到的见解,以及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来引发人们的思考。读古诗词,我开始更加关注人生的本质问题,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古诗词教会我懂得虚怀若谷、明哲保身、真诚待人等价值观,这些都是至今仍然有着重要意义的品质。古诗词中的人生智慧启示着我追求人生的真谛,提醒我珍惜并认真生活每一天。
第四段:情感体验的升华
古诗词常常能够直抵人心,通过简短而凝练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在读古诗词时,我常常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和共鸣。古人通过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抒发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热爱,使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古诗词给予我情感上的疗愈,并激发了我表达自己情感的欲望。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也尝试去写写自己的情感,从中释放压力,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第五段:文化自信的树立
通过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古诗词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通过起以古人的诗词为榜样,我开始有了表达自己的欲望,有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了一种自信心。每次读古诗词,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人,更加坚定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总结:
学习古诗词鉴赏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文化修养。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启示,体验情感的升华,并树立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鉴赏,探索中华文化的瑰宝,体味其千年的智慧和情感。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七
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我们汉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学素养,也可以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一些学古诗词鉴赏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古诗词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多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内容,因此,要想真正的理解和欣赏古诗词,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辅之以一些历史文化书籍和资料,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次,在学古诗词鉴赏中,需要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每一首诗词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也与时代和社会风尚有关。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内在情感与思想。
第三,学古诗词鉴赏需要注重细节把握。古诗词中往往有许多细微之处,例如用词、修辞、形象的描写等等,这些细节的把握往往会影响到整首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需要注重对细节的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和情感。
第四,学古诗词鉴赏需要有心态。古诗词作为文学形式之一,其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不同于现代文学,需要一定的包容和感受。在学古诗词鉴赏时,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用感性的方式去感受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最后,学古诗词鉴赏需要不断地练习和磨练。学习古诗词鉴赏并不是短暂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读诗词、背诗词、默写诗词,并将其与周围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在不断的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总之,学古诗词鉴赏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注重细节把握、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练习。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学习古诗词鉴赏更是提高个人素养的必修之路。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八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诗词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记录着历史的繁华与辉煌。而边塞诗,则是古代文人对边疆与战争的真实写照。通过学习和鉴赏边塞诗古诗词,我不仅对古代士人的心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懂得了情感表达与文化熏陶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边塞诗古诗词鉴赏的心得体会。
首先,边塞诗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了我。古人在边塞上的生活固然艰辛,然而他们却通过诗词来倾诉自己的心声,感慨万千。边塞诗往往以极简的文字和深沉的意境展现出了环境的严酷与人民的坚毅。例如柳宗元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以极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人们找寻归途的艰难,体现出了边疆人民坚忍不拔的精神。而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雄浑壮丽的词句描绘了边塞士人的宏伟气势,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边疆。
其次,边塞诗古诗词能够唤醒我对历史的思考。这些古代文人的作品往往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和思考,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和人民的生存状态。例如南北朝时期的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中描绘了弱国遭受侵略的无奈,启示我们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安宁的意义。另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通过抒发对边疆人民的敬意,展现出国家疆界的坚守与担当,让我深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真实。
第三,边塞诗古诗词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古人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常常简洁而生动,能够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地上,仰望着高耸的山川和浩瀚的河流,触摸到大自然的博大与宏伟。而边塞诗人王之涣的《送别》一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则将人们的心情与边塞的辉煌融为一体,令人情感澎湃。
第四,边塞诗古诗词启发了我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这些文人的作品,我渐渐领悟到诗词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悟。例如边塞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登高》都是通过对大自然的倾诉,表达出作家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向往和不舍。通过鉴赏这些优秀的古诗词作品,我深深感受到情感表达的力量和艺术之美。
最后,边塞诗古诗词让我深思人生意义与境遇。当我学习边塞诗古诗词时,总能感受到古人对世事沧桑和生存境遇的思考和反思。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历史疆界和人类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时代前程与生活意义的深切关注。读完这样的诗词,我总能在深夜反思人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让我更加明白自己所要追求的生活目标。
总之,通过对边塞诗古诗词的鉴赏与学习,我不仅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化传承,也深深体会到了古人情感表达的力量和艺术之美。世事如梦,唯有情感和文化之美是可以永恒流传的。边塞诗古诗词不仅启迪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也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生意义与境遇。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九
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网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迅速兴起。古诗词鉴赏网课作为其中的一种,不仅能让我们在享受美的同时提升修养,还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方便灵活地进行学习。通过参与古诗词鉴赏网课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价值与重要性。
第二段: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古诗词鉴赏网课以其独特的优势,将这些传统文化精华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使得学习者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古代文化背景、韵律与格律、意象与主题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网课的学习,我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得到了拓展,并且深入领悟到了其中的美与智慧。
第三段:学习方式的便利性
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投入,而古诗词鉴赏网课则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愉快地学习。比如,在公交车上、地铁里或者在家中,只需要打开电脑或者手机,就能够进入课程学习的网站,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让我对于诗词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由,也让我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中。
第四段:学习过程的互动性
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古诗词鉴赏网课更注重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课程的设计,学习者可以与教师进行线上的交流和讨论,得到更为贴近的指导和辅助。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与启发。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丰富了学习的层次和深度。
第五段:学习成果的实践性
古诗词鉴赏网课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学习成果的实践应用。通过学习课程,我不仅仅在理论层面了解了古诗词的相关知识,更加注重了对于韵律和意象的感知与理解。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让我在写作和表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美.
第六段:总结
通过古诗词鉴赏网课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古诗词的魅力和内涵,也更加懂得了传统文化的珍贵与重要性。同时,古诗词鉴赏网课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享受学习,更容易让知识得以巩固与应用。我相信,在互联网与传统诗词鉴赏教学相结合的趋势下,古诗词鉴赏网课将会为更多的学习者带来知识的启迪与美的享受。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十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体会到古诗词鉴赏与教学的重要性,并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古诗词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需要学生用心品味、欣赏。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和情感。通过鉴赏古诗词,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其次,古诗词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诗词往往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蕴,需要读者通过一些间接的信息来理解和推测。在鉴赏过程中,我常常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中的隐喻、象征和意象等,促使他们展开联想、拓展思维。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了思辨、阐释,提高了逻辑推理和批判思维能力。
再次,古诗词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古诗词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美文,背后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我常常结合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故事等,帮助学生了解和感知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知得到了加深,他们也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
此外,古诗词鉴赏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古诗词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达丰富的情感,通过阅读和鉴赏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人情和自然的感悟和表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诗意,进一步沉浸其中,从而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通过与古诗词对话,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拓展和丰富。
最后,古诗词鉴赏也需要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传统的朗读和默诵方式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课堂的互动交流,还常常采用多媒体技术、游戏和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去鉴赏古诗词。通过这样的创造性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古诗词鉴赏与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世界,并激发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将继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他们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感受人世间的美好和情感的熏陶。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十一
随着古诗词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和欣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阅读古诗词时,不仅要理解词意,更需要领略其中的美感和哲思,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欣赏效果。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很多,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对于古诗词鉴赏的体会和心得。
一、观察篇章结构
想要真正欣赏一首古诗,首先要详细的观察诗歌的篇章结构。古诗的构成是非常重要的,元曲的“长三行”和唐诗的“五言、七言”都有各自的语言韵味,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境。因此,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我们要时常关注诗歌的结构,掌握古诗的基本韵脚和文词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诗词之美。
二、抓住语言特点
古人的诗歌有着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同时还有很多句子和表达方式在今天并不常见。因此,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们需要对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用词独到、用典丰富等等。这些语言特点能够更好地突出诗歌的思想和意境,同时也是我们鉴赏古诗时需要留意的重点。
三、诗人的哲思
古诗词中有一句话:“诗来兴古风,意蕴读史书”。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需要注意其中的哲思思想,通俗易懂的古诗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迪。诗人通过句子和词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状的观察,让诗歌不仅是一种美感,更是一种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
四、领略诗歌意境
古人的诗歌多姿多彩,可以画张画卷,而且诗里的意境也是非常独特和精湛的。因此,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诗歌的意境,通常可以从生活、人物、景色和音乐等方面入手,更好的欣赏它的意境。同时,在欣赏的时候,也要多思考、多想象,感受诗歌中独特的韵味。
五、情感共鸣
古诗词往往都是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句子和词语,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因此,一个好的古诗词不仅是读者的欣赏对象,更是读者与诗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在欣赏古诗词时,我们需要有情感的共鸣,体验它所表达的情感和情感的共鸣。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珍宝,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我们而言,古诗词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通过鉴赏古诗词,可以更好地涵养自己的情感,启迪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件极为美妙的事情。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十二
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文化价值。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古诗词鉴赏不仅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还有助于增进大家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深地意识到学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心得和体会。
首先,学习古诗词必须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的祖先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作了不同类型的诗词,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和个人的情感。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地背诵,更是要理解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掘其价值。
其次,学习古诗词需要注重语言文学方面的鉴赏。古诗词的语言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每一个字眼、每一个修辞手法,并理解其美学效果。通过对字义和词汇的解读,可以更好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
另外,学习古诗词需要注重诗歌韵律。古诗词的韵律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之一,通过学习古代韵律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韵律美。同时,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古体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规律,如平水韵、古风乐府、七绝词等,为我们的鉴赏和赏析提供了更深刻的味道。
学习古诗词还需要注重古代文学背景的了解。文学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表现,古代的文学背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这些文学背景有助于更好地读懂古诗词。古代文学背景包括了古代思想文化、文学理论以及诗词流派、诗人流派等,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为我们的古诗词鉴赏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积淀。
最后,学习古诗词需要注重实践。在课堂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诗歌演唱等方式来加深对古诗词的了解和鉴赏。同时也可以通过赏析名家诗词、写作汉字等方式来提高个人水平,增强对古代文学艺术的的感悟和思考。
总之,古代诗词作为文化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古代诗词的历史背景、语言文学特色、韵律格律特点、文学背景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只有善于鉴赏,才能更好地汲取文化滋养,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十三
作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绮”本意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自是一种美丽的情怀,对清代诗人黄景仁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因而更加凄婉动人。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第二联“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最让人称道的一联,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在黄景仁的诗中,所有虚幻的安慰全消失了,只有一个孤独的人依旧保持着一种望月的姿势,思念的姿势。试想,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而这种等待的尽头却只能是一片虚无,这种思念的幻灭以及明明知道思念幻灭却仍然不能不思念的心态,正是最为绝望的一种心态。第三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
“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尾联“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而这种苦涩是永远也无法消除的。因为,诗人无法不想念,也就无法同往昔和现实的夹缝之中突围出来。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十四
魏晋南北朝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十五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层城一作:秦城)。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随千里的疆边。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织锦回文诉说思念的长恨,楼上花枝取笑我依图独眠。请问你主帅车骑将军窦宪,何时班师回朝刻石燕图山。
马邑:秦所筑城名,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龙堆:白龙堆得简称,指沙漠。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苑:这里指行宫。机中句,窦滔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论:表露,倾吐。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图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元戎:犹主将。返旆:犹班师。勒:刻。燕图:燕图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
这首诗题为《春思》,大意是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明媚的春日里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反侵略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盛唐是社会相对安定的时期,但边境战争却并未停息。前方将士与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之情。仍然是诗人们吟咏的重要主题。这一类诗作总的来说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内容也较为充实。由于富有真情实感.其中不乏千古传涌的佳作。
首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对比鲜明,动人心弦。“莺啼燕语”,这是和平宁静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写得色彩浓丽,生意盎然。使下句“马邑龙堆”,更显得沉郁悲壮。诗人好似信笔而下,但震撼力却很强。
良辰美景,未必便能带来欢乐;温柔乡里,最易惹动离情。“家住秦城邻汉苑”,秦城指咸阳,汉苑指长安。诗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目睹京畿的繁华与和平,却是“心随明月到胡天”,早巳飞到丈夫的身边。关河万里,能隔断人的形体,却隔不断心灵的呼唤,而作为心灵交通媒介的,大概只有那普照万方的明月了。
为了寄托无穷的思念,女主人公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仿照古人故事,为远方的夫君织一幅锦字回文诗。回文诗循环可读,无始无终,思妇的离恨也缠绵不尽,地久天长。“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上句一个“论”字。下句一个“笑”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不问别人而问元戎,因为他是军中主帅:你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勒石而还?女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是痛苦而深挚的,然而她也深明大义。她当然懂得,只有彻底战胜了敌人,才会有不光自己,同时也包括普天之下所有离散家庭的重新团聚。就这样,诗中女主人公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赋予了这首诗以比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十六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十七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宫中御道已长满秋草,我很少乘车游览;
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我也无心观赏。
登高远望,更觉心思无限,这心思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1)辇路:皇宫中帝王行车的路。即皇宫内的道路。辇:皇帝的马车。
(2)上林:汉代宫苑名。也指皇宫园林。
(3)凭高:登高。凭:倚,这里指临高眺望。
(4)何限:无限。
李昂(即位前名李涵)在位十四年。他登基后宦官一直专权,甘露事变后他更是失去了人身自由,一生软弱,郁郁而终。他工于五言,诗风清俊有骨气。这和他的性格似乎不大一样。也许李涵本人也不是糊涂昏庸之辈,不过是唐王朝末期国家颓败的气数使他没有更大的作为罢了。
对于宫廷除了皇帝没有谁更有发言权了。这是一首先写景转而直抒胸臆的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首作品应该写于甘露事变之后。路边的秋草和上林苑里的繁花相比,既不美丽,又不茂盛,只是平平凡凡的野草,而且这秋草是不起眼,没有人注意的道边草罢了。秋风一过,秋草只能随风而倒,全没有坚定自主的力量。所以看似在写宫中的一般气象,实际也说明了文宗只是个傀儡而已。后面的诗句里就带着骨气了,他宁愿凭高无限意的生活下去,而不稀罕整日复同侍臣的虚假君主生活。
就算御花园是天下最美的花园,但是文宗皇帝是不贪图这将要凋零的美丽的,他心中的理想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登上统治者的高位,而不是做一棵依附于宦官的墙头草。王室的后代能有这样的理想,也算难能可贵了。唐代末期混乱的局势下,李姓王室已经处于了衰颓中。诗的开头说辇路上长起了秋草,这是不应该的,宫人连起码的除草工作都不认真对待了,可见王室的没落程度。这时候的文宗皇帝可能只有说说心中理想的权力了,要真的振兴唐王朝似乎仅是空想了。文宗远大的理想可贵在还没有忘记昔日先人打下的江山,但是这只能被理解为文宗身上有着贵族的骨气,他一个人是不能实现如此艰巨的目标的。其实他就是一个空想家。
他的心理后人是应该理解的,长期受人摆布,连人身自由都成问题的文宗皇帝很难抒发自己的苦闷。这首作品的立意还是有它的高明之处的。文字上抓住了宫廷的特点,像上林苑、辇道、侍臣,都是宫廷特有的。宫中题,表现在环境上,也是宫中人生活的写照。
宫廷除了它应有的繁华,热闹,也有许多神秘的黑暗面。书籍里也曾记载了许多宫廷中阴险复杂的倾轧,宫廷斗争历来是最危险的斗争,连皇帝本人都深陷这种漩涡的时候,一个王朝就处于深深的危机当中了。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十八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无端获罪尤。
在昔蒙恩惠,和乐如瑟琴。
何意今摧颓,旷若商与参。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
新人虽可爱,无若故所欢。
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
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
悲风来入怀,泪下如垂露。
发箧造裳衣,裁缝纨与素。
浮萍依附在清水上,随着风儿四处漂流。
成年束发辞别父母,成为了夫君的伴侣。
从早到晚恭敬勤恳,遭受罪怨毫无缘故。
从前蒙受您的恩惠,如奏琴瑟欢乐和穆。
为何现在岁月蹉跎,远隔如商与参两宿。
茱萸自有它的香气,却不如肉桂和兰芷。
新人即使令人怜爱,不如过去所爱的人。
流云有返回之时,您的爱也许回转中途。
悲伤地仰天叹息,忧心将到哪里去倾诉?
日月不会永在天上,人生短暂如同寄宿。
悲伤的风吹入帷帐,泪水跌落像滴露珠。
打开箱子制作衣裳,裁剪缝纫洁白绢布。
浮萍:一种水生植物,比喻无依无靠,随波漂流的女子。
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仇:伴侣。
恪勤:恭敬勤劳。
无端:一作“中年”。
瑟琴:出自《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摧颓:蹉跎。
桂应为樟科肉桂,非桂花。兰为何种植物,今尚有争议。
可爱:一作“成列”。
不:一作“无”。所:一作“人”。
寓:一作“遇”。
怀:一作“帷”。
发:打开。一作“散”。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十九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终古:自古以来。
簇: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二十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这两句写梦前的思念。在深邃的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总是容易引起人们思想的波动,这里独坐洞房中的人就不禁怀念起了远方的美人。“美人”既可以指男人,也可以指女人;既可指容颜姣好的人,也可指品德高尚的人。这首诗没有指明是诗人写自己的梦,还是诗人代他人写梦,所以,“美人”是男是女,无从考证。总之,微风吹拂的春季里,室中人越发思念在湘江边上的美人。
后两句写室中人将这种思念直接带入了梦中。虽然只睡了片刻功夫,但他在梦中却已经走过了数千里,到达了美女所在的江南之地。“片时”和“数千里”真实地描绘了虚幻恍惚的梦境,同时,也是以时间之快和速度之快,反映了室中人强烈深切的思念之情。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是,最后给人留下了美好的感受。
这首七绝小诗成功地用梦将强烈的思念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结构精巧。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
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
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
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
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
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
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
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
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
功名谁复论。
《述怀》又作《出关》,是魏征的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诗的名篇。
作于唐高祖李渊称帝初期。当时,魏征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礼相待,极重其才。为报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征便主动请缨赴华山以东地区去劝降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思想。
古诗词鉴赏心得体会篇二十二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这首词通过女主人公口语式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作为一个闺中弱女子被负心人所折磨而带来的心灵创伤,表现了旧社会情爱悲剧的一个方面。主人公怨中有爱,爱怨兼发,心情复杂。作品在艺术构思与表现手法上甚见匠心,深得后代词评家的赞赏。
“争忍”句以下写心池又起新澜。“争忍”两句是第一个浪头,特点是思之不已,爱怨兼发。“叫我怎忍心不苦苦追寻啊?”这一句心灵独白,表明她怨中有爱,情丝难解。但稍加推究,闺门紧闭,室内一目了然,无物可寻。“寻”这一动作,正好显示她已陷于身难自主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等到她头脑稍为清醒,又得面对令人心碎的现实——孤衾独处,因而“怨”字又重上心头。“换我心”三句是第二个浪头,特点是情之所钟,忽发痴语。清王士禛《花草蒙拾》曾指出:“顾太尉‘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自是透骨情语。徐山民‘妾心移得在君心,方知人恨深’全袭此。”徐山民句中之“移”字,倒也深得顾词“换”字之真谛。换心者,移心之谓也。主人公是多么希望把自己的一颗心移置在对方的心腔里,以取得对方对自己思念之深的理解啊。就事论事,移心之说似属无理,而主人公发此痴想,却正好显示其爱之深,其情之真,此即所谓“无理而有情”。当然尽管如此,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将是难以避免的。这一点,明汤显祖在《花间集》评本中曾一语道破:“若到换心田地,换与他也未必好。”但作品的思想倾向性却十分明朗,同情完全放在被折磨被损害的弱女子这一边,这也就从侧面鞭挞了薄悻之徒。
顾夐此词,以善作情语著称。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把此词作为“有专作情语而绝妙者”的显例之一,并且说:“此等词,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足见评价之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24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