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论文(专业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6 04:23:09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专业20篇)
时间:2023-11-06 04:23:09     小编:薇儿

作为一种文体,总结具有简明扼要、概括准确的特点。总结应该注重详实的数据和客观的分析。这里有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大家,欢迎阅读和交流。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一

摘要:研究动画艺术创作对萨满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从作品入手,在研究萨满文化的起源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萨满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所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创作具有萨满文化内涵的动画原创作品,利用动画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研究和推广萨满文化,从根本上做到对萨满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关键词:动画艺术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动画片的要求也日驱增高,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的观赏性上,更追求于影片的文化内涵,所以各国的艺术家们,都开始立志于寻找既能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影片的娱乐性,且又能最大化增加影片的经济价值的方法。艺术家们发现,把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创造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宣传本国的传统文化,使作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有坚实的观众群,降低了作品的推广难度,增加了其经济价值。如今,民族文化俨然成为了各国推广自己的名片,也成为了各种艺术表现的代名词,所有的文化产业都想以民族文华为基础宣传和推广自身品牌。影视作品中,萨满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把萨满文华融入到动画作品中也成为动画行业中重要课题。

一、萨满文化艺术的历史起源

原始萨满文化艺术,是远古的先人们与大自然博弈时创作和积累下来的经验,更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人类和自然共同生存和进步过程中的一种总结性的文化,是远古先民们特有的美感和灵性的文化遗留。在远古时代,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较少,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较低,所以人们容易把把自己的个人意愿与信仰结合,认为生老病死和欲望的满足都依靠于神的旨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信仰古老的文化宗教——萨满教。萨满被人们认为是北方民族的精神信仰,坚信他能将人的愿望与意志相互传达。人们借此来表达内心的愿望和期许,是一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寄托。

二、萨满文化的内涵

1、萨满文化是原始文化和北方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原始先民们对于自然和宇宙所表现出来的敬畏之心,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形成了萨满教特有的文化观。从史学的角度看,萨满的一些唱词、神话记载了大量的民族起源、风土人情、文化交流的信息,在萨满祭祀过程中,音乐、舞蹈贯穿始终,用北方民间的音乐和舞蹈,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对于神的敬畏之心和记录文化信息。2、萨满的观念传承北方民族精神之魂萨满强调集体意识,在过去时代北方民族的灵魂所在。那个时期大家都讲究集体意识至上、个人服从集体,弘扬了集体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建立渤海地方政权、建立金,最后建立了清代统一政权。是萨满集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说,萨满的观念是传承北方民族的精神之魂。3、萨满是人们崇拜大自然的一种集中体现北方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神奇奥秘的同时,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尊敬之情寄托在萨满文化中,把自然视做生命的起源,是人与物赖以生存的母亲。自然给予了他们光和热,给予了他们生活所必须的食物,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情是向上的,故而萨满是一种正面且积极的文化体现。

三、原创动画短片《萨满鼓》中萨满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萨满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其中的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希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萨满文化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先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是不断探索大自然以后,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一)崇拜和敬畏大自然是萨满文化的核心

人类作为大自然最优秀的产物,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人们认为,人类可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赖且相互并存,以萨满文化中的崇敬自然的朴实的崇拜观念为基准,创作作品《萨满鼓》,作品中萨满神化身变作鹰、鹿、熊、鹿、鱼五位神灵,在人们遇到灾难时,为人们祛除灾祸,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保护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神的崇拜深入人心,更加依赖人们信仰的神明,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实现者。

(二)体现人们期望远离灾难,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黑暗笼罩着大地,人们彷徨失措,此时,闪电闪过,飞鹰破空而出,萨满神降临,鼓声震天,萨满神伴随鼓声舞动,世界变得明亮而又温暖,人们开始高呼,一起舞动身体,之后萨满又化作一只雄鹰、野狼、雄鹿与海鱼后,拯救了自然灾难中的人类。驱赶灾难,是和平的象征,给人们带来安定。

(三)作品体现萨满的核心文化观念

萨满艺术充满了无穷的神秘性,受萨满世界观的主宰,其中的动物和植物,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使者,作品《萨满鼓》很好的诠释了萨满的世界观。

1、敬畏自然的力量作品《萨满鼓》源于旧石器时代,无可预测的自然环境,危险时刻发生,但是那时的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自然的馈赠人们无可替代,自然的灾害又不能避免。所以人们崇拜于自然的博大的同时,也更加敬畏它。当人们遭遇灾难时,会因为恐惧而变得手足无措,从而需要精神崇拜来支撑信念,萨满鹰神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想要的,赖以生存的能量,他舞动太平鼓,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们有了这样的信念支撑,对于自然的崇拜,才能更好的和自然相互依存。

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在捕猎的情况下,见识了动物或者植物的能力,崇拜于动物或者植物的神奇力量,希望与它们一样,充满力量,无所畏惧,人们开始把这些动物或者植物看成自己精神的寄托,寻找能够代表本民族的图腾象征,希望自己可以与图腾上的动植物一样,变得勇猛无畏。萨满被看做是人类信息的传达者,是与神明传达自己愿望的使臣。鹰有高超的飞行技巧,拥有令人敬畏的外形和强悍的捕猎手段,所以萨满被称为鹰的化身,可以完成人与神沟通的重大使命。作品《萨满鼓》的故事背景来自于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是阿布卡赫赫命令神鹰从天空飞来,用翅膀上的羽毛给人类带来的光和热,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最后鹰是萨满的第一护卫神。在萨满教中把鹰看做是火、光明、生命的象征,因此,满族有崇拜鹰的传统,并且把鹰作为民族的图腾文化加以崇拜。至今在满族萨满隆重的祭祀中,依然有鹰、熊、鹿等醒目的民族图腾作品,他们被人类看做是人类的信仰,是人类崇拜的具象的图腾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

四、运用动画这样的特殊表现形式促进萨满文化的传承

(一)萨满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动画艺术创作中

萨满教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诗歌和寓言的神圣综合艺术。萨满文化中包含了品种繁多的萨满舞蹈和感染力极强的萨满音乐。在萨满祭司活动中,萨满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气势恢宏,有很好的渲染效果。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表现萨满文化,是对萨满文化新的诠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受环境和制作的限制,能够更为玄幻的诠释萨满神明的意境。

(二)通过动画特殊的表现手法,创作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萨满教神话故事是人类社会初期阶段意识形态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创世神话《天宫大战》、《尼山萨满》等。这一类创世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宇宙中,是如何创造天地,创造人类的。讲述了宇宙开始,善与恶,真与假,生与死,明与暗的交叠。《天宫大战》中宏大雄阔的气势,天真质朴的想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情节,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文明意识的提高,又有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出现,例如:《红罗女》、《两世罕王传》、《金兀术传》等。萨满的寓意明确,且具有很强的文化指向性,内容深邃,在萨满文化中有很多奇幻的寓言故事,可以把这些神话故事利用动画这种富有张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创造一系列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五、结论

萨满文化最为我国的一项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北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信念支撑,是北方民族信仰的开始,是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北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萨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其中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且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制作的过程中受限的部分较少,利用动画的这一特性,将萨满文化和动画创作相结合,能够创作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是动画创作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宏刚.于晓飞.《北方萨满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3.161页.

[2]景超.萨满信仰的文化学诠释.满族研究.2007.32页.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二

秦晋谷,阴山下,今宵月色映流水。月色入梦,水却未眠。在黄河静静的奔流中,何人吟唱着千年一韵的出塞曲,何人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是在凭吊塞上游荡的亡灵。或是中原花发的慈母。

段段忧愁,孰不知,长安的宫殿为苦难所铸就,洛阳的城墙以血肉而砌成。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如风沙中的边塞,有多少个隘口就有多少个秋,多少块残砖就是多少次离愁。风沙起时,愁绪便起;风沙落时,愁绪却无处停息,卷起黄河也洗不净。

然而,风沙到此总要放低音调,胡马至此必定勒紧缰绳。山崖背面传来黄河的怒吼,这怒吼,陶醉了中国人,又惊醒了中国人。这里的激流永远不知疲倦——壶口掀烟雨,十里撼天地。

中国人在苦难中挣扎,伤心满怀时,正是壶口气势如洪的瀑布,把中国人从无尽的悲伤中解脱出来。目睹滚滚黄水从高崖间策马飞奔而至,夹风带雨,凌厉锐进,义无返顾。如土山飞崩,黄海倾倒,卷起水雾腾空;如万马奔腾,洪钟闷雷,崖间吞云吐雾。雾气蒸腾处,彩虹飞架其上,浩浩乎,飘飘乎,在淡黄的雾气中,似为浩荡激流请出,又似被磅礴厉声喝退,与山石间时现时隐。

站杂飞腾着水汽的岩石上,心中的愁苦忧伤为水流一扫而去。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战争与苦难始终无法阻止一个民族打开心襟,倾听豪迈的声音。

在壶口间冲刷一次,天上来的黄河水便灌醉了李白与王之涣。自此,中国人得意势必须尽欢。金樽绝不空对月。让创伤一层乘结痂,一层是一种蜕变,一层是一种挣扎。跳动的壶口一张一弛,一舒一闭,豪情便通达整个中国,于是即有了名山大川,赤子烈女的豪情万丈,热情好客的中国人从此诗意般的栖息在这个世界上。

至于民族危亡的时刻,又正是坚韧不屈的壶口,把中国人从诗意里引回到国耻家仇的悲愤中。

当日本人扣关而入,枪弹炮弹和着北国的大雪一齐纷飞。中国人再也没有长城的保护了。黄河也冻成了块,整个北国江山随即陷入沉寂。然而天神般的力量自秦谷北来,寂静壶口开始有流水渗漏,接着似涌泉。数日之后,水流冲破壶口,撕开一块冰面,掀翻一块岩石,撞击在崖壁上,浪滚涡翻,泡抹簇拥,壶口激流,奋勇向前。千里黄河,有幸从此开始解冻。

壶口破冰的轰响惊醒了光未然,冼星海。唱彻南北的大合唱犹如花丛中的大炮,激励着诗意豪情中虚度的中国人奋勇向前。哪怕肚子里只有草根树皮,哪怕身间只有单衣草履,四万万中国人以壶口破冰之势爱烈火中冒着炮火前进,心中滚腾着壶口瀑布,不累于俗物,高蹈于上苍。

中国人不只是在苦难中抚摩伤痛,更勇于在豪情中享受生活;不只是在碌碌中虚度人生,更善于在奋进中创造未来。

正如壶口飞奔的洪流。我们自强不息,卷起水雾凌厉锐进,诗意地栖息在这个世上,而且自由地往来于天地之间。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三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一曲诗歌激起了我心中的爱国心。

“嫦娥奔月”、“神七”升空、中俄联合探测火星、“嫦娥二号”再度飞空……科技决定了国家未来,我开始更多地关注祖国的科技动态。科学为我们祖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祖国因科技而强大!我们要热爱科学的新一代,担起新世纪的重任,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出更加辉煌的诗篇!,在伦敦奥运会上,易思玲夺得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为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王明娟获得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冠军;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孙洋以3分40秒14的成绩夺得中国男子游泳奥运首金;叶诗文在女子400米混合泳决赛中,以4分28秒43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夺取金牌;李雪英获得伦敦奥运会举重女子58公斤级冠军。他们为祖国荣誉奉献的情怀以及那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精神多么令我们钦佩!

曾经我们就在为申奥而奔忙,我们强烈的希望,可历史却给了我们太多的创伤——只一句“东亚病夫”竟让我们一次次迷惘。最近,有发生了一件继汶川大地震玉树泥石流之后又一将全国人民的心拉在一起的的事件——中国钓鱼岛事件。

这些人还以为我们的政府还像以前的清政府一样软弱无能,给钱就能占有我们的土地。可惜他们大错特错了,衰极必盛,我国政府用事实和实力破灭了他们的白日梦。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

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更多的历史重任。毛主席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属于你们,中国的前途属于你们。”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十六大以后,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了,农民生活正在向着小康迈进,一派崭新的面貌呈现在祖国这片脊背上。放眼望去,一幢幢新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四通八达;一座座美丽的村庄更加繁荣富强,我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家而感到无比的幸福骄傲!一提到农村,对于我来说总是略带些亲切感,因为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所有童年的回忆都留在那里,我的亲人、朋友、发小都来自于那里。今天的农村在我眼里,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眼中,确确实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时候感觉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农民收入不再仅仅是依靠那国家分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有了新的经济来源,搞养殖,办工厂,出去打工,数十年,农民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胜利终将属于正义的一方——共产党!的祖国!让生命的花朵盛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时也让祖国的花朵装扮我们美丽的祖国!

我的心永远跟党走!我爱我的祖国。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四

我们说起祖国,多少人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觉。祖国承载着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他是伟大的。祖国托起了我们,祖国见证了一代一代人的成败兴衰,他就像一个父亲在背后默默注视,指引我们,而且一直站在我们背后。

长江黄河奔涌着,翻起的浪花热情亲吻着这土地。这是中华的脉搏,搏动一次次王朝兴衰,鼓出一场场全新的革命。从尧舜禹时期开始,炎黄的种子就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根发芽。黄色的皮肤,黄色的土地,黄色的人种和孕育这群人的国家。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血雨腥风,开创了我们曾经那大统一的梦想,促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三国魏晋,诸侯争霸,演绎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南北朝并立,在混乱中文化交融。隋唐五代,我们更是走到了顶峰,甚至当时无人不知大唐的存在。宋元明清,皇权膨胀逐渐衰败,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变法。

从商汤灭夏到指鹿为马到草船借箭再至百日维新,祖国有五千年深厚的历史积淀,屈原,李白,苏轼这样的伟大文豪,李广,岳飞,郑成功这样的民族英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朱德,毛泽东的伟大而又光荣的事迹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一段段佳话。祖国人才辈出,纵观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君王和独裁者膨胀的野心和腐烂的长生不老都美梦,而是范仲淹,周敦颐这样身处乱世却仍然忧国忧民的品质。这是祖国给予我们的教训和启迪。祖国带来了文化自信,中国人要以中国人为豪,更要以中国为豪!

有句台词说,不管发生什么,祖国永远站在我们背后。

中国人移居海外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一开始国力尚弱,没有办法给予足够保护,甚至明清年间连皇帝都对华侨的死不闻不问。后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面对中国华侨被迫害,我们只能做接待工作。

然而”改革开放前曾经有三次大规模撤侨,分别是1959年印尼撤侨、1962年印度撤侨和1978年越南撤侨。当时的国际情况比刚刚建国时要好,中国与对方建立了外交关系,能够为保护和组织侨民撤离进行各种外交努力,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两次致函当时的印尼外长,建议迅速达成遣送华侨的协议,最终公开宣布从印尼接侨60万人。”这是史实,却把冷冰冰的事件写成了打动每个中国人的心的肺腑之言。

如今正如影片《红海行动》讲述的那样,不论我们身处何方,我们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在默默守护。也许他经历过很多挫折,也许他曾经被歧视,但他现在强大起来了,他叫做中国。从来我们中国人是尤其恋家的。落叶归根,无疑是每个中国人最殷切的希望。这是中国人对家的思念,也是我们对祖国的依托。而中国,永远承载着我们,中国的强大,更是中国人的强大。

祖国是我们最眷恋的土地。站在这片土地上,感受祖国的每一寸皮肤,每一口呼吸。我们热爱祖国。每个人都有权利高呼:

祖国,我爱你!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五

一句新年的祝福,流露着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祝福的手势,蕴含着多少人对亲人的期望;一桌美味的年夜饭,体现出浓浓的中国情。

春节到了,新年到了,一年又过去了。1月25日,浓浓的中国情就早已洋溢在节日的气氛中。大街上,房屋中,小巷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普天同庆,人山人海。孩子们换上了新装,大人们互相拜年,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人人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爆竹声,欢笑声,祝福声响彻云霄,不绝于耳,飞到了人们的心窝里。

过年的气氛也飘逸在我家。大人们忙碌着,我也不甘示弱,在我的`帮助下,一桌美味的年夜饭上桌了,鸡鸭鱼肉美味无比。品尝完了美食,我们放起了烟火。我们管看着地上绚烂的烟花,不时地抬头一看,那五彩缤纷的烟花,光彩夺目,有如仙女洒下的五彩花瓣,好似喷泉喷出的缤纷水珠,仿佛女郎扔下的绚烂珍珠天空被烟花装扮的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夜幕早已降临,我们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天空绽放的“鲜花”。这时,爸爸也没忘给我一样“礼物”——压岁钱。虽然我的脸上毫无表情,但心里却是乐滋滋的。熬到了《春节联欢晚会》,那优美动听的歌曲,那幽默风趣的小品,那滑稽逗人的相声丰富多彩,令我眼花缭乱。

看到这儿,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六

1.1日本“纸”的运用。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自然与科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馆的设计,日本馆没有像通常的展馆那样注重空间和形式的表现,而是把材料和结构联系起来,把纸作为建筑材料,所有的维护结构、支撑系统均由可回收材料纸膜和纸筒构成,因采用纸质材料的关系,建筑物显得分外轻盈与雅致,真切的呈现了世博会的主题。尽管日本馆在建造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更换工程师、工期耽搁、材料安全受怀疑等等,但日本馆的纸质建筑仍是建筑史上的一次跨越。其材料全部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在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将完全回收再利用,运回日本作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用纸,而被拆除的日本馆对环境产生的负担也降至最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充分发挥。

1.2瑞士“八音盒”

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就是把松木条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来表现整个建筑。整个建筑似一个四面敞开的迷宫,其材料完全来自于瑞士本土未干的松木条。由木方块堆积而成的9米高的“八音盒”,通过平面的穿插,纵横组合,构成了3000的`展馆。没有钉子、螺栓和粘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和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这种建筑构成方式为组装和拆卸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瑞士馆同时也将空间、声响和展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供人丰富体验的事件性场所。在展出的几个月中,还能使一些松木条均匀的慢慢变干。这种材料的有机堆砌,可以使一些松木条仅依靠摩擦力和压力组合在一起,展会结束后,又可以轻松方便地拆除回收并用于其他建筑。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资源合理循环利用,还能使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2回归世博艺术本质的道路任重道远。

世博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谐、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亘古不灭的理想,弘扬世博精神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虽然每届世博会都在朝这个本质目标发展,世博会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有一些瑕疵,如汉诺威世博会中的荷兰馆,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荷兰创造空间”的主题,将水与景观、建筑和能源的关系,通过垂直的断层堆积方法构成的空间进行呈现,将展示内容、形式和能源利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尽管给人以全新的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就是这座广受推崇的展馆,却在世博会结束后遭遇尴尬。原因在于它不像日本馆、瑞士馆那样能拆分,同时又因为那奇特的造型而影响了它的后续使用。于是,在经历了6个月的风光无限后,荷兰馆最终成为汉诺威世博会至今令人感慨、遗憾的话题。如今的汉诺威世博园里,体量巨大而又空荡的荷兰馆依然孤立地矗立着,显得那么刺眼。这足以让我们反思良久。

3结语。

世博会作为全球性的综合展示活动,它是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系统化,是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契机,纵观历届博览会,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而各个举办城市对展馆的后续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恢复了展区的初始面貌,有的被考虑作为其他用途,有的一次为契机,改变旧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面貌。这就要求世博会馆不应仅仅关注奇特新颖的建筑造型,而更要注重其后续发展,如是否能可持续利用,是否能减少后期的能源消耗,是否能回归到世博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要回归到世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理论上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上也要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不应只体现在设计表面上,更要体现在设计的本质观念上。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七

中国—她是一个富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她是一个饱经苍桑的国家,她是一个拥有很多传统文化的国家,她是一个……我对她的感情更是不能形容有多深,有多厚,那是因为—她经历了六十四年的风风雨雨,各种苦难,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依然坚强,依然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国的传统文华很丰富,今天我就介绍一些给大家吧!其中有一样姓空名竹,字响簧。她的样子像一个沙漏。(沙漏是以前的计时用的工具)玩她的方法很简单,来跟我学一学吧!你得先找来一些和她配套的东西(一根棉线和一对塑料棒,很细的那种。他们的是拴在一起的)我们是先把棉线挂在空竹下面,再交叉,记住,只能交叉一次,一定要使右交叉线朝着自己身体。然后你开始用右手往上提起,左手也一定要随时配合着右手,拉了十次或二十几次后,右手一定要像蜻蜓点水一样。就这样一来,你还可以拉出响声,还可以玩出各种花样。不过要小心哦,她可是易碎的呢!一定要好好保护她。要不,她碎了可不管我的事。还有一样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她姓风名筝,字纸鸢。那天我看到了一个放得老长老长的风筝,她有足足六百米长,怎么样,很长吧?但她是很难放飞的哟!

记得小时候,爸爸带我们一家来到人民公园参加了9.18抗日纪念日活动。当时去参加抗日军队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年过古稀,白发苍苍了。我们倾听着他诉说着当年的抗日故事。我深深感到,日本人是多么凶狠、贪婪、残暴……而我们的抗日战士又是多么英勇……敢为人民而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我当时就立下了志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要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不受别的国家欺负。

每当国旗升起,国歌响起,我就会想起来的祖国将会是一个富强、美丽的国家。那是因为有你,有我,我们通过努力学习建设起了更好的国家。

傍晚与朋友同行,朋友说想买个相机,又说日产的不买,再说旧的还能凑合用,我表示赞同。路上我们碰巧遇到一辆丰田车,车体上贴了大面积的五星红旗图案,似乎这位车主朋友在尽力保护自己的坐驾,并庄重宣誓着自己的爱国情结。是啊!非常时期,看到频频受损伤的日系车辆的图片,我们感到无语。

是啊!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我们热爱当今的幸福生活,也更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八

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是一片饱经辛酸的.土地,这,又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中国人,中国心,中国情结在心中。

这是我们的家,太多的炎黄子孙毕业生魂牵梦绕着她;这是我们的魂,积淀了多少华夏儿女的挚爱才使她如此凝重深沉!

历史的凝重,岁月的沧桑,与无声中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忧伤。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在那万古荒蛮的时代静静地守候了多少年;直到奔流的黄河孕育出了一个民族,这个民族注定要使这片土地被汗水浇灌,被鲜血浸染。

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的那场大战已经没有历史可以记载,但从此,这片土地上就有了一个号称炎黄子孙的民族和一个叫华夏的国家。黄河的水一流千年,夏商周的先民们就傍着这条母亲和繁衍生息,不是用戈矛的激撞和战车的轰鸣完成政权的更替。

土地,依旧沉默。

古老的土地,深沉的土地,你的子孙已经决定用殊死的拼搏来捍卫你的荣光!从秦时明月汉时关到大唐帝国的崛起,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雅克萨反击的铁马金戈!这个民族拥有百折不屈的傲骨,厚重的土地已经积淀成一部厚重的史书,吞吐着民族的壮烈与永恒。

深沉的土地啊!目睹这黄海激战硝烟滚滚目睹着、国联早在北京街头烧杀掠夺,目睹着日军枪下30万血染血染的冤魂!这片土地染了太多的血,浸过太多的泪,然而,它仍沉默。它隐隐看到,一个全新的国家和一个全新的民族正在黑暗和苦难中升起。

换了江山,换了朝代,天安门前建国炮响红旗飘飘,炎黄子孙绽放笑容。

当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候,伸手可以摸到满天灿烂的云霞;当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候,大海正俯首听命于它的脚下!

祖国啊,您在惊涛骇浪中站起来了!您在暴风骤雨中站起来了!站出了您的人格,站出了您信念。

祖国啊,你使千万中国人自豪的站起来了,恒古不变的华夏沃土上古老的民族从此卓然傲立于世界东方!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九

当你在伦敦街头看见独具中国特色的黑头发黄皮肤时,你的心中是否会涌起久违的感动?

当你在路旁听那婉转悠扬的茉莉花时,你是否是否会想到故乡江南的吴侬软语,橹声咿呀?

汉字,应该是沉稳敦厚的土黄色,这是华夏农耕文明的色彩,更是五千年历史的重色,汉字,自诞生之时,就是在黄色的`土地上的一笔一画,方方正正,带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亲近与热爱,汉字也记载了这黄色大地上的桩桩件件。一个字,便是一幅画,有结构对称的阴阳之美,有删繁就简的朴素之美,有灵巧俊逸的飘逸之美,汉字就这样成为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他与这片土地一样,宽厚沉稳,厚重古朴。

大风泱泱,大潮傍傍。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五而未绝者,唯我无双,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光,五彩缤纷的中华文化啊,且看今日华夏!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

结,所谓一环扣一环,打作一团。代表着紧密连接,团结友爱,中国的特别的一个吉祥物就是“中国结”。

在原始时就有打结记事的说法,到现在变为一个红红火火的吉祥物,它的出现代表着喜庆,蕴藏着秘密,一个关于中国的秘密,每每看见这样小小的挂饰总会想到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拆开结,里面包含了中国许许多多的历史。当中的文化全部参杂在了这结当中,列如烽火戏诸侯、火烧赤壁等等著名的历史事件,都一一的被穿插在其中。它代表着国人的回忆,历史的重现,让人们至今仍记忆犹存。而现今会打结的人越来越少,许许多多精美的结都是由机器制造出来的,冰冷的机器打出来的无一不是没有人情味的疙瘩,外表看似喜庆但总是差了那么一点人情味在之间萦绕。

“结”字拆开来就是“纟”和“吉”,那绞丝旁就犹如一根火色的细绳绑在“吉”上组成了“结”,它象征着吉祥呗缠绕在其中、紧紧套住,不让吉祥从身边跑掉,给人一种打开有惊喜的的感觉,这是一种友好的象征。现在看见许多外国友人他们身上的挂饰都带有中国结,连女的背包上面都是带有平安结的挂链。他们无不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中国风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引来无数的人想去发现它、挖掘它,就像一层面纱覆在一位妙龄少女的脸上,你总会忍不住去探寻她美丽的容颜。许许多多的人与其说他们不懂中国文化不如说他们不理解中国文化,打成结的线就像传输带一样,它连接着你的心,为你传送着中国的文化,让你仅仅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饰品来了解中国文化及其背后的寓意。

中国的历史发展,坎坷、曲折不已。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屈辱史。先是通商战争,再是八国联侵华,从《马关条约》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件,这些事件就如一根又一根的线,它们打成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不堪回首的结,悲伤的气息穿插在其中,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消散,它们锁着你的心,让你不停的回味着历史的痛苦,虽然这些屈辱的结让人愤慨,但是也让人们能深刻记忆,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高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根纤纤细绳它们在中国这土地上纠缠、盘旋,结成了一个只属于我们的中国结。

心有千千结,里面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含义让人猜测不已,只有打开那个结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平安结,它代表着平安吉祥,每一个结都有不同的寓意。中国结复杂多变,想要知道它的结法,首先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手工制品,它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结,中国结,把幸福、吉祥缠绕其中,结的缠绕,一圈又一圈的绕住了中国的文化,缠上了中国的历史,让我们知道简简单单的结,背后的故事是如此的让人着迷。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一

摘要:建筑艺术设计一直是备受设计研究人员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人性设计的魅力,达到建筑艺术设计中“天人合一”的设计高度,使建筑艺术设计不再是简简单单地将创新元素、工业技术堆在一起,而是成为一项注重人类发展,推崇道德、自然、审美等一系列人性设计的工作。综观我国目前建筑设计工作中,严重忽视了传统的人性设计理念,关注更多的是如何缩短建筑周期,加大技术的投入,使建筑设计工作逐渐趋向流水线工作方向发展,这种崇尚物质生产而忽视人类发展的设计理念,终归不能入建筑设计的主流。因此,本文针对现阶段在建筑艺术设计的内涵及积极使用人性设计理念的表现进行阐述,以期为建筑艺术设计研究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引言。

有效地建筑设计设计应该将艺术理念和人文理念相结合,将科学发展与人类发展融合在一起,通过建筑能够将设计者对人性理念的设计传达给受众。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载体,是社会发展的必备产物,也是象征人类发展历程及人类智慧文明成果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建筑的设计应该将人性理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人们对高品质物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迷失在“快餐消费”的经济发展影响下,完全忽视了建筑设计的初衷及“人”这个重要的使用群体。要想提升建筑设计中对传统人性设计的研究与融入,就要在现阶段建筑设计总体发展形态上,建筑设计提出新要求,将自然人性、道德人性与审美人性重新思考并运用,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品质。

艺术设计是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作品的艺术性,建筑艺术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一种,能够很好的展现艺术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筑本身要求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同时还要对建筑外观的`设计进行确定。美感是人们进行设计的最终目的,而对美感的追求也要对建立在对人性有效地思考上。以此,建筑设计追随艺术美感的过程实际就是追求人性的过程,要想在建筑设计中对人性设计理念进行有效地诠释,就要在建筑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返璞归真的自然人性、尊崇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性与人的需求中的根本———审美人性共同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充实建筑的灵魂,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设计境界。

2.1自然人性的回归。

传统的建筑中对人性设计理念使用最常见的就是传统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设计中综合应用了建筑的使用价值与人性追求价值,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中存在的一系列事物进行观察、分析,进而得出对建筑设计的感悟,并将这种自然人性的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典型的民居建筑设计中应用自然人性设计理念的建筑有苏州园林中人造山水和亭台楼阁的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很多建筑设计者在古代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认识到自然人性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因而很多设计者从城市走向自然,在自然事物的影响下获得建筑设计的灵感。现代建筑设计者希望通过建筑设计表达回归自然的美好意愿,将人类发展、自然事物与历史综合在一起,更好地将自然人性设计发挥到极致。建筑设计代表作有英格兰巨石阵、古埃及金字塔等。

2.2道德人性的回归。

在科技发展与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建筑设计者逐渐将仁爱、正义、勇敢等道德人性理念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力求通过建筑唤起人们对道德人性的追求及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传达了人们对道德人性的追求及创建理性、文明社会的希求。在我国古代社会,“百家理论”用各自的思想将道德内涵传递给人们,唤醒人们逐渐加深对道德人性的理解与应用,后期在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很多建筑设计者将道德人性设计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例如在对深圳主体公园的设计中,将太极图作为水上乐园的标志,在体现自然事物水富有变化这一特点外,将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理念融入其中,有效地展现了在建筑设计中对道德人性的回归与研究。

马斯洛在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审美需求看作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暗含着审美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对美德事物的追求是自然而生的,不是某一时刻才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对美的追求的向往表现在各个发展领域中,其中包括建筑设计领域。建筑设计本身具有艺术性,而艺术发展本身也是对美德追求和不断提高审美层次的过程,因此将审美人性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既是展现对审美人性的追求也是建筑发展的需要。例如英国展览科普中心的千年穹顶,呈穹庐形的形状,利用穹面钢索网组成,屋面虽然薄但是具有超强的坚韧性。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综合多方面意见,追求建筑质量的同时注重建筑美观的展现,最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

3结束语。

建筑由人所创造,其存在的价值就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栖息之所,所以建筑设计无论怎样发展,都应遵循建设为人们服务这一发展原则。随着人们对物质要求的追求不断提升,建筑设计逐渐偏向于设计的创新及新元素的使用,忽视了建筑为人们所使用这一设计原理的出发点。但现阶段建筑设计中对人性回归进行了新一轮的探讨,应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将人性设计贯穿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将实实在在的需求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应把建筑设计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心颖.现代建筑艺术的转型———从生存存在论美学展开的解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亢宁梅.诗意的空间———人性建筑的审美性质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5).

[3]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中国当代存在形态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二

摘要:室内设计从根本上来看是艺术和建筑技艺的相互融合,为了更好的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设计之初就要满足高度的统一性,坚持艺术与技术的二者统一,由于当前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建筑艺术形式以及建筑技艺,因此也要寻求新材料与新技术的统一。

一、室内设计及其概述。

1.室内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室内设计主要讲究的几大元素有空间感、色彩搭配、光影分布、家具陈设以及室内绿化等方面,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总会满足以上的条件,在视觉效果的营造上,一次成功的室内设计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功能分区的组成上,成功的室内设计还能保证房间内每一寸的空间得到百分百的利用。在评判室内环境的时候,人们总会用房间内部是否通透来判断一个房间户型的好坏,这也是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层面,通过室内空间分区的打造,让整个房间都可以沐浴在阳光下,也是很多室内设计师不懈的追求。家居家装与室内环境是否搭配,也关系着室内设计整体效果的呈现,家居家装能够给室内环境带来不同的感觉,有的家具家装能让室内环境显得庄重,有的则能让室内环境显得活泼。一个好的室内设计师,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来调整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

室内设计在空间感的表达上,也有多种的表达手法,围绕着空间功能的构建进行规划,达到对室内空间环境的理想分区,满足室内储物功能,同时也能够满足人文需求,让室内空间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的日常需求。

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具有着极强的鉴赏性。很多建筑物在室内设计上,都会应用到自然语言作为室内设计的表达语言,很多室内设计师借助自然语言,来实现人造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实现更加高尚的意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室内设计是文化传承的设计。

由于室内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室内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文关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室内设计不仅仅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对人文的重视。

室内设计艺术根据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节奏韵律、文化元素等不同的组合,构筑环境设计特点。

1.借鉴建筑的文化元素特征。

在我国,很多建筑往往都有着特殊的装饰物品,比如屋檐上的鸽子、室内的对联等等,这些反映出的是我国建筑物的主要特征。建筑风格从本质上来讲是一脉相承的,现代很多建筑物也是脱胎换骨于古代的建筑设计理念,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愿意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因此在建筑设计上,中西方融合等元素的使用也成为很多人愿意接受的风格,在室内装饰上,字画宫灯等等代表了中国风格的元素琳琅满目,营造出极为个性的室内空间。

2.借鉴建筑装饰材料。

室内设计在装饰材料上有着多种选择,有的材料追求效仿自然,因此极力追求给人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比如仿石材料的使用,就能够给人营造出直观上的自然感受。有的房間也会在室内增加一些实木材料,以突出室内的庄严庄重,并给人一种十分干净纯洁的感觉。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场景。我国地大物博,境内有很多十分优美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自然景观的元素,有的建筑将自然景观作为建筑背景,来突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建筑艺术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赏,成为了一个时期内特殊的建筑需求。在有的房地产项目的'建设上,追求建筑与景观的相互统一,从规划到最终建设落成,每一个环节都满足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人中有景、景中有人。

四、建筑风格文化和室内装饰设计并驾齐驱。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得到了人们的传承,古往今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被人们继续发扬光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很多建筑意识和思想观念也逐渐的传入我国。在我国的实际表现中,就成就了哈尔滨的美誉。哈尔滨的建筑效仿西方巴黎,因此也被称为东方小巴黎。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渗透到了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而让哈尔滨变成了中西方交融的一个重要城市,中方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风格在同一座城市交融,产生全新的建筑艺术形式。

五、结论。

从古至今,我国的建筑艺术的形式就十分的丰富,在众多的建筑形式中,我们必须要发现很多的人文思想与艺术理念的完美结合,我国古代的思想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建筑物的设计上也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融洽。在室内的设计上也要以满足人们的艺术追求为首要目标,进而根据科学性的要求,来构建更多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剑利,王胜.关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创意与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15).

[2]祝爱民.当今社会室内设计变革之路[j].建材与装饰(04).

[3]齐伟.浅谈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9).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三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千年历史中留下了宏伟壮观的建筑遗产。我对中国建筑艺术的鉴赏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从建筑的外在形式到内在精神,从建筑材料到建筑技艺,中国建筑艺术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外在形式

中国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注重的是以“匠心独运”为主导,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后,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仿佛在它的每一寸空间里,都充满着人们的智慧和文化的沉淀。如今我们可以在古代建筑中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例如各种雕花,画和建筑附件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厚重文化的部分体现。

二、内在精神

中国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外部的形式,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它透过建筑构造中的每一个细节,展现了中国具体的贵族文化、社会制度和思想传统等。例如,中国宫廷建筑风格的基本特点是“大型、高档”,这表达了“尊贵高雅”的中华文化精髓。此外,中国古典建筑还注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种和谐共处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体现,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高度尊重。

三、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在建筑艺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建筑艺术能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包括木材、砖瓦、青石、大理石和石灰粉等。这些建筑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用途,在中国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木材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宫殿、庙宇、寺庙等建筑中被广泛运用,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式建筑风格。

四、建筑技艺

中国建筑技艺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灵魂所在。中国古代建筑工匠们的智慧和勤劳精神,铸就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建筑传统。从全国各地古代建筑的特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建筑技艺的丰富多样性和精湛技艺。例如建筑中的木雕、石雕等技艺,都通过世代传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未来展望

未来,中国的建筑艺术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应该把握好传统建筑技艺的精华,将其与现代建筑技艺结合,从而不断开拓中国建筑艺术的新境界。同时,应该推进高度技术化建筑,将中国现代化建筑的地位提供到全球性的前列。

综上所述,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代代相传,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未来的发展中, 可以结合现代建筑技艺与传统建筑精华的结合, 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四

中国建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许多伟大的建筑遗产,例如长城、故宫、天坛等等。每一个建筑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特征。中国建筑风格也因地域、气候、文化、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大的风格区域。北方建筑以严谨而沉稳的气势为特点,南方建筑则更加注重建筑内部和谐美感的表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建筑艺术不断地演进,同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是它的材料和工艺非常讲究。在古代,建筑材料大多为木材、石材和红砖,而现代建筑则更多地使用混凝土等材料。其次,中国建筑艺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也非常重要。建筑物的形式和风格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城市规划等相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此外,中国建筑艺术还强调空间的布局和利用。从大型宫殿到小型民居,空间的划分和设计非常巧妙,可以让人们享受到不同的视觉和生活体验。

中国建筑艺术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故宫和天坛。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由上千间房屋组成,其建筑设计和色彩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天坛则是中国皇帝祭天的场所,建筑群对中轴线对称布局,建筑形式严谨而庄重,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成就。此外,还有著名的山西悬空寺、云南石林、安徽西递等多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建筑作品。

中国建筑艺术不仅是一种经典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中国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此外,中国建筑艺术对当代城市设计和建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建筑艺术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儒家文化与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建筑的严谨、深沉与文化内涵。未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和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我相信中国建筑艺术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也会努力学习传统建筑艺术的技巧和理念,将其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相信在我的努力和行动下,中国建筑艺术的美丽与魅力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展现和传承。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五

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瞟眇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题画竹石》)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天井,给了郑板桥这位画家多少丰富的感受!空间随着心中意境可敛可放,是流动变化的,是虚灵的。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

一琴几上闲,

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

春风自吹入。

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又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cyzanne)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左思《三都赋》:“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人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王维诗句)。“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诗句)。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偏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境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六

一、古典园林概况。

(一)、发展史。

园林设计主导思想:诗情画意。

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崇自然野致的风格,唐宋官僚和文人画家将他们的生活思想及传统文学和绘画描绘的意境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形成了这种主导思想。

(二)、分类。

北方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江南园林――苏州园林、汾阳别墅。

岭南园林――广州越秀公园。

(三)古典园林欣赏(录象)请学生讲园林构造:

由木构架结构的厅堂、轩馆、楼阁、亭台、桥廊与山石、湖池、花木组合成景,再配以匾额楹联等书法、诗句,形成了一个供游人直接玩赏且意蕴无穷的景观。

二、古典园林特点。

(一)、顺应自然的布局。

布局采用曲折多变的手法,和谐地顺着山径、水标或林间安设景点,不人为强求,形成中国园林的特点。“曲”造成景物的`深层感,能在有限的面积上,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效果。

(二)、雅朴恬淡的品格。

园林建筑:宁静、简洁、清新。

古典殿堂建筑:富丽、作“雕梁画栋”的粉饰。

清代戏曲家李渔强调。

“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但其取其简者、坚者、自然者变之”

(三)、空透灵巧的面貌。

1、园林以景观为目的,建筑除了点缀自然环境,还以其空灵起到“借景”与“融合”的作用。

2、有诗云“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园林建筑以大窗户代替墙壁,或连门窗也不要,全部敞开,显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

(四)古典园林是一综合性艺术。

古典园林不仅自然山水与建筑的结合,还融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于一体,组成交响乐般的艺术世界。

三、学生讨论总结园林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七

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处女作是《睡吧小小的人》,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家,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林清玄的作品,如同远方走来的一位女子,初读时,不能让人有惊艳之感;再读,就如一道山泉,缓缓地向我们心中渗透。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因此,阅读时我们应细心感受那种恬淡自然、蕴涵佛理的特点,品味其语言的清新与真淳,领悟他对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以及他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

林清玄散文欣赏。

教堂与坟墓。

住在维琴尼亚州的美国朋友,是一位电力工程师,有一天他告诉我一个故事。

他被通知到维琴尼亚山上的电塔修理电力障碍,于是清晨就出发了。电塔在很远的山上,开车八小时才抵达那座山,在山里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那座电塔,天色逐渐暗下来,终至完全黑暗,伸手不见五指。

山上既没有人家,也没有灯火,他心里愈来愈着急,想着:不要急着找电塔,应该先找到一个可以睡觉的地方,一切等天亮再说。

正这样想的时候,趁着月光,竟看见远处的山顶上有一个高的十字架,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他欣喜若狂,立刻驱车往十字架的方向开去,靠近了,才发现是一座在荒山的教堂,里面并无灯光,门也是锁着的。无法进入教堂借宿,朋友把车停在教堂旁边,安心地睡着了。“因为心里觉得上帝就在身边,那一夜睡得好极了。”

在鸟叫声中醒来的朋友,探头一看,才发现不得了,原来他的车子停在一片公墓的中间,四周全是坟墓,坟墓上都是十字架。

朋友说:“还好当时只看到教堂,如果看到一片坟墓,可能就不能安心睡眠了。”接着,朋友感慨地说:“所以,一个人如果要心安,一定要常常往高的地方、光明的所在看;假如一直看着黑暗或低下的地方,心就不能安了。”

这个故事非常好,使我想到,教堂与坟墓都有十字架,而且,许多教堂都盖在坟墓旁边;照耀着教堂的月光,也同样照在坟墓上。这个世界是如实地显露着平等,没有分别的真相,只是人心的向往,使世界也不同了。

一个想要安心生活的人,当然要有一些光明的希望、崇高的探索、境界的追求,只要保持拥有这种态度,即使处在障碍中也能坦然无惧,就好像站在坟墓里,也能看见教堂一样。

(选自《读者》)。

本文是一篇意蕴深沉的哲理散文。文中,作者的一位美国电力工程师朋友,为排除电塔故障,一天夜晚,在教堂旁边的公墓中间,睡了一宿安稳觉。简单的故事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一个人的畏惧心理其实来源于自身,他所看到的事物的美丑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只要他心中有一个光明的希望,就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坦然无惧。文尾,作者将这一朴素的道理上升到关照社会和人生的理性高度,向我们揭示了文章的深邃意旨:一个人,要有所追求,要有生活的目标,还要有一种矢志进取的精神和不畏困难的决心;有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就会从容面对一切人生的困厄和挫折。

有风格的小偷。

走过一家羊肉炉店的门口,突然有一个中年人的声音热情地叫住我。

回头一看,是一位完全陌生的中年人,我以为是一般的读者,打了招呼之后,正要继续往前走。

没想到中年人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臂,说:“林先生一定不记得我了。”

我尴尬地说:“很对不起,真的想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你。”

中年人说起二十年前我们会面的情景。当时我在一家报馆担任记者,跑社会新闻。有一天,到固定跑线的分局去,他们正抓到一个小偷,这个小偷手法高明,自己偷过的次数也记不得了。据警方说法,他犯的案件可能上千件,但是他才第一次被捉到。有一些被偷的人家,经过几星期才发现家中失窃,也可见小偷的手法多么细腻了。我听完警察的叙述,不禁对那小偷生出一点敬意,因为在这混乱的社会,像他这么细腻专业的小偷也是很罕见的。

当时,那小偷还很年轻,长相斯文、目光锐利,他自己拍着胸脯对警察说:“大丈夫敢做敢当,凡是我做的我都承认。”

警方拿出一叠失窃案的照片给他指认,有几张他一看就说:“这是我做的,这正是我的风格。”

有一些屋子被翻得凌乱的照片,他看了一眼就说:“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没有这么粗。”

二十年前,我刚当记者不久,面对一个手法细腻、讲求风格的小偷,竟自百感交集。回来以后写了一篇特稿,忍不住感慨:“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从时光里跌回来,那个小偷正是我眼前的羊肉炉老板。

他很诚挚地对我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在监狱蹲了几年,出来开了羊肉炉的小店,现在已经有几家分店了。林先生,哪一天来,我请客吃羊肉呀!”

现在由我来为这个改邪归正的小偷写一个结局:“心思如此细密、手法这么灵巧、风格这样突出的小偷,又是这么斯文有气魄,现在改行卖羊肉炉,他做的羊肉炉一定是非常好吃的!”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八

宏立城・山水黔城设计构思项目产品设计巧妙依托特有地势结构,将高地起伏的坡地通过不同群落的.合理搭配购成了连续完整的景观,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原有自然生态景观.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安家英文刊名:ihome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十九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教育教学事业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所谓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地学习,这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当下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要学习、会学习为主要教学工作目标。结合室内设计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教师应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教学工作方案,同时将课程的发展动态和主要思想有机融入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全面、系统的教学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培养其职业能力和道德。

2.注重教学实践环节室内设计课程既要求学生注重理论,也要求其将理论及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以此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体现学习和教学的意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注重理论的讲述,则永远无法达到最终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授教学理论的同时配合实际操作或实践经验的呈现,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课时量及教学形式。如,可开展教育实习、社会实践、民间艺术调查、毕业设计创作等实践活动,通过多样性的实践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室内设计教学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有选择性、经常性地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或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实例展示,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研究中增强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实践的实施,还要注重教学实践课程的考核工作。我国一些院校虽然开展的实践课程活动较多,但是未能收到如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考核工作开展力度不足,形式化的考核工作使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意义理解程度较弱,无法直接突出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对于实践课程的考核要以实际操作考核为基础,在此前提下对其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的总结,使学生形成以理论开展实践,又在实践中认识到具体理论的循环性应用,由此提高其职业知识能力和素养。另外,学校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多开展一些校企联合实践活动,通过完善系统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

3.加强课程教学整合在教育教学事业发展中,通过对具体教学实践经验的调查,笔者明白当下教育教学事业已不再只注重单科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不同教学知识的整合,以此促进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融合发展。课程整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由于室内设计的综合学科特点,其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建筑学、材料学、工程结构学、审美心理及环境心理学等。因此,对其进行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促进学生职业知识的全面发展。

4.完善创新思维培养室内设计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此教师应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工作,其主要方法包括:其一,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发散思维主要是指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将眼前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组,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信息,其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流畅、变通及独特。教师可采取题型变化或解题思路的变化加强学生思维锻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同一作品。其二,加强学生聚合思维培养。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内容,其主要针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技巧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在工作中选择正确方法进行合理操作,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结语。

目前,职业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无论是观念还是教学过程和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与当下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的需求不符,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此,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加强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现代化室内设计教学工作体系,推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发展。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篇二十

先前,我有幸看到《中国建筑艺术》,对于建筑的美学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从天然资质讲,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差不多从明代中期起的这五六百年来,我们却落后了!而恰恰从这一时期起,世界上另一个文明古国所在地的欧洲却从中世纪的委顿中重新崛起,走到我们前头去了。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这多少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跟我们的文化心态有关。下面仅以我所理解的传统建筑文化为例,讲点个人看法。

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不断重复前人,不思突破;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我们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那“覆压三百里”的阿房宫可资证明。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可谓“两千年一贯制”。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仅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矫饰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风格……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总爱向前人看齐;以前人的水平为坐标,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而欧洲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也不高山仰止,而设法超越他们,努力向前探索。正如鲁迅当年所概括的: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个不断重复前人,不思突破;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向前跨越。

纵向承袭思维近年来的一个突出例子表现在,到处热衷于搞仿古建筑,其中“重修圆明园”的呼声堪称其最高音响。说是为了“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辉煌”,殊不知,美是不可重复的!若是可以重复,则今天世界上的艺术品早就没有地方可堆了。何况圆明园是极为重要的国耻纪念地,是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重修意味着对“现场”也就是对文物的破坏。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和审美的载体,它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因为人的审美意识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从19世纪下半叶起,从世界范围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诞生,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也已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面临着蜕变。然而,中国历史的发展,整个儿讲就慢了西方一大拍,即少了一个工业时代。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国。这意味着,客观形势已不允许中国建筑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我们一边招架,一边接受;来不及细嚼,难免囫囵吞枣,就是说:简单仿效。这在开始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异域的人类文明成果,先要“拿来”,而后才能进行鉴别、挑选和借鉴。但如果一味“拿来”,或“拿”的时间过长,这就值得注意了。吸收别人的长处,毕竟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学别人,如果只学其表面,即形式和风格,而不学其本质,即创造精神,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应该说,作为民族遗产,适当地、扎扎实实地重建一点古建筑是无可厚非的,但铺天盖地的搞,甚至借“弘扬”之名,“一窝蜂”地大贴“古建符号”,就有违历史规律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17540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