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按照教育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做好教学准备,明确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同时,教案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我相信,做好教案对于一堂成功的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教案的编写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请大家继续往下阅读,看看以下教案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效果。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学会8个生字,理解“引路、附近”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生字字形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蜜蜂引路教生字“蜜、蜂”。“蜜”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蜂”读准后鼻音,字形上与“锋”区别。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各写一个。
2、“引路”什么意思?
3、读课题,说说你看了课题后想要说什么?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讨论后,教师简介列宁的生平。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理解莫斯科养蜂附近谈天字音重点:斯(注意读准平舌音。)字形重点:养(与“美”区别)、斯(与“期”区别)词义重点:教师简介“莫斯科”。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笔画:莫斯科小山房子并随即理解“附近”词语的意思。
(3)请小朋友结合板画,说说列宁的住处。
四、作业。
1、说说下面字的偏旁。引()旁,共()画。斯()旁,共()画。蜜(0旁,共()画。
2、抄写本节课学过的生字。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设计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
口算方法。有结合题目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的意识。
2、在一年级学习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口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弄清图意,提出数学问题。教师也可以简要介绍一下蜜蜂王国中的分工与合作情况,使学生对蜜蜂的生活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引入。
师:我们常常和爸爸妈妈到商店、超市买东西。算钱时爸爸妈妈怎么算呢?(口算)看来口算快对日常生活还是大有帮助的。
二、新课。
(一)百以内两位数的加法。
出示例题图:
你能算出哪两种玩具一共需要多少元?你是怎么算的?新课标第一网。
师:根据学生和回答板书。
思考:你和他的想法一样吗?还可以怎样算?
谁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很多,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教学第一个红点、绿点标示的问题时,以“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这两个问题引入,学生正确列出算式后,以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探索57+29的口算方法。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使他们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生可能得出多种算法,只要学生运用的算法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对以上算法的特点进行比较,从而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优化。教学第一个绿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
2、教学第二个红点和绿点标示的问题时,可以参照第一个红点和绿点的教学建议进行教学。在探索中,学生可能出现与教材提供的不同的算法,如57-29,除教材出示的57-20=37,37-9=28;57-30=27,27+1=28以外,学生如能想出59-29=30,30-2=28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3、“自主练习”第1、3、8题是针对新知识进行的口算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口算的;也可以采用小组比赛、接力赛等生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还可以制成卡片,进行经常性的练习,用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活动一。
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课件,从课件中获得信息。
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二。
根据课件提供的小蜜蜂只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
活动三。
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应怎样列式解答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学生列式解答。
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谁愿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二)渗透估算的思想。
小红手里有60元钱,你们快帮她想想买两辆玩具小汽车够不够。
(三)百以内两位数的减法。
观察图,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自己算一算。
谁愿意把自己的算法跟大家说说。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也很多,你觉得哪种方法好就可以用哪种。
三、巩固练习4、第2题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估算、口算练习的题目。通过三个小朋友两天看书的页数,让学生先估算谁看得多,然后再算一算加以验证,看谁估计的准确。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估算过程及方法。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估算过程及方法。
5、第6题是一道连线题,教学时要注意:乒乓球拍和乒乓球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有的有拍无球,有的有球无拍。
6、第9题是一道拓展性的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练习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两人的家应在书城的同一侧,不可能在两侧。两人家在书城的同侧,首先确定丁芳家的位置,小刚家的位置有两种情况:小刚家在丁芳家和书城之间;小刚家不在丁芳家和书城之间。两种情况都符合题意。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活动四。
游戏:“贴七色花”。
请同学们把手中的花瓣贴在相应的花心周围,比一比,看哪朵七彩花贴得最漂亮?
学生活动。
活动五。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重点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57+29=86(只)。
32+45=77(只)。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将整个教学步骤分成了几个活动进行,教学行为与目标非常清晰。上起来也很有意思。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观察信息窗的时候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讲到那里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操之过急,讲解过多了。原本是为节省一点时间,其实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权利。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点: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列宁的住所、小山、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的确切位置。引导学生明确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能力点:通过观察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德育点:使学生养成遇到疑难的事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教学难点: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研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
1、学习一、二自然段。
a、在小组内读读、说说、分别谈谈对一、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思、画、议,学习第三自然段。
a、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指读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b、读、思、画,小组研究,理解词语。
b、指生读、朗读评价。
c、填空,展开合理想象。
训练: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
蜜蜂。想到――――――――――――――。
2、他仔细观察,只见―――――――――――。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
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
3、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些?
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
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怎样理解?
4、指读、齐读。
d、动手绘画,再现情境,明确方位。
读四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a、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b、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c、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d、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小组合作绘画,看列宁的住所、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分别应画在哪儿?
谁愿意到黑板上画一画?
(2)再读这四句话,互相检查。
(3)在图上演示列宁是怎样跟着蜜蜂找到养蜂人的。指生到黑板前演示。
(4)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3、学习第四自然段: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a、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读、质疑、小组讨论解决。
b、指导朗读。
c、多角度看图,引发想象。
a、观察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介绍一下。
b、再观察,根据两个人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养蜂人。
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怎么想就怎么说。
三、归纳总结,引发想象。
你靠什么找到了什么?
四、课后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还有没有不懂的吗?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读读《昆虫记》这本书。
五、教学时数: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2、自由组合或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实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从“虽然手被蜜蜂刺了好多下,但我一直坚持着”可以看出。)。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1)、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
2)、做白色记号,是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3)、在两里外放飞是为了了解蜜蜂认不认得回家的路。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桌听。读时教师适机点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1)、刚放飞时,恰巧起风了,作者观察到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这时,作者想蜜蜂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说明作者担忧蜜蜂找不着家。
2)、第二天检查蜂窝时又看到15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想到:“尽管它们逆风而飞,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回来了。”这是一种我们人类所缺少的本能,体现出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
这些地方要多读,读出感情。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鼓励学生在畅谈感受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如,周到严密、多想多思、勇于探索。)。
〈五〉、拓展作业。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实验来证实。验证过程中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设计1、初步学会用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3、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教学方法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
海水养殖场的叔叔阿姨们这几天正在忙碌着,他们在干什么呢?
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
师: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2、我们先解决“夹了多少根海带苗”好吗?学生自己试试看,能用哪些方法解决?
一
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图意。
海水养殖场的叔叔阿姨们这几天正在忙碌着,他们在干什么呢?
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
二
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算法。
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有所侧重,可让学生先估算,在告诉学生估算的结果不是准确结果。从而引出要用竖式计算。
一、激趣导入。
师:图上告诉了我们什么。
交流自己看到的:渔民在种植海带、放养螃蟹、运送虾饲料、放养扇贝。
二、师生合作,探索新知。
1、小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回答:
(1)夹了多少根海带苗?
(2)3笼装了多少只扇贝?
(3)一共养了多少只螃蟹?
2、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计算方法并说出想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估算:29≈3030×3=90。
(2)我用竖式算。(3)学生独立思考后,将竖式最优化。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4、摆一摆。
5、汇报。
6、教学估算内容。
7、教学笔算乘法。
三、练习。
四、小结。
3.笼装了多少只扇贝?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
4学生尝试自己解决。
三
教师要强调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1)乘的顺序。从个位算起,(2)积的位置及进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四
通过学生总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力争使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更加清晰、条理生2:摆8捆小棒。2个十乘4得8个十,8个十是80。
生3:4个20是80。
6、学生各抒己见,说自己的想法:把29看成30,用30×6=180,200元够用;有的用20乘6得120,把9看成10,10乘6得60,120+60=180,钱够用。
7学生自己写出算式。学生思考后交流:
学生汇报自学的结果。
三、练习。
同位俩各做一排。做完后找规律。
四、己说说学到的知识,回顾一节课的收获。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信息窗2--海水养殖。
2929。
×3×3。
2787。
60。
87。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努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及算法多样化。通过多问题的探索,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具体计算时鼓励学生用口算、估算、竖式多种方法,张扬学生的个性。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精读课文,完成本课主要教学任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四课《蜜蜂》,上节课我们用了20分钟初读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明白(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为了证实蜜蜂(),做了个试验,得出了()的结论。
1、透过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我们还了解了法布尔做试验的初步过程(出示):
捉蜜蜂(二十只)――装纸袋――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2、请大家根据提示练习说说这个试验的过程。指生说说这个试验的过程。
3、讨论:这样安排对证实蜜蜂辨别方向有什么好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
(3)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4)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距离足够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从这些做法中,你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样的人?
(周到、周密、全面等)。
5、让我们随法布尔去看看那些被放出来的蜜蜂吧(出示:)。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能够减少阻力。
指读,指读去掉“好像”读,再依次去掉“几乎”“大概”读。(作者的用词十分准确)。
1、在放飞蜜蜂后,作者想了什么?在回家路上呢?
(出示:)。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2、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默读课文,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3、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4、蜜蜂到底回来了没有?(出示)。
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居然小蜜蜂比法布尔回来得还要快,真厉害。小女儿情绪怎样?(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情绪)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情绪,读读有关部分。感情读,再现当时情景。写这样文章,很容易写枯燥,这部分很生动、具体,吸引读者,值得借鉴。
5、应对回来的这两只蜜蜂,引发了作者那些思考。朗读了解。
(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1、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2、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出示: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朗读,体会感情。去掉关联词,表达效果不如原句。
3、小结:听说得到了证实。
1、当20只蜜蜂里,有17只蜜蜂飞回蜂巢时,作者做出了怎样结论?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2、透过试验,作者证实了蜜蜂的确有辨认方向的潜力,蜜蜂为什么能辨认方向,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3、蜜蜂有辨别方向的潜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吧。
4、对结论和全文有疑问吗?
1、谈学习本文收获。
2、回读全文,加深体会。
精读课板书: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微课:列宁与养蜂人事件背景介绍。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蜜蜂引路》,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蜜蜂引路。
学生汇报。板书:人物事情。
二、教学课文。
“惊讶”是什么意思?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应该怎么读出惊讶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列宁的话要读的亲切,风趣,谁来读?
“向导”指的的是什么?
师:双方见面,列宁终于找到了那个养蜂人,这是整个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
列宁是怎样一步步的找到养蜂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学习后汇报,教师贴图。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贴。
3、学生同桌交流列宁边走边想,找到养蜂人的经过。
学生在班级里说。
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果然)。
(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生: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列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的找到了养蜂人。这是整个事情的经过。(板书:经过)。
列宁为什么要寻找养蜂人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ppt出示):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并用上“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
学生自学后汇报。
师总结:
这就是整件事情的起因。板书:起因。像这种记人写事文章除了要写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外,一般在开头还会交代时间和地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记人写事文章的“六要素”。弄清了文章的六要素就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师:同学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想一想再来说说。
除了文章必须有“六要素”之外,这类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文中的人物或事情能够让我们明白什么或学到什么?师:一个是伟大的领袖,一个是平凡的养蜂人,是什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了呢?请听老师介绍事情背景。(微课介绍列宁与养蜂人活动背景)。
听了介绍,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迁移。
下面我们用这节课学到的提炼记叙文“六要素”方法来学习有关列宁的其他两个故事。
附:《谁打碎了花瓶》《按次序理发》。
问题:
2、你从文章中列宁身上学到了什么?
谁打碎了花瓶。
列宁8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玩儿。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
孩子们正玩儿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在互相追赶。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列宁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写封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一、阅读短文,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二.你能试着把“六要素”连起来,形成一段通顺简洁的话吗?
三.你故事中学习到了什么?
“按次序理发”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一、请试着说出本篇文章的记叙“六要素”都是什么?
二.你能试着把“六要素”连起来,形成一段通顺简洁的话吗?
三、你从故事中学习到了什么?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师: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
生:(第一自然段)。
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
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
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
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么?
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
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
生:(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师: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师: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
读课文的3到4自然段,找找还有哪些段落,写了作者面对蜜蜂,引发的种种思考?
生:(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生:(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师:哇,居然小蜜蜂比他回来的还要快,真厉害,听到这个消息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
师: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读读三四自然段。
师: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
生:(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师: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尽管他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师:通过这样的赞叹,更萌发了作者对蜜蜂怎样的情感。
生:(喜爱)。
生:(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师: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
生:(没有,而是给我们一个“无法解释”这样的模糊答案呢。)。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结合当时的“我”的推测想想。
生:(因为前面写着‘我’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才放出来的。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可它还是回来了,说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吧。)。
师:非常好,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
师:是呀,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习也应该这样。
可还有三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
生:(我认为那三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来了。)。
生:(我觉得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课文中只是说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他没有提后来几天的情况,也许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们回来了。)。
生:(我觉得那三只蜜蜂不是迷了路,因为我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蜜蜂会用舞蹈和同伴交流,可能它们又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了别的地方。)。
师:那能因为3只没有回来,而否定试验结果,说蜜蜂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生:(我认为即使那三只蜜蜂没有回来,也可以证明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毕竟有十七只回来了,如果他们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能回来这么多吗?那三只肯定是出什么意外了。)。
师:最终我们有了个肯定的答案,就是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种寻找答案吧。
作者邮箱:shi-qing520@。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设计1、借助图形的拼组,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2、在欣赏、设计、拼摆等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激。
发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活动一看图激趣。
活动二动手实践。
一
鸟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老师这有一幅画,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课件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情境图)。
关注学生是否细致,有序地观察新课标第一网。
二
看一看:学生能否找对、找全学过的平面图形,同时注意语言表述是否清楚。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谈自己的创意。
关注学生拼组出的图案是否有意义。
学生拼组出的图案是否有创新。
一
学生观察。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
师:它们都是什么图形拼成的呢?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感兴趣的图案及它是由什么图形拼的介绍给大家?
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二
师:你想不想自己也用平面图形拼出美丽的图案呢?
学生利用各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进行图案拼组。
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活动三利用七巧板拼组。
活动四小结。
三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玩玩七巧板,看谁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最有新意?(可以小组内相互结合,共同拼摆)。
关注学生的创意是否与拼成的图案相吻合,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拼出图案。
关注学生的知识整理和学习的感受。三。
生交流。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玩玩七巧板,看谁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最有新意?学生自由拼摆。
师:给你的作品起个好听的名字,让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学生展示交流。
四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后交流。
习题设计常规计算题。
基础练习题。
拓展练习题。
板书设计图形的拼组。
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做一做,摆一摆,画一画等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习)。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懂得重点词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汉字“引、养、丛、仔、采、志”及偏旁“弓”。
理解列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电脑、图片、磁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电脑课件(先出示“小密蜂”再出示“引路”二个字。你们认识它吗?你知道它能为人们做些什么?“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齐读密蜂引路),今天我们就学第16课--密蜂引路。
二、新授:
2.指名读文:(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词语:当地,派人,聊天,用“附近”说一句话。
师: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4、师:我们看看这位伟人与密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写了什么?
5、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电脑示出问题: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
2)结果怎样?
3)请你试着画一画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相互交流。(读、说、画)。
6、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并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来,贴图片。
7、分角色读他们的对话。
8、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9、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三、总结:生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电脑。
引路养蜂花丛仔细采蜜同志。
加点的字教读音指出是本文要学的汉字。
二、学写生字。
1、生:分析每个字形结构及怎么记。
2、师:范写,强度笔画。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3、组词,扩句。
4、课后习题第2题。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通过学习“蜜蜂引路”的故事,学习列宁善于观察、思考和判断的品质,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蜜蜂会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为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蜜蜂是一种小昆虫,它怎么会给人领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识字。
1、我们预习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真的认识它们了吗?
出示生词卡片:莫斯科附近派人聊天敲门惊讶同志。
自主归类识字:
上中下结构的字:莫。
熟字加、换偏旁识字:斯—期付—附敲—搞呀—讶志—士。
联系生活识字:聊派。
指读,齐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理解词语。
2、生字宝宝真调皮啊,瞧,他们一下子躲到课文里去了,你还认识它们吗?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细读感悟。
(一)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老师小结: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小组汇报。列宁发现花丛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三
1、学唱歌曲《蜜蜂做工》。
2、体验自主结伴唱歌的快乐。
课件准备:蜜蜂采蜜实拍图若干,动画《蜜蜂做工》,儿歌图谱,歌曲《蜜蜂做工》音频、伴奏。
一、出示蜜蜂相关图片,引导幼儿分享交流。
1、结合图片回想蜜蜂采蜜。
大家还记得它们是什么吗?
小蜜蜂为什么要飞来飞去?
小蜜蜂这么辛勤地劳动,你知道能酿出什么吗?味道怎样?
2、欣赏儿歌视频《蜜蜂做工》。
儿歌里是怎么唱小蜜蜂的?我们一起来听听。
(欣赏儿歌视频)。
你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有的小朋友没有听清楚,我们再来听一次。
(再次欣赏儿歌视频。)。
这次你听清楚了吗?歌里唱了什么?
二、出示儿歌插图,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唱歌曲。
1、出示插图。
有只小蜜蜂在偷懒,它停了下来,这样做对吗?
(播放歌曲音频。)。
2、学唱歌曲。
老师先来夸一夸勤劳的小蜜蜂。(教师清唱歌曲。)。
你知道小蜜蜂为什么要辛苦地飞到树林里采花蜜呢?
小朋友再听一遍,然后和老师一起轻轻地唱。
小朋友试着用美妙的歌声自己唱一唱。
3、展示图谱,完整学唱。
我们一起完整地唱唱这首儿歌。(播放伴奏)。
三、教师带领幼儿学学小蜜蜂飞。
“嗡嗡嗡,飞吧小蜜蜂!”,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学学小蜜蜂呢?
(教师边单句清唱边演示简单动作)。
请几个小朋友扮演小蜜蜂来飞一飞,我们再来唱一唱。
请女孩子先来试试,我们一边唱歌一边学小蜜蜂飞。
男孩子也想试试吗?
谁想邀请朋友一起学小蜜蜂飞一飞,唱一唱?
1、区域活动:将歌曲和图片放置表演区,提供装扮小蜜蜂所需的道具,鼓励幼儿自由接班,扮演小蜜蜂继续演唱歌曲。
2、家园共育:将歌谱贴在家园栏,引导家长鼓励幼儿在家中进行表演演唱,也可让家长同幼儿一起学蜜蜂飞一飞,并唱一唱歌曲,体验亲子互动的欢乐。
蜜蜂做工(儿歌)。
嗡嗡嗡,嗡嗡嗡,
大家一起勤做工。
来匆匆,去匆匆,做工兴味浓;
天暖花好不做工,将来哪里好过冬?
嗡嗡嗡,嗡嗡嗡,别学懒惰虫。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四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1、填空:
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
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3、学习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习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五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练习设计】
1、填空:
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 )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 ),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
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
3、学习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习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六
1、知识点: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列宁的住所、小山、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的确切位置。引导学生明确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能力点:通过观察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德育点:使学生养成遇到疑难的事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好习惯。
1、教学重点: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教学难点: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情境教学法
合作、研究
实物投影仪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质疑。
1、学习一、二自然段。
a、在小组内读读、说说、分别谈谈对一、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思、画、议,学习第三自然段。
a、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指读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b、读、思、画,小组研究,理解词语。
b、指生读、朗读评价。
c、填空,展开合理想象。
训练: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
蜜蜂。想到——————————————。
2、他仔细观察,只见———————————。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
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
3、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些?
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
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怎样理解?
4、指读、齐读。
d、动手绘画,再现情境,明确方位。
读四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a、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b、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c、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d、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小组合作绘画,看列宁的住所、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分别应画在哪儿?
谁愿意到黑板上画一画?
(2)再读这四句话,互相检查。
(3)在图上演示列宁是怎样跟着蜜蜂找到养蜂人的。指生到黑板前演示。
(4)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3、学习第四自然段: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a、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读、质疑、小组讨论解决。
b、指导朗读。
c、多角度看图,引发想象。
a、观察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介绍一下。
b、再观察,根据两个人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养蜂人
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怎么想就怎么说。
你靠什么找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还有没有不懂的吗?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七
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
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
【学前准备】。
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
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
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外勾连。
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
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
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
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
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
“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
“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
“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
“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
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八
1. 认读生字卡片,并口头组成词语。
2. 认读词语卡。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蜜蜂》一文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蜜蜂》,板书:《蜜蜂》。
1. 朗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再画出层次。
引导提问:
a. 那个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做实验的原因?
b. 那些自然段写的是实验的过程?
c. 那段写的是实验的过程?
d. 课文一共有几段?
2. 划分出层次
二、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第一段。
2.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做实验?想做一个怎样的实验?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提问:
作者为实验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提出相关的词语。
a. 第一句:提蜜蜂 放纸袋
b. 读第二句:做记号
c.再读第三句:带远处 放出来
d. 闷了好久的蜜蜂放出来会怎样呢?
e. 起风了,蜜蜂为什么飞得很低?
4. 学习课文三至五段。
a.提问:蜜蜂回来了吗?
b.两只蜜蜂飞回家用了多长时间?
c.第二天又有几只蜜蜂飞回来了?
d.实验结果怎样?成功了吗?
5.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b.这段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也学习了作者善于观察,思考。实验的方法。
五、课堂作业
请大家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板书设计:
1 ⅱ 2 3 4 5 ⅱ 6 ⅱ
原因 经过 结论
实验原因: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蜜蜂 实验过程:捉蜜蜂 放纸袋 做记号 带远处 放出来
实验结论:蜜蜂不是靠记忆力,而是本能。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九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
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生字卡、搜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a、复习导入。
1.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
3.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b、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3.4.5自然段。
(2)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3)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2.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3.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4.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1)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可能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
(3)其他同学点评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角色换位,使学生入情入境,启发想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4)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c、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2.学生自读体会。
3.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d、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2.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3.教师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4.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最后一段,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5.教师再引导。
(1)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e、回顾课文,感悟作者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探索精神。
1.快速默读,画出体现作者严谨科学作风的词句。引导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论几个方面去体会。
(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证实“听说”一词,体现作者不亲信盲从,探个究竟。
(2)实验的过程,考虑周全吗?能不能少掉一个环节?
捉自家蜜蜂,便于观察;给蜜蜂做记号,为了与其他蜜蜂区别;在两里外放飞,更能说明问题;叫女儿等在蜂窝旁,为了掌握蜜蜂飞回来的时间等。考虑周密,体现作者做事严谨。
(3)实验的结论为什么没有明确的答案?
1、有明确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学现象,不能坦然说出自己无法解释的结论,更能说明他对待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2.思考推测: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齐读课文,讨论交流:从法布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1.巧填词:
戴()验()湿()确()。
袋()检()温()却()。
2.选选看:
(1)听说(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那、哪)里,它总是可以回(道、到)原处。
(2)(在、再)回家的路上,我推(测、侧)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十
1、能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2、喜欢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歌词的理解。
3、发展爱劳动的意识。
1、熟悉并能弹奏乐曲《爱劳动的小蜜蜂》。
2、活动前,引导幼儿观察蜜蜂采蜜的情景,简单介绍蜜蜂的生活习性。
3、蜜蜂和蝴蝶的胸饰各一;黑板上画有蜜蜂采蜜的情景;小花每人一朵。
1、听音乐拍手、走步进活动室。《春天在哪里》。
2、复习歌曲《蝴蝶》。
教师扮做蝴蝶吸以游戏的口吻引幼儿的兴趣,并回忆歌曲蝴蝶。
3、幼儿学唱歌曲《爱劳动的小蜜蜂》。
(1)教师启发幼儿议论:(出示蜜蜂图)小蜜蜂飞的时候发出什么声音?蜜蜂为什么要去采花蜜?引起幼儿歌唱小蜜蜂的兴趣。
(2)教师边弹琴边示范唱(可录音)提醒幼儿注意听歌词。
(3)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并共同议论歌词的含义。
(4)教师再次演唱歌曲。然后与幼儿一起重复歌词。
(5)幼儿跟随教师学习歌曲并练习几遍。
(6)请幼儿说一说是否喜欢这首歌,自己怎么学习爱劳动的小蜜蜂。
4、听音乐离开教室(开火车)。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蜜蜂》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1、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袋、概、减”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生字卡。
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为了证实蜜蜂会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想知道是个怎样的实验吗?让我们走进《蜜蜂》这篇课文一同去看看,同时也看看实验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现在你知道法布尔做了一个什么有趣的实验了吗?
三、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蜜蜂的有趣知识?将你收集到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蜜蜂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感受音乐旋律,轻快的节奏。
2、根据故事情节内容,尝试肢体语言表演小蜜蜂飞和采花。
3、体会和小伙伴一起跳舞的快乐。
1、图片(小蜜蜂采花蜜)
2、音乐
1、介绍故事情节。
在美丽的大花园里,有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花蜜。小蜜蜂飞呀飞呀,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花,就停下来采花蜜。
2、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随a段音乐做小蜜蜂飞、小蜜蜂采花蜜的动作。
3、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做a段动作。
4、随b段音乐创编小蜜蜂找朋友的动作。
采完花蜜之后,小蜜蜂开心地和小伙伴一起跳起舞来。
5、在音乐伴奏下,幼儿做b段动作。
6、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完整地跳舞。
7、在音乐伴奏下,幼儿结伴跳舞。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14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