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于读书过程中思考问题、解答疑惑、得出结论的一个个阶段性总结。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一
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与她童年的生活地——边陲小城呼兰河城之间的往事。那四处弥漫着绝望和荒凉,但是萧红依然用一种平和、淡泊的语气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的悲惨故事。将一切包容着不美好的碎片一一摆出,再细细回味那份“独有”的童年。文中,祖父的举动则是给文章增添了许多不一样的感情色彩,也是萧红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抹暖色。
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则是祖父给了萧红自由、幸福的童年,允许和其他孩子在园子里嬉戏打闹,不辞辛苦的给她做烤鸭吃……祖父的爱放飞了萧红的天性,即使是在祖母对她的魔鬼般待遇下,她也被祖父暖融融的爱给包围着。古灵精怪的她跟着祖父学唐诗,学种地,幼小的心灵变得积极向上,甚至充满着梦幻的色彩,为她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这一幕幕,作者都用幽默童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萧红和祖父的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情不自禁拿自己的童年相比较,我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爸爸妈妈总是会帮助我,引导我解决问题。虽然我的妈妈对我很严厉,有次考得不好还对我大发雷霆,我吓得低着头也不敢抬,只是眼泪往下掉。爸爸就把我拉到一旁说出去走走吧,在路上也给我聊了很多心里话,说妈妈严厉也是为你好,只想让你的学习更加努力,经过爸爸的一番开导,我也释放了许多压力,也不再埋怨妈妈的凶了。我想到,平时生活中不管妈妈多严厉,爸爸工作多忙,但他们对我的关爱从未缺少,闲暇之余会带我一起去图书馆看各种书籍,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明白了勤学苦练,积极向上的人生多么重要。
“爷爷,这不是一样的吗?”“傻孩子,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每每读到文中这一幕,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仿佛看到园子里那对慈爱的祖父和天真的女孩。我知道,最后萧红的命运悲惨,也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忘不了这美好的画卷。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童年在作者的笔下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童年,如同一幅五颜六色的画,每个角落都有不同的故事;如同一杯浓浓的咖啡,又苦又甜,暖进你的心窝。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家人的关心和疼爱,周围人的鼓励和支持,一切的美好事物……这难道不是老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吗?时光老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偷偷溜走,童年只有一次,我们要加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二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三
学完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应该给学生找到《呼兰河传》来看看。可是学校的图书室没有,那就上网查查吧。所幸网上有一些节选。那就打印下来吧!
也许是被她浅显流畅的文字所吸引,也许是被后花园里的景象所打动,手里拿着稿子竟然放不下来,一口气看完了。
那个后花园,萧红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的荒凉的后花园,不知是否是陪伴她童年的真实的天地;那些蜂儿蝶儿蛐蛐儿,是否仍在不知疲倦地舞着唱着.这七分的真实三分的飘渺,在萧红的心中,该是用什么样的彩丝带编织成的裂帛.那些蘸着她的脏手印的大个馒头,那只被罩着眼睛拉磨的毛驴,无不象陈年的米酒,发酵着她久远而凄凉的回忆.她的回忆是寂寞而凄凉的.我能想象她在大门前写作时,一定时时停下笔来,望着眼前的一棵..大榆树发呆,思绪早已飞过树间的叶子,飞往辛酸的童年.童年里,有跳大绳时人们的热闹的欢呼,有观河灯时壮观的场面,有人们对掉进泥坑子的猪的嬉笑怒骂,还有人们对"李永春的药店"的你称我道.惟独没有一个贴心的伙伴,没有.眼泪不觉就掉下来了,稿纸上顿时湿了一大片.伙伴,稍稍称职一点儿的是祖父,这后花园里唯一开放芬芳花朵的玫瑰,唯一结出甜美果实的樱桃树,给了童年的她以全世界的温情与爱,也给了她幼稚的心灵以美丽善良的憧憬,虽然她长大以后经常不懂得别人的快乐.那个在我脑海中回旋多次的老祖父,我一直未能幻想出他的模样,他应有着长长的胡须,可以让我任意编织花样的胡须.温情,这带着远古回忆色彩的词眼儿,仅在祖父出场的时刻到来.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发生在这个世界,却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抵是这些:在"黑夜"中担心地活着又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尖刻无聊心眼儿小的老厨子;还有勤恳忠厚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唯一出场的女主人公是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团圆媳妇.呼兰河的女人们害怕男人,不平等的地位昭示了不平等的命运.小城仿佛一个封闭广阔的世界,生活并不单调,可怕的是重复.那几个粉墨登场的主角定是萧红精心挑选的.他们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象.他们并没有太坏的心思,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为打发这简单而冗长的时光.春夏秋冬寒暑往,生老病死平常事.他们的生活就象在山中自然开落的花儿,生命并不是象烟丝一样节节燃烧着那样漫长,而难测的命运则象无情地吹落了烟蒂上的烟灰.活着是小城里的人的唯一的生活目标,而没有其他的想望,就连想看看城那边是什么的想法有没有.因而人们活在了自己的目光里,但很满足.没有人的瞳孔里有哪怕一丝的好奇的火焰,没有人的脑海中有怀疑询问的念头,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凉.
萧红用一种平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用自然的口吻讲述着小城自然的生活,难道错了吗?我们总认为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理应有着它思想的深度,平铺直叙的故事一定是欺骗了我们.但我没有觉得这种笔调和口吻不好.试想,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栅栏,用一个不太更事却又初涉人间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的寂寞的童年时,平静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汹涌的潮流.静水流深.萧红的内心有几人能真正理会.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四
灰色的色彩,平淡的叙述,跟随作者的笔触,我们来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
在这里呼兰河不再仅仅只是呼兰河,而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为迷信、愚昧、无知上演着一出出悲剧……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成了当时全中国的写照。
前四章作者一改成人逻辑抽象的思维,以孩童的目光、
视角、思维、感触去直观形象的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儿,从此来“直视”人生,真是难能的可贵之举!后三章是本小说的巅峰之旅,直击人性的本质,自私、困顿、麻木、愚昧、凶狠、落后、野蛮的世界,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
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原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关于书,呼兰河留给作者的,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撤。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五
在一个周末,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窗外细雨绵绵,我的心情由天气变得很沉重。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六
《呼兰河传》的故事有趣又生动,寂寞又伤心。这本书讲的是作者萧红小时候的故事,展现出了乡村生活的悠闲和自由,让人看着很舒适。
萧红小时候喜欢在家里的后大院玩,那里长着各种各样的蔬菜,一些小虫自由地生活着。萧红最喜欢祖父,她和祖父在后面的菜园院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萧红喜欢帮祖父“干活”,但其实她只是在瞎闹。比如,萧红看见祖父在浇菜,她也来浇,但她只是往天上一抛,还大喊“下雨啦!下雨啦!”祖父看到她这样也没有批评她,只是和她一起笑。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喜欢在公园的草地上爬过来爬过去,还喜欢在上面翻滚,弄得身上都是泥。而妈妈看到我这么活泼快乐,也跟着笑起来。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善良、有耐心的老人。萧红晚上睡不着,祖父就和她一起念诗,念了一首又一首,因为当时没有课本,祖父说一句,萧红就跟着说一句,祖父教了一首诗,萧红就跟着背了一首诗。但是这样背诗,萧红并不明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祖父就会一点一点地跟萧红讲解诗意,他是一个很细心的人。
萧红的祖父让我想起了我的祖父。在我小时候祖父也教我读了很多的诗。他读得很传神,我很快就被吸引了,就这样我背了很多的古诗,我很快乐,祖父也很快乐,高兴得胡须都要动起来了。
《呼兰河传》里萧红虽然只写到了祖父去世,但我相信她一定还有很多的故事,希望我们都能去看一看。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七
一座小城,天寒地冻,小团圆,外祖父……这是每当我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时,脑海里就浮现出来的词语。
初读,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悲伤。“他们看不见甚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这是萧红对家乡百姓世世代代悲哀的描写。在呼兰河小城中,二伯是多么努力要强,他想出人头地,奈何封建的社会不断用打压来磨灭他的信心;小团圆媳妇是那么乖巧懂事,却总遭到婆婆的毒打——她狠心地虐待一个几岁的女孩,甚至活活用开水将她烫死。
读到这里,胸口有一股愤怒油然而生。我恨不得将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撕碎,让小城里的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机遇,让他们发自内心去敬畏生命,不再冷漠自私,不再重男轻女。
再读,则带有一种淡淡的怀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在祖父的后花园里,一定是人性善良的最美词汇。萧红的童年是与祖父一起度过的,祖孙在蓝天下一起嬉戏玩闹,玩累了则仰头大睡,自由自在,这是萧红在小城中少有的欢乐。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把小小的我留给祖父母照顾。祖母很疼爱我,但凡我磕着碰着,她总会小心翼翼地为我擦药,念叨我太不小心了。祖父也常常带我去玩闹——我们去果园摘水果,到溪边喂小鱼,去田中种菜捉蝶。那时候的我是多么快乐自在!读到这里,我眼中的热泪悄悄流了下来。
对故乡既爱又恨,说到底还是情之深,爱之切。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八
假期我读起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平铺直叙地描绘作者家里的点点滴滴,甚至有些琐碎。而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愈发觉出它的特别之处。
看着作者小时候的身影,我仿佛回想到了小时候的我自己。本书里的作者天真无邪,生活处处充满了童趣,让我认识了一个纯真无邪的“小萧红”。本文的地点是呼兰河城,这是一个封建城市,里面的人贪图名利,卑鄙无耻,整天过着平淡的生活,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有趣的色彩。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也走进了这个封建落后的小城市,灰色的街道上人山人海,到处张灯结彩,卖糖的人面带微笑,到处招揽顾客,生怕自己的糖卖不出去。卖豆腐的似乎天生就深受大家的亲睐,不费吹灰之力就卖了四五块,生意兴隆,一眨眼,一车豆腐就被顾客一扫而空,卖豆腐的便喜滋滋地推着车扬长而去。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了,这肯定是过节时候的情形。平常,街道上的人寥寥无几,只有几个小孩你追我赶,在街道上奔跑,其他地方空无一人,所有的房子大门紧闭,像是城里来了强盗似的,显得整个城十分凄凉,死气沉沉。
作者的祖父去后花园里浇花,作者也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祖父拿出水壶,将花园里的花浇了个遍,而作者则依葫芦画瓢,四处乱浇,玩累了,作者便瘫坐在草地上,漫不经心地玩弄着狗尾巴草,东张西望,一看到了蜻蜓,便嚷嚷着去追,追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一下,又去追野兔,体力像源泉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呼兰河城在作者眼中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小城,祖父的花园就是她的娱乐场所之一,她每天在花园里嬉戏打闹,一玩就是几个钟头,乐此不疲,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这个令她十分快乐的花园,从中我可以看出作者对外祖父深深的喜爱,也反衬出她对祖父的思念之情,让我很受感动,仿佛身临那个童话般的美丽花园。
作者用高超的写作技巧把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了,她和萧红一样大,才十二岁,却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小团圆媳妇身体十分瘦弱,她的婆婆脾气火爆,三番五次地虐待她,导致性格开朗的她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惊天变化,她开始变得茶饭不思,变得孤僻,家人都说她是魔鬼。她的婆婆在她身上花了很多钱,比如跳大神,就是几个汉子在台子上装神弄鬼,打鼓地打鼓,一个老巫师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左邻右舍的的人都来看热闹,觉得很新奇,巫师在台上像变魔术似的变来变去,引得大家拍手叫好。但这些还是无济于事,小团圆媳妇最后死了,真是令人感到万分惋惜。
读完《呼兰河传》,我不禁感叹时间的千变万化。它的脚步飞快,带走了童年,在五彩斑斓的童年里,有苦也有乐,有喜也有悲,酸甜苦辣我们都体验过了,而现在,我们应该正视前方,怀着美好的憧憬,在接下来的大好时光中勇往直前,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在自己的光辉岁月里一站到底!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九
苍凉中蕴含热情,歌颂时不忘批判,这是一幅旧中国东北小县城居民平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风情图,更是浓缩了的20世纪初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与苦涩,无奈与挣扎,苦痛与麻木,愚昧与可笑。《呼兰河传》饱含了女作者的血泪,用回忆性的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帧真实无比却又生动形象的旧中国东北人民的命运画卷。写这部小说的原因是:"只因为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那里了。"写得之所以深刻、真实,是因为难以忘记,之所以难以忘记,是因为太过于熟悉,之所以太过于熟悉,是因为这些往事早已经刻进了脑海里,挥之不去,扫之不去,赶之不去,轰之不去。
尽管她写起来似乎很得心应手,并不吃力,可是我读起来却颇感劳累,不是眼睛累,而是心累。那一串串文字,读起来不是那么简便,虽说写得很流畅、平实,资料很朴实、充实、真实,可是小说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老是不断的敲击着我的内心,使我的心为之打动,为之感动,为之颤动,为之激动。萧红用写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并且还是这种乡土题材的小说,读起来令人丝毫感觉不到有隔阂,而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自然。
她出生在这个小城里,童年的生活并不完美,尽她的父母皆在她身边,可是父母的爱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父亲的暴躁,母亲的冷漠,奶奶的凶悍,这些家人的爱她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唯一得到便是祖父的爱,这爱从她一出生就伴随着她,直至十几年后因祖父的去世而远去。幼年的她唯一的取乐方式就是和祖父在一齐,他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异常是在他们家里的园子里,留下了她最完美的回忆。这个园子里,有各种小动物和植物,爷爷种菜她也种,可是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虽然如此,但他们都得到了千金难买的东西——欢乐。在园子里的这段童年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也是颇让人难以忘怀的,写得很投入,很不错,已被选入小学课本。在这个园子里,她慢慢长大,爷爷慢慢老去。
祖父,是她心目中最可亲、可爱、可敬的家人。比起父母对她的漠视,祖母对她的凶狠,祖父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对她很热情,天天与她玩,有好吃的给她吃,有好玩的给她玩,想着法子逗她玩,教她识字,读诗,认识事物。她也喜欢和这个老爷爷开玩笑,用玩笑来愉悦彼此的心境。祖父还是个很正直的人,见胡家的团圆媳妇几乎快被折磨死了,胡家的人又想把她休了,他就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并且还决定让胡家的人搬走,房子不租给这样的人家。冯歪嘴子的私生子出生后,一家人没地方住,他不假思索地就让出了一间房子让他们住。由此可见,祖父是个对外人也很热心的人,与其他一味压榨盘剥农民的地主还是有所不一样的。
萧红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一个孩子的语气来叙述这些个故事,用一个孩子的独特方式来解读这些问题,虽不免幼稚,甚至异想天开,毕竟童言无忌,说出了许多的"大人"说不出来的真话,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对这方土地爱的执着,爱的深沉,爱的无法自拔,所以下起笔来很容易,写下的东西很厚重,很耐读。联系到作者苦难的一生,再来读这些文字,心中翻腾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苦痛,是无奈,是唏嘘,还有在泪水里浸泡许久的温暖。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十
或许,一部好的作品,读过去,既能唤起共鸣,又能有所启迪,最主要的是,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不管是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还是人性之美。
选读部分从第三章开始,一上来就写,“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也是在这里,我写了第一条笔记:在我两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对他没什么印象。不过听说,祖父一直希望母亲生个男孩,可没想到又生了个女孩,他很不高兴。也不疼我。
不知为何,读书的时候,总无意识地从他人的作品中反观自己,喜欢把那一刻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再往下,出场的就是大花园了。
关于花园里的生活,花了大量的笔墨。每一个很日常很细小的故事,从作者的笔下写出来,都特别得有诗意,有灵性,能够很清晰地体会到儿童对于自然世界的独特认知。
“蜻蜓是金的,蚱蜢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圆胖胖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相信蜜蜂,大家都见过,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样子,大家也都见过,但很少有人去描写蜜蜂停在花朵上去采蜜的瞬间,还能比喻得这么形象精辟。
萧红的文字,虽简却极富感染力。写与祖父在花园的欢乐时光时,将小孩的淘气与俏皮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超有画面感和代入感,读过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彷佛自己亲眼看见,她和祖父在花园里玩,亲耳听到了那满天飞的欢声笑语...
比如这段,“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真是一个典型的跟屁虫啊!好在祖父给了百分百的爱。
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来姐姐分享的一个小故事。才两岁的小灏灏,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姐姐带了一个兔耳朵发饰,结果灏灏看见之后,嘴里不停地嘟囔,“妈妈戴兔兔,灏灏也要戴兔兔”,让人哭笑不得。
也只有取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也只有全身心投入的描写与讲述,才能算作是真正有灵魂的作品。
小孩对一些事情的喜恶缘由也是很出人意料的。
比如,祖父教诗的时候,文中的“我”,姑且称为小萧红吧,很喜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究其原因,不是诗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黄梨是很好吃的”,当她知道诗里的“黄鹂”是两个鸟时,就“不喜欢了”。相信这个原因,是很多成年人始料未及,在这里也友情提示,不要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揣度小朋友们的心思哦!
再比如,没有玩伴的小萧红,终于认识了一个亲戚家的小伙伴时,特别开心。但当发现他也知道花园里的一切时,立马就不喜欢了。因为,在她的小心灵里,祖父和花园,都是只属于她自己一个人的。当听到那小伙伴前年来的时候还给自己带了礼物,立马又摈弃前嫌,一块儿愉快地玩耍了。孩子的喜怒,就是如此阴晴不定,再真实不过了。
小萧红不喜欢她的祖母。说来说去,是因为太贪玩的她,老是跑去祖母屋里,趁其不注意,伸手去戳那可漂亮白净的窗户纸,祖母越气,她越得意,结果最终被有洁癖的祖母用针扎了手指。说实话,小孩太调皮的话,大人厌烦也属正常,不过,但真能做到用针扎人手指的,除了《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我还真是头一回听闻。
可以说,祖父和后园,承包了小萧红的整个童年。无数的欢乐,无数的记忆,都永远地留在那片可爱的土地上。
当然,后园被冰雪封上之后,小萧红又意外地发现了尘封已久的储藏室。
用她的话来说,“这里边是无穷无尽地什么都有,这里边的宝藏都是我想象不到的东西,使我感到这世界上的东西怎么这样多!且样样好玩,样样新奇。”比如,可以染指甲的绿颜料,可以到处画着玩的观音粉,可以把祖父的烟袋点着的圆玻璃,可以打榛子吃的四方铁块,差点被土匪劫财去的葡蔓藤手镯...,每一样,都让小萧红惊叹不已,可以兴高采烈地玩上半天。玩厌了,弄换了,就再去搬。
她乐此不疲地从储藏室里翻出来的宝贝,偶尔也会勾起祖父祖母的慨叹。那是多少年前的了,从哪里得来的,又都送了什么人,祖父祖母有时也都说不清。
为小萧红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除了花和储藏室,还有祖母的离世。很多小孩,对人的死亡,大多是懵懂的。小萧红也是如此。
但正是因为祖母的离世,她才有机会去到之前从未去过的地方。“他们带我到粮食房子去,到碾磨房去,有时竟把我带到街上,已经离开家了,不是跟着家人一起,我是从来没有走过这样远”。也是从那之后,她开始想,“是不是将来我一个人也可以走的很远?”,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虽然孩子的视角里满是欢乐,但是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在小萧红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只有祖父最疼她,也总是愿意陪她玩。
若只跟读故事一样读过去倒也罢,但若把自己当成那个小姑娘,设身处地去感受,去思考,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慨和收获!
即便生活很难,作者笔下的世界,依然很美。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十一
在东北作家群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女性作家,她的天赋大于努力,她仿佛印证了那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努力”,她的名字叫做萧红。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里萧红的气息很浓厚,几乎想当于萧红前xx日落前的火烧云,连绵一片,还有那个一下雨就就积水很深的泥塘,天气晴时,它就变得黑稠稠的每年还淹死一两个猪、牛、骡子等,等淹死了猪牛附近的人就享福了,主人会低价出售淹死的动物的肉,有时病死的猪也会假借淹死的猪售卖,这些写的很真实,就像日常发生的事一样。开头写吃的也非常生动,就像写一块豆腐,别的写豆腐可能从它的色、香、味开始,这里写豆腐是从人们对它的珍惜开始,原文是这样写的“这时候,卖豆腐的又出现了,赶上吃晚饭的时间里卖上一波豆腐。所以卖豆腐的一来,男女老少全都欢迎。豆腐加点辣油,拌点大酱,实在美味,触一点点豆腐,就能吃下半碗饭,再触一点,又下去半碗饭。所以买了豆腐的人家,那一顿总是能多吃上两碗饭,没吃过的人,是不能够知道其中滋味的。而买不起豆腐的人,总是羡慕人家卖豆腐的,就想着,要是自己开个豆腐坊。每天都能吃上豆腐多好。甚至有的为了吃上一块豆腐,豁出去了。大不了就是不过了。”让那时候看书的我垂涎欲滴,可当我真正吃到时,也明白了这只不过是文字效果而已。
《呼兰河传》就像我们每个人童年的回忆,这让我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纯真而残酷的童年,悄悄的从我们手边溜走。
《呼兰河传》前半部分写呼兰河的温馨,或者说表面的平静,后半部分以小孩子的视角写残酷无情的现实,你不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这些暗流涌动,整体读下来却是感到越来越沉重的悲哀,细腻的笔法描写、人物轻飘飘的话语、不经意间显露的愚昧未开化,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声幽远的叹息。
前半部分的温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庙会的时候,各家老小出动,庙会上插上鸡毛的小玩意儿、小姑娘和小伙子不经意的邂逅、回娘家的媳妇儿……太多太多,好像人生百态,人间烟火,这一番美好的场景让人对呼兰河心生向往。
后半部分撕裂了这一切。首先是小团圆媳妇儿,也就是主人公邻居家买来的童养媳,她来时活泼好动、勤劳能干,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只是她的婆婆看不顺眼,认为她也太好动了些,于是开始打她,不出三个月,小团圆媳妇儿病了,这里让我感到第一个悲哀的点是,小团圆媳妇儿好像没有名字,她好像生来就叫这个名字,好像生来就被卖了,生来就受磋磨,离开贫穷的家,十岁九岁?就来到买她的人家里,她活泼,她好动成为她的“婆婆”打她的理由,可明明是这个年纪的天性。
后来小团圆媳妇儿被婆婆各种偏方治病,什么罪都挨过一遍,最终来到这个家,来到这里不到半年就离开了人世,小团圆媳妇儿死后,后山就流传了一个传说,说小团圆媳妇儿变成一只大白兔,在桥边问路人能不能带她回家,如果说不,她就会哭的不能自已,如果说好,她就会消失,这个传说最后不了了之,就像小团圆媳妇儿一样泯灭在年复一年没有变化的呼兰河城里。
最后一个故事,磨坊工也就是冯歪嘴子和脸庞像葵花一样的王大姑娘的故事。磨坊工磨糕、磨豆子,磨各种吃的,一向平静甚至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他有天被人看到磨坊里有个女人,还用白面口袋捂着一个小孩子,于是大家知道了磨坊工竟然有了媳妇儿还生了孩子,一问才知道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姐,王大姑娘可能有点傻气,同院的人以前说王大姑娘各种好,说她身材高大硬朗,手脚勤快,直到她跟了冯歪嘴子,院里的开始暗地里说她的坏话。
日子一天天过下去,王大姑娘再次生产中难产死去了,只留下两个孩子和冯歪嘴子,在冯歪嘴子还算尽心的照顾下两个孩子都活的好好的,只是我想没有娘的孩子x终究是苦的,何况小的那个孩子好像有些想她母亲,傻气,我不由担心起来,他活的到成年吗?那个温柔又冷酷的呼兰河城能容纳下这两个生命吗?我不知道,我只记得大家发现王大姑娘后,合力将他们赶出原来的磨坊,如果不是冯歪嘴子来哀求祖父租给他们栖身之所,如果不是祖父的恻隐之心,那冯歪嘴子一家可能就冻死在那个冬天了,后来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关注冯歪嘴子,关注他的孩子x,好像这件事从没发生过。
小团圆媳妇儿和冯歪嘴子总让人想起呼兰河这座城,或者说这里的人们是如此残酷,他们生在这里,死在这里也埋在这里,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蒙昧无知不开化,他们幸福地麻木着,知道死去,这就是呼兰河。
呼兰河传到页读后感篇十二
呼兰河是一个既不繁华,又不富裕的城市。这里的人们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我总觉得他们只不过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就像一个木头人一样。这里的人太过于迷信,以为什么都可以通过跳大神请来神仙来解决。但这也导致了小团圆媳妇生不如死。
书中描写的当时,远不能和现在对比,我们为何不珍惜呢?我们应该破除迷信,相信科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049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