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能力,它帮我们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提炼经验教训,不断进步。注意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总结过程和总结内容。范文中的优点和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一
父母对我们的爱总是难以回报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人的父母不伟大?偶读老舍的《我的母亲》深有感触,老舍以其平实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意味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激起了我内心的共鸣。不住写下这篇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
在老舍的文中,这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这是一位善良的母亲,这更是一位坚强的母亲。
她的母亲“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要用单薄的身体保护自己的孩子”。在老舍眼里“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实生命的教育”,“她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最会吃亏”,遇到困难都是“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里落”!
在母亲那里,他看到对一切人和事都应采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他继承了那种“软而硬”的性格。当他的三姐出嫁时,“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凉,脸上没有血丝-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当老舍入学时,母亲“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然而,当老舍再次想起他地母亲时永远是歉疚地,永远是恐惧。“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是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溉的”。当再次回忆起母亲,老舍只能以“心痛!心痛”结尾,无言以对。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投下的轨道而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们作为子女的,应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父母,感谢他们所付出的,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一切。即便身在远方,也要常回家看看,毕竟那是你永远的根。不要让老人操心,也不要让老人孤独,因为他们付出的够多了,因为你是他们的命。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二
今天,我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感触颇深。文中母亲的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母亲的好脾气,她温和、善良、容忍的性格,宽容的度量,以及她人格的刚气,时时鼓励着我,给了我做人的启迪!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从小手脚勤快,为人贤惠,是父母的好女儿。十六岁出嫁给比她大三十二岁,人称“三先生”的胡传。当时,胡传的大女儿和大儿子都比顺弟大好几岁,这样的人家做晚娘不容易呀!
胡传在上海任职的时候,顺弟生下了她的唯一骨肉小胡适。后来,胡传到中国台湾任职,他们老夫少妻稚子三口,在那里享受到了人间最神圣的天伦之乐。
然而,幸福是那样的短暂,在小胡适三岁零八个月的时候,胡传病死在厦门。当时,顺弟虚龄只有二十三岁,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这又是多大的不幸呀!
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
四十六岁,她历尽了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正如胡适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我不禁感慨:人在旅途,每走一步,多难啊!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六岁时就离开了生母,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恨。后来,作者到德国留学,祖**亲又成了他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时光。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发出感叹:季老6岁就离开了生母,在没有母爱的情况下,还在欧洲留学了十一年,而我们每天都让妈妈生气,经常令妈妈不开心,但季老却化自己的悲痛为力量,使自己渐渐学会了自立、自强。季老身为“国学大师”,他的感情是如此朴素而真诚。他时时刻刻将两位母亲装在心中。但我并没有去异国他乡,体会不到对祖**亲的怀念,在家里也经常惹妈妈生气。
记得,有一次,妈妈正在玩电脑,正玩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过去说:“妈妈,我想玩电脑。”妈妈不肯,我就一直在旁边说,非得让妈妈把电脑让给我,在我的阻挠下,妈妈把电脑让给了我。可我当时却一点也没考虑妈妈的感受。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不已。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学会了以后要要孝敬妈妈,时刻把祖国装在心中。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四
有一次,我读了《我的母亲》。它讲的是:世界上每一个母亲都爱他的孩子,并且不管他的孩子是怎样的。
这篇文章最让我感动的是:“我问母亲她为什么爱我”。她还不迟疑的回答:“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我觉得,母爱是无私的,难道不是吗?世界上除了你的.母亲,不可能有第二个人死心塌地的爱你,并且包容你!而且,文中的母亲也只因为冰心是她的女儿,就爱她。所以,我们就更应该去孝顺我们的母亲。
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无私的母亲。有一次,我上学起晚了,她宁可上班迟到,也要开车送我,给我做早餐。我的母亲难道不是以为无私的母亲吗?她牺牲了自己的工作准时,来让我不迟到。
其实,每一个母亲都是无私的。所以,我们应该回报我们的母亲,感谢我们的母亲,孝顺我们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五
老舍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总是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充沛的创作热情。他向民间学习语言,使他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传神,为我国现代汉语规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幽默也来自民间,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群众智慧,经过他艺术化的加工提炼,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他的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变化多端,不拘一格。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与他这种艺术上精益求精、探索不止的可贵精神密不可分。
老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朋友、对同志胸无城府,坦诚真挚。他以崇高的人格风范和温暖如春的热忱团结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各界人士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奋斗。他是一位成就卓著、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家,又是一位身兼数职的文化界领导干部,但是,他没有丝毫的名士派头,也不曾沾染半点官场恶习,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善的态度,保持着作为一个人民艺术家的赤子之心。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六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老舍的作品《我的母亲》。
对于“母亲”这一词,我想,应该众人皆知吧,你的母亲也是百般的疼爱你,呵护你,对于你又做了什么让母亲高兴的事?好好的为你的母亲“服务”一会吧!
读到这里时,我的心似乎也颤抖了一下,我们的母亲也是这样。我们的要求母亲都会尽力完成。妈妈一直都是劳累的。一天有干不完的家务活,还有我们的衣食,她都独自承包,只有晚上睡觉时能休息下,早上还得起早为我们做饭。我们和妈妈要钱是,妈妈不给的话,我们还气她,起的妈妈头疼,这是让我想起来感觉真后悔,我也和老舍一样用一个词来形容——“心痛”!
其实我的母亲没什么文化,他给我的教育确实生命的教育。
读完文章,让我感受到了母亲如此幸苦,母爱如此伟大。母亲的辛苦都是为了我们,而我们却不会抓紧这个机会好好学习,大家应该好好想想了。趁母亲还在世上,好好的孝敬她吧!不要像作者一样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父母对我们的爱总是难以回报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人的父母不伟大?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七
读到《怀念母亲》,我就想起了远在他乡的母亲,我的母亲在我两岁时就离开了我,也离开了那美丽的家园,在她走后的第年中,有时会回来看看我们。在我八岁的时候,我已经忘记了她,我的思念也和时光走了。
在这十几年时光中,我有时也想过她,回头一想她那么狠心,可又一想她是我的生身母亲,我不能这样把她忘记吗?不、不能,这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个人在一声又一声的说。
当我读完《怀念母亲》后,我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后悔,我能知道他内心深处的思念母亲,才能知道一个没有母爱的人是真正灵魂不全的.人。
这就是我读《怀念母亲》的感受。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八
至亲至情,生离死别,深切真实,感人至深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一本引起两代人共鸣与反思的话题书。每个人和自己的父母,都有相伴一生的爱与痛。
十四岁就失去父亲,一心想要独立生活的女儿,放下自己的事业与理想,告别爱人,从北京回到家乡小城,陪伴身患绝症的母亲,并记录下她生命中最后的半年。本书不仅仅是病中生活实录,更是通过亲人病危这个特殊时期,深刻反思了中国父母和儿女之间的爱与矛盾,控制与挣脱,以及家乡与他乡这个永恒的话题,足以引起两代中国人的共鸣与反思。书里有两代人的爱与痛,两代人的坚守与逃离,两代人的反抗和叛逆,更有一辈子的守候与不离不弃。
母亲:知青,家乡闻名、备受尊重的妇产科医生,年轻时纠缠于一段三角恋情,后放弃了省城的优越条件和工 作机会,放弃了身边苦恋她多年的“优质男”,远离父母,和一个一见钟情的“文艺青年”私奔到一个小县城,从此开始了坎坷的命运。她非常希望女儿能听从她的安排,按她的意愿挑选伴侣,在她身边过上一种稳定幸福的生活。母亲的控制、占有背后,是深深的强烈的孤独和依赖,渴望被呵护,被疼爱,但是过早失去丈夫,只能让她保持强硬的外表,哪怕只是硬撑着,也要一直撑下去。母亲享受着别人对她聪慧、能干、美丽的赞美,但内心却始终有一种无人能解的痛苦和灰暗。最终被心病和癌症击倒。
父亲:年轻时多才多艺,也有医学上的才华,但英年早逝,在女儿十多岁时患绝症去世,给妻子留下巨大的悲痛与生活压力。
女儿:一直生活在母亲巨大的阴影之下,潜意识里处处拿自己与母亲相比,觉得自己从外貌到能力上处处不如母亲,同时极力想挣脱母亲的控制与束缚,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后来和当年的母亲一样,选择了自由恋爱,嫁给了母亲讨厌的诗人林木,逃离了母亲的怀抱。在母亲的软硬兼施下,更多的是因为母亲的病情,女儿终于回到了家乡,重新开始与母亲朝夕相处的生活。
甄医生:年轻时和母亲恋爱多年,却被抛弃,母亲患绝症后,他不离不弃,一直在身边陪伴,给予细致入微的关怀。
作者简介
赵敔,祖籍四川,生长于云南,一个有四分之一羌族血统的汉人。生性贪玩,以游走异乡为人生目标,用识得的几个汉字写些旅途见闻,因此误入图书编辑行列,也参与过一些旅游指南图书的编写与出版。年过四十,再遭人生大变故,提笔记录日常过往,以抒发个人情感,纾解内心压力。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九
读了《我的母亲》之后,我的感触颇深。
故事的开头,作者首先介绍的就是母亲的家境。有些时候种田人手不够,妇女必须也下地干活。在老舍还没有出生之前,他们家的家境也还马马虎虎:大姐与二姐都嫁了不错的人家。但是,生下老舍之后。那一天,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开眼看了他一眼;父亲则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其实老舍父亲的'死我认为与老舍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在文中,老舍却说他把父亲“克”死了。我不清楚他是在什么心情下写这句话的,也许是淡淡的忧伤吧。之后描写的便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的形象。在父亲的死后的日子里,母亲非常穷苦,但她还要养着自己的儿女,她整天为人们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从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这句话,便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天天为人们洗服装,她这是为了什么?为了儿女的生活,甘愿受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母亲从小到大对作者的无尽关怀,指明了作者老舍的人生道路,让其成为了一个素质人格品德都健全的人。
母爱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对这些,母亲当然毫无怨言,可对我们来说,不能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都能注意到母亲对老舍浓浓的爱,同时也在点点滴滴中发现老舍对母亲的爱,更多的是歉意。
刚开始,我还在想老舍写这篇散文的用意,但看到这一句话,我就明白了。老舍写了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简朴的道理:失了慈母的人像插在瓶里的花,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已没了根。这是老舍他自己的感受。他用最最朴实的字句来诉说他的母亲,用最真挚的话语来打动每个人的心。回想起以前对母亲种种的不尊敬,真是太不应该了。母亲,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米尔说的没错,母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没有了这股力量,就没有了依赖,没有了任何时候都可以靠的肩膀,再坚强的人也会脆弱!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十
在以前,我从来不知道平民写家老舍的母亲。但是今天,我读到了老舍先生写的《我的母亲》。
老舍的作品似一段美妙动听的音乐,又似一壶沁人心脾的浓茶,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给亲友邻居们帮忙,她总是跑在前面: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他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宁吃亏,不斗气。
老舍的母亲有一点和我的母亲很像,那就是只要让孩子过得好自己做什么都行。
一天,我们上体育课,运动了很长时间,在回家的路上我肚子就自己唱起了“空城计”。于是一到家我就往沙发上一坐,鞋子一扔,照例向厨房里面喊:“我饿了,快点做饭。”过了一会还是什么动静也没有。我又喊道;“妈,你在哪呢,我饿了,快点出来做饭。”过了一会妈妈扶着墙慢慢的走了出来,脸上没有多少血色,双眼无力。我问她:“妈妈你生病了吗?”妈妈说:“儿子,妈妈今天不舒服,你等你爸回来再给你做。”我立刻任性的说:“不嘛,我现在就要吃。”刚说完我知道我说错了,我不能让妈妈有病在干活了。我又不上了一句:“妈妈,你别做了,我去外面买一点吃的就行了。”谁知妈妈却说:“不用了,妈妈给你做。”说完妈妈就走进了厨房。
天暗了下来,打开灯妈妈切菜时的影子映在地上,以前妈妈的影子是挺拔的,,而现在的影子却是弯曲的。切菜的声音也有以前的“当当当”变成现在的“当当当”。有一阵酸楚的泪在我的眼中徘徊。
过了一会,菜炒好了,妈妈端出来了,我上前一看,是一盘鱼香肉丝。妈妈又找来一个苹果说;“儿子,妈给你削苹果吃。”正当这时妈妈一不小心把自己的手划了个口,血顺着手指滴在那盘菜里,妈妈见状立刻端起盘子并说;“妈妈给你重做。”我立刻把盘子抢过来说;“好好的不用重做。”虽然这盘菜已变了味,但是,变得这种味道叫母爱。
这就是我的母亲,拥有与老舍母亲的品质的一位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十一
文章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无以报答母亲恩情的愧疚之情,也塑造了一位有着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伟岸的母亲形象。首先,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刻画人物的写法,使母亲的形象活灵活现。此文章能感动我,是因为文中列举了老舍母亲的生前往事。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文一多的特殊见解。有的,只是对母亲一颗真切的心。
母亲非常穷苦,但她还要养着自己的儿女,她整天为人们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从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天天为人们洗服装,母亲为了什么?母亲为了儿女的生活,甘愿受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十二
在老舍的文中,这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这是一位善良的母亲,这更是一位坚强的母亲。
她的母亲“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要用单薄的身体保护自己的孩子”。在老舍眼里“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实生命的教育”,“她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
母亲“最会吃亏”,遇到困难都是“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里落”!
在母亲那里,他看到对一切人和事都应采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他继承了那种“软而硬”的性格。当他的三姐出嫁时,“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凉,脸上没有血丝-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当老舍入学时,母亲“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然而,当老舍再次想起他地母亲时永远是歉疚地,永远是恐惧。“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是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溉的”。当再次回忆起母亲,老舍只能以“心痛!心痛”结尾,无言以对。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投下的轨道而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们作为子女的,应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父母,感谢他们所付出的,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一切。即便身在远方,也要常回家看看,毕竟那是你永远的根。不要让老人操心,也不要让老人孤独,因为他们付出的够多了,因为你是他们的命。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十三
母亲今年80岁了,身体不太好,尤其是腰腿疼痛的折磨,想尽了办法也难以摆脱。
母亲一生就是个操劳的命,大半辈子了没享过什么福,好不容易熬到现在,儿子们成家立业了,家境也好起来,总算不用再操心了,但身体却这么不争气,每每想起来都让人心酸不已。
我知道,母亲的病纯属劳累过度所致。
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三十多年前母亲扛着“巨大”的包袱来往于北京和老家之间的形象。
那时候我刚刚十一二岁。由于家里盖房子和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家境相当贫寒,欠了不少外债。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在北京居住的三姑为我的母亲和老姑找到了一个差事——替北京的一家对外企业加工家庭装饰用的绣花制品。每次都是母亲和老姑从北京把加工活儿用的原材料领回来,分发给乡亲们,等乡亲们加工完毕,再到北京交活儿、验活儿。周而复始,大约有几年的时间。
那时候的交通还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去北京的客车每天只有为数极少的几趟。而且,因为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这些车辆大都服务态度极差,售票员并不是根据你的需要选择停车的地方,常常强行地将乘客随机结组下车,因此有的时候车离村子很远就停下了,母亲和老姑就只得背着包袱走很远的路吃力地回到村子。
无数次的傍晚,我放学后跑到马路边去等母亲回来,有时要等到很晚,繁星密布的夜空下,满怀希望地看到亮着的车灯一次次来临,又一次次失望地远去。当看到客车上出现了母亲的影子,我总是激动地扑上去。而母亲,每次都风尘仆仆的样子。有时候运回来的活计比较多,我就在马路边守着,而母亲和老姑就一趟趟地往家运。
那时候对母亲的辛苦还没有太深的感受,更多的印象是母亲每次回来总要带来点儿点心和糖果之类的诱人的东西。我三年级的暑假,终于有机会跟母亲去了一次北京,那次经历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到了姑姑家,母亲已经累得不行,倒在床上,半天起不来。姑姑心疼得埋怨着:“说你多少次了,就不能雇个三轮车?舍命不舍财,这不得累死啊!”
母亲笑笑:“太贵了,估计得三四块钱呢,怎么舍得?”
哦,原来我的母亲几乎每隔几天就要经历一次这样的折磨,这哪里是平常人能够承受的啊?
正是母亲的付出,才使我们全家度过了那段最艰难、最贫困的岁月。而母亲换来的,却是腰椎严重错位,甚至根本无法手术,到了现在,只能忍受着剧烈病痛的折磨。
哦,我的母亲啊!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十四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胡适在《我的母亲》中,用最朴实的语言,把他对母亲的那种深深地尊敬和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透过字里行间,强烈的表达了出来,把母亲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感人至深。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胡适的母亲教子很特别。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问他昨天是否做过了什么错事、说过什么错话,引导他认错后改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他继承父志,然后上学。并且,胡适的母亲在对待儿子犯错后的态度也容忍有度:严肃的目光,事小待到次日早上才提起,事大关起门来教训,“不在别人面前骂自己的儿子”,秉持“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就给了他相当的尊严。胡适的母亲遇事注重人格上的不受侮辱,不拖泥带水,在她对待五叔的流言的处理上“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也对胡适留下深刻印象。但她也是慈母,我小时候“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在胡适成长的道路上,母亲对于她的影响是最大的,即使家境窘迫,即使要靠典当首饰过日子,还是宁肯自己遭受困窘,硬要借钱买下他想得到的《图书集成》这部书,可见她是一位注重智力开发的开明的母亲,也可以从这些小事折射出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篇文章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最伟大的母爱,通读全文我们感受到的对母亲的那种强烈的敬爱让人深受感触。胡适最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接受的便是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十五
文章通过对母亲的生活经历、经历、性格和遭遇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限的爱和无法报答母亲的`愧疚,也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东方女性性格特征的平凡而强大的母亲形象。首先,这篇文章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刻画人物,使母亲的形象更加生动。这篇文章能打动我,是因为它罗列了老舍母亲的前世。既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有闻一多的特别见解。是的,对她妈妈来说只是一颗真心。
母亲很穷,但她仍然要抚养自己的孩子。她整天给人洗衣服,手一年四季都是红肿微肿的。从手一年四季都是红肿微肿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每天给人洗衣服,妈妈是做什么的?一个母亲愿意为孩子的生命受苦,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十六
书中描述了作者蔡颖卿作为母亲,如何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于生活细节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生活的美好。即使在不停搬家,看似颠沛流离,也始终能给孩子们带来一种家庭的稳定感。
如她所说,这种感受其实与拥有财富多少并无直接关系。细节到位且乐享其中,恐怕就是本书想传递出来的生活秘诀。
在家庭装修、煮饭、修东西、回忆旧事故人的细节里,展现出一位深谙“生活之道”的母亲,如何“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人生路。
这些细节不仅来自于她母亲的影响,更来自于她个人的成长&生活感悟,譬如旅居泰国时“不将就、不捉急”的生活态度。
在当下嘈杂、忙碌、喧嚣的城市生活里,这份“智慧”,这份“乐享”,真的值得很多麻麻们学习。特别是有关她乐享煮饭的描述,即便开有餐厅,也要回家给家人准备好可口的晚餐。
这么说来,作为麻麻,找到自己乐于做的事儿并做到极致,这份体贴与用心,就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而不是追求事事结果的完美。
推荐不能“乐享当下”的人们一读,无关乎是否是母亲的角色......。
回忆我的母亲读书心得篇十七
记得意大利的薄伽丘说过,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读完革命领袖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之后,我懂得了人世间最无私、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亲情比友谊重要得多,而人的亲情更是与众不同。
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都会发生,但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故事发生在大兴安岭的一次大火中,一只雌鸟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把它们送到树下,压到自己的身子下面。虽然雌鸟被活活烧死了,但它的孩子们却活了下来。
在我们的周围,无时无处不体现着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都是以一种无私的情怀面对我们,他们情愿自己饿着,也要我们吃饱、穿暖。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孤儿,没有父母,哪来的亲情?可你小时候在孤儿院受到的资助,不也洋溢着亲情吗?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亲情重如千钧。可如今有些人认为,亲情一文不值。我惊讶地发现,好多小孩越来越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果实了,往往只把父母当成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库。不管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唠叨,总是爱理不理的,好像与己无关。我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天天都会和父母发生矛盾,只有当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才会想到父母。我还看过一本杂志,有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竟然连自己孩子家的门都进不了,更别想在孩子家吃顿饭了。这些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现在也好像司空见惯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943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