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16:06:25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时间:2023-11-05 16:06:25     小编:文锋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进一步改进自己。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审题,不要偏离主题,确保总结的内容紧密结合所要总结的对象。小编整理了一些总结的范文,供您参考,或许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一

1、课文中苗苗提出了在数学课上看《水浒传》,而且还看得非常入神。这一问题正是全文展开的核心,“正课与闲书”、“三贯通”等的“鸿篇大论”就是依此展开的。季老的回答(若真是原文而不是改编的话)却顾左右而言他,长篇大论地谈他在课外看闲书(放学后和在家里),只字不提在课堂上看闲书对不对。这种纯“外交辞令”式的语言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也许还不引人注意,但季老毕竟是我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树高风大,课文的改编者们(姑且看作改编)借季老的嘴说出这样的“外交辞令”,有着明显的舆论导向——上课的时间可以看闲书。若是老师或家长反对,学生们会把你反驳的哑口无言:你们比季羡林还高明吗?人家季羡林都提倡看闲书,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起码没反对课内看)!

我不知道课本和教参的编写者们是否是一套人马。但教参的编者起码是发现了课文的这一误导作用,他们在教参中明确提出了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在课堂上读闲书对不对这一问题,只是碍于情分面子,不好意思直接点出来而已。但是,他们这一充老好人,可就惨了几千万小学生了,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山区的苦孩子。

2、三贯通的要求是否过高了?放眼全国,“国宝”的精英们,尚且没几人达到,何况小学生?不知道季老达到了没有,尤其是文理贯通。小学生们天真活泼,对他们的要求应当实实在在,切实可行。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能是美丽的幻想,这个幻想一旦破灭,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只有被骗的感觉。

4、“爷爷,您懂那么多种外语”……,“多种外语”这种病句都可以出现在教科书中呀!

这样的教科书不误人子弟才怪呢!

翻阅《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书,他们对“外语”一词的解释几乎相同,都是泛指外国的语言。既然是泛指,哪来的多种?正确的应该是“您懂那么多国家的语言”。

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具准备:准备材料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二、板书课题。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六、作业布置:(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说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1、写好文章   多看书。

2、三贯通     学好外语。

3、积累古诗文。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三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策略】。

1、教法:自学辅导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五、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附:板书设计。

小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

大树:多看书三贯通背诵古诗文平易近人。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四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彭公传。

绿林好汉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五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主角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资料。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资料,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明白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这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资料。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状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资料。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透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取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能够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六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重难点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设计成:

1、导入并简介作者

2、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3、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4、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5、写作手法,学习探访技巧

6、作业设计

六个方面。让学生在自学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畅谈读书、多读闲书、学会甄别有益的书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对读书的热爱。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由第一课林海音的《窃读记引入到此文:你们想知道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吗?让我们开始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此中进行课题板书,并要求学生跟写课题,齐读课题,以较好的状态进入到课堂的学习。还可以要求学生交流预习中对作者的了解,并结合生活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二)、明确要求,初读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的对话?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可适当引导他们在适时看些适宜的课外书,而不是引导他们抛掉正课不顾,即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4、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体会人物形象)

苗苗:热爱读书,谦虚好问。季爷爷: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品味题目,深化理解

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五)、学习探访技巧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a、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b、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交流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3、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设计

1、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2、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填写阅读记录卡。

3、搜集整理好读书名言。

三、课后反思

在授此课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诟病:

1、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本应完全交给学生,而在课堂,我把此阅读课文当成精讲课文细细剖析,结果是牵引过度,学生引而未发,没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2、在较好引入课文的前提下,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没能更深层次的拓展延伸,整个课堂大部分是食如嚼蜡。

3、朗读对话单一枯燥,没给学生自如的学习机会。

4、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

情景再设:

在引导学生重点学习“阅读”部分时,在课堂设计一个因看闲书而走神的情景,让学生来判别其好坏,那样一来,很多语言都成多余的了。对人物的评价交给学生,也许,并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了。

其实,一堂课,并不需要教师去折腾,只要是能真正合理地交给学生就够了。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六、教师小结: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七、巩固练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八、板书设计: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八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十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十一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六、教师小结: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七、巩固练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八、板书设计: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十二

1、能借助词典,认识本课生字,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资料,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懂得就应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资料,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前准备】

媒体资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课文,导入新课

下面我们先听听本课的朗读,教师播放媒体资源。

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把生字新词及不明白的语句画出来,

教师抽查学生,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了解。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资料

1、分主角朗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资料。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透过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崇敬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全班交流,重点研读

1、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欢乐,帮忙写作。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闲书也能发挥它的优势,帮忙大家写好文章。

这天老师要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那么请先爱上阅读吧!

四积累运用,培养潜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喜欢读的课外书,为大家推荐一些书目。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十四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问你们。

1、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2、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专心,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课文读顺了。

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季羡林)。

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的过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待会咱们一起解决。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四)、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为我----。

阅读,是--,让我----。

(五)、品味题目寓意。

讨论交流,揭示寓意。96岁的季羡林爷爷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的情况下,还天天坚持在病床上看书写作。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对我们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却永远会留下来,并影响后来人。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七)、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作业: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2、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十五

1.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1.利用网络了解季羡林及其作品。

2.了解《水浒传》《施公案》《济公传》《古文观止》等文章。

3.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1课时。

一、理解课题,激发兴趣。

1.结合课题质疑、解疑。(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小苗指的是苗苗,大树指的是季羡林。

2.为什么要把苗苗比作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出答案来的。

3.交流课前对季羡林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1999年8月21日,苗苗同学采访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让我们去听听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爷爷都交流了哪些问题?他们对读书各自有何见解?

2.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主要有以下方面: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读了他们的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他们之间的.交流亲切自然。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爷爷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季爷爷: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他们的对话,使我们懂得了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

4.本文是一篇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不做作,争取做到亲切与自然。

5.同桌分角色对话交流,朗读课文。

6.在苗苗与季爷爷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己先做准备,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7.重点引导“闲书”的问题:

学生自由交流,如果自己说不出来,还可以谈谈自己搜集的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

(3)看来,“闲书”不闲,杜甫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四、品味题目,理解深化。

1.再读课题,为什么要把苗苗比做小苗,把季羡林比作大树呢?

(1)与二人名字有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2.文章把季爷爷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其理由是什么?

(1)季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2)季爷爷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3.启发思考:怎样才能从一株小苗长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五、学习访谈技巧,提高实践能力。

1.访谈是与人交流,通过阅读这则访谈录,你对访谈技巧有了一些什么新的认识?

(1)要有礼貌地请教,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倾听对方的表述。

2.结合以上两个方面,再细读课文,加深对访谈的认识和了解。

六、作业(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篇十六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六、教师小结: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七、巩固练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八、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92306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