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热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15:33:11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热门19篇)
时间:2023-11-05 15:33:11     小编:雅蕊

客观评价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保持正式和专业性。接下来将分享一些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要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总结写作。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相遇问题的课件。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1、请同学表演相遇问题的现实走法。请同学关注学生对同时、相对等词语的含义是否理解。

2、提出本节要研究的问呢题,并板书出来。

二、解决问题。

1、两地距离。

教师口述书上的文字,并出示示意图,师生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讨论经过四个小时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相遇的含义。

提出“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聚多少千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全班交流。

归纳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比较综合算式,说一说哪个算式简便,每一步都是求什么。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介绍速度和相遇时间等词,鼓励学生总结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2、相遇时间。

出示文字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交流解题的思路和结果。

归纳求相遇问题时间的数量关系。先说综合算式,然后说出每步求的师什么,再总结数量关系。

三、混合运算。

出示4道混和运算题,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课堂练习。

练一练的1、2、3题学生先理解题意再计算。

做表演、当评委使学生感兴趣的事情,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了解、交流线段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能够合理的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相遇的含义,为后面的问题作铺垫。

给学生提供理由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空间。经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说出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既是运算的顺序也是认识有关概念和总结数量的重要基础。

在解决问题,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理解数量关系。

了解题意,经理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供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机会。

让学生举例归纳总结过程,逐步体会和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先了解散步混合运算顺序,在自己运算,提高学习效果。

巩固所学知识的考查。

师:我想请两位同学到前面作行走的表演,谁来?

生上面表演。

师说要求,生走。

师:两个人走的时候有两点师要注意的,一是同时走。二是同方向走。现在请二人再表演一下同时相对而行。自己掌握时间,品味注意。

生在走。

师再次提出要注意什么。

师:两人相对而行,走到一起遇见了,我们就说他们相遇了。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相遇”的数学问题。

师:汽车行驶中,也常发生相遇的问题。如图。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从图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问题师什么?

生汇报。

师:谁能完整的把这个问题叙述一下?

生表述。

师:谁来说一说“经过四个小时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利用课件展示。

师”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聚多少千米?请同学自己试着解答。

师:比较综合算式,说一说哪个算式简便,每一步都是求什么。

生回答。

师:在相遇问题中,两辆车每小时一共形式的路程叫速度和,经过四小时相遇的4小时叫做相遇时间。

板书。

师:谁能说出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再来解决一个相遇问题。

出示问题及线段图。

师:请大家认真读提,并观察示意图,你从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问题师什么?

生回答。

师:请大家大胆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结果是多少?

生回答。

师:观察综合算式,说一说每步求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

生答。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相遇问题。下面看这几道混和运算题,谁来说说运算顺序?

生回答。

在独立计算。

师:请同学看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二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3、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8.65+0.40=9.05(分)9号选手的得分。

9.43-9.05=0.38(分)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的分数。

师问:除了这样分开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三、拓展训练。

2.35+4.28+0.657.66-3.54-1.46。

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三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

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自主探究方法。

1、在教学情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口述,师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生1:谁的表现好?

生2:9号选手的总分是多少?

生3:谁的得分高?高多少?

……。

3、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列算式并解答。

4、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5、学生汇报。

8.65+0.40=9.05(分)9号选手的得分。

9.43-9.05=0.38(分)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的分数。

师问:除了这样分开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5号选手的得分高,高0.38分。”

(揭示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

三、拓展训练。

2.35+4.28+0.657.66-3.54-1.46。

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你有其他的算法吗?

四、小结。

教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小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教材通过歌手大赛的情景,提出了“谁的总分高?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两种常见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综合列式计算。从而导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具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经验,因此,根据原有的经验推导得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很容易。在基本练习中,学生能很快说出运算顺序,练习的难点在于计算的熟练和认真细致。

在拓展练习中,学生对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不是太熟练,对于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的过程更是不如意料中的'顺畅。

总体来说,基础知识的落实比较到位,但所花时间过多,从小数分步运算到小数混合运算的过渡浪费的时间较多,而对于学生掌握情况不太好的小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所花时间不够,难点没有突破。

第二教。

课题:

歌手大赛。

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

1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6+5.4=7.4-2.6=。

2、递等式计算。

二、创设问题情境。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二)能力目标:

1.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会使用小括号.中括号,并记住运算顺序.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渗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以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思想.

2.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子目标:

课程一:整数.小数混合运算.(例1~例3)

教学目标:

课题二: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运算(例4)

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培养学生迁移类堆能力以及提高思维灵活性.

课题三:应用题(例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列综合式解应用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单元结构图

第一级运算(加、减)

1、两级运算

第二级运算(乘、除)

整数

1、一个算式中,只含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小数

2、运算顺序2、一个算式中,含有二级运算,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

四则级。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

运算中括号里面的'

3、简便运算: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4、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剖析

课题一: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重点:运算顺序

2.难点:

分清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这两个概念.

3.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前面已出现过一些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式题.这一部分内容是进一步扩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多步式题,并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概括和总结,此内容难度不大,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4.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自学—讨论—教师点拔

关键:确定顺序.理解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课题二:简便运算

1.重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2.难点:运用分配律,前面已经有接触过此类题目,因此在这里可进一步巩固和灵活运用定律进行简算.

3.教学策略:

复习运算定律:同时说明运用定律的目的是为了凑成整数使计算简便.

课题三:应用题

1.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2.难点:理解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3.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这是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题,在整数的应用题里曾教过,小数的解题方法也一样.

4.教学策略:

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讨论分析方法后,由老师点拔.

四,错例分析

1.有学生容易把“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讲成“一级运算”“二级运算”并容易难以把它们与“加减法”“乘除法”联系起来.

策略:

可以跟学生说明我们刚开始学数学是先学加减法,所以加减法是第一级运算,后来我们又学了乘除法,所以是第二级运算.

我觉得没必要强制让学生说是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因为学生先入为主,就让他们记先乘除,后加减也行.

2.分配律时出现“分配不公平”现象

如:0.65×(200+1)

=0.65×200+1

策略:此类题目是学生经常做错的题,可让学生做题时添加弧线来强调分配要公平的原则.

如:0.65×(200+1)

3.42页第4题,填上得数后,有学生列综合式时,容易把得数也写在综合式的列式里.

策略:这题可让学生先列综合式,再计算就大大降低错误率了.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得运算顺序。

2、学会四则混合运算计算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

二、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得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四则混合运算计算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卡片。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卡片)。

0.8×0.51.2×0.70.8÷0.021.5÷0.3。

18.6-60.54-0.0050.4÷203×0.04。

9-0.193÷0.0324.6+45+0.04。

1、以开火车形式报得数。

b、直接写出得数。

p-74第一题。

1、学生先直接在书上写出得数。

2、学生以报得数形式校对。

c、四则混合运算:

p-74第二题。

1、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3、校对。错的订正。

d、能简便运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运算:

p-75第三题。

1、前后四个同学讨论,哪些题能用简便方法运算?

2、学生独立思考解题。

3、抽四名学生板演,校对。

e、文字题:

1、学生理解“除”“除以”被……除”和“去除”的含义?

2、学生相互讨论上面这些词的含义?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校对,错的说明原因。

f、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又有什么地方得到了补充?

g、布置作业:

《作业本》。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六

1.直接写出得数。

2.4×0.01=7.8÷100=1.08×4=1÷4=。

10÷0.5=0÷0.38=0.91÷9.1=0.25×2=。

2.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

(6.48-1.08)÷0.525.4×4.8-0.65÷2.6。

22.8-(6+9.728÷3.2)0.8×[(10-0.34)×0.25]。

3.妈妈在菜场买了3.25千克鲤鱼,付出20元,找回1.8元,每千克鲤鱼多少元?

源于教材、宽于教材、拓展探究显身手。

4.下列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3.8÷1.25÷0.812.5×2.5×0.08×400。

10.93×3.5+9.07×3.56.6÷0.15÷4。

5.(1)8.6与4.5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

(2)2.8除1.4的商比2.8除以1.4的商少多少?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目标: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教学重点: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弄清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9×(935-875÷25)[51÷(120-103)+24]×64。

1、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2、让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c、讲授新课:

例3:4.38÷(36.94+34.3×0.2)。

提问:1、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4.38÷(36.94+34.3×0.2)。

=4.38÷(36.94+6.86)。

=4.38÷43.8。

=0.1。

例4:[(5.84-3.9)÷0.4+0.15]×0.92。

提问: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校对。

3、做错的说一说错的原因。

[(5.84-3.9)÷0.4+0.15]×0.92。

=[1.94÷0.4+0.15]×0.92。

=[4.85+0.15]×0.92。

=5×0.92。

=4.6。

d、巩固练习:

1.8×(1.4-0.26÷2)[7.6-5×(0.3+0.9)]÷10。

1、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抽两名学生板演。

e、课堂小结:

在既有中括号,又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什么?

f、布置作业:

p-52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练习十一。

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方程的解法。

3、学会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

6+4.4=0.01×80=7.4-0.9=6.3÷0.63=。

2.3×5=0.4×0.5=0.2÷0.04=5÷0.02=。

18.6-6=5.4+6=9-1.35=0.3×0.05=。

1、以小组开火车形式看口算报得数。

2、错的说一说错的原因。

b、比较训练:

8-0.8÷5+0.24×9。

8-(0.8÷5+0.24)×9。

[8-(0.8÷5+0.24)]×9。

1、说一说每题的计算顺序。

2、括号有什么作用?

3、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4、校对,错的说出错在哪一步?

c、求未知数:

7.2+x=15.4x-0.8=3.6。

1、抽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2、说一说每题求x的依据什么?

d、应用题:

p-53第五题:

1、说一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先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两人相互讨论。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42÷1.5表示什么?42+42÷1.5表示什么?

e、布置作业:

p-53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练习十一(二)。

一、教学目标:1、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简便运算:

0.27×99+0.270.25×1.25×40×8。

(0.25+2.5+25)×0.48.4+7.66+2.34+1.6。

1、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2、说一说错的原因。

b、四则混合计算:

8.4-8.4×1.5÷18。

(1-0.99)×(38.6-8.6)。

[0.05×(83+117)]÷(9.6-5.6)。

1、先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3、校对,错的订正。

c、文字题:

2.5乘以6.6与1.4的和,积是多少?

1、求什么?积是哪两个数相乘?

2、所以我们要先求什么?

3、列式计算。

d、应用题讲解:

p-55第十二题:

1、要求平均每天的营业收入四月份比三月份多多少元?我们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四月份每天怎么求?三月份每天怎么求?

3、四月份为什么要除以30,而三月份要除以31呢?

e、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方面还掌握的不够呢?

f、拓展题:

先让学生讨论完成。

g、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习铺垫。

1.口算。

5.2+2.83.63+6.370、72+0.28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3.3+2.2=?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习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2)出示例6。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21.37+75.6+78.63)。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b、21.37+75.6+78.63=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九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39.5-98.8。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4。

教学要求: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正确地运用定律进行简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运算技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125?0.8=0.1。

75.8?0.758=100。

7.49+12.51=20。

100?0.01=10000。

248.54?48=.54。

7.24?2.4=4.82。

0.25?18?4=18。

0.46?52+0.46?48=46。

2、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5.25?12+4.75?12。

0.25?8?0.125?0.4。

12?0.25。

1.25?1.46?0.46?1.25。

问:你是根据哪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二、新授。

1、揭示课题:在四则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出示例题:1.8?2.58+1.8?1.42+0.5。

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学生尝试计算)。

1.8?2.58+1.8?1.42+0.5。

=1.8?(2.58+1.42)+0.5问:你根据什么定律得到这一步的?

=1.8?4+0.5。

=7.2+0.5。

=7.7。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可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可使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

3、基本练习。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4、补充例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技巧训练。

学生试算:3.72?5.92?0+40?0.25。

=0+10=10。

(1?0.39)?(4.82?0.82)3.92?0.3+1.44?1.2。

=0.61?4=1.176+1.2。

=2.44=2.376。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在计算过程中可根据题目及“0”或“1”数字的特点,使计算既合理又正确、灵活。

三、巩固练习。

1、改错:

2.4+7.6?(8+1.4)4.76?(1.8?0.8?4)?0.5。

=10?9.4=4.76?(1?4)?0.5。

=94=4.75?0.25?0.5。

=4.75?0.125。

=4.625。

2、课堂练习。

练习十第5题。

课后。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一

1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教师:小明、小红和小强,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

2李老师也来到商店,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

教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教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教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学生:7×13。

教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教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

教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

指名学生说。

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如果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第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第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

3第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三

(二)明确在式题计算中,两个小括号要同时进行脱式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的学习态度.。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脱式过程中不出现遗漏和不等式.。

口算:(卡片)。

8+2×79×3+2×318÷3-4。

81÷9×216+3×456÷8-2。

7×6-1038-5×53×9÷3。

24÷4×3100÷4-2020-20÷5。

最后一道口算题“100÷5×3”请说明运算顺序.(先算100÷5等于20,再乘以3)。

出示例1:计算74+100÷5×3。

出示例1:计算74+100÷5×3审题,根据下面问题进行思考:(投影)。

(1)这道题包括几级运算?

(2)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同学讨论一下,然后在自己作业本上试做.(个别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请讲出计算过程.。

74+100÷5×3。

=74+20×3。

=74+60。

=134。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给予具体指导.。

口算:500-400÷4。

(500-400)÷4。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第2题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

出示例2:

计算(440-280)×(300-260)。

师:这道题有两个小括号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有人写在玻璃片上)。

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440-280)×(300-260)(2)(440-280)×(300-260)。

=160×(300-260)=160×40。

=160×40=6400。

=6400。

订正时,引导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在脱式计算时,有以上两种脱式计算形式.(1)题是一步一步脱式计算,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两个小括号同时进行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440-280)×(300-260)。

=160×40。

=6400。

(1)65-6×4÷2。

(2)38+56÷7×3。

(3)(59+21)×(96÷8)。

(4)(220-100)÷(15×2)。

订正时,请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1)700-8×5×4。

(2)840÷6÷7+630。

(3)(15×40-360)÷6。

(4)(26+19)×(49÷7)。

(1)45+55÷5-20(2)130+60-90×2。

=100÷5-20=190-90×2。

=20-20=100×2。

=0=200。

()()。

(3)48+20÷4×5(4)320-15×4+40。

=48+20÷20=320-60+40。

=48+1=200-100。

=49??=200。

()()。

(1)96÷8=12(2)12+24=36。

12+18=3036÷9=4。

84-30=544×5=20。

列式:________列式:________。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第92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四则运算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称为混合运算.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也叫做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规定的计算先后次序,称为运算顺序.数学上规定的'四则运算顺序如下: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四

关于混合运算,《标准》在1~3年级学段内容标准中没有提出具体要求,4~6年级学段内容标准阐述为: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但考虑到1~3年级学段,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时,要用到两级混合运算,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所以在本册安排混合运算,主要内容是两级两步运算。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形式独立编排混合运算。主要内容包括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和简单的三步(可以两步解答)混合运算等。结合单元内容,还安排了“探索乐园”。

另外五年级以上还要再安排一次,主要学习三步计算问题和运算顺序。本套教材关于混合运算内容的安排有以下特点:第一,同级混合运算结合有关计算单元安排。如,加、减混合运算(包括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都是结合加、减法的计算学习的。第二,在知识内容构建上,打破“先学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再解决应用问题”的传统教材体系,而是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在混合运算的编排和活动设计上,都采取“呈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自主尝试解决——试着写成一个算式”的过程来学习的。需要说明的是,学完相应的运算顺序后,再解决简单问题时,不要求学生必须列出综合算式。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括号、掌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此时的学生已经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了。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分步计算改写成混合运算的过程,使其体悟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与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

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1课时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p56~p57)。

第1课时(p56~p57),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呈现了饮料瓶的情境图和一共有多少瓶饮料的问题,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解决,在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的问题,指导学生将分步计算的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了解两级混合运算和分步计算的关系。再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一说改成后的算式怎样计算,理解含有乘、加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活动二,教材安排了常见的鞋子价钱问题,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将含有减、除的算式改成一个算式,并自己确定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然后,通过上面的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归纳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出示练习,检查铺垫。

1、教师投影出示下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把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卡片出示下列题目,指名说说先算哪一步。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生交流,师板书:有3箱饮料,每箱有24瓶,箱外有8瓶。

3、那谁能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师边提问边板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4、生自己试着解决问题。

5、指名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请学生到前面板演。

6、(教师提出蓝灵鼠的问题):谁能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7、生试着在练习本上进行改写,教师巡视并进行相应指导。

8、指名汇报改写后的算式并板演。

11、同桌讨论运算顺序并交流汇报。

13、生小结: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先算乘法。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2、生交流汇报。

3、你能用你所学会的知识,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4、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决。

5、师:谁来说说你的解决办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五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意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素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材安排学生解答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教学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初步理解乘、加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个问题列出的综合算式,乘法在前,加法在后,对其运算顺序的理解,学生既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难度不大。第(2)个问题安排的综合算式减法在前,乘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让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给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结论。“想想做做”提供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心血的运算顺序,并练习列综合算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简短的谈话,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授例题过程中,采用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让学生对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进行比较,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综合算式的实际意义,加深了对综合算式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乘、加混合运算先算乘法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一、新课导入。

二、师生互动,解决第一个问题。

好,拿出自备本赶紧算一算吧!(生独立完成)。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5×3=15(元)。

15+20=35(元)。

和他一样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看,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的是什么?(3本笔记本多少元)第二步?(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元)。

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2:5×3+20=35(元)。

这个算式可以吗?这个算式和前面的算式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之间相互地说一说。

交流小结:前一个是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做的,在数学上叫分步解答。而这个算式是把前面两个算式合成的一个综合算式,只不过书写的形式变了,由于综合算式不只是乘法,也不单纯是加法,它进行的是混合运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研究的新问题。(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也有自己的书写格式,想了解吗?

讲解:对齐算式的左端画=,需要算几步就画几个=。

同时板书:5×3+20==会算吗?试着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

交流:为什么先算5×3?(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求出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元,就要先算5×3)第一步另起一行对齐算式的左端画上“=”,先算出5×3的结果15,再把后面暂时不算的加号和20照抄下来。

第二步再写一个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计算15和20的结果35。

解决问题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并写上答。

强调:用递等式计算综合算式,横式后面的结果不用写。(擦除=35(元))。

板书:20+5×3=20+15=35(元)。

师:同学们,这两个综合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者后面,我们都先算乘法。

三、自主探索,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小晴买了什么文具。

课件: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怎样算应找回多少元?应先算什么?(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这应该先算哪一步呢?求的是什么?会计算了吗?请你在自备本上试着用递等式把计算过程表示出来。

选择一个正确的和一个典型错误的学生的作业进行交流。

=14(元)。

答:应找回14元。

比较:这个综合算式和前2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同桌讨论)。

总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生齐读)。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逐题出示:23×3+516×6-938+4×5。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错误之处,并说出正确的过程和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和同桌说说每组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各自脱式计算,指定3人上台板演。

(3)共同交流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

提问:今天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六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中国结谈话:同学们,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俗,大家在过年的时候都喜欢挂上红红的中国结,象征着平安和喜庆,老师这里有两种中国结,大家来看看。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5、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板书:2/5×18+3/5×18=(2/5+3/5)×18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

(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2、练一练第2题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意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素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材安排学生解答两个问题。第(1)个问题教学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初步理解乘、加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个问题列出的综合算式,乘法在前,加法在后,对其运算顺序的理解,学生既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难度不大。第(2)个问题安排的综合算式减法在前,乘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让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给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结论。“想想做做”提供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心血的运算顺序,并练习列综合算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由简短的谈话,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便于学生积极调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授例题过程中,采用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让学生对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进行比较,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综合算式的实际意义,加深了对综合算式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体会乘、加混合运算先算乘法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氛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师生互动,解决第一个问题。

好,拿出自备本赶紧算一算吧!(生独立完成)。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5×3=15(元)。

15+20=35(元)。

和他一样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看,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第一步算的是什么?(3本笔记本多少元)第二步?(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多少元)。

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2:5×3+20=35(元)。

这个算式可以吗?这个算式和前面的算式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之间相互地说一说。

交流小结:前一个是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做的,在数学上叫分步解答。而这个算式是把前面两个算式合成的一个综合算式,只不过书写的形式变了,由于综合算式不只是乘法,也不单纯是加法,它进行的是混合运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要研究的新问题。(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也有自己的书写格式,想了解吗?

讲解:对齐算式的左端画=,需要算几步就画几个=。

同时板书:5×3+20==会算吗?试着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

交流:为什么先算5×3?(因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求出3本笔记本一共多少元,就要先算5×3)第一步另起一行对齐算式的左端画上“=”,先算出5×3的结果15,再把后面暂时不算的加号和20照抄下来。

第二步再写一个等号,与上面的等号对齐,然后计算15和20的结果35。

解决问题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单位名称,并写上答。

强调:用递等式计算综合算式,横式后面的结果不用写。(擦除=35(元))。

板书:20+5×3=20+15=35(元)。

师:同学们,这两个综合算式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小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者后面,我们都先算乘法。

三、自主探索,解决第二个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小晴买了什么文具。

课件: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怎样算应找回多少元?应先算什么?(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这应该先算哪一步呢?求的是什么?会计算了吗?请你在自备本上试着用递等式把计算过程表示出来。

选择一个正确的和一个典型错误的学生的作业进行交流。

=14(元)。

答:应找回14元。

比较:这个综合算式和前2个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同桌讨论)。

总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生齐读)。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逐题出示:23×3+516×6-938+4×5。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错误之处,并说出正确的过程和结果。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和同桌说说每组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各自脱式计算,指定3人上台板演。

(3)共同交流订正。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

提问:今天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八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乘法、数除法的内容后的一节新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作奠基作用。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发现数字信息,根据这些数字信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预算的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理解应用有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列出算式时先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列综合算式,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以往从计算中讲授分数混合预算的运算顺序,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接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体会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模式。

2、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探索、分析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一份直尺不同颜色粉笔。

教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再对问题的解决组织讨论加以解释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方法,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1、(课件出示)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这三道题帮我们回忆了什么知识?(生回答后小黑板:出示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计算。说出你是怎么计算的?(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

3、说一说下列各分数的具体含义,找单位“1”画线段图,说数量关系,再列式:(进行环保意识教育:节约水资源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4、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四则混合运——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知识的积极回忆,使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那些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能提供帮助的旧知识,由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数学书上第21页图)。

师:这是笑笑班上本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1)独立思考,找单位“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3)与同桌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列式以及结果。

3、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反馈解答情况。

(1)根据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a请同学们找到跟求航模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把它读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来根据问题分析已知的数学信息。

b请将求摄影小组人数有密切联系的数学信息读出来。

师:也就是说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得先求到什么?(要先求到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通过读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气象小组有12人。那么也就是说摄影小组的人数是多少人数的几分之几呢?(2)引导提问:

师: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这里表示什么?(表示把气象小组人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1份)。

师:在这里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气象小组的人数)。

师:这里的单位“1”是谁?(气象小组的人数)。

(3)用线段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生独立画图)。

师:是把什么做为分的对象。(摄影小组的人数)这里的单位“1”是谁?(摄影小组的人数)。

师:你能画线段图来表示这样的数量关系吗?

(4)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探讨。(下面谁来说说自己怎样列式的。)。

4、改题再解答:航模组有3人,求气象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小结:

师:观察综合算式,你发现它跟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

师:针对综合算式,结合每一步的意义来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而以此类推。)。

师:同学们认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联系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然如果有简便算法的除外。)。

6、书写格式: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

7、学生看书,齐读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鼓励学生分析题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的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从而进行计算,明确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体现了教学以教材为主,灵活的使用教材,又忠实于教材,这样更能突出,这两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的代表性,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与教材例题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在。)。

(三)、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反馈及时纠正)。

1、完成书22试一试以及数学书22页练一练。

第一题。请2名学生上台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运算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

2、完成书22页的数学应用2—4题。(写出数量关系或画图后再解答)。

3、出示数字故事(让学生讲一讲这一个数学故事,小组讨论每人一杯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把学生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从中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中强调解题顺序与运算顺序的吻合,这样更能突出混合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在解决混合运算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知识回顾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师生小结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回忆巩固,完善学生的认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气象小组的人数×3/4=摄影小组的人数。

摄影小组的人数×1/3=航模小组的人数。

答:略。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篇十九

二、教学目标:。

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

四、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过程:。

五、教学基本流程:。

六、教学过程。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

72-5×8=;。

30÷6+29=。

(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

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

(2)只含有加减或乘。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6÷8=72-5×8=。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问题:1.你能把这6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2.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18+27÷94×8-3。

(18+27)÷9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5.解答正确吗?

4.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3.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小男孩:。

3×4+5。

=12+5。

=17(元)。

小女孩:。

10-(3+5)。

=2(元)。

10-3-5。

=2(元)。

(26+19)÷5。

=45÷5。

=9(个)。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解答正确吗?

8×3-10。

=14(瓶)。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的想法。

4.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三、课堂作业。

作业: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

四、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9110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