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问题。总结中的重点信息应该如何突出,以便于读者理解?以下是一些常见面试题和回答范例,供大家参考面试准备。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一
函数,是计算机编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将一段代码组织起来,不仅实现代码的重用,还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包括函数的定义、调用、参数传递等方面,也逐渐理解了函数对于编程的意义。下面我将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函数定义
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函数的定义。函数定义的格式一般是以关键字“def”开头,然后是函数名和括号中的参数列表,最后是一个冒号。在函数体中,我们可以编写返回结果的代码。除了语法格式之外,编写函数的过程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函数命名应该具有清晰的功能标识,函数代码应该尽可能短小,不要写太多的逻辑,使得代码变得冗长。
第三段:函数调用
定义函数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合适的场合调用函数。调用函数时,首先需要在代码中添加函数调用的语句,语法格式一般是通过函数名和属于该函数的参数来进行调用。在调用函数的时候,需要注意参数的传递是否正确,特别是当参数传递较多时,更要注意参数的顺序和个数是否匹配,否则会出现预期之外的结果。此外,对于函数的调用,要符合封装的思想,不要将函数中的逻辑暴露到外部。
第四段:参数传递
函数调用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参数传递。在函数定义中,我们可以在参数列表中定义形式参数,而在函数调用时,可以向形式参数传递实际参数。Python中有多种传递参数的方式,包括位置参数、默认参数、可变位置参数、可变关键字参数。其中,函数的参数传递方式和传递的参数类型和数量对函数的调用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在编写函数和调用函数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参数传递的方式。
第五段:函数的作用
总体来讲,函数是编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函数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代码的重用性、可读性和维护性,同时也可以使程序更加模块化,方便编写和维护。和其他高级语言一样,Python中的函数也有无数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图像处理、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场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学习和使用函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函数的作用,弄清楚不同场景下函数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的运用语言中的函数。
结尾段:
在Python中,函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编程概念,了解和掌握函数的定义、调用、参数传递和作用,可以让我们编写出更优秀的程序。学习函数不仅需要掌握语法,更需要有实际的编程经验,不断地去尝试和总结。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代码和文档,以及与其他程序员交流和讨论,扩充我们对函数的认知和理解。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二
作为现代编程领域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函数是每一位程序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函数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代码的复用,并最大化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提高代码的效率。在我研究函数的实践和编程经验中,我发现函数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编写高质量代码的宏观策略。接下来,我将分享在学习和使用函数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经验和心得。
第二段:函数与代码复用
函数的主要优势之一是代码的复用。通过将相似或重复的代码封装在函数中,我们可以将其多次调用,而不必重写相同的代码。这不仅减少了代码量,减轻了维护代码的负担,还使代码的可读性更好,因为调用一组相关功能的函数总比分散在不同位置的代码更易于理解。
第三段:函数与代码可维护性
另一个函数的优势是提高代码可维护性。通过将相似功能的代码封装在函数中,我们可以建立代码的分层表示,使代码更具有结构性。如果将许多类似的代码放在同一文件中,那么将来需要添加或修改其中的一部分代码将会非常困难。而函数可以将相关代码组合在一起,使代码的逻辑更加清晰,因此更容易维护。
第四段:函数与代码测试
函数还是测试代码的重要工具。通过测试函数的输出和输入,我们可以确保其正确性,并保证代码的质量。函数可以切割代码,以便调试,而不用担心整个代码库的问题。如果一个函数经过良好的测试,则可以自信地将其重用在许多其他代码中。
第五段:结论
总之,函数是用于构建任何高质量代码的关键概念。函数使代码更具有结构性,更容易维护和测试,并使代码更易于阅读,比分散的代码更具可读性。作为程序员,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编写高质量、易于理解的代码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函数是我们达成这个目标的重要工具。不断深入学习和使用函数,对于变得更好的程序员和编写高质量代码都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三
在autocad软件中,可以利用的字库有两类。一类是存放在autocad目录下的fonts中,字库的后缀名为shx,这一类是cad的专有字库,英语字母和汉字分属于不同的字库。第二类是存放在winnt或winxp等(看系统采用何种操作系统)的目录下的fonts中,字库的后缀名为ttf,这一类是windows系统的通用字库,除了cad以外,其他,如word、excel等软件,也都是采用的这个字库。其中,汉字字库都已包含了英文字母。
我们在cad中定义字体时,两种字库都可以采用,但它们分别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要区别使用。第一类后缀名为shx的字库,这一类字库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占用系统资源少。因此,一般情况下,我都推荐使用这类字库。、、三个字库,是汉字字库,是英文字库,是带有常见结构专业符号的英文字库。我强烈建议,我公司的图纸,除特殊情况外,、、这三个字库文件,这样,图纸才能统一化,格式化。
那后缀名为ttf的字库什么时候采用呢?有两种情况。一是你的图纸文件要与其他公司交流,这样,采用宋体、黑体这样的字库,可以保证其他公司在打开你的文件时,不会发生任何问题。第二种情况就是在做方案、封面等情况时。因为这一类的字库文件非常多,各种样式都有,五花八门,而且比较好看。因此,在需要教美观效果的字样时,就可以采用这一类字库。我们在定义字体时,还有一些要注意。
首先,同样是在够用情况下,越少越好的原则。这一点,应该适用于cad中所有的设置。不管什么类型的设置,都是越多就会造成cad文件越大,在运行软件时,也可能会给运算速度带来影响。更为关键的是,设置越多,越容易在图元的归类上发生错误。
我在使用cad时,除了默认的standard字体外,一般只有两种字体定义。一种是常规定义,字体宽度为0.75。一般所有的汉字、英文字都采用这种字体。第二种字体定义采用与第一种同样的字库,但是字体宽度为0.5。这一种字体,是我在尺寸标注时所采用的专用字体。因为,在大多数施工图中,有很多细小的尺寸挤在一起。这时候,采用较窄的字体,标注就会减少很多相互重叠的情况发生。标注的设置(dimstyle)。
标注定义里面的选项多了一点,不过要注意的地方倒是不多。我一般情况下会定义一种设置,对于有特殊的情况,我会单独修改其属性,然后其他的用格式刷来刷。介绍一下我常用的标注定义的设置吧(1:100比例出图)。
直线和箭头:所有颜色和线宽的选择均为bylayer,箭头大小150,其他几个数据一般在100~200。
文字:文字样式要选择前面提到的宽度定义为0.5的字体,颜色仍旧是bylayer,文字高度350,文字位置垂直为上方,水平为置中,从尺寸线偏移60,文字与尺寸线对齐。
其它一些选项根据需要调整,无需注意地方。
单位的设置(units)。
单位设置的选项中,我发现有人喜欢在长度的精度选项上选用0,即是以个位来作为单位。对这点,我建议改为小数点后3~4位。在最开始的篇章里,我强调过准确是autocad使用的三大基本点之一。如果我们把长度精度定义为个位,那将会忽略掉许多微小的错误,比如1000的线段,实际上却被画成了999.97。在每次画图之前都进行以上的定义,比较麻烦,所以autocad公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dwt模版。每次在新建一张图纸的时候,cad软件都会让我们打开一张dwt模版文件,。而我们在创建好自己的一套习惯设置后,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模版文件,以保存所有的设置和定义。我的dwt模版是我花了几个小时,精心选择的一些图,包括有简单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楼梯大样各一张,常用的图块几十个(当然是归类整理好的)。这样,我在每次新做一个项目时,就可以打开这张模块,开始工作了。可能会有人问道如何创建dwt文件,很简单,在保存文件时,选择另存为,然后在文件类型中选择dwt就可以了。
讲完了autocad中的各项设置,最后再讲一下purge这个命令。purge这个命令可以清除掉图中所有的没有用到的设置、图块等信息,建议大家多多使用,我是几乎每次存盘前都要purge一下的。
最后总结一下,autocad中的各项清晰条理的设置,是达到cad软件使用中“清晰、准确、高效”三个基本点的基石。因此,我强烈呼吁公司的各个部室专业,都尽快建立起适用于本部门本专业的一套标准设置,并加以落实。如果能过做到每个专业都条例化、标准化,那不但对于专业内部,在各专业的衔接,资料的提交上,一定可以提高不少的效率。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四
函数教学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升对函数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的认识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一,充分理解概念。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2个变量。(不能是1个、3个、4个…变量)。
(2)其中一个变量在某一范围内取值(注意自变量取值范围)。
(3)另一个变量总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对应值不能是2、3、4…个)。为了理解函数概念,课本上举的是正例,我们再举一些反例更能加以说明:
(1)矩形面积s与长x、宽y的关系s=xy中有几个变量。
(2)匀速运动中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s=60t中,t能否取负值。
(3)如图中的x每取一个值,y的值是否有唯一值和x对应。
二,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每讲一种函数,都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出现它的图象,从而想到它的性质。
三,注重比较学习法,通过比较,加深记忆。在讲一次函数时,及时拿出前面学过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和图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样在讲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时,也要及时拿出前面学过的几种函数进行比较。
四,注重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要求学生能用图象法解方程(或不等式),能用方程(组)求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等。
五,注重函数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如很多生活中的一次函数图象不是直线,而是线段或射线,很多生活中的反比例、二次函数的图象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或一部分等。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五
首先打开文档,数据如下,执行平均函数命令求出平均分。
点击i2格输入“=”
继续在i2格输入average函数,也可以在弹出的函数方框选择函数。
继续在i2格输入“(”,然后用鼠标拖选,选择b2到g2格,再输入“)”;回车结束命令.
平均分显示如下,可以发现很多位小数,这时候可以进行设置小数位数。
鼠标右击i2格,在弹出的对话框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数字——数值——小数点位数——2。
点击击i2格右下角的方框,当鼠标变成黑色细十光标时,往下拖拉,公式填充完成,效果如下: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函数知识判别计算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使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计算所给数据的和、平均值、最大最小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新函数的使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需求选择和正确使用函数,并能够对计算的数据结果合理利用。
3、情感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提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具体的任务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艰巨性。
二、1、教学重点。
sum函数的插入和使用。
2、教学难点。
函数的格式、函数参数正确使用以及修改。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观察分析,通过实践掌握,发现问题,协作学习。
四、教学素材准备。
excel文件《全国各省固体废弃物情况》、统计表格一张。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1、展示投影片,创设数据处理环境。
2、以环境污染中的固体废弃物数据为素材来进行教学。
3、展示《20全国各省固体废弃物情况》工作簿中的《固体废弃物数量状况》工作表,要求根据已学知识计算各省各类废弃物的总量。
利用自动求和函数sum分析函数的基本格式:一个完整的函数包括函数名和参数两部分。
函数名表示函数的计算关系。
=sum(起始单元格:结束单元格)。
4、问:求某一种废弃物的全国总量用公式法和自动求和哪个方便?
注意参数的正确性。
二、新课教学:
1、简单描述函数:函数是一些预定义了的计算关系,可将参数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
在公式中计算关系是我们自己定义的,而函数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已定义好的计算关系,我们只需要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去选择、提供参数去套用就可以了。
2、使用函数sum计算各废弃物的全国总计。(强调计算范围的正确性)。
3、通过介绍average函数学习函数的输入。
函数的输入与一般的公式没有什么不同,用户可以直接在“=”后键入函数及其参数。例如我们选定一个单元格后,直接键入“=average(d3:d13)”就可以在该单元格中创建一个统计函数,统计出该表格中比去年同期增长%的平均数。
(参数的格式要严格;符号要用英文符号,以避免出错。)。
有的同学开始瞪眼睛了,不大好用吧?
因为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对函数的.使用比较熟悉,如果我们对需要使用的函数名称、参数格式等不是非常有把握,则建议使用“插入函数”对话框来输入函数。
用相同任务演示操作过程。
4、引出max和min函数。
探索任务:利用提示应用max和min函数计算各废弃物的最大和最小值。
5、引出countif函数。
探索任务:利用countif函数按要求计算并体会函数的不同格式。
三、根据统计分析数据。
1、教师小结比较。
2、根据得到的数据引发出怎样的思考。
四、课堂练习。
1、废弃物数量大危害大,各个省都在想各种办法进行处理,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2、研究任务:运用表格数据,计算各省废弃物处理率的最大,最小值,以及废弃物处理率大于90%,小于70%的省份个数,并对应计算各省处理的废弃物量和剩余的废弃物量及全国总数。
五、总结。
1、分析存在问题,表扬练习完成比较好的同学,强调鼓励大家探究学习的精神。
2、把结果进行记录,上缴或在课后进行分析比较,写出一小论文。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七
对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处理,条件满足则输出结果1,不满足则输出结果2。可以省略结果1或结果2,但不能同时省略。
3.条件表达式。
把两个表达式用关系运算符(主要有=,,,,=,=等6个关系运算符)连接起来就构成条件表达式,例如,在if(a1+b1+50b1+c150,1,1)函数式中,条件表达式是a1+b1+50b1+c150。
4.执行过程。
先计算条件表达式a1+b1+50b1+c150,如果表达式成立,值为true,并在函数所在单元格中显示“1”;如果表达式不成立,值为false,并在函数所在单元格中显示“1”。
如果按等级来判断某个变量,if函数的格式如下:
if(e2=85,“优”,if(e2=75,“良”,if(e2=60,“及格”,“不及格”)))。
函数从左向右执行。首先计算e2=85,如果该表达式成立,则显示“优”,如果不成立就继续计算e2=75,如果该表达式成立,则显示“良”,否则继续计算e2=60,如果该表达式成立,则显示“及格”,否则显示“不及格”。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八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认为这是放松课,那么如何使同学们在放松中学习知识,又在学习过程中放松精神,就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了。个人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一种饱满的激情,用你的激情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同时课堂上的举例练习应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一)我首先对本节课的知识难易度进行了分析,也对学生前面两节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总结,从而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设计上做了精心的准备。
(二)教学设计。本节课是学习如何掌握公式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函数运算,重难点是要掌握如何使用函数向导找到所需函数,选择正确的计算区域得出结果,这里以sum和average函数为例讲解,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引,剩下的函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提出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要求学生先求出每个同学的总分,再求个人平均分,这时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有的同学求平均分时的取值区域选择不正确,以致结果出错,教师就应给予一定的指引: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数值区域的选择,即总分也在计算范围内了,同学们就会解决了。这样的过程远比老师演示如何去做好得多,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计算区域应如何选择。
(二)同学们在熟练了sum函数、average函数的使用后,会觉得利用函数运算很简单,也很方便,此时就再提出新的任务,如何将成绩表按总分递减排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一)对于教师“教”的反思。
在这节课中,重、难点是函数运算时数值区域的选择与排序时的数据选择,教师“教”了前者,然而在细节的地方没有讲解到位:计算矩形数值区域的表示方法为a1:e1,中间是由冒号连接,如再需要计算单个数值应用逗号(,)隔开,这里没有讲解到位,学生就只掌握输入这个数值,未全面理解知识点,了解了知识的延伸。
(二)对于学生“学”的反思。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课件并完成其他学习任务,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在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看不懂的情况,或者看懂了又不会操作,这就是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的体现,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一)教师是整节课的穿针引线者,而本节课我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有一定欠缺,没能够即时将学生遇到的问题解答:为什么排序时不能只选择总分?只是将问题提出了,虽然学生解决了,但是教师应在总结时将这一知识点讲解一下,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九
把数(或文本)与一行或一列的数据依次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后,然后把对应的数值查找出来。
lookup函数分为向量型查找和数组型查找。
在一列或一行中查找某个值,称为向量型查找。
在数列或数行中查找称为数组型查找。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十
小编先编造一份表格,方便后面简述:
在这里,我们需要在表格中找到语文成绩的总值,我们现在先在r2单元格中输入“=”,然后在函数对话框里找到函数sumif,如图所示:
然后就会出现函数表格,我们需要把对应区域填充的区域放到对应的函数表格里,如图所示:
因此,语文成绩的总和求出如下图所示:
数学成绩总分为:
英语总成绩如图所示:
其实数学和英语成绩可以不用繁琐的使用函数去计算,只需要将鼠标定格在r2单元格的右下方,等待鼠标变成“+”时,拖动鼠标到求和区域,即可快捷求出数学,英语成绩的总和。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十一
进入初三,不止学生因为门门都是主课而紧张,各科老师也为抓自己学科学习时间而紧张起来。
一开学就讲二次函数,这一章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河南中招压轴题少不了它的影子,它可以和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相似三角形等初中阶段较难知识联系出题,而且它涉及的应用题在解的过程中对计算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学好这一章能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解题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综合题打好基础。
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天就能练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时渗透其中。在讲二次函数的第一节课时,我类比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对新知识有了宏观的了解。
在学习函数性质时,我特别强调画图,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把图象画对、画准。在此基础上,每节课都强调抛物线的四条性质: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增减性。并告诉学生,虽然二次函数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知识点:1.图象是一条抛物线;2.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最值(最值就是顶点纵坐标);3.增减性,分开后向上和向下两种情况讨论。而且这三点又都能从函数图象上看出来,所以,我反复强调要想学好二次函数性质关键是画图,而利用图象来研究、分析函数性质的过程就是数形结合。
在学习二次函数应用时,我又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必须画出草图,看图分析求出最值,而不是死记硬背性质来写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研究数学问题的简便性和重要性。
在这一章的又一重点和难点: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教学上,我给学生总结了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的几点技巧,对于常见的三种解析式: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不论哪种形式,都涉及到三个常数的确定,即需要三个条件来求,根据已知条件来设定函数的解析式:已知图象经过任意三个点,用一般式;已知图象顶点坐标,应用顶点式;已知图象与x轴交点,则用两点式较为简单。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图象的位置来选择适当的形式:已知图象与y轴交点坐标的,设一般式,过程简单;已知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设顶点式或交点式,计算简便。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十二
if函数的语法结构:if(条件,结果1,结果2)。
函数的功能。
对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处理,条件满足则输出结果1,不满足则输出结果2。可以省略结果1或结果2,但不能同时省略。
3、条件表达式。
把两个表达式用关系运算符(主要有=,,,,=,=等6个关系运算符)连接起来就构成条件表达式。
函数嵌套的执行过程。
如果按等级来判断某个变量,if函数的格式如下:
if(e2=85,"优",if(e2=75,"良",if(e2=60,"及格","不及格")))。
函数从左向右执行。首先计算e2=85,如果该表达式成立,则显示“优”,如果不成立就继续计算e2=75,如果该表达式成立,则显示“良”,否则继续计算e2=60,如果该表达式成立,则显示“及格”,否则显示“不及格”。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excel使用if函数的方法》,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函数的使用心得篇十三
取整函数使用步骤1:单元格区域a2:a10有一系列数据,我想截取这列数据的整数部分放在b列的对应位置。
取整函数使用步骤2:在单元格b2输入公式:=int(a2)。
取整函数使用步骤3:然后回车。
取整函数使用步骤4:你会发现单元格b2已经是单元格a2的整数部分了。
见下图。
取整函数使用步骤6:这时,你会发现,a列数据的整数部分都对应放在b列的位置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852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