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12:22:09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大全(19篇)
时间:2023-11-05 12:22:09     小编:MJ笔神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对任务的理解和把握是写一篇完美总结的重要策略。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创意,让我们能更好地写好自己的总结。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一

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3、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克族及鹰笛、手鼓。

(2)初听乐曲。

(3)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的节奏型为这一主题伴奏。

(4)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持手鼓实践,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5)教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6)复听乐曲。

4、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能专心投入的欣赏音乐,学习用手鼓的为音乐伴奏。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二

1.通过欣赏《红旗颂》,感受音乐庄严深情的爱国情感。

2.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速度、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提高分辨乐曲速度、节奏和情绪的能力。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音乐素养。

充分感受、体验主题音乐的情绪情感。

听辨主题的重复和变化。

1.师: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影《江姐》?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片段,看看电影中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做什么?(播放视频《绣红旗》)

2.师生讨论:江姐为什么在狱中还要绣红旗?红旗代表了什么?

(中国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五颗五角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表示全体四个阶级对党的向心之意,受党的全面的领导。)

3. 导入课题《红旗颂》。所以,才诞生了《红旗颂》这一首庄严乐曲。

(设计意图:由革命电影导入课题,既使学生懂得了“红旗”的象征意义,为理解音乐作知识上的准备,又奠定了一节课的情绪基调)

1.释义:“颂”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炼:歌颂、赞颂)

2. 聆听引子部分。

(2)师生讨论。

(3)复听引子,配上吹号角的动作,感受音乐的庄严嘹亮。

(设计意图:引子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庄严辉煌,为接下来主题的出现作好铺垫)

3.聆听红旗主题。

(1)师:这样庄严的引子会引出怎样一段音乐主题呢?

播放“红旗主题”,结合(油画《开国大典》)。

(2)学生交流对音乐的感受(赞颂、深情的)。

(3)介绍创作背景。

师:这样一段深情的旋律怎么会出现在作曲家的脑海里呢?作曲家吕其明从小浴血战火,父亲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当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吕其明不禁热泪盈眶、心潮澎湃,夜不成寐地创作出了这首红旗的颂歌。

(4)再听一遍,老师随主题曲调深情哼唱“啊”。

(5)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对红旗的深情。用“啊”哼唱“红旗主题”。

(设计意图:深情舒展宽广的红旗主题需要教师很好的引导,用情绪感染学生,借助具有歌颂性质的“啊“的发音哼唱主题,进一步感受、体验主题。创作背景的介绍不是以理性的方式出现,而是以感性的方式呈现,作为激发学生情绪、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一个环节。)

4.略听第二主题。

(1)师:仰望五星红旗,我们不禁心潮澎湃,怎能忘记那个艰难的战争年代?让音乐带着我们去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吧。

(2)聆听双簧管演奏的主题音乐,结合战争浮雕图片,想象音乐表现的艰苦的战争年代。(设计意图: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在聆听时进行详略取舍,这第二主题就是处理成略听的部分,不作展开,只是用来深化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5.聆听行进主题。

(1)导语:革命是这样的艰难,但英雄们有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让音乐告诉我们。

(2)听行进主题。

听后交流:战士们没有退缩,一直在坚定、自信地前进。

(3)再听行进主题。

设问:这段旋律前面出现过吗?(聆听后交流)

(4)师:同样的旋律,给我们的感受一样吗?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教师分别演唱红旗主题和行进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发现:速度变化了,节奏变化了,加入了附点节奏。

教师小结:同样的旋律,速度变了,节奏变了,情绪也随之变化了。

(5)复听“行进主题”,学生做行进动作,感受音乐的坚定自信。

(设计意图:行进主题更适合在律动中感受音乐特点,所以我采用动作感受法欣赏这一主题。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想象音乐形象,用动作体验音乐动律,再通过对比法深入引导学生发现音乐要素(速度、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提高欣赏能力)。

5.聆听“红旗主题”再现。

(1)师: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迎来了中国的解放,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共和国的蓝天上。我们的人民意气奋发,我们的军队坚强如钢。(图片:天安门阅兵式)。

(2)聆听“红旗主题“的再现。

听后提问:你觉得重复的是哪个主题?(红旗主题,即第一主题)

再听,有什么变化? 复听生答:情绪更高涨了。

(2)聆听《红旗颂》,边听边参与音乐表现。

(3)听后交流。

(4)完成活动1:有表情地朗诵《中国龙》

(5)以升旗仪式结束本节课。(出示幻灯片,全体起立)

(设计意图:由于作品篇幅较长,所以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多遍完整聆听。将几个主题片段分析欣赏后,完整呈现音乐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了解作品的结构。)

同学们,红旗是祖国的象征,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在我们的心中,长大后我们为五星红旗增光添彩。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三

2、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一、通过欣赏乐曲《牧歌》、《小放牛》,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愉快热闹、充满朝气的音乐情绪,初步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二、通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牧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一)欣赏《小放牛》。

1、导入:谈话(从前课歌曲入)。

a、教师出示幻灯《小放牛》曲调,教师边弹琴边唱。

b、学生跟琴哼唱,对该民歌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a、这段乐曲是由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演奏的?

b、乐曲中主要的曲调是由哪一件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a、听第一段音乐:问:这段音乐与河北民歌《小放牛》有什么关系?听完后,学生讨论回答。

b、第二段音乐:设问:这段音乐旋律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唢呐在模仿二人一问一答的情景吗?

(还是第一段主题音乐,但是速度加快。有必要的话可再听一边)。

c、第三段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情绪如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d、复听全曲:听完后师生交流听后感。

(二)欣赏《牧歌》。

1、导入: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师:范唱民歌《牧歌》)。

学生谈感受(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

2、师:介绍这是一首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学生用“lu”跟着老师唱《牧歌》曲调,唱时可以看书上的图形谱,再用竖笛吹一吹)。

3、请小朋友们听一首由民歌《牧歌》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牧歌》。初听音乐。

问:民歌《牧歌》的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后学生回答)。

4、听乐曲。

问:每遍的主题曲调出现时它的声区变化顺序是怎样的?哪边高?哪边题低?各遍表达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三)与《小放牛》对比欣赏,说说你的感受。提示:从题材、形式、风格等进行对比。

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然后再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板书。

板书:题材形式风格。

《小放牛》。

《牧歌》。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四

1.把音乐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构建创新有趣的音乐课堂。

2.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协同表演的能力;通过唱和动的结合,培养学生音乐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表演能力。提高参加活动的自信心。

3.巩固3、5、6、三音的音准及手号,能用3、5、6、三音按所给节奏创作音乐短句。

这是一首非常受低年级学生喜爱的儿童歌曲,作者巧用3、5、6、三音组成了一首旋律优美、活泼、生动风趣的歌曲。通过我的左手和右手之间的有趣故事,教育孩子认识到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必须团结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要爱护自己的左右手,同时,利用这首歌让学生掌握xxxx-三种节奏。通过歌曲《左手和右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创编歌词、表演。

多媒体、电子琴。

1.猜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利用大屏幕播放歌曲旋律,使学生有初步印象。

2.欣赏歌曲:配合歌曲做简单的动作,请学生说出歌曲中唱的内容。

3.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

xxxxxxxxxxx-。

这是我的左手哎呀飞走了。

4.歌曲学习。

听歌曲,为歌曲打拍子。

教师弹琴,学生跟唱。

跟录音小声唱词。

生齐唱。

5.自编自演。

分小组两人面对面的表演。在编动作时把左手、右手、飞走、不见、拉住、找到、拍拍手、拉拉手表演出来,编得要生动有趣。(大屏幕出示舞蹈片段,在欣赏再创编。)。

6.创编歌词。

按节奏说话。

xxxxxx。

校园里真美丽。

按节奏用3、5、6、三音唱一唱。

xxxxxx。

535665。

在节奏谱中将节奏记下来,跟着同学降级下的谱子唱一唱。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五

: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了解黄自生平,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有感情地歌唱《踏雪寻梅》,体会歌曲情韵。

对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有关梅的诗词与图片。

师出示图片,请生辨别是什么花?(图片背景音乐《梅华引》)

师介绍梅花。

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与梅花有关的歌曲《踏雪寻梅》,那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去“踏雪寻梅”。

1.播放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提问:听到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想到了在冬天梅花盛开的时候,花香扑鼻的画面······心旷神怡啊!

1.这首歌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曲家黄自先生的作品。

出示课件简单介绍作曲家黄自的生平。

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1929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期间参加学生合唱队和管弦乐队,并学习钢琴后赴美留学。他的主要作品有《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刘雪庵(1905~1985)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组,随萧友梅、黄自学习作曲与和声学。毕业后曾从事过救亡歌咏运动。他的作品有《长城谣》《游击队歌》《红豆词》等。

1.出示歌词,让生自己朗读歌词,找找词中不理解的地方。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刘雪庵写的词。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方式来读一读歌词。若有不懂得可以向老师询问。

“霁”:雪后放晴。“坝桥”:有扶手的石板桥。

师:同学们读的有点乱,我们尝试一下根据歌曲的节奏来朗读歌词。

请生按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

(注意第四小节和第十三小节两句弱起拍和附点音符的准确把握。)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六

(1)情感目标:

b、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声音,逐步学会聆听,用美的声音去演唱歌曲

(2)技能目标:

a、唱准歌曲中的(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叫)

b、掌握歌曲中的力度记号,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过程与方法:

本课我主要运用的是体验、模仿、合作的方法。这些方法我将具体的在教学过程中做详细的讲解。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思想

1、歌曲中泉水声的力度记号

2、节奏: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的山谷叮咚叫

本课以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为基石,以唱歌为主线,于体验、感受、演唱为一体的歌曲教学课。课中通过生动的视觉感官(情景创设)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在丰富的想象、感悟中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同时把相关知识技能巧妙融合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演唱中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

《山谷静悄悄》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歌曲一开始用“×0×0×-”的节奏、很弱的音量,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山谷中,然后节奏紧缩并运用了切分节奏,描绘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绘了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动感不断增强。在四小节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寂静安详,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四段歌词虽都配同样的旋律(第四段的旋律稍作变化),但由于歌词在形象、意境上有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歌曲很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丰富的想象。

学生在演唱欢快的歌曲时,在节奏上一般不会有太多问题。但对于一些歌曲中音符时值较长的情况,学生容易唱不够时值。在歌曲中,出现了好几处时值较长的音符,这应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1、情景法2、实践法3、合作法4、听唱法

教具:钢琴课件沙锤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山谷美景

师:欢迎进入音乐世界,来到奇妙的山谷。(看课件,欣赏山谷美景)请仔细看,认真听。(加山谷静悄悄伴奏)

2、谈话

问:你看到了什么?

3、山谷里的回声

师:在这美丽的山谷里,老师都忍不住想对山谷喊一声:喂,山谷你好吗?(手势)

师:这时,你还会听到什么?

生:回声。

师:你觉得回声有什么规律?第一次和第二次反射回来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强弱的力度变化)

4、回声的规律引出f、p、mp以及pp的强弱记号

师:那你觉得回声有什么规律呢?

(师用不同的力度记号分别来表示回声不同时段的声音强弱)

(1)f、p:

师:在音乐课上,我们对于给强弱专门一个音乐记号,那就是f和p,(幻灯片出示)

(2)mp、pp:

(3)渐强和渐弱:

师:可是我在说话的时候这个力度是从头到尾都不变的吗?还是由什么到什么有变化的?(听师范唱,引出渐强和渐弱符号)

师: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也是有这些力度变化的?

火车路过的的情景,用“wu”来哼鸣模仿强弱,同时做发声练习

5、再次用不同力度模仿回声

三、歌曲教学:

1导入:山谷里的回声如此有趣,山歌里的歌声更是美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山谷静悄悄》你听。

2、初听录音范唱。

问: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3、复听歌曲:

幻灯片出示:什么在飘飘?什么在闪耀?什么在奔跑?

多媒体播放一些画面:崇山峻岭中,淡淡的烟,薄薄的雾,紫杜鹃和红梅花,飞奔而下的溪流,活蹦乱跳的小野兔。

(2)师用歌声再次提问,生回答

(3)师生用歌声来问答

你能用歌声来回答我的问题吗?师生互换

4、请同学们按节奏有感情的读歌词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44页,跟老师按节奏读歌词

(第一段师带领,二、三段让学生试着自己读)

5、学习第一部分:

(1)师:第一段请同学们轻声跟老师一起来唱(双簧游戏)

(3)师:第一、二段同学们和老师配合表演的很成功,老师想听听你们自己单独来演唱第三段,同学们准备好哦!(及时纠错)

5、学习第二部分:

师:山谷里的景色真实美不胜收,你们听那“叮咚叮咚”是什么声音?

老师范唱第四段

(小铁锤敲打石头发出的声音)

6、难点乐句教学

听难点乐句

(1)你能模仿一下敲打的声音吗?

(2)学唱

师:要学会这个“叮咚”声可不简单呢,请你找找这个乐句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3)跟师找休止符特点,学唱

(4)用踏步、拍手解决休止符

(5)p、pp、渐弱记号的演唱

仔细的听最后一句,力度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轻)

地质队叔叔来了后“叮咚”声响起,变的热闹,走了之后,山谷又恢复了静悄悄(越走越远的感觉)

7、生跟琴演唱歌曲第二部分:

师:大家学的这么认真,那请你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来感受地质队叔叔工作的快乐吧!

8、生有感情的演唱整曲:

四、歌曲拓展:

(1)我们用美妙的歌声演唱歌曲,让原本安静美丽的山谷又热闹起来,静悄悄的山谷又产生了什么现象?(回声)

你能模仿一下吗

(2)分小组来模仿回声,最后一句让学生分两组。一组演唱,另一组在空拍时加入回声。

(3)师:大家做得真棒!现在请你把这些回声运用到歌曲中,加上我们刚才的空拍练习。

(四)小结

带着你想象的歌曲描绘的意境,有感情的演唱全曲,听音乐出教室

师:同学们在这美丽的山谷里学会并演唱动听的歌曲,美丽的大自然需要我们的保护爱心才会更加的美丽,让我们在大家动听的歌声里结束这节课。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七

《小牧笛》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富有情趣的儿童歌曲,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农村孩子赶羊、放鹅的热闹场面,抒发对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小牧笛》,感受民歌风格和农村孩子开朗活泼,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1、能用朴素、明亮的声音歌唱带有民歌风的歌曲《小牧笛》,结合2/。

4、3/4拍指挥图示,巩固、掌握2/。

4、3/4拍节拍规律。

2、认识变拍子,理解变拍子的节拍特点。

1、自由组合、自主学习,通过2/。

4、3/4拍指挥图示、击拍方法、不同形式的演唱,了解变拍子的节拍特点。

【教学重点】。

注意不同节拍中的重音位置,掌握不同拍子的变换,做到节奏准确,情绪饱满。

【教学难点】。

了解变拍子歌曲的节拍规律,并能正确运用2/。

【教学过程】。

1、师:今天天气真好,老师想带同学们去郊外走走,看看在郊外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到什么?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

(播放录音《郊游》,老师带领学生边律动边走进教室。)。

设问:这是什么歌,是几拍子的歌曲,你知道它的强弱规律吗?歌曲的情绪怎样?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郊游》是一首四二拍的歌曲,强弱规律:强。

弱,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

(继续出发!再次播放《郊游》,老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四二拍的强弱规律。)。

2、师:看,是谁在田野里忙碌?

(播放录音《小蜻蜓》,师带领学生继续律动。)。

设问:这是什么歌,是几拍子的歌曲,你知道它的强弱规律吗?歌曲的情绪怎样?学生讨论、交流,师小结:

《小蜻蜓》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强弱规律:强。

弱,歌曲的情绪:优美、舒展。师:我们一起帮帮小蜻蜓捉捉蚊子吧,再次播放《小蜻蜓》,老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四三拍的强弱规律。)。

1、师:现在我们来到小河边,听,你们听到了什么?

(播放《小牧笛》)。

设问:歌曲的内容是什么?情绪怎样?(抽生回答)。

2、复听《小牧笛》,师带领学生拍击节拍。

设问:歌曲的节拍统一吗?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

3、学习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4、再听《小牧笛》,学生拍击节拍,师引导学生注意不同节拍中的重音位置,掌握不同拍子的变换,做到节奏准确。

5、师带领学生用“啦”哼唱歌曲旋律,注意节拍变换时的衔接。

设问:歌曲的结尾处有一个音乐符号,你看到了吗?想认识它吗?

6、学习音乐知识:下滑音。

(1)讨论:最后一个衬词为什么加下滑音?该如何正确表现好它?(2)老师唱出几种不同的“哟”,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最好。(3)回答:加上下滑音唱法的优点?(更富于民歌风味)。

7、再唱旋律,注意唱好节拍变换间的衔接和下滑音。

8、学唱歌词,注意吐字要清楚。

1、歌曲的情绪有变化吗?怎样变化?

2/4拍旋律的活泼轻快,3/4拍部分比较优美舒展。

2、师:当羊儿长得肥又壮,鹅儿下蛋多又多时,两兄弟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我们要用怎样的感情去唱?(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心儿甜甜的)。

3、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自己创造设计表演唱。自己找伙伴商量研究,形式上也可让学生自己处理。

2、抽生表演。

3、评价与自我评价。

今天小牧童带我们来到美丽的农村,学唱了富于民歌风味的歌曲《小牧笛》,知道了这是一首变拍子歌曲,学会了下滑音的唱法,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掌握了新的本领,又了解了牧童们的生活。希望大家回家后与自己的父母分享这一动听的歌曲,分享牧童们的快乐。

【教学反思】。

《小牧笛》是一首变拍子歌曲,变拍子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是作曲者根据需要,在同一首曲子中运用两种拍号。多媒体的教学设计,加上歌曲教学前的拍击节奏,较好的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变拍子。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既要注意2/4拍旋律的活泼轻快,又要把3/4拍部分唱得舒展连贯,结束小节的衬词“哟”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学生在学会歌曲后,自己辨别加下滑音和不加下滑音的唱法,从而体现歌曲民歌风味。我在教这首歌曲之前,遵循听觉领先的原则,尽量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让学生反复的听,熟悉乐曲,当大多数学生都有强烈的想唱这首歌曲的欲望时学唱,降低了学习难度。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只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难点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活动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感受力,让学生体验这两种拍号用在同一首歌曲中的不同之处,能在活动中掌握并正确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安排淡化了音乐知识的教学,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提倡学科综合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歌曲教唱模式,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多种情景,和学生一起学唱歌曲。使学生在聆听和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也使他们能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创造欢快的氛围,使学生能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会歌曲;

2、在学习中领悟歌曲的意境,使学生感受春天的美,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唱歌;

3、体会“嘀答o滴答o”等类型乐句的节奏,并能通过唱歌和伴奏表现出来;

4、针对孩子的生长特点,培养学生轻声唱歌的好习惯,保护孩子的嗓子;

5、在唱歌和伴奏创作中,培养孩子的协作及学生的表现能力,鼓励孩子主动参与;

6、引导孩子在创作中挖掘身边的素材。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会歌曲,能带着欢快的表情唱歌;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难点:

(1)领悟歌曲中休止符的时值,

__o__o

嘀答o滴答o

(2)能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唱歌。

教学准备:

1、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声音;

2、录音带、打击乐器和自制打击乐器(碗筷三角铁、塑料瓶装沙子或豆子沙锤)。

教学程序:

一、师生问好:

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旋律

内容:(师)孩子们好呀孩子们好!(生)陈老师好呀陈老师好!(师)今天真高兴高兴呀哟!(生)今天真高兴高兴呀哟!

二、激趣导入:

孩子们今天高兴吗?陈老师今天也很高兴,想知道陈老师今天为什么高兴吗?因为昨晚老师接到大自然的一个电话,邀请我今天去欣赏一场大自然的音乐会(板书:音乐会)。你们想去吗?(想)那我们一起悄悄地去听吧。

三、学习歌曲:

(一)完整聆听音乐

(放录音)要求学生静静的听,初次感受歌曲旋律,听完后提问:

刚才我们听的音乐会是谁举行的?(春天,补充完板书:春天举行)

(二)学习歌曲第一部分

1、这场音乐会有谁参加了?让我们再来欣赏春天的音乐会,相信你们一定会听出来的。(聆听音乐第一部分)

(板书):春雨唱歌:嘀答o滴答o

春风弹琴:沙沙o沙沙o

春雷打鼓:轰隆隆隆隆—

春水鼓掌:哗啦啦啦啦—

引导学生在模拟大自然的声音中感悟休止符的时值。

3、老师欣赏到这么美妙的音乐会啊,我也想参加了,你们想吗?那老师唱歌,你们为老师伴奏好吗?(老师演唱,唱到模拟大自然声音的乐句时,学生拍掌伴奏。)

4、有的孩子刚才在为老师伴奏的时候也忍不住在唱了,那下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如果唱好了,那就有机会参加音乐会的表演了。(采用问答式的方式演唱,如:师春雨唱歌呀生嘀嗒嘀嗒)

(三)学习歌曲第二部分。

1、音乐会的演员们悄悄地告诉我说他们已经单独表演了,下面他们要合奏一曲。孩子们想听听他们合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吧,听听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聆听歌曲第二部分)

谁是指挥?孩子们学学指挥。

2、我们再来听听音乐,看竹笋指挥演员们怎么表演的?(再次聆听第二部分音乐)

刚才我们又听了他们的合奏,老师呀想当当指挥,指挥你们唱唱刚才我们听的这部分歌曲。不过老师是要用琴声来指挥你们,我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听着老师的琴声来唱歌。(学生随音乐唱歌曲第二部分)

3、这一次老师要指挥你们分角色模拟他们的声音来唱,看谁学得更象。(学生分角色演唱)

(四)孩子们,听到老师的掌声心里高兴吗?春雨、春风、春雷表演后听到春水的掌声心里也会怎么样?要表达高兴的心情,唱歌的速度是稍快还是稍慢?好,那就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唱歌吧。(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创作表演

1、孩子们,老师昨晚一接到大自然的电话呀,就把以前的打击乐器找了出来,准备也上台表演表演,谁愿意跟我一起来?不过得先考考你们,能回答我问题的孩子我就请他来。春雨用什么乐器?春风、春雷、春水分别用什么?(师生共同表演)

2、小组合作表演(用自制打击乐器和身边的素材)

3、请一小组上台表演

4、全体分组合作表演

五、拓展延伸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十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1、《山谷回音真好听》 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 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边》 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进行表演。

1、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指导学生不要过分夸张。

2、学唱

《放牛放到小河边》歌曲唱名,做到唱名与音高一致。

3、聆听音乐《出发》或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时,要做好组织工作。

四课时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协调配合,学会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并感受音乐的和声美。

2、在听赏乐曲《步步高》后,能哼唱出音乐主题,感受音乐所表现的奋发向上进的积极情绪。

3、能学会演唱《快快活活过春节》,并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4、在听赏《春节序曲》后,能哼唱出音乐主题,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并通过竖笛吹奏的形式参与音乐的表现活动。

教学准备:

钢琴、cai课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西风的话》。

2、能与同学配合进行合奏、合唱,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合唱二声部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难点:

二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

竖笛、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播放《春节序曲》,让学生随音乐律动。

2、导入。

生:……。

师:其实不仅你们发生了变化,连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和你们一样发生了变化。你们听,西风唱起来了,请同学们听完以后说一说西风吹过的地方有些什么变化。

二、听赏《西风的话》。

1、听高声部。

2、读歌词。

(1)导语:

当西风抚过湖面,当池塘里的荷花长出一个又一个莲蓬,当梧桐树变成了红色,我们就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让我们伴着西风的歌来将《西风的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吧。

(2)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听低声部。

(1)学生聆听歌曲低声部。

三、合唱教学。

(将全班两组分为两个声部)。

1、唱曲谱。

(1)视唱低声部曲谱。

(2)视唱高声疗的曲谱。

(3)合唱两声部曲谱。

2、唱歌词。

(1)唱低声部的歌词。

(cai播放高声部音乐,高声部仔细聆听,心里跟音乐唱)。

(2)唱高声部的歌曲。

(cai播放低声部的音乐,低声部在心里跟音乐唱)。

3、两个声部合唱。

(1)全曲合唱。

注意:找出自己演唱中和谐与不和谐的地方,并解决这些问题。

师:为什么不好?哪里不好?怎么解决?

(2)分乐句进行合唱。

(3)交换声部练习。

(4)完整地合唱几遍。

四、小结。

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等到明年秋天,西风再来看你们的时候,希望你们的手中捧满了你们的收获。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后记: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用欢快的情绪,轻松地演唱《请你唱个歌吧》这首歌曲,对3/4拍的节奏把握较准确。对歌曲的内容及音准的把握都很好,达到了课前的教学要求。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孩子对顿音记号的作用及唱法还把握不够好,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继续巩固。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春晓》

二、教材分析:《春晓》是根据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歌《春晓》创作的一首优美、深情的歌曲。歌词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晨鸟语花飞的动人情景,表达了诗人赏春、惜春的复杂心情。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歌曲内容比较熟悉,引导孩子们用巧妙的声音编织春天早晨的诗意情景。

四、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古诗意境来学唱《春晓》这首歌曲,并声情并茂的演唱全曲

2、通过我的创造,能增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造力,让他们深刻的了解大自然的春天,并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3、由采集与分享,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春天,在音乐中感受春天

五、教学重点:

1、感受歌曲的意境,正确地演唱歌曲

2、通过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六、教学难点:用声音来再现春天的美景

七、教学准备:钢琴、cd、节奏卡片(卡片上画出相应的动物)、各种能表现春天的材料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十三

1.通过学习歌曲,了解歌曲的藏族风格,体验少数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能用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表达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有感情、准确地歌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太阳和月亮”的“亮”字和“他们的妈妈”的“妈”处的节拍。

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歌词具有民族风格,以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来比喻藏汉是一家,质朴而亲切。歌曲旋律具有藏族民歌的风格,调式为具有变宫的六声羽调式,旋律中充满了等藏族民歌惯用的音调进行和等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这就使歌曲的旋律具有与歌词相吻合的民族的风格。歌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上句落在属音下句落在主音具有呼应关系,由于这两个乐句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教唱时需注意对比。第二乐段从全歌的最高音“6”开始,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向属调离调,随即又转回原调。第二乐句是全歌的主题,后半句重复第一乐段的音调,为典型的“换头留尾”的乐句发展手法。

阶段目标:初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感受歌曲情绪。

1.初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后谈谈对歌曲的初步印象。

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出示《一个妈妈的女儿》曲谱介绍歌曲,复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阶段目标:分段学习歌曲,对比歌曲乐句的旋律,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再次聆听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请学生听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并为歌曲分段。

第一乐段(1、2乐句);第二乐段(3、4乐句)。

2.分乐段学习歌曲旋律。

学习歌曲第一乐段(1、2乐句)。

(1)教师分别弹奏第一、二乐句旋律,请学生进行分辨旋律不同的地方,出示第一乐句谱例、第二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一、二乐句,先不看连线模唱,再加入连线模唱。注意根据学生情况加入颤音记号演唱,如觉得较难可以先不加。

(3)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学习歌曲第二乐段。(3、4乐句)。

(1)教师播放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第三乐句音响,并出示第三乐句谱例。

(2)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三乐句。

(3)出示第二乐句谱例、第四乐句谱例,请学生分别听这两个乐句的旋律进行比较,寻找两个乐句的相同与不同。

(4)教师带着学生打着拍子慢速模唱歌曲的第四乐句。

(5)熟练后,回到原速完整地唱歌曲的第二乐段。

3.完整演唱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1)加入歌词,连贯地演唱歌曲。

(2)随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伴奏完整并深情地演唱。

阶段目标:使学生了解歌曲中包含的藏族民歌惯用的旋律。

1.教师介绍歌曲中等藏族民歌惯用的曲调行进和歌曲中等具有转调性质的音调,使学生了解歌曲的旋律具有与歌词相吻合的藏族民歌风格。

2.学生们试着唱一唱歌曲中含有这些旋律的乐句。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熟悉的藏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民族风格和藏族歌曲惯用的旋律。

教师介绍一些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如:《天路》《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请学生和教师一起视唱歌曲的谱例片段。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具有藏族风格的民歌。这首比较难唱的歌曲同学们学得很快,声音和表情上还要更一步提高。希望课后同学们多唱多听藏族民歌。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十四

2、听《梦里水乡》《采红菱》

3、表现《采菱》

1、指导学生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采菱》,表达对水乡和江南景色的赞美和热爱。

2、通过学唱和欣赏江南的歌曲,学生能够了解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加入到集体表现歌曲的形式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指导学生优美婉转地演唱歌曲,并能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旋律特点。

1、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掌握

2、表现歌曲

:钢琴、多媒体课件、节奏卡片

1、教师创编:2/4 x xx x x︱ x x x‖

东 小 的同学 你 们好!

2、教师出示节奏卡片:2/4 x x xx x ︱x x x‖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描绘的哪里的风景?(出示课件)

2、(师)你们能用语言来赞美美丽的景色吗?

3、(师)如果让你们为图片配上音乐,你们会选怎样的音乐?(优美、婉转、抒情的)

4、听音乐《梦里水乡》,听一听老师选择的音乐。

5、过渡语:(师)江南确实太美了,人杰地灵,水甜,心甜,歌更甜,你们听一群孩子用动听的歌声在赞美家乡呢。

1、初听《采菱》,说说歌曲的情绪和歌曲的内容。

2、(师)你们采过菱角吗?看看老师是如何采菱的。(教师边唱边表演)

3、介绍“菱角”的生长过程,小伙伴们采菱时的心情。(出示课件)

4、学唱歌谱。(出示课件)

(1)教师出示节奏卡片,教学生读一读。

(2)教师范唱歌谱,学生找一找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

(3)听唱法学唱部分歌谱。(唱准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

(4)师生接口唱,学生在切分音和附点四分音符处接唱。

5、学唱歌词。(一字多音的唱法)

(1)教师范唱。

(2)听琴轻唱,说说难唱的地方。

(3)齐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绪。(教师在间奏处伴唱)

1、分三个小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一组:变化演唱形式;

第二组:创编动作表演;

第三组:创编歌词

2、分组汇报,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师)我们江南的音乐不仅好听,形式也很丰富,同样是采菱,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情绪来表现,你们听(放音乐《采红菱》)(出示课件)

(师)江南的美景数不胜数,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留有诗句赞美江南,最后老师把这首古诗《忆江南》送给你们,大家也可以回去找一找其他的江南知识,下节课大家一齐分享。(出示课件)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十五

课题:小学音乐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小鸟的歌》----鸟店。

课型:欣赏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鸟店》这首管弦乐曲,教育学生爱护鸟类,尽自己的能力保护鸟类,为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创编活动。

3. 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肢体语言表现作品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各段的旋律、节奏,并能为不同段落的乐曲自由创编律动。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乐段作品所表现的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截曲软件。

教学过程: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管弦乐曲。既然是管弦乐作品,那么在乐队中既有管乐、又有弦乐,弦乐指的是提琴类的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当然在乐队中,这些乐器都不是一件,而是每种乐器有很多把,大家组合在一起演奏出温暖的音色。管乐包括铜管和木管两大类,铜管乐包括:小号、长号、圆号、大号等,它们发出的音色富有金属性,比弦乐的音色要辉煌。木管乐包括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等,这些乐器发出的音色比较冷漠。不同音色的乐器在一起,互相弥补音色上的缺陷,有时候主题在木管、有时候主题也交给铜管,而更多的旋律是由弦乐来完成。一部作品的配器体现出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深透了解和作品的理解,给听众带来美好的享受。)    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要利用乐器的不同音响表现了这样几种情绪。

(教师出示词条)紧张、恐怖,宁静、安详,欢快、优美,请同学们在欣赏一边乐曲后,根据乐曲的顺序,把这几种情绪进行排序。

生:完整欣赏一遍乐曲,进行排序练习。

师:谁来说说你排序的结果?

生:自由交流自己的答案。

师:引导学生针对有异议的地方结合音乐再次欣赏,把情绪进行正确排列。

2、再听乐曲,进行故事创编。

师:作曲家就是用这样几种情绪为我们大家讲述了发生在《鸟店》的故事(板书乐曲题目《鸟店》)。请同学们再来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乐曲,然后,请给大家讲一讲你从音乐中听到的故事。

生:完整欣赏后,为乐曲编故事。

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分组创编。

3、分段细听。

(1)第一段音乐欣赏:

生: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这段音乐描写了宁静的清晨,这段音乐里我们能听到什么声音呢?

生:钟声、公鸡的叫声、鸟叫的声音。

师:(再次播放第一段)。

生:分成四个组一边听,一边用形体感受音乐(钟声敲响了四下,随后公鸡打鸣,接着鸟儿鸣叫在那宁静、安详的旋律中)。

(2)第二段音乐欣赏。

师:这么美好的早晨,小鸟们都在忙些什么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欢快优美的第二段。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出示问题):

a、这段音乐中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b、分别描写了小鸟们在忙些什么?

师:带领同学们一般听音乐,一边轻轻地拍手,帮助学生感受乐曲速度、情绪的变化。

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段音乐中有快速、中速、慢速,快速描写了小鸟们在互相追逐,中速描写了小鸟们在做游戏,慢速描写了小鸟们在休息。播放另一段音乐主题。

师:鸟儿们在自己的天堂里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件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了。

(3)第三、四段音乐欣赏。

师:你们仔细听,是谁来了?

生:是猫来了。

师:猫对这些可爱的小鸟早就垂涎三尺了,这时出现了一段紧张的音乐,小鸟们似乎吓坏了。(播放第三、四段音乐)。

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表演猫要吃小鸟的情景。

师:猫吃到小鸟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吃到小鸟,因为小鸟都关到笼子里了,猫抓不到。

师:这些小鸟太可怜了,它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的家应该在哪里呢?

生:树林。

生:……。

师:你们的建议我接受了,我要是再坚持来这个鸟店,我将永远失去鸟儿带给我的快乐,甚至失去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现在,我郑重宣布,我要放飞鸟店中的全部鸟儿,让他们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生:欢呼起来。

4、外化表现。

师:下面。咱们再来完整欣赏一遍这首管弦乐曲《鸟店》。我为你们录象,大家表演完后,我们一起观赏。

生:分组随音乐表演。

师:音乐结束了,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好听的作品是由谁来创作的呢?

生:德国的奈克。

师:当时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作曲家创作出了非常好听的作品,但是由于时间太久远了,更多关于他们的资料根本就查不到了,他们的音乐作品流传了下来,供大家欣赏。

5.教学检测。

师:我们今天从管弦乐《鸟店》中学到了什么呢?

生:发言。

小结下课。

1. 关注学生的学。(知识性的内容顺带讲解)。

2.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设计教学。(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的基础)。

3. 创设合作学习表演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

4. 表现音乐时鼓励大家有自己的个性和理解。(提倡有自己的风格,不与他人雷同)。

5. 教学中为学生录象并当场播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6. 运用音乐软件制作乐谱和为音乐做片段(美得利打谱软件和绘声绘影教学软件、制作幻灯片)。

教学反思。

教学中,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孩子们在聆听音乐时,总爱唧唧喳喳,象小鸟儿们一样,但是对于聆听音乐来说,这可是要不得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到:要完成学生始终用心体会和表现作品所表现的场景这样一个教学目标,一个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静下心来关注音乐,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任何方法到达胜利的彼岸。

因此,我教学的每个设计,都是围绕聆听音乐作品开展的。从聆听音乐引子部分到聆听小鸟们愉快歌舞的场景到与谗猫进行斗争的场景,都要把音乐听进去,否则,大家的表演就没有味道。达不到丰富想象力、合作创编的教学目的。

事实证明,我的教学是适合我的学生的,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课后学生总是要求我再为他们播放《鸟店》的音乐。看着他们在音乐中合作学习的情景,我很舒心,因为他们不需要我的帮助,也能很到位的理解作品的内涵,祝愿孩子们在音乐中享受到幸福、快乐!

xx年3月10日完成4月5日发布于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十六

3 学生通过演唱和表演来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从小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情绪来演唱《小青蛙找家》,根据小青蛙曲调创编歌词。

一 、导入

1 、 告诉学生今天有位小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展示青蛙卡通动画形象及叫声,请大家和小青蛙问声好!

2 、 教师边敲小鼓 边读歌谣 ,请大家说说写的是哪个小动物。

跳跳呱呱 跳 跳呱呱跳跳 跳呱呱呱跳跳 跳呱呱 呱

3 、师:小青蛙找到家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二,学唱歌曲

1 、出示课题《小青蛙找家》

2 、向学生出示节奏,学生先练习

跳 跳 呱 呱跳 跳呱 呱

跳 跳跳 呱呱呱 跳 跳跳呱呱呱

请学生模仿读歌谣。

3 、听录音,学生跟唱

4 、完整演唱歌曲

三 、情景模仿

1 、模仿小青蛙放声演唱

2 、模仿小青蛙用高兴的心情演唱

四 、创编动作表演

1 、学生自己创编舞蹈动作

2 、师生共同表演

五 、编创歌词

1 、师:这里又有一只动物找不到家了?我们一起来帮助它好不好。(出示课件)

3 、指导学生创编歌词,并唱一唱。

六、小结

迷路的小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自己的家,我们都为小青蛙感到高兴。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过程:

一、教学组织。

二、故事导入:小朋友们,春天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春意盎然,小草、**鹃、小动物们尽情地欢唱、尽情地跳舞,这时,有一位诗人见此美景,忍不住作了一首诗(显示古诗《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这首诗小朋友们读过吗?

生:读过。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不止读过,还很熟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吧!

1、生读诗。(师在旁讲解诗的大意:春天的……)。

师:读得真美,可惜就是少了点什么?

生回答:音乐。

师:是呀,如果我们加上一点音乐的话,一定会锦上添花,给诗增添春意。老师这儿就有一段音乐(放伴奏音乐)。

现在,我们一起随音乐再次朗诵。

2、生随音乐再次有感情地诵诗。

【设计意图:诗歌结合,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新歌教授。

1、播放《春晓》的范唱。

(师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旋律)。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呀?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那这么美的意境,我们在歌唱时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呢?

生:优美、柔和、抒情。

3、师:现在,我们就以这种轻柔的、优美的声音一起来演唱《春晓》。

(师边说边用各种素材表现春天的各种声音)。

师:听——春姑娘来了,一阵春风吹来(师用吹矿泉水瓶来表现春风并出示春风的节奏卡片×--),灵巧的布谷在枝头向人们传递美好的祝福(师模仿布谷叫并出示布谷鸟的节奏卡片0××),可爱的蜜蜂也挥动那轻盈的翅膀(师模仿蜜蜂叫并出示蜜蜂的节奏卡片×××××),哇,震撼的春雷打响了(用镲来表现打雷的声音),春雨也悄悄地下了起来(用自制的沙锤{即在各种瓶子里装入沙或米}来表现春雨的沙沙声),落在树叶上(师用笔轻轻敲打书本模仿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并出示树叶的节奏×-×),雨停啦!春天的小溪也快乐地唱起了歌(师用两只杯子相互倒水表现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多美妙!

【设计意图:逐步过渡使学生进入到创造阶段】。

1、分组讨论练习进行创造。(师到各组指导,帮助。)。

(可有多种创造形式:

a、在书本节奏的基础上创编其他不同的节奏。

b、可利用各种素材创编出书本上没有的其他各种春天的声音。)。

2、将创造出来的各种春天的声音进行合作表演。

如:小鸟蜜蜂树叶小鸟。

小鸟风蜜蜂。

树叶……。

(不局限于以上两种形式,可视各班学生的情况而定)。

五、采集与分享。

师:我们就是春天,每个人的美好一面都会打扮我们的生活空间,使它春意盎然。那我们怎么来打扮春天?(生各抒已见)。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小朋友们回去找一找春天的声音,唱一唱春天的歌曲,下节课带过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五、课堂小结。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十八

(一)通过对作品欣赏、演唱、配乐诗朗诵,体现文化艺术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沉浸于浓郁的诗情画意中。

(二)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三)认识还原记号;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轻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难点:掌握三拍子歌曲的韵律感。

教学具。

钢琴、录音机、磁带等。

预习要求。

看《把心儿种在春天里》的歌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校园的早晨》。

1、学生听教师演唱歌曲一遍。

2、学生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反复播放《春之歌》a段旋律。

(二)导入教学。

比一比,赛一赛:

1、说出带有“春”的成语。

引导:同学们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师:提到春天,人们总喜欢用温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等词语,写它带给人的美好。

2、说出古诗词中关于“春”的诗句。

3、配乐诗朗诵《推开春的大门》。

听到鸟叫了。

在城效,有几只报春鸟。

它们不敢进城。

只在效外欢呼和跳跃。

它们朴素得像乡下的农民。

让我萌发一种亲近。

它们是我的朋友啊。

又仿佛是我巧遇的亲人。

它们在寻找不知名的虫子。

向同伴发出亲和的声音。

在效外,我爱上了鸟的声音。

在鸟的争鸣中。

我推开了春的大门(音乐《春之歌》a段旋律)。

(三)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

1、跟琴轻唱a段主旋律。

认识还原记号:表示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恢复到原音高。

2、初听乐曲。

问:a、在听到主题旋律的时候作出表示。

b、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3、、再次欣赏。

要求学生用色彩表示听不同段落时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4、揭题、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者。

(四)学习歌曲《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1、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做过的美好的梦,谈谈自己的理想。

2、听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用lu跟琴哼唱旋律。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歌词,感受歌词抒发的情感。

5、再次听录音范唱。

注意第一乐段各乐句的相似之处的区别,并唱一唱。

6、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

7、自学第二段歌词。

8、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9、完整演唱歌曲,边唱边划拍。

(五)表现歌曲。

1、讨论用什么样的力度来表现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

2、采用多种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比如:领唱,合唱;轮唱;接口唱等。

3、在歌曲后半部分用拍手为歌曲伴奏。节奏型“0__x”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一组伴奏。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篇十九

1、学会唱《我是小鼓手》,感受进行曲的特点,体验“小鼓手”的自豪情绪,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这种情绪。

2、简单了解鼓号队的乐器,在活动中享受表演的快乐和喜悦。

1、用明亮,欢快,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

2、6—6—的四拍延长。

3、歌曲后半部分的“咚咚”处的掌握。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22331766—6—。

lu哎。

3节奏练习。

6262|6220|3636|3660。

xxoxxoxxxxxo。

330|660|3333|60。

二、导入。

今天我是以一名小鼓手的身份来和小朋友一起上课,想听我敲小鼓吗?(学生回答)。

老师敲一段。

作为一名小鼓手,我觉得非常开心,我还特意选了一首歌,来表达我现在的心情,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三、歌曲教学。

1歌曲欣赏。

2让学生自由朗读歌词。

3齐声朗读歌词。

4范唱:

(激发学生听歌曲的兴趣)。

5你们想唱吗?

歌曲分为三部分,先看第一部分:1师范唱2学生跟琴唱3唱歌词。

第二部分:1先找找有没有相同的旋律。

旋律唱一唱唱歌词。

第三部分:1先听一听音乐,自己唱一唱歌词。

(提醒学生要唱的轻声而富有弹性)。

2理解歌曲。

教:你觉得演唱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

这首歌曲中哪几句歌词是表现出了高兴的心情?

(学生分别找出歌曲中体现高兴心情的歌词,并解决这几句歌词的情绪,用高兴的心情唱一唱)。

1找出高兴的歌词:“太阳听了微微笑,

2用简单的动作来做韵律。

教师弹琴,学生演唱歌曲。

注意的地方:

1用手势来解决“哎“字的音高难度。

2解决歌曲后半段“咚咚“处的声音问题,防止学生大声喊唱,告诉学生”咚咚“处的处理要唱得有单性一点。

7在学生掌握歌曲的同时,引导学生用领唱和齐唱的形式来演唱歌曲。

在“咚咚“处拍手。

8完整唱一遍歌曲。

四、知识延伸。

1认识鼓号队乐器。

教:小朋友,今天我们和鼓号队的小鼓成了好朋友,其实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一直能看到鼓号队的表演,那么除了小鼓外,还有那些乐器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我把它们都请来了,想不想听听它们的声音(出示其它几种乐器,让学生感受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

2欣赏一段鼓号队的精彩表演。

教:每个乐器都有着不同的音色,如果将这些声音有节奏的放在一起,我们就会听到非常美妙的音乐,下面请欣赏一段鼓号队的精彩表演。

3小结。

教:你们觉得鼓号队的队员神气吗?你们想不想也成为一名鼓号队员。(学生回答)。

好,让我们时刻准备着,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鼓号队员,加油!

五结束活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8477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