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礼记读后感篇一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淀了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礼记》便是其中的儒家经典代表作之一。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正值青春叛逆期及改革开放初期,美国大片、西方节日、西方的价值观开始扰动着中华大地,迷茫从那个时候开始。祖国经历了坎坷及发展,个人也经历了社会的洗礼,如今祖国强大,经济发展,文化自信也提上日程。
什么是礼?孔子说:“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君子无理不动”这几句,深深映入我的脑海。
《礼记》涉及内容广泛,是体现儒家“仁”的各种社会规范,在古代是维系社会人群生活秩序的重要典范。当然,也出现违礼之争。最著名的是宋朝“濮议之争”。
濮议,是宋英宗时代对生父尊礼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讨论,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即位次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
在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之中,北宋的文武大臣分为了两派,一派是以司马光、王珪为首的"台谏派",读书笔记m在这些人看来英宗既已嗣位仁宗,就应该和生父保持距离,对其应该改称皇伯;另一派是以韩琦、欧阳修所领导的的"中书派",他们主张"所生、所后皆称父母",英宗虽嗣位于仁宗,但濮安懿王毕竟是生他养他的血亲,对濮安懿王应该有别于其他的诸侯王,应称为皇考而不是皇伯。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旧史称之为“濮议”,后亦借指朝中的争议。
最后,曹太后下诏:“濮安懿王、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
礼记读后感篇二
随着读书的进行发现读书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思索,分析书中的人和事,经常问一些我意料不到的问题。《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刚刚读的时候,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再读的时候,感觉其将治国、齐家、修身之道全部包含了进去;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礼记.大学》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们来看《学记》中的一段话: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段话谈的是正业与居学的关系,即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教学按时令进行,在学校学习正式课业,而回家或放假时也有家庭作业。难能可贵的是,《学记》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都看得很重要,而且两者密切相关。课外学习可以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也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巩固和强化。
比如,在课外自行练习“操缦”(弹奏杂乐),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弹琴;在课外学习“博依”(比喻修辞),课堂上就能很很顺利地学习《诗经》;在课外学习“杂服”(洒扫应对之事),在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礼仪。总而言之,课外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杂艺,既可发展自己的潜能,又可激发学习正业的兴趣,大大促进了课堂的学习。
对于这种教学思想,一般论家称之为“藏息相辅”原则。在学校,在课堂上,就要专心研修主业;在家里,在课堂外,就要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
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是一种很大气、很前沿的.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反思现在有些学校的“监狱式生活”,反思现在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数理化”的现状,我们深深地感到羞赧和不安。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已经开展了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我们已有各种社团30多个。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展开,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喜欢学校,热爱生活,乐于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
礼记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看了一本有趣的书《爸爸不是我的零钱罐》,这本书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爸爸不是我的零钱罐》讲述一个捣蛋鬼小龙是二年级学生,由开始喜欢对同学进行恶作剧,考试成绩倒数,从来只会叫爸爸买玩具,一次偶然,小龙知道同班同学彭安妮的玩具是用自己的零用钱买的后感到惭愧,到后来爸爸让小龙到大姨的宠物店打工赚钱,因为不认识字将客户的宠物狗弄丢。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小龙的成长,这也正是爸爸的用心良苦,小龙悟出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样的梦想都需要靠知识来武装,我们从中学会了应该正视问题,战胜困难,做最棒的自己。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有一次数学测验,我还有一道应用题不会做,我正在苦恼着,那是一道很难的数学题,我想来想去都想不出来。我的同桌已经把整张试卷都做完了,我心里生了歪念,悄悄地问了一下同桌,同桌小声地回答我:“这是测验,要独立完成,我不能告诉你,你再认真地思考一下吧!”我失望地低下头,这时,我突然想起《爸爸不是我的零钱罐》里的小龙,他最终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最终变成一个认真学习的值得信赖的男子汉。所以,我马上重整思路,在打稿纸上画图演算,经过一层一层的分析,最后,我也算出了答案,我高兴地蹦了起来。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我们做事也要像小龙一样靠自己的不断努力和进步,慢慢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我们也要像小龙一样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礼记读后感篇五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读后感。”“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礼记读后感篇六
偶读《礼记》遇到了下面这样一段话,很值得慢慢体会。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没有德智体美劳,却有仁义礼智信。没有说让学生毕业后成才,做一番大事业,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人格健全,学识通达,能够成为榜样。成为榜样后,他人自然能够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如今的高校,老师给学生打分打的试卷的分,学生给老师绩效分。对于这一点我非常反感,并不是因为学生给我的分数低,而是对于这种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为了讨好学生,甚至放弃了师者的尊严,对学生容忍放纵,奴颜婢膝。还有,有些学生因为考不好,甚至在网上骂老师,呜呼哀哉,今日之‘博习亲师’也。
礼记读后感篇七
最近,通过认真阅读了《礼记》,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谓受益匪浅。在贺州市图书馆举行的“礼记读书心得演讲秀”比赛中,妈妈和我同台参赛,并且分别取得了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呢!
说实话,我觉得《礼记》中有些文章对我来说太难懂,比如《大学》、《中庸》等,而《冠义》一文就比较通俗易懂。
比如文中的“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对国家忠诚,对长辈顺从,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这与《三字经》中的“首孝悌,次谨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的妈妈是个国学“发烧友”,她常对我说“读书要善于思考,并用书中的道理去指导生活”。那么,通过学习《礼记》--《冠义》,我得到了什么启发呢?那就是---要做个尽孝道的好少年。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要尊敬师长、孝顺长辈,孝顺已经成为我们家的家风。妈妈常说,其他事情或许可以等,但是尽孝不能等,不能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记得有一天,远在老家的爷爷生病住院了,我们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立即动身赶回了老家。爸爸妈妈和姑姑日夜守护在爷爷的病床前。在我们的悉心照料下,爷爷很快康复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爷爷出院后,我们就把他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带他去旅游,每天都让他过得开开心心。
孝顺,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举动,也许只是爷爷累时帮他捶捶背、长辈回家时为他们送上拖鞋,或是端来一盆洗脚水,这些点点滴滴就足以温暖他们的心田。
读书让我明事理,懂孝道,成为一个尽孝道的好少年。今后,我还要继续在书的海洋里泛舟,汲取知识,更加茁壮地成长!
礼记读后感篇八
一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发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近来,看得多了,发觉孔家店被我们莫名地打到,因为提到国学,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读下去,试图去认真了解流传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无知者无畏。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
风俗
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
人才
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
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
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
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展开,不过《学记》这篇文章还是值得复读。古时的一些文章,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隐喻恰当,道理明了,不似现在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毫无深意,只能凑字数,凑页数换rmb。虽然读这些书不能令你身价倍增,也不算一种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个数学公式强多了。在十几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间,完全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惬意。
[]
礼记读后感篇九
《女王的教室》中老师的榜样令我反省到自己从来都没有足够用心地履行教师的使命,从中华文化最高明的教育学论著《礼记?学记》中我学习到教育的很多方法。对于引导孩子来说,一个老师学习后会更清晰地运用在教学的点滴中。此书内容很多,现就教育兴盛的四种方法与大家分享,也是“大学之法”。
第一个预防法:禁于未发之谓“豫”。这一条最重要,它是根本。这是说要在孩子的情欲未生发之前,就要禁止他,让他不发,这个方法叫做“豫”。为什么“大学之法”第一是这个?青少年男的十五岁前,女的十二岁半前,“情欲未发”能够用意专一,学业易入。教学之道,应当逆着孩子生发情欲的趋势,预防使之不发,在未发前教之圣贤的学问。祖先太有智慧了,我们胎生的人类,情欲这个欲望最强,这欲望一生,很难教他了。“百善孝为先”下一句“万恶淫为首”,古人传下来的做人道理最重要之事,一定要认真对待。现在我们学校教育对这一条没有摆放位置,所以孩子不出问题才怪。所以古人智慧,从前都是男女分校。如今我们还在催发,到处都是裸露广告,从小就看那些爱情电视剧,吃激素食物……这一条摆在“大学之法”第一条啊,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根本。
第二个及时法:当其可之谓“时”。这是说到适当时,及时教应该教的,时机很重要。
第三个顺才法: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是说他是怎样的根器我们就教他什么。教人的方法应当随他的年才,若年长而聪明要教以大事,多教;若年幼又顽钝,就教他做小事,教得少。这就是顺其年才,因材施教。
第四个观摩法: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是指大家互相学习,同学间互相切磋观摩后了解所学内容。文丨夏莉淇。
礼记读后感篇十
《礼记·学记》道:“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意思是说,老师要学会根据一个孩子的家庭职业背景,找到这个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启发他的智慧。
于是我想,也许可以从他的家庭关系里面父母的职业找到突破口。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平时工作比较忙,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家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弟弟身上,妈妈性格比较急躁,平时对待孩子的批评和指责多于鼓励和赞赏,于是,他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这些多是为了获得别人更多的关注。
根据这个孩子的个性,我想先从他的纪律方面入手,只要他在这个方面改进,获得认可和成就感,那么其他方面的进步就不是问题了。
9月下旬,我在班会课上郑重任命他为纪律委员,强调职责同时提醒他,作为纪律委员首先自己一定要遵守纪律,文明用语,上课认真,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等等,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态,保证一定管好自己并做好纪律委员。
任命之后没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期,假期之后学堂孩子们去黄山游学,我特别与陪伴游学的老师们交流,留意并适当引导这个孩子的言行举止。
游学回来,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爱说脏话了,偶尔会有一两次,但只要老师稍微提醒,他马上就会主动认错。一天天过去了,我发现,他已经不说不合适的语言了,上课坐姿也特别端正,各科作业和课堂反馈都有很大进步和提升。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当众赞赏了这个孩子,并奖励给一本课外书。他特别开心,也许很少真正获得过正面的鼓励,并且被作为榜样效仿,他的自信度和个人成就感一下就建立起来了,心结打开了,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并愿意学习和积极帮助他人,在接下来的全校一日礼仪学习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除此之外,班级卫生每次轮到他打扫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我操心了,他一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仅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黑板擦得一尘不染,窗户干净明亮,而且主动细心地将桌椅下面、教室的门以及黑板最上面的位置都打扫得特别干净整洁。
我又利用班会课赞赏他,并且激励他:“老师觉得你不仅可以在清洁卫生方面做榜样,还可以在学业方面做得更好。比如,你的英文单词听写和阅读,只要你花精力,你也一定会做得更好的,老师相信你,加油!”
我在单词听写测试的前一天特别提醒他:“明天听写好好准备,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的!”第二天测试中,10个单词听写他居然对了6个,在自然拼读课上,如果学了20个词,我不引导,他居然也能自己试着拼出10个以上,如果我给一些帮助,他能够全部拼读出来,我真的特别感动。
现在这个孩子每天都有进步和变化,这让我找到了作为老师的成就感。我特别感谢学堂带给我们的《礼记·学记》的研修,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我深深体会到,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着无限潜能的,作为老师需要发现每个孩子的特质并适时引导和鼓励;一个孩子只有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才能保持对大千世界浓厚的探索兴趣,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好好善护孩子们最本真的东西。
礼记读后感篇十一
《礼记·表记》载: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
为清楚计,本文将原文分成四段。以此作为前文的补充,可使读者朋友更多地了解孔子如何看待夏、商、周三代历史,特别是“礼”的演化。
现将上引文字意译如下:孔子说:“夏代治国尊崇君主之命,敬奉鬼神却不当作国策,讲究人情而待人忠厚,先给俸禄而后施威严,重奖赏而轻刑罚;这样的统治使人感觉亲切,但缺少威严。夏代民众有其弊病,就是愚蠢少知,骄狂粗野,质朴而无文化修养。”
“商代的人尊崇神明,带领民众一起侍奉神明,首先是祭鬼(祖先之魂灵及万物之精怪)而后才讲礼仪,重刑罚而轻奖赏;这样的统治有威严,但使人不易亲近。商代民众有其弊病,就是放荡而不安分,争胜免罚而无羞耻之心。”
“周代的人尊崇礼制又好施恩惠,祭鬼敬神但不作为政教内容,讲究人情而待人忠厚,用爵位等级的升降进行赏罚;这样的'统治使人感到亲切,但缺少威严。周代的民众有其弊病,就是贪利而取巧,重文饰而不知惭愧,伤害他人而不明事理。”
孔子说:“夏代政令文辞简单,征税较轻,对民众要求不多,民众还有尊君亲上之心。商代的人礼制、礼仪不充分,并且对民众征收赋税力求穷尽。周代推行对民众的教化,不繁乱敬神,同时奖赏、爵禄、刑罚等手段十分完备。”
孔子对三代的区分,应该说首先是文化的区分。“尊命”“尊神”“尊礼”的发展,学者们看作是巫觋文化(觋音习,男曰觋,女曰巫)、祭祀文化、礼乐文化的演进(陈耒《古代宗教与伦理》)。三种文化密切相连,但人文自觉在逐步提升,也就是人的理性一代比一代更高。夏与周同为“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亲而不尊”,“并不是不同民族文化特性在同一发展水平上的偶然相同,夏道的远神近人是神灵观念尚未发达之故,周人的远神近人则是经过对殷人的理性否定而呈现的对夏的更高一级的肯定”(同上)。这大概就是否定之否定。
其次,是政治的区分,孔子主要通过“不求备”“求备”以及赏罚不同说明施政的宽严。夏道贵赏,“不求备,不大望于民”,说明刑罚在统治中所占比重较轻,进而可以说明夏代施政甚宽。还未完全脱离原始社会。殷人贵罚,“求备于民”,表明商代施政甚严,可以证实商代奴隶制的严酷。周人“尊礼尚施”“强民”“赏、爵、刑罚穷矣”,说明施政宽严有度,进而说明宗法等级制的建立,以及分封制的完备。
再次,可以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区分,主要是三代民风的差异。夏民愚野质朴,反映了民智未开的蒙昧时代状况。殷民放荡,不守本分,求胜而无耻,表示殷商仍未彻底脱离野蛮时代。周人贪利取巧,虚伪而不知羞惭,甚至算计、伤害他人,基础是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商业开始发达,以及文化提上日程,周代民风显示出文明时代的一些负面特点。
孔子的话自然只是一家之言,今人认识夏、商、周三代不可能仅限于此,但孔子所论足以成为非常重要的凭据和启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83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