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作为教学的指导和评价依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评价要客观准确,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效果。欢迎大家浏览以下教案范文,对教学设计有更深入的理解。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一
1.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镶边宽敞卧水藻贮蓄慈善。
2.学习作者运用精确词语和精当手法描绘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3.结合领略课文的自然风光美,进行热爱扑克、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本文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反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点拨。
2.多媒体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可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在调动各种官能感受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品味。
3.导读法。地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设计几个能引发学生举、有助于课文理解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年周而复始。春天的生机与稚嫩,夏天的茁壮与炎热,秋天的丰硕与肃杀,冬天的蕴藉与冷酷,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和特性展示于人们面前,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感慨。古今文人墨客面对一年四季的千姿百态更是浮想联翩,感慨万端,这便有了无数咏叹四季的诗文名篇。
阅读这些诗文不仅能领略到各地四季的自然风光美,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美,体悟出某种人生哲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解题。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篇幅虽短,却是现代散文的精品。文章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客观描摹上,而是把所写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作者的感情和意志。课题《济南的冬天》,从结构是看是偏正短语,“济南的”对“冬天”作了限制。作者见过那么多地方的冬天。
为什么对“济南的冬天”情有独钟?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就能解开这个谜。
老舍先生是值得尊敬的人民艺术家。他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在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他于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饱尝了异国生活的辛酸,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
山东大学教授。他在异国生活了五年,回国后异常兴奋,印象鲜明,写下了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归来游子的满怀喜悦和对祖**亲的由衷热爱,课文就节选于此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后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不看课文,全神贯注地听,听完后朗读,朗读后默读。默读时要求:除理解“教学目的1”中的词语外,还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响晴、毒、响亮、摇篮;说明课文第二、三、五自然段首句在文中的作用。
提示:
响晴:天空无云,非常晴朗。
毒:日光极强烈,晒得人难受。
响亮:这里不是写歌声,而是形容热带天气的晴朗。
摇篮:可以摇动的婴儿的卧具。这里用来比喻济南周围的小山形成的地理环境。
第二段首句是过渡句,由上段总写济南的天气转入描写济南的山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第三段首句是该段的总领句,一个“最”字突出了雪后小山的可爱;第五段“那水呢”,一个“那”字既使上下段文气贯通,又指明这正是继上段的写“山”来“水”。这几段的首句不仅从结构上展示了作者思路,又标识出各段所描写的对象。
(2)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这是阅读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按怎样顺序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用比较手法烘托冬天的济南是一个“暖和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慈善”。下面紧扣这一特点,用二、三、四段共三段文字写济南冬天的山景,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着的山、济南城外的远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清丽淡雅水墨画。
第王段写济南冬天的水:碧绿温情、澄清,与蓝天融成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最后一笔双宕开去写整个泉城鲜明美丽的景色,全文前后紧密衔接,自然推进,层次清晰。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提示:第一段用耻对比手法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征:没有风声、响晴、温暖,并用这在北平是“奇迹”,在伦敦是“怪事”加以突出。以下几段运用了贴切精当的比拟手法,对济南冬天山水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写得形神兼备。
把小山环绕的'济南比作一个“小摇篮”,把小山拟成“看护者”,写出济南这块宝地的理想的地理环境,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慈善”。把小雪覆盖下的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花衣动处“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多么美丽动人。
还有写夕阳斜射下薄雪的色彩,用了少女“害羞”的神态和“粉红”的面容;把水天一色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所有这些贴切的比拟精心描绘出济南冬天的多彩多姿、慈善温情。
无一处不洋溢着一个在异国生活了五年饱尝艰辛的游子归来后无比兴奋喜悦之情和对祖**亲的由衷热爱。这样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所写的景物之中,使笔下的自然景物成为自己生命和感情的一部分。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时一定要借助这充满主观感情色彩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物,用心灵去感受体味作者渗透其中的那份深切的情感。
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
3、欣赏品味。
以上我们对课文进行了诵读感受和研习品味,同学们再看看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并对该段进一步欣赏品味。
估计学生选二、三、五段的多,下面对这三段分别品赏。
第二段:这段写济南城周围的小山以点出济南这块宝地的地理环境。作者先读者一齐想:这有山有水的老城是不是个“理想境界”?接着对济南进行人格化描写,一“晒”、“一醒”,更烘托出环境的温暖舒适;又用一个“小摇篮”作比喻,加上“看护者”这一温存抚慰的形象比拟,更从济南人冬天面上“笑”的情态,把一个“慈善”的济南的冬天写得亲切动人。
第三段:北国冬天常常是朔风紧,大雪飞,冷酷肃杀,济南的冬天在雪后却是最妙的。作者抓住小雪覆盖下济南的小山,山上、山尖、山坡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精笔细描。矮松的苍翠与薄雪的洁白相映生色,银白的雪与蔚蓝的天辉映生趣。小雪的覆盖“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花衣动处现出“更美的山的肌肤”。既有静态,又有动感。更妙的是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小女,“粉色”的面容,“害羞”的情态,形神皆现,美妙极了。
第五段:有山有水才有灵气。济南既有山又有水。这段写了济南冬天的水北中国冬天的水大多结为寒冰,可济南冬天的水呢,“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一个转折句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水的独有温情。这里冬天的水啊,绿得精神,绿得多情。
并且宕开笔去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织成了一幅天光水色、玲珑剔透的水晶图。
在欣赏品味老舍笔下济南冬天山光水影、空灵澄澈的美景的时候,举出泉城断流、城市污染的一些材料,两相对比,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环境的教育。
4.课堂训练。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品读课文第三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背诵这段课文。
5.小结。
山水的明丽淡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遗憾的是这种美丽景色今天已难以看到了我们应当认识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了迫在眉睫的历史课题。我们这一代一定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努力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二
一、定向(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3.体会生动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二、导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明确学习目标。
(二)介绍有关作者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三)解决生字词。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明确:温晴。作者通过与其他三地进行对比得出的。
2.文章写了济南冬天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
(可爱、暖和)(秀气、娇美)(淡雅)(清亮、空灵)。
3.作者花这么多笔墨来描绘济南的冬天,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检测(赏析)。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你最喜欢哪些?说说理由。
四、小结。
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五、拓展。
写一段描绘自己家乡冬天景色的话,是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六、教学反思。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课堂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得出的?文章写了济南冬天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不足之处:
1.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展现美上我做的不好,没有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作辅。
2.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可以领略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可以领略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而我却在课堂中把这环节省去了,这是以后上课需要注意的。
3.没能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主要原因是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在分析景物及景物特征的时候花费太多时间了。
4.在课堂中,我讲的太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这在日后需要慢慢改善,还给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生的语句;了解北中国冬季雪景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创设情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佳作不厌百回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百读不厌。小山摇篮图的温暖安适,雪霁晴峦图的秀气美丽,都让我们难以忘怀。今天,我们就来继续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去感受薄雪覆盖下的`山的秀气,领会空灵清透的水的神韵。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探究研读文章第三段。
济南的冬天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的美,首先让我们来感受下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美。作者之所以能把景描绘的那么美是应为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景色的呢?把体现写景顺序的标志词在文章中勾画出来。
2.薄雪覆盖下的山是如此的美,文段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济南山的美?勾画并鉴赏。
3.我们能感受到薄雪覆盖下的山的什么特点?
四、分析文章第四段。
1.生齐读文章的第四段。
2.我们能感受到城外远山图的特点是什么?
五、探究研读文章第五段。
三幅山景,或温情,或秀气,或淡雅,走出群山的怀抱,让我们走进济南的水去感受济南水的神韵。
1.生1配乐朗读文章第五段,其他学生做评价。
2.生2再次配乐朗读文章第五段。
3.从本段中,我们感受到济南的水有怎样的特点?问段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水的这些特点。
4.全班同学朗读文章第五段。
六、写作训练。
幻灯片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根据本文所学写作手法,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图片所展示的景物。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四
授课人:周素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位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陈村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那么,你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北方呢?那北方的冬天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呢?
对,我们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二、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老舍(.课件显示)。
三、作者简介。
作者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老舍是北京人,去过很多地方,如英国的伦敦,山东的济南。他曾先后在济南住过七年,虽然仅仅是七年,但时短情长,他对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把济南称作他的“第二故乡”。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在写济南的时候,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来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的深情吧。
四、朗读感知:播放示范录音,在听录音的时候,要听准字音,注意语速、语气和语调。
边听边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五、生字词的掌握。
(一)读一读,写一写。
(二)解释重点词语。
六、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天气、山和水)。
七、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什么?(无风声、响晴、温晴)。
八、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那么文中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的。(通过对比的手法,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突出了济南是块宝地,流露出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九、思考:作者分别写了什么环境下的山?山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阳光下的小山、小雪下的小山和城外远山,特点分别是可爱、秀气和淡雅)。
十、思考: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暖、绿、清亮)。
十一、美的欣赏: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五
一。预期效果。
1.应获取的知识。
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镶、水藻、贮蓄、澄澈、空灵”等一批雅词;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应发展的能力。
学会运用“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阅读写景类的散文,进一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养成积累佳句的习惯。
3、应培养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设计要旨。
1.课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明白在学生阅读中自己扮演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当好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要时刻牢记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2.课文分析。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因此,反复朗读,深入赏读,延伸写读是教学的重点。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
3.学情认识。
初一新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于写景类的散文比较喜欢。另外,他们在小学时学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猫》。“喜欢阅读,方能有感受的乐趣”,加之在前一课学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对于写景类文章的阅读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也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学习本文的难度可能不大,只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过程中,要激之以趣,导之以情,授之以法,方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情和体验,方能使学生“在课本与生活里走个来回。”
4.教法介绍。
1.朗读法。
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读需要很高的技巧,教师除了理性指导以外,应先范读,让学生模仿,再品读、想读、比读、写读,在朗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质疑法。
质疑法是由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本文的教学就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查疑、揭拗的方法进行质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实施步骤。
1.课前准备。
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济南的秋天》是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印发给学生,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课时安排。
共安排两课时。
3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对策。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刚刚领略了春草如茵、春花竞放的春的美景,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其实,时序更替,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都是美不胜收的。你们知道哪里的春夏秋冬是最美的吗?最好能用学过的古诗文加以说明。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济南的秋天和冬天都是最美的;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吧。
2、简介老舍生平及代表作品。
回忆平时积累的古诗文,背诵关于描写四季的诗句。
根据网上或课外阅读中查阅的资料,择要介绍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
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的关键,同时,导入又能起到“定向”的作用。“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陶明睿《诗说杂记》)。
让学生多背一些古诗文,多积累一些优美诗文,对学习语文大有裨益。
在学生背诵诗文“卡壳”时,教师可加以点拨。
由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可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介绍的不全面的,教师可作补充。
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
听读课文,揣摩教师朗读(或录音)的语气、语调、节奏、感情。
边听读课文,边动笔在书上圈点勾画,,标出生字、难词,重点词语、优美语句及自己的疑问。
通过朗读,纠正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镶、贮蓄、澄清”等,并且以声传情,以读带教,使学生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启发思考:
2、课文是运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些景物的特征的?
3、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请摘录下来,并说明理由。
自主学习:
按照“找景物,抓特征”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探究,对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加以研讨分析。
“授之以渔”,非常重要。传授给学生规律性的知识,并让他们掌握规律,运用方法学习课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从文中不难看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是温晴的;日光下的小山是慈善、和暖的;雪后的小山是秀气的;济南的是温暖、澄澈的。
先由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对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疑问,教师要相机诱导,加以点拨。如对比与对偶,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区别,教师要予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学会辨析。
你比较喜欢文中的哪些自然段?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来?
安排3---5名同学上讲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人小组互读互评,并推选出朗读得比较好的同学。
几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听读、评读。
本文阅读的感情基调亲切、自然,语调要缓慢、柔和。
教师可根据标准和学生一起参与点评。
“三分文章七分读”,好的诗文,必须重视朗读和悟读。本文意境优美,耐人寻味,同学们在朗读时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情到。边读边要在脑海中印现出那一幅幅美景,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体会作者谴词用语的妙处。当然,“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复朗读,我们可能会对课文产生许多疑问,请你把这些问题及时记下来,留待下节课一起讨论解决。
“课虽尽,趣犹存”是课堂结语的最佳境界。本课时的结语意在承上启下,为下节课的质疑张本。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对策。
“佳作不厌百回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意境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令人百读不厌。请五位同学轮读每一段,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五位同学分别有感情地朗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听读,评读。
由朗读引入,既是“温故”,又能“知新”。学生在轮读、听读以后,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产生新的体会,教师要善于诱导和启发,使他们的思维迸射出“火花”。
指导学生质疑: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查异——检查作品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
揭拗——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3、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2、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
(二)本文作者简介:
1、本文的作者是谁?
2、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情况?(阅读注解一)。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问题见课件。
(四)分析课文。
1、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济南冬天的特征的?
2、有诗云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因此讲到济南一定得说说它的山水,那么,在文章中,作者用哪句话对有山有水的济南美景做了总体的概括描写。
(1)第二段写了济南什么的景物?
(2)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用一个短语来形容一下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3)第三段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山景),找出表示变化的词。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5)作者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6)济南是有名的泉城,老舍用他的含情妙笔把济南的山描绘成温柔慈爱的`母亲,娇柔秀美的少女,那水呢?阅读第五小节,找出济南的水与众不同的地方。
4、小结全文:
(1)、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
(2)、用词讲究,富有表现力:
(3)、表现手法多样,表达传神。(比喻,拟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一篇关于德宏的冬天或异地的冬天的写景散文,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七
1.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2.学习作者运用精确词语和精当手法描绘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3.结合领略课文的自然风光美,进行热爱扑克、保护环境的教育。
1.本文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反抒发的思想感情。
1.自读点拨法。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点拨。
2.多媒体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可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在调动各种官能感受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品味。
3.导读法。地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设计几个能引发学生举、有助于课文理解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一、导语设计。
一年周而复始。春天的生机与稚嫩,夏天的茁壮与炎热,秋天的丰硕与肃杀,冬天的蕴藉与冷酷,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和特性展示于人们面前,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感慨。古今文人墨客面对一年四季的千姿百态更是浮想联翩,感慨万端,这便有了无数咏叹四季的诗文名篇。
阅读这些诗文不仅能领略到各地四季的自然风光美,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情美,体悟出某种人生哲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解题。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篇幅虽短,却是现代散文的精品。文章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客观描摹上,而是把所写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作者的感情和意志。课题《济南的冬天》,从结构是看是偏正短语,“济南的”对“冬天”作了限制。作者见过那么多地方的冬天。
为什么对“济南的冬天”情有独钟?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就能解开这个谜。
老舍先生是值得尊敬的人民艺术家。他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在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他一生创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他于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饱尝了异国生活的辛酸,1930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
山东大学教授。他在异国生活了五年,回国后异常兴奋,印象鲜明,写下了长篇散文《一些印象》,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归来游子的满怀喜悦和对祖国母亲的由衷热爱,课文就节选于此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后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不看课文,全神贯注地听,听完后朗读,朗读后默读。默读时要求:除理解“教学目的1”中的词语外,还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响晴、毒、响亮、摇篮;说明课文第二、三、五自然段首句在文中的作用。
提示:
响晴:天空无云,非常晴朗。
毒:日光极强烈,晒得人难受。
响亮:这里不是写歌声,而是形容热带天气的晴朗。
摇篮:可以摇动的婴儿的卧具。这里用来比喻济南周围的小山形成的地理环境。
第二段首句是过渡句,由上段总写济南的天气转入描写济南的山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第三段首句是该段的总领句,一个“最”字突出了雪后小山的可爱;第五段“那水呢”,一个“那”字既使上下段文气贯通,又指明这正是继上段的写“山”来“水”。这几段的首句不仅从结构上展示了作者思路,又标识出各段所描写的对象。
(2)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这是阅读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按怎样顺序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用比较手法烘托冬天的济南是一个“暖和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慈善”。下面紧扣这一特点,用二、三、四段共三段文字写济南冬天的山景,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着的山、济南城外的远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清丽淡雅水墨画。
第王段写济南冬天的水:碧绿温情、澄清,与蓝天融成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最后一笔双宕开去写整个泉城鲜明美丽的景色,全文前后紧密衔接,自然推进,层次清晰。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提示:第一段用耻对比手法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征:没有风声、响晴、温暖,并用这在北平是“奇迹”,在伦敦是“怪事”加以突出。以下几段运用了贴切精当的比拟手法,对济南冬天山水进行了绘形绘色的描写,写得形神兼备。
把小山环绕的济南比作一个“小摇篮”,把小山拟成“看护者”,写出济南这块宝地的理想的地理环境,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慈善”。把小雪覆盖下的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花衣动处“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多么美丽动人。
还有写夕阳斜射下薄雪的色彩,用了少女“害羞”的神态和“粉红”的面容;把水天一色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所有这些贴切的比拟精心描绘出济南冬天的多彩多姿、慈善温情。
无一处不洋溢着一个在异国生活了五年饱尝艰辛的游子归来后无比兴奋喜悦之情和对祖国母亲的由衷热爱。这样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于所写的景物之中,使笔下的自然景物成为自己生命和感情的一部分。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时一定要借助这充满主观感情色彩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物,用心灵去感受体味作者渗透其中的那份深切的情感。
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
3、欣赏品味。
以上我们对课文进行了诵读感受和研习品味,同学们再看看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并对该段进一步欣赏品味。
估计学生选二、三、五段的多,下面对这三段分别品赏。
第二段:这段写济南城周围的小山以点出济南这块宝地的地理环境。作者先读者一齐想:这有山有水的老城是不是个“理想境界”?接着对济南进行人格化描写,一“晒”、“一醒”,更烘托出环境的温暖舒适;又用一个“小摇篮”作比喻,加上“看护者”这一温存抚慰的形象比拟,更从济南人冬天面上“笑”的情态,把一个“慈善”的济南的冬天写得亲切动人。
第三段:北国冬天常常是朔风紧,大雪飞,冷酷肃杀,济南的冬天在雪后却是最妙的。作者抓住小雪覆盖下济南的小山,山上、山尖、山坡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精笔细描。矮松的苍翠与薄雪的洁白相映生色,银白的雪与蔚蓝的天辉映生趣。小雪的覆盖“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花衣动处现出“更美的山的肌肤”。既有静态,又有动感。更妙的是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小女,“粉色”的面容,“害羞”的情态,形神皆现,美妙极了。
第五段:有山有水才有灵气。济南既有山又有水。这段写了济南冬天的水北中国冬天的水大多结为寒冰,可济南冬天的水呢,“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一个转折句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水的独有温情。这里冬天的水啊,绿得精神,绿得多情。
由于这水充满生机和乡情,为了垂柳能个影儿,“也不忍冻上”。这人格化的写法,使济南冬天的水充满亲切的人情味。至此作者的视线又转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写济南碧绿澄清的水同蓝汪汪的天浑然一体,“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并且宕开笔去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织成了一幅天光水色、玲珑剔透的水晶图。
在欣赏品味老舍笔下济南冬天山光水影、空灵澄澈的美景的时候,举出泉城断流、城市污染的一些材料,两相对比,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环境的教育。
4.课堂训练。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品读课文第三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背诵这段课文。
5.小结。
山水的明丽淡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遗憾的是这种美丽景色今天已难以看到了我们应当认识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了迫在眉睫的历史课题。我们这一代一定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努力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八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学重难点: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介绍老舍及其作品。
1先由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和语言风格。
2教师结合学生介绍作适当补充,突出《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及朗读的处理相比较,作好点评的准备。
三、学生点评教师的朗读。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用温和、亲切、喜爱的语气语调朗读。
2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注意文中抓住了济南冬天的哪些自然景象来描写它冬天的特点的。
五、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思考,要求:
五、学生思考后相互交流上述问题,教师作必要板书。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充满温情(小摇篮)。
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看护妇、镶银边、穿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小水墨画)。
暖——不结冰。
水: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不忍冻)。
活——清亮通透(空灵的蓝水晶)。
(备注:说水还有清、静、净等特点也对)。
天气: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对比)异地之冬:北平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
第二课时。
初备统复备。
一、过渡语:许多时候,美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要将自己感受到的美描述出来,让所有读到它的人都享受到美,是需要一点语言艺术的。下面就请你们再次细细品味课文,找出你欣赏的语言,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二、学生读课文,作批注。
三、学生交流,教师据实际情况点评,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技巧。
(参考意见:1用词讲究2运用生动的修辞手法3虚实结合,联想丰富4直抒胸臆5创设意境,流露深情6对比烘托)。
四、创设情境,仿作练习。
当你被济南的冬天深深吸引的时候,也许你沉睡的关于冬天的记忆在被唤醒,也许你神往的某地的冬天也童话般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那么就让我们也拿起笔,抓住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景象,运用你刚刚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下你心中最美的一处冬天。
五、习作交流,作恰当点评。
六、推荐课外阅读:老舍《济南的秋天》、《骆驼祥子》、《茶馆》。
课后学习: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九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
(请学生各抒己见)。
山东“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二.简介作者、作品。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三.整体感知。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十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文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文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有序。先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在景物描绘中,不但运用了大量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句,更在词语选用方面十分讲究,把自然景物描摹得极富生机和活力。因此,教学中,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同时,着重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进而感悟文中描绘冬景的精妙,感悟用语的精当,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欣赏景物描写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当然,在开课之前,不忘告知学生,一切的答案你们那里,即由学生之口道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答案,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自信。这样,他们已不仅仅在感悟自然之美、文字之美了。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们敢于积极主动,敢于去自由发挥想像的翅膀,展开合作探究课文,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欣赏文章的能力。
作家介绍,课下注释已有,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解读,不必再去赘述,瞎耽误学生的时间。生词教学也可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解决,不必过于追究,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知、能目标:
1、能有感情的熟练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4、明白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5、培养欣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情、价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说说本地冬天的气候、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学过或知道的描写冬天景色的古诗词句(柳宗元的《江雪》、《风雪宿芙蓉山主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让大家感受北方的天气,与课文中的冬景形成鲜明对照。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是另一番风味,到底是怎样的别是一般滋味呢?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作勾画。
2、点评。
三、自读、朗读,整体把握。
1、边朗读(学生模仿范读,大声朗读),边勾画生词,查工具书,准备朗读比赛。
2、帮助老师将课文科学合理的分成四个任务块,并说明你这样分组的理由(为下节课分组研习、讨论做好准备)。
(第一自然段为一组,第二自然段为一组,第三四自然段为一组,第五自然段为一组。按照:冬天的特点—山景—雪景—水景层次。)。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位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对,我们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二、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老舍(课件显示)。
三、作者简介。
作者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老舍是北京人,去过很多地方,如英国的伦敦,山东的济南。他曾先后在济南住过七年,虽然仅仅是七年,但时短情长,他对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把济南称作他的“第二故乡”。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在写济南的时候,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来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的深情吧。
四、朗读感知:播放示范录音,在听录音的时候,要听准字音,注意语速、语气和语调。
边听边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五、生字词的掌握。
(一)读一读,写一写。
(二)解释重点词语。
六、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天气、山和水)。
七、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什么?(无风声、响晴、温晴)。
八、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那么文中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的。(通过对比的手法,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突出了济南是块宝地,流露出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九、思考:作者分别写了什么环境下的山?山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阳光下的小山、小雪下的小山和城外远山,特点分别是可爱、秀气和淡雅)。
十、思考: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暖、绿、清亮)。
十一、美的欣赏: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十二、美的发现:划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提示:我认为__最美,美在__。
十三、美的创造:导游冬天的济南。
请同学做小导游,追随老舍的足迹,向游客介绍冬天的济南。
十四、课堂小结。
十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并注音。
2、写作练习:写家乡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十二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一、话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念和热爱。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的心灵回归自然,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习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学生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语言大师。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抒情句是作品给我们的极好馈赠,这就为学生积累感悟语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学本文,积累语言也是对学生极具体极实惠的丰收。
《济南的冬天》更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于: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浑然天成地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实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学本文,学习写景的一些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写作引导的最好资源。
二、说学情:
《济南的冬天》一文,所讲的内容是学生们并不熟知的区域——济南,初一年级的学生们还没系统学习地理知识,对济南的了解甚少。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家乡冬天的比较,对济南的冬天一定会随作者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者,他们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应抓住以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老舍及与课文相关内容;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写景的多种方法,并用之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教学的重点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
四、析教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教师要更新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思想品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在引入本课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何老舍要写冬天、写济南的冬天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一启发,学生有了“惊奇”和“疑问”,自然地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思维。
2、以读促学。
教学本文时,引导学生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作者写景的方法,从读中体会作者感情。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默读与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默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迅速归纳概括知识要点,朗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示例迁移。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中有两段写景最为生动,而且写法大同小异。教师只需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一段,另一段则让学生用学习前一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是学以致用,又是一种习得。该课文学完之后,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也是这方面的道理。
五、定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学习。依据本课的实际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法。
通过默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老舍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言美、语意美、语境美。摒弃课文分析的老套路,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到“读”书的根本轨道上来,让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原汁原味,获取作者最初的思想和艺术特质感受,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之所在。
2、设问法。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十三
《济南的冬天》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以描写四季景物为主,而且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意境优美、构思巧妙、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作为写景抒情散文,本文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是学生学习写景方法的最好范例,同时文中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意境,都足以让学生获得不少的教益。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由于地域相距较远,学生对济南知之甚少,但结合我们当地的冬季景物,可以很好地理解本文内容。另外,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思考探究,有利于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
3.学生认知障碍点:本文内容较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与景的融合;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揣摩、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给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感悟文章的图画美、情感美、音乐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抓住事物特征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表格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具体活动的描写技能。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景中真情。
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文学常识及生字新词。
作者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本文是作者在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老师指导同学们看第6页的插图。
生字新词12个,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
文章共有几段,每段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
——写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出这一特点的?
——作者用对比手法写的。用北平对比济南,突出无风声的特点;用伦敦对比济南,突出响睛的特点;用热带对比济南,突出无毒日,温和的特点。
接下来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描写济南冬天的?
——济南的山和济南的水。
作者写了哪些情形下的山,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舒适的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太秀气的特点;城外远山,小水墨画的特点。
济南的水有哪些特点?
——温,绿,清。
3、结合课文结构分析本文的写景顺序。
——扣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里往外,由山到水描写景物。作者以自己的感受,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紧扣“温晴”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全景,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在写山景时,先写朗照下的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后写城外远山。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充分体现了“温晴”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3)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投影展示济南冬天山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边看以上三个句子里拟人手法的运用。
2、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课文第3段的重音和停连,并尝试朗读这一段。
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朗读第五段,读后看第7页上的插图。整体看这幅图,近处有什么?远处有什么?
四、小结。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喜爱的赞美之情。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传神。
五、作业。
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就你家乡冬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段。注意抓住特点来写,不少于200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788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