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一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
在我们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就读起了《城南旧事》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
小英子,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当序幕拉开,可爱的小英子歪着脑袋,眨着漆黑的大眼睛,学骆驼吃草。我们的童年,也是这样。小时候,妈妈带我去动物园。我学老虎吼叫,学着羊驼把下牙龇出来,学长颈鹿把脖子伸长……我笑了,妈妈也笑了。那时,我真希望可以把妈妈的笑容留下来,让时间定格在这一刻,但它也流逝了,随着时间。多想让它留下来啊,可时间是抓不着的,这些美好的回忆,最终也只被记在了那些泛黄的纸上。
站在门口的疯女人,是这本书中,第一个令英子难忘的人。她天天等着她的女儿——小桂子。在别人眼里,她是个疯子。但英子却能够体会她失去孩子的痛苦,以一颗善良诚挚的心去对待一个这样的人。这也不稀奇,孩子,其实是最有情感的。不知这是命运有意的安排,还是纯粹的巧合,第二个令英子无法忘怀的女孩妞儿,正是那个疯女人的女儿——小桂子。可就在两人相认后,疯女人却带着小桂子永远的消失在英子的生命中。
现在,我已经五年级了,可是童年却像一股春风,一旦吹过,就再也回不来了,花谢了可以再开,但是童年过了就不会再也回不来了,我要使劲抓住童年的尾巴,尽情飞翔!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二
《城南旧事》是一副场景,一副场景从容地描绘出了一个孩子——刘英子眼中的老北京。她幼年举家迁往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触动了我的心弦。我仿佛看到了学骆驼吃草的小英子,重情义的英子,孝顺的英子。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章节,“我们看海去”。讲的是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为了供弟弟上学而不得不去偷东西。他在弟弟面前是一个无私的哥哥,而在失主面前是一位羞愧的小偷。英子分不清好人坏人,便和他成为了好朋友。后来年轻人被抓走了,英子十分伤心。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有着一颗纯洁无暇童心的英子。她稚嫩的双眼分不清好人还是坏人,但却十分善良,珍惜友谊。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林英子的爸爸得了一种罕见的病,英子在妈妈告知爸爸的病会传染小孩的时候,她不顾一切地去看了爸爸。看到这里,我觉得主人公英子是一个可爱善良、充满爱心的孝顺女孩。后来,爸爸去世了。英子的奶妈—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了。英子随着家人乘着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英子的童年看似凄惨,一个个好友离她而去,父亲早逝。但同时她的童年也充满意义:她出身好,曾经拥有很多朋友,让她明白了人情世故。爸爸的早逝让她长大。
《城南旧事》就像生活在无声无息地介绍自己。不紧不慢,温厚淳朴,安静祥和。它让人心中荡起一丝丝温暖。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它带着我们和作者一起看旧时北京的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缅怀逝去的纯真童年时代。它也勾起了我们对儿时的记忆,那天真无邪、纯真的童年时光。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三
看完城南旧事已经一周了,但是读后感却迟迟没有写。一方面是因为忙,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有点难。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小英子好聪明呀,特别是化解家庭危机的时候。自己小时候倘若有小英子的一半聪明,我也不会看起来那么傻,现在想起来小时候的自己有点蠢蠢的,有很多错过了,留下了好多遗憾,也没能玩得痛快。
其实小英子家有点富的,请得起佣人,感觉自己有点俗。从宋妈的身上我看到了大部分北方农村妇女的形象,吃苦耐劳,很能容忍。驴打滚那段儿,让我记起小时候帮爷爷饮驴的时候,驴喝完水就会打个滚,很形象。现在觉得宋妈的丈夫真的很窝囊,我特别讨厌赌钱的男人,可以没有上进心,但是不能赌博。
之前想过一个问题,对于出轨的看法,我反正对出轨零容忍,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深恶痛绝。婚后出轨,毁掉的不仅是俩人的婚姻,还有两个家庭,当然最可怜的是小孩,出轨的人没有责任心,也不懂得克制。
当然最让人难过的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哦,还有让我痛恨的就是那个让人家孩子怀孕,然后消失不见的那个男人。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可怜了那个傻姑娘,苦苦的在等待他的归来,当然遗弃的孩子也很可怜了。
其实文中写到北方人见了就问吃了没,吃的啥,挺形象的。我记得以前小时候见到人问的前几句永远逃不出:吃了没,吃的啥,在干嘛。可能是以前祖辈、父辈人们生活水平低,经常吃不饱,所以吃饭时间很重要的事,现在逐渐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人们也不怎么在意吃饱这件事,所以人们见了也不怎么问吃了没,除了到饭点的时候。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四
我自我的那些“傻事”也浮现眼前:
3岁半那年,我还不懂事,不明白小鸡如何出世,就偷偷拿了一只生鸡蛋,放在衣服里,趴在床上一上午。爸爸妈妈不明白原委,就要抱我去医院,这时,鸡蛋被我不细心挤碎了,蛋清流了一床。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五
童年是一只载满缤纷梦想的小船;童年是一条路,一路播撒欢笑,让人流连忘返;童年是一本记录快乐时光的书。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林的脚步,在城南旧物中寻找童年。
《城南旧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惠安阁。“惠安亭”有不时叫卖的胡同,种着夹竹桃的四合院,屋里热气腾腾的暖炉,能直立的厚小棉裤,西厢房的小炒鸡,佛祖赵楼的八宝梅。故事中的惠珍是老北京城南一条胡同里有名的“疯子”。其实她并不是真的疯了,而是因为太想孩子小池了。当英子发现她的好朋友妞妞是惠珍的孩子小贵子时,她不禁大吃一惊。看到这个我也很惊讶。原来,英子的好朋友妞妞是惠珍的女儿!同时,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但我还是意犹未尽,仿佛要继续看着他们幸福的生活。
后来过了几年,父亲得了重病,他家的夹竹桃和石榴叶子都掉了。子婴十三岁了。她不再是童年了。她已经长大了。这是“爸爸的花落了,我不再是孩子了”。是的,童年就像一朵十三瓣的花。它每长一岁,就有一片花瓣脱落,花瓣脱落,童年就结束了。
我看了《城南旧事》这本书,被老北京城南发生的事情深深打动,仿佛我就是英子。我特别珍惜我的童年。童年除了好好学习,也是尽情玩乐,肆无忌惮玩耍的好机会,只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纯净的心,没有杂念。
另外,小英是善良的。她并没有因为秀珍“疯”而害怕她,反而和她成了好朋友。秀珍和妞妞以自己的方式相认,她偷了妈妈的金手镯为她做了一个线圈,体现了她善良慈悲的天性。我们应该向她学习所有这些优点。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六
自从我读了《城南旧事》,有很多感受。
《城南旧事》主要讲述的主人公英子多彩的童年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门前的骆驼队让英子不断模仿和询问;她又与惠安馆的“疯子”秀贞结为好朋友,并帮助她找到了“小桂子”;在门口侧面的废弃草丛里,认识了一位“故事贼”;爱打扮的兰姨娘还和有学问的德先叔一路奔走……这几个故事看得让我入了迷。
《城南旧事》精美的包装让我爱不释手,那些堪称经典的文段如涓涓细流流入我的心扉,一副恰到好处的插图又让我对此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读起来更通俗易懂。
看了这本书,我总结了几点:表面的狰狞并不代表内心的邪恶,而外表的糊涂反而恰恰让人感到天真和单纯,有钱,奢侈的人不一定都是小孩口中的“坏人”,有时,善意的谎言会让人安下心来,甚至会让你觉得幸福,自己最爱的人或最爱自己的人突然离去,将是一个人最难承受的打击。
《城南旧事》是一本很好的书,给了我很多感受,而且语言优美,插图精致,很值得一读。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七
写《城南旧事》的时候,林海音已经40岁了,那些故事发生在三十余年前。
一个经历了战争、移居,种种动乱的中年人,写下的文字仍然充满童真。比如主人公英子的妈妈从福建来,讲不好北平话,“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还有《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的序言,小学时学过,作为选读课文放在语文书的最后面。里面有句话形容骆驼吃草,“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其他人谁会对着骆驼的脸看呢?只有八九岁的小孩,才会从这个视角看骆驼,也才有这个耐心观察骆驼和感受骆驼。
《城南旧事》以北平为背景,写英子记忆里的、发生在这里的人和故事。老舍先生也写北平,笔下的北平人多是社会最底层,拉车的祥子、《我这一辈子》里的“臭脚巡”、《月牙儿》流落风尘的母女二人,等等,都是城市中做着最低贱贫苦工作的人。《城南旧事》里,英子家应该算得上当时的中等家庭了:雇得起女佣,吃得起零食,女孩子也一样上学读书。但就算是这样,英子记忆里的人,还是苦命人多。孩子被丢弃后疯了的秀贞、被迫学戏整天挨打挨骂的妞儿、女儿被卖掉儿子早早夭折的宋妈,面对生活的不幸,都毫无办法。
混乱的时代里,能一直好命,那是运气,然而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运气。
英子小学六年级毕业那天,大家唱着《送别》分离,回到家,知道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的童年也结束了”。
和生理年龄无关,一个人真正意义上从小孩子成长为大人,是从“失去”二字开始的。还是孩子的时候,吃饭睡觉、上学读书,该做的一切都有人安排好,自己只要按照安排去做。但是总有一天,一些重要的东西,人或事,会离自己而去,无法阻挡也无力改变。从此往后,不再有撒娇的权利和资格,要从被照顾的人转变为照顾他人的人,人生只能靠自己。
之后,英子就要磕磕绊绊长大了。而北平南城里,被凤仙花染红的指甲、最爱吃的八仙梅、挂着铃铛的骆驼队,还有那些出现在她生命里的、对她很重要却终究离开她的人们,它们留在记忆里,陪她渡过往后人生的艰难,陪她慢慢长大。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八
陌生人怎么会熟悉呢?这么一件事就发生在了秀贞与妞儿之间。
刚与秀贞交谈时,秀贞口口声声说小桂子是她的女儿,殊不知小桂子就是那个妞儿。秀贞求女心切,甚至英子,秀贞也要撩开小辫子看看有没有一个胎记。后来英子无意中听到了秀贞她原来刚准备结婚,结果思康说他要回老家卖田卖地,一个月后再娶秀贞。然而,一等就是六年,后来秀贞她娘把她的孩子“裹包裹包”送到城墙根下面了,之后就杳无音信了。秀贞从此就疯了。
有时,秀贞会动情,哭喊着:“小桂子,小桂子,你怎么不要妈了呢?”有时,当英子来找秀贞时,秀贞会像待小桂子一样的对待英子。那一刻,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伟大的母爱、感人的母爱!多少年了,亲生孩子一面也未曾见过?她,是一个母亲,当别人家的孩子幸福时,她仍然想到失散多年的小桂子。
有一次,英子和妞儿玩,英子忽然要看妞儿脖子后的胎记,英子拨开头发,一个手指印大小的青色的胎记赫然现在了眼前。当天晚上,英子就带妞儿去见了秀贞。当时,秀贞就大喊:小桂子!我苦命的小桂子!那一刻,叫做重逢。我真为秀贞的执着而感动,也为母女俩的重聚感到欣喜。
那一刻,我流泪了。这泪水盛满了欣喜与感动。这一切,都是因为英子的善良,才能让秀贞与妞儿久别重逢。临别之时,还给她们一些盘缠。这里面英子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应该谢谢英子。在那个时候,这样的善良也是难能可贵的呀!我想,妞儿与秀贞一定十分感激当时英子的善举吧!
这么好的一本书——《城南旧事》,就是我心中的第5本名著!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九
《城南旧事》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的是六岁的小姑娘英子在北京城南的一条胡同里的童年生活。在这里,她认识了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一个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的年轻人,打破了英子家宁静的兰姨娘。同时,她也体会到了父亲病逝的痛苦。这本书是布置给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也借此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很多年之后再来看这本书也别有一番滋味。
故事情节简单,故事蕴含却不简单。说它是儿童文学,却因其中意识流的写作风格和平行的写作手法需要反复去捉摸。轻合上书页,触动的文字跳动在心坎儿上,童年的流逝竟在怀念间渐行渐远。童年似乎是充斥着踢毽子、跳皮筋、掷识字、拍画片、打弹珠简单快乐的课间活动,是放学后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大风车》的那一份迫不及待,抑或是笼罩在“非典”期间恐惧下,渗漏被停课的那一点小确幸。我们茫茫然的长大,没有开始童年的庄重仪式,竟也没有小学毕业典礼上那份对童年的郑重告别。
理性的思绪把我从对童年的怀念中拉了回来。“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一直萦绕在我耳畔,“哪个是疯子,哪个是傻子,哪个是骗子,哪个是贼子,我分也分不清。”“我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分不清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别人眼中的秀贞是疯子,是傻子,而作者眼中的秀贞不过是对爱情抱有幻想的痴情女子,因失去孩子痛苦到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悲惨人物。别人眼中的厚嘴唇青年男子是贼子,是受众人唾弃的众矢之的,而作者眼中他是为了弟弟上学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老实男子。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的非黑即白。天空究竟是倒映着海,还是海的倒影?叶究竟是风的追随,还是树的不挽留?或许我们都像英子一样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就像分不清天空和大海一样。
小时候我总喜欢把人按“好人”和“坏人”区分,把东西按“要”和“不要”区分。母亲很爱看谍战片。每次和母亲一起看家里二十寸的熊猫牌彩电时,我总爱追着她问,“这个人是不是好人?”“那个人呢?”妈妈总爱说,“这个人是敌人。”
“敌人是不是就是坏人的意思。”
“敌人不一定就是坏人。”
“为什么呢?敌人还不是坏人吗?那什么样的人是坏人?”
那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呢?这个问题妈妈一直没有回答,在后来的日子也一直没有答案。
今天晚饭间,刚学会走路的儿子拿着自己的小鞋子摇摇晃晃地走到餐桌边,把小鞋子往餐桌上一扔。我脱口而出,“鞋子脏,不可以放在餐桌上。”
鞋子脏吗?昨天刚清洗晒干的鞋子。鞋子本身不是肮脏的,然而把它放到餐桌边上就是肮脏的。东西的“要”与“不要”是一个相对的观念,就好比“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那么人呢?复杂的多。这像是那个著名的道德两难问题。法律从人们的行为表现来判定犯不犯法,而道德往往从行为表现的原因看有没有道德。我们可以简单地说那个厚嘴唇的年轻男子偷东西就是“坏人”,但却无法简单地说那个厚嘴唇的年轻男子因为供养弟弟上学而不得已偷东西就是“坏人”。因此,在《惠安馆传奇》一章中,作者通过小英子生病时现实和幻觉的交替情境这种意识流的手法表达希望秀贞有个好结局的美好愿望。希望她能去往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样一个对爱情充满期待、幻想,心中有爱的人不该成为人们口中的“疯子”。作者希望她能乘上“那条船,慢慢儿地往天边上挪动,仿佛上了船,心是飘的。”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去看看那是蔚蓝的天空还是湛蓝的海。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去看看我们从前的光景和岁月里的人儿。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十
暑假里重读《城南旧事》,读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文时,再一次体会到父爱如山般的沉重。
大雨的天气,英子赖床,居然不肯去上学,从而引爆了父亲的怒火。英子被父亲拿着鸡毛掸子从床上打到床下,两条小腿上都是鞭痕。训了一顿之后,英子最终还是坐车去了学校。两年前初读这篇文章,每每看到这里,我就心想:英子的父亲怎么那么狠,难道所有人的父亲都是这样的吗?英子进了课堂,闭上眼睛回想着今天早上的一幕,父亲却默默地站在窗边注视着她,原来他是给英子送花夹袄的,同时还塞了两枚铜板给英子。父亲这是在弥补他打英子时的狠心吗?直到现在重读这文章,我才明白,父亲打得狠是爱之切啊。
父爱如山,这爱的表现从来是严厉,甚至有时粗鲁。
夏天的早晨,父亲让我和他一起出去走走,锻炼身体,而我正在沙发上看电视,怎么都不肯出去。本以为父亲马上就会自己出去锻炼身体,谁知父亲竟然会发火,冲着我大声吼:出去锻炼一下身体,就几分钟的事情,怎么还不去啊?他脸涨得通红,眉毛竖了起来,直接动手抓住我的衣襟,提起了我,硬生生把我拖了出去。我当时心中很是生气,怒气冲冲地拿眼瞪着他,这还是我的父亲吗?干嘛出去,外面那么热,散步有什么好处?直到现在回想往事,我才知道父亲当时的想法:多运动,才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护好眼睛。
父爱如山,父亲的狠让英子改掉了赖床的毛病,父亲的凶让我的身体素质更好了。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十一
“我是多么想念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里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这是作家林海音创作《城南旧事》的初衷。本书主要以一个儿童视角,放眼大人的世界,有英子的种种遭遇,来到英子家的一个个人物,他们伴随了英子的整个童年。初次读还没有真正明白,作者为什么要以儿童视角来写的意图,但读着读着,其意图也渐渐明了。英子是一个少年儿童,她的内心是懵懂的,是单纯的,她的内心深处没有被污染,如雪一样洁白。从秀贞母子的死亡,到兰姨娘的来临,遇到的“小偷”,到宋妈的离开,直到爸爸的离世。英子用孩子懵懂的思维,化成了直击人心的语言。在“我们看海去”这章中,深刻地反应了儿童视角的妙处:因要供弟弟上学,杂草丛中的人不得已,要做着苟且偷生之事。但由于英子的单纯和懵懂,她没有认出那个人就是小偷,却和他交谈,和他成为了不错的朋友。她看到爸爸握着兰姨娘的手,正是因为她的单纯,但用了自己的办法,既不让妈妈受伤害,又撮合了兰姨娘与德先叔,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这是本书的内在的角度,令所有读者都能身在故事之中,体会到作者所描绘的北平。
之所以这本书能够直击人的心田,是因为作者的童年是她真正经历过的。真实的一切,读起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朴实、简单的文字,叙述了一篇篇北平杂记。如果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加入其中,如果一部作品没有真实的情感,而是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这样的文章,我个人认为,是不会感人的。冰心在《忆读书》中写道:对于现代的文学作品,那些写的朦朦胧胧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十分质朴浅显的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我也看得心动神移,不能自己。《城南旧事》则是这样。英子(林海音)对于自己的童年的人和事,寄托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在第一章“惠安馆”中,英子耐心听秀贞的哭诉,为一个未曾谋面的小桂子落泪,为他们的困苦遭遇而感到难过,看见兰姨娘和爸爸的手握在一起,而伤心到哭泣。她对于生活的感悟如此真切与深刻,最终才创作了一部拥有着细腻情感的作品。一个孩子,一个单纯、稚嫩的孩子,她体会到了人间冷暖,酸甜苦辣。她所认为奇妙的一切。小英子每天观察骆驼,看着它们咀嚼的模样,她看着鱼缸里的小鱼,看着它们肆意欢快的游,忘掉烦忧,留下美好。
英子的童年不单调,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的,她小小年纪就因为爸爸的离去,而成为了一个小大人,家里的重担,也要由她分担,这意味着小英子与爸爸永远的离别了,但这难道不是一次成长与开始吗?这次离别,让英子成了小大人。作者缅怀童年,书写了《城南旧事》。成长正是随着离别一次次上演。作者喜怒哀乐都融入到了这本书里。当英子听到“就属我最大了”这句话时,她的成长之门也就此打开,虽然和父亲不能相见了,但父亲的离开,让英子的泪与痛,都化成了成长的动力、坚持的源泉。
当时的北平封建生活使我思绪万千。更感叹当时英子童年的酸甜苦辣,因为爸爸的离去而哭泣,因为秀贞母女的离开而难过,因为与“小偷”的遇见……这样的种种事件,铺满了英子这看似简单的童年。她的童年,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多得数不过来。有让她开心的,有让她难过的。对于她的童年回忆中,永远忘不掉的是故事,永远回味在心头的,是每一个人。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十二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写的,从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而且也让我知道了我自己的中国梦!
《城南旧事》是由六个小短篇组成的,是用小英子的视觉讲述了发生在就北京20世纪30年末的几个故事。从这几个都市中最令我感到感动的是《驴儿打滚》。《驴儿打滚》中的宋妈是一位对封建意识毒害很深的农村妇女形象。她勤劳、朴素、善良,具有中国农村妇女那种对生活十分执着的韧性,但是她的`丈夫好吃懒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去考虑,家中一贫如洗,她只可以丢下两个孩子,自己外出挣钱来养家糊口。可谁知到,在她走后,她的丈夫竟然把一个孩子送人,而另一个孩子也不慎掉入河中溺水而死。一位母亲就这样相继失去了两个自己的孩子。但她没有反抗,只有顺从。她没有悲愤,也没有愤恨。
三字经上也有我们应该的所作所为,比如:“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就是狗能为人守夜,雄鸡能打鸣而催人早起。人如果不学习,什么本领也没有,怎么配做人呢?蚕能为人吐丝,蜂能为人酿蜜。人要是不学习,什么有益的事也不会做,连动物都不如的啊!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学习。
中国梦就是要从现在开始,打好基础,以后为中国效力,为社会助一臂之力,哪怕是微小的,再微小的也是一种力量,也能出力。如果每个人团结起来,都出一份力,那社会就会好起来的,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帮助。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回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446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