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15:46:15
最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范文(14篇)
时间:2023-11-03 15:46:15     小编:薇儿

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参考。这些教案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具使用等详细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相信对你的教案编写会有所帮助。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一

2008年1月13、14日,我在所任班级上完了《林黛玉进贾府》这篇经典小说。课文具有很特殊的叙事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过林黛玉进贾府,写出整个贾府的环境;2、介绍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3、描述了王熙凤的出场和宝黛初会。小说最为突出的叙事特点是“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运用“人物有限视角叙述”的新知识鉴赏小说,来把握小说主要人物形象;采取多重视角与小说人物形成对话,读出“一千个贾宝玉”“一千个林黛玉”。

本课意在寻找古代小说教学的突破口和最佳切入点,领略小说在“人物有限叙事视角”作用下所展现的奇妙的叙事艺术,同时可以深刻和多元化地把握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借人物的视角观察环境,聆听人物心声,进入小说的审美世界。

二、课例过程描述。

把握叙事视角,倾听人物心声。

--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师:请你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红楼梦》。

师:下面我介绍冯其庸的《读红三要》,并了解一下《红楼梦》的故事梗概(主要讲初稿后三十回的结局)。

一要了解《红楼梦》诞生的时代、社会;二要了解曹雪芹自身的家世绅士;三要重视《红楼梦》的版本,祖本为80回左右的脂评本(包括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等)。

(二)明确视角,理清行踪。

师:请你为林黛玉画一幅进贾府的简明行程图,初步感受人物的悲欢。

师:说说黛玉去了哪几处?见了哪些人?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扬州--金陵贾府。

大门--贾母处(史、王、邢、李--三姐妹--王熙凤)。

--贾赦处--贾政处--贾母处(宝玉)。

(三)品读林黛玉的“看”和“听”

生1:透过林黛玉的眼展示贾府环境。大门建筑宏伟,几个院落显示出富贵豪华的气派,用饭礼仪可以看出贾府的等级森严。(同学跳读相关语句。)。

师:贾府环境还与主人的性格、脾性有关,如贾母喜兴,贾政庄严,贾赦奢靡。

师:林黛玉如何见贾母、三姐妹和凤姐的?

生2:贾母“鬓发如银”,用“迎”“搂”“叫着大哭”来描写她的慈爱。

师:脂砚斋评道:“写尽天下疼女儿之心肠。”并且侍女、黛玉各有不同的哭法,烘托出了贾母的性格。

生3:林黛玉听贾母介绍众女眷。

生4:林黛玉见到贾氏三姐妹。(同学读外貌描写)迎春温柔沉默,探春精明才高,惜春年幼。

师:加上进宫的贵妃元春,合成“原应叹息”的谐音,暗示贵族小姐的命运堪悲。(介绍她们的判词。)。

师:林黛玉怎么看凤姐出场的?可按戏曲中主角登场的程式来解读:“上场--亮相--介绍--表演”。

生5:黛玉先听到有人笑声,结果人人敛声屏气,感到“纳罕”,觉得这人“放诞无礼”。可见黛玉的细心敏感。

生6:然后看到这人的打扮“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是个姿容俏丽的贵妇。(同学齐读凤姐的肖像描写。)又听贾母戏称她为“凤辣子”,众姐妹叫她琏嫂子。

生7:凤姐对着黛玉一翻夸赞,迎合了贾母,又顾及三姐妹的心理感受,实在是一个乖巧机变的当家少奶奶。(同学读凤姐赞黛玉的语言。)。

师:凤姐回王夫人话时,“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等细节,说明了什么?

生8:是侧面描写,同样表现她的机变。

生9:凤姐忽悲忽喜,全是冲着贾母来的。

师:王蒙评:“着一‘忙’字而出性情”

师:说说你是怎么看凤姐的?根据她的个性,试给她取个诨名。诨名或褒或贬都可以。

生10:阿凤天生丽质,也爱黛玉这样的美貌之人;她很有才干,是个精明强干的当家少妇。诨名是:神妃仙子。

其他同学补充褒奖的诨名:八面玲珑、红粉英雄、万绿从中一点红等。

师:凤姐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喜爱凤姐的比例甚至超过宝玉和黛玉,这说明凤姐很有才,这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生11: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很乖巧,处处迎合贾母;另外,她还有种种劣行,如“弄权铁槛寺”“毒设相思局”“迫害尤二姐”等,是个阴险毒辣的女人。绰号是:美女蛇、胭脂虎。

其他同学补充贬斥的诨名:凤辣子(戏谑口吻)、笑里藏刀、烈货、弄权雌凤等。

生12:王熙凤照例不该当家,当家的该是珠大嫂子李纨,因此两人之间有过很大矛盾。

师:是的,王熙凤是个复杂的人物,在贾府有着特殊地位,她是长房儿媳,又是二房的内侄女,最主要的是她管家能干好胜有魄力;当然,她受男人社会的污染有着种种劣行,很刻毒,阿谀贪婪,受到作者的批判。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美”“才”“威”“谀”。

(四)总结黛玉的视角和贾母、王熙凤等人物出场艺术。(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

师:上堂课我们随黛玉看到了贾府的具体环境,也见到了贾府的重要人物出场,特别是贾母和王熙凤,一出场就充分展现出鲜明立体的个性。

一般小说,作者仿佛无所不知,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发生的一切事情,我们把这种叙述叫做“全知视角叙述”。

而课文借林黛玉的一双慧眼来叙述,称为“人物有限视角叙述”。我们可以透过“林黛玉的视角”看到贾府的一亭一院,见到人物纷纷亮相,并能感受到黛玉的一颦一笑、一喜一怒的微妙感受。下面我们继续从人物视角来品读黛玉的“看”和“听”。

师:《红楼梦》描写宝玉和黛玉,用的是“双峰并峙”法。

第一回:“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今日神瑛侍者意欲下凡……绛珠仙子道:‘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第三回听《红楼梦曲》第三支《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水中月”。

(二)聚焦宝玉。

师:在家族眼中、丫鬟眼中、世俗眼中的宝玉各是怎样的面貌?

生1:家族眼中的宝玉,王夫人说他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黛玉母亲说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

生2:丫鬟眼中的宝玉,既贪玩又长得帅。

生3:从丫鬟的“笑”可以看出宝玉的随和可亲,他踏着青春的脚步来了,给丫鬟们带来了太多的快乐。

生4:世俗眼中的宝玉,是个不通世务的花花公子,性情乖张的纨绔子弟。

生5:是个花心大萝卜,可谓“绣花枕头一包草”。

(学生读《西江月》二首)。

生6:(读宝玉肖像描写)透过黛玉的多情目,宝玉“转盼多情”“即_视而有情”,他明艳清新,英俊多情,风情万种。

生7:敏感多虑的黛玉“吃一大惊”,好生奇怪,感到“眼熟如此”。

师:可见,不同人眼中的宝玉面目各异:贾府主子对宝玉的看法就像是“空谷传音”,以或溺爱、或批评的口吻从侧面烘托出一个贵公子形象,使得黛玉未见宝玉之前对他有了恶感;世俗对他也持基本否定的态度;然而他又是如此受到丫鬟的喜爱,黛玉顿生一见如故之感。

王蒙认为,曹雪芹对宝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小说中有许多批评的议论,如“下流”“痴呆”“富贵闲人”等,固然不能说作者认为宝玉一无是处,但也不能说反语和寓褒于贬的手法;另一方面,曹雪芹对宝玉的态度是变化的,在宝玉身上,有着更多的“自况”,因而时而责备、忏悔,时而留恋原谅,时而自怨自嗟。

(三)聚焦黛玉。

师:再看黛玉,在宝玉眼中,和众人印象有哪些不同?

生8:(读出黛玉的肖像)在宝玉看来,林妹妹她柔弱娇美,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聪慧过人,简直赛西施。

生9:众人眼中,黛玉虽然年幼,但“言谈不俗”,神态自然,有不足之症。

生10:宝玉眼中,丝毫没有留意妹妹的衣着,而且突出人的“有情”。

师:宝黛相会,两人的反应为何有些不同?

生11:跟人物的身份、性格有关,宝玉直爽,于是笑着脱口而出,只当久别重逢;而黛玉拘谨受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师:黛玉进贾府时的敏感多虑还体现在哪些细节中?

生12:从三次让座和辞饭的细节可见一斑,还有回答读什么书时的改口,也表现她的谨慎态度。

师:黛玉雅号为“情情”,既细心多虑,又纤弱多情。在大观园中,她不仅有多疑尖刻的一面,还有对宝玉温柔体贴的一面。因此,看人物不能简单化,尤其是黛玉。

(四)品评宝玉的问字、摔玉。

师:见了黛玉,宝玉一问名字,二问读书,三问美玉,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生13:问名字,因为这是人格、性格的标志。

师:宝玉送给黛玉的字是“颦颦”,有哪“两妙”?

生14:“颦颦”突出了林妹妹的'柔弱多情的美态。

师:另外,古人取字要与名有联系,这“黛”可代画眉之用,所以与“眉尖若蹙”的“颦”字有关。所以有“两妙”。

生15:问读书,是宝玉对林妹妹权利的尊重,与封建传统认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价值观不同。

师:宝玉问玉、摔玉仅仅是耍赖吗?为何只为“颦儿”而摔呢?

生16:反映宝玉对封建观念的反叛,他认为男女人格是平等的。

生17:太喜欢黛玉了,不想让一块玉成为他们之间的隔阂。

师:王蒙认为,这是瞬间的爱的冲击波所引起的激动、狂喜的表现,坠入情网的少男少女总会说些傻话做出傻事,来引起对方的注意。所以,他宁愿生活更凡俗一点,而有玉无玉的区别阻隔着他与姐妹们的交流和认同,摔玉正是一种叛逆的心理,流露出的是平等的意识。

(五)读者看“宝黛”

师:综合起来,你对宝玉、黛玉怎么评价?可以给人物取雅号,可以展开争论一下:

2、宝玉的雅号有两类:神瑛侍者、多情公子、风华绝代、怡红快绿等;情不情、无事忙、风流情种、混世魔王等。你赞同哪一类,说明理由。

师:(初步交流之后)同学们结合《红楼梦》的阅读,写一篇人物短评,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尽量从多个视角来品评人物。

(六)总结“叙事视角”的小说新知识。

作业:课后尝试利用“人物有限视角”来阅读《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三、教学反思。

1、本课试图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为达到小说多元解读的目标,必须借助于小说的叙述角度、叙述主体的新知识,所以我着力引进了小说“全知视角叙述”和“人物有限视角叙述”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鉴赏小说的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带来了新的感受和一定的突破。

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例的学习,是要教会学生运用小说叙事视角的知识,掌握这一类古代小说的教学图式。小说叙事视角的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也是一种“策略性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由于考试的功利性,学生对古代小说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课上没有预期的兴奋和激赏的氛围,对小说人物也没有多少个性化的见解,因为他们对原著很隔膜,对“宝玉挨打”等情节不了解,对整个情节不熟悉,对人物的把握更缺少整体感。

学生对小说文本缺少审美感知,如黛玉敏感细心的几个细节,如宝玉说“岂不两妙”的含义和摔玉的深层含义基本没感觉,缺少从心理、体验层面形成共鸣共感,进而对人物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评价。

3、对策:

(1)对引导对“宝黛故事”的关键情节精读和细读,并结合阅读原著写故事梗概;也可以组织观看《红楼梦》的电影电视,写作人物评论;进一步可以展开研究性阅读,搜集前贤今人对宝玉黛玉的研究成果作为研读的基础。

(2)通读中国古典名著,接受新的小说理论知识,逐渐养成小说阅读的审美趣味和品读习惯、方法。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间断地渗透古代小说阅读的意识、视野和策略,还要定期开展有关的知识讲座,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和兴趣习惯。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二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的。接着从产生过程上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2、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3、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一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

4、文化传统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

5、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五、板书设计:

传统。

第三课时。

一、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二、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

明确: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评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赏析课文写作技巧: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板书)。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与分析。

问题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3、语言特色:

(1)、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

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一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的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拟人。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

四、开放性问题: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三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梁启超及其作品。

2.了解讲演词的特点,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3.掌握议论的基本知识:三要素、基本结构以及论证方法。

4.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

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特点。

2.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培养学生分专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政府官员医生作家农民学者。

翻译律师演员教师美容师。

建筑师工人清洁工。

2.《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文体简介及词的音形义(略)。

三、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探究问题。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2.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3.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4作者在文中提出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5、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3)论证上的最大特点。

(a)引用经典、格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儒家的《礼记》、《论语》、《老子》、《庄子》等。

(b)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

六、布置作业(略)。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四

1、了解一些国家庆祝新年的方式,感受新年带给人们的快乐。

2、了解春节过年风俗的由来,知道春节是中国人的节日。

3、在游戏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新年的愉快。

4、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新年的愿望。

5、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许愿卡。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2、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来锻炼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培养了孩子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学难点:

幼儿能把看到的有关新年的事件说给大人听,并能自己制作一张完整的新年卡片。

活动准备。

1、各国庆祝新年的录像;

2、大挂历一本、小年历片若干;

3、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

4、各种绘画材料和制作工具等;

5、事先与一名幼儿和家长做好发言的准备;

6、制作一棵许愿树。

活动过程。

首先,观看各国的新年庆典及欢乐的场面。特别是中国的春节,春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也是最热闹的节日。

一、交流各自在元旦假期中自己做些什么?

二、交流生活经验。

1、(听鞭炮的声音),这是什么声音?什么时候要放鞭炮?

2、(出示红包袋),这是什么?什么时候会拿红包?

三、看媒体,了解过年的由来。

1、年是什么?

2、老爷爷想了什么办法?

四、游戏:“年”来了。

游戏方法:幼儿自由结伴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看到媒体上出现怪兽时,幼儿要在各自的门上贴上一串鞭炮(一串上有九个小鞭炮)和一副对联(按提供的字,按顺序贴成对联)。

看哪组先完成哪组胜利。

五、布置教室。

1、贴春联——材料提供:祝福的话原句;大长条红纸和红色底板的字卡若干(按原句寻找字卡并拼贴)。

2、龙——材料提供:纸盒、彩带;粘贴工具。

3、有趣的年历——(制作挂历)材料提供:月历若干(在空格处填上相应的日期年历卡片,并将月历整理,制作一本大挂历)

六、制作许愿卡、许愿树。

1、说说今明两年是什么年?说说今年我们的国家(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

2、请家长和幼儿说说新年的愿望。

3、教师介绍活动的内容并提出活动的要求: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家长帮助完成。

4、将制作的许愿卡挂在许愿树上。

延伸活动:

1、幼儿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关于“新年”的资料,增长幼儿的见识;

2、幼儿可以为你喜欢的好朋友制作“新年卡片”,并送上真挚的祝福。

小结:今天,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很多,真心的感谢各位家长的大力支持,今后,希望这类活动的机会越多越好!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清文脉。

能力目标:

掌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提高分析欣赏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2、体会无私隽永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1、领悟生与死的真谛。

2、体会无私隽永的母爱。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综合概括的能力。

2、提高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那是毫无预兆的一天,就像平常一样踩着单车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在那个熟悉的转弯处,忽然有一个绚烂的红点似乎正在闪烁而我却没有在意,就在单车使过去的刹那,生命中的痛苦就无限地绵延开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红点就是特地等在那里的,似乎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不偏不倚地等在那里。这是老师对史铁生的那场车祸的描述。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是我国当代有名的散文家、思想家。他的生命充满了坎坷,在他21岁的时候,也就是当他活得最绚烂满怀理想抱负的时候,他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双腿,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余生。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抱负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啊!但是命运并没有因为对这个年轻人的不公而停止它的残忍,在史铁生活到壮年的时候,患上了肾病,从此他开始化疗。这篇《我与地坛》就是在他患上肾病以后写的,他说:写作就是为了不自杀。是的,人活在世上不能没有一个精神支柱,也许对他来说写作对他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不自杀,但是对于我们活在当今的年轻人的意义不仅仅如此,可以说史铁生用写作拯救他的生命,而他的作品却在拯救我们的灵魂。所以无怪乎,当代文学界将史铁生看作是当代中国一个精神标志,还说自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那么从这个结论我们足可以看出史铁生的了不起,也可以约略窥见史铁生写作的内容了。

总括:

分析:

地坛的破败沉静(第1、2、3自然段,重点的是第三自然段)。

第1、2自然段。

我们先看一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我与地坛的关系。同学们先来齐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我在好几篇”一二读。(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但是请注意一下,“沧桑”的读音。第一段中所提到的地坛,就是明清时期在北京用于祭祀的祭坛。我们可以从这两段中体会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宿命,他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前世都已经安排好的,人是无力反抗的只能接受。

第3自然段。

什么是剥蚀生命最有利的手段呢?老师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同学们找出问题的答案。

3个问题:

1、“它”指的是什么?宿命。

2、如果把“四百多年里……玉砌雕栏”中的动词后面的宾语前置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由原来的受动变为主动,没有了宿命的意味,变得直接平白,没有文采,收不到强调命运作用的效果。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第4、5自然段)。

同学们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找出地坛中体现生命律动的景物描写,并大声朗读。这段关于生命律动的描写非常精彩,它用的是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拟人。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自由发言)老师最喜欢的是“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因为露水尚且能够在生命的尽头迸发绚烂的光彩,更何况人呢,难道人连一颗露珠都不如?作者从地坛的景物当中体会到了院子虽然荒落但是并不衰败。

由地坛得到启示(第6、7自然段)。

他悟出了什么样的生命的真谛呢?同学们迅速从第六自然段中找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他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已经看破了死亡,那么摆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比死更加难以想明白的事,那就是怎么活下去的问题。最后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后我们从时间是永恒不变的,你即使在最苦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所说到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

第二课时。

提问:

1、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来概括一下史铁生的母亲的特点并找出支撑特点的依据。

善解人意、谨小慎微、宽厚--第2自然段。

坚忍、无私--第3自然段。

2、作者理解母亲吗?(刚开始时不理解,后来理解了)。

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理解母亲了?(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闲暇……活得最苦的母亲。)。

3、理解母亲之后他做了哪些弥补?(他想通过写作来告慰他的母亲,并且为了他的母亲他要坚强地活下去)他真的那么做了而且做得很好。

4、从作者和母亲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什么样的启示。先从原文中找出。(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千万不要和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加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课外拓展:

这让老师想起了一个故事,春秋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升华:

史铁生虽然已经感受到这两句话的意味,但是永远都没有办法去弥补孝敬母亲的遗憾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失去它,也不知道你的亲人能陪伴你多久,所以在我们还能珍惜他们的时候,何不用我们的行动去报答身边关心我们的人呢。如果把地坛、母亲、我的关系用一个比喻句来阐明我想我会说母亲是我心中永恒的地坛。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后同学们预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这篇课文比较难,所以同学们要注意预习。好的,下课!

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与地坛----死(必然降临、不必急于求成)。

我与母亲----生(为了母亲、活出精彩)。

母亲是我永恒的地坛。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辩证地看待传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越来越淡漠,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这些传统过节方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韩国却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中韩两国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它与文化传统是不是一回事?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三、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完成表格。

1、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征?你能说说你熟悉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吗?

比较对象含义特点举例。

传统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民族性民族服饰。

生活习俗。

古典诗文。

渐变性和睦共处。

尊老爱幼。

团结奋进。

四、问题探究。

1、读“传统文化”部分,说说后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细读“文化传统”部分,说说应该如何理解“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抛弃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五、结合写作背景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六、拓展延伸--时事论坛。

1、汉服热。

2、禁播令。

七、课后作业。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七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中秋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秋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中秋节由来(一)中秋节简介。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活动二】中秋话习俗。

1、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2、月饼欣赏。

(多媒体课件:月饼)。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中秋讨论会。

讨论:对于现在的高价月饼现象怎么看?

活动四】谈感受,激发情感。

1、今年中秋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尝月饼。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八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的。接着从产生过程上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明确:是一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

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五、板书设计:

传统。

第三课时。

一、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二、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

明确: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评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赏析课文写作技巧: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板书)。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分析。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3、语言特色:

(1)、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

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一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的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拟人。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

四、开放性问题:

五、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分析。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九

一、指导思想:

了解民族的风俗,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秋节,明白它的传说、习俗。

2、经过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来弘扬民族精神。

3、让学生懂得亲情的可贵,能融入团体中,促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三、活动准备:

1、歌曲:《但愿人长久》。

2、学生事先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3、学生进行才艺准备。

4、学生带好月饼。

四、活动过程:

1、中秋习俗交流。

2、故事交流:《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中玉兔》。

3、表演节目

4、朗诵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同学分享自我带来的月饼。

五、活动小结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

我们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礼、仁、孝三个方面。

“礼”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按常规的要求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并引导学生自觉思考自己应如何改进不规范行为后面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从内心深处触发悔过革新的想法,促其走向成熟,带着纪律意识步入社会。

“仁”就是指爱仁,讲仁义,讲友爱,讲爱国。

“孝”就是指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对社会有责任心,对国家有忠心。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做人之道,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习惯中升华个人品质。

1、物色好主持人。

2、准备材料。

3、节目排练。

(一)举文言名句。

甲: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是句俗语,常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乙: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甲: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乙: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二)引入活动。

甲:这些文言名句大家耳熟能详,它们在礼、仁、孝三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乙:“礼”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带着纪律意识步入社会。

甲:“仁”就是指爱仁,讲仁义,讲友爱,讲爱国。

乙:“孝”就是指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对社会有责任心,对国家有忠心。

甲:是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们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

乙:这也是它们吸引我们的主要原因,我想我们都愿意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甲:我们愿意多多地与朋友们分享中华文化的精华,愿意奋力探索已经被淡忘的远古文明,愿意接近每一个朴素的古老民族。

合:我们的视野纵贯千古,横及八荒,遨游驰骋,此乐何及?《传统文化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三)活动过程:

甲:记得西方的经典名言中有这么一句:“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觉得这一句话非常好,适于思考,更适于身体力行。

乙:对,记得在初一的时候班主任赵老师就在班中强调过“静、净、敬、竞”的原则,帮助咱们养成守纪律、爱干净、知尊敬、敢竞争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甲: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谈对这几个字的理解。(节目1)

乙:是啊,在“班荣我荣,班耻我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中,现在我们初二(1)班整个班级呈现出一派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生机勃勃的气象,得到了众多领导、老师以及同学的赞扬与肯定。

甲: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团结互助,我们班的凝聚力才会强,集体力量才会大,面貌才会蒸蒸日上。请听合唱《团结就是力量》(节目2)

乙:我们如果能从学生时代就养成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带着纪律意识步入社会,那我们就会取得很优异的成绩的!

甲:下面,请同学讲班中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节目3)

乙: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礼的重要性啊!我们在这个温暖的集体中,就要用班规校纪约束自己,争当品国学、懂文明、讲诚信、知责任,能上进的文明中学生啊!

甲:是啊,记得初一时我们就学过“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乙:愿我们讲仁义,讲友爱,都能成为朋友!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谢所有给过我们帮助的人,我们也要常怀恻隐之心,去积极帮助别人!

甲:请听男生小合唱《朋友》(节目4)

乙:今天,我们除了要感谢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的帮助,我们还要感谢父母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甲:“孝”就是指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乌鸦尚知反哺,小羊尚知跪乳,更何况我们人呢!

乙:请同学讲一讲父母做的让你感动的事和你做的让父母感动的事。

(节目5)

甲:看,我们的家长多理解我们,多支持我们,给了我们这么多的鼓励。

乙:让我们也去理解他们,不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力争取得让他们满意的成绩。

甲:请听女生小合唱《感恩的心》。(节目6)

乙:我们在这次班会开始时就说了,我们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礼、仁、孝三个方面。

甲:我们做到有“礼”,才会从遵从小事成长为遵从大事从而为国作贡献;做到有“仁”也会从爱个人、爱小家成长为爱祖国爱大家;做到有“孝”还会从对父母有孝心、对长辈有尊崇之心成长为对社会有责任心,对国家有忠心。

乙:我们就先从对祖国知识的了解表明我们的爱国心吧!请几个同学谈谈他们眼中的祖国。(节目7)

甲:看今朝,颂祖国,听完他们的介绍,我们加强了对祖国的了解。今天的中国,在洗刷了百年的耻辱之后,正朝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宏伟大业阔步前进,要实现巨龙的腾飞,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学好本领,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将来好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去。

乙:我们学一学这些爱国的英雄吧,请听几个小故事。(节目8)

甲:是啊,这么多的先辈英雄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真应该为他们而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乙:请听诗朗诵《我为你而骄傲》。(节目9)

甲:刚才,我们欣赏了精彩的朗诵,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想起了祖国母亲对我们的一切,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怀就产生了。现在,我们何不为祖国献上我们的祝福呢?(节目10)

甲:你觉得同学们的祝福怎么样?

乙:我们同学的祝福都是发自真心的,也说出了我们年轻一代的心声。在这里,我也想祝愿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更加繁荣昌盛。

甲: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一轮鲜红的太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喷薄而出。

乙: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我们要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祖国明天的蓝图。

甲::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困难不怕,遇到挫折不怕,我们就像那勇敢的海燕一样,去奋斗、去搏击,用自己的青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请听诗朗诵海燕。(节目11)

乙:我们想搏击风浪。

甲::我们想展翅飞翔。

乙:请赵老师给我们鼓鼓劲(节目12)

甲:我们感谢老师给我们的鼓励。

(四)、结束语:

甲:1、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人在幼时养成的习惯,就像人天生自然固有的一样,难以更改。《汉书贾谊传》作者班固)

乙: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甲: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乙:4、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甲:让我们学好“礼、仁、孝”!

乙:为自己、为家庭、为班级、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合:《传统文化伴我行》主题班会现在结束。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化”

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二.浏览课文,找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定义,特点,列出关键词。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

板书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文化遗产有形的。

时代性民族性。

惰性渐变性。

三.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

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

传统思想:儒家思想。

问1:有没有糟粕?有没有现在还残存的?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裹足、宦官、贞节牌坊、三从四德、重男轻女、迷信……。

“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

等级观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

孔子的训条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

问2:有没有精华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呢?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传统节日的淡化、端午节韩国申遗、西方别墅取代传统建筑、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补充汉服(幻灯片)。

汉服的浅斟低唱。

曾经,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峰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千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我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商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热点讨论: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对传统是幸还是不幸?

学生发言。教师指出一点:这种现象说明国人对传统的渴求,他们缺少途径,需要我们提供。但是传统不能只登堂,还要入室,我们不能只认识朱熹的孔子或于丹的孔子。

五。总结。

我们对传统应该如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重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转化为时代精神。

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3.糟粕,一定要否定和抛弃。

教学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是什么促使我们对传统的消失,如服饰的灭绝,道德的沦丧,礼仪的混沌等漠然、麻木甚至拍手称快的呢?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思考这个问题并改变这样的现状。对传统的呼唤符合当下学生传统意识的淡薄的现状。对传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要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考虑到公开课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一课的时间其实是稍有些紧。所以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还太少,因为讨论交流的问题较多。如果时间充足,我想学生能有更多的思想火花。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二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合,文化亦是亭台楼榭、音画歌赋,文化的概念极宽泛而又极细小;文化又是个动态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独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过文本研习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文化,有相当大的困难;再加上所阅读的文章多以论说性文章为主,更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因此,首先,我采用了专题式的阅读方式,打破以文章为单位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之初就明确一周学习计划,然后对文章进行分类指导,集中阅读,使学生有了足够的阅读心理准备;其次,在阅读指导中为学生设计了阶梯式的阅读顺序,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对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维再到整体的文化观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设计了体验式的阅读迁移创造,取诸生活,让学生参与到文化的`提炼与建设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这个一个环节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收获颇丰。

教学之后,两点感受颇深:一是教师要有放手让学生阅读的勇气,要敢于打破“反刍式”教学方式,走出替代学生阅读的角色,把阅读的时间交给学生,要敢于把阅读的文章交给学生;当然,这种勇气要以教学的智慧为根本,教师要善于做高效的组织者、智慧的对话者。二是教师要不断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善于兼收并蓄,做生活的热爱者,善于归纳整合,做知识的敏感者,善于思考创新,做教学艺术的追求者。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三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研究课(人教版高二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有兴趣可上网查看庞朴的`博客:/m/pangpu。

三、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

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

4.财富和包袱。

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

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

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4.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请用实例进行说明。

(1)发掘抢救。泥人、面人、风筝、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2)批判继承:孔孟之道、伦理道德。

(3)古为今用:修身克己、中庸之道。

六、阅读文化传统部分,理解什么是文化传统,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简单地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2.阅读文化传统的特点、产生及发展,思考中华民族具有哪些文化传统。

(1)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重视人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应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变化?请分别举例说明。

文化传统的变化:自身发展中的变化,交流中产生的变化。分别为:养儿防老的观念,法制的观念。

七、阅读财富与包袱部分,文章中已经举例说明,你能再举一例对它进行说明吗?

1.财富:周庄、乌镇。

2.包袱:安土重迁的思想。

八、理解写作特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是较深奥的概念,文章是如何使之易于理解的?

(1)比喻:更形象。“文化与传统”是“蜜蜂和蜂蜜”。

(2)排比:更深入。“制约着……支配着……控制着……左右着……”

(3)文学语言:更生动。较之专业术语更有文采。

(4)论证过程:较严密。

九、对下列各组图片,运用本文有关论述,将每组图片综合起来思考,谈谈你的理解。

十、小结。

十一、作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

黄小超。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教案篇十四

后面还有多篇传统文化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本事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本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本事。经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料。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永吉二中三年五班全体同学。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2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资料。

3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班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队会此刻开始!有请两位主持人。

2、活动开始

主持人甲: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主持人乙: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主持人甲: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主持人乙:秦砖汉瓦、万里长城、中国瓷器、园林建筑,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甲: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主持人乙:每个地方还有自我的民族特色。

主持人甲:同学们,你们想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全班答:想。

主持人甲:今日,教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明白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

全班答:中国结。

主持人甲: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学生a:学生b学生c

主持人甲:多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教师的展示,我明白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__等同学的展示。

__: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

(诗词背诵)

主持人甲:欣赏了古代诗词,我们仿佛透过诗人的目光,看到了壮美的祖国山河。我们也能从诗句之中了解到一些节日风俗,请看__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展示。__学的展示:春联。

主持人乙:请看__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甲:请看__同学的展示。……

主持人乙:不可是我们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连外国游客也专程来到中国,他们来做什么来了,请看__和__同学的话剧表演《秦皇求仙入海处游记》。

主持人甲:原先秦皇岛这个名字和一代帝王秦始皇密切相关,我也想去看看呢。

主持人乙: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a:学生b:学生c:请大家谈谈自我的打算吧。(学生交流、汇报)

主持人甲:请班主任教师给大家做总结。

班主任总结:

同学们,“感悟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在二位主持人的精心策划和各位同学的一致努力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今日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经过自我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大家明白,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2813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