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金刚经共修心得(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3 00:06:20
精选金刚经共修心得(汇总14篇)
时间:2023-11-03 00:06:20     小编:紫衣梦

"总结是一种自我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完美的总结应该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创新总结,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一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忘却了生命的本质。金刚经第三品是一篇关于无常的经文,正是通过这篇经文,让我们可以深刻领悟生命的本质。经文告诉我们,一切皆无常,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可以永恒存在的。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切都将逝去,唯有悟道之人,才能临终无惧。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我们应珍惜,活在当下。

第二段:拥有平常心态

金刚经第三品中提到了“观味五欲”,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具备平常心态,避免过于沉迷于五欲之中。平常心态让我们保持冷静,不被外部诱惑所动摇,不被身体感官所限制。这让我们有信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之相对的是功利心态,贪婪心态,这些情绪都会导致我们的内心不稳定,思维混乱,将自己推向困境。

第三段:明确自己的生命意义

纵观整篇金刚经,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生命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要让自己的生命有所意义,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通过经文所阐述的概念,我们不仅可以明确自己的生命目标,还可以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让自己的生命不断得到提升。

第四段:感悟广博的智慧

金刚经第三品所传递的智慧,广博而深邃。这一品经提供的内在启示使我们拥有了更广泛的视野,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么渺小而卑微。这种感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同时,它还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第五段:践行经文传递的智慧

金刚经第三品中所提供的智慧,不仅仅是道理,还需要践行。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这些智慧。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业力修持,提升自己的道行,超脱凡俗,缓和身心疲惫。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智慧传递给他人,帮助更多的人爱自己,关爱他人,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和平和福祉。

总之,金刚经第三品是一篇内在启示,它给予了我们更好的生命意义,平常心态和智慧,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这些智慧,秉持这些智慧践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行。最终,我们将能够达到心灵的彻底解放,实现精神层面的圆满和完美。这就是通过践行金刚经第三品我们所能得到的启辉,是一种高度履行道义的美好体验。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二

金刚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佛教经典,也是佛教中最高深的经典之一。金刚经第三品是其中一个阐述佛教教义的章节,主题为“三无无尽”,即世间一切的法都是无我、无相、无作。这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的自我实体,所有事物都是因为其他事物的存在而存在,并且没有固定的形态或属性。这一主题是佛教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所有寻求解脱之路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段:阐述无我、无相、无作三个概念的内涵

“无我”指的是人们常说的自我或灵魂,并不是存在的,而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有自我意识的感觉,实际上是由于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所造成的联系感。同样地,“无相”说明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没有固定的属性或形态,一切都是因为条件的相互作用而有所体现。最后,“无作”则表明所有的事物都是无法在自己内在原因的支配下发生,而是取决于无数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三段:解析佛教关于无我、无相、无作的意义和重要性

佛教中强调无我、无相、无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揭示了人们对于世界本质的误解。人们常常将自己的意识和他人的存在视为固有的、自成体系的存在,而这些都是对于世界的错觉。同时,这些教义还表明了一切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的,而这种依存关系并不是被动的,而是充满了积极的可能性。因此,佛教强调人们应该认清无我、无相、无作的真相,从而摆脱生死轮回的限制,最终获得真正的解脱。

第四段:金刚经第三品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经常面临着焦虑、压力和疲累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佛教的“无我、无相、无作”教义在重新焕发出了它的光芒。金刚经第三品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就在于指导人们摆脱浮躁、繁杂和纷扰的生活,从而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快乐和满足。佛教强调人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开始寻找解脱之路,由此帮助人们拥有真正的修行之路。

第五段:结论

金刚经第三品是佛教中非常重要和深刻的一部分,它阐述了佛教的无我、无相、无作的教义,并给出了这些教义在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人们可以将这些教义用于自我修行中,从而帮助自己获得真正的内心平和和自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金刚经第三品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三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经文内容深奥,给人以启示与思考。我读完《金刚经》后,深受启发,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经文的智慧、普遍性、修行方向、无我观和空观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金刚经向人们传授了极为深邃的智慧。经文中提到:“诸法无我,无我法相。若法有我相,则不可说言。”这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皆是无我,没有独立的存在。在世界变幻不定的面前,我们要学会放下执著,摆脱对事物的执着观念,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智慧即是看破生死轮回的真相,领悟到一切皆是空无自性,没有起源和终结,从而超越痛苦与束缚。

其次,金刚经体现了普遍性的特点。经文中提到:“甚深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法出生灭。”这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生灭的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这告诉我们,在人世间,物质飞速发展,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超越无常带来的困扰。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执着于事物的不变,而忽视了宇宙的变化。

第三,金刚经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向。在经文中提到:“无异法,非法,是名般若波罗蜜。”这意味着般若波罗蜜是无一切异法的状态。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超越一切偏见和执着,达到超脱的境地。修行是每个人的源头和终点,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获得解脱、智慧和快乐。

第四,金刚经引导我们具体如何抱持无我观。金刚经中有一句经典的词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假相,没有真实的实体。当我们能够抱持无我观,把一切事物看作是短暂假象,我们会减少对物质的执著,减少对利益的贪婪,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最后,金刚经还教导我们持有空观的态度。经文中引用了“空不异色,色亦空”一句。这意味着所有的事物,包括形色声香等都是幻化的,没有真实的实体。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们减少对人事物的贪欲和固执。只有明白一切皆空的道理,才能真正认识万法皆幻,让人心置于宁静和和谐。

通过阅读《金刚经》,我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金刚经以其智慧、普遍性、修行方向、无我观和空观等五个方面,深刻指引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要学会超越执著,超越痛苦,摆脱一切烦恼,获得真正的解脱与智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体会到金刚经的真谛,走上更加光明的人生之路。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四

佛学之道,博大精深;国学之体,综为儒、释(佛)、道三学。余自幼好读,儒家著述,前三十余载浅尝涉猎,于“修身、齐家、治国”之说,务得人生贵取天行之健,自强自励;道学尚自然,一部《道德经》,感悟万物同流、天道自然的君子慕“地载万物”之大厚德。但人近不惑,总有一个问题围绕心际而不得解,“君子自强,何堪群小落寞?君子厚德,奈何同流而去?”于是,年初以来即对佛学产生了研读之意。佛云人皆有佛性,自小即听闻祖父传讲“轮回报应”之说,足见佛学在国人心中影响之深。记得幼时登泰山,曾见《金刚经》之摩崖石刻;又在典籍中屡见《金刚经》为佛经之“母”。于是,借拜谒能仁寺之际,求得一本诵读之,初感晦涩,籍以己之国学修养,后渐知句读,渐识经意,渐为佛学之精深而摄受。

佛学尚“无为法”,尚“空我法相”,自得菩提之心智。“非法非非法、众生非众生”,等等,意似深奥,其实意旨为引人自见佛之本性,达无上遍正觉。佛学深奥,余尚不能深解,且自认很难达到“空空”之境,但唯觉佛学之修,实际上对中和之道,自利利人等人的修为大有裨益。儒学尚中庸之道,但引人多偏于“功利”之心、之行;道学倡“包容”之心,后世却偏于“遁世无为之行”。佛学却以“自度度人达彼岸”为要义,以大慈悲之心,怀平等之佛性,历百千万劫而明心见性,以证菩提。唐代佛学盛行,武则天诵读《金刚经》后写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回视五千年之华夏历史,身名大成于史籍者,必怀“大慈悲心”,去执着之意,去一己之私,怀济世、利生之心。执着于个人之穷达,必不成身业之增长。从此意讲,儒、释、道三学其本源是相通的,天道自然、万物一同、中道之道。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这在儒家讲“功成而身退”,在道家讲“飞生羽化”,而佛家,则讲“历劫而生”。从这一意义上,余比较推崇佛学的“历劫”论。大成者,必先受大劫。大劫之度,在自度度人的过程;度的过程,譬如“禅修”,实施一种自我的精神境界的“反思”。劫的历练,精神的反思,得以自度,进而以“空空”之心度他,则世间自清净也!余之理解,佛学之“施”、“戒”、“忍”于圆满的人生实是裨益良多!儒学讲“达则兼济天下”,“施”之表象;“日省三身”以正己,“戒”之体现;而“天道自然,包容万象”的胸怀,则是“忍”的表象。“施”、“戒”重于自我激励和修养,而“忍”则是较高的修养过程。佛学之“忍”的基础,是“大慈悲心”,即对万物的怜悯之心、平等之心、包容之心,“施”、“戒”形成了自我的好形象,但看到别人的`不好的习惯、不好的行为时,怎么办?“忍”以度之!“忍”非不动,而是不以己之修为标准要求他人之等于自身,“忍”去贪、嗔、痴,重于自行,以待他人之自悟,自然世间平和,万物祥和了。在人在己,自是大功德之一件啦。

金刚之意,言学经之坚心;读经、修禅,以修炼的形式达以般若智慧的自悟。其实人的修炼也应如是,“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性格定命运”,小善每为之,小恶渐弃去,久而行之,人自然成为真人了。而其中更为重要的,就如佛学将“发菩提心”般,关键要有善念,要有一个渐悟“空我法相”的心性,自利利他,自达达人,则自然是人世间一真佛啦!从此而言,“施”以养心,“戒”以去恶,而“忍”则求世间之大同了!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五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亦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通篇主要解释了“空”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悟道实现心灵的解脱。它是佛教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无论是对信仰佛教的人还是对寻求心灵觉悟的人来说,金刚经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在金刚经中,经文提到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话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智慧境界,即事物的本质是空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没有实质性的存在。通过深入地理解和体悟这个道理,人们可以超越对物质世界的执着,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

三、般若波罗蜜多教人超越痛苦

金刚经中提到了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一种智慧的修行方式。通过修炼智慧,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痛苦和困苦都是由于我们的执着和贪欲而产生的。当我们超越了对物质和感觉的依赖,我们便能够抛开痛苦,找到真正的内心安宁与平静。

四、空即是忍,忍即是空

金刚经中提到了“空即是忍,忍即是空”。这句经文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即通过忍耐和宽容,我们可以超越执着和固执的自我。忍耐并不是妥协或是被动,而是一种内心的坚定和智慧的选择。通过学习忍耐与宽容,我们能够舍弃个人私欲,体察他人的需求,并以一种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五、悟道实现心灵的解脱

金刚经的核心教义是通过悟道实现心灵的解脱。悟道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是一种对世界的超越。当我们意识到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当我们超越了对物质世界的执着,当我们忍耐和宽容地面对一切困境,我们便能够找到真正的自由与幸福。悟道是一个个人的修行过程,通过不断地思考和体悟,我们可以渐渐地达到这种境界。

总结:

金刚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经典,通过学习和理解金刚经,我们可以超越对物质的执着,超越痛苦和困苦,超越个人私欲,最终实现心灵的解脱。这一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修行和体悟,但只要我们保持真诚的心态和持续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金刚经所传递的智慧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无论是对寻求个人觉悟的人还是追求内心平静的人来说,金刚经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一。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六

第一次知《金刚经》,大约是60年代后期,当时年龄约13、14岁,读张恨水先生的长篇言情小说《啼笑因缘》,书中写道关秀姑因单思樊家树而痛苦无奈之时,听到相邻寺院传来的木鱼梵音,便入寺院向方丈求解脱之法,方丈指点迷津后,赠《金刚经》一本,嘱她要静心细读。儿时看至此处,心中好奇,《金刚经》是本什么样的书?要能读读就好了!

再闻《金刚经》已是几年后下放农村,在干完一天的农活后,晚上在柴油灯下读书,有次某书中写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集市卖柴收钱后,遇一客诵经即闻经开悟,问客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并告之从何处所得。后六祖安顿好老母,即去五祖忍大师处求法。数月后,能大师闻神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便也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能大师所作偈,暗示其三更时见,三更见后给惠能师讲《金刚经》,当讲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师大悟,连说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看到这儿,将两偈背熟,更想读读《金刚经》了。

又过去20多年。20xx年初,父亲离世,悲痛万分,深感人生如梦无常,时天降大雪,看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什么也不会留下,什么也不会带走……年关过后,骑单车漫游至玉湖边圭峰脚下,独自登山。因缘所致,得圭峰山玉台寺安贤师劝导开示,皈依三宝,由此成为一名优婆夷。师送《大悲咒》及《心经》,并要求背诵,几周后告知已会背,再求《金刚经》与《坛经》,两周后,得此二经。

现二经已读数遍,深感了解宗教不能限于外在形式,而需读其经典,明其教理。社会上很多人认为烧香拜佛是迷信,把佛与神同等视之,或认为只要烧香、吃斋、拜佛就是信佛,佛就可保佑自己及家人平安。孰不知这些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是对众生的一种方便法门,是满足众生的美好愿望,但同时还需按佛的教导去做,在平常生活中要做到四摄(摄即大众团结的条件):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求福报实在是需要自己修善业,用菩萨的慈悲心待人对事。

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厌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

拉哈克斯兰说:“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罗素说:“我觉得不论是智慧或人格,佛陀都远远超越其他宗教创教人。”

通过这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学者们的证明及评价,可知佛教乃智慧之宗教。佛教二字,实为“佛的.教诲”或“佛的教育”;拜佛,是向导师行跪拜之礼,而不是拜神。佛教是无神的。佛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佛是觉悟者,三皈依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佛为觉、法为正、僧为净。而这三者,每人自性中本自具足,所以,佛事已觉已成之佛,而众生是未成之佛,我们都可成佛。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在《大般若经》中第577卷,后人把其摘录出来,印成单行本而流行。金刚含有坚、利、明三义,是比喻其坚,故万物不能损伤;其利,故能损坏一切物;其明,能除一切黑暗。

般若是梵语,华语译为智慧,专指能徹悟绝对佛性的智慧。般若有三义,即:实相、观照、文字(方便),所以用金刚喻之三义与三般若相应:

佛的实相般若清净无染,象金刚一样坚,万物不能损伤;

佛的观照般若念念观照,能损坏一切物相;

佛的文字般若是无尽灯,能除去黑暗带来光明。

《金刚经》和《坛经》反复提到“无相”,《金刚经》说:“凡有向背是虚妄,若见虚相是非相,则见如来。”《坛经》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为什么说“凡有向背是虚妄”,这就要谈到佛教的原理、教义,也就是佛的宇宙观:佛教哲学认为茫茫宇宙“无作者义”,就是说没有造物主或其他什么神在主宰一切,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因果相续的结果,这就是“缘起论”,缘起偈说:“诸法因缘生”,佛曾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了解佛教一定要明了缘起论。佛教的教义中的四圣谛(谛即是真理)四谛为苦,集灭、道。指明人生的苦(苦),苦的来源(集)、苦的消灭(灭),消灭苦的方法(八正道)。综合以上理论,得出“诸行无常”,因为世间一切物质均是由“四大”所组成,“大”为梵语,意为“元素”,四大即: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由因缘巧合组成各种物质,成就这有色世界(色即物质),一旦四大分解,或失去某因缘,有即为无。所以,世界万物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都要经过生、住、异、灭,包括人的色身,人体的各组成部分或各个细胞的周期就是经过“生、住、异、灭的不断相续,,这也就印证了四法印中的“诸行无常”。

世上的一切生生灭灭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一切也就是虚相,是短暂的存在。人生在大千世界中也只一刹那,人们相逢也是因缘,所以要惜缘。在悟道中感悟到点滴,也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过不去的心坎了。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七

其实一部经念三年,清净心就是这样修出来的,平等觉也在经里面!

请一部《金刚经》,花些时间用来诵经。诵经时要快,先不要理解经义,一直连续念下去,此法可消无量业障,得无量功德,得定较快(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很杂,用此法较易清静),不落魔障(因《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故,无量龙天护持故),好处多多!

拓展阅读:读诵金刚经有什么功德

法清法师:首先要明白,读和诵是不同的。像学生那样出声念课文就叫读;而诵有点像唱歌,诵的时候,每一个字音最后都要归到“omahhum”三个音上,这样诵经,有助于打开体内的气脉,对自己利益很大。当然,出声读经对自己也有利益,只不过没有诵的利益大。读诵佛经,除过对自己有利外,还对看不见的众生有好处。看不见的众生也即鬼神之类,因为没有物质的身体,无法自己读经,需要借助我们来读。当我们出声读时,它们会听,听了就能得利益。他们很聪明,至少比我们聪明得多,因此,我们不懂的经典,它们听了也能懂。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读、诵、书写或帮人解说《金刚经》,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比如,读这部经的过程中,若被人轻贱、轻视了,前辈子本来是要下地狱的罪业,也可以得到抵消。按因果律,罪业是很难转的,该怎么报就要怎么报的。但是,因为读《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本来是该当下地狱的罪业,现在被人骂骂就消除了。因此,在你读《金刚经》的时候,如果有人骂你,要赶紧起来给人家顶礼,因为你的罪业被他骂没了。

佛门中有一句话:骂我们的人是在给我们消灾!一般人总以为,被人骂是吃亏。反过来说,骂了人好像是捡了大便宜!事实其实不是这样。但一般人总是受不了被人骂,受不了眼前的一点损失。平常我也跟大家讲,受人欺负了,福报就该来了。吃一点亏,福报就建立起来了。吃亏真的是福啊!一定要相信这一点!今后,如果碰到人家骂你,你要请人家吃饭。以这种功德,才可以得到无上佛果。

《金刚经》中的许多话,好像是释迦佛专门对着我们现代人的心态在说似的。但是这么好的道理,读读经就什么事都解决了这么好的事,大家是不信的。佛所说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但这些道理不是一般人能信的,因为世俗人看待事物,总是以自己先入为主的.思维来认知。大家看到我们一楼有翡翠,十几年前我做这个事的时候,经常去缅甸进货,那里的市场上,假货比真货多,而且,假的看上去比真的还好看。有时候,我见一些从福建来的游客光挑假的买,就用福建话给他们指出来,可他们就是不信。看上去很好看的那些东西,其实是用石头粉和塑料等化学的东西合成的。事情常常就是这样,真理常常是没人信的。

佛说的道理都是真理,因为如此不可思议,所以,许多人听了就哈哈大笑,根本不相信。但是信的人,就会按佛说的道理去做,果报也一定不可思议。历史上很多名人是信佛说的道理的,因此,会很虔诚地读诵和抄写《金刚经》,比如林则徐等。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八

第一段:引言和概述(100字)。

读金刚经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它不仅是对佛教经典的学习,更是对自我修行和人生思考的一种方式。而惟有读金刚经,才能深入理解佛法的智慧和教义。本文将重点讲述我读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从中找到一些对于我们现代人修行和生活的启示。

第二段:初读金刚经的困惑与迷茫(200字)。

初读金刚经时,我深感其中内容晦涩难懂,莫名其妙。尤其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和“如是我闻”等种种真理,让我产生了无尽的困惑和迷茫。我不知道其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甚至感到有些气馁。然而,不甘心的心态促使我继续读下去,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第三段:跨越困惑找到启示(400字)。

通过不断地研读和参悟金刚经,我逐渐明白了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智慧。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一切皆虚幻。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和快乐皆是过眼云烟,我们必须超越这种苦乐对立的境界,去寻找真正的快乐和自在。金刚经还教诲我们要放下执着和贪欲,学会无所作为,安然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幻。我在这些教诲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方向,并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智慧和教义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

第四段:金刚经的具体实践(300字)。

金刚经虽然读来晦涩难懂,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修行方法。我试着把其中的教义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放下对物质的执着,不再追求无尽的欲望;我学会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去做一名尽善尽美的人;我学会了平心静气地接受世间的变化和不完美。通过这些实践,我逐渐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也体验到了不追求名利和物质的自由。

第五段:金刚经带给我的启发和展望(200字)。

读金刚经不仅仅是对一本经典的理解,更是对自我的觉醒。通过在金刚经中找到的智慧和教诲,我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读金刚经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使我变得更加宽容与慈悲,更加富有智慧。在未来,我将继续读金刚经,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修行和人生。读金刚经欲罢不能,我将把这种热情和追求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九

坚持念金刚经,可御恶念,速消业障!

诵经之前,先读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炉香”就是心香,心香一起,法界皆香严,十方诸佛皆欢喜!

故要常存心香,法界就会被心香所熏而变得严净!反之,如果整日不存善心,长起恶念,法界就是如此被恶念熏成娑婆!

应当坚信:一念善心起,法界皆香严,念念善心不断,佛土何愁不净?只因我们妄念太多,一念善心起,无量恶心覆,才有此报——生于娑婆,轮回六道!

刚诵《金刚经》时,力求一气呵成!速灭妄念,速长功德,故不要分科(如“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但翻译者的姓名和真言要念。

《净口业真言》

修利修利麻哈修利修修利,苏瓦哈!

《净三业真言》

ong所瓦颇瓦熟陀所瓦达麻所瓦颇瓦熟度汗

《安土地真言》

那莫三满多母陀南ong度如度如地尾苏瓦哈

《普供养真言》

ong页页囊三颇瓦法子拉呼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十

近几日抽时间来了个“大修”,勤修功德,感觉很好。现把过程和感受汇报同修,多提意见。

早晨,是晨练的好时光,不可荒废!先把窗户打开,让新鲜空气进来,点上一柱香,面对佛像,开始108拜(其实我的佛堂很简单,一张草席,一个蒲团,一张茶几,墙上贴佛像,桌上供着一尊弥勒佛和一迭佛经、一个香炉。可诵经,可静坐,可拜佛拜经,大妙!)天气转冷时,108拜可让全身暖乎乎的,又有拜佛拜经功德,拜到最后,居然产生贪著,免不了要多拜,为什么?太舒服了!

拜完佛后,倒一杯茶,放几首梵曲,让身心沉浸在轻松的佛歌中(人们听到我放的佛歌,常羡慕地说,太好听了,都想要一盒,哈哈!)当然把音乐放大声一点,到户外散散步,也不赖!

喜欢跑步的同修,可边跑步边念佛,这样体育的成绩肯定突飞猛进。

诵经的声音可大可小,喉咙好的话,大声点;一般时,小声点;不舒服,就不出声(我不出声时就拿一个车铃,用一节天线边敲边念,效果很好,不会产生妄念。

晚上做法会,看经书,等等,节目很多。

累了,然后睡觉,在床上打会儿坐,也不要下坐,往下一溜,就见弥陀去了(其实就是听念佛机,我可是24小时不停的放,晚上睡得沉,念佛声只能在清晨钻进我耳根)。

一天中保持好的心态,好事尽量做,坏事尽量不做,恶念一来就杀!

回向是必不可少的,修这些功德时,给一人,功德如此,给大家,功德每人还是这么多,你说给谁?给大家吧!就象点灯,传播的越多越亮,而你自己不会减少。所以应该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愿我等同生净土,同证佛果!

南无阿弥陀佛!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十一

星云大师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位知名人士,他曾经广泛宣扬佛法,传授禅修方法,影响了很多人的生命。其中,他研究金刚经的心得颇有建树。金刚经以简洁、深刻的语言,诠释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也给我们指引了一条走向解脱之路的方向。在星云大师的诠释下,金刚经更是变得生动而有易于理解的特点,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修行具有重大意义。于是,本文将为您分享星云大师的金刚经心得体会。

第二段:要义讲解。

星云大师认为,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是“空、色、受、想、行、识皆空”。这六个字,是佛陀为了帮助人们消除执著,达到涅槃的目的,所讲的针砭时弊的真理。我们常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七情六欲来认识自己和世界的,但其实这六根七情六欲实际上都是生起于心中的,而心中所记载的一切根源都是造诸法空。只有认识到这个基本事实,才能真正抛开万物,解脱苦海。星云大师特别强调,如果一位学佛者能够真正理解“空”的意义,就能够真正生成智慧,走向解脱之路。

第三段:禅修方法。

星云大师认为,禅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经中不容易理解和领悟的智慧。禅修要理解的并不是严苛的道德规范和劝慰,而是为了拓宽和澄清我们的心智,使我们的抱负和渴望能够被认识并明白。禅修的核心是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心静则思考清晰,思想清晰,我们才会愈加接近佛教的殊胜境界。禅修是我们安排和规范日常生活的有力方法,帮助我们心安和谐,认识到无常和离苦得乐的更高级成就。只有通过禅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领会和践行佛陀的智慧。

第四段:价值观感受。

星云大师的金刚经心得让我们深受启发,认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生命中其实最值得重视的是智慧,要将智慧作为人生的主题和追求,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富贵与美好。在星云大师的指引下,我们认识到贪瞋痴执是离真理最远的因素,也知道人生的真正自由和有意义的方向。相比起其他利益和领土、威望相比,得到智慧和解脱的果实更为珍贵。随着星云大师的金刚经心得的指点,我们可以更加坚定心智,迈向卓越的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星云大师的金刚经心得是对我们生活的一个宝贵的依靠。习得了他的教导,我们可以走向真理、智慧的路上,找寻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于是,我们就能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富贵和美好,发现更高的境界并迈向更优秀的人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真谛,认识到人生最深处的真正价值。这个道路虽然崎岖,但是我们从中真正认识了生活的真意义,也就可以减轻人生的痛苦,并且保持对它更深刻的理解。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十二

其实一部经念三年就等于开悟了,清净心就是这样修出来的,平等觉也在经里面!

请一部《金刚经》,把用来打坐的所有时间,都用来诵经。诵经时要快,先不要理解经义,一直连续念下去,此法可消无量业障,得无量功德,得定较快(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很杂,用此法较易清静),不落魔障(因《金刚经》有无量功德故,无量龙天护持故),好处多多!

坚持半年,你就知道好处了!

第一步很关键:耳听、眼看、嘴念、端坐、心住。都摄六根,风浪自息!

相信我一次,即便是上当也赚便宜,给我半年的机会,请你一天念经三遍以上,不求解,不贪着,半年后回头看看,一下就知道了!我以持《金刚经》七年的经验为你做担保!

当知“后五百岁”就是现在啊!大家要生信心,我们能持此经,非小因缘!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十三

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涵盖了对于人生及存在等重要问题的探讨。《金刚经》第三品中,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的存在都是虚幻的,而我们的心灵才是真正存在的,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获得真实幸福的体验。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第三品心得体会。

第二段:存在即虚幻

《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存在都是虚幻的,这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受到了我们自身概念与影响的包围。我们常常只能看到表象和外在现象,而忽略了内在的本质。因此,佛陀提醒我们,应该多关注我们自己的心灵,认识到内在的存在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第三段:心灵是永恒的

佛教认为,一切存在均有起止,而心灵是永恒的。我们时常在追求物质上的快乐,却忽略了内在的真正价值。佛陀告诉我们,心灵是无止境的,只有通过思想的探索和反思,我们才能认识到身体的外在仅是昙花一现的虚幻。

第四段:修行至少要有三个阶段

佛陀同时提到,修炼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应该去除自己的执着与偏见,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是有限而广阔的;在第二阶段,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所有的附着和迷恋,感受我们心灵的深厚;在第三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万物源于心灵,从而得到真正的智慧。

第五段:结尾

总之,我们应该经常关注自己的内心,认识到外在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而我们自身的心灵才是真正永恒的存在。经过修行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获得真正的智慧,超越所有的表象和幻象,实现内心与外在的平衡。三缘起,万法皆空,我们,可以真正的得到解脱。

金刚经共修心得篇十四

在生活中,我们都希望变得更加坚强,以面对生命的变幻和挑战。金刚经是一部开启心灵的宝典,也是一个关于修行的道行指南。在我接触金刚经后,深入学习,逐渐了解到生命的真谛与自我内在的力量。入门读经时,我开始触摸到心柔情弱的困境,翻开经卷时,我闻到了生命中的味道,深入人心,寻找真正的自己。

二、平衡心境,回归本心

金刚经中心流的思想,强调一种庄严而神秘的境界,即万物同性、相依相关和本具自性的观念。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为了顺从生命的规律而不断养成和扩大,心态要求平衡,回归本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悲喜情绪过于追求,避免欲望与贪婪带来的干扰,以最初的心态感受、体味生命。在情感和思想上达到了平衡,我得到了深度和清晰度的境界,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三、抛开执着,修得圆满

金刚经中提出的“无我境界”概念,在我看来相当妙趣。这个概念是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的个体和身份,只存在于整个宇宙共同的无限空间。这个概念带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即摆脱了自我和执着对于我们的约束和束缚。一切的一切,皆是天成,都不同于我的需求、积累和延续。逐渐抛开执着,我收获了人生困扰的解脱,舒展了精神的空间,最终修得了圆满之境。

四、返璞归真,获得自由

金刚经中透露出一种关于返璞归真的气愤,人们往往对于自然、对于宇宙会保持着异化和分割。然而,这个过程过于单向和偏见,遮蔽了人类走向真正的自由。利用金刚经的思想,需要我们走自己的道路,摆脱束缚和偏见,获得自由和解脱。这种解脱是一种心灵的独立,人类回归到本该有的状态,即自由、静思、探究。这是一种叫做返璞归真的境界,也是命运中的至高处境。

五、心灵共鸣,归于大道

金刚经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以传道,而是注重心灵的共鸣。在把握精神空间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捕捉与人的共鸣,去发现创新。这样,我们就能与宇宙相互呼应,搭建彼此的桥梁,走向真正的境界。通过金刚经的领悟,我开始体会到宇宙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逐渐建立在心灵的共鸣之时。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寻求到自己的心灵共鸣之后,及时朝向自己的方向,实现灵秀之途的好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96150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