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物理知识的小论文(模板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22:42:19
优质物理知识的小论文(模板22篇)
时间:2023-11-02 22:42:19     小编:翰墨

总结是我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总结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结构,从整体到细节,层层深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和结论。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提升。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一

知识点是知识、理论、道理、思想等的相对独立的最小单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电学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通过上面对磁极受力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吧。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电磁铁

下面是对电磁铁的内容知识讲解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讲解的内容哦。

1、电磁铁主要由通电螺线管和铁芯构成。在有电流通过时有磁性,没有电流通过时就失去磁性。

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可以可以通过电流的有无来控制,而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有关。

3、电磁铁的应用

此外还有磁悬浮列车,扬声器(电讯号转化为声讯号),水位自动报警器,温度自动报警器,电铃,起重机。

通过上面对电磁铁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参加考试工作。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磁场性质与方向

关于物理中磁场性质与方向知识的讲解内容学习,我们做下面的讲解。

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以上对磁场性质与方向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都能考试成功。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电流的磁场

对于电流的磁场知识点总结内容,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二

1、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般是不同的、三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燃烧值、燃烧值的单位是焦/千克(即j/kg)、燃料的燃烧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

2、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很难完全燃烧,并且放出的热量也有部分损失了,因此要建立“炉子的效率”这一概念、炉子有效利用的能量跟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做炉子的效率。

3、提高炉子的效率的途径:一是要让燃料充分燃烧;二是要减小热量的损失。

1、燃料燃烧的实质

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不同物质组成的燃料,在质量相等的条件下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不相等的。

2、正确理解燃烧值的内涵

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燃料的质量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如下:q= mg、在国际单位制中,燃烧值q的单位是j/kg,燃料质量的单位是kg,则放出的热量q的单位是j。

3、提高炉子的效率既能节约燃料,又能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大家都要注意节约燃料。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三

摘要: 不同的知识有其不同的类型特点。知识

学习

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住不同知识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和学习策略,这将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知识分类学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 高中物理;知识分类;学习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类型进行了广义的划分,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和三亚类。两大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亚类指除把陈述性知识作为第一类知识之外,把程序性知识再划分为对外处理事物的智慧技能和对内用于支配和调节的认知策略。

在学习的第一阶段,必须保证符号所表示的新信息(事实、概念、规则等)进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解。在学习的第二阶段,如果是陈述知识,我们必须保证它们通过复习得到合理组织,使之有利于提取和利用。如果要转化为办事的技能,则必须保证它们在充分的变式条件下得到适当练习,以便于它们日后在新的变化环境中应用。一般认为广义知识的学习经历了陈述性知识的习得阶段、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阶段、程序性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和应用等三个阶段。

在进行高中物理学习时,学生所学习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观念及物理方法等首先都是作为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核心是在于建立两种联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外部联系;新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即内部联系。

直观和概括是物理新知识习得的两种方式。直观是从学生的直观经验从发,提供知识学习的例证。例如,在力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以下对推、拉、挤、压等几个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以这些经验为引导概括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化是另一重要的学习方式。同化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使原有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同化方式有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在学习力的概念之后再学习常见的三个力及其它形式的力的概念就属于下位学习。学习过力、速度、加速度后再学习矢量的概念,这是上位学习。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难点大多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遗忘是学习的天敌。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学习策略。常用的学习策略有以下几种: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就是学生为了记住知识内容而不断积极重复的过程。这种重复是积极的重复,在复述过程中头脑应处于活跃的状态。

(2)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主要是教学生学会整理、记忆具体的知识点。如对比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在概念、规则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出细微差别,鉴别异同。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编码学习。组织策略的基础是学生要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对知识进行重组、重构。学生如果能有效地对知识重新构建,可以说学生就已经真正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重点在于应用。为促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教师还要提供相应的变式练习,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变式练习的关键在于应用情境、方式等要发生变化,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套用和模仿。

(1)在新课教学方面。新课的导入要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与预期。另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先行组织。先行组织的材料要有针对性和引领性。

(2)在学法指导方面。学会学习是高中物理新课改的目标之一。认知策略本身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它,学习策略才能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物理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而通过学习策略的应用促进学生知识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结构合理。

(3)在知识的迁移方面。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变式练习对知识掌握有巩固作用,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到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题。这里变式练习的重要作用在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4)学业测评方面。按布卢姆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类学说,把知识学习结果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应用”、“评价”这六个层次。这个学说指导着我们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

笔者认为,只有给知识的性质先定位,而后选择教法和学法才具有针对性,测评的内容也才具有科学性,测评的结果才具有可信度。因而,知识分类学说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意思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陈 刚等《自然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9:100)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4:111)

3.胡兴宏《认知目标分类和学科考试命题》(《上海教育科研》1986.1)

4.黄 政《高中物理学习策略的研究和实施》(华东师范大学2007硕士论文)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四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科研工作,都大致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交流讨论等几个重要过程。其中“交流讨论”,严格地说就是:总结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形成文字材料,即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分阶段的、复杂的科研工作,怎样完成这项科研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撰写教学论文,与广大同行交流呢?下面谈一谈笔者的粗浅认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选择题目

撰写教学论文,首先要选好题目,而且选题要力求鲜明,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这正是初写教学论文的人,感到为难之处,写什么?怎么写?往往为找不到题目而发愁。其实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充实、又那么丰富多彩,其中有我们选不尽的题材。

从教材中选取

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取

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演示实验失败、学生突然提出“超范围”的问题等等,事实上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很好的论文题目。比如演示实验失败,找出原因,总结经验,加以拓展就是一篇很好的教学论文。例如:笔者在讲“摩擦起电的原因”时,演示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学生提出:“既然与玻璃棒摩擦的丝绸带负电,丝绸也应吸引轻小物体”,当我把丝绸靠近纸屑时,丝绸并不吸引纸屑,实验失败了。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是手握丝绸,人体将电荷导入大地的缘故。于是我写了一篇“丝绸带负电的演示”刊登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又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一位同学提出:“一个人可以把小石子扔得好远,而不能把铅球扔那么远,为什么?”我仔细揣摩他提出问题的含义,以及上课时同学们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反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写了一篇教学札记“纸团、石子引起的争论”,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发表。

从教学难点中选取

教学中总有一些章节、概念、类型题学生难以掌握,即教学难点,把这些难点归类、分析、比较、研究,找出规律,便是很好的教学论文。例如:教学中笔者发现:画光路图时,大部份学生都犯同一错误:认为看物体是眼睛发光;溶化、熔化分不清――结合其它难点,我撰写了“几个易混的概念”,被《中学物理》杂志刊用。

从大家都感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中选取

关于长度测量,物理教材中介绍了较为详细的测量方法,要求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而对其他带刻度仪器的读数方法却没有介绍,电流表、电压表、秒表为什么不估读?其它仪表分度值不是“”的怎样估读?这些问题给好多教师带来困惑,甚至出现同一问题,不同教师讲法不同的现象。江苏泰兴市潮湖中学的吴子群老师,在《中学物理》杂志上发表的“初中物理实验测量中的估读问题”一文,很全面地做出了解答,阅后受益匪浅。

从生活中选取

茶壶等各种壶具,是生活中常见器具,壶口、壶嘴的形状、高低不尽相同,而大部分物理教辅用书中,也经常有讨论壶口、壶嘴高低的考题。笔者经过广泛搜集材料,分析研究,发现教辅用书中,机械地根据“连通器原理”给出的答案有误,撰写了一篇“对一道选择题的探究”,发表在《理科试题研究》上;生活处处皆物理,生活中的物理题材相当丰富,笔者撰写的“小厨房不亚于物理实验室”,“手机上的物理知识”,“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均被《中学物理》刊用。

总之,论文题目的选择途径,是非常广泛的。然而“灵感”往往钟情于那些有思想准备的人,只要让头脑经常保持“问题”意识,“写作论文”的思维经常处于“激活”状态,获得论文题目还是比较容易的。

2搜集材料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五

1、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2、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10j换算。

3、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4、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5、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7、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8、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9、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

10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六

日光灯又称荧光灯。样子细细的,长长的。日光灯两端各有一灯丝,灯管内充有微量的氩和稀薄的汞蒸气,灯管内壁上涂有荧光粉,两个灯丝之间的气体导电时发出紫外线,使荧光粉发出柔和的可见光。

你家里使用日光灯吗?你知道为

什么

闭合开关后过几秒钟灯管才发光吗?日光灯的起动正是利用了线圈的自感现象。

日光灯主要由灯管、镇流器和启动器组成。灯管的两端各有一个灯丝,管中充有稀簿的氩和微量水银蒸气,管壁上涂着荧光粉。灯管的工作原理和白炽灯不同,两个灯丝之间的气体在导电时主要发出紫外线,荧光粉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才发出可见光。荧光粉的种类不同,发光的颜色也不一样。

气体的导电有一个特点:只有当灯管两端的电压达到一定值时气体才能导电;而要在灯管中维持一定大小的电流,所需的电压却低得多。因此,如果把220v的电压加在灯管的两端并不能把它点燃。有了镇流器和启动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启动器不再发光,这时双金属片冷却,动触片形状复原,两个触点重新分开。

闭合开关后电压通过日光灯的灯丝加在启动器的两端,启动器如上所述发热-触点接触-冷却-触点断开。在触点断开的瞬间,镇流器l中的电流急剧减小,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和电源电压叠加起来加在灯管两端的灯丝上,把灯管点燃。实际使用的启动器中常有一个电容器并联在氖泡的两端,它能使两个触片在分离时不产生火花,以免烧坏触点,同时还能减轻对附近无线电设备的干扰。没有电容器时启动器也能工作。

家里照明用的电源是交流,它的大小和方向都在不停地变化。镇流器l中的.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变化,使得流过灯管的电流不致过大。自感的这个作用在交变电流那章还会讲到。

读完这段,请你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2)为什么电容器击穿后日光灯不能点燃?说出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七

1.概念: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力是二者的合力。

2.存在依据:分子间有引力,液体有一定的体积,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等;固体很难被拉断,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等。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当分子距离很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稍大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3.分子间引力与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随距离变化快,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不是单调变化关系。

注意:

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能够通过具体情况判断引力和斥力。

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作用的,只是随着距离的不同,而表现出引力或者斥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中考中一个经常考的知识点,难度不大,是一个容易得分的知识点,在中考中多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八

磁体两端磁极强,指南s指北n。

异名相吸同名排(斥),常见磁体靠磁化。

磁场方向有规定,磁针静止北极指。

磁体外部磁感线,北极(n)出发回南极(s)。

地球周围地磁场,沈括发现磁偏角。

电流周围有磁场,证明丹麦奥斯特。

通电螺管磁极判,安培定则伸右手。

物体发声要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

声音传播靠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

通常声速340m/s,声速固中比液快。

声速液中比空快,固液空来顺序排。

声音特性有三种,音调响度和音色。

物体振动快与慢,对应音调分高低。

每秒振动为频率,频率单位是赫兹。

人耳听见范围是,20到20000赫兹。

物体振幅大与小,声音强弱为响度。

不同声音能区分,声波不同于音色。

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工作声音,

干扰听音声音,都是常见噪声。

声音等级分贝(db),刚听弱声为0。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超90(db)。

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超70(db)。

保证休息睡眠,声音不超50(db)。

减弱噪声三阶段,声源、传播和人耳。

声的利用有两类,传递信息和能量。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九

摘要:通过对物理知识结构特点的分析,通过对教材编写的分类分析,根据学生学习认知水平发展的规律,结合高一各阶段物理学习的知识内容,在物理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轻松学习和快乐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长。

关键词:物理 结构 教学 思想 形成

1.第一章 力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匀速运动时物体受二力平衡的知识,进入高中学习后,在高中开始学习《第一章 力》,应该很容易接受。在《第一章 力》中先讲述力的基本概念,在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后,知道物体受了这些力后,学生就会思考,这些力对物体有什么作用,怎样作用?然后紧紧抓住力的作用效果。紧接着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就是力的处理,从而在力的分析处理中提出矢量概念。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就给学生牢固树立矢量意识,这是我们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必须首先强调的。因为,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习的物理量就只有两个量,矢量和标量。在学习新的概念时,首先明确谁是矢量、谁是标量,因为矢量的运算有别于数学中简单的数学运算,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物理量的认识和理解。方向问题往往是学生在解答题时,最容易搞错和忘掉的地方。所以一开始学习物理,就形成和强调第一个意识——“矢量与标量”。

2.第二章 直线运动

在《第二章 直线运动》中讲述运动的基本概念,学习的是直线运动。在这一章中又该树立“运动过程和运动状态”的意识。而在以后的学习中,甚至整个高中阶段,就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和运动状态,加强运动过程和运动状态意识的树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分析运动过程,就画出运动过程图,然后抓住运动状态,寻找过程量与状态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运动规律建立方程。同样,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状态,过程对应着状态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很多定理和规律,表达式的左边是过程量,右边是状态量的变化。所以在第二章《直线运动》的教学中加强树立第二个意识——“过程与状态”。

同时,在第二章的教学中,还应树立第三个意识——“定义与决定”。在物理学习中,有很多物理公式,而有些公式是定义的。如速度,就是为了描述运动的快慢,才引入速度这一概念。通过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和公式,是不能推导得出的,所以就没有成正比和成反比的说法,而且适用于任何情况。就如一个人的姓名是定义的`,在任何地方都适用。而决定式是通过定义式变形或通过物理规律总结出来的,在应用过程中,就应该满足一定的适用条件。如是电阻的定义式,而则叫欧姆定律。在教学中,加强“定义与决定”的意识的树立,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公式、应用好物理公式。同时,引入这些物理量,我们还要树立第四个意识——“意义与作用”。

进一步明确这些概念的“意义与作用”,每定义一个物理量,就应明确定义这个物理量的意义,知道其作用,为什么要定义这个物理量。如定义“位移”,就是要描述在某一方向的位置变化;定义“加速度”不是描述速度的变化,而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且还反映出速度变化的方向。

在第二章的学习中,通过学习,图像,通过物体做直线运动,用图像能很好地反映引入位移的重要性,把重复的线段,停顿的时间段等,通过图像很好地表示出来。让学生学会将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上升到理论上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图像还能反映出物体怎样运动,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并通过图像反映位移的变化量。学习质点概念,理解通过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忽略次要的,抓住主要的。不仅物体可以看着质点,而且有时物体还可不计重力,不计空气阻力等,从而树立第五个意识——“理论与实际”。

3.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在学习了第一章和第二章以后,学习《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中,通过对牛顿三大定律的学习,树立第六个意识——“规律与运用”。物理学家们通过对生产生活实际的研究,总结出了物理规律。我们就要通过对物理规律的学习,学会运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正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超重与失重学习中,树立第七个意识——“本质与现象”。认清物理本质,搞清物理原理,透过物理现象看本质。超重和失重,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增加或减少了,而是表现出物体对悬挂物或支持物的作用力增大或减小了。

4.第四章 物体的平衡

通过学生学习的深入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学习物体平衡这一章时,从二力平衡到三力平衡,然后到多力平衡;从悬挂物体到斜面物体,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树立第八个意识——“归纳与总结”。

通过练习和测试,以及习题量的增多,解题方法也逐渐增多。如函数分析法、几何图解法、参考圆解法、相似比例法、整体与隔离法、合成分解法、对称法、图像法、假设法、特值法等等,让学生树立第九个意识——“方法与技巧”。

通过对试题的不断变化,对典型题的归纳分析,最后上升到试题的发展,让学生试探着在老师的指导下改编题,直至命题,从而树立第十个意识—— “变化与发展”。

5.第五章 曲线运动 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

在学习《第五章 曲线运动》和《第六章 万有引力定律》时,学生难于理解曲线运动中的离心运动和近心运动,以及卫星的临界状态和变轨问题。这时更要充分加强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物理核心。要想改变自己的现状,我们要借助外力来改变。实际上通过对前三章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物理核心。我认为,通俗地说:“物理,物理,就是研究物体的一门理论。”“力学,力学,就是从力开始学。”如果做题不画物体受力分析图,那叫什么力学;如果不分析物体运动过程,那叫什么物理。所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是我们在高一教学中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给学生树立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然后对它进行“受力分析”,搞清它的“运动过程”,抓住它的“运动状态”,根据“物理规律”建立方程求解这一解题习惯和学习习惯。

6.第七章 机械能

通过对《第七章 机械能》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又该明确“能量守恒”这一重要的物理思想。学习功的概念,加强认识矢量与标量的关系,加强对矢量的正负和标量的正负的认识。即功的正负,重力势能的正负,动能的非负,机械能的正负,以及重力势能、动能和机械能的变化的正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理解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原理这三大规律,同时紧紧围绕能量守恒这一重要思想来学习和解决问题。

1.矢量与标量

物理学习所学的物理量就只有两个量,矢量和标量。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这个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养成习惯,树立矢量意识。特别是矢量的运算,以及矢量的方向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物理有时难就难在方向问题上。

2.过程与状态

物理就讲两个东西,过程和状态。定理、定律就是过程量与状态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3.定义与决定

为了解决问题,物理学家们定义了很多定义式,而且为了纪念和表彰他们对物理学的贡献,用他们姓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这个物理量的单位。

4.意义与作用

每学一个物理量,就应明确这个物理量的意义,知道其作用,为什么要定义这个物理量。

5.理论与实际

实际的物体运动情景与物理理论的联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

6.规律与运用

学会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过程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7.本质与现象

认清物理本质,搞清物理原理,透过物理现象看本质,紧紧抓住物理原理。试题可以千变万化,物理原理却始终不变。

8.归纳与总结

成绩提高的过程就是少犯错误,要善于归纳。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试题收集,包含正确解法,错误之处,要害之点。逐渐学会明确试题的易错点,突破试题的障碍点,抓住试题的关键点。

9.方法与技巧

通过学习,逐渐掌握各种解题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做到一题多解,触类旁通,提高解题速度与正确率。

10.变化与发展

出题是一块“试金石”,分析典型试题,分析高考试题,做到一题多变,举一反三。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始终加强树立“十大”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紧紧抓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大”核心,紧紧围绕“能量守恒”这“一大”重要的物理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使学生轻松学习和快乐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十

5.超重:fng,失重:fn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8.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动力学、达朗贝尔原理等。以动力学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应用学科有天体力学、振动理论、运动稳定性理论,陀螺力学、外弹道学、变质量力学,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晶体动力学等。

9.质点动力学有两类基本问题:一是已知质点的运动,求作用于质点上的力;二是已知作用于质点上的力,求质点的运动。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实例,视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进步,以及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看到物理学的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动物理典故、轶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教师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十一

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根据w=pt我们可以知道不能说电功率大,消耗的电能就多,还与时间有关系)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额定电压下的电功率

用电器的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有关系的。不同的实际电压对应着不同的实际功率。但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是唯一的,不变的。

如果告诉你此时用电器正在正常工作,那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用电器的实际电压就等于其额定电压,其实际功率就等于其额定功率。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电功率。实际电功率越大,灯泡就越亮。

生活中的用电器,电功率达到1000w的有:电炉,电热水器,微波炉,空调。

在做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时,在测额定功率时,一定要让电压表测小灯的电压且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让电流表测小灯泡的电流且示数为其额定电流,这样用公式p=ui计算出的才是小灯泡的额定电功率。

实验时,如果出现灯不亮,电流表没示数,电压表有示数且较大的现象,则电路故障一定是和电压表并联的小灯断路了。

测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灯泡的实际功率与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有关。不同的实际电压对应着不同的实际电功率。因此在此实验中,电功率不能求平均值。

在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由于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是个定值,所以灯的电阻最后可通过求平均值来确定。在此实验中每次算的电阻值可能会不一样,导致电阻改变的是灯丝的温度,不是电流,电压。而此实验可得到的结论也就是:电阻与温度有关。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十二

1、焦耳定律反映了电流热效应的规律,是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能和内能转化中的体现。由公式q=i2rt可知,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和电流强度i,电阻r及通电时间t有关,又因为产生的热量跟导体中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电流强度大小的变化对产生热量多少影响更大。

2、运用公式q=i2rt解决问题时,电流强度i的单位是安,电阻r的单位是欧,时间t的单位是秒,热量q的单位才是焦耳,即各物理量代入公式前应该先统一单位。用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推导焦耳定律公式的前提是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因为电能还可能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所以只有电流所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才有或成立。

3、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它表现的是电流通过导体都要发热的现象,在这一现象中产生热量的多少可运用焦耳定律计算。发热体是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将电能转变为内能供人类使用。

常见考法

本知识点主要考查焦耳定律的应用,考察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

误区提醒

1、 凡是有电流通过导体时,都可以用它来计算所产生的热量;

2、 公式q=uit,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这时电流所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用它计算出来的结果才是导体产生的热量。

【典型例题】

例析:

在电源电压不变时,为了使电炉在相等的时间内发热多些,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增大电热丝的电阻 b. 减小电热丝的电阻

c. 在电热丝上并联电阻 d. 在电热丝上串联电阻

解析:

可知,减小电热丝的电热丝的电阻就可增大电功率,即在相同时间内发热多些。

答案:b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十三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为了使用方便,还有一些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导出单位,主要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米=10 千米;1米=10分米; 1米=10 厘米; 1米=10 毫米;

1米=10 微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 微米。

(1) 在使用刻度尺前,必须先对刻度尺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观察:

(a)零刻度线是否完好,有无磨损,如零刻度线是完好无损的,则可以用此刻度线为测量的起始位置,如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必须另外确定一个完好的刻度线作为测量时的起始位置,但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始位置前的数字。

(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就是指刻度尺的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由该数值才能确定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c)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量程就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

(2)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做到下面几点:

(a) 尺放正、不歪斜,使刻度尺边缘与被测物边缘齐平。

(b)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物。用较厚的尺测物体的长度时,要特别注意做到这一点。

(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

(3) 正确记录好测量结果。测量应记录的数字是由准确数字和估计数字两部分组成,准确数字是指由刻度线直接表示出来的数字,也就是指最小刻度值以上的各位数字;估计数字是指最小刻度值下一位的数字,这数字虽已不准确,但和准确数一样都属于有效数字,都应记录。

测量结果必须要有单位,没有单位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4) 要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刻度尺。在实际测量时,应根据被测物的长度和测量所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确定所用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例如,为了安装玻璃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应准确到毫米,就要选择最小刻度是毫米,量程大于玻璃长度的刻度尺较适宜;如果为了给此玻璃窗配窗帘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选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米尺就可以了。

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1) 累积法 用一般的刻度尺是不能直接测量出一些尺寸很小的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的,但如果把很多这样相同尺寸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能够测量出累积起来后的总量,再用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就能得到每一个物体原来的长度或厚度。例如用累积法可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或测量出一根细铜丝的直径。

(2)替代法 用替代法可以较方便地测量出一些曲线的长度,例如测圆形花坛的周长,测运动场的弯道处长。

(3)平移法 用平移法较方便地测量圆球的直径、锥体的高、人的身高、墨水瓶的高度等。

(1)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改变,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位置的改变则是静止的。

(3) 整个宇宙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平常听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说的。

(1) 速度在物理学中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断变化的,即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4) 平均速度就是用来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的大致情况,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s/t这里的v只表示物体在t时间内或s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除此以外,还有厘米/秒,千米/时。对这些复合单位,不仅要求能够会读、会写、会说明它们表示的意思,还要会进行单位换算。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十四

1957年12月10日,同31岁的李政道一起登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台的,还有35岁的杨振宁。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

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

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十五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进一步熟悉气垫导轨、通用电脑计数器的使用方法。

(3)用观察法研究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特点。

【实验仪器】

气垫导轨,电脑计数器,气源,物理天平等。_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

如果某一力学系统不受外力,或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本实验中利用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儿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在水平导轨上滑块儿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则两个滑块儿在碰撞时除受到相互作用的内力外,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的作用,因而碰撞的动母守恒。

【实验内容】

1.用弹性碰投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用完全非弹性硅撞验证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十六

理综物理的大题让不少考生头疼,有些考生干脆选择了直接放弃,或随便把课本上的通用公式写在答题卡上。对此,华南理工大学物理课阅卷组专家提供了一个抢分秘诀,物理大题的第一问,往往比较基础,只要能根据题目中描述的具体物理情景列出方程,就能拿分,但是如果只是把教材上的通用公式写上去,往往不会得分。

此外,近年来,物理课实验题虽然难度不是特别高,但满分率却一直上不去。如2016年物理试题阅卷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完全不懂得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读数。阅卷专家表示,物理实验题考得细,考生对操作步骤、实验过程的描述往往会犯错误,从表面上看是表述不严谨,实质上是对整个实验过程不熟悉,多凭脑子里的

想象

答题。考前不妨带着近年的物理实验题,对照着题目把仪器用一遍,主要目的是熟悉仪器。

疏忽大意也是易失分的原因。如2016 年理综物理,不少考生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物理表达式都出现书写错误,导致丢失基本分。在实验填空题中,考生没有留意题目的后续是否已带有单位,出现了不少重复书写单位的个案;此外,还出现了随意改动题目的单位,如把g改为kg进行作答。

阅卷专家还特别提醒考生,物理计算题中要尽量使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随意使用新符号很容易会被扣分。若题目中确实需要用到

其他

符号,也要尽量用教材中通用的符号。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十七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但具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正在做功。

2、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或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势能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静止的物体动能为零,匀速运动的物体(不论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匀速前进,匀速后退,只要是匀速)动能不变,加速运动的物体动能增大,减速运动的物体动能减小,物体是否具有动能的标志是:它是否运动。

4、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度,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力势能为零。位置升高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升高)重力势能在增大,位置降底的物体(不论匀速升高,还是加速升高,或减速升高,只要是降底)重力势能在减小,高度不变的物体重力势能不变。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的标志:相对水平地面,物体是否被举高。

5、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弹性形变的大小(对同一个弹性体而言),对同一弹簧或同一橡皮来讲(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的标志: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6、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非匀速运行,当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相当于上升运动)动能减小(速度减小)势能增大(距地球中心的高度增加),这一过程卫星的动能转化为势能,当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相当于下落运动)动能增大(速度增大)势能减小(距地球中心的高度减小)这一过程中卫星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在近地点上,卫星运行速度最大,动能最大,距地球最近,势能最小。在远地点上,卫星运行速度最小,动能最小,距地球最远,势能最大。7、分析下列事例中能的转化:

1水平面静止的物体: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2加速升空的火箭或气球: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3下坡时刹车的汽车: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4匀速上升的电梯: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5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6水平地面上刹车的汽车: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7出站的列车: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8光滑斜面上滚下的钢球: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9不计阻力时上抛的石块: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

8、当物体中空中自由运动时,若物体上升,则把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若物体下降,则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若在转化的过程中无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时,若物体匀速上升,则动能不变,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这时,不时动能转化为势能,而是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机械能增加,若物体匀速下降,则动能不变,势能减小,减小的势能没有转化为动能,而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9、皮球弹跳过程可分为四个过程:上升过程(皮球从高处下落到刚好要着地)是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皮球刚要着地的瞬间动能最大);压缩过程(皮球与地面间发生相互作用,到皮球形变最大)是把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当皮球形变最大时,弹性势能最大);恢复原状过程(皮球恢复原来形状到刚要离开地面)是把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在刚要离开地面的瞬间,它的速度最大,动能最大);上升过程(从离开地面到上升至最高处)是把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然后又要下落,重复以上过程。

10、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机械能源有水能和风能,大型水电站通过修筑拦河坝来提高水位,从而增大水的重力势能,以便在发电时把更多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包括: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2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4、物体难以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物体难以被拉长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气体分子可以到处漂移,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引力非常小,往往可以忽略不计。

15、1当分子间实际距离大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大于分子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2当分子间实际距离小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小于分子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

3当分子间实际距离等于平衡间距时,分子引力等于分子斥力,合力为零。

4当分子间实际距离为平衡间距10倍时,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都近似为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5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rr0),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的更快,故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6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r。

16、由于分子无规则运动,使分子具有分子动能,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使分子具有分子势能.

17、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越大.

18、温度跟物体内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剧烈程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运动速度越大)物体内部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内能常叫热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19、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之和,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0、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物体对外做功,本身内能会减小,能量的单位是焦耳.

21、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功和热量都可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利用内能的两种方法是: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实质不同,做功是能的转化过程,热传递是能的转移过程。注意: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增加(如把一物体举高是做的功使机械能增加)。

23、做功与内能的关系: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也可能不变,因为对物体所做的功不一定都增加为物体的内能,还可能增加为物体其它形式的能:如把物体举高,对物体所做的功增加为物体的机械能,而不是增加为内能.故以下说法是错误的1做功一定能改变物体的内能.2做功只能使物体内能增加.

24、热传递与物体内能的改变:物体吸热后内能会增大,物体放热后内能会减小.

25、温度与内能:1对一个固定的物体来讲,温度越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2不同物体的内能不能仅仅由温度的高低来决定它的大小3当物体温度不变时,物体内能可能不变,也可能改变,如:1对0℃的冰加热时,其温度在冰未熔化之前保持不变,但它的内能在增大(因为冰吸收的热量没有增加为分子动能,而是增加为分子势能)2当0℃的水结冰时,对外放出热量,水的内能减小,但其温度且保持不变4内能改变时,物体的内能可能改变,可能不变(如上1,2)。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十八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2、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3、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4、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选修部分:(选修3—1、3—2、3—3、3—4、3—5)

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k的值。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放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3、1837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引入了电场概念,并提出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4、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5、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6、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或昂纳斯)发现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7、19世纪,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即焦耳——楞次定律。

8、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称为电流磁效应。

9、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同时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总结出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流与磁场的相互关系和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10、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指出:阴极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12、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13、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动能仅取决于磁场和d形盒直径。带电粒子圆周运动周期与高频电源的周期相同;但当粒子动能很大,速率接近光速时,根据狭义相对论,粒子质量随速率显著增大,粒子在磁场中的回旋周期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粒子的速率很困难。

14、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定律。

15、1834年,俄国物理学家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16、1835年,美国科学家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日光灯的工作原理即为其应用之一,双绕线法制精密电阻为消除其影响应用之一。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十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12个方程);

三力共点平衡的特点;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四类守恒条件、方程、应用过程);

功能基本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分子力、电场力、引力做功的特点);

功能原理(非重力做功与物体机械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机械能守恒定律(守恒条件、方程、应用步骤);

简谐波的传播特点;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简谐波的图像应用。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二十

物因振动而发声,振动停止停发声。固比液气传声快,真空不能传播声。

感知声音两途径,双耳效应方向明。规则振动叫乐音,无规振动生噪声。

分贝强弱要注意,乐音也能变噪声。防噪产生阻传声,严防噪声入耳中。

声音大小叫响度,响度大小看振幅。距离太远响度小,减少分散增大声。

声音高低叫音调,频率高低调不同。长松粗低短紧高,发声物体要分清。

同一音调乐器多,想要区分靠音色,只闻其声知其人,音色不同传信息。

超声次声听不到,回声测距定位妙。b超查病信息传,超声碎石声传能。

发光物体叫光源,描述路径有光线;直线传播有条件,同种介质需均匀。

影子小孔日月食,还有激光能准直;向右看齐听口令,三点一线能命中。

月亮本不是光源,长度单位有光年;传光最快数真空,8分能飞到月宫。

光线原以直线过,遇到界面成反射;一面两角和三线,法线老是在中间。

三线本来就共面,两角又以相等见;入射角变反射角,光路可逆互相看。

反射类型有两种,成像反射靠镜面;学生坐在各角落,看字全凭漫反射。

若是个别有“反光”,那是镜面帮倒忙。

镜面反射成虚像,像物同大都一样,物远像远没影响,连线垂直镜中央。

还有凸面凹面镜,反光作用不一样;凹面镜能会聚光,来把灯碗灶台当。

观后镜使光发散,扩大视野任车转。

不管凸透凹透镜,都有一定折射性;经过光心不变向,会聚发散要分清。

平行光束穿透镜,通过焦点是一定;折射光线可逆行,焦点出发必平行。

显微镜来是组合,两个镜片无分别;只是大小不一样,焦距位置要适当。

物镜实像且放大,目镜虚像再放大;望远镜来看得清,全靠两片凸透镜。

物镜实像来缩小,目镜虚像又放大;为啥感觉像变大,全靠视角来变化。

画反射光路图:

作图首先画法线,反入夹角平分线,垂直法线立界面。光线方向要标全

画折射光路:

空射水玻折向法,水玻射空偏离法。海市蜃楼是折射,观察虚像位偏高。

凸透镜成像:

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

眼睛和眼镜:

晶薄焦长看远物,晶厚焦短看近物。晶厚近视薄远视,凹透矫近凸矫远。

近物光聚网膜前,已经成为近视眼。远物光聚网膜后,已经成为老花眼。

冷热表示用温度,热胀冷缩测温度;冰点零度沸点百,常用单位摄氏度。

量程分度要看好;放对观察视线平;测体温前必须甩;细缩口和放大镜。

物体状态有三类,固体液体和气体;物态变化有六种,熔凝汽液升凝华。

汽化当中有不同,既有蒸发又沸腾;蒸发快慢不相同,温度面积气流通。

液化方法有区分,压缩体积和降温;液化现象遍天地,雨雾露水和白气。

升华现象不一般,灯丝变细冻衣干;凝华现象造图画,窗花霜雪和树挂。

晶体熔化和凝固,吸放热但温不变;液体沸腾需吸热,升到沸点温不变。

人工降雨本领大,干冰升华又液化;吸收热量能致冷,熔化升华和汽化;

摩擦起电本领大,电子转移有变化;吸引排斥验电器,静电放电要注意。

毛皮摩擦橡胶棒,棒上负电比较强;丝绸摩擦玻璃棒,丝负玻正等电量。

定向移动成电流,电流方向有规定;电源外部正到负;自由电子是倒流。

容易导电是导体,不易导电是绝缘;绝缘自由电荷少,防止漏电和触电。

学电路前画元件,认真规范是关键;整个图形是长框,元件均匀摆四方。

拐角之处留空白,这样标准显出来;通路断路和短路,最后一路烧电源。

基本电路串并联,分清特点是关键;串联就是一条路,正极出发负极回。

一灯烧毁全路断,一个开关管全局;开关位置无影响,局部短路特殊用。

并联电路像河流,分了干路分支流,干路开关全控制,支路电器独立行。

串联等流电压分,并联分流电压等;串联灯亮电阻大,并联灯亮小电阻。

火线零线要分清,示意图上总平行;电度表来测电能,保险丝在干路中。

各种插座要并联,用电器间也包含;灯泡开关是串联,开关接的是火线。

尾部金属接火线,这样来做最安全;零线要接螺旋套,预防触电要记牢。

金属外壳用电器,中间插脚要接地;三孔插座用两孔,绝缘破损太危险。

功率过大会超载,电路短路更危险;保险装置起作用,电表铭牌会计算。

安全电压要记牢,构成通路会触电;高压带电不靠近,触电首先断电源。

树下避雨要当心,高物要装避雷针;湿手莫要扳开关,老化元件勤更换。

画电路,连元件,连线过程断开关,滑片移到最大端,电压表并,电流表串,

“正”“负”接错针反,整理仪器再计算。

“同段导体三个量,i、u正比i、r反,不管i、u多变换,理解r是不变。

w=uit,可用谐音法记作:“大不了,又挨踢

(1)磁体周围有磁场,北出南回磁感向,场外北极也一样

(2)闭导切割磁感线,感应电流就出现。改变动向流向变,机械能向电能转。电磁感应来发电,法拉第贡献不一般。

(3)判断螺线用安培,右手紧握螺线管。电流方向四指指,n极指向拇指端。

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敬请期待!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二十一

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物理原理】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2.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物理原理】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3.闻其声如见其人【物理原理】根据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4.余音绕梁【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5.隔墙有耳【物理原理】固体可以传声。

1.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物理原理】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坐井观天,所见甚少【物理原理】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物理原理】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物理原理】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5.玉不琢,不成器【物理原理】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6.盲人点灯——白费蜡【物理原理】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盲人眼中,所以盲人看不见物体。

1.破镜不能重圆【物理原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2.墙内开花墙外香【物理原理】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3.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物理原理】扩散现象。

4.下雪不寒化雪寒【物理原理】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5.水缸出汗,不用挑担【物理原理】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6.霜前冷,雪后寒【物理原理】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物理原理】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8.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物理原理】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9.瑞雪兆丰年【物理原理】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10.釜底抽薪【物理原理】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抽薪”以后,液体继续无法吸热。

1.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物理原理】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2.一个巴掌拍不响【物理原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3.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物理原理】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4.坐地日行八万里【物理原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小称砣压千斤【物理原理】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有可能的。

2.四两拨千斤【物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1.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物理原理】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那么压强就大。

2.如坐针毡【物理原理】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物理原理】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4.磨刀不误砍柴工【物理原理】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5.大船漏水——有进无出【物理原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6.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物理原理】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1.千里眼,顺风耳【物理原理】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现在,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2.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物理原理】串联电路特点。

物理知识的小论文篇二十二

1、只要穿过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如果电路不闭合只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是1831年法拉第发现的。

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回路所围面积中的磁通量变化,因此研究磁通量的变化是关键,由磁通量的广义公式中(是b与s的夹角)看,磁通量的变化可由面积的变化引起;可由磁感应强度b的变化引起;可由b与s的夹角的变化引起;也可由b、s、中的两个量的变化,或三个量的同时变化引起。

下列各图中,回路中的磁通量是怎么的变化,我们把回路中磁场方向定为磁通量方向(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则各图中磁通量在原方向是增强还是减弱。

(1)图:由弹簧或导线组成回路,在匀强磁场b中,先把它撑开,而后放手,到恢复原状的过程中。

(2)图:裸铜线在裸金属导轨上向右匀速运动过程中。

(3)图:条形磁铁插入线圈的过程中。

(4)图:闭合线框远离与它在同一平面内通电直导线的过程中。

(5)图:同一平面内的两个金属环a、b,b中通入电流,电流强度i在逐渐减小的过程中。

(6)图:同一平面内的a、b回路,在接通k的瞬时。

(7)图:同一铁芯上两个线圈,在滑动变阻器的滑键p向右滑动过程中。

(8)图:水平放置的条形磁铁旁有一闭合的水平放置线框从上向下落的过程中。

2、闭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可以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这是初中学过的,其本质也是闭合回路中磁通量发生变化。

3、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的条件: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内就产生感应电动势;穿过线圈的磁量发生变化时,线圈里就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导体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或者线圈是闭合的,就产生感应电流。从本质上讲,上述两种说法是一致的,所以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可归结为: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1、1834年德国物理学家楞次通过实验总结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要使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即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磁场磁通量变化。

2、当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时,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为磁通量变化。

楞次定律是判断感应电动势方向的定律,但它是通过感应电流方向来表述的。按照这个定律,感应电流只能采取这样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下的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一定是阻碍引起这个感应电流的那个变化的磁通量的变化。我们把“引起感应电流的那个变化的磁通量”叫做“原磁道”。因此楞次定律可以简单表达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通的变化。所谓阻碍原磁通的变化是指:当原磁通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或磁通)与原磁通方向相反,阻碍它的增加;当原磁通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通方向相同,阻碍它的减少。从这里可以看出,正确理解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通的关系是理解楞次定律的关键。要注意理解“阻碍”和“变化”这四个字,不能把“阻碍”理解为“阻止”,原磁通如果增加,感应电流的磁场只能阻碍它的增加,而不能阻止它的增加,而原磁通还是要增加的。更不能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尤其不能把阻碍理解为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道方向相反。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通过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和原磁通的方向的相同或相反,来达到“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即减或增。楞次定律所反映提这样一个物理过程:原磁通变化时(原变),产生感应电流(i感),这是属于电磁感应的条件问题;感应电流一经产生就在其周围空间激发磁场(感),这就是电流的磁效应问题;而且i感的方向就决定了感的方向(用安培右手螺旋定则判定);感阻碍原的变化--这正是楞次定律所解决的问题。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用图表理顺如下:

楞次定律也可以理解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或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即只要有某种可能的过程使磁通量的变化受到阻碍,闭合电路就会努力实现这种过程:

(1)阻碍原磁通的变化(原始表速);

(3)使线圈面积有扩大或缩小的趋势;

(4)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现象)。

利用上述规律分析问题可独辟蹊径,达到快速准确的效果。如图1所示,在o点悬挂一轻质导线环,拿一条形磁铁沿导线环的轴线方向突然向环内插入,判断在插入过程中导环如何运动。若按常规方法,应先由楞次定律 判断出环内感应电流的方向,再由安培定则确定环形电流对应的磁极,由磁极的相互作用确定导线环的运动方向。若直接从感应电流的效果来分析:条形磁铁向环内插入过程中,环内磁通量增加,环内感应电流的效果将阻碍磁通量的增加,由磁通量减小的方向运动。因此环将向右摆动。显然,用第二种方法判断更简捷。

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具体步骤:

(1)查明原磁场的方向及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2)根据楞次定律中的“阻碍”确定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

(3)由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用安培表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3、当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用右手定则可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运动切割产生感应电流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特例,所以判定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也是楞次定律的特例。用右手定则能判定的,一定也能用楞次定律判定,只是不少情况下,不如用右手定则判定的方便简单。反过来,用楞次定律能判定的,并不是用右手定则都能判定出来。如图2所示,闭合图形导线中的磁场逐渐增强,因为看不到切割,用右手定则就难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而用楞次定律就很容易判定。

要注意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应用的区别,两个定则的应用可简单总结为:“因电而动”用右手,“因动而电”用右手,因果关系不可混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9345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