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有助于我们用文字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那么如何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呢?首先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核心观点和主题,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理清思路,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不要脱离文本内容,更要展示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在这些范文中,作者们通过自己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向我们展示了对不同书籍的理解和感悟。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扩展思维,从不同角度看待和思考书中的故事和主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精彩的读后感吧!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一
生命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发现的方法除了眼睛观察外,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倾听和感悟。
读过马克-郭士顿先生《只需倾听》这本书,让我有多了一份感知世界的能力--用心倾听。也让我明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好多的问题是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如果我们能沟通顺畅那么好多的`问题如同事间的误解、夫妻间的吵架、领导的不理解等一系列问题将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世界销售记录保持着乔。吉拉德说过,“我更愿做一个富于反应的倾听者。说话并不能销售,倾听却可以”。由此可见,倾听精神能更多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书中谈到倾听是一门边思考边注意的艺术,是对传递来的信息的完全理解,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听别人讲话。很多人一提到沟通就是认为要善于讲话,其实在职场里面沟通既包括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包括怎样倾听别人意见。
平时喜欢看《鲁豫有约》这档节目,经常在想为什么鲁豫能把一个谈话类的节目做得这么精彩这么让人回味无穷。细细回忆起来才发现原来是“倾听”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能量,鲁豫不仅仅是听到了对方谈话的内容,而且能够用心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情绪,发掘其中有价值的东西。绝大多数人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挂的是高速档。他们说服、鼓励,他们争论、督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让对方产生了抗拒心理,但当你倾听、提问,把你听到的话如实反馈给对方,当你这样做得时候,这意料之外的“低速档”将会把他们拉向你,这就是马克-郭士顿的观点。我们都知道在英文中,hear和listen两个都代表着听,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是听到后者是倾听。如果你与别人交流时,全神贯注的听别人讲话,这不仅让别人大受鼓舞,更重要的是双方都受益。有一次和老同学坐火车出差,路上无所不谈,但是后面的谈话有点不融洽,仔细回想其中的问题是我总让对方觉得有做老师的味道。马克-郭士顿告诉我们积极的回馈信息并不是评判,也不是做别人的老师,而是表示理解别人的话。
如果有一天你在与别人交流时,能把对方的“不是”变成“是”,那么意味着你的沟通技巧又上了一个台阶。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二
看了《倾听孩子》这本书后,觉得倾听也是一种爱的技巧,其实我觉得对孩子的方式,与对待自己的内在孩童的方式,非常一致。
孩子感觉到被接纳和爱,以前积压的问题获得疏通,同时规则被孩子接纳倾听里面包括着对孩子或自己的内在孩童的感觉和情绪的无条件接纳,包括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陪伴、给予爱,倾听对方的声音。做父母的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当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时,他们却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无法满足他们,情急之中便同意满足孩子的某个物质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从麻烦中解脱出来。当孩子意识到父母的这一弱点时,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难以得到关注时,他们就会以不断提高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获取关注直到父母发现孩子被“宠坏”了。
倾听的另一面就是“共情”:不是说我自己(从我的角度出发)就同意或者赞成你的想法/做法,而是我从你的角度出发,对你的处境和感受表示理解。你很难要求孩子你看法一致,但是至少你们可以相互包容,体贴一下对方的感受,而无须放弃自己的观点。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少说话。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好比家长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装满了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长特别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给孩子一些,然而当孩子的瓶子满的冒了尖儿的时候,你怎么给他,他都盛不进去,都会洒出来,弄得一团糟。因此我们必须拿出倾听这个空瓶子来,让孩子把情绪的珠子倾倒出来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当,才能装进我们的珠子。哭泣表明孩子感到伤心了。()越是爱哭的孩子,越说明他心里深藏着一些痛苦和压抑。而哭泣本身能够愈合孩子的创伤。因此我们要允许孩子发脾气、大哭,以排解创伤,发泄平日里积攒的缺憾。当孩子得到有效倾听之后,会逐渐平息下来,并且开始转变。但我们一定要耐心,不要流露出不耐烦或者干脆命令孩子停止哭泣。不要期望或者要求孩子能够,因为他们大脑的发育还没有成熟到那个阶段。他们可能会找到一个补救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来,并且讨好家长。比如杰瑞主动提出用鲜花代替奶油花,并且建议他自己带着小朋友去游乐场玩儿。我们要悉心捕捉孩子这种细微的转变,并给予积极的响应。当孩子出现美好、善良的行为时,我们要由衷地给予赞美,让这种行为保留下来。
通过书中的观点,我觉得孩子的确不会存心跟我们为难,大多数时间是我们误解他们或者我们的要求孩子们力有不逮!倾听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耐心才行啊!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三
《倾听孩子》读后感看了《倾听孩子》这本书后,觉得倾听也是一种爱的技巧,其实我觉得对孩子的方式,与对待自己的内在孩童的方式,非常一致。
孩子感觉到被接纳和爱,以前积压的问题获得疏通,同时规则被孩子接纳倾听里面包括着对孩子或自己的内在孩童的感觉和情绪的无条件接纳,包括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陪伴、给予爱,倾听对方的声音。做父母的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当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时,他们却往往因为时间和精力的不足无法满足他们,情急之中便同意满足孩子的某个物质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从麻烦中解脱出来。当孩子意识到父母的这一弱点时,意识到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难以得到关注时,他们就会以不断提高物质需求的方式来获取关注直到父母发现孩子被“宠坏”了。
倾听的另一面就是“共情”:不是说我自己(从我的角度出发)就同意或者赞成你的想法/做法,而是我从你的角度出发,对你的处境和感受表示理解。你很难要求孩子你看法一致,但是至少你们可以相互包容,体贴一下对方的感受,而无须放弃自己的观点。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少说话。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就好比家长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装满了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长特别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给孩子一些,然而当孩子的瓶子满的冒了尖儿的时候,你怎么给他,他都盛不进去,都会洒出来,弄得一团糟。因此我们必须拿出倾听这个空瓶子来,让孩子把情绪的珠子倾倒出来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当,才能装进我们的珠子。哭泣表明孩子感到伤心了。()越是爱哭的孩子,越说明他心里深藏着一些痛苦和压抑。而哭泣本身能够愈合孩子的创伤。因此我们要允许孩子发脾气、大哭,以排解创伤,发泄平日里积攒的缺憾。当孩子得到有效倾听之后,会逐渐平息下来,并且开始转变。但我们一定要耐心,不要流露出不耐烦或者干脆命令孩子停止哭泣。不要期望或者要求孩子能够,因为他们大脑的发育还没有成熟到那个阶段。他们可能会找到一个补救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来,并且讨好家长。比如杰瑞主动提出用鲜花代替奶油花,并且建议他自己带着小朋友去游乐场玩儿。我们要悉心捕捉孩子这种细微的转变,并给予积极的响应。当孩子出现美好、善良的行为时,我们要由衷地给予赞美,让这种行为保留下来。
通过书中的观点,我觉得孩子的确不会存心跟我们为难,大多数时间是我们误解他们或者我们的要求孩子们力有不逮!倾听孩子――需要更多的爱和耐心才行啊!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四
早有耳闻《倾听孩子》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书,当拿到手里时真恨不得一口气看完它。看完后果然受益匪浅!
看了这本书最受用的是再也不会为了孩子的哭泣、发脾气而伤脑筋了。以前,每当孩子发脾气时我是自己跟着着急上火,他急我更急呀!现在好了,看到他发脾气能心平气和的冷静对待了。因为书上说了,孩子发脾气并不是无理取闹,那是他的一种发泄情绪的表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陪着他,倾听他,脾气发完后他又是以前那个活泼可爱的宝宝了。
另外,对待孩子的哭闹也是,没看书以前的做法是一听他哭闹,爷爷奶奶们是连哄带骗的要使宝宝停止哭泣;而爸爸妈妈呢,则是软硬兼施,生怕他以后变本加厉。看了书就释然了,孩子的哭泣是自我疗伤的一个过程,有的时候他会为了一点小事情而伤心的哭泣,这个时候,他伤心的已不是这个事情的本身,而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让他难过的事情,都是以前积累下来的伤痛,当时没有发泄出来,现在正在自我疗伤,在康复过程中呢!而我们所要做的还是倾听,给孩子温柔的拥抱和抚摸,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会一直在他的身边陪伴他,不会因为他的哭闹而生气不理他的。如果可以,还要让孩子把他伤心的事情告诉你,向你倾诉。你会发现,雨过就是天晴哦!
想哭就哭吧,孩子!爸爸妈妈陪着你!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五
倾听,是一种容纳、理解,是一种爱的技巧。倾听孩子要与孩子站在统一纬度,这个纬度不仅是思维在一个纬度,身高也在一个纬度,很喜欢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宗旨: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请蹲下来和我讲话。这就是同一个纬度。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某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先跳下去。”
现场的观众早已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却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个自作聪明的家伙,于是他耐心地等待,听孩子把话讲完。没想到,孩子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小朋友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主持人林克莱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这让林克莱特听到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一颗纯真善良的童。心在言说中得到了释放,在倾听中得到了呵护。这是一次诗意的交流。
倾听与拒绝倾听,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的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仔细想想,教育有时简单得只需要一次充满善意、理解与信任的静静的倾听。孩子感觉到被接纳和爱,以前积压的问题获得疏通,同时规则被孩子接纳倾听里面包括着对孩子或自己的内在孩童的感觉和情绪的无条件接纳,包括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陪伴、给予爱,倾听对方的声音。
倾听的另一面就是“共情”:不是说我自己就同意或者赞成你的想法/做法,而是我从你的角度出发,对你的处境和感受表示理解。你很难要求孩子你看法一致,但是至少你们可以相互包容,体贴一下对方的感受,而无须放弃自己的观点。倾听这两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少说话。不要急于劝说孩子,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自己的工作里要让爱和耐心是成为本能,让倾听成为习惯。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六
故事讲的是小王,因为受不了下岗夫妇摩托车的轰鸣声和女孩吹箫时的难听,所以向朋友诉说了苦衷。他来到朋友家,用耳朵听到聋哑小孩学说话,那声音含糊不清,很是刺耳。朋友却用爱听,感觉声音不那么刺耳,反而很美妙。小王用心,用爱,听到了下岗夫妇的艰辛与收获,听到了小姑娘的勤奋与进步。
用耳朵听聋哑孩子的声音,很刺耳;如果用心,用爱去听,就感觉很动听,很欣慰。这世间的声音,有动听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
是啊,用爱倾听。生活中,无论在哪里,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
我楼上的奶奶年纪大了,走起路来有点跛脚。每天早晨,我都会被“哗”的声音吵醒,然后,被“沙沙沙沙”的动静吵起床。时间久了,我都想上去找个说法。这到底是什么声音?原来,楼上的奶奶每天早晨都要往地下洒点水,再用扫帚扫干净。一天,两天,一星期,三星期,一个月,我试着用心,用爱去听每天早上的这段声音,渐渐地,渐渐地,我能听出奶奶的勤劳,这段扫地声仿佛是奶奶叫我起床的铃声呢!
如果你没有用爱去倾听,那么这个世界上,许多被掩藏的美妙与和谐的声音,将会离你远去,你得到的只有刺耳与聒噪的音律。爱,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用爱去倾听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那些渐渐离我们远去的声音。让这些声音伴我们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走过人生这条漫长的道路。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七
笑口常开的孩子往往朝气蓬勃。他们在游戏中让自己和伙伴们都得到快乐。如果成年人和蔼可亲,允许孩子随意玩耍,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觉得被人理解,就会发出欢笑声。有一种特殊的游戏方式不但让孩子玩得开心,还可以帮助孩子解除踌躇不安、恐惧和烦恼。游戏以孩子为主,父母的作用是通过笑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开朗性格。游戏的要点是亲昵、活泼地与孩子接触,保证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游戏叫做游戏中的倾听。
孩子不断成长着,随着年龄和身体各方面发展成熟,他们思想也在变化着,而父母们忙于工作,无法随时与孩子在一起,更是不可能完全了解孩子。所以,父母要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利用专门的时间与孩子多沟通、多互动。在这个专门的时间,父母们最好放下手边的杂事,以愉快的心情和孩子进行互动,可以是一起游戏、一起谈天等等。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家长的身份,在这时候,家长和孩子应该是最要好的朋友,从孩子的行为举止和话语中了解他的想法,同时尽可能的表达对孩子的喜爱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喜欢的、是被人关心的。
这种专门时间应该是长期的,这样会让孩子的信任感增强。父母可以通过游戏式倾听来帮助孩子。例如在游戏中充当弱小的角色,做出逗趣的动作,并且在游戏中配合孩子,让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放松自己的情绪。
作为幼师也是如此,除了照顾幼儿们,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等方面。幼师也要学会把握和幼儿的每一次相处的时间,在吃饭的时间、在游戏的时间,观察幼儿,不断地去了解他们。让幼儿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爱,让他的每一天都是充满活力的'。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八
长假一过,又要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啦!
平淡生活的种种烦恼又浮头了,包括,娃不听话~
so,翻翻书柜,瞄到这本旧书,看看里面有没有解药~
er,我这种功利读书的心态虽然不好哈~但是读的过程还是很认真滴!这不,感到有所收获马上分享读后感。
先来一则我家的小故事。图中这个小朋友,临睡前发现了零食柜里有我新买的夹心果汁糖(天啊~你知道那有多好吃吗~)
然后嘛~就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明知道睡前吃糖的种种坏处,也要哭闹一会,说要非吃不可。
好好好,哭就哭,闹就闹。正好我那天晚上也不太累,心情也不糟,任由她在我怀里哭闹。反正我是雷打不动不允许吃。
我懂了。问题的本质不是那颗糖。我们俩确实有一段时间没有享受过这样的“特别时光”了。
最后,就有了一坨奇怪照片。她莫名地不知道被什么搓中笑点,胡乱扮鬼脸,还让我拍下来。
嗯,到书里找答案呗~
孩子都是善良的,需要跟我们建立感情纽带
这本书的讨论基础,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善良、智慧的存在。
他们天生乐于和我们交流、游戏、合作、和睦相处。
他们需要和养育者建立情感连接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需要,就像需要营养和睡眠一样。
而所谓的“倾听”,表现为陪伴孩子尽情地哭、笑。
可能他们“失常”了。有些时候不那么可爱:发脾气、发怒、失去理智、挑战大人、攻击同伴。
这些,可能都是需要我们关注、陪伴、倾听的求助信号。他们可能遇到困难了,也可能隐藏了一些伤痛。
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原因可能是他感到沮丧,或者对某件事情失去信心了。
例如,一个好奇的孩子到了超市,被禁止触碰任何商品;实际上他的学习行为被否定了。又或许他正处于敏感时期而心情不好:早起、作业遇到困难,等等。
也可能是在发对不公,为自己争取权力。例如,同伴之间冲突时,大人的处理让孩子感到有所偏袒,不论是偏袒自己还是对方,都有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公正而愤怒。甚至是一些戏剧性的原因。例如,一个孩子无缘无故发脾气,可能是在幼儿园受到小朋友的欺负,而不懂得表达与反抗。
(一)确保自己是冷静的。如果大人也被激怒,就只会关注自己的情绪,而无法心平气和地陪伴。所以,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二)了解问题的本质。一个不喜欢自己生日礼物的小朋友,可能并非不喜欢,而是想获得大人的关注。因为孩子的意识和能力所限采取了错误的方法。
(三)留在孩子身边,关怀与倾听。这时的孩子可能正在经历狂风暴雨。他所需要的不是讲道理或说教。我们与他在一起,平视对方,给予爱抚和关怀。
回到一开头:孩子总是善良与智慧的。他们天生不喜欢背负不良情绪。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急需一个排解的出口。有父母的陪伴,让他们拥有更多时间和能量调整。反之,不良情绪的'累积,会造成更加惊人的后果。
而父母需要示范的是,在家庭或夫妻间,如何成为倾听者,让孩子了解他也有责任担当倾听者的角色,而不总是被倾听的人。
是的。他的情绪蓄谋已久。你面对他的不理智行为说“不”,正是一把“罐头起子”,让他的负面情绪倾泻而出。
回到开篇我家的例子。我和知知的这次互动,是为一次“倾听”。我们没有讨论任何问题,过程中只是哭啊笑啊。结尾是,我们彼此都更亲近了。也许就是书中所说的孩子的不良情绪得到了疏解。
书里面有更多详细的说明和例子。作为读书笔记,很自私地只写个梗概,是以留爪~希望抛砖引玉,可以引来和大家更多的讨论。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九
我是一名在校学生,是个女孩。就以现在的社会来说,女孩除了以文凭找工作,没有什么工作适合没有文凭的女孩子。现在的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干苦力,所以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
现在的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提高效率,总是给孩子买一些辅导资料之类的,好让孩子的学习更进一步,先不说有的孩子不愿意做,就是愿意做,这样也是在给孩子施加压力,当然,我知道这是为了孩子的学习,但是,我还是希望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我在小学六年的成绩非常优秀,而且还当了几年的班长,在我们学校的每个老师都认识我。其实,我从小就对学习非常的感兴趣,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说句实话,我这样优异的成绩,有百分之二十是家长唠叨出来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努力,主动去学习。我现在上初中了,是考上的,按成绩分班,点名的前后就是在班里的名次。但是这次令我和家长意外的是,这次我的名次并不好,这令我很失望。或许是因为这次对我的打击太大了吧,我有点儿接受不了。但是事后,我想了又想,我觉得,这次的失败并不算什么,我以前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更没有想过放弃,我不能因为这次的失败而放弃我以前所作的一切努力,放弃我的学业,更不能放弃我的前途。但是我的家长并不能理解我。今天下午,我姐姐又提起名次的事情,我又受到了打击。但是,我自己心里明白,我一定要好好的学习这次的失败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后绝对不能再失败!
其实,在学习上,有的孩子的心理和我是一样的,当受到打击或者是失败时,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而不是家长的斥责,家长更不能用“激将法”。
希望看了我的文章,家长能够明白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想的。毕竟我也是一个孩子,是一名学生,更能明白孩子的心理。希望家长以后能够理解和宽容孩子,多和孩子交流,以便理解孩子,知道孩子心理是怎么想的。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十
一个冬天的早上,我跟平时一样组织孩子的晨间活动、早操活动,接着便开始了集体教学活动,孩子们正在活动室里安安静静地听我讲绘本故事。这时,乐乐姗姗来迟。他站在活动室门口,手里拿着一包饼干,饼干袋在他手上发出了一些声音。一下子,孩子们的注意力都被乐乐吸引走了。于是我有点生气了,便批评乐乐道:“你怎么这个时候才来?你知道迟到是不好的吗?你知道你影响了小朋友的活动了吗?”乐乐却一直站在那里,不说一句话。“还不赶紧坐到位置上去。”乐乐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但手里仍拿着那包饼干,还时不时地摸摸它。孩子们的眼睛也时不时地瞟向乐乐手中的饼干。见状,我更来气了:“乐乐,把你的饼干交给老师!你看,你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多大的影响,拿来!”乐乐仍没有开口说话,只是低着头。我走上前去,不由分说,一把拿走了乐乐的饼干,并重重地放在了自己身边的桌子上。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乐乐始终难以投入。集体活动结束了,其他孩子都去吃点心了,而乐乐仍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干脆把乐乐叫到了面前,责问他:“乐乐,你今天到底要干什么,你没有听见老师请小朋友们吃点心吗?”就在这时,乐乐“哇”地一声哭开了。那一刻,我一下子有些后悔了:也许孩子有什么隐情,我应该听他说说。想到这里,我把那包饼干还给了乐乐,继而轻声地问起他来:“乐乐,你今天为什么要带饼干来幼儿园?”这时乐乐才轻声地回答我说:“妈妈今天上班时间来不及了,我们没有吃早饭,妈妈就给我带了包饼干。”听到这儿我内心惭隗陂了,为什么我事先不好好问问乐乐?为什么我没有了解孩子的情况就发脾气了?乐乐已饿了一早上了,难怪也一直紧紧地捏着饼干袋不松手,还时不时地摸摸饼干,他一定是饿了,想吃了。而我却一次一次无端地批评他,还拿走了他的饼干。孩子无疑是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伤害,有多委屈、多伤心呢!
从那以后,我开始时时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
安安是个大家都认定的调皮的孩子。一天早上,我刚走进幼儿园传达室时,就听到园内有孩子在哭。值班老师生气地告诉我说,是你班上的安安又打人了。一旁其他的幼儿也七嘴八舌地告起安安的状来。当时我什么也没说。后来,当其他幼儿都由配班老师带着去户外活动的时候,我走到安安面前,轻声地问他:“安安,今天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不想,安安这时突然哭起来了,哭得很是伤心。我拍拍安安的肩膀说:“安安,跟老师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好吗?”安安抬起头,很委屈地对我说:“她一直在我耳朵边上说我是小笨猪,说了很久。我不是小笨猪,我就打她了。”原来安安不是那个故意挑起事端的孩子!而所有人只看到了那个被打的孩子在哭,却不知道安安内心的委屈,于是我对安安说:“她骂你小笨猪是她的'错,但是你动手打她也不对。”安安小声地回应说:“打人是我的错。”听到他的认错,我拉起安安的手对他说:“那现在我们就去找他们,说清楚事情的原委,让她给你道个歉,你也跟她道个歉。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不能动手,要跟人讲道理,好吗?”安安默默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安安很愿意听从我的引导,我也不断地鼓励他学习如伺友好地与小朋友相处、交往。
不断的实践反思让我逐渐意识到,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把我们认为的理所当然强加给孩子。教育的最大成功,是让每一个孩子变得更好。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和小妹妹聊天,我问了她一个问题,她的回答让我深有感触。
我们在姥姥家的'小院儿里聊天。于是,我问了个大人最爱问小朋友的一个问题。
我充满好奇地问:“贝贝,你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她激动的说:“我都……”我心想:嘿嘿,又是都喜欢。贝贝突然,心情低落,眉头一皱,小嘴微撅地说:“我都不喜欢。”啊?怎么会这样?一般小孩儿都说我都喜欢。
接着,她又说:“妈妈就知道玩手机,都不理我了。走路也不牵我了,玩旋转木马,也玩儿手机。”她又接着说:“爸爸,光让我学习,天天都是学习,都不给我休息的时间。小院里的小朋友都在玩,我也想跟他们一块玩?可是,爸爸从来没有同意。”说完,她又撒娇地对我说:“姐姐,你答应我好吗?不要告诉爸爸妈妈。我们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谁变谁是大嘴巴。”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十二
当小豆豆被退学后,妈妈领她到一所新学校巴学园。到巴学园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被妈妈当着校长的面“揭疮疤”,也不是校长、老师的思想教育,更不是“要是再那样的话,你就没学上了”之类的恐吓、耸听之危言,而是校长把妈妈打发走之后,把椅子拉到小豆豆面前,面对小豆豆坐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然后小豆豆就把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都搬了出来,甚至把“擤鼻涕、钻篱笆”的事都说了出来,当小豆豆因绞尽脑汁仍找不到有什么可说的而伤心时,校长摸着她的头说:“好了,从现在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校长的一上午4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没打,也没有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样,把身子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的话”。
虽然小豆豆非常开朗,不把什么事情放在心上,但她还是感觉到了“只有校长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和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一起的时候,她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
现在,不要说校长,就是一般的教师、家长,谁能够如此认真、专注地听一个小孩子说上十分钟的话?老师、家长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很难教育”、“现在的孩子不和家长交流”等,其实,不是孩子不想和长辈交流、沟通,而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听他们内心的话,所以,孩子向家长关起了自己的房门,向家长锁起了自己的日记,向老师和家长关起了自己的心扉。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善于倾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孩子呢?倾听孩子,也是一种爱。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十三
跟学生一起探讨家庭教育的缺失,成文,给父母提希望。孩子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情真意切。
在现代社会,能够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家长真的是越来越少了,看着孩子们“多希望您能陪陪我,跟我聊聊天,不要只给我冷漠的.背影……”“这么大还喜欢抱着娃娃睡,是因为我把娃娃当成了您,烦闷时跟她说话,喜悦时跟她分享,自嘲地寻找安慰,黑夜降临的时候,仍是眼泪伴我入睡……”……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话语。
批完全班学生的第二篇小作文,我也在反思自己对儿子的教育,也存在“忙于工作,疏于管教”和“只重言教,无持久性”的问题。
让孩子学会倾听读后感篇十四
网络神曲《狐狸叫》(非常特别的一首歌,你也可以听一听哦),这首歌的精神是唤醒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鼓励相互倾听,甚至期望人与动物之间也能平等相处,相互倾听,相互理解。
这则新闻中反复提到的倾听一词,让我想起了最近读的一本书《倾听孩子》,作者帕蒂.惠芙乐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倾听这一简单动作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一再强调倾听所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作用。作者认为让孩子倾诉,父母去倾听,孩子自然会宣泄出不良情绪,继而充满正能量,自己找到带给自己不良情绪的问题症结所在,并解决它。因为当我们努力的去做孩子的倾听者,孩子才会对我们更加信任,更加有安全感,才会在倾诉中宣泄,进一步才有勇气有办法解决自己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
我们都知道,要想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只有他自己(她)从内心发现问题所在并积极想办法解决,才真正有效。作为父母,言传身教,引导劝说,甚至代劳,最终都要触及到孩子的内心,让他(她)自己去思考去行动,才对解决问题有作用。而本书的作者认为,倾听是最有效的帮助孩子解决成长问题的办法。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让孩子畅快的倾诉呢?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怎样成为一个好的有用的倾听者。其中“不发表自己的建议,只做一个倾听者”这一条至关重要。另外,我们要学会找到或创造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孩子无障碍地敞开心扉地向我们倾诉,当孩子开始倾诉时,我们要专注地倾听,等等,这些都是成为有效倾听者的关键。
这让我想到,我常常在我的美容师那里,不由自主的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愁,而我的美容师,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况且,她从不会给我建议,总是引导我不断诉说,每次我都心情很舒畅。我常常纳闷,是什么力量让我不断的去我的美容师那里,是她的美容技术吗?不,不是技术,是那个令人放松的环境,是她的善于倾听,才吸引我不断地去。还有妈妈,她总是非常喜欢和我在卫生间里,关着门,畅快地聊聊,聊完之后,总是心情大好,干什么都有劲。去了北京之后,也总想回阿克苏,其实妈妈想和我畅聊也是她总想回来的原因之一。从我自己和妈妈的感受,我们不可小觑倾听和倾诉的作用。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何曾认真地倾听过儿子的任何倾诉?总是他刚一开头说,我就生硬地打断,然后非常教条地告诉他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我得到的结果总是孩子皱紧了眉头,闭紧了嘴巴,离我远去。我们成年人尚且需要倾听的对象来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何况是孩子呢?仔细想想,我们的确总是不专注不耐烦孩子的发言以及情绪的宣泄,总是打断和阻碍他(她)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总是急不可耐的给出自己的建议,以为那才对孩子有帮助。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比我们成年人少。如果在父母这里,在学校老师那里,他们找不到倾听的对象,他们就会出去找。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却有了一帮似乎比父母还亲的朋友,甚至恋爱的对象。
这本书对我很有启发。我相信,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孩子最好的倾听者,孩子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92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