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论语摘抄及心得(案例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22:08:07
最热论语摘抄及心得(案例15篇)
时间:2023-11-02 22:08:07     小编:影墨

自律是指个人能够自我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它是成就成功的重要品质之一。怎样塑造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总结范文都有,可以参考不同的角度和观点。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重要的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继者所编撰而成。论语摘抄旨在通过摘录其中的经典语句,传承先贤智慧,启迪人们的思考。在学习论语摘抄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第一段:论语摘抄对礼仪之道的重视

论语中有着众多关于礼仪之道的论述,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孝”和“恭”。孔子说:“孝在顺天之意。”这句话很简单,却包涵了无限智慧。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一种天命,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要求。而恭敬,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学习论语摘抄,我深刻感受到了礼仪之道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理解到了尊重、敬意和感恩的重要性。

第二段:论语摘抄引导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论语摘抄中,孔子对道德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语句教导人们要懂得换位思考,不做对别人不公平的事情。还有诸如“德行”、“忠信”、“诚实”等,被孔子视为做人的根本原则。通过习读论语摘抄,我认识到了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始终牢记要坚守正义和诚实的准则。

第三段:论语摘抄启迪人们的人生智慧

除了道德观念,论语摘抄中也有许多言辞启发人们的人生智慧。例如,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坦率、开放地对待生活,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又如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成长。论语摘抄中的智慧言论鞭策着我,让我时刻记住人生的真谛,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第四段:论语摘抄推动人们积极进取

论语摘抄中强调“知行合一”的理念,即通过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的结合,才能实现理论转化为行动的目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这激励着我不断地追求进步,推动我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段:结尾总结,展望未来

在论语摘抄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人生观,明白了道德、礼仪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这些经典语句不仅为我指引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还推动我积极进取,不断追求进步。因此,我将坚持不懈地学习论语摘抄,不断实践其中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我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我将能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并为人类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二

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老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相关。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应对,在什么情况下是向老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为此,我痛苦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老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情忐忑了。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准确的回答,老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后来,当我问起老师他是怎么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老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总能从老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当我犯错时,老师和家长又俨然像孔圣人一样对我严加管教,受到应有的惩罚。句句严厉的话语会令我如醍醐灌顶,激活我内心深处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论语》,没有让我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打开《论语》,我就如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坛边、白果树下,倾听圣人的谆谆教导,那一句句话语如心灵的及汤滋润着我的心田,净化着我的灵魂。

《论语》,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书,谢谢你与我同行。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三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和学生的记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通过这些言行可见孔子的理念和思想。论语摘抄是一种学习和理解孔子思想的方式,通过阅读摘抄,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智慧和信念,获取对于人生和道德的新思考。在阅读论语摘抄的过程中,我对于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受益匪浅。

首先,摘抄中的言论启示了我对于大道的思考。在《论语·尧曰》中,孔子说,“道之不行也,犹兼容也,如担雪。雪虽狼狈,达则无害,尔何害乎?”这句话意味着道理虽然不易行动,但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它。正如担着雪的人一样,虽然道理都是理想的,但到达了目标,就不会会出现问题。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要对我们的目标和理想负责任。无论道理是否艰难,我们都必须尽力去追求。坚持追求道德和道义最终将会带来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

其次,在论语摘抄中,孔子关于教育的见解让我深受启发。他认为“教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论语·雍也》),这句话表明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和指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孔子强调了教育的综合性,不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德修养。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我也意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第三,孔子对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也给了我很多思考的方向。在《论语·季氏》中,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坚持正义和坚定的原则,才能接近仁慈和善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利益纷争和道德困境,但只有坚持自己内心的正道,始终如一地秉持真理,才能获得真正的社会价值。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从事公共服务的人,我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让外界的影响动摇我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在论语摘抄中,孔子充满智慧的言论也教导着我们如何处世。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卫灵公》)勉励我们要真诚待人,不要使用花言巧语和虚假的笑容来蒙蔽别人。虽然虚伪可能会暂时取得一些成功,但真诚的品德才是长久受人尊敬的根本。这让我明白了做人要坦诚待人,不谋私利,真正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搜索论语图片并开始摘抄的过程本身也给了我对于孔子和他的智慧的理解。摘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孔子思想的过程,更是对于历史文化的回顾和认识。通过搜索论语图片,我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让我明白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同感。

总之,通过阅读论语摘抄,我对于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智慧和见解触动了我对于道德和人生的思考,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政治和社会中的责任。通过摘抄,我不仅学习了孔子的思想,更深入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我希望将这些思考与实践相结合,以孔子的智慧为指引,继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四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影响了中国,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并且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影响深远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每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最后两节课是信息和《论语》阅读课,我觉得算是最放松的课了吧。信息课上完后,《论语》阅读课并不会让我感到有压力,老师带着我们读论语,释论语,析论语,并且结合日常生活。论语中大多都非常贴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罢,都适用至今。

李荣浩的一首歌《年少有为》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是啊!假如我年少有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关于这句话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这硕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顽强。《论语》中有一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规划,可我们一介凡人有几个能做到这样的。但我们在风华正茂的年代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理想,平凡中亦可活出伟大。

未来好像十分遥远,但作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样,他们每天也像我们一样。只是他们是拜孔子为师,主动向学;而我们现在大多是被动学习,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非常的勤奋,而颜回是最勤奋的那个,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觉得汗颜,那么恶劣的环境,能乐观相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颜回一半刻苦勤奋好学,我相信给我们肯定不会差,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正在努力的同学们,众生皆苦,你也不能输啊。

《论语》在中国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极具影响力的书,教会我们很人生的道理,多希望每个人在闲暇之余都能阅读阅读《论语》,学习学习前人的经验,这样或许就会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五

《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圣人语录”。其言简意赅,深刻精深,为后人所推崇。近日,我在翻看《论语》时,不禁被其中的一些句子所吸引,并摘抄下来,今天我就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我的摘抄论语心得体会。

第二段:道德与修养

“寡欲而不能助人者,吾不欲见之于仲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中《子路》一章中,孔子教导明确告诫我们不能麻木不仁,而要富于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既然有了资源和能力,就应该学会付出,成为他人的助力,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同时,我们也应当尝试减少物质欲望的占有意识,抛弃过高的个人野心,让自己更好地专注于道德修养上。

第三段:开放与思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来自《论语》中的《学而》一章中,孔老师教导我们认真学习,不要忽视细节。做任何事情都应当是认真、严谨、负责任的。同时,我们也应当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不应该轻易放弃接受新思路或新思想的机会。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可能性,不断给自己开拓新的思考空间。

第四段:领导与服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们的尊贵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这句话虽然不是出自《论语》中,也是我们学习《论语》的态度之一。作为一个好领导,不能用强迫的方式,对待下属或者普通员工,要说到做到,化为“行胜于言”。同时,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成为一个服务型的人才,更多的想着他人,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第五段:和谐与平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来自《论语》中的《为政》一章中。孔子意思是说,学习是一件让人愉快、享受的事情。在这句话背后,也体现了平衡心态的重要性。我们做事情要学会发现其中的趣味和乐趣,并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在平和的心态,让各个方面达到和谐。

结论: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人类感性,以感性走向理性,以理性创新变化的道路;感悟我们共同的美好心灵追求和生命意义,以及跨越时空的文化碰撞与多元融合之美。行文以感人的句子为引子,以孔子的传统文化为补充,从中深刻地挖掘了《论语》这本书所蕴含的精髓。人生就像一部书,如果只是浮现在表皮,只是在游戏人生的同时,我们就失去了好好生活的意义。因此,我们更应该虚心学习,不断感悟,去发现和创造生命之美。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阅读《论语》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更可以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产生启示和影响。本文将结合《论语》中的摘抄,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从“学而优则仕”中得到的启示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一直被解读为“学习担任某个职务,从而取得成功”。但笔者认为,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在于,学习的终极目标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人。从小事做起,不断追求进步,最终自然会被社会肯定。

第三段: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得到的启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人们善良的本质就在于这句话。当我们面对他人时,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避免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社会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第四段: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得到的启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人的精神成就与道德水平对现实价值的巨大影响。人们必须追求真正的欢乐和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寻求物质享受。只有人们的心灵丰富,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成熟,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第五段:结尾

通过摘抄《论语》,我们领悟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收获。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只需回忆起这些智慧的话语,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迎刃而解。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够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七

“论语摘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摘抄《论语》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同时也对我们个人的修养和人生哲学有所启发。本文将结合个人的摘抄心得和体会,探讨《论语》对我们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段:修身篇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道德修养的话语,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等。这些话语提醒我们要注重道德行为和品质,不以个人利益为重,而是要追求真善美的境界。通过摘抄和品味《论语》,我们能够逐渐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修养,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第三段:为人篇

《论语》中对待人际关系也提供了许多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等。这些话语告诉我们要以真诚和善待他人,要懂得自我约束和尊重。在摘抄《论语》的过程中,我们会深刻体会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是极为有益的。

第四段:教育篇

《论语》对教育也有重要的论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这些话语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在摘抄《论语》的过程中,我们将领悟到教育的真正含义和目的,明白了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同时,通过摘抄他人的智慧和思想,我们也会激发自己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

第五段:治国篇

《论语》中还对治国有一系列论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等等。这些话语告诉我们要以德治国,要注重文化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通过摘抄《论语》,我们会深刻认识到做一个合格的领导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能力,同时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些治国理念和思路。

结尾段:总结

通过摘抄《论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对我们个人的修养和人生哲学有所启发。摘抄《论语》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道德素养和修养,还能够提升我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激发我们对教育的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相信通过学习和领悟《论语》,我们能够成为有担当、有修养、有智慧的人。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八

在个人工作繁忙,工作生活压力大;整个社会比较浮躁的背景下,按照孩子老师布置读《论语》,读后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为人处世、学习教育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文化学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是为人要重义轻利,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小利。

孔子在政治统治上崇尚“为政以德”的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他。

在人品第一重要之后,要重视学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类似的毛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

总体而言,论语中有好的观点,也有迂腐过时的观点,我们要吸收其精华。

譬如综上所述的孩子从小教育要将道德品质放在首位;学习要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为人要重义轻利;为政一方要实行德治,正人先正己等。

读好书使人心灵净化,读好书使人类进步!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九

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这部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通过阅读论语摘抄,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论语摘抄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摘抄引起了我对孔子思想的兴趣。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在论语中,他对于教育、政治、宗教、人性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这样的思想触动了我对于教育的看法,并且启发了我深入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

其次,论语摘抄让我认识到孔子的为人之道。孔子非常注重品行和道德修养,强调诚实、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样的道德观念让我深感敬佩。通过阅读论语摘抄,我开始思考我的行为和品行,并且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孔子的为人之道。

第三,论语摘抄帮助我了解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塑造自己的德行和品质,以为人民树立榜样。他认为,君主应该“诏下民则使,诏上天则祷”(《论语·述而》),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作为。这些观点让我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并且意识到领导者的重要性和责任。

第四,论语摘抄使我认识到孔子对于礼仪的重视。孔子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础,应该在家庭、社区和政府中得以实施。他强调应该“礼乐诗书”(《论语·雍也》),以实行礼仪教育。通过阅读论语摘抄,我开始思考现代社会中礼仪的重要性,并且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最后,论语摘抄让我体悟到孔子对于人性的理解。孔子相信,人性本善,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引导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个体。他认为,人应该“不得已而去”(《论语·为政》),在面对困境时不亦言之,这个思想让我明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的重要性。

总之,通过阅读论语摘抄,我对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有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相信,通过践行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我们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并且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十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1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放荡,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曰:“再,斯可以.”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十一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毛奇龄《四书改错》批评朱子把这里作实字的“学”误为虚字,也就是把名词误为动词,“学者,道术之总名……以学道言,则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也;以学术言,则学正崇四术,凡春秋礼乐,冬夏诗书皆是也。此则学也。”不错,以“学”为“效”,可效善,可效恶,而所谓后觉效先觉,于原文无有,纯为宋儒发挥。而“学”为“道术”,正是“时习”之内容,整理、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东西,遵学习之次第、守学习之时辰,无求富贵而“禄在其中”,无心虑死而生涯漫度。道术广博,人人可从所好,漫度人生,践生即为知生,得如此,不亦悦乎?不过,世运难免变迁,有时道术贬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质长存。学为圣人,世之变迁、毁誉莫动,不亦悦乎?所以,程郁庭虽然肯定“毛氏讥之是也”,但仍以为“以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康长素也以学为学圣人,但目的不为明善复初,而为“时中”。“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则为升平太平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因时治学,“阖辟往来莫不自在”,不亦悦乎?长素的发挥是更远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载之后,其乐何言?所以,很难说朱子、毛氏和康子哪个更能体会到《论语》此句之意,但无论哪个角度,一个“悦”字都在贯彻,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皆于此可见。

学而时习可以知礼,立己;朋自远来可见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悦之门径。觅此门径,我们来看此章总说。何晏解末句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学,也可以是不知我。孔颖达疏正是包含此二义。朱子《集注》取尹氏语:“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则“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学而我不愠,是不责全求备,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是知为学在己;前为立人,后为立己,“不愠”则全有之。孔子生当春秋之世,其时礼崩乐坏,道术少人循序应时而学,即学亦为富贵、霸强而学,此为不知学也;其时,世之天子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难见知,此为不知我。当此情况,唯乐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则中心喜悦,方能心中略无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励弟子?梁清远《采荣録》:“《论语》一书,首言为学,即曰悦,曰乐,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诱人处。盖知人皆惮于学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畅达,动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羡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为万世师。”如此说,圣人倒如以科举诱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的唐太宗了。其实,科举之外,英雄无数,以利诱也好,以嘉名诱也好,终是诱得一时或诱来庸懦,孔子只是启人从所好,启人乐生,启人知礼知言立己立人,归结起来就是启人乐天知命而已。能乐天知命,孔学“悦”之宗旨得也。

末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与此形成呼应,“知命”对“不知而不愠”,“知礼”对“学而时习之”,“知言”对朋、对人。“知命”为总说,“知礼”、“知言”为分论;首章由分而总,意在发挥,末章由总而分,旨在归结。礼悦鬼神,言表心声,乐天知命,在在与“悦”相关,全部《论语》似是要阐明:人生在世,唯悦可求,以悦为旨,何以能悦。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学门径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广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常人言富贵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为富贵,为何?富贵在外,难由自主,标准依人,难达目的,唯有依靠神灵,方可立定心神,以为富贵可期。死亡一样,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时,病夫寿延,壮夫早夭,求仙适以伤身而短命,健体恰至弱神而遏寿,事例太多,也许只有自杀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咙,所以有人说自杀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种方式,舍生取义,杀声成仁,或者就是为情而死、赌气而亡、厌世而殇,缘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围。所以,求富贵不如从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现为“中心悦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说出“悦”为宗旨,又发明何以能悦;其弟子亦明此,故《论语》编次,开门见山亦卒章显志。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十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本章所讲的自省,即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忠”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信”是信任、信用,就是城市不欺骗,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十三

2、幼而不悌,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4、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

5、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7、朋友切切思思。

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人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9、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

1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1、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既欲其生,有欲其死,是惑也。

12、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4、不知生,焉知死。

15、诗三百,思无邪。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十四

俗话说的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我觉得别说半部了,就是几句话就能让人领悟到许多的大道理。

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到现在,这句话还在我脑边回荡。为什么呢?因为我三年级的那件事。

一会,老爸走了,我的心里顿时乐开了花,”哇哈哈,可以不受限制的看课外书啦。“想着,我便拿起来了《三国演义》。

正当我看到入迷时,一阵车声惊动了我,”哇,怎么办,没复习啊!“我一下子想只被踩了尾巴的猫尖叫起来。我的心顿时一阵七上八下。

第二天早读,我又是在班里一顿”神游“。

……。

发考卷当天,当我看到这令人羞耻,令人羞愧的分数——86。”真是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啊!“我看看这个分数,我不禁吟道。

这一则又一则的论语,正时刻警示着我的灵魂。

论语摘抄及心得篇十五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仁矣。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4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5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7。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8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0。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1。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过犹不及。

12。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欲速则不达。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近者悦,远者来。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4。

见危授命,见利思义。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修己以安百姓。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5。

无为而治。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6。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生而知之。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8。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9。

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

小人之过也必文。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9219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