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情人的读后感(案例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6:55:10
优质情人的读后感(案例13篇)
时间:2023-11-02 16:55:10     小编:LZ文人

读后感是读者对所读书籍、文章等文学作品的思考和感受的个人记录和总结。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吸取其他读者的观点,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情人的读后感篇一

接连读了几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刚被推荐看《情人》时候,内心是拒绝的。想继续进入东野描绘的推理世界,简单的笔触藏着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东野圭吾用轻描淡写的文字叙述着杀人事件的前因后果,期间还穿插着一些些生活哲学,给人的感觉真的很棒,不知不觉就沦陷了。

而渡边淳一的《情人》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文风,阅读前往往有个习惯,在看书介的时候心中就在给这本书定了一个基调,不外是男女间的那些事儿,没什么新意。

渡边淳一笔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单单存在于书中,其实她只是现今社会其中一类女性的缩影。28岁—35岁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活跃在职场上,远离家人,独自生活,看着周围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单身的人想赶紧结婚来摆脱单身生活的孤独寂寞,可是结了婚的人却在抱怨着家庭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随着故事的发展,修子的心路历程完完全全的铺展开来,拥有体贴用心的情人时的愉悦,被异性求爱和关注时的自得,看着朋友结婚甜蜜幸福时的心酸羡慕,被情人的妻子发现自己存在时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选择婚姻还是自由时的纠结……仿佛身临其境!

情人的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本需要用感性而非理性去阅读、理解的小说,与其陷入无尽的道德批判——康妮如何背德、这段婚外情如何荒唐不切实际等,不如用心去感受劳伦斯对于人物内心活动细腻的刻画和性的哲学化描写。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劳伦斯没有将重点放在战争的影响和阶级矛盾上,但完全脱离时代背景去阅读,是不能完全理解本书的。康妮之所以会摆脱阶级的束缚,选择和梅勒斯开启一段恋情,与书中草草带过的新旧社会的交替脱不了干系。新的英国正在取代旧的英国,但阶级的固有观念仍然坚不可摧,在这样的框架之中,超脱固有阶级的、发自内心源于人类本性的这种欲望和情感显得如此自由,如此令人心驰神往。

这种火热的欲望和激烈的情感超越了时代,必不可能为书中人物接受,也不可能为当时的读者所接受。然而现在,当我们再次阅读劳伦斯的这本作品时,不得不为劳伦斯对于人内心以及欲望的洞察力而拍手叫绝。

情人的读后感篇三

不知是我看书少,还是它优秀,《情人都拉斯》是我第一次想一口气看完的书。

按理说应先读杜拉斯的《情人》当作预习,从她的书中可以先了解她的性格和风格。但由于这本《情人杜拉斯》是写她的而不是她写的,是她真实生活的写照。据说她的人生经历比她的小说更离奇曲折,她的性格、生活和成就,传奇得令人发指…所以《情人杜拉斯》就更加吸引我。虽然知道《情人》其实也是她的自传式小说。

很难想象一个二十七岁的'男人,从读一个女人的第一本书开始,便完全迷恋于她,从此他的生命里没有亲人朋友,只有她和她的文字,他完完全全的属于她,除此之外不做任何事。那年她六十五。他们见面了。

他们经历相爱、快乐、吵架、伤害、平淡,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一起,我想支撑他们关系直到最后的,是文字,她的文字,她的书,就像作者说的:只有文字的真实。

作者用了太多的重复句式,有时显得啰嗦,如“我留下了,我还是留下了,我就这样留下了…”,或许这种反复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顺叙,插叙,倒叙…模模糊糊,反反复复,甚至到后面看得有点烦,就像他们亲密得让彼此厌烦,之后又重新来过。

一方面,句式重复,叙述重复,逻辑混乱,有时叫人看不懂,有时就像在看作者的自言自语,或者胡言乱语。

当然,谁都可以不用懂,因为这是他们的故事。

另一方面我又着迷于他的痴狂,他不想且不做任何事,任何人都与他无关,从1980年以后他就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和她在一起,就像她毕生都在写作直到临终。

书读完后我知道卓越的人都是孤独甚至是癫狂的。我知道作家的心灵是纯净、感性、悲观且敏感的。我崇拜他们可以用毕生追求并执着于一件事,我也看到他们在单一生活中的愤怒和绝望。我知道不管是作家、心理学家、艺术家或是别的什么人,要保持心智不受困扰就要把幻想与现实分开,保持清醒的客观,避免走入疯癫状态;也知道真正好的作品就是忘我的人物合一,因为在杜拉斯的小说里,她就是故事,在杜拉斯的生活里。

情人的读后感篇四

情人,若只是一种欲望交流意义上的情人,会简单也肤浅的多。若已经关乎灵魂上的东西,就变得复杂和不好收拾了。欲望本身不是真正的痛苦,是欲望被人赋予道德意义上的评判,道德一旦否定某些事,就痛苦甚至令人绝望。

早熟的杜拉斯在15岁那年,站在湄公河一条渡船上,船的旁边有一辆黑色的轿车,这位比她大12岁的华裔男子主动送她去学校,于是故事开始。他们在一座单间公寓私会,她奉献她的童贞,之后常在此幽会。男人疯狂的'爱着她。第一次,她对他说:我另可让你不要爱我。即便是爱我,我也希望你像和那些女人习惯做的那样做起来。对她而言,她需要的是他的钱,而已。这个安然的女人生活在如此怪异扭曲的家庭背景下,一个绝望病态的母亲,一个嗜赌如命可怖的大哥哥,一个“什么都不理解而什么都怕”的小哥哥。母亲如此羞耻与她女儿的不堪行为,却满足于女儿这种方式下的金钱供应。人生不只是如初见,过程只是为结局做铺垫。中国男人最后与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作为情人的她也是结了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当她已经老了,这个男人对她说: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享受绝望的东西,它有无力之感,变得凄美,它不再落入世俗的冷眼旁观之中,好像绝望的事情本身已经为此付出代价,甚至超乎那种代价了。

语言很破碎、随意,就像破碎、随意的灵。但是这一切又不是失控的,似乎增添了很多维度。不用投以同情或绝望的目光对情人,情人将人之性欲释放出来,把羞耻刺穿剥落交给爱情。罪恶是可以被善所包容。人回归到原本可以获得的欢乐之中。“吻在身上,催人泪下。流泪哭泣竟是对过去、对未来都是一种安慰。”“他呼吸着她的面容。他呼吸着眼前的一个孩子,他两眼闭着呼吸着她的呼吸,吸取她身上发出的热气。”“他怎么说,就让他照他所说的去做,去寻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没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经过重新包装,一切都随着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冲决。”

矛盾只是矛盾,似乎不会溶解不会顺应规律循环。的确,这种爱情很新,很强烈,强行的现世力量,打破的只是爱情的形式,却内化了爱情的内容。小小的情人是个爱玩火自焚的人,厚颜无耻和纯洁无暇都是内涵。按照她的绝望,我也只是短暂寻找一点虚妄的情欲。

情人的读后感篇五

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写的一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情人 读后感:

说实话,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这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并没有看的太懂。

她写的这部小说,更向是内心的独白。

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的连接也很混乱,有些话说得更是不明白。

不过这些似乎也是她独有的特点。

就这点来说,其实我很赞同她。

文学就应该是绝对的内心化,个性化的。

不能写每一个字都想着读者会怎么看。

那是不对的。

应该是绝对的尊重自我。

若不那样,一味的满足读者,那会使文学向媚俗的文学堕落。

比如现在流行的许多网络小说。

完全是为了赢得读者群而写。

文字粗糙,语法杂乱。

当然,不能否认,那些作者的确因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稿费——那也许是许多大文豪一辈子都赚不到的数目。

但是,那些小说并不能称其为文学,过不了多久就会湮没在时代的洪流里。

说这些,当然,不能排除有些酸葡萄心理。

我曾尝试过也那种很流行的小说,但是终究不能继续下去。

因为找不到写作的目的,只为了卖钱么?那很难作为我写作的动力。

所以,我愿一直当文学中的孔乙己。

说了这些废话,现在言归正传,就小说本身而谈谈感想。

上面说过了小说的情节很简单。

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个住在法国殖民地印度的十五岁的白人少女,‘我’的母亲是个小学的校长。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哥是个流氓无赖,赌博吸毒,并且偷家里的钱;而小哥哥则是个懦弱胆小的人,经常受到大哥哥的欺负,最后似乎(小说并没有说明死因)是被大哥哥害死了。

但是我们的母亲却最喜爱大哥哥,包容他的一切。

这一家是个很贫穷的家庭,遇到过很多的'不幸。

‘我’的父亲死了,我们买的土地是块盐碱地,并且经常受到海水的侵蚀。

浸泡在如此不幸之中的我,心理扭曲,但却极度渴望着爱,就是这样的‘我’命中注定,也是绝对会,在一艘渡船上遇了一个富有的中国少爷。

从此开始了充满了***的恋爱,但是这份爱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因为种族、贫富差距的原因,我们分开了,最后‘我’回到了法国,而那个少爷娶了家中定下的家乡抚顺的未婚妻。

故事的最后,是许多年之后了,‘我’收到中国少爷的信,信中说他最爱的一直是我。

小说虽然整体上感觉很杂乱,但是人物却塑造的很丰满,复杂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个传统意义上言情小说中纯情的女主角,是个很真实的女孩。

因为贫穷、并且得不到爱使心理极度的扭曲变形。

十几岁的女孩子却是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异常的现实,却充满了矛盾。

她很聪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该怎么做。

她是个白人的女孩,在印度支那本来是高人一等的,但是却又是贫穷的,以致于她永远戴着可笑的男式的帽子,和有金条的;凉鞋。

她渴望摆脱这些。

就在这时,机遇来了。

那个男人,那个家里有漂亮蓝琉璃瓦屋顶的富有的中国男人来到她的身边。

当第一次见到那个男人的时候,她就知道那个男人要什么,像是一切都是注定,只是迫不得已的发生。

她只个小球,只能顺着已经规定好的轨道前进。

她同意了男人送她去学校,和男人坐着那辆黑色的汽车去了个陌生的房间,和那个男人从彼此的身体上得到慰藉。

最后和她永远的再见。

这一切她都是知道的。

当然,她并非只是为了钱,她爱了,但是她爱的只是爱情本身。

她渴望爱情,爱情来了,她就欣然接受,那个男人只是个附属品而已。

谁都可以的,只是遇到的是他而已,所以就在一起了。

分开,是一定的,她知道。

因为她是白人,他是富人。

不知道她有没有怨恨过,我想应该有吧。

小说里,‘我’很清楚的表达过我厌恶战争的情感。

那个女孩是不幸的,是的,也许她可能会是很天真的小姑娘。

她的不幸,放远了看,应该是战争很种族的歧视,贫富差距造成的。

她曾经说过,她是个充满***的女人,这一点在她很小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或许,这些也只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谁不渴望着被爱呢?既然得不到爱,那么也只能从***上寻求些许的安慰,来欺骗自己。

另一个人物那个中国的少爷,也是个很成功的形象。

他也是很怯懦的一个人,没有担当。

听凭父亲的摆布,爱那个白人女孩却因父命不能娶她。

他也是个可怜人,除了钱他什么都没有。

他和那个女孩虽然截然不同,却又是如此的相似。

都渴望着爱人和被爱。

他反复的说他最爱的是那个白人的女孩,但是我却认为,他只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让他能撕开那密不透风的网,让他有些许的自由。

所以他疯狂的爱着那个女孩,抛弃礼教道德。

就算是一次也好,执起撒旦的魔杖毁灭世界上被公认为对的事情。

他想,他很想,但是他却怕。

怕得在船上搭讪白人少女时双手发抖,因为他是黄种人。

怕得在做完爱后,放声哭泣,因为他知道这是没有结果的爱。

对于这部小说,我的理解就只能到这里了。

这部小说总的来说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这部小说曾被拍成电影,是梁家辉和一个法国女明星演的。

梁家辉演的很好,将那个中国少爷心中的矛盾演绎得很完美,但是这部小说***成分太多,就算是看删节版还是很难接受,所以没有看完。

其实没必要这样的,虽然小说里也有写到这些,但只是以此为手段表达主人公的心理痛苦罢了。

这并不是一部猎奇***的小说。

最后还有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看这部小说,心理其实是很复杂的。

那个中国少爷如此无能实在是让人面上无光。

并且不知作者是有心还是无意,她的一些话,我认为是侮辱了中国,污蔑了中国人。

这让人看着很是气愤。

情人的读后感篇六

这里是真的赞叹作者的心理描写功力,修子不是单纯的爱着远野,正如很多感情都是复杂一样,远野和冈本要介都没有理解到她,同样在看身为读者的我对于后来的结局也有点惊喜,世俗上情人是望利可图,不管是有一个名分和钱财,这本书的确一定程度上刷新自己的三观。

自由有时候说来是很自私的东西,这个社会可能是对于女性的要求多了些,这个社会接受了包括女性自己,所以是可怜的,对于这本的表达也是新思想的迸发。

很多都在追求单纯的幸福,傻傻的简单,在社会规则内没有任何矛盾没有非议,同时理解简单就是幸福,而复杂的情感,对于当今,还是难以理解与接受,文学越来越突出个人内心的感受,这是不是人性与道德法律的冲突,可能成熟是看过复杂矛盾的事物而遇到事情时多了份从容与理解,但维护哪个方向看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情人的读后感篇七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一直想看杜拉斯的《情人》这本书就是被书中的这段开头的描写所吸引,它让人充满遐想和憧憬,让人不由自主想知道这是怎样的故事,但是外国文学读起来始终有些苦涩枯燥,常常看到后面前面就忘记了,于是一直读的断断续续拖拖拉拉,但终于还是看完了这本书。

故事中她将她的情人称为“堤岸的那个人”“那个中国男人”,书中没有提到他的`名字,只说他生于中国富商家庭,很有钱,他孱弱,他胆怯,他哭泣,他说话时声音颤动,看来他并不是十分优秀的情人,那时她岁数还小,但似乎已懂得很多,他们在渡船上见的第一眼也许便互生喜欢,让我想到一眼万年这个词,放在这里似乎也很合适。

他们的家庭都不允许他们的往来,一个未成年的白人少女和一个中国成年男人,不管怎样他们都是不合适的,他们的感情深沉而无望,他们彼此也许都知道分离的结局,她的情人和两个哥哥互相成对立面,情人请家人吃饭也不会得到谢谢问安什么的。

她生活的家庭自私冷酷,贫穷邪恶,书中说小哥哥似乎是被大哥害死的,他们好像天生相克,大哥是个十足的坏蛋,偷钱,赌钱,欺负她和小哥哥,但她母亲唯独只爱大儿子,只将大儿子称之为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她遍体鳞伤,只想逃避,而那个堤岸的中国男人,她的情人,似乎成为她逃离的绳索,可以让她的心灵和肉体都到达另外的一种世界里。

整个故事都有种浓郁悲伤和压抑,注定的离别,无望的爱恋,读起来感觉并不好,书中多次提到他们的哭泣,绝望甚至是期待死亡,或许是对杜拉斯了解的少也没有读过她别的作品,或许是因为阅历不够,书中的爱情有些晦涩难懂。

杜拉斯说,爱就是爱消失的过程。得到的开始也许便是失去的开始。

情人的读后感篇八

戴?赫?劳伦斯,(davidherbertlawrence,1885~1930)英国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他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共有10部,最著名的为《虹》(1915)、《爱恋中的女人》(1921)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1928)。

劳伦斯生于1885年。父亲是矿工,缺少教育;母亲出身上流社会,有良好的修养。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使他们经常吵吵闹闹。但这种差异使劳伦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从母亲那里至高无上的关怀。也许是母亲过分溺爱,劳伦斯有严重的恋母情结。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相互爱着,几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样的爱,同时又是母亲与儿子的爱。我们俩就像一个人,彼此那样敏感,我们之间不要语言。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

劳伦斯是最富想象力的作家,他如不过早地逝世,肯定会有更惊世的作品问世。

书中的第一代是瓦尔特?莫雷尔和格特鲁德夫妇。瓦尔特原本充满了活力,乐观、讨人喜欢;后来却脾气变坏,酗酒打人,成为行尸走肉。对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她钟爱的长子威廉不幸早夭,随之对次子保罗产生了强烈的感情。而保罗的两个女朋友却有不同的爱情观,让他无所适从。母亲去世后,保罗决定离开家乡,到城市去。至于保罗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劳伦斯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而这样模糊不清的结尾正反映了劳伦斯同样迷惘的心态:他所探索的两性之间的相处,进而拓展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迷惘的。

情人的读后感篇九

今天恰值情人节,再度翻出杜拉斯的《情人》,细品其中滋味。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70岁那年,她的自传体小说《情人》获得1984年的龚古尔文学奖——法国最高文学奖项。杜拉斯的父母都是法国小学教师,因轻信当时政府的宣传,背井离乡来到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越南西贡),希望能在当地发财。但父亲在玛格丽特年幼时就因病告别了人世,留下母亲玛丽·多纳迪厄一人靠微薄的薪金抚养3个孩子,家境非常贫寒。

第一次知道杜拉斯是在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王小波对作者杜拉斯及译者王道乾都极为推崇,他说“就如达.芬奇画出了他的杰作,别人不肯看,那是别人的错,不是达.芬奇的错;米开朗琪罗雕出了他的杰作,别人不肯看,那是别人的错,不是米开朗琪罗的错。现代小说有这样的杰作,人若不肯看小说,那是人的错,不是小说的错。”《情人》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鬓飞霜雪的杜拉斯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出《情人》,晦涩难懂的文字,现实和回忆交织的架构,澎湃又低沉的情感,会让人无所适从。她的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我觉得看任何小说,都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格爱好,小说描写的生活场景,只要慢慢捋顺这些的脉络,就会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会有柳暗花明的欣喜。小说开始非常简单,年纪愈大,我愈认可大道至简,敢于如此开头的人,往往比较彻悟:

我已经老了。

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在爱情的开始时杜拉斯是这样叙述的:“才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在十八岁和二十五岁之间,我原来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在一生最年轻的岁月,最可赞叹的年华,在这样的时候,那时间来去匆匆,有时会突然让你感到震惊。衰老的过程是冷酷无情的。我眼看着衰老在我颜面上步步紧逼,一点点侵蚀,我的面容各有关部位也发生了变化,两眼变得越来越大,目光变得凄切无神,嘴变得更加固定僵化,额上刻满了深深的裂痕。”还在青春年华时,作者就已经在哀伤容颜已逝;当她年老时,却依旧渴盼心仪的情人主动来找她——不但爱她年轻时的脸庞,更爱她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依旧是少女情怀,对爱情的向往从未失去。

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并且修炼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理解作者这种低沉的、略带悲凉的自恋。冷漠的母亲,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生活是那么的无助。在高档餐厅里,烛光晚餐进行中,情人居高临下地笑着宣布,我不能娶你,因为你已经不是处女了。她边抓紧时间狼吞虎咽边同样笑着回答,那太好了,反正我不喜欢中国人。他对她说:“你来找我,是为了钱。”她于是跟着说:“我来找你,是为了钱。”绝望是那么的彻底。

情人的读后感篇十

尽管心中有千般不愿,我最终无法否认,《情人》正如它的包装,是一本“穿越”形式的“言情小说”。

可这是一本怎样的“言情小说”啊!当我还年轻的时候,也以为爱情就是琼瑶,席绢,就是杨过与小龙女,罗密欧与朱丽叶。男女主人公历尽磨难终于彼此牵手,开始幸福的生活,或者死。

又是怎样一种“穿越”呢?当随处可见纯情少女落入古代,全知全能呼风唤雨,顺手推倒个把心仪的英雄,谁也不会觉得把推倒的对象替换成“诸葛亮”就会更了不起吧。

游尘和诸葛亮。他们没有历尽艰辛只为和对方在一起。事实上,她以玄幻的方式直接空降到诸葛亮的身边,并迅速和他产生了“暧昧”——容我称其为爱情,总之一切顺利得不像小说。目标若是成为诸葛亮的妻妾,开始幸福的生活,这故事很快就可以结束啦。

可它才刚刚开始——原来爱情,只是这个故事的起因。那后来呢?

大汉丞相诸葛亮,却不是一个谈情说爱的人。再后来他们都老了,皱纹爬满他们的面孔。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她分明知道完整的历史,却终究无从改变一丝一毫。再后来他们都死了,他留下了名字,她没有。

因为太真实,所以太多情。哪怕对言情小说麻木,哪怕旧版《情人》已看过多次,我相信你仍然会被新版《情人》深深打动。你会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个世界,和游尘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爱,以及最重要的:一起作为。你会深深地感到:即使是英雄辈出,精彩纷呈的三国乱世,也遮掩不了这一段真实如璞玉的爱情,它散播着最美也最久远的光辉。

情人的读后感篇十一

经过几个晚上睡前的“挑灯夜读”,终于把这本小说看完了,看的过程我的心情是很压抑,压抑的原因很多,主人公保罗与米丽安的情感是令人困惑的,同时他与母亲的情感更是诡异和热烈又压抑。看到后面就越明显,保罗恋母情结很严重,同时他也不愿意承认,他的情感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而受到压抑。这也导致保罗的爱情观是混乱的,摇摆不定的,扭曲的,困惑的。我是痛恨保罗的,痛恨他对爱情的摇摆不定,痛恨他对爱情的不负责任。同时我又是同情他的,他的恋母情结一方面也是他母亲造成的,他母亲对他的过分溺爱,以及他父亲对他的冷漠,造成了他从小缺乏父爱,缺少关爱,而他母亲对他的爱又是那么过分和自私的,他母亲婚姻的失败,促使她把她所以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儿子身上,加上保罗哥哥威廉的病死,他母亲把所以的爱和活者的希望都倾注到保罗的身上了。

这样过分的溺爱本身就是不对的,加上对于保罗这样极度敏感又缺爱的小孩,任何一个女人对他的关爱都会让他最后变成一种依赖。保罗的悲剧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任何一个人童年的经历都会影响到他成年的后的很多方方面面的。

情人的读后感篇十二

接连读了几本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刚被推荐看《情人》时候,内心是拒绝的。想继续进入东野描绘的推理世界,简单的笔触藏着对生活乃至生命的感悟。东野圭吾用轻描淡写的文字叙述着的前因后果,期间还穿插着一些些生活哲学,给人的感觉真的很棒,不知不觉就沦陷了。

而渡边淳一的《情人》则是完全不一样的文风,阅读前往往有个习惯,在看书介的时候心中就在给这本书定了一个基调,不外是男女间的那些事儿,没什么新意。

渡边淳一笔下的女主人公修子不单单存在于书中,其实她只是现今社会其中一类女性的缩影。28岁―35岁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活跃在职场上,远离家人,独自生活,看着周围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单身的人想赶紧结婚来摆脱单身生活的孤独寂寞,可是结了婚的人却在抱怨着家庭生活的种种不如意。

随着故事的发展,修子的心路历程完完全全的铺展开来,拥有体贴用心的情人时的愉悦,被异性求爱和关注时的自得,看着朋友结婚甜蜜幸福时的心酸羡慕,被情人的妻子发现自己存在时的惶恐不安,以及在选择婚姻还是自由时的纠结。仿佛身临其境!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实都围绕着情感二字展开,由此延伸的一个个故事不尽相同,但是每次碰撞都是人性的抉择,都是在和自己对话,不断的认清自己的内心,剔除各种各样繁杂的信息后,发现真实的自己。

情人的读后感篇十三

作为深受传统文化洗礼的我,实在是对渡边的叙事角度和价值观判断不敢苟同。

修子和远野本身都是极度自私的人,修子自始至终都从利己主义的角度出发,只在乎自己的感觉,渡边更是多次描写到修子单单只是喜欢那个大男子的远野,一旦遭遇到挫折,比如远野的妻子的讥讽,比如远野受伤变的脆弱,便开始对他们之前所谓的爱情质疑和放弃。

只是侮辱了爱情这个词。

在修子的世界中,只要自己心满意足便可以,虽然名义上拒绝远野的金钱,但是却从来不曾拒绝远野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馈赠。远野妻子说她是窃贼,是多么贴切的比喻。

再看看我们的男主角,对家庭不负责任,对自己的妻子完全的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为了心目的欢愉不惜舍弃家庭,更因为受到了一点挫折愤怒的对曾经心爱的人大打出手,这算什么爱情和责任啊。

看完了三观尽毁的书籍,或许可以博得恋爱中的少女的欢心,但是真的要给一星。

作为出版物,至少也应该有一点点鼓励人们的思想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8155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