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5:58:07
实用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汇总17篇)
时间:2023-11-02 15:58:07     小编:ZS文王

教案还应注意评价方式和方法的设计,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案时应该注重教学评价和反思的内容。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我们重视起来。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一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二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认识2种笔画。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让学生知道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电子琴

激趣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现在老师让你们听一首曲子,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什么?(教师播放音乐)谁来告诉大家这首曲子的名字是什么?对,是《国歌》。你们在什么时候听过国歌呢?对,在每周一升国旗的`时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升国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纠正读音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指名评价。

3、再读课文读,边读边想课文有几句话?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句话。

指名读第一句话。五星红旗就是我们的国旗。谁能说说你脑海里的国旗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说,教师边板画)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五星红旗的一些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互相交流)

听有关歌唱国旗的歌曲,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句话。

2、学习第二句话。

重点指导朗读“高高升起。”

3、学习第三句话。

每周一我们学校在升国旗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这里为什么是向“您”敬礼?而不是向“你”敬礼呢?指导学生用“您”说一句话。

重点指导“立正”和“敬礼”。

四、通读全文、加深情感

1、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指名读——指名评价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评价

4、师生赛读

五、唱背课文、加深记忆

1、教师范唱《升国旗》。

2、学生试唱——全体加动作唱——全体背唱

六、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三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光、床”6个字。认识偏旁“攵”。

2、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自我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请学生背诵自己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的字音。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记字方法,说说怎样朗读古诗比较好。

三、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画面。

1、互相交流,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2、朗读《静夜思》,想象诗歌画面。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诵,教师随机指导。

2、朗读反馈,练习背诵。

五、复习生字。

1、将生字与音节打乱,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复习巩固要认的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识字竞赛,并评出优胜者。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4、用“词语转盘”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本课的生字。

1、观察范字,指导书写。

“耳”上横短,下横长;“头”的第五笔是“长点”;合体字“床”的组合要合理。

2、描红、临写,并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

3、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四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三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请三位同学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

)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五

《静夜思》《静夜思》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课文的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生动地再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是引领学生理解古诗,深情吟诵的教学媒介。

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首古诗的教学,对于古诗学生非常喜欢诵读,很多孩子在两三岁就开始背诵古诗,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课这首《静夜思》,所有的孩子都已经能够背诵。所以我把本课的着眼点放在让学生认读、记忆古诗中的生字和对古诗的感受上,并且让学生接受古诗文化的熏陶,喜欢古诗,了解诗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古诗由小时候的简单的韵文背诵,升华到有意识的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头”、“乡”、“光”、“故”,认识新偏旁“攵”。

2.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诵读时能做到正确、有感情。

3.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积极主动地诵读古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写好4个字。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学生听音乐,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师: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他在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的同时简介图上的画面内容。)。

师:这是一首《思乡曲》,思乡的感情可以用音乐来表达,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二)板书课题,简介李白,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李白画像及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认识“静”“夜”“思”三个生字,指导后鼻音及整体认读、平舌音的发音,从而读准字音。

2.简介诗人李白资料及这首诗的背景:小朋友,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知道李白是谁吗?由学生畅所欲言,交流汇报自己课外搜集查到的资料。

教师小结: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古时候很多诗人都有自己的封号,李白就号称“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还称他为“诗仙”。诗仙就是在说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写的是他刚刚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后,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教材处理要有开放的意识,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课内交流对诗歌作者李白的认识,调动学生已知经验,关注学生已知世界,注重孩子的个性体验,可以满足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为整体感知诗意作好情感铺垫。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主识字,分层学习。

(1)自己读诗,随文识字。

师:这首诗生字比较多,同学们初读时,遇到困难:如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

生: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可以问同学。

师:真好,这就是高效率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比一比看哪些同学最能干,不用老师教就能读准字音,读通全诗。

师:读完的同学快打个胜利的手势。刚才小朋友们读书可认真了,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点生朗读,及时鼓励)。

师:刚才那个同学真勇敢,敢第一个来读,其实我们还有很多的小“战士”也想来读读,现在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朗读,每个小朋友都来勇敢地表现一下。

(2)检查识字效果: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四个字,认识两个偏旁“亠、攵”。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把自己看到的夜空说给同学听,培养观察与说话的能力。

课前准备

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小黑板、头饰;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一、导入激趣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中说美妙的夜空。

a.小组交流。

b.推选代表或自荐上台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

c.出示课文插图“我会说”。(播放插图中小女孩观察天空时的录音:在一个晴朗的夜空,我来到小溪边的草地上,观察那晴朗的夜空。我抬头看见蓝蓝的天空中,有许多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还看见弯弯的月亮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跳出来。真美!)

2、引入新课:静夜思。(板书)

二、初读古诗(出示古诗)

1、看课文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感知课文)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a.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b.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a.出示。an、ang,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b.认读生字。(自读,小组开火车读,看哪组读得准,注意“床、光、望、乡”及“静”的读音。)

c.游戏:“运西瓜”。(课件演示或把西瓜图贴在黑板上,每个西瓜背面都有一个生字)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西瓜搬上车,运到城里去吧!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a.指名学生朗读,评议。标出朗读节奏及重点词。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配乐朗读。

c.师生共同背诵。

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背诵时也要注意节奏)

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扮演李白做可以做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戴上头饰)其他学生评点。

全班齐背。(配乐)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

a.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b.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c.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六、扩展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古诗。

教学小结:

《静夜思》这是一首大家都会背的古诗。教学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我做了李白的头饰让生扮演李白并配上动作读。此时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在书写“目”有个别学生要把“目”写成“日”,对于个别学生课后还要再强调。

[《静夜思》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思、床、前、明、举、低、故、乡”8个生字,会写“头、乡、是”3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

2.学生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看图说话,引入课题:

1.出示课件,问: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看到这晴朗美妙的夜空,你想到了什么?

三、初步感知:

四、初读古诗,考查识字情况,进行识字:

1.像刚才听到的那样轻声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组内交流,把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

3.教师抽查学生识字情况(问学生认识的字是怎么认识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4.谁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把字读准确?

5.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同桌相互认一认,看谁认得多?

6.教师说生字,学生出示相应卡片。

7.去掉拼音,齐读生字。

8.教师抽读生字,随机连词。

9.游戏:找朋友。为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拼音朋友。(播放《找朋友》歌曲)。

10.将字卡贴在黑板上,问学生黑板上的字你都记住了哪些?你是怎么记住的?

五、熟读古诗。

1.自由练读。(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同桌读,小组读,你读我听,二人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抽生读;

3.分男女读;

4.齐读古诗。

六、感悟、理解古诗:

1.自由轻声朗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小组讨论汇报)。

2.想一想,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说说你什么时候见过“霜”。用动作表示“低头”、“举头”的意思。

4.你有过想念亲人的感受吗?具体说说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5.带着想念亲人的感受再读一读古诗。

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教师画出诗的节拍,强调古诗朗读速度要稍慢,要抑扬顿挫。

2.播放音乐教师边叙述情景边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抽生读(评议)。

5.指名齐读古诗,注意读出感情,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6.男女生赛读(评议)。

7.分组赛读(评议)。

8.同桌赛读,互相评议。

八、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教师引背、指名背、齐背。

2.表演背:假如你就是李白,请你边做动作边背这首诗。

3.活动:唱健康歌。

九、写字: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范写,并强调书写要领(“头、乡”是独体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头”字要注意两点的位置,“乡”注意两撇折的排列,最后一笔不宜过短,要与整个字相称。“是”字下面的“疋”不要少一横。)。

3.课件展示。“头、是、乡”三个字的书写过程。

4.学生写。书空、描红、仿写。(注意书写姿势)。

5.哪个字最满意,找出来和同座交流,指出你满意在哪里。并用大屏幕展示书写好的。

十、课外延伸。

古诗朗诵会。比比谁会背的古诗多,评出“小诗人”。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八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进取性高。教师经过各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敢于自信地表现自我、表现音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突破《静夜思》浓浓的思乡之情(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做到了:

一、朗诵作铺垫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让孩子们回忆并且有表情的朗诵学过的诗歌;为了进一步理解《静夜思》的情境,还让二年级的孩子解释“静”和“思”的含义;接下来,教师经过自我朗诵,学生个别朗诵,团体朗诵等形式,在朗诵时,抓住自我和孩子们的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情境;最终还让孩子们说说自我是用什么情绪来表达《静夜思》思想感情的。这些都为后面有表情的演唱作好了铺垫。

二、演唱来表达

我经过有表情的朗诵《静夜思》,让孩子们进入了其中的情境。演唱歌曲,就是对情境进行实施的时候了。为了更好的表达情境,先放录音两遍,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旋律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之后自我有感情的范唱,带唱,师生接唱歌词。小组接龙唱,全班完整的演唱。在各种演唱的同时,我随时注意自我和孩子们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在孩子们对歌曲比较熟悉了以后,就对孩子们进行情感导入,经过想象身边的和远方的亲人来找思念的感觉。最终,在演唱时就要把思念之情寄托在歌声之中。经过我的循循善诱,孩子们的歌声充满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绘画作补充

读和唱已经让孩子们进入了《静夜思》的情境,可我觉得还不够突出难点。教学刚开始,孩子们朗诵完《静夜思》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幅意境图,让孩子们找找与《静夜思》相贴合的画面。在教学快结束时,教师还让孩子们在另外版本《静夜思》的旋律中根据音乐,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本事和对诗歌情境的理解来给音乐配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九

问:图中表示的是什么时候?人们在做什么?你在做什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屏幕演示:李白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古诗,将近有一千首,他的诗想像丰富,风格豪放,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多,写得妙,简直就像一位作诗的神仙,所以人们就称他为“诗仙”。

二、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导入课题。

1、在这时候,李白又在干什么?(学生们大胆猜测)。

三、初读古诗,解决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和难认的字,就找拼音朋友帮帮忙。

2  再次读诗,把诗句读通顺,读连贯。

1)出示全诗,生字在诗句中出现。指名读。(相机点拨:“静”、“疑”、“霜、“故”“乡”组词语,做动作理解“举”、“望”。)。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流畅。(出示诗句与词语)。

3引导学生理解“故乡”:同学们,能大声地告诉老师你的家乡在哪里?能用一句话介绍你的家乡吗?(引导学生用“家乡”说话,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4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故乡”两个字的。

四、朗读全诗,理解感悟。

1 师:同学们都爱自己的家乡,那大诗人李白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已久,他想自己的家乡吗?自由地多读读古诗,思考老师的问题。

2生答:诗人想念自己的家乡。师:你是从哪句诗感受到的?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的动画。

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他举头做什么,低头做什么?谁来做一做这两个动作。

看课件,认真观察诗人是怎么举头、低头的。给你什么感觉?(沉重,伤心,难过)。

李白抬起他的头像举千斤重,举得好费力。孩子们,你们说这句诗到底该怎么读?

师用沉重的语气范读并画出节奏。哪些字该读重些呢?(举,思)。

生试着用沉重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3结合插图,说说如果你是作者,站在窗前,望着皎洁的月光,会想到什么,心情又会怎样。生答:当诗人望着圆圆的月亮时,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感到十分的孤独。

4带着这样的心情,在音乐声中再次朗读古诗,渲染气氛。

6、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注意节奏。

五、 创设情景,吟诵古诗。

1、 简介背景:当时李白25岁离开家乡,东游淮扬,不到一年,用去银两三十余万,钱也用光了,又得了一场大病。中秋的夜晚,别人都回到故乡,与父母、妻儿、朋友团聚。只有他独自一人躺在客店里,迟迟不能入睡,霜一样冷的月光铺满了房间,没有一个人给他添一件衣服,没有一个人给他生个火盆,没有一个人来照顾他,更没有一个人陪他说说话。他多孤独啊!他更加地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举起和低下的不仅仅是头,而是游子心中那重重的浓浓的乡愁啊!

2、同学们互相说说:看着明亮的月光,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

3、思念亲人——孤独地读诗。

想到了亲人:会想到哪些亲人呢?(父母、孩子、妻子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孤独地读诗,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读诗中表达出。

过渡:李白的这首诗写得多好啊!直到现在,每当月圆之时,想家之际,许多远在异国他乡的人们都会含着眼泪吟颂它。让我们把这重重的浓浓的乡愁带到诗中来吧!

学生们读诗。

六、指导书写“故乡”

1、 观察占格。

2、 小组交流。

3、 描红书写。

4、展示。

七、作业。

1、把《静夜思》这首诗读给家长听。

2、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静夜思。

——李白·唐朝。

望        明月。

思        故乡。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十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8.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十一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3、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说给别人听。

4、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现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比较重视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的幼儿教育或是家庭教育中,已经学会背诵多首古诗,其中又数《静夜思》最熟悉。再者,这首古诗诗句浅显,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意境。

知景、悟情,积累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会认读生字,会书写“目、耳”。

2、会通过看图帮助理解诗句,体会当时的思乡意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3、初步学会由看到而联想到,进行想像能力的培养。

一、揭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都说会背)

2、齐读。

1、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2、分层次交流: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

1、播放课件。

(1)观察并说说当时诗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2)那么古诗当中哪一句是描写我们看到的环境的。联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图理解。

(3)诗人李白看着眼前的月光,他想起了什么?

(4)把李白的思乡之情用诗句表达出来,就是哪一句?联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图理解。

(5)看,诗人多了不起,用简简单单的二十个字就把自己远在异地他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古诗。

2、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那当时你为什么会想起他?(触景生情)

3、当时大诗人李白远在他乡异地,低头凝视屋内银白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沉浸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播放课件,吟诵古诗。

1、开火车生字卡片认读,请生观察“光、霜、乡”的拼音有什么特别?渗透古诗押韵的特点。

2、分句认读诗句,指名四生读好拿着诗句排顺序。

3、齐读古诗,指导读好停顿。(板书)

4、大家学得这么好,靠的是你们认真看,认真听,认真想,对吗?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的“目和耳”。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2)、说说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学生练写。

(3)、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1、观察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收集李白的其他古诗并摘记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可以问爸爸妈妈或其他长辈,也可以自己查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生字,会背诵古诗。

2、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别人听。

3、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中一张照片让小朋友想起了自己远在异国他乡的妈妈……大诗人李白看到皎洁的月光,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小朋友,让我们再来和李白一起,做一回思乡之人。朗诵古诗。

2、拓展说话:那小朋友来看看这副夜景,(播放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凄凉、很伤感的感觉)

3、看书中插图,也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让你想起了什么?(很美好、很美丽的感觉)

小组内说――指名说。

(从说中,孩子们学会了即使是同样的夜晚,只要景物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也是不同的。)

二、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自己认读、认记“头和米”,师范写,生练写。

2、复习四个生字,选择生字,找朋友扩词。

三、巩固练习,强化积累。

闯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读。(领读生字。)

第二关:我会背。(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关:我知道。(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小组内比赛,选出获胜者,再由各获胜者进行比赛。)

四、教师拓展资料,把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会读,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背诵。

板书:静夜思

床前/明 月 光,

疑是/地 上 霜。

举头/望 明 月,

低头/思 故 乡。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十二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1)认真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并进一步的感受这首诗的美。

(2)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老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十三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一小学 陈群英。

我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问学生“疑”是什么意思?大家都同意怀疑的意思。将“疑”理解为“怀疑”的教师也很多。猛一听,这样的解释好象没有什么毛病,可如果仔细的2推敲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的接司是站不脚的。

在古代诗文中,“疑”除了怀疑的意思外,还有几个义项,其中有一个义项通“拟”,是类似、好象的意思。如“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好象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一样”,如果理解为怀疑的话,就让人感觉非常地别扭。“疑是地上霜”中的“疑”,也只好理解为“好象”才合乎情理,因为作者是在用“霜”来描述月光的明亮色彩,而不是怀疑地上有没有下霜。

“床前明月光”的“床”作何解。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教师 朱文献。

李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传统的解释是睡觉用的床。可在有些资料上把“床”解释为“井栏”(古汉语中确有其解),说古人用井代表家乡,人与井是不可分离的,有个成语叫“背井离乡”。有些教师看到这种说法后,认为这种解释更合理一些。有一位教师说:“我觉得应把‘床’释为‘井栏’。因为井都是在屋外的,诗人在夜晚,站在静静的院子里,看到井栏旁明月的光辉,就怀疑这是地上下了一层霜(霜是不会下到屋内的),所以才会抬起头来望明月,低下头去思故乡。”

笔者赞同对“床”字的传统解释,“井栏”之说可视为一家之言,但不宜引进我们的课堂。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上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描写的是客人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静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之中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月色不免吸引他抬头一望,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醒了。”(马茂元)。

这里有一个关键字:疑。如果把它理解为“怀疑”,那么整个诗句就不大好解释了,诗人怎么会怀疑起床前的地上有霜呢?马茂元先生解释为“好像”是有依据的。《汉语大词典》在“疑”字条中,有一个义项即解释为“类似、好像”。例句是王勃《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县流泻鸣琴。”(县:悬挂)李白诗中还有一个“疑”字也作“好像”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个“疑”字解释为“怀疑”就更加说不通了。

“疑”字在与小学语文第三册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为“好比、好似”,也即认为前后两句诗连起来构成一个明喻。这样解释起全诗来就觉得合情合理了。

把“床”解释为“井栏”,并非无懈可击,那个“前”字就不好落实。“井栏”四周的方位不是论前后左右的,“井栏旁”“井栏周围”都好讲,“井栏前”就不好讲。月光是照在“井栏”四周围的,这个“前”字恐怕就否定了把“床”释为“井栏”的说法。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十四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七个会认的字,掌握“浪花、一会儿、雪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激发情感,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通过理解词句,结合画面促进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感情朗读理解句子,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

教学课件图片。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有没有在软绵绵的沙滩上玩过?演示cai课件(画面:课文插图伴有海浪的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金色的海滩和美丽的大海中的浪花。(cai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配乐配图听老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一下读书的情况,这些字词你能读准吗?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标出句子。

出示课件:这就是金色的沙滩,我是指谁啊?对了,就是和我们小朋友年纪一样大的小女孩,她呀!正坐在沙滩上玩耍!

2、品读第二句。

渡:咦!听听,这时候谁来了?(浪花来了!)。

出示cai,听听海浪的声音。

(1)齐读第二句话。

(3)指名读第二句话。

(4)怎样才叫做“轻轻地走来了”请一个同学来示范一下。

(5)浪花卷上沙滩的声音很小很小,而且啊,他还轻轻地践到了我的小脚丫上呢!

(6)读这句话,读出浪花的“轻轻”,浪花的“悄悄”,读得时候要轻要慢。

(7)自由练习。

(8)指名读,谁能读得更轻!

(9)齐读。

3、品读第三句。

(1)看图说说。

(2)指名读第三句(出示第三句)。

(5)谁能笑着来读读这一句,读得时候注意把“笑得我”连起来读。

(6)自由练习。

(7)小组选代表比赛读。

4、小结:小浪花呀轻轻地走来,悄悄地给我瘙痒,把小女孩逗乐了,又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大海妈妈的怀抱里跟我捉迷藏做游戏!你们觉得浪花怎么样啊?(板“可爱”)。

你们喜欢可爱的浪花吗?

5、齐读这一段。

6、引导:老师有点不明白了,这可爱的浪花真能够迈着步子走来,真能够瘙痒我的小脚丫,还能够笑着跑回家吗?小女孩把浪花当作了一个和她玩耍的小娃娃啦!

(二)第二段。

出示课件:又听这回海浪声大了一点。

渡:不久,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又来了。这回它还是悄悄地来吗?

1、指名读第二段,标出句子。

2、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浪花是怎样来呀?

(2)唱着笑着”,对唱着歌儿高兴地来,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3)找两个人对比读读。

(4)指名读。

(5)齐读。

3、读第二句。

渡:可爱的小浪花唱着笑着跑来,给我带来了许多礼物。有些什么呀?

1)、指名读第二句话。

2)、这里有不懂的词语吗?“捧来”谁能做做动作,浪花真有礼貌。

3)、“捧来”了什么?请小朋友到沙滩上找找(贝壳小虾)。

4)、贴词丰富“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复合型的图片)。

5)、还可以是怎样的“贝壳”,怎样的“小虾”呢?(丰富他们的词汇,漂亮的贝壳可爱的小虾等)。

4、读第三句。

5、激情引导再读读这一段。

6、小结:你觉得浪花像什么?(板书:小娃娃)而且是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哪些词语说明浪花像可爱的小娃娃?板书:唱、笑、跑、捧。

(三)第三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板书:淘气、一群。为什么不说像“一个”淘气的娃娃?(有很多浪花)。

三、归纳总结。

1、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浪花像一群淘气又可爱的娃娃?划在书上,然后在班上说一说:(1.迈着轻轻的步子;2.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3.笑着跑回家;4.又唱着笑着跑来了;5.这次它给我捧来了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6.浪花跑去又跑来。)。

2、齐读课文,要读出对大自然的爱,对浪花的爱,要读得亲切,充满感情。

3、课文中的“我”通过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写出了浪花淘气又可爱的动态,把浪花当成了一群淘气的娃娃。出示句子:

浪花象一群淘气的娃娃。

天上的白云像飞奔的马。

彩虹象一座美丽的拱桥。

仿照这个句子来说说话:

小狗的脚印像__________。

弯弯的月儿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象___________。

五、总结升华:学完了这篇课文以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了?

板书:轻轻的悄悄地。

可爱淘气一群娃娃。

笑唱跑捧。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十五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下载歌曲《我爱北京_,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词;将这篇课文大声地朗读3遍,想想写了什么;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毛主席是谁。(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听歌曲《我爱北京_。

2、教师为学生做人物简介。(课件展示毛主席的照片,介绍毛主席的革命历程。)。

这首歌曲是唱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敬爱的毛主席的。(出示毛主席画像)。

人物简介:毛主席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人们唱给他的歌更是不绝于耳。

3、总结:是呀,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的革命奉献了一生。他就像那红红的太阳,让人感到温暖,让人感到亲切。

4、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瑞金城外的沙洲坝,看看那里的乡亲们是怎样怀念毛主席的,好吗?(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音乐是极具感染力的,以歌颂毛主席的歌曲直接导入,渲染情境,迁移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题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想:部分同学可能不理解“吃水”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请教一下别的同学或者自己先来猜一猜,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弄明白。)。

预设:

(1)“挖井人”是谁?“吃水人”是谁?

(2)为什么“吃水不忘挖井人”?

2、认识生字“忘、井”。

3、你知道课文中的“挖井人”是谁吗?“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谁?说说自己的理由。

4、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认读它们。比一比,看谁读得又正确又响亮,而且能记住它们。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设计意图:用自学提示法进行引领,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同桌讨论,紧抓课文题目,理清课文脉络,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符合“先学后教”的核心理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抽读生字。

要认识的生字:吃忘井村叫毛主席乡亲战士面主江住没以。

2、找到难理解的词语:瑞金、领导、革命、解放。

3、汇报交流,分享记字方法。

(1)认识新偏旁“心”“广”。

(2)教师课件出示含有生字拼音的词,学生运用开火车法认读。

(3)出示没有拼音和词语的生字,学生认读。

(4)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自由汇报,使学生加强对生字的识记。

4、读课文解疑。

初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进行“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语言环境中继续识字。

(1)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指导学生通顺、流利地读课文,并进行评价。

(2)同桌互助理解词语。

(3)自由读文,思考提出的问题哪些是可以回答的。

谁“不忘挖井人”?(沙洲坝的村民们。)。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男女生齐读。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词语会读了,再去读课文,这在认知结构上,是个“反刍”的现象。在读通课文这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采用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人人参与,以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继续识字。

四、指导书写。

1、认读“吃、叫、主、江、住、没、以”,并组词。

2、重点指导:吃、没、以。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结构特点。

(2)观察教师范写,讲解笔顺,学习新笔画“横折弯”。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播放音乐、指导书写、提示学生书写姿势。

4、学生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在学生描红临写的过程中,教师播放音乐。教师不要忘记学生是初学写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书写姿势。教师在教室里观察,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效结合。

五、布置作业。

搜集更多的关于毛主席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2、认读生字:吃忘井村叫毛主席乡亲战士面江住没以。

3、认读词语:挖井、战士、不忘。

4、用“不忘”练习说话。

5、过渡:同学们太棒了,希望你们在学习课文时表现得更加出色。毛主席是伟大的,人们世世代代歌颂他,赞美他,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财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瑞金城外的沙洲坝,去寻找毛主席昔日的身影。

设计意图:复习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复习并掌握已学的生字。

二、回顾课文,质疑问难。

1、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

预设:

(1)毛主席和战士们为什么要给乡亲们挖井?

(2)这口井和一般的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探索,质疑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三、体会缺水困难和有了井后的好处。

1、出示水井图片: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幅图,这是什么?(这是一口井。)这就是毛主席帮助乡亲们挖的那口井。毛主席为什么要挖这口井呢?谁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句子)还有谁也找到了这句话?看看你能不能读得比他好。

2、在老师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过这样一段童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手帕。”连洗手帕的水都没有,可见,那里是多么干旱啊!

3、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沙洲坝没有水,会遇到哪些困难?

4、学生想象,自由汇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现在让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你想怎样读?

课件出示句子: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1)“很远”说明了什么?

(2)启发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7、过渡:今天,老师把这又清又甜的井水带来了,谁想喝?喝了这口水,你想说什么?(这水真甜呀!)喝了这口水,你想到了谁?(毛主席。)喝了这口水,你感受到了什么?(毛主席真是个大好人呀!)喝了这口水,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谢谢您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喝了这口水,你觉得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能处处关心人民群众的人。)。

8、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读一读第1、2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带进课堂,实现情感的迁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基调,训练表达,培养语感。“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活动。在这几个自然段的教学中,先通过想象练说,充分引导学生体会缺水会遇到哪些困难,再读好课文。

四、体会人民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

1、过渡:毛主席这样关心人民,那沙洲坝的人民又是怎样怀念他的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乡亲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2)看课文插图,石碑上刻着什么?

2、引导:谁知道石碑上说的“不忘挖井人”的人指的是谁?(沙洲坝的乡亲们。)。

3、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指导学生理解“时刻”这个词:新中国成立以后,沙洲坝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饮水思源,忘不了是毛主席为他们带来了新生活,于是就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4、引读:当他们看到这口井时,毛主席带领战士们挖井的情景历历在目——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当乡亲们喝着那新鲜的井水时,毛主席仿佛微笑地看着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人们想念毛主席,尊敬毛主席,一股股暖流在乡亲们的心中激荡——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5、小结:如今,我们的祖国变得富强而美好,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游客到瑞金参观,而且一定要喝上一口井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有了毛主席,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都想念毛主席。)是的,不仅仅是沙洲坝的人民怀念毛主席,全国人民也忘不了毛主席。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披肝沥胆,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

6、指导学生带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把课文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文中的重点段,为突破这一重点,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思考、想象、表演、表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要让学生们勤于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十六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三首古诗,你们还记得吗?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吗?(请三位同学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8.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

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案设计篇十七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1课时。

1、每位学生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说说自己看到的。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7974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