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堂吉诃德读后感篇一
中国学者周作人在《欧洲文学史》中写道:塞万提斯“以此书为刺,揭示人以旧思想之难行于新时代也,惟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时之讽刺,至今或失色泽,而人生永久之问题,并寄于此,故其书亦永久如新,不以时地变其价值。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际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堂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现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堂吉诃德也,此可深长思者也”。
在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后,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却”,拉着邻居叫桑丘·潘沙的农民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在两次外出游侠冒险中,闹了无数的笑话,傻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苦役犯当作被迫害的骑士,把皮囊当作巨人的头颅等等。做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在周围人眼里,堂吉诃德是一个对骑士小说走火入魔了的疯子,但他却不以为然,大战风车就足以成为他在人前人后吹嘘的资本。他深信自己是一位行侠仗义的中世纪骑士,决心以后亲历危险,解救苦难,建功立业。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么一些人为了心中得到理想乡,面对众人的不理解和现实的打击,或愈挫愈勇,或渐渐消沉,也许他们心中的伊甸园和堂吉诃德的骑士梦一样,不过是白露与泡影,虚无,然而不管最后结果是否达成目标,他们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韧性都使这段经历镀上不一样的光彩。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科学家叫万户,他一直热衷于研究研炼丹技术和火器制造。在晚年时期,他萌生出一种想法——想利用火箭将人送上天空,目睹天幕以上的世界。他尝试用民间自制的烟花来产生动力,于是发明了一种自制火箭,在一把椅子上装满47枚烟花,自己捆绑在椅子前面,两只手各拿着一个大风筝,然后让仆人点燃这些烟花。最终在火箭的推动下,万户也升上了天空,但由于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引起爆炸,万户也葬身在火海之中。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飞往航天的英雄,尽管万户的行为看似荒诞且愚蠢,但也正因这种探索的精神,也推动人类对天空向往,人类社会也不断进步。
书中,堂吉诃德被同村的加尔拉斯果学士假扮的白月骑士彻底打败后,卧倒在床,一病不起。临终前,他最后的理智在垂危中醒来,发现过去自己的荒唐严厉斥责了科幻骑士小说,并且立遗嘱说全部遗产留给侄女,但是侄女如果嫁给骑士的话,一分钱也不会得到。这个伟大的“骑士”在传奇一生的尽头回归了现实,也揭示了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
堂吉诃德读后感篇二
一下子勾住了我匆匆忙忙的脚步。
“金色的太阳为我送行,美丽的金丝鸟唱着愉快的歌谣,我的丰功伟绩必将彪炳史册!”听,一定是主人公堂吉诃德在欢快雀跃地歌颂了,我真想飞快地跑到他跟前,严肃地劝告他:别再这样了,幻想仅仅是幻想,清醒一点吧!
此时,我也想到了幼儿园时候的我,十分想当一位公主,一直像跳舞一样在大家眼前摆动着裙子,笑眯眯地问大家:“我漂亮吗?我是公主吗?”后来我渐渐地明白了,外表并不是那么重要,我也不可能成为童话中的公主,但我依然是爸妈心中的公主。最后,堂吉诃德也终于清醒了,他像小鸟一样快乐地说,“我再也不当勇士了!”
堂吉诃德说过“如果人人都像我一样行动起来,我想世界会变得更加温暖!”这句话始终印在我的脑海。我爱阅读,阅读使我成长。
堂吉诃德读后感篇三
此书之名,我已瞻望已久了。读了后,我就像被点了笑穴,大笑不止。
大笑
这本书中有不少的可笑之处。当我看到堂吉诃德因太想试一试骑士的生活,骑着老马,与风车作战时,竟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是何等傻事!一个骑士怎么会如此天真?至于他把人人都知道的铜锅说成是万能的金头盔,那可笑程度就更不用说了。"他是最糟糕的骑士,还是最勇敢的傻瓜?"
讥笑
读完了这本书,我逐渐冷静下来了。仔细一琢磨,这才发现堂吉诃德是一个让人瞧不上眼的"丑角".他受伤后却不认为自己已经受伤,原因是"小说中没有任何关于骑士受伤的语句".就像《堂吉诃德》的作者讲的那样,"骑士道精神的影响力很大".堂吉诃德真是有些让人瞧不起。
苦笑
《堂吉诃德》把像堂吉诃德这样的人连他一起讽刺了一通。其实"堂吉诃德"是当今一些人心理的真实写照。曾经看到报纸,说,一个年轻人因为想看看"天堂"是什么样子,险些丢了性命。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异常沉重。用父母的话说,就是"理想主义惹的祸".
现在,我从堂吉诃德这个荒谬可笑的活教材中明白了,我们还是应该把现实生活放在第一位。不然,也许会落得像他们那样的下场。
堂吉诃德读后感篇四
这个名字一开始我就很熟悉,但对全书内容并不了解,所以更激发了我读下去的愿望。
从网上我了解到《堂吉诃德》原名《匪夷所思的拉曼查却士堂吉诃德》, 作者是塞万提斯。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堂吉诃德》问世以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国家都流传着。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庸俗之作,主人翁的神经质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并且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
有人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永远前进的形象”。堂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名词,成了脱离实际、热忱幻想,主观主义,迂腐顽固,落后于历史进程的同义语。堂吉诃德的形象在今天仍保持它的意义。《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堂吉诃德读后感篇五
阿隆索.吉哈诺因阅读骑士小说而萌发成为游侠骑士,行侠仗义、助弱扶贫、扬名万世的念头,改名堂吉诃德,从此开始为人所耻笑而又艰辛的生活。第一次出行被人打得动弹不得,被驮在驴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终以被人装在木牢里带回村里告终;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学士装扮的骑士打败后郁郁寡欢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终一病不起。
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去年的雀巢,今年没有鸟。我过去是疯子,如今头脑已经清醒;我曾经是拉曼查的堂吉诃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吉哈诺。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诚能够换回诸位从前对我的尊重。……”堂吉诃德的这番话出现在他生命的终点似是所谓的清醒却更像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当堂吉诃德的最后时刻终于到来时,他遗嘱的公证人刚好在场,他说,从未在任何一部骑士小说中看到过任何一位游侠骑士能像堂吉诃德那样安祥而平静地死在自己的卧榻之上。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一对矛盾中极大的一个受难者,不平的冤魂。
每一个读者都会对堂吉诃德骑士的不切实际而哈哈大笑,然而,堂吉诃德骑士不仅仅具有令人发笑的地方,更有令人敬佩之处:他嫉恶如仇,总是正面向他的“敌人”发起不屈不挠的冲锋。然而,堂吉诃德骑士这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荡然所剩无几了,这种品质早已无影无踪。
《堂吉诃德》读后感6
去年寒假,我听了妈妈的介绍,看了一本叫《堂吉诃德》的名著,这本书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写的,文章写得非常非常风趣幽默,读完后令人不由得佩服塞万提斯丰富的想象力和他的杰出才华。
翻开书刚刚看了一点,我就不由自主地笑了. 堂吉诃德原来是位乡绅,过着自在的生活,可他对骑士小说很着迷,甚至卖地买书,还有一间专门放骑士小说的屋子。由于他看得多了,就异想天开地把自己当作了一位游侠骑士,从而干出了一件件“惊天动地”的荒唐事。
读到这里,我觉得他放着舒适的生活不过,偏偏去过危险的游侠生活,实在是一个荒唐的人,但是,我又体会到他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堂吉诃德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面对人们的嘲弄,他依然抬起高贵的头。他坚信自己是一个勇敢的骑士,同时,他也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揭露批判了社会的丑恶现象,也赞扬了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所以,相隔四个世纪之后,这本书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我被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深厚的文字功底,风趣幽默的语言而深深佩服!以后,我还要多读课外书、多观察思考、多写多练,争取做下一个“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读后感篇六
时光匆胧易逝,浅薄记忆中初阅的《堂吉诃德》,只对“大战风车”、“攻击羊群”攻击狮子的滑稽故事略有映象,而这本书在当时我那年幼无知的心中,也只不过是个打发课余时间玩物,并未就此深思。
今日,再翻开这本书,乾坤万象已大有不同。这是个怎样的故事?我只用两个词为你解答:疯子,圣人。
在我心中,堂吉诃德是疯子,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亦是圣人。他对理想有着疯狂而又不切实际的追逐。作为一个生不逢时的骑士,他身行这个骑士精神不复存在的世界,却依然与生命搏斗:长着麻脸的村姑是举世无双的美人杜尔西内娅小姐;风车是舞着爪牙的巨人;客店老板是高贵的公爵……在别的“正常人”眼光看来,这是一个疯子无疑。可是堂吉诃德却并非这样。其人格复杂性不能简单用一两个词概括。只要不谈骑士道,他就是一个完全的正常人,可况在此之上他更是一个举手投足之间都展现强烈个人魅力的绅士。他谈吐文雅,富有智慧,连平日里将他看作是笑话的人也不得不钦慕他的学识和思维。可一旦触及他的理想,他就又变成了一个十足的疯子。关于这点,细细研究,其实颇有趣味。有时,圣人和疯子之间的距离,也许并容不下一个时代的喘息。人们常为过去的事颂扬,人们永远在厚古薄今。孔圣人一生都在孜孜矻矻的追求周礼,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还在向往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老时代。尽管人类的科学一直在发展,时代不断在进步,但从现在以后无穷无尽的时代里,还会永远有人认为自己这代不如上一代了。这其实并不是坏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就何尝不是人们永远会有的对一个对更美好的时代的向往?总会有像堂吉诃德这样向往古老精神的人存在他们身体力行,用智慧与双手保存时代的火种,并将之传递万世。他们是可爱又可敬的人,他们是时代的拾荒者,也是后世文明的钥匙。他们也许落后和不合时宜,在庸俗的人看来荒诞和古怪,但只要是有同理心人,至少会对他们存一份敬意,因为他们做的,是别人做不到而有极富意义的事情。如果你问我,堂吉诃德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会笑而不语,他不需要定义,他的存在便是存在本身。“我生性自由散漫,不喜欢拘束。我谁也不爱,谁也不恨。我没有欺骗这个,追求那个;没有把这个取笑,哪儿玩弄。我有自己的消遣:我和附近村上的牧羊姑娘们规规矩矩地来往,还要看管自己的羊群。我的心思只盘旋在这一带山里,如果超出这些山岭,那只是为了领略天空的美,引导自己的灵魂回老家去。”这是堂吉诃德。
合上书本,并不觉得惋惜,堂吉诃德,你走吧,祝愿你回到那个群英荟萃的骑士时代。而我会一直停留在这里,读书,学习。我会以你为榜样,增加自己的智慧,锤炼自己的品格,最重要的是:实践你的善良。
再见,骑士。
堂吉诃德读后感篇七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读了《堂吉诃德》这本书。初看,真的不懂,但回头再细细品味这本书时,确实有不少感悟。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名叫阿伦锁﹒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效仿骑士出外闯荡。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到一副破烂不堪的盔甲,自己取名叫堂吉诃德,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为自己终生效劳的意中人。然后他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按照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他的行为荒诞不经,自己也经常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这本书时,我以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种道理,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粱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堂吉诃德的行为有时是疯狂的,但是有时候却能说出有哲理的话,看来,堂吉诃德这个人说他聪明,却很疯傻,说他疯狂,却很有见地,说起话来,他总是头头是道,理论正确,谈吐高雅,而他的行为,却又常常冒冒失失,荒谬不已。我从书中读到许多类似的疯狂与明智之间的强烈对比,他,不疯,疯的是这个世界,没有公理,只有强权。
堂吉诃德将所遇到的奇事,全部归咎为与他作对的坏魔术师,这些坏魔术师是谁?毫无疑问,那就是他谴责的对象——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堂吉诃德所效忠的情人是谁?不是那杜尔西内娅,而是他的精神支柱。但是,所有的一切全不真实,所以,唐吉诃德在临终的时候,才悔悟,虽然他最后充满喜悦地求得了上帝的宽恕,但是却为全书定下了悲剧的基调:游侠精神——除暴安良,杀富济贫,公平正义失败了,国家腐朽了。
堂吉诃德读后感篇八
一般关于这本书的看法是它兼有戏剧和杯具的元素。说它喜剧,主要源于主人公在书中的行为与思想都是十分滑稽可笑的,从而构成了喜剧元素;说它杯具,是因为堂吉诃德虽然内心有著完美的愿望、崇高梦想却想借助于骑士精神来实现,并且得不到世人的认同,这当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构成了杯具。
而在我看来,这本书应当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杯具才对。即使它真的包含了一些喜剧元素,那也只是塞万提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杯具性而特意为之。一喜一悲的映衬不是喜剧愈喜,而是杯具愈悲。因为我始终认为,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杯具的艺术性要远高于喜剧的艺术性。喜剧只能用作一时的欢娱,而杯具才能让人反思。
对于塞万提斯来说,一部不能引起反思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明白,彼时的西班牙王国正日渐衰落,同时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也在那里发展起来。复杂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下,所有人都陷入了困境。王国所以期望能够用骑士精神来加强统治,塞万提斯则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嘲弄了骑士精神。
而作者大概并没有嘲弄堂吉诃德,因为堂吉诃德实际上是一个受害者。相反的,主人公的英雄品质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不是为了忠君、护教,而是为了扶危济贫、改革社会;他勇敢而善良……除此之外,他还具有渊博的学识。能够说,如果他不是看了那些骑士书籍,他必须能够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但他就偏偏看来那些误人的骑士小说。这样,他的渊博学识、优秀品质就反而“成就”了他“喜剧”的一生。世事之无常,瞬息万变,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也能够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人何以由一个天才变成蠢材?又何以由一个英雄变成一个小丑?就作品本身而言,我们似乎能够从作者的时代背景得到答案;然而既然这本书能够流传至今,就足以证明它在每个时代都具有其现实意义。
什么是杯具?所谓的杯具就是把世间最美的东西撕碎了给大家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堂吉诃德》贴合这样的标准。他把主人公身上种种优秀、完美的东西都“转化”成了被世人嘲弄的理由,成就了一部“喜剧”;恰恰是这样的“喜剧”造就了主人公的杯具人生。也许世界就是这样,一边是喜,一不注意就滑到悲的那一头了。这并不仅仅存在于这样那样的历史变革期,也不仅仅存在于人性受到xx压迫、xx荼毒的时代。
传奇作家塞万提斯在这本被认为代表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中勾勒出了一个既颠且痴的游侠骑士的形象。说他颠,是因为他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说他痴,是因为堂吉诃德从来都是那么固执,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真实的世界——当然他可能也看到了,但他却一点也不相信。
堂吉诃德能够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虽然这样形容他稍微有一点讽刺意味在里边。毕竟他的“特立独行”是有悖于世人的普遍认知的。他的特立独行不可是他敢于与天斗、与地斗,还体此刻他在应对世人嘲讽时能够自得心安。非但如此,他甚至还认为整个世界、所有人都错了,想要“拯救”世界。
他让我联想到了阿q。可是在塞万提斯的笔下,他比阿q更“q”。阿q在应对世界的时候,心里很清楚拯救是个十足的异类,挖空心思获取一种“精神胜利”以自适。而堂吉诃德则不然,他浑然不知拯救头脑中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于现实中的世界,反而认为是别人错了。因而在他的观念中,根本就不存在如何自适的问题,而是一门心思与他眼中的巨人、恶魔决斗,不让他们为害人间。仅从这一点上看,姑且不论他的行为是否有意义,我们能够说,堂吉诃德比阿q的“境界”要高,并且远超诸愚人痴人之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752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