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1:32:05
优秀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1-02 11:32:05     小编:书香墨

探究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我们应当时常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突出自己的优点和亮点,同时也要坦诚面对不足和问题。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进行参考和学习。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一

一、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特点包含3点,即地域性、效益性以及包容性等。

1.1地域性

城市园林景观在地域性方面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这一特点不但是园林景观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园林景观固有的一个基本属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方与北方的植物园林在植物种类等各个方面上存在极大的差别。比如我国北方城市中,在其园林中最为多见的树种就是落叶树木;而在我国南方城市中,其园林内的树种大多数是常绿阔叶树木,一年四季常青。

1.2效益性

城市园林景观,不但要具有植物景观的效益性,同时,还必须包含城市园林建设所必须具备的生态效益。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城市园林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植物的美化、绿化上,这一效益是园林建设所独有的功能,是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所不具备的。作为一门艺术的园林景观,不但要对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还必须将城市的生活特色与文化特点展现出来,所以,城市园林景观效益的体现,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人员不懈追求的重要内容。

1.3包容性

植物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历史,通过园林设计与植物搭配的方式可以将其展现出来。城市园林景观的包容性主要表现在园林的幽径、假山以及多种多样的植物等方面。将园林景观的包容性充分、有效的展现出来,且对其包容性进行不断提升,是展现城市园林特色的关键手段。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2.1因景得宜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基础就是地形。由于地点与环境条件的不同,园林景观会进行灵活多变的景物组合,依山靠水,将自然美景都充分利用起来。所以,对园林景点的布置而言,地形的规划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形的因素。

2.2安全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区,是广大民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所以,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在空闲的时候到景观区休闲、娱乐。但是园林景观区同样隐藏着不安全因素,尤其是对部分弱势群体而言,极易出现安全性事故。所以,在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将安全性充分考虑其中。例如在池塘的边缘,可以设计具有装饰性的安全护栏,从而避免人们不慎掉入水中;应该定期对一些玩具或者运动器材进行维修、加固,甚至是更新,以便有效确保居民的安全。

2.3实用原则

我国古代的庭院具有田园气息,在庭院中通常种植各种草药或者果树。然而,不论是庭院还是城市园林景观区,所种植的植物功能都必须符合多元化的特点,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观赏性,同时,还应该具有实用性,尽量在园林植物种植中实现绿化、美化、香化等。换句话讲,就是在城市园林景观绿化过程中,将植物的各种因素都充分考虑进去,例如花色、叶色、姿态以及体形等,以便保证城市园林景观周边绿地中常青,同时,保证植物色相的多样化,使园林绿地的艺术性得到提高,进而打造出具有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情境。

三、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路分析

在城市园林的立意布局与景区中不同主题的分配,以及园林的精神功能与物质内容等均展现多元化的美学思想与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才使得现代城市园林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而言,具有极为深远的启迪意义。

3.1汲取现代艺术理念,开拓园林景观的设计思路

人类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为后世子孙的发展留下大量的文化遗产,而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中得以转变。怎样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运用,不仅能够与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相符合,同时,还必须具备鲜明的现实意义,这就成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艺术逻辑方面所急需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古典逻辑推动了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意大利台地园等园林的快速发展,并使其辉煌于全球;假使现代逻辑无法进行本质性的改革,那么就难以推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变革。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园林景观设计师施瓦茨与沃克等人,在设计理念与思路上都或多或少受极简主义艺术的影响。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极为繁杂,不只是单一的艺术思潮对其发挥作用;同时,也是由于多样化的现代艺术思潮的不断发展,使得不同种类的艺术出现交叉与融合,进而实现艺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清晰的分类,是较为困难的事情。然而城市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个基本前提之下,即不仅能够充分符合现代人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同时,还必须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符合。

3.2注重现代技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对自然景观的表达方面,人们显得更加的游刃有余,并且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打造更加优美的园林景观。将先进技术引入到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用来造景的方法与素材加以改进,同时,也对美学观念进行有效的更新。通常,古典园林在技术条件方面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与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景观的完美表现,不能使景观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极为有利,同时,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内融入最新的设计素材。所以,先进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领域的创新与改革发挥着极为深远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不管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景观,其设计灵感均来于自然,自然景观是不断更新、不断改变的。植物的枯荣、四季的交替以及河流的枯竭等,都将推动自然景观出现明显改变。但是引入的现代技术因素中,更为重大的意义就是对一系列生态观念的引进,例如系统观、平衡观等。在引进最新观念的帮助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对自身的设计观念进行更新与转变,将设计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且将周边生态环境的范围与影响纳入考虑的范畴,例如和不同种类的鸟类、昆虫、动植物等之间的关联性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对上述因素加以高度重视。

四、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生活环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区内的景观环境,已经逐渐发展为人们极为关注的内容。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受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高质量的人文环境所影响,所以,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城市绿色园林的设计、规划与建设。另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在对园林景观加以设计与规划时,应该摒弃原有的成见,不局限在现有的经验中,不断发挥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建设富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自然、舒适、优美的城市生存环境。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二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将综合城市建设理念和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保证现代园林景观与城市发展的需要相吻合,两者能和谐发展。这样通过对城市园林景观方案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设计工作,保证城市景观效益、生态效益达到最大,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的落实。

3.2园林景观生态要与城市本身生态要求相适应

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园林景观作为重要的部分,设计的同时要将城市自身对生态的需要进行满足,帮助城市建立良好形象。好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帮助城市美化环境,还从一定程度上将城市旅游业开发,带动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能否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与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设计工作人员进行设计的同时要关注园林景观设计与城市自身的生态环境的吻合度,尽量的保证园林景观与城市自身相融合。此外,因为目前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在居住区以及工业区建立绿地,保证处于重型工业建筑当中的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3.3景观设计的复杂化

由于地域文化差异性明显,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和追求差异明显。园林景观设计在寻求产品的精品化、个性化的同时,还需面临不同人的.需求与不同行业间的协作,不断拓宽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在满足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基本设计思路下,也要避免因工业化而导致特色消失、设计雷同,应发掘出特色地域文化,提炼出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形成特色景观元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观设计所面对的群体越来越广,曾经只为少数富贵阶层服务的景观变为了社会化的商品,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必需品。由于行业竞争和审美提高的压力,也促使设计师不断去追求设计质量,进行大胆的创新,运用各种相关的新技术不断尝试推陈出新。使用工业化时代所创造发明的新材料与新技术,结合各种不同元素和设计风格,因地制宜,创造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富有时代特征的新景观。

3.4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倡导地域性和多元化的文化包容精神是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的原则,寻找特色文化,保持差异化设计建设,不能抹杀掉地域文化精神。现在城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对于不同的城市没有新鲜感,到处都是一个模子刻画的,对于游人来说可能只有品尝当地的小吃才能感受下地域文化的差异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应该坚守地域民族文化精神,就应当承认地域文化差异,倡导个性化的发展。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对外交流、对内传承文化最好最为直观的载体,对外交流而言要能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形式;就自身景观设计发展来说要担负传承优秀文化、展示民族特色形象和气质;针对地方发展要展示出地域环境、人文精神、名族文化。这要求我们的设计要去研究民族化东西,更好的发展乡土化、个性化的当代景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保证按照有关的园林设计理念来进行,不能够完全照抄西方先进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而是要充分将城市的人文环境、自然风光和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情况,综合西方设计观念和我国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观念,保证将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不断的提升,保证全面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作用表现出来,同时能够将人们的需要充分满足。

参考文献

[1]井炜.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园艺,,16:65.

[2]徐陈娟.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江西建材,2016,22:185.

[3]岑画眉.论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水文化的表达研究[d].东南大学,2016.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三

我国有很多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人员,可是并未真正具有非常多的能够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目标进行确定的设计工作者。即便具备非常强的景观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可是并不能够将城市发展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设计当中并未充分的将园林景观的功能实用价值全面考量,并未有充分的长远规划景观设计的思想。

2.2园林景观设计不合理

虽然园林景观的设计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就目前的园林景观的建设情况来看,在设计之初就存在问题。虽然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较多的休闲娱乐的场所,但是由于设计缺乏规划,导致现有的园林景观并没有因地制宜,与整体城市环境之间存在冲突。另外,现有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内容较为单一,由于苏州园林景观的成功典型,在全国各地都是存在一些模仿的痕迹。但在园林中种植的一些花卉有些因为环境不合适,会出现生存期较短或者是无法实现设计目的的结果。不仅如此,部分园林景观的设计虽然较为美观,但却不能实现涵养水土的作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的污染。

2.3現代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着盲目追风的现象

目前发展非常迅速的园林景观,一味的照搬照抄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的问题非常严重,当前园林景观建筑一般都无法将大众对园林景观欣赏的需进行满足。与此同时,当代的城市对原理景观建筑的需要量非常巨大,有的企业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经常照抄园林景观,一旦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肯定会出现明显不搭的情况。

2.4文化冲突

现代城市中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与城市的整体设计之间相互呼应,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各个省市之间的地理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城市发展中的文化积淀也是有所不同。但是在现有的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味地模仿西方或者是模仿一些比较典型的园林建筑,导致在城市中的园林景观与整个城市的整体风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仅不能够给与城市的局面精神的享受,还会产生出一种“逆反效果”。特别是一些具有现代感的园林景观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驾驭,一旦造成与城市人文环境之间冲突的问题,还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四

: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进行了解析,园林景观设计要与当地环境相协调,要体现地域特色,因此在设计中要融入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要以地域文化为素材,并进一步继承发展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在表现地域文化时要遵循独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地域文化的解析包括文化元素解析、文化特色抽象事物解析、历史场景解析。

地域文化是指受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影响,并随着它们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固定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是独树一帜、历史悠久。园林景观设计是指运用园林和工程的技术方法,结合区域的地形、植被、建筑等进行计划性、人为的改造。使城市景观设计趋于合理,园林景观能保护生态环境,有观赏价值,又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有紧密的联系,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素材,园林景观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只有在园林景观中融入地域文化,才能使其具有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地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园林景观设计包括人文艺术和自然环境,这二者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独具特色的素材,地域的变化也会影响着园林景观的设计,使其呈现地域特色。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可以对地域文化进行筛选和挖掘,从中寻找设计灵感,再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地理现象,使园林景观呈现地域文化的魅力,独树一帜。

好的园林景观在设计时,应该结合现代文明挖掘吸收传统地域文化中的精华,从而使园林景观极富张力,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历史韵味。游客在观赏过程中,既能体会到独特的地域文化,又能体会到当地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智慧、文化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城市盲目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自身地域特色,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时要突出地域文化,使其变得灵动、绚丽。现代文明、外来文化的不断发展,给传统地域文化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不利于先人精神文明和智慧结晶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要把传统地域文化融合到现代的园林景观中,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传承和发展。也能使园林景观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创新感,丰富了其内涵,提高了其艺术价值,因此园林设计体现地域文化既是建设特色城市的要求,也是传承发展地域文化的必然选择。

3.1独特性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就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这样才能丰富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使其营造出地域性的文化氛围。

3.2整体性原则。

文化的形成与当地的环境有密切联系,地域环境主要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园林景观的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融入当地环境中,呈现协调性、一致性。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体现地域文化的同时,不能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且要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园林设计要从全局出发,要合理规划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注重对当地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使历史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4.1文化元素解析。

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具有自身特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使其呈现独特性。但地域文化元素种类形式丰富,不能毫无选择的堆砌在一个园林景观上。而是要认真挑选、规划,使其与园林景观充分结合,相得益彰,既能呈现传统地域文化,又能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地域文化元素整体或一部分直接设计在园林景观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椰树是海南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海南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呈现出浓厚的南国风情。眉山是历史文化名人苏轼的故里,这里的园林景观处处都有苏轼的诗词,体现了当地浓厚的文化底蕴。

4.2文化特色抽象事物解析。

除了把地域文化因素直接设计到园林景观中,也可以把这些文化因素进行抽象、简单化的加工,在园林景观中只保留其抽象轮廓、视觉形体等。这种园林景观设计使其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艺术特色。如秦皇岛奥体公园中的海鸥雕塑,并没有详细刻画海鸥,只是用抽象的手法、流畅的线条勾画了海鸥的大致形体。流畅的线条、简单的造型、展开的翅膀在展现海鸥这一秦皇岛海滨城市特有的事物之外,雕塑本身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手法既使雕塑发挥了标识秦皇岛海滨城市的作用,又给人带来审美享受。

4.3历史场景解析。

当地的历史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也应该融入历史元素、历史场景。历史元素包括地域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场景,园林景观通过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观赏者者联想到具体的历史情境,在感悟历史的同时,也会体会到园林景观深刻的文化内涵、浓厚的地域特色。如黑龙江的尚志公园、王府井大街的雕塑等,都是在景观的地面、墙上、木桩等地方展现历史场景。这些历史场景的融入设计,使园林景观具有特殊性,甚至成为获得当地人历史文化认同,吸引游客的点睛之笔。

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不可分割,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解析,既能增强园林景观的内涵和艺术价值,使其具有独特性,从整体上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又促进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可以直接保留完整、典型、历史文化价值高的建筑。也可以抽取典型元素符号,用现代手法把它们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使园林景观既有观赏价值、艺术特色,又展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4]杭慧.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xx(7):316.

作者:吴富荣单位:厦门贝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五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强,人们在追求高楼大厦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城市的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从而应运而生了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更加注重因地制宜,最大程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添城市魅力。

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1保护多样性原则

在园林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依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生态的同时合理利用地域植被进行设计。这样既保护了地域原有植被,避免了地域破坏,又达到节约园林设计成本的目的。

1.2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

在园林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植被的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考虑到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进行选择性的种植。对于不同类型的园林采用不同的设计原则,根据当地地域特色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的园林设计。在园林植被选择上要合理选配,避免物种间的排斥不适应。

1.3合理安排原则

园林的景观设计为城市建设增彩增色,根据城市特色及地理环境特点,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合理安排规划,在突出城市特色的同时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六

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使得水资源较为紧缺,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合理运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雨水收集利用方式的重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1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用水现状

1.1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紧缺的表现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逐渐增多,但我国水资源有限,使得一些园林景观中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绿化工程的持续发展。很多城市都建有喷泉、鱼池等园林用水景观,由于水资源缺乏,使其处于干涸状态,使这些景观失去了原本的观赏价值[1],进而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的园林绿化带苗木得不到灌溉,使得一些苗木干枯而死,给园林工程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也导致园林景观生态防护能力逐渐降低,不利于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1.2城市园林景观中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有的园林工程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使得城市自然水系数量逐渐减少,河流水系可利用水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导致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很多设计师为了方便取水,使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景观设计用水,不但使城市自来水越来越紧缺,还对优质自来水造成浪费。大多数景观对于水资源要求较低,完全可以利用雨水、二次用水对植物进行灌溉[2]。但由于设计理念不合理,使得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度不够,影响了城市园林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七

摘要:文章前半部分阐述美和审美本质与特征、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后半部分以城市美学和景观设计的思路为主体,重点介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美学;美;审美;现代园林

一.美与审美

1.1美与美的概念

1.1.1美的认识

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今天,创生了无数美的事物,美的文化。人们都谈论美、知道美、追求美,但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在“美”这个维度上却存在问题:“美”日渐变得单一、绝对、普遍,缺少个性的丰富,缺少差异性,美的丰富内涵被削弱,也失落了其真实的意义。其原因在于美学和艺术的理论和生活中的美相互脱离,人们在美的理论中找不到美的要求;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片面的审美教育;各色审美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感性生命的压制,从而导致美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带给人的愉悦、丰富的感觉没有了。

1.1.2美与审美的关系

人对于“美”如何理解,他也就如何进行审美。审美何以作为人性丰富与完善的根据,为什么要用“审美”去审视人的发展与完善?原因应该在于审美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能够使人超越有限并给人以自由。接着,提出审美观是怎么样的,决定了人如何去完善自身,如何去创造生活。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崇拜型”的审美观,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神”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崇拜,是对人性的压制;在人的独立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感受型”的审美观,是一种“物化”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人为的、对人为之物的感受。人要对自身的发展有所超越,要向着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迈进,就要形成真正能够满足人性的生成和完善的审美观,。

二.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

2.1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表现

2.1.1对称与均衡

处于中心轴两侧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称作对称。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

我国的古建筑造型形式中常用对称的构图。例如北京故宫的房屋、大殿、天安门城楼及金水桥均采用对称的形式。对称是我国建筑和民居布置中传统的手法。

对称形式包括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四种。

均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保持平衡关系,它在视觉上产生形态的安定感。

2.2.2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三.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

3.1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

3.1.1当代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的目标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design)的进行。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

3.1.2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

3.1.4城市设计的规律

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

四.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思路

4.1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1.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需求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4.1.2城市园林景观的空间与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五.结束语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园林不仅依靠形式上的美,还必须具备艺术美,才能从根本具备审美的要求。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4期

[2]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1

[3]华中建筑.1995年第03期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八

2刘赟,王娇.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1)。

3何建顺,宋希强.新加坡热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15(19)。

4陈文婧,阿丽娅阿布利孜.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12)。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九

民族文化属于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是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不断升华的结果。园林景观设计者如果对民族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就会在其设计中加入文化元素,大幅度提升园林景观的外在形象气质。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来体现的,更不是对民族文化的全面继承,而是对民族文化糅合、创新之后的一种承载方式。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总结历史之后,不断升华和艺术化的特有民族符号,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衍生出许多新的意象和产品。民族文化本身的内涵性极强,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者来讲,恰好可以借助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来提升园林景观的内在气质,使设计更加具有内涵和审美性[1]。民族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并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意象符号和建筑构造来实现,也并不能单纯的借鉴本土民族文化体现,实际上,民族文化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一些本土文化虽然具有强烈的本土特征,但是其源头又来自于国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是含蓄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此外,在采用外来文化元素时,很容易使本土民族文化被掩盖,如景观设计中,过分强调欧化设计,大量选用具有西方格调的植物和建筑,必然会使我国本土文化消失殆尽,不但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体现,更会使园林景观蒙上一层过浓的商业气息,降低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敛性。

合理运用民族元素能够恰到好处的体现民族文化,简单的符号罗列不仅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还会在表达方式上词不达意,无法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特征。在运用民族元素来体现民族文化时,需要讲求整体性和统一性,使人们置身其中能够产生历史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有特殊关联的民族元素,往往需要通过一一呈现的方式来体现,如十二生肖是一个整体,如果直接引用这一元素,不必做隐匿处理,只需要全部罗列出来,但是如果只选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就会使特有符号缺失,无法体现“十二生肖”的真正含义。总之,园林景观借助民族元素来体现民族文化,需要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主题设计思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情感态度来安排建筑、植物和摆设,避免使人产生“元素展览”之感。虽然堆砌元素的呈现方式并不值得推崇,但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也并不缺乏成功案例,尤其是对典型民族元素的堆砌可以凸显景观特征,如我国最初在庄园建设中,虽然一味的照搬欧式建筑,但是经过一段历史时期后,这些庄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群,并形成自己的建筑优势,成为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奇迹。

(一)浑然天成。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力求将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天衣无缝的整合在一起,形成浑然天成的表现手法。虽然建筑格局、植物布局和物件摆设都由人为因素来控制,但是人为安排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融洽的自然世界。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想要体现民族文化,就要掌握必要的人工技巧,避免破坏自然美感,出现过多人工开凿的痕迹,通过民族元素与自然元素的巧妙搭配,逐步升华景观设计,达到传递民族文化、沟通情感的目的。

(二)实用性。

园林景观的主要功能是用于休憩和欣赏,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还要注重人们的基本需要。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是园林景观功能的一部分,因此,在民族文化的设计构思中,不能忽略其景观功能的实用性。对于休憩工具的设置、路灯建设、公共卫生间建设,需要合理布置规划,注重满足观赏者的基本需求,便于人们使用,可以将这些工具、建筑与民族元素相融合,既能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又能体现民族文化,如有些景观设计中,采用传统木质建筑来搭建公共卫生间,可以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避免过于突兀。在亭子、长廊、长椅设计中,既要考虑这些建筑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要考量其实用性,并根据实用性来安排具体的尺寸和距离,如果只注重建筑形体的外在美而忽略其实用价值,再美好的景观设计也不能算是成功的。

(三)意境美。

民族文化中的意境美既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一种设计手法。如“借景”手法是我国自创的一种构造方法,可以无限扩张景观的表现张力,使建筑层次更加分明。意境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利用有限的视觉环境创造出一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美好环境,为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意境美,我国古代园林景观中有许多设计都是与文学元素相融合的。中华民族与西方文化在思考模式方面有很大差异,中国人在认知事物时,常常依靠想象和感觉,强调对有形事物的无形升华,而西方人则注重用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意识来认知事物。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暗示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构造手法。为达到设计理念,一些设计者会将一些矛盾性、对抗性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尽管这并不符合景观设计原则,但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就能够为观赏者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体验。

(四)科学布局。

园林景观的占地面积和所处地理环境一般是固定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想要更好的体现民族文化,就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特点、采光需要等来构建空间布局,处理好宏观布局与细节设置,避免在民族文化表现中,采用不合理的民族元素。如有些传统建筑样式并不适合本地区气候环境,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会有很大难度,或者根本没有可行性,无疑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四、结语民族文化承载着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民族智慧,园林景观设计想要与之结合,就需要从中提炼出精华元素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以此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作用,降低商业气息。园林景观设计体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借助民族元素,借景助景、以小见大,还原自然。但是运用这种设计手法时,不能毫无章法的简单罗列民族元素,需要以民族性的设计方法入手,避免出现过于形式化的东西,从而丧失民族文化固有的深沉感。在运用民族性的设计方法时,要配合当地的环境特点,注重因地制宜的体现民族文化,达到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十

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时,常常会考虑修建人工湖泊供人们观赏,这种人工水系景观不但能够达到观赏效果,还能成为雨水收集引流的渠道。以北京植物园为例,设计师在植物园中设计了3个人工湖泊,使人们在游览植物园能够观赏,还能把附近地区降落的雨水集中收集到人工湖泊中[3],使得人工湖泊水资源较为充足,能够为周围的植物进行灌溉,减少由于植物水资源不足,导致植物枯死的情况发生。当城市园林景观的可利用面积不够时,相关人员可以把蓄水池建在地下,通过引流的方式对周围的.植物进行灌溉,确保植物健康生长,从而达到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

3.2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

土壤具有蓄水池的功效,能够减少水分流失,尤其是植有绿化作物的土层中,具有较强的自然雨水收集储蓄效果。当雨水渗透到土层中,相关人员可以在地下修建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还能收集屋檐流下的雨水并通过管道引流,最后引入到园林景观植物中进行灌溉,增强土层中植物的储存水量。渗透到植物中的雨水还能对植物根茎进行过滤,减少多余的杂质成分,从而使地下蓄水池更加纯净[4]。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以加大人工修建河道的弯度,减少雨水冲刷土层的速度,减少雨水流失,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3.3建造漏水型园林景观

我国南方地区有充足的雨水资源,如果缺少对雨水的合理利用,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修建漏水型城市园林景观,让雨水流到地下水系中,存储雨水,从而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灌溉。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修建漏水槽的引流水道,把水道与蓄水池相连接,这样会使一部分雨水流入到地下水系中,另一部分雨水流入到园林景观的蓄水池中。不但能够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还能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使用,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城市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绿色发展的主要标志,其中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利用,不但能够减少对自来水的浪费,还能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使城市园林景观植物有充足的水资源,从而实现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硕.基于雨水利用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2姬晓敏.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收集利用方式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11)

3袁璐.城市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的植物景观设计探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十一

摘要: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实践过渡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介绍了“嵌入式”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通过五个教学模块进行详细说明“嵌入式”教学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邵锋,包志毅,宁惠娟,谢云,郑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02:96-98+101.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十二

在城市园林景观区域内通常情况下会设计各种人工河道、湖水等水体景观,这些水体景观不仅可以作为观看的景致,也可以在经过改造后称为雨水的引流渠道。例如我国北京地区的植物园当中就建立了三个人工湖,并且通过园区内的人工河道将西山、樱桃沟等地区的自然雨水资源收集在园区内部。这种人工湖为其周围的植被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在种植各类植物时可直接从湖内抽提湖水进行灌溉。而当城市内的土地面积有限时,则还可以在地下构建雨水池,并通过管道引流到地面进行灌溉。

3.2增加土壤蓄水量

土壤是保持水分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具有绿化带种植的土壤对于雨水的蓄水能力非常强,其中雨水下渗后可以通过地下雨水池进行收集。通常情况下城市内各房屋的顶部均装有倒水截流的管道,但大多数管道均是将雨水引入楼顶后白白流失,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该利用这些引流管道,将雨水导入楼前的绿化带当中,这样就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同时绿化带当中植被的根茎还能够对雨水当中多余的杂志进行滤过处理,使得蓄水池当中的雨水得到净化。另外,增加人工河道或明沟的弯曲度,这样可以达到缓解雨水冲刷速度的目的,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雨水流失量。还可以在绿化带上增加临时蓄水池、透水槽等。

3.3构建漏水型园林景观

在我国南方或沿海雨水量充沛的地区可以构建漏水型的园林景观,建立楼水槽等,使雨水能够与地下河水汇流。同时还可以见楼水槽的水道与园林内的蓄水池相连通,这样就能够保证部分水进入地下水当中,而另外部分则进入到园林雨水池当中。但是这种直接漏水的方式较土壤渗水更难控制,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降水量、蓄水池储水功能以及净化功能等进行核算,然后利用相应的技术对水体的质量进行控制[2]。

3.4园林景观道路和广场雨水利用方法

在园林景观当中道路和广场所占的面积较大,并且这部分的结构不能栽种绿化植被,也就不能利用土壤对雨水进行收集。其中道路本身的宽度较小,但是其长度较大,因此不能使用渗漏管道对雨水进行收集,这样会导致利用成本增加,而是应该在道路两侧建立排水斜坡,将甬道上的雨水均排入两侧的绿化带当中。园林景观当中的广场本身覆盖面积较大,而且在广场上活动的人较多,因此不能在广场下直接建造地下蓄水池,而是应该在其周围的绿化带下建立蓄水池,在广场四周建立雨水渗漏管道,将雨水汇集到蓄水池当中。

4城市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净化系统的应用

以北京朝阳区内某公园威力,该公园在时开展了园内雨水收集系统改造工作,并且在时正式投入使用。在系统的建造方面,利用渗漏管道将雨水汇入到蓄水池当中,其中渗漏管道铺设位置包括绿化带、假山四周、主体道路等,蓄水池则位于公园的中央位置,略偏西方向建设了一片面积较大的绿地,蓄水池即在绿地之下。该公园设计师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将绿地直接设计为土壤滤过系统,并配备有滤池。根据系统运行后的计算显示,该园区内每年的年雨水储蓄量为1.2×104m3,而园区内总用水量为1.6×104m3,也就使得自来水的消耗量降低到3.5×102m3,为园区大大节约了自来水资源。同时园区内还建立了水资源循环系统,其主要以土壤滤池作为主要的净化设备,雨水可以在渗漏和运输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减少了运营成本。当雨水降下后可直接流入到蓄水池当中,然后经由水泵将其提升到土壤滤池,进过净化后就可以被运送到净水池当中,而净水池内也设有相应的水泵和管道,其中一份用于绿地的灌溉,另外一部分则直接被运输到人工湖内,将人工湖内水质变差的水体更换排入到蓄水池当中,再次进行循环利用[3]。该园区不仅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同时对山体和市政雨水收集管道也进行利用,从而增加了雨水收集量,提升了园林景观区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度。

5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是保持城市内的生态平衡,因此其水资源的供应非常重要,应该深化雨水收集改造工程,利用雨水循环净化系统提升园区内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同时将市政管道也接入园林当中,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红军.浅析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j].中华民居(旬刊),(05):102~103.

[2]付尧涵.雨水收集利用方法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北京大兴生药基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01):108~112.

[3]吴欣,崔鹏.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高校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j].地下水,(05):162~165.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十三

摘要: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实践过渡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介绍了“嵌入式”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通过五个教学模块进行详细说明“嵌入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嵌入式;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邵锋,包志毅,宁惠娟,谢云,郑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02:96-98+101.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十四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就是地形,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形就会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不断挖掘自然美景为园林景观设计所用。地形的规划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景观设计必须根据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2地形与环境相协调。

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地形与环境的协调性,可以有效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文化不仅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文化既可以彰显文化的历史价值,同时还能使得文化景观设计更富有内涵。

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文化元素,通过园林景观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展现给大家,让大家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发扬和传承。

2.2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升华。

不同的城市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园林景观反应了社会生活和城市的人文坏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见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文化元素,可以真实地反应人们生活状态,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将文化升华,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价值。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文化不仅可以得到有效传承,还可以与不同地段的文化在社会交融中互相融合,将文化应用到当地的园林景观中去,展现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景观文化的展现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从小环境融合到大环境中去。

我国文化多种多样、历史悠久,有着地域性、传统性和文化性,同时还有着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鉴赏价值,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将文化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人们在对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进行文化鉴赏的同时,也是对园林景观艺术的肯定,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感和价值。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发展道路上,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既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内在要求。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有着很好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园林景观设计是艺术的延伸,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文化来提高景观的文化内涵,增加景观的鉴赏价值和意识感,同时使得我国优秀的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下去,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十五

以城市园林绿化为核心,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提出了园林绿化景观的养护管理途径,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整体效果,并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养护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也为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凸显出城市绿化工程和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对此,要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视程度,根据城市环境条件和绿化需求,制定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方案,提高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做好后期养护管理工作,保证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综合质量水平。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探究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设计及养护管理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景观设计内容

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景观设计工作要依托原有园林设计理论,融合城市建筑学、植物学、美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需要各个学科专业人才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现有景观的科学设计与规划,符合城市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规律。从本质上看,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就是在指定自然环境范围内,由设计人员进行区域地貌设计、植物设计、建筑设计等,并以美学角度入手,设计可供人们休憩和游玩的自然环境,要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可观赏性和实用性。

1.2设计重点

1.2.1利用生态元素。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中,要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原有自然环境的改造和设计,以保护为基础标准,提升原有地形、生物和植物等相关生态要素利用效率,降低设计投入成本,对该区域环境进行大范围的绿化和改造,以达到生态效益和公共效益的最大化。根据这一思路,在设计实践中,以维持生态平衡为基准,到建设区域现场进行分析考察,通过实地研究,分析该建设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和生物活动因素,寻求满足景观设计需求的自然环境生态元素,但绝不排除设计需求以外的生态元素,综合创作,完成这一生态设计作品。例如,在进行石塑设计中,将原石、地貌、植被等元素综合在一起,形成自然生态面貌,拓展设计思维和想象力,提高设计方案的塑造性与欣赏性,再通过工程技术进行写实与修饰,进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综合质量水平。1.2.2全景协调融合。在设计前,要了解城市历史建筑景观和文化背景,保证建筑景观完整的前提下,加入适当的设计元素,利用碑文修饰建筑景观,让游客不仅看到建筑景观,还了解到历史建筑物的文化背景,不仅保护建筑景观,达到最佳的设计规划效果,提高建筑景观利用价值,为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添光加彩,降低施工设计成本,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综合质量水平。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标志,也可以反映出城市整体规划力度和人文环境,这对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十分关键。

养护管理工作是园林绿化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一些建设单位过于重视园林建设工作,而没有重视养护管理工作,降低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综合质量。在实际养护管理中,园林绿化工程养护管理时间较长,管理强度和操作力度较大,景观养护管理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支持,整体投入资源大,建设方很容易由于无力支撑而放弃养护管理工作,弱化园林绿化景观养护管理的作用。同时,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植被成活率受很多因素影响,原始绿化面积存在一定限制,增加了园林绿化景观设计难度,使得景观设计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环保意识还不到位,园林景观会受到一些破坏,绿色植被和花草被肆意采摘,造成大量植被死亡,经济损失较大。对此,要给予园林绿化景观养护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第一,制定完善的养护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养护管理技术,规范操作行为,提高养护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有序性;第二,制定完善的养护管理计划,根据植被生长情况,综合规划,从水、病、虫、修等方面入手,确定养护管理方法和时间,提高园林绿化景观的整体环境质量水平。第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思想培育和专业训练,让管理人员意识到园林绿化景观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养护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效果。

综上所述,在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景观设计内容,从生态元素和全景融合等方面入手,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景观设计的综合水平。并加强园林绿化景观养护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案,提高人员素质,进而达到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养护管理的最佳效果。

[2]王亚军。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xx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十六

首先,根据场地的现状条件,通过对场地现有地形的整理,模拟自然湿地的场地条件塑造湿地区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区块形体上进行有效的整合。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较好的处理自然滩涂的表现方法,形成岛链式形体,同时平整的区块在平面中也更好的进行规划处理。二是通过道路系统的形体整合,在这个层次上道路系统的走向不仅决定了区块功能的相互联系,而且道路形体的美观也决定了观者的感知。

2.2场地景观的改造方式。

在进一步对现有水系和土地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后,通过尽可能实现土方的平衡利用,合理确定不同形态水体的形态和现状地形的改造程度,进而塑造较为合理的场地结构。在生物群落的改造方面,通过筛选采用优良的乡土物种为主要植物种类,对本土化的植物群落进行重新构建,同时对鸟类和鱼类的栖息环境等本土动物物种进行生态恢复的重建,恢复原有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2.3场地功能布局分区。

绿化隔离带位于整个场地的南部,主要以种植陆地植物为主,林中有一条主要游园道路贯穿整个林区,同时在隔离带周边设计休闲广场和私密空间供进行集会和短暂停留。休闲区是场地景观设计的核心,游人可以在该区域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在设计时首先通过对原有场地的改造,完善园区的游步道系统,对场地的主要出入口进行重新设计,完善交通组织功能、增加游客服务中心。同时在休闲区还包括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园、邻水广场、老年活动场地等,形成功能和景观的完美结合的单元体,完成整个场地的功能布局分区。

2.4景观规划的细节设计。

(1)道路交通设计在对湿地景观交通流线设计中,区域道路主要以观光道路和游步道为主,并配以木栈道道路系统,动态的交通流线构成湿地景观体验的主要形式。在绿化隔离区域,道路设置主要以自行车道和电瓶车道为主同时在主要的景观节点间设置停放点和休息区,在休闲区内的道路则主要以游步道为主,在湿地保护区则多架设木栈道平台。游步道多采用不规则的文化石和碎石铺路为主,并配以延伸的木栈道平台,利用不同的灌木、地被植物等丰富的高低层次,进行隐形道路的区分,尽量做到既满足生态廊道的贯通又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补充。

(2)水岸护坡设计区域湿地的水体驳岸选用自然线条的基本形式即生态驳岸的处理方式为主。通过对水坡地形进行少量人工处理使水岸与水域形成舒缓的自然过渡,营造临水植物的生长空间。在有些人流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水岸空间的处理上设置了木栈道系统,来满足游人体验湿地观察生物的需要,在对木栈道进行建设时采用底层架空结构用来减少建筑对湿地水岸空间的影响。

(3)植物造景设计根据场地湿地水域的特点水面到基地的过渡由深到浅,因此在植物分配种植中,依次种植湿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将湿地植物与湿地水体相结合。

3结束语。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市湿地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在调蓄雨洪、控制径流污染、维持地区水量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湿地建设中要着重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与修复,并在城市适宜的场地尽量增加人工湿地,使湿地与周边环境相联系,在管理雨洪过程中实现雨洪资源化。结合低影响发展技术,在流域尺度上设计雨洪管理景观设施,集水、输水、汇水景观并非单独发生作用,而且作用也并非单一,它们根据湿地场地特点和总体规划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发挥综合作用,增加了城市湿地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创造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十七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凭借它特有的艺术价值占有重要一席,古往今来人们寄情山水,也把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私家园林的建造艺术融为一体,两者在创作过程中相辅相成,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境。

山水画;私家园林;文人化;豫园。

本文通过对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简析,并以海上名园豫园为例,探索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对书画艺术和造园艺术中共有的表达手法进行学习。

山水画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两千多年前的丝织品和壁画上都已有山水画的存留,著名的北魏壁画《女史箴图》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洛神赋图》中都能体现出当时山水绘画的技法还略为简单朴拙,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特点,这个时期称为中国山水画早期孕育阶段。隋朝时期,展子虔的山水画《游春图》颇具古意,工整细巧且色彩浓烈,开青绿山水先河,也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而史料记载,汉代时私家园林已兴起,建筑选址处多风景秀美,但从规模和内容形式上都还依存皇家园林的模仿建造。魏晋时期,隐逸之风和佛道盛行,寄情自然山水的社会风尚促使了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生成和普及,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既包括城市私家园林,也包括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2.1山水画技法变革唐朝时期社会安定,宗教绘画逐渐趋于世俗化,中国山水画也有所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有着鲜明特点的两大绘画流派逐渐形成,分别是青绿山水派和与之对应的以吴道子为代表的作,把中国绘画的文学性表达了出来。画家张躁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根本原则,五代时期的荆浩将勾填、勾染画法变成了“皴法”,中国山水画在技法上迎来了一次大变革。到了宋代山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南北方特点对比显著,北方派雄壮挺拔,南方派淡墨意仙。2.2人文写意园林唐代私家园林的建造规模胜于魏晋,尤其是中唐以后,诗画艺术引入园林创作,写实写意的文人园林开始兴起。“唐人尚法,宋人尚神”,两宋禅宗的流行使得宋人的造园艺术也趋于重精神,轻形式的手法。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建造更为普及,许多文人和画家都参与其中,他们把诗画意境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创作中,使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呈现出从自然山水园到写意山水园的改变。北宋时期造园的技术和艺术均达到了历代最高水平,且数量多分布广,在内容和形式上已趋于定型。这一时期的造园手法根据山水画主题,融入诗词,楹联等与园林建筑相结合,相得益彰,神形兼备。元、明时期的造园技法也凸显写意之风,并延续到清代进而发展到高潮,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园林有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留园和豫园等。

元代山水画进入转型时期,即用水墨代替彩色并占据了画坛的统治地位,元代初期画家赵孟頫主张书法入画,即运用墨色深浅变化来呈现出色彩的效果。这一时期文人中普遍出现的重法轻意的美学思想,他们强调应注重绘画意境,借景抒情,不拘泥于绘画礼法,因此形成的文人派写意山水画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人物著名的“元四家”。明代画家大多沿袭前人的绘画内容,而清代山水画在董其昌的影响下各展所长,清初以“四画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在野派画家不拘一格的画风把清代山水画又推向了高峰。

4.1饱满布局和延伸空间豫园始建于1559年,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豫有平安安泰之意,作为私家园林它是明代江南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主要风格体现。古代私家园林一般多建造于城区近郊住宅之旁,作为人们生活起居空间的一个延续用来怡情养性,但用地上多受限制所以规模偏小,造景时多为平地挖池、种植花草树木。豫园的布局因受市井用地限制采用建筑朝向园内,视野不算开阔,借景创作上也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将主要的山石景观设置在院内的中部位置,如园中四丈高的黄石堆积大假山,其他次园和小空间分布在周围,布局饱满,主次分明。豫园的景观适合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鱼乐榭的花墙及半洞门所打造的延伸空间也给人以无止境的视觉感受,如山水画般的缥缈悠远。4.2曲直结合动静相宜《园冶》写道:“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建筑先有厅堂,后有楼阁、亭轩、亭榭,游廊贯穿其中,豫园采用的小尺度造园手法,典型的建筑二层或多层楼阁设计,在水体之上,建筑屋顶的翼角高高翘起,整体轻盈玲珑,又能避免木架结构免于雨水淋湿受潮腐烂。古典园林遵循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创作,复廊与方亭结合,山水相依,主要有几种形式:潭、瀑、池、涧。豫园多以水池为中心,向心聚向的格局,水体规模不大但造型上曲折,赋有节奏感,地势平坦中取水的流向,动中有静,园中三曲板桥贴水而筑,建筑之上可临水赏月,极富诗意。4.3细节造景隔墙和漏窗的组合充分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对景观的处理,通过漏景借景以及隔景障景把园林景观的多面观赏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点与山水画的作画技巧如出一辙,形成若隐若现的意境,把自然景观里的细节与画者的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豫园中的5条穿云龙墙,活灵活现瓦鳞通透,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充满动感富有生机。植物造景的诗意手法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赋予中国古典园林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诗情画意。像豫园这样的传统园林在植物配置上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又不失自然,花草植物与山石的排列组合讲究画面感,错落有致,应接不暇,颜色上相得益彰。名树古木百年生的就有30多棵,匠人将植物和石头组合成一幅幅山水画,结构上高低错落,疏密有秩,继承了唐宋时期的造园特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相尊重,相辅相成的,万物皆为我所用但不为我所有,传统园林景观的造园手法和艺术传达体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张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园林意境创作。当代设计更需要从传统的理念里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古为鉴,因地制宜地去传承创新。

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篇十八

道路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也使得在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最需要考虑的是温州城市道路景观的绿化设计。所谓绿化设计,则是指在城市的道路隔离带或路侧绿化带的设计中,要设置相应的植草沟、植树沟,并根据季节的变化种植不同的植物,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使得雨季到来的时候,截留雨水。而当雨水过于饱和的`时候,则进行有效的储存,这样能在干旱季节的时候,给道路周边的植物进行灌溉。

2.2道路景观的材质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是温州海绵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除了对景观的绿化设计加以重视外,还要慎重选择合适材质。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道路景观最好选择可渗透的路面。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从而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一方面增加了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从而有效地促进水体渗入地下。

近几年,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对于自由活动空间的需求加大,温州城市广场这一景观也迅速地出现在建设之中。同样作为海绵城市构建中的一大景观,其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人性化。从实用性的角度上考虑,广场在地砖的选择上最好是能够透水的,而且地砖下面还要铺装一层透水混凝土,这样才利于雨水的渗透。而从人性化的角度上考虑,城市广场本来就具有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将休闲设施等项目纳入整个海绵城市的构建中,并在一些配饰的选择上采用不同色彩和样式的组合,进而提高广场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2.4自然景观的调节设计。

每一座城市都是由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而所有的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是最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因此注重自然景观的调节设计是最利于温州海绵城市构建的。城市自然景观主要是由河湖、湿地等组成的,它们作为海绵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可以有效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甚至还能对局部的气候进行调节。鉴于自然景观的重要性,有效扩建城市河湖,湿地等景观建设的面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雨水比较集中的区域,更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自然景观的建设项目,从而发挥自然景观所具有的调节作用。

3结语。

当下,我国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尤其是每当夏季雨水增多的时候,诸如温州这样的沿海城市很容易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水城”,从而对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够较好地调节城市的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伍业钢.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7079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