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精选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06:46:04
先秦诸子散文(精选13篇)
时间:2023-11-02 06:46:04     小编:念青松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先秦诸子散文篇一

(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200)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性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讲人要讲故事、善讲故事,是《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性质决定的,不管是易中天,还是其他主讲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说,讲故事,是电视讲座维持收视率的关键。不必举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讲故事,堪称历史学科最大的优势,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历史的灵魂是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另外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做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讲故事”,“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2]台湾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堪称“深入”历史人物、课堂讲故事的成功探索。

为了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说明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打个比方,让学生加深理解,几乎是所有经验型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易中天教授在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不同境遇时,他说:“西周时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诸多邦国,众星捧月般地尊奉着周王国和周天子这个共主。春秋时期,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在天下,维持国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战国时期,星星变成月亮,月亮变成星星,既有天狗吃月亮(三家分晋),也有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许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来还要公开当猫。”在第六单元“继往开来”中,易教授说:“对先秦诸子,对百家争鸣,我有三个比方:足球场、铁匠铺、手指头。为什么是足球场?因为能活跃思维。为什么是铁匠铺?因为能锤炼思想。为什么是手指头?……因为能启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动化

课堂教学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很多学理性的内容比较枯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硬骨头”。而要把“硬骨头”变成“香饽饽”,关键就要看教师业务功底和语言功力。教师的语言如果老生常谈,味同嚼蜡,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教师的语言如果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演讲的风格有三个境界,一个是“正说”,一个是“趣说”,一个是“妙说”。而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既有趣说,也有妙说。他独辟蹊径,运用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把历史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在语言的运用上,易教授有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社会早已变化,原因和环境也不复存在。只有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还在困扰着我们。正所谓: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这枫桥之夜,我们是该用旧船票,还是该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这艘客船呢?”;“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这可真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韩非子认为,君临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权力。有了最高权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家天下制)这样精细周密、严丝合缝的制度,怎么会面临崩溃呢?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二,借用时代化语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办学)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此外还有编制外的。比如陈亢(音刚),我怀疑就是编外粉丝。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吗?”;“《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什么叫‘使门人为臣’?就是安排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

第三,借用生活化语言:“孔子没有找所有的学生,他找的是学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贡、颜回”;“这真是妙不可言!颜回和子贡,一个比一个会说话,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听,却一个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比较靠谱的是子路”;“用得多的,据说是儒家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其实这是忽悠!”;“阴谋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

第四,借用俏皮话。例如:“这样一来,人与天,人与神,人与命的关系就全变了,而且越来越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就是越来越不把天、神、命当回事”;“如果星星的实力变得比月亮还大,枪杆子也多,腰杆子也硬,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

中学的历史课堂不是百家讲坛。我们的历史课堂,在讲课的对象、目标、性质等方面,都与百家讲坛存在着原则性差异。但是,隔行不隔理,何况百家讲坛的节目毕竟还是讲课。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讲课艺术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作者简介】刘庆亮,男,1969年生,山东省邹平一中历史教研室主任和学校师训处主任,山东省教学能手,省课程专家团成员,滨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其他援引均略)

[2]历史教学编辑部.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第一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0)

先秦诸子散文篇二

我在大学的时候,学过一门《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化》,在这门课上我们学习了十多位先秦诸子,包括孔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等。他们都代表了那个时期中国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习这些先秦诸子的时候,我并不是学的很轻松,因为他们的思想比较深刻,需要认真思考和阅读。但是通过努力,我从这些书籍中学到了很多。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谈谈我学习先秦诸子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于阅读先秦诸子的难点

阅读先秦诸子最大的难点就是他们的思想极其深刻而且有些古怪。阅读这些书籍,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思维模式转换一下,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文化背景。例如,《庄子》里的“周公天下,舜封不过田,禹拜不出门”这句话,其实是想表达在传统社会中,君王应该放弃自己的私利,才能领导好整个国家。而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是很重要的。

第三段:先秦诸子的影响

先秦诸子的思想并不只是在当时的时代有影响力,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让社会更加和谐;老子的“道”思想,让人们明白事物的本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很多启示。所以,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助。

第四段:如何有效地读先秦诸子

阅读先秦诸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思考方式。首先,我们需要对作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作者的思想表达;最后,在阅读之后,我们需要总结自己的思考,对书中的内容有所总结和反思。

第五段:结论

通过学习先秦诸子,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度。同时,我也了解到,阅读并理解先秦诸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思考方式。但是,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并取长补短,为今天的社会提供更好的思想和智慧。

先秦诸子散文篇三

(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200)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

“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性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

“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

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专业知识的限制,我们一般都深感棘手。易教授讲诸子百家,其中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无法回避。他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讲故事,二是打比方。

主讲人要讲故事、善讲故事,是《百家讲坛》这档电视节目的性质决定的,不管是易中天,还是其他主讲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可以说,讲故事,是电视讲座维持收视率的关键。不必举例,大家都心知肚明。而讲故事,堪称历史学科最大的优势,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说“历史的灵魂是讲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但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教科书的枯燥、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本来非常精彩的历史变得很无趣,面目可憎”,“史学变成这个样子,一半是因为体制的问题,另外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所以,“做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讲故事”,“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2]台湾张元教授《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堪称“深入”历史人物、课堂讲故事的成功探索。

为了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说明白,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打个比方,让学生加深理解,几乎是所有经验型教师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易中天教授在这方面更是老辣。比如,在分析分封制在西周和春秋战国的不同境遇时,他说:“西周时期,星星是星星,月亮是月亮。诸多邦国,众星捧月般地尊奉着周王国和周天子这个共主。春秋时期,星星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在天下,维持国家秩序的不再是天子,而是霸主。战国时期,星星变成月亮,月亮变成星星,既有天狗吃月亮(三家分晋),也有大鱼吃小鱼(诸侯兼并)。而且,拿掉了许多小耗子的大耗子,后来还要公开当猫。”在第六单元“继往开来”中,易教授说:“对先秦诸子,对百家争鸣,我有三个比方:足球场、铁匠铺、手指头。为什么是足球场?因为能活跃思维。为什么是铁匠铺?因为能锤炼思想。为什么是手指头?……因为能启迪智慧”。

把枯燥的事情生动化

课堂教学要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无论哪个学科都有很多学理性的内容比较枯燥。处理不好,就会变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硬骨头”。而要把“硬骨头”变成“香饽饽”,关键就要看教师业务功底和语言功力。教师的语言如果老生常谈,味同嚼蜡,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更加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教师的语言如果生动活泼,幽默诙谐,那些枯燥的内容就会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演讲的风格有三个境界,一个是“正说”,一个是“趣说”,一个是“妙说”。而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既有趣说,也有妙说。他独辟蹊径,运用现代视角和平民立场,把历史表现得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在语言的运用上,易教授有四个基本方法:

第一,借用流行歌曲。例如:“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社会早已变化,原因和环境也不复存在。只有他们提出的问题,比如如何治国,如何做人,还在困扰着我们。正所谓:月落乌啼,已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那么请问:今天的你我,还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在这枫桥之夜,我们是该用旧船票,还是该用新船票,或者干脆不上这艘客船呢?”;“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这可真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韩非子认为,君临天下,靠的不是道德,而是权力。有了最高权力,自然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家天下制)这样精细周密、严丝合缝的制度,怎么会面临崩溃呢?原因也很简单:都是月亮惹的祸!”

第二,借用时代化语言。例如:“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孔子办学)等于一个人又办北大又办清华。这还是在册的,此外还有编制外的。比如陈亢(音刚),我怀疑就是编外粉丝。孔子的学生和粉丝这样多,他招生的时候有选择、有条件吗?或者说,孔门之中,有准入制度或准入标准吗?”;“《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什么叫‘使门人为臣’?就是安排同学们组织治丧委员会”。

第三,借用生活化语言:“孔子没有找所有的学生,他找的是学生干部,也就是子路、子贡、颜回”;“这真是妙不可言!颜回和子贡,一个比一个会说话,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听,却一个比一个不着调,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比较靠谱的是子路”;“用得多的,据说是儒家思想,半部《论语》治天下嘛!其实这是忽悠!”;“阴谋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但都是装孙子”。

第四,借用俏皮话。例如:“这样一来,人与天,人与神,人与命的关系就全变了,而且越来越不把村长当干部,不把豆包当干粮,也就是越来越不把天、神、命当回事”;“如果星星的实力变得比月亮还大,枪杆子也多,腰杆子也硬,会怎么样呢?那就会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

中学的历史课堂不是百家讲坛。我们的历史课堂,在讲课的对象、目标、性质等方面,都与百家讲坛存在着原则性差异。但是,隔行不隔理,何况百家讲坛的节目毕竟还是讲课。所以,易中天教授的讲课艺术还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

【作者简介】刘庆亮,男,1969年生,山东省邹平一中历史教研室主任和学校师训处主任,山东省教学能手,省课程专家团成员,滨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其他援引均略)

[2]历史教学编辑部.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第一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3]张元.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以材料与问题为主的教法演示.历史教学(中学版),(10)

先秦诸子散文篇四

这周所读的是施昌东先生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在这之前,我一直对西方的建立理论系统、阐述一个问题的深度广度的能力感到敬佩。对于一个全新的问题,他们可以建立起来完善的系统,由表及里的剖析,他们严谨的逻辑思维让人叹为观止。关于美学的理论,西方也有完善的体系比如黑格尔的《美学》。中国的古典美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所萌芽,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但是也有所发展。

在《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一书中,主要论述了先秦诸子思想中的美学成分,着重研究了孔子、墨子、老庄、孟子、荀子、韩非子这些大家对于美的看法,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这些大家就对美学的根本问题就被提出,比如什么是美、美与丑的对比等。

我个人是对孔子和墨子的美学思想有所感悟,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他们美学思想的看法。正所谓文如其人,这点完全可以在他们身上体现。先说说孔子。孔子没有关于美学的系统的、专门的论述,只是在个别的“子曰”中涉及到,他的大致观点如下: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承认则,小人反之。”(颜渊篇)

子曰:“何谓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以上材料都可以看出孔子是将美与善等同了,混淆使用,将美更多的上升到一个道德的高度,当然这种美学观点客观的评价是不全面的,孔子的美学更多的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美与善德相关联,德高善而美,这种观点忽视了美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存在的,实际上它是不以人类主观情感转移而转移的,它就是作为美而存在在那里,不需要被你认可,它就是美的化身,比如辽阔的草原、碧绿的田野、蔚蓝的天空等等。

刚才提到文如其人,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代表统治阶级的,他有时站的高度就和我们不一样,他的说教是关系到君王的教育问题的,他要通过自己对美阐释来引导君王向善,达到勤政、爱民、向善。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导致这种美学观点的缺陷,当然我是站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评判他的观点的,总的来说孔子的美学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但这种片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看到它的背后是什么,有可能是他思想的不成熟,也可能是为了人民,各种可能,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多元的碰撞。

既然谈到了孔子的阶级局限性使他犯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那么下面这位墨子先生就和他有些比较了,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位“兼爱非攻”的君子。墨子的美学思想或者看法有他独到的解读。

墨子是被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有文实也,而后谓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不若敷与美,谓是,则固美也;谓也,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事物本来是美的,我们才称它美,事物不美,我们就不能称它为美,当美不被称为美的时候,我们就例外找名词来代替“美”这个词,新生的词的内涵也一定是代表美好漂亮的,如果将不美的'东西称为美,人们心里还是会觉得它丑的。现在就好比一些人拍马屁,领导的什么东西都是好的,什么东西都是美的,虽然他嘴上是这么说,但心里也一定在鄙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好,话说回来,墨子的美学思想比孔子的进步,墨子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墨子在阐述美的论述中也不乏人性与道德联系,他的“善”“恶”观使他的思想高度也让人难以企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先秦诸子散文篇五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着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当然这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但正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问题上所激发的出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拥现出那么多的学说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观,成功造就了那个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如此看来,在百家争鸣时期,最大的赢家应该是那段被百家思想所撞击出的思想文化巅峰的历史了。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同时,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青少年时代正是我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形成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努力汲取先秦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可以求同存异的,我们可以各取所需:在做人方面,我们要学习道家的清静无为;在做事方面,要学习法家的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学习儒家的正义与自强,墨家的互利和博爱,这样我们才能集百家之所长于一身,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人。

先秦诸子散文篇六

第一段:引言及诸子思想的重要性(200字)

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宝库中的重要瑰宝,他们所提出的思想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材料。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研究,我深感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历史和发展现实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先秦诸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思想流派的发展脉络,拓宽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视野。以下将从互动互通的关系、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创新、对人性的思考、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以及对修身养性的探索等五个方面,谈谈我对先秦诸子研究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互动互通的关系(200字)

先秦诸子的研究使我意识到,各种思想流派之间并不存在封闭的隔阂,而是相互渗透、互动互通的关系。无论是儒家的仁义道德观,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观,他们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可以相互借鉴。这种互动互通的关系让我明白,学习他人的思想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或者彻底否定,而是通过对比和接纳,找到自己的思考角度。只有积极与他人的想法互动,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第三段: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创新(200字)

通过研究先秦诸子,我明白了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先秦诸子不仅是对以往各种价值观的传承者,更是对其进行创新的实践者。无论是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还是道家强调的无为而治,都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创新。他们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不断对传统进行批判和反思,并提供新的解决办法。这让我明白,传统之所以有着生命力,就在于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的不断交融。

第四段:对人性的思考(200字)

先秦诸子的研究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诸子们关于人性的观点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儒家强调人性善,而道家则强调人性恶,这两种观点都有其阐释的道理和现实基础。这让我明白,人性是复杂而矛盾的,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通过对诸子关于人性的思考,我认识到要发挥人性的积极一面,就得经过修身养性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第五段: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和对修身养性的探索(200字)

通过先秦诸子的研究,我对理想社会和自身修养的追求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诸子们提出的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既有全盘重塑的空想,也有基于现实的务实建议。对于我而言,理想社会是一个能够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修身养性则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先决条件,只有自身品德修养足够高尚,才有可能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通过研究先秦诸子,我更加明白了如何在现实中不断追求理想社会,同时也对自己进行修身养性的探索。

总结:(100字)

通过对先秦诸子的研究,我对互动互通的关系、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创新、对人性的思考、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和对修身养性的探索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启示了我对世界的观察、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他们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方法。

先秦诸子散文篇七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福音。由于金融大鳄的“道德”的缺失,过度“贪婪”,引发了金融海啸,殃及各国企业和平民百姓,造成世界的不和谐。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有些高官、高管经不起花花世界诱惑,“道德”的缺失,因不择手段的贪腐,受到法律制裁。因特网给人们带来信息传递快捷和便利,同时带来信息负面效应,人们开始担忧的是道德水平下降,独生子女的叛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人对金钱的追求,采取尔虞我诈的手段,忽略起码的道德修养等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病,造成社会不和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时代一个课题。

读了易中天著《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时,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台上这门课。如易中天讲先秦诸子百家、于丹讲论语、于立群讲《史记》等,央视“百家讲台”系列节目成为百姓的观看电视热点,实际上“国学”也在全国悄然掀起。人们需要正在寻找这一颗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璀璨的优秀文化瑰宝,找到了久违的“道德”的力量。而“国学”可以缓解及避开这些社会病。

如今在中国崛起之际,国内再次兴起“国学”热这股古风,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些地方出现久违的私塾,这些孩童们又像过去几代人一样,捧着《三字经》和《四书五经》的通俗读本读起来。这些孩子不仅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到“敏而好学”的道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很好的运用起来。

“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经典及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加上汉赋、唐诗宋词及历史史学等和学术体系。不过,普通人理解的“国学”,就是祖国的传统文化和古代智慧。

先秦诸子散文篇八

孟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修身养性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才有可能成就大事。而诸子百家则恰恰是一门这样的学科。

孔子,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不仅仅在于他渊博的知识和孜孜不倦求学的精神,更在于他身系天下,为了理想而执着的精神。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孔子用他自身周游列国十几年的经历来验证它。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孔子的好学精神可见一斑。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孔子以自己的言行,给了我们一个做人的榜样,可以说孔圣人这个称谓他是当之无愧的。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这些大概就是真正的君子吧。孟子还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养性,增益其所不能。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挑战,结果肯定会好很多。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无为而治。有点消极避世的感觉,不过在那种战乱、充满杀戮的时代,却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做法。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时代,怎样保持内心的宁静,不随波逐流,老庄的思想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中国有句古话:无以规矩,不以成方圆。万物万事都有自己的道,

人与人之间当然也缺少不了法的约束。作为法家的代表,韩非子主张重赏、重农、重战、重罚四个政策。在当今,中国的法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健全的法律就尤为重要,而韩非子的思想也值得研究和学习。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一切战争。因为他认为春秋无义战,诸侯间的征伐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我认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战争还是必要的,因为和平不能用丧权辱国作为交换。

在这些诸多学派的大家中,我最敬佩两位:孔子和庄子。孔子的人格魅力、为理想而周游列国几十年的坚持不懈,令我十分感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向孔子那样,仁以为己任,那我们的社会会美好的多。

喜欢庄子,是被庄子的那种超然物外的飘逸潇洒所折服。在那个**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时期,庄子无疑是一个异类。什么是真正的逍遥了,庄子在逍遥中这样说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逍遥吧。

经典之所以称得上经典,在于它能够带给人们以精神和灵魂的震撼。而诸子百家无疑是其中的一块最绚丽的瑰宝。

先秦诸子散文篇九

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群体的统称。他们以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体系对社会、伦理、政治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进行先秦诸子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智慧和思想的深度。本文将结合我个人的研究和体会,探讨先秦诸子研究的体验和心得。

首先,在研究先秦诸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思想深邃而博大。作为一种历史研究,先秦诸子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社会、人性、道德、政治等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有时候会非常复杂,需要通过对他们的著作进行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才能理解。尤其是他们的著作多半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沉淀形成的,所以需要“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各类知识综合运用来透彻理解他们的思想,因此在研究先秦诸子问题时,需要广泛阅读各种学问。

其次,在研究先秦诸子时,不仅需要理解他们的思想,还要关注他们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先秦时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时期,各种学派和思潮纷纷涌现,社会风气多变。研究者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还要通过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先秦诸子的思想。例如,孔子的孟母三迁和彻夜问道的故事背后,都是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思考和不懈探索的体现。

再次,先秦诸子研究的难点之一在于他们的著作流传多有缺失。例如,孔子的《论语》只有二十篇保留了下来,其他的篇章付之一炬;庄子的著作虽然有所保存,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后人所做的补充。这就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需要通过对所保存的文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文字学研究,加以整理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并进行准确的研究和讨论。

最后,先秦诸子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人生的指导。通过研究他们的著作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智慧。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的“爱人者,救人之性也”等思想,让我们更加关注人与人的关系,提倡仁爱和和谐。再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使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本质。通过研究先秦诸子,我们可以得到深思熟虑、审慎从事的人生智慧。

总之,研究先秦诸子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有意义的学术活动。他们的思想深邃而博大,要真正理解和解读他们的思想需要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同时,需要关注他们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深入了解当时的情况。由于先秦诸子的著作都有一定的缺失,对其进行研究还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文字学研究。最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先秦诸子可以获取人生智慧和值得借鉴的思考方式。

先秦诸子散文篇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孙中原教授著《诸子百家趣谈》,趣谈诸子百家故事、人物、流派、典籍与学说,解读其真知睿智,领略其深湛义理,论述诸子百家总体元性质与当今研究趋势。

该书分十四讲,涉及道、儒、墨、法、名、兵、杂、纵横、阴阳、医、天文、农、小说等十三家,史料翔实,见解独到。该书分析诸子百家生成、分化、渗透和融合,有助于认知诸子百家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促进诸子百家学说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对现代人的社会生活,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采用e考据与元研究方法,讲述诸子百家。e考据,即电子数字化考据。元研究,即超越总体研究。本书是从十一亿字《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电子版,全面检索,撷取资料,用现代科学观点,提要钩玄,精炼升华,是作者长期呕心沥血之作。

诸子百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国学的重镇,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轴心时代,涌现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知识精英和文化巨人。孔丘、孟轲、荀卿,老聃、庄周、墨翟、韩非等,是中华文明中最生动的记忆,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滋养着亿万华夏儿女。

本书之论述,体现诸子百家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性质关系。诸子百家产生发展过程,贯穿生成分化和渗透融合两种趋势。两种趋势的对立统一,交互碰撞,是诸子百家研究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决定因素。

本书对诸子百家生成分化和渗透融合两种趋势,描述为两条交互作用的曲线。一条曲线,是诸子百家的不断生成分化,特化异化,各朝专深细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条曲线,是诸子百家渗透融合,趋近趋同,兼收并蓄,融聚众流,各朝吸纳综合的方向发展。

诸子百家接连不断,比肩接踵,争鸣辩论,为中华民族构筑瑰丽的精神家园,引领中国与世界文化潮流。本书遍举大量资料,分析与综合、个别与一般、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理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对诸子百家海量资料,兼融博取,取精用弘,钩玄提要,改制创新,把诸子百家文化,熔铸为中国传统学术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系统。

本书生动有趣,可读性强,足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作者用生动故事,趣味发挥、个性解读,赋文本以别样魅力,引导读者走近了解诸子百家,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认知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内涵,发展脉络。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丰富深邃,对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有不可替代的纽结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

当今学者承担时代使命,以极大热情,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其深刻意涵,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全民族的中国梦,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与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学人的神圣使命与职责,不是在世界各族人民不同文化间,深挖鸿沟高筑墙,封闭保守自欣赏,而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在世界不同文明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放兼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现代性、普世性的世界先进文化,为全人类文明的和谐相处,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推力与助力。孙中原教授著《诸子百家趣谈》,以其开创性与趣味性,提供新颖宝贵的讲述方式,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读本。

读诸子百家心得

先秦诸子散文篇十一

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在易先生极富逻辑而又幽默风趣的阐述中,对这些中华民族先贤哲人们的思想脉络、争鸣焦点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老庄的避世消极,墨子的鬼神专制,孔孟的等级虚伪,法家的残忍苛刻,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

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独有价值和历史进步性,否则便不会有较多人信服、接受,很难引起反响而成为思想或主义,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导的除去其时代色彩后,抽象地继承其内核价值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建立形成新时代的新思想。顶礼膜拜并着力推行过去或许正确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准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无知者的浅薄妄想,或是当惯了奴才者的懒惰行径。

先秦诸子散文篇十二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之前看诸子百家的著作都是带着崇拜心去看的,就像在一座大山里,没有整体概念。自从看了易中天先生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感觉豁然开朗,最重要的是也知道了诸子百家各有优缺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发展关系。

之前自己对儒家的东西很是赞赏,特别崇拜以德治国的理论,因为现在看到当下中国道德沦丧,贪腐横行,食品安全问题百出,铁路事故时有发生,教育收费奇高拉大贫富受教育机会,医疗收费过高老百姓无法承受,公路收费油价太高抬高物价。我一直认为以德治国是解决问题良药,依法治国是底线,是社会最后防线,我们不能只靠这一道防线来规范社会的,应在依法治国之上再加一个以德治国的上层防线。听了易中天的讲座以后,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赞同他的一句话:依法治国,以德育人。

另一个感受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听来听去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最后总结是:墨家关注社会,提倡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提倡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提倡公平、公开、公正,儒家关注文化,提倡仁爱、正义、自强。

统一各家的名字,我们可以统称为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古代就提出了平等、互利、兼爱,真实、自由、宽容,公开、公平、公正,仁爱、正义、自强。除了没有民主之外,很多都是现代人追求的核心价值。虽然我们的祖先在古代提出这些思想时有些其他的历史限制内容在其中,可是用现在的思想去与祖先对接,其中很多思想理论现在仍然很先进。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有自信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快乐。

另还有一个特别收获,那就是易中天先生的抽象继承法,我觉得独具魅力,真是理论研究方面的创新。抽象,将诸子百家各家精华抽出,注入到现代人的大脑,使其焕发新的光辉。

先秦诸子散文篇十三

第一部分、实话孔子

1、夫子何人

2、学而优则仕

3、君子固穷

4、头号教书匠

5、谁是好学生

6、伤心事与玩笑话

第二部分、儒墨之争

1、儒与侠

2、孔子的药方

3、墨子的药方

4、两位侠士

5、三大分歧

6、儒墨再评价

第三部分、儒道之争

1、隐士哲学家

2、从杨朱到老庄

3、无为之谜

4、道之谜

5、老庄之别

6、儒道再评价

第四部、儒法之争

1、血染的.思想

2、谋士的哲学

3、横行霸道

4、两面三刀

5、人性是个问题

6、儒法是非

第五部、前因后果

1、事出有因

2、以人为本

3、新文化与新制度

4、命运呼叫转移

5、士人的崛起

6、魅力所在

第六部、继往开来

1、灰色的般票

2、墨子与杨朱

3、老子与庄子

4、再说法家

5、爱的呼唤

6、正义和自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6113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