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展示的必备工具,能够更好地展现教学思路和方法。最后,教师需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一
本次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和盲老人的可怜。
2.通过前后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
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课件、春天图片、音乐
1.谈话引入。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话让你最难忘,能说说为什么吗?
2.师:你能想象到语言的作用有多大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3.板书:语言的魅力
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记忆字形。
2.反馈自学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姗姗..而去 衣着.华丽 良辰.美景
衣衫褴褛.. 魅. 力 绅. 士
(2)读词语。
无动于衷 莺歌燕舞
衣衫褴褛 姗姗而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课文,自行探究课文意思,并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同桌一起讨论、
交流。
1.记忆字形。
(1)比一比。
绅—伸 辰—晨
(2)重点强调。
魅(半包围结构,鬼字托个“未”字)
丐(共四笔) 酸(左边为“酉”)
(3)一字组多词。
(4)书写指导。
1.抄写本课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二
1、尝试将彩色水滴吹开、吹散,体验吹画创作的'乐趣。
2、根据图案大胆想象添画,创作变形超人的形象。
【活动准备】。
1、吹画材料:颜料、水粉纸。
2、课件。
3、表演道具:头饰半成品、打好结的方巾等。
4、经验准备:课前丰富变形超人的科幻知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想象。
二、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奇和趣;同时了解作品独特的创作方法。
1、引导幼儿欣赏4幅作品。
师:这里有几个中(x)班小朋友用颜料吹出来的变形超人,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在幼儿欣赏讲述后小结:这些变形超人有的有很多手臂、有的很多头发……,我们也来试一试。
3、教师演示挤颜料过程。(提示幼儿水滴不大也不小。)。
三、幼儿尝试吹画,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吹画的基本要领,初步体验吹画的乐趣。
1、鼓励幼儿交流初次尝试吹画的体验。
(1)引导幼儿发现吹画时要对准水滴用力吹开。
师:谁已经把水滴吹开了?怎么吹的?吹给大家看看。
(2)引导幼儿尝试将水滴向不同方向吹散。
师:我发现有的孩子还朝不同方向吹出了变形超人的手臂和腿,怎么吹出来的呢?
(通过幼儿个别示范,集体观察、讨论,发现可以转动纸、侧着头吹等方法向不同吹。)。
2、幼儿大胆体验吹画创作过程,并根据吹画画面想象添画。
3、教师观察,适当指导。
四、相互欣赏后集中评价,并扮演超人,跳超人舞结束活动。
1、鼓励先完成作品的孩子到一旁将画粘贴成头饰,并带上披风扮演超人形象。
2、幼儿相互欣赏,集中评价:你喜欢哪个变形超人?为什么?
3、听音乐表演超人舞,退场结束活动。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三
1、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5个字。
2、 练习用“可是”造句。
3、 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5、 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协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协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体会诗人在木牌上填写那几个字所发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1、 理解课文第6自然段。
2、 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计算机演示文稿。
2课时。
教学目的:
1、 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5个字。
2、 练习用“可是”造句。
3、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过程:
1、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语。
(1) 自读课文。
(2) 自同学字词语,质疑答疑。
重点指导“魅”、“牌”、“添”“醉”、“漆”的字形。
理解词语意思:魅力 繁华 褴褛 陶醉 无动于衷
姗姗而去 良辰美景
3、 细读课文,想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4、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5、 练习。照样子写句子。
春天到了, 可是 俺什么也看不见。
教室外同学们有说有笑,
作业:(1)复习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教学目的:
1、 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协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协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3、 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在木牌上填写那几个字所发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第6自然段。
2、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准备:
计算机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1、 引入:
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谁能告诉大家“魅力”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生活中什么事物是有魅力的?语言的魅力又是什么呢?让俺们一起学习课文,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2、 快速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课文中哪句话?
“春天来了,可是俺什么也看不见!”
3、 默读课文,考虑: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情况有什么变化?
盲老人这前后神态语气的变化应怎样朗读呢?
朗读盲老人说的话。
4、正是诗人添上的这几个字,使行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盲老人的收入发生了变
化,心情也发生了变化,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什么没有变呢?
自身读第6自然段,考虑:这几个字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作用?
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春天来了”让俺们联想到什么。
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诗人用“可是”这个转折词,把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和最凄惨的实际联系到一起,使看到这句话的人,先发生了美好的联想,随之想到盲老人的处境,又发生了悲伤、心酸的感情,也发生了强烈的同情心。
再读一读第6自然段。
6、假如俺们的生活中多一些这样富有诗意,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生活也会变得丰富多彩的,让俺们也来试一试。
看图,图上画的内容要告诉人们什么?写上“请勿摘花”好不好?你想怎样写这句话?
先自身考虑,再集体交流。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2、 继续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3、 (选做)收集有魅力的警示语。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四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么有魅力。
让学生明白恰当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二、展示交流
(一)出示课件,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二)板书课题,据题质疑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内容
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字读生字,记忆字形。
2、圈画新词,读一读,结合句子说说意思。
(1)读准下列词的读音
姗姗而去衣着华丽良辰美景衣衫褴褛魅力绅士
(2)读词语
无动于衷莺歌燕舞衣衫褴褛姗姗而去
(3)知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课文,自行研究课文意思,并把不懂得问题做上记号,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五)指导书写,重点写“魅、丐、酸”
三、检测反馈
1、比一比,组词
绅()哀()辰()酸()
伸()衷()晨()俊()
2、近义词
甜蜜——()舒适——()慈祥——()
3、反义词
期待——()愚笨——()熟悉——()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二.展示交流
(一)出课课件,引出课题
一些语言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激发人们的想象,这是语言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最有魅力的语言是哪一句?
2、引导学生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的表达效果。
讨论问题:
(1)“我什么也看不见”与“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添加了六个字让行人和盲人老人发生了什么变化?
3、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老人开心的语气。
用眼看,看什么?(看大自然中的美景,看那些眼睛能识别的东西)
用耳听,听的是什么?(声音)
用心体会,体会的是什么?(体会大自然的美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最后用脑思考,思考什么?(思考自己从大自然中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发)
4、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想象春天到了有什么样的魅力景色?小组讨论,汇报。
5、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背诵诗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交流收集的精彩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
7、分角色演这个故事
三、检测反馈
1、巩固认读生字、词语
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在繁华巴黎的大街边,坐着……便姗姗而去了。”
(1)用横线画出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
(2)过路的人对待这位乞丐的态度是什么?用文中的两个词语回答。
(3)为什么这位乞丐引不起他人的同情?
2、指导完书课后第3题
四、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姗姗而去
春天到了,可是……满意地笑了
学习语文,不仅要懂得欣赏其语言的魅力,还要应用到交流交际中,让美的语言为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欣赏到人物语言的机智,认识到语言对生活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有魅力的语言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我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感悟。学生通过朗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理解语言,通过对比我什么也看不见!积极地思考,表述自己的观点,激发情感,认识语言的巨大力量,体会语言的魅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朗读感悟,学生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表达、思维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五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风力玩具。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风能,制作风能玩具。
2、如何将风能的运用和纸玩具完美结合。
教具学具:竹条,薄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用品的准备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风?什么是风能?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说说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风能发电,风车的利用----)。
3、师引导学生说说风筝的简史:
风筝简史。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五)引导学生说说风筝的玩法:
中国风筝的玩法:
《全唐文》“纸鸢赋”中说:“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竹工乎掌握之中。”可见玩风筝之妙趣。中国风筝的玩法很多。
(1)斗风筝:宋朝已有“以相勾引……线绝者为负。”后己失传,现只有广东、西藏几处尚存。
(2)装响器:从唐开始,风筝响器可分三类:弦、哨、打击。
(3)“送饭”(叫“碰”):是一种靠风力把物品沿风筝线送上天的装置。到达顶端后与预先拴好的“横棍”相撞,风翼折起,自动沿线滑下来。有的还可以在下面自动张开又飞上去,叫做“来回碰”,或“来回饭”。
(4)挂灯:把带着灯的.风筝放上夜空,十分美丽。在唐已盛行,但后因引起火灾而被禁,现有电池灯可用,十分安全。
(5)操纵:北京的鹰风筝可以通过放风筝人的巧妙操纵,使其在空中盘旋,谓之“打盘儿”。通过操纵也可使龙头蜈蚣在空中摇头摆尾,像“活龙”一样。近代的双线操纵风筝可以在空绘出各种图形,更是令人眼花镣乱。
4、欣赏风筝的图片:
引导学生欣赏风筝的图片,从风筝的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描述。
6、引导学生在了解生活中风能运用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交流自己对风能纸玩具的设想……(纸蜻蜓、风车、飞机……)。
7、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技法点击:
(1)先将竹条绑扎成“十”字形。
(2)然后用两根竹条做斜杆,用薄纸蒙在骨架上。
(3)用一根线在横杆与竖杆的交点上,另一根栓在下端。
三、学生动手制作风能玩具或风筝,师巡视指导。
要求在制作完作品后,通过材料颜色的搭配、涂色等方法进行美化和装饰。
四、评价、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作品,从构思、设计、美化的某个亮点进行评价和交流。
五、收拾整理:收拾整理自己的桌面和垃圾。
六、课后延伸:利用放学或活动的时间进行风筝、玩具的放飞和比赛。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能大胆的根据数字的特征进行想象画。
2、能用连贯的语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作品发展语言,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3、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勾线笔画纸等人手一份。
2、已认识数字1---10,对数字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3、课件《数字歌》。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发幼儿对数字变化的兴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动画片,一起来看看,好吗?(放影动画)。
2、刚才你们在动画片里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数字宝宝等)数字宝宝会变很多的魔术,你看到的数字宝宝变成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
(小结:原来数字宝宝可以变出好多好多的东西呀!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数字宝宝)。
二、让幼儿了解数字宝宝是怎样来变化的?教师示范操作。
1、瞧,这是数字宝宝几呀?(出示数字5)你想用它来变成什么呢?(幼儿回答)。
2、今天我也想来让它变一变,看看我把它变成的是什么呀?
先把数字5印在纸上,用勾线笔把5的轮廓勾出来,然后再添一些东西就可以让它变成一条蛇宝宝啦!
我们一起来象前面的动画片里念一念:555我是5,5像小蛇游游游!
3、小朋友你还想拿数字宝宝几来变一变呀?(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卡片及画)。
4、那你还想用数字宝宝几来变一变呀?跟你的好朋友交流一下。
小朋友真聪明,想出了很多很多的东西,那我们就赶快画下来,好吗?
三、幼儿操作。
要求:
1、先要找好自己想要的数字宝宝。
2、印画数字宝宝的时候不能移动。
四、总结讲评。
1、我们把画出来的画像前面的动画片一样说一说。(互动)。
2、小朋友们念的儿歌真好听,我们带到教室里念给别的小朋友听听,好吗?
活动反思:
美术作业是美术教学效果的直接反映,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的方法,将数字的外形联想到其他相似的物体。数字是比较抽象的符号,通过故事或者儿歌或者游戏等方法包装,使他变得有趣。教学从一个有趣的数字画开始,老师边说边画:“小明昨天考了个2(分),今天考了个(0),爸爸打了他3巴掌,他撅起小嘴像鸭子”。一个有趣的小鸭子出现在学生面前,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数字变变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老师拿出铅笔,橡皮,扣子等生活用品,请学生看一看,这些物体像那些数字?这些简单的物体很容易看出来像什么数字,课件出示动态的小动物形象,看看这些形态与哪些数字相近呢?接下来让每一位同学想象3、4、7跟哪些事物相似?通过学生们富有个性的想象,启发了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与数字形状相近的物体,是一种逆向思维的训练。同学们想象出了很多有趣的画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有个别同学不能独立思考,总是一味临摹别人的作品。还需要老师个别指导,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挥想象力。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画一幅自己喜爱的黑白画。
2过程与方法: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现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运用点、线、面的画一幅自己喜爱的黑白画。
教学难点:
运用点、线、面疏密组织的技巧,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
教学方法:
观察欣赏、分析讨论、合作探究、讲解演示、实践创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黑白画。
1、猜谜导入:(谜底:螃蟹)。
2、了解螃蟹的形态、特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美术作品中的螃蟹,重点欣赏装饰画螃蟹,感受其美感。
3、导出课题: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黑白画的色彩只有黑、白、灰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运用了变化丰富的点、线、面来组织的,所以看上去显得那么丰富。这种独特的黑白色彩的画叫黑白画。
二、了解黑白画。
1、出示范画:请大家仔细观察,选择你感兴趣的花纹,找出画面当中黑、白、灰的变化方法。
2、得出结论:点、线、面的疏密变化、排列搭配,形成画面不同的黑白灰效果。
三、讨论探究、演示画法。
1、探究黑、白、灰的效果:黑、白、灰是黑白画的三大要素,通过点、线、面的疏密变化、排列搭配,形成画面不同的黑白灰效果。
2、教师示范黑白画的画法及步骤。
四、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课本p8页学习活动二,用重复局部的.方法画出一个自己喜爱的黑白变形形象。
2、学生进行作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八
1、学生自由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教师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教师适当正音。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教师开火车检查读。
5、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词语,说说识记的方法或书写的注意事项。
6、学生书写词语,教师根据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再强调。
二、金钥匙。
1、学生自由读一读,思考:今天的“金钥匙”又给了我们一把学习语文的什么钥匙?
2、指名反馈:(说明事物,为了让人认识更全全面,除了从肯定方面说明,还可以从否定方面陈说)。
3、指名反馈:文中列举了什么事例对这一说明事物的方法进行介绍呢?
4、教师:你能不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5、拓展练习:
(1)猫十分喜欢吃鱼,从来不吃。
(2)妈妈性情温和,从不。
6、教师小结:同学们,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无论大家从哪个角度出发,只要表达合理,能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语文故事。
1、学生自由阅读故事,思考: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反馈: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出示:
(1)我什么也看不见!
(2)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4、学生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
5、师导:这两句话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老人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可是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6、指名反馈:师导:当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时,人们。
师导:当加上“春天来了,可是”时,人们。
7、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果?
8、集体反馈,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语言的魅力》。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九
[德育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产生对光的兴趣和对科学的追求。
[智育目标]:本课的要点是让学生了解光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纸或其他材料制作作品。
教学准备。
课件范例。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设计动手制作。
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卡通形象的玩偶拿出来。
让一个学生用一些卡通形象编讲故事,几个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摆放玩偶、图片,或者简单构出画面,另一些学生用光源对已构好的画面或场景进行照射。
引导学生进入到了学习状态,认真地听故事,然后对构图不够合理的大胆提出建议。
教师引导:像不像舞台上表演卡通片?比单纯的画面效果好多了是吧?
请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把光用蓝色的皱纸包住变成蓝色的光,更符合故事情节的气氛。”“光从卡通形象的下面往上照,才能有恐怖的效果。”
在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光的魅力,兴趣被调动起来。
教师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进一步分析总结光影与美术的关系。
教师可先让学生欣赏、了解不同光照射下,美术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白天太阳光下的建筑,晚上在灯光照射下的建筑;雕塑作品在不同光线下的不同效果。甚至也可以利用画室里的石膏像,在不同光线照射下的不同效果,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光的密切关系。除此之外,还可以列举电影、幻灯、投影片、皮影等艺术,来说明艺术与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
在制作作品前,先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总结出:表面光滑的物体与粗糙的物体,不同材质的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四、布置下一次需要的材料。
布置学生寻找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制作作品,下次利用光的照射,进行展示。
第二课时。
一、启发思路:
教师归纳总结光影与生活、光影与美术的关系,分析几个相关作品的设计思路并演示一些具体的制作方法。
学生分头设计方案,与组内同学讨论改进方案,并按方案完成作品。
作品完成后,可举办一小型的展览,展示学生各自的作品,互相评价、欣赏。提醒同学在展示作品时,要注意用电与用火的安全。
三、教学评价:
1、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
2、能否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3、作品是否有创意。
教学反思。
这一课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说有些难度,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并在作品中有意识地使用光。这需要学生带着发自内心的情感去感受和创作作品。怎样才能调动起他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呢?我想到了卡通画、漫画。卡通形象早已随着各种传播媒介深入到孩子们的心目中,让学生画自己最喜爱的东西,最多的莫过于卡通,甚至卡通画对学生的影响已在世界名画之上。利用卡通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来组织这节课的教学也许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我请学生事先准备了各种卡通形象的玩偶、图片等。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十
教学目的:
1、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协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协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在木牌上填写那几个字所发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第6自然段。
2、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准备:
计算机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1、引入:
这节课俺们继续学习2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谁能告诉大家“魅力”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生活中什么事物是有魅力的?语言的魅力又是什么呢?让俺们一起学习课文,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2、快速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课文中哪句话?
“春天来了,可是俺什么也看不见!”
3、默读课文,考虑: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情况有什么变化?
盲老人这前后神态语气的变化应怎样朗读呢?
朗读盲老人说的话。
4、正是诗人添上的这几个字,使行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使盲老人的收入发生了变。
化,心情也发生了变化,在发生这些变化的同时,什么没有变呢?
自身读第6自然段,考虑:这几个字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作用?
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春天来了”让俺们联想到什么。
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诗人用“可是”这个转折词,把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和最凄惨的实际联系到一起,使看到这句话的人,先发生了美好的联想,随之想到盲老人的处境,又发生了悲伤、心酸的感情,也发生了强烈的同情心。
再读一读第6自然段。
6、假如俺们的生活中多一些这样富有诗意,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生活也会变得丰富多彩的,让俺们也来试一试。
看图,图上画的内容要告诉人们什么?写上“请勿摘花”好不好?你想怎样写这句话?
先自身考虑,再集体交流。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2、继续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3、(选做)收集有魅力的警示语。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
二、发展阶段。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的变化):
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
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
设计、制作一幅画。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
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剪出或画出自己熟知的形状。
2、启发学生将这些平面形状进行分类,并说出对这些形状的感受。
几何形:指轮廓线呈现规则的形状。
几何直线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特点:安定有序。
几何曲线形:鸡心形、圆形、椭圆形等。特点:自由、整齐有序。
不规则形:只轮廓线呈现自由形式的形状。
自由直线形:特点:不安定,有动感。自由曲线形特点:优美、自由。
3、徒手随意表现。
二、发展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形带来的不同感觉。
出示两张对比图片,学生比较有何不同,讨论回答。
(一张是将“形”规则的摆放在一起,显得单调,呆板,无任何的前后顺序。另一张是将“形”前后搭配,有大有小,显得比较活泼,有想象的空间。)。
欣赏用各种形组成的艺术作品。欣赏图片,学生回答画里用了哪些形状,组合成了什么物体?教师再引导学生欣赏书本中的粘贴画图片。
三、学生作业。
设计、制作一幅画。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品展示。
1、小组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五、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
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十二
综合探索
1、引导学生欣赏光影效果及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2、指导学生采用纸张,泡沫塑料,木材等材料设计制作作品,并用各种不同颜色的人造光源照射作品,进行展示。
3、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设计制作,作品展示等活动,感受美术设计工作的乐趣和创作展示活动的喜悦。
1、欣赏光影效果及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2、设计制作。
导入课题,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强光影效果的示范作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欣赏,查阅各种资料,探讨光影与美术的关系。
2、光影与生活,光影与美术的关系,分析几个相关作品的设计思路并演示一些具体的制作方法。
3、学生分头设计,与组内学生谈论改进,并按制作完成作品,并进行展台布置。
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
指导学生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鼓励学生积极的设计制作更好的作品,进行设计制作实践,不断提高美术的应用能力。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光影艺术。
形的魅力课教案篇十三
2课时
综合探索
1、引导学生欣赏光影效果及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2、指导学生采用纸张,泡沫塑料,木材等材料设计制作作品,并用各种不同颜色的人造光源照射作品,进行展示。
3、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设计制作,作品展示等活动,感受美术设计工作的乐趣和创作展示活动的喜悦。
1、欣赏光影效果及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光与美术的关系。
2、设计制作。
相关图片与资料、纸张、泡沫塑料、木材等工具与制作材料
一、引导阶段
导入课题,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强光影效果的示范作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发展阶段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欣赏,查阅各种资料,探讨光影与美术的关系。
2、总结光影与生活,光影与美术的关系,分析几个相关作品的设计思路并演示一些具体的制作方法。
3、学生分头设计方案,与组内学生谈论改进方案,并按方案制作完成作品,并进行展台布置。
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欣赏。
三、收拾和整理:
指导学生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室环境整洁。
四、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积极的设计制作更好的作品,进行设计制作实践,不断提高美术的应用能力。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的光影艺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593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