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或文章之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文学写作形式。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同时也能为其他人提供参考和启示。读后感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思想上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以写出独一无二的读后感。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提升文章的艺术性和表达力。下面是一些书友自己写的读后感,他们分享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或许可以给你一些思路。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一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以史诗般的笔触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黄土地上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读书笔记:《平凡的世界》读后感。作品问世即好评如潮,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重新回想这部书所概括的时光,依然会发现从1978-1985年以来的岁月是那么令人神往。生活在那时的人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未来,用感恩看待刚刚过去的恶梦…简单、纯粹,一切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没有咖啡馆没有浪漫的海滩风景,在那小小的西北黄原城里,在那无名花草盛开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长出传奇般的爱情。这爱情曾让十几年前的一代人为之动容。然而,在寒假里,我翻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读后感《读书笔记:《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终于,我发现,它的一些感情已在不知不觉中潜入了我的心灵深处。
孙少平,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之前最大的理想也不过是想跳出农村,去寻找一个新的世界,用当时的话来讲,便是做个城里人。关于城乡这种区别,如今的人看来可能有些可笑,但在那年那月,却是很难迈过的门槛。尽管不算伟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孙少平的理想。凡是能够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总是叫人尊敬的。更何况,在寻找的过程中,孙小平已不仅仅是对理想简单追求。确切地讲,他寻找的是一个真正的生活,寻找的是一个平凡人心中更高尚的灵魂。原来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达到一种令人仰望的高度。
孙少安,一个也曾经是像他弟弟一样有很多梦想的人。但在艰难的生活中,他终于选择了扎根土地。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执着和热情,并终于也得到了灵魂的满足。两兄弟,两种不同的人生,却是同一精神。
田小霞的出现,给了少平的生活更加丰富的内容。关于她的章节,我都会一遍又一遍的通读因为有他出现的时候,总会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有了她,我们的少平就算生活再苦也还是幸福的。而她的牺牲,却把那缕阳光多走了,少平的悲痛与彷徨让我再次潸然泪下,田小霞是少平的一个梦,破碎但深情、酣畅却桎跛的梦。她的牺牲,让我认识到这就是生活。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二
午后的阳光懒懒的,风扇的低鸣声让空气都显得闷闷的。今天上午理了发,可依旧是毛躁躁的感觉,去洗漱间痛快地冲了冲头发,任由满身的水在风中轻淌,终于才体会出一些清爽来。
莫名地心里有些感触,想把再读《平凡的世界》的感想继续写出来。我已经零零散散地将《平凡的世界》读了三分之二,第一篇感想主要是情感的,我想这和我看问题的角度有关,我总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情看得重比其他。我的写作观念是文由情起,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我亦觉得万事由情起的,虽然往往许多事是因为利益冲突造成的,但深究下去还是感情。而我此时的感想更多的还是关于人生的奋斗和生活的追求。
孙少平高中毕业回家当了几年教书先生,务农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他为家庭分担了责任,但作为一个有思想独立的人,他还是渴望追求一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于是他通过一番内心的痛苦挣扎,终于决定了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我想我们年轻人的心里都有类似的念头,如果不趁年轻出去闯一闯,经历一下风雨漂泊,这一辈子恐怕都是不安心的。至于闯出去到底是为了什么,我还说不大清楚。是为了金钱吗?是为了名利吗?是也不是。金钱是不可缺少的,这是一个人的经济基础,有了这些才能保障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金钱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至于名利,这是虚荣的,世俗的,而人往往难以脱离世俗和虚荣。我虽做不到淡看名利如浮云,但我想我还不至于被名利牵绊住,如果我也追求名利,那一定是为了不被世俗的人有嘲笑我的借口罢了。
我想,年轻不羁的闯荡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生活意义的追求。引用几句孙少平的话,“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的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这样追求,其间的苦楚也只有自知,我们的闯荡可能坚持也抛弃了太多东西,对亲人的责任,对朋友的承诺,对自我的救赎,但如论如何我们做不到给予每个人以完美的回应,我们要坚持自己选择的,抛弃束缚自己的,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
我很喜欢《平凡的世界》中偶尔穿插的路遥先生评论性的哲思,那样真挚而深刻的文字里饱含的是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解读,对世界的探求。
但对于自己来说,有些感想是永远表达不出来的,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才可以捕捉到脑海中偶尔闪过的灵觉。
《平凡的世界》主要围绕老汉孙玉厚的贫困生活以及一家人的经济展开叙述。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欢迎阅读!1“是的,正是因为贫......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三
同学曾多次向我强烈推荐《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看到那厚厚的三卷,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耐心将它读完,更不用说读懂。
然而,不久前我却出乎意料地读完了它,或许是被那自然、朴实的情节所吸引,被作品的精神所震憾吧。细细品味路遥所塑造的人生,深深地认识到人生追求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落差。
《平凡的世界》宛如轻轻地诉说,倾诉着黄土高原的点点滴滴,讲述着这个平凡世界中平凡人的不平凡经历。
孙玉厚,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一辈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将自己的每一滴汗水都洒进了那片厚厚的黄土地,这就是一个传统农民最平凡的生活。
可是,他的儿子——孙少平,不甘于生活在闭塞的深山中,不安于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生活,他渴望知识,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跳出双水村,在外面的世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为此,他不断的积累,不断的与命运抗争,他享受大量阅读书籍带给他的愉悦,而且他清醒地意识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下定决心出去寻找自己的未来。他离开学校,离开双水村,到处揽工,不管工作再苦再累,他都咬牙坚持。
当孙少平乘着公共汽车,在夜色中看重重叠叠的矿山上亮起的万家灯火时,他幻想着自己作为一个“公家人”的幸福生活,不禁显得有些兴奋了。
此时的他又怎能料到现实是如此的残酷呢?当他彻彻底底成为一个“煤黑子”,整天钻在暗无天日的矿井下工作时,现实已经毫不留情地将他曾经的梦撕成了碎片,可是他却依然留了下来。
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这样坚持?我想肯定是那颗乐观向上的心,以及对生活所抱有的全部热情,还有他那为改变人生的斗志吧!
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通过办厂让自己的生活富裕起来,而他的妹妹兰香则是一个真正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人。这是多么平凡的一家人啊,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与命运抗争,为自己创造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四
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
贫瘠厚重的黄土高原上曾经有这样一群苦难的人,他们机械式地生活,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今天一个政策可以塑造他们,明天一个决定也能够摧毁他们。幸运的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也只能提心吊胆的生活着,不敢有一丝作为。他们朴实平凡的就像脚下的土地、风中的尘埃,他们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身体里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但他们守旧、落后、困倦、贫穷,就像烟波浩渺的海绵上随波逐流的船只,没有方向,没有出路,人生只能任由命运摆布。这种无助的感觉就如同青藤扎根在心里,越揪越紧,以致让人窒息。
本书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形象地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
当少安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独自承担起家庭,他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惋惜,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他放弃了润叶。他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给不了润叶幸福,他知道他的老婆必须是能够与他一起撑起这个家的。他是一个很精明很勤劳并且思想很先进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几度起伏。在事业上如日中天时他的妻子却病入膏肓。
当少平在村里不当教师后,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不愿一生只为填饱肚子而活着。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尽心尽力地干活,成为一名优秀工人。但是,这一切绝不是靠运气。在他闯荡过程中,他背上的疤,告诉我们他付出了多少;他破烂的行李,告诉我们他的生活有多苦;黑夜中微弱的光芒,告诉我们他的求学精神有多么顽强。
生活没有如果,他们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的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让我们更幸福。有远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这只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五
一个人的精神会成为你的信仰,一部作品会照亮你的人生,这就是路遥,以及他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铸就的作品,当他写这部书才到三分之二时,已经是重病缠身,几乎不冶,正如他后来写道的:“第二部完全结束,我也完全倒下了。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被扯断。”他写道:“我第一次严肃地想到了死亡,我看见,死亡的阴影正从天边铺过来。”之后,他是靠了榆林一位著名老中医的中药,才勉强活过来,老中医郑重告诫他:“要彻底休养!”摆在路遥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长久地活下去,那就选择彻底休养;另一条是随时可能死,如果依然如以前般忘命写作。为了完成作品,路遥选择了与时间拼命。他形容自己:“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希望能给读者一部完整的作品。路遥实现了这个承诺,是耗尽了自己的生命精华来实现的。我想,这可能就是路遥的作品能打动读者的原因之一。《平凡的世界》是他的泣血之作。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路遥去世二十二年了,这二十二年,中国社会变化之大,有目共睹。人们越来越实际,没有什么宣传和炒作,愿意为一个已然逝去了的作家的一本描写过去生活的,甚至是已经与现实生活脱节的作品去花费精力了。但是二十多年了,有许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仍然在读路遥的书,从中汲取对他们有益的养份。有一家媒体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一切都是悄然发生的,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社会变化如此之快,有人做过调查,三年就是“代沟”。更不用说二十年了。尤其是如今的青年人非常倾向于在自己同“代”人中去寻找那种偶像和兴奋点。为什么路遥的这样一部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完成的作品,描写了一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做着与现实几乎完全不同的事的小人物,却能打动如今的年轻人。这种现象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
有位外国学者曾提出,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划等号。路遥《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持久杰出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作品完成后,作者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世界来,连过马路也要弟弟搀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却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到了著名的播音艺术家李野默先生连播了《平凡的世界》,在许多城市,还出现了排队购买这部作品的现象,一时洛阳纸贵。路遥去世后,人们为路遥也举行了各种悼念活动,全国发来的唁函唁电像雪片一样,有一尺多厚,陕西电视台还拍了路遥的专题片。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他的作品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和人生哲理。“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好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的对待欢乐和幸福”;“活在人世间,最为珍视的应该是什么?金钱?权力?荣誉?是的,有这些东西也并不坏。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温暖的人情更为珍贵――你感受到的生活的真正美好,莫过于这一点了”。回味着这些至理名言,我们不禁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平凡的世界》告诉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人生真谛,劳动者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人,无论多么贫寒,无论在地位如何,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只要是热爱生活,上苍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做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做生活的主人。”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六
在初中阶段,我粗略地阅读过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在这本名著里面有一个人物叫孙少平,他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我能从孙少平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的劲儿。我也同样是生长于农村,能够感受到农村生活里面各种纯朴的元素,但在农村里面有志气的人总会让人们赞赏有加。也许,这就是我能把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记住的原因。再次拜读经典《平凡的世界》时,我的感受大有不同。
细细品味三部《平凡的世界》,我发现里面的环境描写很有立体感,虽然时代不同和地域不同,但我似乎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但人也可以作用于环境。虽然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孙少平依然体现出充足的正能量。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七
《平凡的世界》一书共有三本,就其厚度而言一定是我不愿意时时刻刻带着的,然而用kindle看无法感受到书籍本身的沉重感以及历史的厚重感,正因为叙述事情之广才有如此厚度。
今天终于把它看完,从开始阅读到读完跨越时间之长导致我对书中很多人物、事件已经记不清楚。为什么看这么久呢?一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但是偏向于行文轻快的言情小说,对于这种“稳重”的书籍不太感冒;二是未能坚持每天看,甚至第一本与第二三本脱节严重,忘记什么时候在图书馆借的第一本,只记得看完后多次到图书馆都未看到第二本,不愿意跳过,所以中间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看的。
放暑假以来,只有想着不能一早起来就玩手机才会拿起看个一两章,期间还经常盯着进度条,想着什么时候才能看完呢,今天看完却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总觉得不应该就这样就结局。但是如若接着写又能写什么呢?少平与金秀?不,他俩更像是兄妹,而和少平互相喜欢的晓霞已经在那场洪水中牺牲。
纵观全书,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少平无论在何种艰苦条件下都依旧坚持阅读。不禁扪心自问,我有着比他好很多的条件,纸质书或者,为什么没能坚持每天阅读呢?自诩喜爱阅读,看得最多的`就是言情小说,正经的书籍却没看过多少,看过的大多也已经抛之脑后,实在惭愧。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八
早就听说《平凡的世界》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一直没有时间拜读,就着这几天工作报道前比较清闲的时间读了一遍,给了我非常震撼的印象,看的我热情澎湃。
《平凡的世界》在我看来描写的是一部血泪奋斗史,故事中的每个人都在朝着自己的方向勤勤恳恳的努力着。
故事的主人公,孙家的两个孩子,孙少安和孙少平,为了家庭,为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在***前后至改革开放这段新中国成立后最为动荡的年代,坚守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少安是典型的善良的农民的代表,创业失败后仍然不拒绝当初嘲讽他的乡民的求助,我很喜欢他也很崇拜他。但是对于同样出身农村的我,或许我在家同样有个哥哥照顾,同时自己刚刚工作,对少平的遭遇以及他的奋斗史同样的拜服,如果说对少安更多的是崇拜、是欣赏,那么我对少平更多的是视他为我的榜样我的将来,当然不是模仿他去当揽工汉,而是要模仿他的精神他的劲头,要向少平学习,无论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都不能忘了学习,不能让自己堕落。
少平从书生一下转换为城市的揽工汉的时候,由于身单力薄,根本无法胜任艰苦的小工生活,但是他咬碎钢牙硬是超额完成了小工应该做的工作,对每一个包工头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同样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我,初次来到工作岗位上,我也必须要向少平学习,发挥自己的意志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少平在当揽工汉的时候,脊背血肉模糊的时候,仍然要创造条件看书;在当煤矿工人,从矿井上来的时候仍然要看书;书籍花费了我们可爱的少平很多时间,耽误他很多休息,但是就是书籍让少平和一般的农村人,与一般的揽工汉,与他的煤矿工友有了质的不同,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描写少平未来的生活,但是我相信,少平想要的事情都能做到!我想这是少平的奋斗精神给我的信心,或许也是书籍,也是他强烈的求知欲让我相信他有这个能力。
参照少平,我的生活条件比他强了不知道多少倍,自己所能接触到的学习资源也是丰富异常,工作环境也是舒服于少平不知凡几。
我想我更没有理由不学习了,我也要学习!!!我也要奋斗!!!!向往自己有一天,一转身发现自己身上也具备了少平所拥有的一些东西。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九
两年的高中生活,让少平从一个自卑怯懦的农村少年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当时的社会环境自然不会给少平更多的书本知识,但他内心对生活本质的追寻,如饥似渴的阅读,以及与晓霞的交往,使他得到了很多课本所无法给予他的思考与感悟。
同时,与周围同学的相处也让少平的精神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与考验,进而升华。与红梅同病相怜,暗生一种无法言传的默契与喜悦,却由于红梅对自身命运的现实追求而崩塌,痛定思痛,少平得到的却是面对现实的精神解脱,自己的家境确实无法满足红梅的需求嘛;对家境和自身条件都很优越的养民,少平则是毫无来由地排斥、抵触,甚而因为红梅的“背叛”而迁怒与他,而养民表现出的大度则让少平自惭形秽。特别是养民无意发现了少平的《天安门诗抄》时,不但没有如少平所想的去“举报”,反而表现出与少平一样的立场和观点,更让少平歉疚中产生颇多感触;还有,尽管跛女子玉英“世俗不堪”,曾在大庭广众之下奚落了少平和红梅,而在她即将被山洪吞没的紧要关头,少平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而玉英也表现得放声大哭和感恩不尽。
是啊,同学少年,尽管有各种纷扰,却哪里有一个“坏人”呢?不同的出身与成长环境,不同的脾气秉性,不同的爱好追求,自然不能让每个人都如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一模一样。理解差异,允许差异,承认现实,接受现实,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所谓成长与升华,就在于能够理解生活的真相,并继续保持对生活一如既往地热爱。
学生时代,匆匆那年,自然是美好的。我们也常常听到很多人感慨少年的纯真,哀叹社会的复杂。其实,社会又能复杂到哪里去呢?我们抱怨别人的时候,往往却忽略了自己也是根源之一,也不知不觉地为这个世界的“不美好”在“贡献”力量。
好吧,尽管两鬓斑白了,但我依然不愿放弃所谓的“理想主义”,我仍然愿意相信千变万化的外在与不羁中,每个人的内心仍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必须坚守的底线,这个底线应该是诚实善良、自尊自爱、有追求有担当、坚持对爱和美好的信仰!做到这些并不难,既不需要高调,更不需要勉强,这是大自然的需要,是老天的安排,否则人类社会根本走不到今天。
自然,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各种不爽,甚至感觉周围偶尔也会出现“贱”。怎么办?对我而言,可以理解、宽容一切人和事,唯独不能宽容那些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放弃底线、欺骗别人的虚伪和不堪。当然,底线一般是道德与价值观范畴的,对之最大的惩罚也只能是无视,鄙视乃至指责都没什么意义,瞎耽误功夫,大家都挺忙的。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十
有一个人,他生而平凡,面对贫穷和苦难的折磨,他一步步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锻造了熠熠生光的灵魂,他始终坚持内心的追求。而他,就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开篇是在1982年,孙少平来到了他期待的桐城市大牙湾煤矿,并被正式录取为一名煤矿工人。尽管这份工作条件艰苦危险系数很高,和孙少平一同来的干部子弟都很惧怕这份工作,但是孙少平很满意——因为这里不愁吃住,工资高,而且之前他也经历种种艰难。对于挑战和苦难,他是不惧怕的,而且这些苦难往往会使他变得伟大。在大牙湾煤矿,他起早贪黑,每天都在尽心尽力的干活,成了一名优秀的工人。他在这牛马般的劳动中保持着巨大的热情,可观的工资支撑着家里和自己的开销。半年前他还是一个连铺盖都没的穷小子,可他也不曾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一直都在坚持着内心的追求,靠勤奋的劳动,向其他人证明了自己。而那些干部子弟因没有下井劳动,身无分文,只好变卖他们的“家产”——手表,皮革箱等等,而孙少平则凭着自己的本事买下了他们的“奢侈品”。生活就这样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
后来,孙少平等人在一次下井劳动时,意外发生了。孙少平的师傅王世才为了救徒弟安锁子不幸遇难,这让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变得支离破碎,让惠英和儿子明明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王世才一家人从前有恩于孙少平,所以在这关键的时刻,孙少平不仅主动帮师父家里做一些粗活累活,还鼓励惠英嫂振作起来。面对外人对孙少平和惠英的风言风语,孙少平并不在乎,因为身正不怕影子斜。孙少平知道,自己照顾好惠英嫂和明明,就是对师傅最好的交代。无论别人怎么说,孙少平始终都坚持着自己的内心,尽心尽力地帮助惠英嫂和明明。孙少平始终追求自我的独立和价值,追求内心世界的富有,他的追求体现了生命的价值和高贵。
此时此刻,我也明白了生命的价值与高贵:生命的价值,在于生于平凡却敢于追求不凡;生命的高贵,在于经历不平凡而融入平凡。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十一
这几天除了必要的工作和社交时间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看《平凡的世界》了,从上星期五把书看完后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看同名改编的电视剧,今天凌晨两点终于看完了。
记得两个月以前当我把路遥的《人生》读完后,我曾以为那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直到这几天把《平凡的世界》读完,我发现,这套书更加具有魅力,同时联想到这套书完成当初的年代,就更加佩服路遥的文笔和见识了。
整套书中最爱的便是晓霞、润叶、少安和少平了。少安和润叶从小就是青梅竹马,因为各自的背景和现实的残酷最终还是没能使他们在一起,啥叫苦,真正的苦不是累也不是饿,最难熬是心里苦。是呀,没能和润叶在一起是少安永远的遗憾之一,可是少安对生活的奋斗态度和对双水村乡亲们的热爱却使人敬畏,对生活矢志不渝地奋斗、从小挑起养活家庭的重任和致富后帮助村民的举止实在让人敬佩。
少平呢,虽然家里辛苦供起他和兰香读书,可是在学校始终食不果腹,一开始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每次拿饭时总等大伙拿完菜才去拿他的“丙菜”:两个黑面馍,后与晓霞认识并在其的影响下逐渐对生活有了独特的理解,即使是在黄原揽工和大牙湾掏煤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坚信平凡的人也可以拥有不平凡的世界,晓霞的突然离去对等他的精神打击十分巨大,而最终他选择回去照顾惠英母子更显得他的担当。
是呀,田晓霞是完美的,他和孙少平的爱情也是无可挑剔的,可是世界上真的那么的完美的东西吗,看书评说,路遥在写到田晓霞去世后,曾痛哭流涕,喃喃自语:“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是的,一个是记者、一个是掏煤工;一个是家庭背景是农民,一个家庭背景是干部身份等等。二者现实中的差距相差太大了,正因为晓霞太完美了,简直是理想的世界才有,田晓霞的死,可能是路遥的一种对世俗的妥协吧。
其实正如某个网友所言:《平凡的世界》大概就是这是一本书,不管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读后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年少时体会孙少平读书的艰辛,青春时体会孙少平喜欢郝红梅那种暗恋的懵懂,工作后体会那种孙少平为了生活奋斗的困难,还有田润叶的曲折的感情生活,甚至是以后要面对的如孙玉厚老汉面对生活近似卑微的绝望。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十二
《平凡的世界》里有着一群不平凡的人物,正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
在这本书中带给我最大影响的就是孙少平,他的家里很贫穷,穿的是破旧衣服,吃的是丙菜,面对这个是世界,他并没有抱怨这个世界对他的不公平,他只是怀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它是一条铁汉子,铁骨头,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依旧可以为读书而感到高兴。
我们要做想孙少平那样的不倒翁,像弹簧一样,学习他怎样在逆境中成长,这样才算得上是真正伟大的人!只要他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十三
最难战胜的就是自我,如果超越了自我的束缚,克服人类最懦弱的本性,最难战胜的就是自我,如果超越了自我的束缚,克服人类最懦弱的本性,那么自卑也坚强,《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的世界。那么自卑也坚强。
——平凡的世界座村落中的一座。小处着眼,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十四
从一首佳谣《平凡之路》到一部著作《平凡的世界》,“平凡”二字平凡却又深刻。
《平凡的世界》是作者路遥文集中分量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对于作为读者的我,读小说中的“平凡”二字感到十分的欢喜。我们本出生于一个平凡而又繁忙的世界。我们大多数的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伟人著名于世!
路遥笔下的主人公的世界是平凡的。他的世界只是黄土高原上成千上万座落中的其中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主人公的不平凡。在主人公的世界的世界里,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路遥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永久的年代,组成一群有信仰和追求的人们。
人的一生应如主人公般对生活从不低头,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在命运的道路上,走出一种让所有人都为之叹服的人生之路。
歌舞升平,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最平常的事情中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人格的伟大来。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懵懵懂懂的我们都只有一次做人的机会。,我们的一生,大多数人注定是平凡的。
现在作为十六七岁的我们,走过了青春期的我们,失掉了青春的热情,步入高中的我们,跟随着我们而来的是人生的多雨期。更多的烦恼,更多的挫折也随之而来。学习上的,人际上的,情感上的……很多方面的经历都是前所未有的经历。我们的思想也从这些经历中得到不同的教训,将决定我们今后人生的轨迹,是平缓或是抑郁或是跌宕起伏的。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平凡。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把平凡当作梦想,其实这也是合乎常理的,而不必为自己感到难过。生活的平凡与不平凡,只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所需要的,像是书中所说:“坐上生活的马车,拿起鞭子赶车”。
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冰冷,我们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
阅读了《平凡的世界》,不由的感叹,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平凡的行星。嗯,生活在地球村的我们,更是,宇宙中最平凡的一员!平凡的世界里,住着一群平凡的我们,创造和成就平凡世界的我们中,也会有着不平凡的人!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高中篇十五
烟火是美丽的,却总是稍纵即逝,田晓霞,她在生命中最应该绽放的时候却悄然离去了。
她是干部家庭的子女,却平易近人,活泼开朗,敢想敢做,敢于追求,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为省城记者的她冒险来到了南部灾区,报道特大洪水,却因救一个小女孩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当飞机没座位时,她敢于用强硬的语气对副秘书长说带上她,是她用那豪爽的记者风度,勇敢的报道精神打动了省上的领导。当看到溃乱不堪的人群时,她有一颗关心人民的心:胸膛的和嗓子眼似乎有大火在燃烧,居民的安危深深牵动着她那善良的心。在危急时刻,他能够命令局长强迫市民撤退,以一个人的力量,救出了千千百百的市民,使得局长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记者的工作是危险的.,甚至可能像田晓霞一样在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她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女孩得救了,她却牺牲了。但她舍身救人的精神会永远被人们铭记。她那勇敢,心系市民群众的品格也会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她是最美的烟火,温暖、璀璨、耀眼、难寻,照亮着每一个人,不会因为存在的短暂而被人们遗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49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