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23:00:02
优秀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时间:2023-11-01 23:00:02     小编:碧墨

旅行是一种开阔眼界、丰富人生的方式,我喜欢去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风景和文化。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和引用相关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个主题,可以参考以下给出的相关范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课题no.3-4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推理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7-p39页

思考: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2、填空。

1)、米是米的();米相当于()米。

2)、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把()看作单位“1”。

3)、一个数的是,这个数是()。

4)、一根卅绳长54米,剪去,还剩()米,把()看作单位“1”。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2)、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方程解法:

算术解法:

三、学以致用:

1、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

1)、鸡的只数是鸭的。

2)、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2、列式计算新课标第一网

1)、一个数的是64,求这个数。

2)、12的与什么数的2倍相等?

3)、加上一个数的,和是1,求这个数。

四、解决问题:

1、小红看一本书,已看了76页,是未看页数的,这本书小红还有多少页未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诗歌,为自己搜集到的诗歌配插图,增强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水平。

2、在搜集到的诗歌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个性化鉴赏。初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美学主张。

3、练写诗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美学主张。

2、学写诗歌。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叩响诗歌的大门,与大诗人交朋友,与诗同行,进一步提高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板书:与诗同行)

(二)诗歌鉴赏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搜集了很多诗歌,有些同学甚至还把自己搜集到的诗歌背了下来,这种学习热情真令人感动。那么,在你搜集到的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呢?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生自由答)

你们怎么理解呢?(生浅谈)

师:诗歌,谱上曲便是一首歌,它具有一定的押韵、优美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现在,在小组里交换读一读你搜集到的诗歌,你觉得哪一首诗在节奏、押韵方面处理得很好?(小组交换读,自由谈)

师: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徐志摩,他曾经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到日本访问时写过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日本的友人与诗人送别的情景,诗人用几句话,抓住最富有日本女性特点的温柔娇羞的神态来描画,表现了对日本女郎的由衷赞美。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莎扬娜拉……

----徐志摩

1、你觉得哪一句诗最具音乐美呢?(生答)

2、这首诗的用词非常讲究,娇羞与忧愁就是很巧妙的押韵,同时“道一声珍重”在诗中出现了几次,达到了反复吟咏的效果。在歌曲中,我们也常常唱到某一句歌词,反复唱几次,以表达内心的情感。

3、这么优美这么浪漫的诗,我们要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读出他的音乐美。

4、我要听出“反复叮咛,一遍又一遍的向诗人道珍重”读出依依不舍。

师: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除了音乐美,诗歌这种体裁与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对,它的断句分行,所以诗歌也被称为“长短句”。这也就是指诗歌的建筑美。

5、建筑美

师:一首好诗,会在一个恰当的地方分行断句,在你搜集到的诗歌中,读一读,哪一

首诗最具建筑美?(生答)

师:有很多诗人,喜欢追求新奇巧妙,把诗设计成不同的形式,老师这里就有一首宝塔诗,你能读懂吗?试着登山的方法读,就像沿着小路蜿蜒而上。

(读宝塔诗)

山满

桃山杏

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6、绘画美

其实,不管建筑美也好,音乐美也好,一首真正的好诗,应该具有优美的意境,这也是闻一多先生所说的“绘画美”。他认为,一首诗的辞藻最重要,要有色彩感,美感。昨天同学们都给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了插图,现在你能说说,那首诗能把你带到诗情画意的境界里?(生答)

(生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

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读完这首诗,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什么样的画面?(生答)

师:老师也很喜欢海子的这首诗歌,所以读着读着,也忍不住画了一幅画,尤其是这两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这些优美的诗歌,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啊!

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好吗?

小结:今天,我们交流了很多诗歌,认识了不少诗人,同时更认识了诗歌的一种审美角度,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如果今后大家还有兴趣,读更多的诗,你们也会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

(三)学做小诗人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带着一颗诗心,一双慧眼,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点滴的美。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你是否发现,我们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事物呢?比如---(取出墨汁,演示墨的变化)你看到它,觉得它象什么?(生答)

看到它,你联想到什么?

我们也可以象大诗人一样,用细腻的语言描绘我们看到的这一切,用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表达心中的情感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当一回小诗人吧!你可以看视频,写一写“墨”给你来来的想象,也可以写大自然的一阵风,一场雨,一棵树,一朵花。开始动笔吧!(播放墨韵视频,在音乐中练笔)

10分钟练笔。

写完先在小组交流。选出一首较好的,集体评议,提醒学生以三美主张这个角度评。

师出示自己写的诗歌。学生评议。

在古典的深处奔涌

丝丝缕缕浓淡相宜

氤氲在司马迁的竹简

曹雪芹的丝帛

它是

王冕洗砚池上飘来的一瓣梅香

是古老的京剧的一张脸谱

长须伴随着密集的鼓点飞舞

细笔勾画的柳眉

任是无情也动人

渺渺天地

黑白分明

泼墨,泼墨

凝成历史的烟云飞沫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上完了这节课,课后你想做什么?或者说想给自己布置一道怎样的作业呢?(生答)激发学生编辑诗集。

[《与诗同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习的志向。

重点难点:

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

一、知识扩充

(师出示中国五大银行行标。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20xx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习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生:1000×3.6%×5=180元。

师: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xxxx年。(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空间,让学生从实践中概括公式,在合作中分享自己与他人思考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

效果预测: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得出利息及税后利息的公式,并因为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知识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深化练习

1.奉献。

2.理财。

3.帮助。

4.介绍小知识。(教育储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设计的三组生活习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效果预测:学生喜欢智慧的挑战,对学以致用有很强的能动性,所以他们一定会用智慧的眼光解决习题中的生活问题,同时在教育储蓄的感召下,进一步感悟党和人民的期望,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

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重难点:

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路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你的依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

b)要求鸭小弟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

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

圆的直径

圆的周长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3、提出猜想

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

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

5、汇报展示

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

7、引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两个圆先求出示一个知道直径的圆,利用公式完成练习

2、判断题:

1)圆的直径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2)圆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3)半圆的周长就是它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

3、解决开始跑步的问题

4、计算我们人民币1元的外周长,不知道条件怎么办?先测量然后计算

5、拓展

五、温故知新,总结课堂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课本89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分数加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谁敢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列式列得比较快?

比赛题目为:3个 3/10 相加的和是多少?6个 3/10 相加的和是多少?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分数乘整数》的数学问题?

第1页/共5页 2、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自学课本89页例1、例2,完成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2、全班展示(1)算法展示。

生1:利用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进行计算。2/154=2/15+2/15+2/15+2/15=8/15 生2:先计算出结果,再进行约分。5/128=58/12=40/12=10/3= 生3: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23/4=3/2 2与4先约分,再计算。(2)比较三种计算方法,选择最优算法。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3)错例展示:

错例1:学生把整数与分子进行约分。错例2:学生没把计

第2页/共5页 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3、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4、引导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1、完成课本12页练习二第1、2题。 2、生活中的数学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

第3页/共5页 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2、智力冲浪:用12个边长都是 dm的正方形硬纸板可以拼成多少种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它们周长分别是多少?(a类同学做)

第4页/共5页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第5页/共5页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六

正比例和反比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考点分析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k(一定)。

2、用“描点法”可以得到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能根据一种量的值,估计另一种量相对应的值。

3、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k(一定)。

4、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两个变量的积一定,这两个变量成反比例;没有上述两种关系,这两个变量不成比例。

典型例题

例1、(正比例的意义)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

时间/时123456……

路程/千米120240360480600720……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从左往右看,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从右往左看,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始终不变,=120,=120,=120……这个比值就是火车的行驶速度。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速度(一定)。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k(一定)。

例2、(判断是否成正比例)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正比例,反之,则不成正比例。

买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练习本的单价有下面的关系:

=练习本的单价(一定)

所以练习本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例3、(正比例的图像)磁悬浮列车匀速行驶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时间/分1234567……

路程/千米7142128354249……

(1)图中的点a表示时间为1分钟时,磁悬浮列车驶过的路程为7千米。请你试着描出其他各点。

(2)连接各点,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吗?

42

35

28

21

14

7●a

0

1234567时间/分

分析与解:根据提供的各组数据描出图像的许多个点,再依次连成直线。路程和时间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7,即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对照图像,可以根据时间的值估计出路程的值,也可以根据路程的值估计出时间的值,估计时允许有一定的出入。

(1)描点、连线如图。

路程/千米

42●

35●

28●

21●

14●

7●a

0

1234567时间/分

(2)在一条直线上,因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3)根据图像,列车运行2分半钟时,行驶的路程是17.5千米;行驶30千米大约需要4.3分钟。

例4、(辨析)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分析与解: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可列表判断。

半径/cm123456……

直径/cm24681012……

周长/cm6.2812.5618.8425.1231.437.68……

面积/cm3.1412.5628.2650.2478.5113.04……

圆的周长和直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3.14,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而圆的面积和半径的相对应的数的比值是变化的,所以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正比例。

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和半径却不成正比例。

例5、(反比例的意义)

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个2030406080……

加工的时间/时128643……

分析与解:(1)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两种量。(2)从左往右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扩大,加工的时间反而缩小;从右往左看,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缩小,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所以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3)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相对应的加工的时间的积都始终不变,如20×12=240,30×8=240,40×6=240……而这个积就是这批零件的总个数。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发现: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随着加工的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它们怎么变化,相对应的积是一定的,有这样的关系: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加工的时间=零件的总个数(一定)。

所以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和加工的时间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点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和正比例一样,分三步:一看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二是看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是不是也随着变化;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再看它们的乘积是否一定,进行判断。不要省去任何一步。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来表示:xy=k(一定)。

例6、(判断是否成反比例)

总产量一定,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分析与解:根据反比例的意义,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如果两个变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变量就成反比例,反之,则不成反比例。

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与总产量有下面的关系:

每公顷的产量×公顷数=总产量(一定)

所以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成反比例。

例7、(辨析)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成反比例。

分析与解: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一定。很明显,和一定,两个加数的积是变化的,所以它们不成反比例。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不成反比例。因为它们的积不一定。

点评:有些相关联的量,虽然也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但它们不是积一定,也不是比值一定,它们就不成比例。像这样的还有:人的跳高高度和身高;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等。

例8、(综合题1)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分析与解:判断时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列举数据,也可以根据计算的公式来推导。

(1)因为长方形的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所以长和宽成反比例。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宽的和一定,但不是积一定,所以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例9、(综合题2)

分别说明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每两种量的比例关系。

(1)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

(2)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

(3)天数一定,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

分析与解:在大米的总千克数、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这三种量中,当某一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可能成正比例关系,也可能成反比例关系。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判断。

(1)因为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所以大米的总千克数一定时,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天数成反比例。

(2)因为=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所以每天吃的千克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天数成正比例。

(3)因为=天数(一定),所以天数一定时,大米的总千克数和每天吃的千克数成正比例。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七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数?

2、最小的非0的自然数是多少?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多少?

3、小数又可以怎样分类?

4、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的顺序是怎样的?

6、写数时应注意什么?用阿拉伯数字写出下面各数:七千零三十八、七亿零三十八万、

三亿零五十万六千、零点零四零六

练习:

1、在数位顺序表里,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五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位。

2、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位数;最后一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是()位小数。

3、5830070420读作()。“8”在()位上,表示();“7”在()位上,表示()。

4、有一个四位数,加上“1”就变成五位数,这个四位数是();有一个四位数,减去“1”就变成三位数,这个四位数()。

5、地球有多大?请读出下面数据。

地球的半径6378.14千米赤道长40073.92千米

地球表面积510067860平方千米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千米

思考并回答:

1、3.150=3.15、7.8=7.8000,这是根据什么?

2、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一位,它的值有什么变化?

3、1÷3、70.7÷33,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5、下面的循环小数,如果各保留三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该怎样写?.....

0.720.33.150

6、以85400为例,省略万后面的尾数与写作以万为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

8、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45,这三个数分别是()、()、()。

练习:

1、9035000以万为单位写作(),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作()。408000000以亿为单位写作(),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写作()。

2、7.85353……写作(),0.346346……写作()。

3、0.04×1000就是将0.04的小数点向()移动()位。

4、25.4÷100就是把25.4的小数点向()移动()位。3.002的小数点左移两位,是原数的(),小数点右移三位,是原数的()倍。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45,如果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商是()。

数的整除

思考并回答:

1、下面的除式,哪些是整除关系?是整除关系的两个数要具备哪些条件?

32÷4、45÷7、12÷0.3、720÷90、2÷4

4、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5、下面各题分解质因数是否正确?为什么?不对的应该怎样改正?

6、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14和42、24和32、12和18

7、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吗?怎样判别两个数是否是互质数?

练习:

1、在16、4、8、32、36、80、84、160这些数中,80的约数有(),16的倍数有()。

2、20的约数有(),32的约数有(),20和32的公约数有(),其中最大的公约数是()。

3、按照下面要求写出互质数:两个都是质数();两个都是合数();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

能被3整除的数

能被5整除的数能被2整除的数

5、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27和18、39和117、8和15

6、一个数用2、3、5除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小是();有一个数用它去除30、45、60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大是()。

7、判断题:

(1)没有约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2)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总比它的倍数小。

(3)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4)一个奇数加上7,一定能被2整除。

(5)2、3、5都是质因数。

(6)两个合数不能成为互质数。

(7)17的约数都是质数。

(8)因为3、5、6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3×5×6=90。

分数和百分数

思考并回答:

1、先填空,在回答:4/5=1÷×、4/5=÷;7/9=1÷×、7/9=÷

什么叫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个表示什么?分数单位表示什么意思?

2、什么叫百分率?“9/100米”与“9﹪”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与

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说出约分和通分的方法吗?

5、下面括号里应填什么数?其中哪一个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24/40=()/20=48/()=()/5=()/15=36/()

6、举例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方法。

8、分数、小数、百分数混在一起,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比较0.6、2/3、61﹪的大小。

练习:

1、把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5段,每段钢管是全长的()/(),每段的长度是()/()米,3段占全长的()﹪。

2、生产500吨化肥,计划2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计划的()﹪,每天生产()吨。

3、3里面有()个1/3,2/3里面有()1/12,1里面有11个2/(),100个1/7是()。

4、7/15的分数单位是(),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减去()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5。

5、5/8的分母加上2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6/15的分母减去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

6、一个分数,它的单位是1/8,它有7个这样的单位,这个分数是(),化成小数是(),化百分数是()。

量和计量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各种量基本单位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长度1米1千米=()米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面积1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顷

1平方千米=()平方米

1公顷=()平方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1立方米

1升1立方米=()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升=()毫升

质量1千克1吨=()千克

1千克=()克

时间1秒1日=()时

1时=()分

1分=()秒

2、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或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变换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

1、填空:

(1)5米=()分米3.2分米=()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3.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2700平方米=()公顷

(2)4.8升=()毫升1.6千克=()克7.3米=()分米=()厘米

(3)4.2公顷=()平方米0.8平方千米=()公顷

1.05立方米=()立方分米1.45吨=()千克

(4)210秒=()分1/6日=()时1时20分=()分

2、选择:

(1)下列年份中,不是闰年的年份是()a1980年bc21

(2)25厘米×()=1米a1/2b4c40

(3)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a10厘米b100厘米c10000厘米

3、判断题:

(1)第一季度有91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2)一水池装了0.3立方米的水,这池水的容积是300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九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二)能力训练点:

1、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

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内容。主要是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在描述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根据具体描述找到相应的位置。这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能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可能得出几种答案:

(1)从前往后数第四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兔。

(2)从后往前数第四排,从左往右数第二个:猪。

(3)从前往后数第四排,从右往左数第二个:狗.。

(4)从后往前数第四排,从右往数第二个:猪。

……

提问:咦,我喜欢的小动物只有一个,你们怎么会找出这么多呢?什么原因?(学生讨论)

小结:看的方法不一样,找出的动物就不一样,看来要知道是哪个小动物必须确定它的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1、第几排第几个

(1)出示小猴和小熊的话:

(小猴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熊说:“我在第二排第二个。”)

提问:哪是第一排?你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上台来指)

小动物一共站了多少排?我们一起数。

横着的是第几排,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确定第几个。

(板书:第( )排第( )个)

确定了方法,那你现在能肯定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呢?(学生说)

(2)练习

a、用第几排第几个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哪里?

(出示:我喜欢( ),它在第( )排第( )个。)

b、请同学说出最喜欢的动物在什么位置,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出示:我喜欢的小动物在第( )排第( )个,它是( )。)

2 、第几组第几个

小动物有自己的位置,那在教室里同学们也有自己的位置,我们是以第( )组第( )个来表示的。(板书:第( )组第( )个)

(1)定位:

请这一组的同学起立,我们将这一组定位第一组,那这位同学就是第一组第一个同学。请这组同学依次报位。

(2)报位置

a、指名学生报位置,学生判断对错。

b、说说其他同学的座位。

(例如:xx坐在第几组第几个。或坐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是xx。)

c、小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

你报你的好朋友的位置,大家来猜他是谁?

(例如:我的好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个,他是( )。)

d、考考全班的反应

找找他是谁,并很快说出他的名字,比一比谁说得快。

a、第三组第三个

b、第一组的倒数第二个

c、最后一组的最后一个

3、第几层第几号

你们都能准确的确定位置了,想不想到动物公寓去参观,看看小动物住在哪里?(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显示:毛猴子最性急了,它嚷嚷道:“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提问:小猴子是怎么数的?(指名生说)引出第( )层第( )号。

(板书:第( )层第( )号)

a、师:每个同学选出你喜欢的小动物,说给同桌听。

(例如:我喜欢( ),它住在第( )层第( )号。)

b、指名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住在第几层第几号,让同学来猜。

(例如:我喜欢的小动物住在第( )层第( )号,它是( )。)

反馈练习,深化认识

第几层第几本

(1) 小动物的公寓参观了,想不想到图书室去看看。(出示图)

出示:第1层第2本是《新华字典》。

提问:《成语词典》在哪里?你是怎么看的?你们想看什么书?(指名说说)

(2) 你觉得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都有两个“第几”,几就是数,用两个数可以帮我们清楚地描述出这些物体的位置。

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提问:生活中需要确定位置的情况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学生自由说说)

(出示图)这是开发商刚建好的房子,请你帮开发商给这些房子的每户人家编门牌号。

要求:编的号码要合理,符合生活实际。

2、开发商为了感谢我们,要请你们去看电影,想看的来领座位号。(出示电影院图)

(发座位号,学生自己找座位。)

比较两家电影院的座位,感受不同的排列方式。

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确定好自己的人生位置,走出美好的明天。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一

1.通过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即把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其中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点或线段,然后确定这些点或线段在另一半图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一连。

要使学生认识到: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画出放大后的这些线段,最后连一连。

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在此基础上依次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

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要提醒学生:第一,每次只能选择两种瓷砖;第二,每种瓷砖都可以适当旋转。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完成《补充习题》的相关练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二

1000×2.25%×1=22.50(元)1000×2.25%×1=22.50(元)22.50×20%=4.50(元)1000+22.50×(1-20%)

1000+22.50-4.50=1018(元)=1018(元)

答:一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18元。

师:我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1年,到期利息22.50元,应缴纳利息税22.50×20%=4.50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18元。

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计算是否正确。选一到二位同学(实物投影交流)

这里既是一种实践应用,也是对学生课前作业的照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使学生通过解答,达到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102页第

6、7题,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

2、综合应用

让学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时,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向别人借钱,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压,从银行贷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这里是本课的高潮所在,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存入问题银行,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我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为实践延伸,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款方式,体验到不同的存款方式带来的不同益处。课后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板书设计

利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

课本p10~11例6、例7和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打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的物体有大有小,看,你能比较这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吗?(出示一个苹果和一个大枣)你是怎样比较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物体的大小的知识——体积和容积(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认识体积

1.出示两个有同样多水的相同玻璃杯,让学生看清两个杯子里水面同样高。

(1)先在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大枣,让学生说明水面有什么变化。

提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大枣占有了水中一块地方)

指出:大枣占有一块地方,我们就说大枣占有一定的空间。

因为大枣占有空间,把水往上挤,所以水面上升了。

(2)在另一个杯子放入荔枝。

(3)提问:现在水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再比一比,哪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水面会上升得高一些?

指出:因为荔枝大一些,所以这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一些,说明这一石块所占的空间大。

提问 :谁来说一说,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让学生说出,大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小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指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也就是说,大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小。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说能说说生活中两种物体体积的小。(说完整的话)

认识容积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纸盒,比较一下哪个体积大一些。(例7)

(1)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

指出:书盒能容纳书的体积就是书盒的容积。也就是说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两种容器的容积。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

第1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然后教师可以操作演示,在让学生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第2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然后再根据容积的含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说明三维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使学生明确:因为它们都是有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的空间大小也就一样。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5.让学生明白杯子装的多说明容积大,杯子装的少的说明容积小。

6.第3题可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让后同桌交流摆的是否正确。

7.第4题可以让学生分别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8.第5题中的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的收获大吗?你觉得学好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吗?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四

《有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们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有的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鲁迅的诗《自嘲》。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五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六

p--68、69页

学情分析

学生自己看信息。

学习目标

1.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导学策略

导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 生活动

1、出示书中数据事例。

以例题的数据为素材,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1)人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

(2)学生讨论数据。

(3)说说这些数据说明什么意思。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数据?

1、出示例题第1-5小题。

先小组讨论,再说说你们小组讨论后的答案。

2、师生互评。

3、教师小结。

4、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69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5、加深认识,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1、读题。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口答问题。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据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数据。(了解数据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数据。说说数据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这些数据的意思,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

加深认识,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试一试

1、学生读题。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小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口答问题。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很好

教学心得体会:综合实践能力较好,平时在生活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数学。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七

1、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经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形成计算技能。

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的探究。

课件,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纸一张。

一、复习

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根据已知的乘法算式:5×6=30,写出相关的两个除法算式。

二、新授

(一)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如果将一盒重千克的水果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2、归纳概括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出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问: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学生说思路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练习

第30页做一做

四、作业练习

教材p34第1、3、4题。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内容及简析】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

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量一量(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2、围一围(45页第1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

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

3、练一练(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十九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而是描述性的定

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

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0℃

-3℃

3℃(+3℃)

通过温度的概念,初步学习负数,理解气温高低与温度的关系,是负数学习的第一步。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

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十

1、通过图形直观的表征,让学生更加清晰求的都是同一个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接近1,感悟极限思想。

2、培养学生利用图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出结果。

1、教学例2

计算

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

我一个一个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点规律。加下去,等号右边的分数越来越接近于1。

可以画个图来帮助思考。用一个圆或一条线段来表示“1”。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2、渗透极限思想。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

1、猜一猜“和”是多少?

2、请用“形”来解释这个结果。

3、反馈: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会怎么样?

那的结果怎么样?(无限接近1。)

运用知识

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原式的结果是1。

作业:第110页练习二十二,第3题、第4题、第5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45102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