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中国读后感(案例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7:17:09
最新论中国读后感(案例16篇)
时间:2023-11-01 17:17:09     小编:灵魂曲

读后感可以是对作品中情感、情绪、人生体验等方面的感受和倾诉。写读后感时,要以客观立场,注重对书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深入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够引领大家探索文学的无限魅力。

论中国读后感篇一

梦想,就像人生旅途中一盏照明灯,为我们照亮前途无量的美好未来;梦想,就像学业白云后的湛蓝天空,为我们的学识打好坚定的基础……梦想,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词语,同时也是我们人生词典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词语。

在这本书中,讲诉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梦想。有的畅想了未来的美好生活;有的记叙了中国伟人造就成功人生的故事;还有的写了我们中国从古至今发展的过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每个人的心中,终究会有一个梦想。可能是医生,可能是老师,甚至可能是普通工人……这些梦想无一例外,都是对我们中国日夜强大的理想有益的!正是有了这些梦想,我们中国才会渐渐强大起来。

在生活中,梦想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个梦想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一旦有了好的目标,我们才会一点点的进步。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一点点进步,融合起来,就是中国前进的一大步啊!

虽然现在,我们还只是学生。但是将来,我们一定会变成支撑中国的栋梁!我们不仅要支撑住中国,不让它倒塌下来,还必须让它更加的坚固,让它在其他国家中,显得高大!

我们不仅要拥有梦想,还要拥有好的梦想!定制了梦想后,所有的事情,只要你努力,都不会是难事。我们的梦想,要大胆,要创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先人做不到的事情,才能发明出更多对人们有益的物品。

下面,就让我来举例各种我们中国已经成就的梦想:

文学梦:冰心奶奶已经为我们创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散文集,最着名的如:《寄小读者》《小桔灯》等,早已住进了少年们的心中;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等,众多文学人士所敬佩的书籍。

航天梦:2003年,杨利伟飞上了浩瀚的太空,顺利的完成了中国首次航天载人飞船任务;2013年,女航天员王亚平还在太空中增多了小朋友们的知识,在离地面很远的地方,做了一个个有趣的试验。

像这类的梦想还有许多。这些梦想,记录了在历史上,见证了我们中国迈向强大的步伐,

正是因为有了梦想,中华儿女们才会想着这个目标努力;正是因为有了梦想,社会才变得更加和谐;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我们伟大的中国才会日渐强大!

中国梦读后感(七)

论中国读后感篇二

有人说贾宝玉前世是一块“顽石”,而且说宝玉生下时嘴里所衔着的宝玉为女娲补天时遗留下来的石头。也许是这块石头的原因吧,家中的人都以为宝玉和这块石头是一条命,当玉碎了,宝玉也就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又因宝玉天生长相俊美,也就都更加宠爱他了。

当然,穿戴也更为华丽,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长得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再一看又是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又由于宝玉生长在贾府,贾府中大部分都是女子,所以也就对宝玉的性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有贾宝玉说过的一句话:“女子都是水做的骨肉,男子都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子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就是体现了贾宝玉非常喜欢和女孩在一起玩耍,讨厌世俗的那些男子。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一段写“宝玉摔玉”,可见,宝玉“摔玉”这一举动是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表现了他追求平等,反对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思想,体现了他“行为乖张”的叛逆性格。

而且在历人《西江月》中有写道: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诋毁!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揭示了贾宝玉叛逆的性格,不愿受封建统治的束缚,厌弃功名利禄,要求独立不羁,个性释放,不服从封建王权对他的要求,不安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

论中国读后感篇三

我阅读了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启发很深。从某个程度上说,中国人是很丑陋的。这不是我看过了这本书之后就附庸着叫嚣,环顾四周,看看我们生活的周围——丑陋,无处不在!

中国人之所以丑陋,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就是太虚伪,太爱面子,以至于几千年来都没有勇气去面对自身的病症,哪怕有向癌症发展的趋势,却依然蒙着眼睛自诩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尽一切可能与手段来掩饰自身的缺陷——你说中国有缺点,是因为你生活的环境不如中国,你嫉妒罢了;或者是你担心中国崛起了会吞了你们那可怜的小国,所以想在此之前尽一切办法来打击我们龙的传人的信心而已。

脏、乱、吵。他说我们的厨房脏乱、家庭脏乱。很多地方,中国人一去,别人就搬走了。因为到处是冰淇淋盒子、拖鞋;小小孩子到处跑,到处乱画,空气里有潮湿的霉味。中国人声音大。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安全感,所以中国人嗓门特高,觉得声音大就是理大,只要声音大,嗓门高,理都跑到我这时里来了。柏杨说:因为吵、脏、乱自然会影响内心,窗明几净和又脏又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中国人的窝里斗,天下闻名。柏杨说:每一个单独的日本人,看起来都象一条猪,可是三个日本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使日本所向无敌!中国人打仗打不过日本人,做生意也做不过日本人,就是在台北,三个日本人做生意,好,这次是你的,下次是我的。中国人做生意,就显现出中国人的丑陋程度,你卖五十,我卖四十,你卖三十,我卖二十。所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中国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上可以把太阳一口气吹灭,下可以治国平天下。中国人在单独一个位置上,譬如研究室里,在考场上,在不需要人际关系的情况下,他可以有了不起的发展。但是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三条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猪、一条虫,甚至连虫都不如。所以就有了在中国做事容易,做人难的说法。

由窝里斗的哲学使我们中国人产生了一个很特殊的行为——死不认错。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所谓“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不认错是因为中国人丧失了认错的能力。为了掩饰一个错,中国人就不用很大力气,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所以说,中国人喜欢讲空话,喜欢讲假话,喜欢讲谎话,更喜欢讲毒话——恶毒的话。

没有包容性的性格,狭窄的心胸,造成中国人两个极端,不够平衡。一方面是绝对自卑,一方面是绝对的自傲。自卑的时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时候,成了主人!独独的,没有自尊。自卑的时候觉得自己是狗屎;和权势走得越近,脸上的笑容越多。自傲的时候觉得其他人都是狗屎,不屑一顾,变成了一种人格分裂的奇异动物。还有,柏杨认为中国人是天下最容易膨胀的民族,为什么容易膨胀?因为中国人“器小易盈”,见识太少,心胸太窄,稍微有一点气候,就认为天地虽大,已装他不下。

柏杨不仅指出了这些不好的特征,还指出了改变我们中国人丑陋形象的途径。那就是从现在开始每个人想办法把自己培养成鉴赏家。我们虽然不会演戏,却要会看戏,不会看戏的看热闹,会看戏的看门道。鉴赏家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民主是要自己争取的,不能靠别人赏赐。自由、权利是我们的,你付给我,我有,你不付给我,我也有。没有鉴赏能力就好象是瞎了眼的主人。如果我们每一个都成为一个好的鉴赏家,我们就能鉴赏自己,鉴赏朋友,鉴赏国家领导人物。这是中国人目前应该走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豪感,就容易萎靡不振,失去锐意进取的信心;一个民族要是不会反省,没有制衡机制,那又容易滋生毒瘤,甚至走向衰亡。说到制衡,美国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似乎永远有闻过则喜的勇气,美国人也写了一本《丑陋的美国人》被美国国务院拿来做为他们行动的参考。一个有制衡机制的国家前进的行程是接近直线的,而缺乏这种机制的国家就会曲线前进甚至倒退。中国人太要面子,面子可以胜过一切,而理想、事业则在其次。面子到底值几分钱呢?和事业比,和理想比,它一文不值。柏杨老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作于20年前,里面揭露的很多现象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改变,因为很多都已经深入文化骨髓,成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过好在,细细想来,还是有不少现象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我们不应该麻痹大意,而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我认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一个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首先必须做到不断地完善自己,而不是沉浸在自我膨胀、自我满足的意识形态下。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真的是“礼仪之邦”吗?是的,在对外宣传上是的,可是环顾四周,真正像一个“礼仪之邦”吗?!

论中国读后感篇四

《论中国》一书是美国前国务卿、“政坛常青树”亨利·基辛格所写。他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本以为的生活与见闻也算是对中国较为熟悉了,但是这次读了《论中国》之后,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与我以往的认知大相径庭。

基辛格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对于中国的了解和接触不必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少。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1979年的中美建交都有基辛格的功劳。多亏基辛格,让中美双方搭建了友谊交流之桥。

曾经,我也好奇中国为什么是共产党执政,弄不清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不明白孔子如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屹立千年不倒,想知道中国终将向何方发展。但是,这些突发奇想只是奇想,我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千奇百怪的表象背后潜藏着怎样的缘由。许多问题在历史课本上,在人们饭后闲谈中,在电视节目的讲授里略有解说,只是不够具体完备,且带有很多主观色彩。

基辛格的《论中国》则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站在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中国的历史和价值内核。在史实方面,基辛格是很负责的,冷静客观陈述了中国的历史,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还包括鲜为人知或者少有人提的历史真相。比如,看完这本书,我不再简单地把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成盟友,而是更加清楚的理解了两国关系复杂多变相生相杀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再比如,对于美国出兵朝鲜,我也不再天真认为那是所谓的反社会主义反人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这实质上就是二战后全球两大正营的较量和角逐。

《论中国》的重点,自然在一个“论”字。一论中国的对外策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入骨髓。基辛格把中美之间的差异比喻成中国围棋与国际象棋的区别。中国人讲究谋篇布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西方文化,更多是靠实力和数字说话,吃一个子就是一个子,一切都很清楚。而中国的策略往往很混沌,中国人喜欢把几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情联系起来看,运用一种类似于太极拳法的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棋局,把上下千年看做是大周期。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看问题,有许多令西方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二论借力打力,无中生有。在古代,这叫“以夷制夷”。战后,中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生存是第一要务。中苏关系不好,可毛主席还是邀请赫鲁晓夫回国途中顺访北京,其实双方没有说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就在赫鲁晓夫离开后不久,毛主席便开始了炮打金门。让美国人以为是得到苏联支持的,不得不掂量直接干预的后果,结果中国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按照美国人国际象棋的思维,他们是难以事前预判到,中国会出兵朝鲜;也难以预判到,中国人胆敢在乌苏里江,与老大哥苏联干一仗;还难以预判到,中国人敢于用大的牺牲,去狠狠教训刚刚击败美国的越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往收到奇效。不按常理出牌,是因为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有更大的更宏观的“理”。

二论美国代表了值得尊敬的文明;基辛格在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深刻。摘录如下:美国社会永远不应放弃对人的尊严的承诺。美国对事物的判断永远不可能与美国对民主制度的看法分开。有些事件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反应,即便会损害总体关系也在所不惜。

远的不说,看看美国最近这些年的一些行为,你可以说它是侵略,但细究起来,会发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利益,它还是很看中意识形态的,否则无法解释它的行为。当然,你也可以说,传播意识形态也是它的利益。

三论中美两种文明其实是共存共生;中美,好像代表着人类成熟文明的两个方向,在根子上具有不同的理念,在一定的时空里,保持并行。让我们看看,最终会怎么样?殊途同归还是走向毁灭?是一场非常有趣的非常有看点的大戏。嗯,是的,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比如说上帝、真主、释迦摩尼的高度,望茫茫人世间,倒真的只是出戏。

通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论中国读后感篇五

《论中国(onchina)》英文版于出版,中文版10月出版。全书617页。作者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费尔特市,是犹太人后裔,1938年移居美国。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曾任美国国务卿。是美国乃至世界着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他以根据40多年与中国领导人的交往,50多次对中国的访问,以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撰写了《论中国》。

总体上说,尽管在汉唐元明清都有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但总体上是局部的,有限的,还没有那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与世界在经济上、文化上如此深度、广泛、全面地融入这个世界。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将来将达到第一位。中华民族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所以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也要知道世界在如何看我们。但是,我们毕竟刚刚开始融入这个世界。《论中国》提供了国外政治家,特别是从美国政治家的角度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思维的认识,为我们认识自己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更有益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同时为我们在处理与各国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中国的文化如何面对,那些保留发扬,那些扬弃引发深深思考。

基辛格博士首先从晚清时期的中国谈起。揭示了几千年长期中国农业社会相对稳定、富足的社会之后,在外部世界已经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情况下,仍旧坚持保守封闭、愚昧无知、妄自尊大、封建专制的社会状况。他力图通过清朝到当今时代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的沿革来认识、了解、揭开中国的神秘面纱。作为一个外交家,他不是仅仅陈述了朝鲜战争、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而是通过中美关系这一主线,这一系列现象,着重分析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外交习惯。

读了本书以后几点思考:一是中美关系核心不是意识形态问题,核心是国家战略利益。上世纪70年代,中国比今天在意识形态上更加极左。但是由于当年前苏联构成对中、美两国的威胁,促进了中美走到一起。而今天,中国深度改革开放,前苏联的威胁不复存在,所以中美没有了共同的敌人,而出现了经济利益、战略空间的争夺,则形成了今天的对抗。而人权问题、价值观问题等仅仅是借口。

二是一个国家要令别国信服,要引领世界,不仅有硬实力,更要有软实力。硬实力也就是经济实力、军力等,也要有软实力,例如一个国家的正义、诚信、包容。

三是在历史性转变的形势下,中国文化中值得传承的是什么?应该是勤劳、善良、坚忍不拔、含蓄缜密。而在中国文化中的糟粕是什么?应该是官本位,封闭、保守、小农意识。

四是从中国清朝封建社会到当今社会转变给了我们重要启示。清朝的封闭、自大,而全然不顾外部世界的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的大趋势。不像日本明治维新那样主动全球化、工业化、现代化,就会被用坚船利炮被动地撬开国门,落后就要挨打。

论中国读后感篇六

其中,我对《凿壁偷光》印象最深。匡衡家里非常贫寒,但他很爱读书,却买不起蜡烛。匡衡的邻居富裕,每晚读书之时,屋里明亮通明。匡衡便想了办法,在墙上凿了一个小洞,烛光便透了进来,每晚匡衡便这样“偷光”学习。匡衡经过努力学习,后来获得了不小的成就。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合上故事我想到了梁启超的这句话。匡衡认真学习自身就会强大,而少年强则国强,有了我们的努力,国家自然就会屹立世界。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是我一个小学生的普通梦,一个我的中国梦!

中国的梦要靠我们来实现,我在心里这样呐喊着:“夺回钓鱼岛,告诉日本,中国不是弱者!神舟飞天,蛟龙入海,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中国很强大!国民快乐的生活着,中国很富裕!

中国有自己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那就是国家更加强大、更加富裕、更加快乐……有梦就有希望,中国梦,蓝色的梦,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这蓝色的梦一定会实现!

论中国读后感篇七

有一些书,你一旦拿起来,就不愿意放下,有些书,则需要收敛精神,屏气凝神地制定阅读计划,督促自己读下去。这本书无疑是前者。

用其他人的眼光来看周边熟悉的事物,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论中国》作者基辛格全程参与了70年代两国关系改变以来几乎所有的重要历程,所以他对中国的认识,更是独到。

就其观点而言,中国的印象是:老大帝国,文化自尊,意识形态的狂热,战略的宏大与战术的灵活,对中国历任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对未来的期许,这些都不是新鲜事物,有两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

一、中国在与俄罗斯比较中,是较为好斗的一个,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与印度的纷争、与俄罗斯在东北和西北的对抗,与南越在海上的战争、对越南的惩戒,与台湾的炮战,……在其他人的眼中,中国是比较好斗的,其中包括与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苏联和美国。而基辛格提出了一种解释:中国因为自身的经济原因,本质上并不求战争,但是战争隐患存在的时候,他并不畏惧战争,甚至通过精心设计地战术,事先挑起战争,然后主动熄火,最后实质性的目的,还是避免全面战争的发生。“中国比较好斗”与“中国好斗的原因分析”是我以前从来未曾接触和从未思考的东西,“好斗”是事实,原因分析更是道出了精髓(打得一拳开,赢得百拳来),这是基辛格厉害的地方。

二、美国的立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我们头上的阴影,是巨无霸,是所有负面因素的集大成者。但是美国是吗?首先他没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够笼罩天空,他有强的地方,实际上也有虚弱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中国没有恶意”是基辛格一再强调的东西,朝鲜战争是被迫还击,就如同在欧洲的希腊一样,不能允许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越南战争同样如此,美国的目的是稳定战线。而中国认为美国在孤立之外,又展开了包围圈。基辛格意图是说明美中两次战争(如果越南也称为一次直接的对抗的话),在美国认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而中国则误解为了有地缘政治的一面,导致中国做了错误的决定(让北越统一了南越,亲手打造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给自己十多年后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基辛格一再强调,美国没有这麽多的恶意,世界的未来,取决于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怎么认识自己,认识对方,找到双方的“同”,宽容对方的“异”。

上述是思想上的收获,其次是我个人通过这本书,以及傅高义所着的《邓小平》,学到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就是文字也好,语言也好,如果组织得当,一定能够将复杂的事务描述清晰。想一想,作为美国人,描述中国,描述邓小平先生,情感上一定是复杂的(几十万条生命的战争,加上意识形态几十年的对抗,几十年地缘政治的对抗与合作,可谓既有血海深仇,又有战友情谊,既有观念分歧,又有共同利益),但是两本书都阐述得非常客观,甚至可以说得体(客观阐述了差异,又说明了共同处),这是驾驭文字的能力,深层次是思想的能力。通过最近读的这两本书,让我体会到,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情感,都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和思考问题,最后自己能够找出最为客观冷静的立场来处理事情(如像两位作者一样进行客观的描述和阐述),这是我读这两本书最大的收获。本质上是读书得知识,却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一种方法论的威力,哈哈,果然是开卷有益啊。

论中国读后感篇八

21世纪是一个科技与经济空前发达的时代,也是环境与资源遭到空前破坏的时代,在这时代里,人们为神七升空,梦圆九天等奇迹而欢呼,也为频繁发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扼腕叹息,《绿色中国》一书表现了一种想挽回这种局面的精神,让中国人有了保护环境的信心,为未来增光。

人类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人类欲望与有限资源这对矛盾是经济学解决的重要问题。虽然人们在努力使这对矛盾化解,但是人口数量和消费总量无限膨胀,使资源环境有限承载能力呈现超负荷强度持续发展。因而导致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与持续发展摆在人类面前。人类社会谦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自然要相协调。在广义方面,不但要重视荒漠化,水资源缺乏,同时还不能忽视狭义环境,也就是生活环境问题,这一问题表现在空气、水、生活垃圾等。在《绿色中国》一文中,充分的体现了这种问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的环保问题吧。

我们人类的祖先是从绿色的森林里诞生的,可为什么沙尘暴会不断地濒临我国的北方?往昔的绿洲到底去哪儿了?莫非要让单调的黄色永远充塞我们的视野吗?莫非要让绿色的地球变成腌黄的鸡蛋?假如让早已在地球上的恐龙复活,在未来科学来说也许并非难事,然而我们拿什么去喂养它们呢?去哪里寻找昔日的`森林和草原呢?丝绸之路变成了一条僵死的长蛇,一座座城池像流星般消失了,人世间的繁华、楼兰古城、商贸古城,风流早被风沙掩埋尽了。那片曾经养育过庞大的罗蹄国的北非粮仓基地也早已荡然无存了。如今,只能由考古学家去挖掘那些遥远的文明了。

对绿色的爱护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伟大之处,主要让手中的利刃和铁犁再摧残每一片绿色了,一时的收获会铸成永久的痛苦。不能让下一代无辜地去啃我们留下来的苦果了。美丽的世界是美丽的心灵所创造的,只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能帮助我们寻找回那个失落的世界,有人说有沙漠就有骆驼,要我说,有骆驼就会有绿洲,我们不单是寻找绿洲,而且去创造绿洲。

最后让我们高呼绿色的宣言:把绿色献给沙漠,把绿色献给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家园充满绿色,让中国充满绿色,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绿色。

论中国读后感篇九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小的时候跟随父母到田里去播种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开盖好的薄膜种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时节抱麦子.在北方,割麦是农活里最苦最累的活,农民割麦的姿势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来形容最恰当可是,母亲心疼我,没有让我割过麦穗,于是我开始找寻新的“营生”――挖苦菜.此刻想来,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会生长,你不播种它也生长.苦菜就是那种自然生长的植物,挖它并不费事,田地里到处可见,不一会儿就能挖一小筐,带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非典”那年,母亲不信任小卖部的菜种,我就天天出去挖,那段时间家里足足吃了一个月的苦菜.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样花钱,吃的自我都能够种,家家户户都有一口井,梨树、沙枣树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杆子和玉米棒棒,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可见,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们聚村而居确有必须道理.

费孝通先生分析说,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小农经营每家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齐住,住宅与耕地不会距离得过远;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们聚在一齐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数量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长,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我生长的村子是由第二点和第三点决定的,因为我们那里没有农场,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们聚居一齐除了是种习惯外就是合作的需要,村子里称为“变工”.尤其是在打麦场、绞玉米和刨籽瓜时节,由于每家的劳力有限,人们会就近叫着乡邻一齐做工,效率也高,今日一齐去张三家打麦子,后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变工”.那里没有任何商业行为,人们似乎约定俗成了某种共同遵循的规则,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一样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齐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乡村属于前者,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说道,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仅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我无比庆幸自我的童年能在乡村度过,和我同龄的一代都是村子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看着长大的,整个村子里的人都明白我,我也认识整个村子里的人,而父母这一辈的人基本上都是称兄道弟,平时见面都会很亲切地打招呼.乡村里的人都是彼此熟悉的,熟悉是长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现代都市最缺少的也就是这种感觉,门对门的邻居尚且不认识,更何况楼里和小区的人,于是,在乡土的本色里开始产生出陌生的社会.

学者将东西方人民的性格作比较,说在西方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的社会却是讲交情.对于这个问题,也要从乡土社会入手,它是孕育所谓现代人的摇篮,现代人最根深蒂固的共性是从乡土里带来的.,也是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造成的中西方的主要区别就是差序格局的不一样,也即群己、人我的界限划法问题.西方人看重的是团体,并且公私分明,中国人则不然.就拿“家”来说,是最能伸缩自如的了.“家里的”能够指自我的太太一个人,“家门”能够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能够包罗任何表示亲热的人.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甚至天下可成一家.每个人都有一个关系网,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波纹,里层是和自我最亲近的人,然后就是各种交情程度不一样的人们了.

中国的本色是乡土,而此刻的主流是争相到城里立足,一些人是因为土地的有限接纳不了村里人口的增长,另一些人则是赶时髦.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改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就像费孝通先生在结尾所说的,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在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靠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如此,期望土地依然是大自然哺育生命的土地,期望乡村的生活更加完美!

论中国读后感篇十

一直以来,我并不懂得幸福是什么。当有人问起的时候,我只是笑着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而今天,当我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后,终于进一步理解了“幸福”的含义。暑假期间,带着无数的好奇心,我去采访了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认为:幸福就是能吃饱、穿暖,一家人一起坐在饭桌前谈笑风生。我觉得也对,因为以前能吃上一顿饱饭就很满意了。我想:这应该是最简单的幸福吧。爸爸、妈妈认为:幸福就是有很好的事业、智慧、美丽、爱情。不但自己一家人过着美好的生活,还要献出爱心,帮助贫穷的人们摆脱困境。

听到别人的答案,我综合《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也好好地想了想:天天吃人间美味当然是一种幸福,同时,能看看高山的雄壮、听大海的.怒吼、闻花草的清香,拥有强健有力的体魄,不是更幸福吗?还有我的良好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周围的人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那也是一种加倍的幸福。

三代人对幸福的看法,从物质上的追求到精神上的追求,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慢慢变化,这些让我们明白: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人们对幸福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一个个小家的幸福离不开一个大家的幸福,只有国家富强了,一个个小家才能幸福。

可是我又想,当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由于爆竹的爆炸,汽车的尾气,喇叭的高鸣,森林的减少,溪水的变质,人类生活的“地球村”正在被“无形的大火”改造成一个“可怕的黑洞。”中国的人均耕地不到全世界的百分之四十,人均谷物产量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俄国的二分之一!人均淡水、石油、森林等重要资源都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在这样的起跑线上,向新的幸福目标出发,不知要跨越多少个障碍,这个任务是多么的艰巨啊!

为此,向更高的幸福出发,就要跨越这些障碍,需要十三亿中国人齐心协力,更加积极地加入到建设幸福中国的大队伍中去。同学们,为了让国家更加强大,为了让人民更加幸福,让我们节约资源、爱护我们人类的唯一家园吧!

论中国读后感篇十一

读完《别了,我爱的祖国》这篇文章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深深打动了我。在即将赴远洋求学之际,作者站在高高的船栏上,与前来送别的亲友告别,心中固然有着千万的不舍,但他对祖国被侵略的痛心和战胜帝国主义的决心让他毅然地站在了甲板上。看着祖国大好的山河,作者心中自然充沛着骄傲与自豪,但帝国主义的军舰硬生生地挤入了眼帘,刺痛了作者的心,刺痛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作者是理智的,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没有选择飞蛾扑火,而是决定师夷之技以制夷,暂时离开自己深沉爱着的国土。纵然有再多的牵挂,纵然有再多的不舍,带着山河破碎的心痛,作者毅然决然地登上了轮船,看着自己与家乡渐行渐远。

然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让作者有丢下祖国的负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流传的当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信念。众多赴洋的留学生都沉溺于声色犬马中,“盘着大辫子”,忘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但作者没有,他宣誓要加入中国的建设之中,宣誓要彻底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宣誓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养育了他的中国!这种民族责任感是当时乃至于现在很多青年都不具备的。

回想当下,越发觉得祖国需要一批批如作者般有志的青年。远的不说,近日的事件,黄海上的韩美联合公演,印度于喜马拉雅山脉虎视眈眈,越南文莱新马泰齐插手南海……中国的四周局势不能说不紧张。回看国内,各种高科技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外国,龙芯半途而废,一汽收购双龙几乎完败……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千千万万能够加入这大时代工作的有志青年共同登上轮船,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形形色色的诱惑,一头扎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

而对于我自己,要成为那千千万万分之一,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努力学习,还有积极地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不被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蒙混了视听,一直保持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这样,我才有无穷的动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才有坚定的毅力在所有的困难面前都咬牙坚持!

这是我的誓言!

论中国读后感篇十二

当超级女声在中国持续火热时,当哈韩哈日风暴在中国风起云涌时,这个中国男孩的出现来的有点突然,有点突兀。他的名字叫:洪战辉。

他的故事更像一部传奇:自幼母亲出走,父亲疯癫,捡回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但却凭一已之力顽强地生活着。这一切对于洪战辉来说都来的过于险促,在别的孩子都还在撒娇的年龄,他便开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或者说他是个异类,在我们开始享受生活和亲情的温暖时,他在另一个孤独的世界挣扎。当脆弱成为时代病,同情和理解都成为时尚的呻吟时,他让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可以说,他唯一比我们富有的.便是那颗坚韧不拔的心,它有力的搏动着,使他的人生在苦难中升华。

当我读着他日记本中的那些不屈的字句时,我感动,我自惭形秽。而本书告诉我们的不仅是深深的感动,我们真正在乎的是:是否能从洪战辉的承担中看到我们自己的承担,并努力为之。作者并非用诸如“艰苦卓绝”等词语来形容他的生活,但平凡的语言带给了我们更多的触动。为什么他的人生就如此惨烈,为什么生活就如此不公?从平凡的字句中,我们找到了一种生活,一种我们愿意相信而始终不能相信的生活。在洪战辉面前,我们太过脆弱,他的光芒刺痛了众多习惯黑夜的眼睛。

纵览此书,难道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种难言的触动?可以说洪战辉的传记是一部最能催人泪下的作品,而作者却告诉我们:“其实任何道德的标高都反映出现实的缺失。“洪战辉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他的精神更需发扬光大。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洪战辉的人生不需要被复制和刻意模仿。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你心存对生活的爱和希望,只要你历经磨难而不放弃对生活的爱和希望,就能从你身上找到洪战辉的影子。

只有在苦难这个迥异于常人的背景里,我们才能看见洪战辉的坚持,只有在洪战辉被击倒一千次后第一千零一次爬起来,我们才看得清他的价值。是的,总有一种精神会让我们感到得泪流满面,总有一个在人性的大漠上踽踽独行的开拓者会触动我们蒙垢的心灵。与其说我们发现了洪战辉,不如说洪战辉拯救了我们!

中国男孩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论中国读后感篇十三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以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基础,完成了本书的的写作。作为一名西方的记者,斯诺站在一个公平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当时人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1936年,斯诺孤身一人前往当时中国革命战争最危险、最凶猛的时期,长途跋涉来到西北苏维埃地区,寻找红色中国。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让我对历史有了深刻的认知。

论中国读后感篇十四

这几天我读了《中国梦》这本书,了解了什么是中国梦和中国梦的.由来。

这本书中有很多人物震撼了我。抗震小英雄林浩、太空玫瑰刘洋、用指尖弹奏梦想的朗朗、乒坛魔术师邓亚萍、用生命托起歼—15的罗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其中我最难忘《深海蛟龙付文韬》。在一次试潜前,付文韬接到父亲突发脑溢血的消息,他不是在身边照顾而是短暂看望过后,在试潜前赶回基地,继续参加试潜。

看过这本书,我明白了,虽然我们很小,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梦想,然后向着梦想奋斗,我们就是追梦少年。

论中国读后感篇十五

我生活在上海。我很喜欢上海,因为它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交通便利,科技发达,随处可见高楼大厦。一些外国的知名品牌进入上海,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来上海打工,为上海的建设发展出一份力。然而,在建设的同时,也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工厂也越来越多。有很多工厂每天都无节制地大量排放废气和污水。长期以来,造成了土地污染和空气污染,影响了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如今,汽车已经成为普遍的交通工具,几乎家家有。汽车尾气的.排放也造成了空气污染。一些对空气变化特别敏感的人会得咽喉炎、支气管炎,还会诱发哮喘。我原来也有结膜炎,现在病情又加重了。

我梦想中的上海蓝天白云,没有喧闹的工地,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大人们坐在一旁悠闲地看报纸,马路上只有几辆车,大多数人都在步行,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坐公交车。

我希望上海再也没有雾霾天,工厂能有节制地排放废气污水,在上海能看见蓝天白云,每天都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能少几辆汽车,多一些绿化带。只要每个人都努力一点点,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更加美丽的!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论中国读后感篇十六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在中国考察、采访、记录红军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勇气、毅力的一本书。在记录长征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红军在长征路上的艰险。在这过程中,有不少人饿死,有不少人因为大草地而失去生命,也有不少牲口也在也起不来了。尽管过程艰难,6000多里的路程。红军依然坚持了下去。成功了,为了中国;成功啦,为了红军;成功了,为了和平;成功了,为了好日子到来。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诗是这样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我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带领红军顽强不息,与蒋介石抗争到底,才换来现在的中国的和平,需要那么多人的牺牲才换来现在的中国,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毛主席作为领导人,无处不关心同志们,对待老百姓们也是没有身份,没有架子,有亲和力,待人友善。红军们经常帮助老百姓,因此获得了许多民众的爱戴。在路上,老百姓们也总会帮助红军,就算仅剩一口米,也会拿出来帮助红军。军民团结的力量带来了中国的和平。

和平鸽代表着和平,但也有许多地方仍在继续开战,所以我希望和平鸽不仅向往着中国和平,也向往着世界的和平!(杨玉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3765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