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12:47:05
精选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汇总17篇)
时间:2023-11-01 12:47:05     小编:MJ笔神

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对所教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教案的内容要与教材紧密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计算。

24+8-63×6÷9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35+5

=40

(2)学生试算: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布置作业

68+4×349÷7×6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二

教材第17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带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知道在带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里,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并能照这样的方法计算。

3、使学生掌握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

1、做第17页复习题。

(1)指名学生依次说出每题里各有哪些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并口答运算过程及得数。

(2)提问: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第1小题计算时是怎样使运算过程简便的?

2、引入新课。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算式里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如果两步可以同时计算、脱式,那么同时计算、脱式比较方便。

我们今天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带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一些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提问:这道题里有小括号时,要先算什么?有两个小括号时,

(在两个小括号下面画线表示)运算时怎样写比较简便?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

(3)指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时计算、脱式时,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先算的部分画出来。

指名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这道题先算哪里的?小括号里面又要先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里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在“25x4”下面画线)

请同学们按照计算顺序,在练习本上算出结果。(教师巡视辅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递等式)

结合板书过程提问:为什么第一步要先算乘法?

完成计算过程后指出:括号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法,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想一想,括号里如果是加、减法和除法,要先算什么?

4、教学“试一试”。·

请同学们看“试一试”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为什么?二步和第三步各要算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第一步先算除法?

5、小结:上面两道题都是括号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

除法的三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要计算括号里的部分时,也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1、做“练一练”第2题。

分别指名说一说两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强调括号里要先算什么。

2、做练习四第l题第一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两个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指出: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有两个小括号,为了使计算简便,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先在方框里填数。

提问:第1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2小题呢?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第l小题前两步上要加小括号?第2小题为什么后两步加了小括号?

指出:第1小题为了先算除法、加法,最后算乘法,所以要把除法和加法括在括号里。第2小题为了先算乘法、减法,最后算除法,所以要把乘法和减法括在括号里。

练习第1题第二组,第3、4题。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三

1、谈话:每一个数学知识、任何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着人类漫长的探索过程。一个个括号的产生,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人类无穷的勤劳和智慧。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交流: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四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99-68×238-[2.44×(8.5-5)]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a、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顺序进行计算;

b、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再算();

c、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再算()。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五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重点:

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

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常规口算(精选含有加、减、乘、除运算的口算)

二、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29

=67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7、同级运算的规则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回忆同级混合运算的顺序。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五、总结

计算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两步式题应按什么顺序计算?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七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八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1.口算。

让学生做复习第7题.时间4分钟。

集体校对得数。

提问:你能说说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吗?关键是什么?

2.引入课题。

我们在学习了小数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还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运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1.整理运算顺序。

做复习第8题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检查各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提问:谁来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指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也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在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复习简便算法。

做复习第9题。

让学生分析、讨论每一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题的简便算法,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或规律。

1.做复习第ll题。

让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答要怎样想。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列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复习第12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提问:解答这道题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复习第8题后两题,第9题,第10题。

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 周晓刚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九

重点分析:“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难点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能列出简单的综合算式,但是很少见到乘除混合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乘法口诀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探索新知我们要怎么列式计算呢?

可以先求出中午走了之后剩下的人,再求下午的总人数。

第一步:53—24=29

第二步:29+38=67

2、还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可以列综合算式。

53—24+38=67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4、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

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6、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请列式计算下面算式。

48-8+17=

24÷4×5=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十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一

教材第17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带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知道在带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里,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并能照这样的方法计算。

3.使学生掌握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

一、复习引新

1.做第17页复习题。

(1)指名学生依次说出每题里各有哪些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并口答运算过程及得数。

(2)提问: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第l小题计算时是怎样使运算过程简便的?

2.引入新课。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算式里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如果两步可以同时计算、脱式,那么同时计算、脱式比较方便。

我们今天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带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一些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提问:这道题里有小括号时,要先算什么?有两个小括号时,

(在两个小括号下面画线表示)运算时怎样写比较简便?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

(3)指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时计算、脱式时,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先算的部分画出来。

指名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这道题先算哪里的?小括号里面又要先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里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在“25x4”下面画线)

请同学们按照计算顺序,在练习本上算出结果。(教师巡视辅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递等式)

结合板书过程提问:为什么第一步要先算乘法?

完成计算过程后指出:括号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法,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想一想,括号里如果是加、减法和除法,要先算什么?

4.教学“试一试”。 ·

请同学们看“试一试”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为什么?二步和第三步各要算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第一步先算除法?

5.小结:上面两道题都是括号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

除法的三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要计算括号里的部分时,也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分别指名说一说两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强调括号里要先算什么。

2.做练习四第l题第一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两个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指出: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有两个小括号,为了使计算简便,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先在方框里填数。

提问:第1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2小题呢?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第l小题前两步上要加小括号?第2小题为什么后两步加了小括号?

指出:第1小题为了先算除法、加法,最后算乘法,所以要把除法和加法括在括号里。第2小题为了先算乘法、减法,最后算除法,所以要把乘法和减法括在括号里。

四、课堂作业:练习第l题第二组,第3、4题。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二

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1、使学生正确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和运算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估算水平。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能正确熟练的`进行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主题图、投影片

一、学前准备:

1、口算:8+9+1=2+4-3=9+6-5=

18-4+2=20-7-9=14-7+5=

16+3-9=7+6-4=15+3-8=

2、计算下面各题。

5597302658100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车上原有56人。到站后上车的有19人,又下车27人。

想一想:现在车上的人比56多还是少?

小组讨论,指名列式计算:

5629567556-8=48(人)

-27+19+19–27

————————————

29487548

2、练一练: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一、课堂作业:

1、计算下面各题。

2、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三、板书设计:

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

5629567556-8=48(人)

-27+19+19–27

————————————

29487548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练习三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其计算方法。

5.计算。

5×6+7×315×(34-29)

二、新授。

问:最后两题的运算顺序怎样。

(第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第二题先算括号,再算乘法)

说明:如果我们将那两道题的整数改为分数,它们的运算顺序也是不变的。按照同样的方法算一算下面的题目。

出示例6。

问: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独立完成。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

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2页做一做。

2.练习三1~5题。

板书设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反馈: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十四

教科书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练习十一”第5、6题。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正确理解和运用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课件。

课前三分钟德育教育:爱是什么?(爱可以是一个拥抱;可以是一次感动;爱也可以是一件礼物;一声问候;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最真真实实的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爱还可以事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师:刚才这几道题,我们都采用了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没有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算法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例2主题图。

【学情预设】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吗?谁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预设2:坐跷跷板的比没坐跷跷板的多多少人?

预设3:没坐跷跷板的比坐跷跷板的少多少人?

2.解决问题。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出示课件)

师:想一想,要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情预设】先求坐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跷跷板的人数和没坐跷跷板的人数加起来。

师:请列式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案例收集。

【学情预设】

预设1:3×4=12(人)12+7=19(人)

预设2:3×4+7=19(人)

预设3:7+3×4=19(人)

预设4:7+(3×4)=19(人)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能尝试用递等式来计算上面的综合算式吗?

指名学生板演。

在集体评析计算过程中,教师用下划线和箭头进一步标注运算顺序。

【学情预设】

脱离情境后会有学生仅仅看算式,出现不同的答案的情况。作为错误案例,教师正好可以引用,追问:“这个解答先算的是什么?”“符合我们解题的要求吗?”……从而引出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师:不同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学情预设】都要先算“坐跷跷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学情预设】一道题就有两种结果。

师:是的,这样就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了,这不符合我们数学运算的要求。

师:观察7+4×3和7+(4×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运算顺序相同,结果相同,但后一个算式给乘法加了小括号。

师:这样还有必要加小括号吗?

【学情预设】没有,不加小括号更简洁。

师:所以,我们要注意数学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境图作为直观支撑,

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生在该阶段会用综合算式,但习惯用脱式的会比较少。从情境出发,首先让学生明确在有加法、乘法的综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个位置都应该先算乘法。

3.结合已有经验,归纳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学情预设】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现在一个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级的综合运算,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情预设】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引导学生说出)

师:这节课学习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熟悉脱式计算的格式

课件出示教科书p48“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析。

教师组织学生从运算顺序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等方面评析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谁能说一说,刚刚的脱式计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么,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尽量做到数与数对齐,计算符号与计算符号对齐。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50“练习十一”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算出综合算式的答案,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

(3)指名学生汇报各题是怎样算的,集体核对。2.完成教科书p51“练习十一”第6题。

师:比较上面的树形图与综合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运算顺序,再从左往右观察书写顺序。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五

六年级北师大版分数混合运算教案

1、解决有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具体问题,会想策略明晰数量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一样,会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并在计算中养成认真的良好习惯。

3、能解决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画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分数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

一、出示情境图、独立解决。

师:请看情境图,你是怎么想的.呢?独立思考1分钟,将你思考的过程写在草稿本上(2分钟),开始。

二、小组讨论、明晰思路。

师:在小组内交流自已的想法,一会在全班分享。

1、你们组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2、你们组还有什么困惑?

3、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感悟是什么?

三、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1.对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你有什么想说的?计算时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2、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感悟是什么,进行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

四、完成书上练习,巩固检测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十六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1页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4题。

1.使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计算式题。

1.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引入课题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今天我们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例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跳绳和打乒乓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跳绳和乒乓球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综合算式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3+15×4。

(三)、展开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

是买跳绳要付的钱,“15×4”算出的是买乒乓球拍要付的钱,都要先算出来,然后把买跳绳要付的.钱和买乒乓球拍要付的钱加起来,得到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

比较:他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指出:这两名同学在计算时的运算顺序都是正确的,不过同时计算两个乘积能使计算过程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根据需要指名板演。

反馈:我们请这两名同学分别说说各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提问:你觉得计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后,再指名说一说。

(四)、练习

1.做“练一练”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要求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交流。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并改正,再组织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每道题分别错在哪里。

3.做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人均居住面积”是什么意思?知道问题要求什么了吗?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回答算式,(板书算式)并说说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

二年级混合运算教案篇十七

课本第9页例4,练习三1~5题。

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一、复习。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其计算方法。

5、计算。

5×6+7×315×(34-29)。

二、新授。

问:最后两题的运算顺序怎样。

(第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第二题先算括号,再算乘法)。

说明:如果我们将那两道题的整数改为分数,它们的运算顺序也是不变的。按照同样的方法算一算下面的题目。

出示例6。

问: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独立完成。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

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2页做一做。

2、练习三1~5题。

板书设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2444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