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亲子共读读后感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5:50:15
最优亲子共读读后感大全(18篇)
时间:2023-11-01 05:50:15     小编:翰墨

读后感是对于书籍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深化了读者对于文化、人生等方面的认识。在撰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提炼出对作品的独到见解。下面是一些读后感的经典范例,希望能够激发你写作的灵感。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一

孩子从这个故事中能领悟到付出与收获的因果关系,虽然语句重复我帮他删了几句,但我感到很欣慰,故事的引导远比父母呆板、枯燥的说教易于孩子接受。

孩子从故事中懂得了道理,大人也从老农夫的“教子有方”中感受到教育方法的不同和由此产生的结果会有多大的差异。

前段时间,涛鸣从学校回家后向我提了一个小要求,“妈妈,我想摸奖,我们学校附近的小卖部能摸奖,五毛钱一次机会,我们班的xxx花了五毛钱摸了一张价值十元的米米卡,羡慕死我了,我也想试试,你能给我两元钱吗?”涛鸣的话让我心头一震,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得当,会对儿子今后的成长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首先肯定并表扬了涛鸣不乱花钱、不背着父母私自拿钱的诚实行为。(其实孩子想花钱很容易,我们家有个储物盒里纸币、硬币很多,他自己还有存钱罐,但孩子回来先主动找父母“请示”,这说明孩子是很诚实的)。然后我给他讲道理,从事情发生的“偶然性”上给他讲,联系到电视上“中彩”几率,中奖人比例等,例子举了不少,但儿子却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一看此举不行,然后指着我家附近的小鱼塘对儿子说,“涛鸣,你不是曾经从那里捞着过一条‘巨鱼’吗?(他所谓的‘巨鱼’是自己用捞鱼虫的网捞上的长约15厘米的一条黑鱼)妈妈让你天天去捞,如果你天天能捞着巨鱼,那你就摸奖去好吗?(我知道凭他的网子和池塘中大鱼的数量,捞着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儿子很兴奋,真是每天中午放学后除了吃饭,就在小鱼塘边用网子执着地捞,“巨鱼“是没有再出现,小鱼却捞着不少,每天都有收获,这又让儿子产生了侥幸心理。“妈妈,大奖摸不着,小奖也行啊,我看着高年级的同学摸着xxx了”,现实中存在的诱惑让年幼的儿子内心已是按捺不住了。我决定给儿子钱,让他去试一下,儿子握着两元钱——四次的摸奖机会,豪情壮志地上学去了。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二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亲子活动是少之再少,大多是父母长期工作,工作下班后又给料理饭菜,而孩子放学就是做作业,根本没有一点时间来陪孩子,更不要说在一齐学习读书了,所以这次学校组织亲子共读,我们要好好珍惜。

一个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是一个不称职的家长。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并不能做到每一天陪儿子共读,但我每星期至少能陪孩子两次共读自从开始亲子共读,在与儿子的一同阅读、一同学习中,我又重新找回了那种美妙与神奇,每次亲子共读都是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我们在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时,一齐享受书中人物的喜怒与哀乐,一齐感受到主人公顽强不息的精神和超强的生存潜力,给孩子讲解碰到困难时,要象鲁滨孙在困难环境中顽强不息的精神,不能够遇到困难就逃避,而是想方设法的去克服解决它。

我在欣赏孩子的成长中也收获了快乐,书中的童真童趣拂去了我心灵上的尘埃,让我有幸走进孩子的世界,懂得如何去亲近这些纯真的天使。

2022年,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乐在其中的我会将亲子共读进行到底,让孩子和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彩无比!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三

我喜欢读书,我的妈妈也喜欢读书,妈妈困惑的是选取什么样的书才对我的发展、身心健康有益,一向是妈妈的困惑。现代物质礼貌的发展,电视、网络对我的诱惑,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儿童读物,虽然我喜欢读,可妈妈觉着很多书对我的身心发展并不太好,甚至是有害的;而对我有教育好处的书,我又不喜欢。学校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十分有好处,让妈妈更加重视我的课外阅读,调动我和家人阅读好书的用心性。

为了我的暑假过得更加充实,妈妈和我共同到书店选书,选书由我作主,这极大地调动了我的用心性,买到我喜欢的书,我爱不释手。我与妈妈商定每一天写完作业阅读30分钟,我有兴趣可多读一些。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妈妈发现我只是看热闹,看里边的小故事,显然对语文知识潜力的培养及教育没起到多大作用。于是妈妈开始抽空和我一齐读书,但是由于工作忙,要全都与我一齐读是很难做到的,于是妈妈和我比赛,谁有时间谁看,看谁看得快,谁看完一部分都要给对方讲讲看了哪些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我和妈妈互相讨论、交流,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潜力。有时间的时候,妈妈会给我读一段,让我享受倾听的快乐,然后共同讨论书中的故事、人物、语言,让我养成了读书,讨论,思考的习惯。以前我读书是读书,懒得做笔记,我和妈妈共同读书以来,我们一齐边读书边把看到的画下来,注重引导我记录,让我逐步养成了用心读书的习惯,而不是光看故事情节,一段时间坚持下来,我基本能做到边读边找好词好句,读书也用心多了,这有利于提高我的写作水平。

与妈妈一齐共读不仅仅是分享快乐,同时也要分享困惑。我不懂的地方妈妈会谈谈自己的理解,或和我一齐查资料,妈妈和我都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思维潜力。

亲子共读家长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四

亲子共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为配合学校组织的这项课外作业,达到共同快乐成长的效果,我与妈妈共同读完了一本《快乐男孩的故事》儿童文学作品,感触很深。

刚开始,我对读书很不感兴趣。因为有很多字词都不认识,尽管有拼音注释,但对于拼音都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读书实在是很困难。起初不得不边教拼音边读书,前几个故事基本是由妈妈读完的。但慢慢的我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书中故事讲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智慧,书中语言通俗优美,内容简洁洗练,插画鲜亮生动。通过观看书中的插图,我开始询问这个图是什么意思,那个图的人物又在做什么等问题。

渐渐地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点兴趣。对我印象很深的是读完《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后,我开始尝试着自己读书。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开始边读拼音边认字,但一个故事读下来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且不知道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妈妈不得不在读一遍,讲述故事的内容给我听,通过讲述故事内容来吸引我对读书的兴趣。

慢慢地经过锻炼,我对拼音和生字也认识得越来越多,读书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但学到了新的`生字,对拼音有所掌握,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同时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个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我。

通过“亲子共读”,我的阅读兴趣变得浓郁了,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让我与妈妈也有了更深的沟通和交流,对我的心理成长和情绪发展有了更好的调整。作为学生的我能有这些领悟,还要衷心感谢学校,老师的用心良苦开展这样的“亲子共读”活动,老师不止给了我们的关爱,而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搭建了平台。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五

每一天晚上睡觉前半小时,陪女儿读书是每一天必做的功课。最初的亲子共读只是为了敷衍女儿,因为女儿开始不肯独睡,于是就答应她每一天睡觉前陪她半小时,但是这半小时务必是互相读故事给对方听。就这样和女儿开始了共读的征程。日子就这样悄悄无声地在我们身边溜走了,和孩子一齐读过的书也悄悄增加着。我渐渐感到,从起初的敷衍到此刻的每一天习惯竟然是这样的顺其自然。我惊喜的发现亲子共读正发挥着她独有的神奇力量。女儿写日记不像开始的时候为了凑字数而写,也变得情真意切了。老师布置的短文也能自己独立的完成。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十分重视培养她读书的兴趣,因为本人在书店工作的原因,平时能留意到很多好书,那时就给她买了很多适合她的书,虽然有时候可能还看不太明白,而且也撕坏了很多书,但是在撕书的过程中也学习了上面的知识。尽管从没刻意教她认读汉字,但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能认识很多汉字,而且幼儿园就能独立读简短的故事书。之后我也把这种方法传教了很多来选购书的年轻父母。

如今女儿已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从幼儿园毕业那天起就每一天坚持写日记。从最初的每一天由我给她题材到此刻每一天独立完成的习惯都离不开每一天亲子共读的'功劳。

此刻,我是如此幸福,我正和我的孩子共同经历着书藉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情绪让我的孩子贴的更近,彼此没有隔阂,像朋友那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能够零距离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变化,以便于及时调整方式方法,更好的为孩子创造家庭环境,学习环境。让她快乐健康地成长。

纪伯伦在他的《致孩子》中这样写道:你能够给他们爱,却不能够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能够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是啊,那就让我们给孩子一生的好书,陪他们共读阅读经典,阅读生命吧!让幸福的种子在书中萌动吧!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六

《夏洛的网》是美国作家e·b·怀特(1899--20xx)所著的三部被誉为“二十世纪读者最多、最受爱戴的童话”之一。

在e·b怀特的笔下,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这网挽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更激起你我心中无尽的爱与温情。

《夏洛的网》是一部感人的童话。动物也有生命,动物也有深厚的感情。最令人感动的.是:蜘蛛夏洛竟然为了帮忙朋友而牺牲了自己。夏洛为了她的朋友而死,威尔伯却只能在寒冷的冬天静静地看守着夏洛的孩子们。夏洛的孩子们、孙女们、重孙女们虽然都很优秀,但没有一个能代替夏洛在威尔伯心中的位置,因为夏洛永远是他最真诚的朋友。观完这部影片的有谁会不羡慕幸运的威尔伯有个迷人的夏洛,渺小的夏洛有个憨厚可爱的威尔伯呢?威尔伯和夏洛之间的友谊并不是“志同道合”,而是纯粹的“情投意合”,“夏洛越来越喜欢威尔伯这个家伙了”,“威尔伯越来越喜欢夏洛了”,这种喜欢总有理由,没有任何目的。这种单纯至极的友谊,是能够生死相许的。作为一个成年人阅读了这个故事,从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真挚友情中,同样能获取一种力量,得到一份鼓励。爱的力量能温暖人心。

我和儿子一齐读了这本书,很不错,在此推荐给大家。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七

从学校开展亲子读书活动以来,我和妈妈共同学习,妈妈和我一起读书,感受故事内容的精彩,词语的优美,妈妈让我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我们一起看过的书有《淘气包马小跳》《中华上下五千年》《稻草人》《夏洛的网》等,我觉得有益的书籍能让我知书达理,懂得感恩,能引导我健康成长。读书也能让我们全家氛围融洽,一起看书,一起讨论,有问题一起提出来,有时争得面红耳赤,然后在书中寻找答案,并握手言和,一家人其乐融融。

妈妈陪我一起阅读,才发现自己的思维,真的不太适合现在的我,妈妈总是发现我学得太慢,一个问题有时要讲三四遍,妈妈急得不得了,但后来静下心来想,妈妈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我还真不容易,妈妈并暗暗告诉自己,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我脑中,要保持我的童真。至少在陪我阅读中我体会到了对我要有耐心,妈妈的思维体会我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收获吧!

妈妈与我一起读书有很多好处,我们共同经历着书籍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心情让我和妈妈贴得更近,也许妈妈可以感受到我心理和思想的变化。

读我的书,看我的事,听我的`话,懂我的心,一本好书带来的启迪,让父母走进我的内心,成为我的知心朋友和良师益友。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八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啊,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烦恼,会使自己的心情变得混乱,但当我们捧起一本书时,闻着淡淡的墨香味,你就会把自己的身心从嘈杂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让读书的感悟在自己的心里慢慢沉淀。

而这次的亲子共读活动,则让我们一家人都感受到了书籍带来的快乐,也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充实。

刚开始的亲子共读,说是一项活动但在我们看来却是一项任务,每个人去完成它的情绪并不是十分的高涨,可是,慢慢地,当我们习惯了在茶余饭后时,手捧一本书静静地感受书中的魅力,就惊人地发现——我们全家人都爱上了这项活动,不再把它当做任务而是当成享受在做。

记得有一次,我的考试失利,我满脸沮丧的回到家,我猜想着迎接我的会是爸爸妈妈那掩饰不住的失望,那即使没有半句责怪,也会让我内心感到万分难过的`表情。可是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打开家门,妈妈淡淡地说了声:“坐下来吧,妈妈想跟你聊聊。”即使我十分的不解,但也还是乖乖的坐在沙发上。妈妈用她那轻柔的声音说道:“一次考试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你的真实实力,我知道你努力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起码你明白了自己的漏洞何在,才可以去修补。”妈妈拍了拍我的头说:“好了,女儿,我们一起看书吧。”说着,拿了一本书。当时那本书的内容是写着一个小男孩遇到了几次非常大的挫折后,曾几度有了想放弃的念头,但事实墙头的一株小草给了他信念,让他挺了过来。然后妈妈说:“女儿,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像墙边的一棵小草一样,让你有信心。但我相信,即使我不是那株小草,你也会成为自己的小草,对吗?”听完了妈妈的话,我努力的点了点头。

那时的我才发现,书有那么大的作用,他可以帮一个人从失落的低谷中走出来,当然也可以帮人们相处一切困难。因为,书如纯净的东西,如一朵山谷中盛开的野百合,一条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小溪流一样,是世间最纯粹的东西。

还有一天,我的心情很烦躁,不知从哪里来的一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早上的我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事事都要找茬。我也很讨厌那时的自己,但我却好像控制不住似的。这时,爸爸走了过来,对我说:“觉得自己不像自己了是吗?”我点了点头。爸爸继续说道:“那我教你一种方法__先深呼吸,然后再找一本书静静地品读一下,沉淀自己的内心,这样或许你就不再烦躁了。”我点了点头,说:“好的,爸爸,我会试试的。”然后我从书柜上拿了一本书,自己和爸爸静静地品读,书中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用这些道理去提示自己。那时我发现:我真的不烦躁了,也冷静了下来。

书好像真的有一种魔力,让你在迷失方向时能够找到最正确的路。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九

今天,我邀请了阿姨、妈妈和我共同阅读、享受《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

这是适合孩子和家长共同阅读的一本好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学习成绩中等,但机敏、善良、正直的六年级女孩——金铃。为了做一个家长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她作了种种努力,最后和同学们一起充满信心地走进升学考试考场……书中把她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有一段“好学校、坏学校”中说:我们孩子是“自然发展还是适当加点压力的问题”,阿姨和妈妈展开了讨论。“给点压力才能成才,就像错误不改,就会一直错下去”我迫不及待地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父母适当的引导孩子才能茁壮成长!”妈妈说。阿姨表示赞同“今天不努力学习,明天努力找工作”。听了妈妈、阿姨的一番对话,我心里似乎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我们继续往下读“金铃是好孩子吗?我是好孩子吗?怎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好孩子是爱读书、懂礼貌、讲文明、诚实守信,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才是好孩子”。妈妈说“应该是有责任心、善良、诚实的孩子才算”。阿姨说:“好孩子应该是有爱心、有信心战胜困难,学习充满自信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不知不学这本书全部看完了,亲子阅读非常好,我想快乐的阅读拉近了我与阿姨、妈妈之间的距离,有了沟通的话题,也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亲情。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十

读书最重要的是氛围,每天晚上散步以后,是我们的读书时间,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白天的时间总是忙碌而喧闹,只有在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享爱这宁静温馨的时光。

孩子的爸爸正拿着《扬子晚报》看新闻。女儿看的书种类很多,有《童话书》,《寓言故事》有《智力画报》《脑筋急转弯》等等。最近断断续续在看《春天的脚印》这本书。

我和女儿共读了书中一篇童话故事------《彼得兔的故事》,很有意思。

《彼得兔的故事》是波特的第一部作品,她笔下的这只名叫彼得的小兔子调皮可爱。故事的大概是:兔妈妈家有四只小兔,其中最调皮的要数这只名叫彼得的小兔。有天兔妈妈外出买面包,关照四只小兔可以出去逛逛但是千万不要跑到麦格先生的菜园里。其他三只小兔都乖听妈妈的话,唯有彼得一溜烟就跑进了菜园,于是开始了和麦格先生惊心动魄的追逃经历。最终彼得兔得以安全回家。

故事完全采用拟人手法,完全符合儿童心理。女儿很感兴趣。边读边问,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或者查字典。我也趁机给她讲一些道理。要她通过这个故事学习彼得兔的机智、活泼。也要让她吸取彼得兔的教训。做事不可稀里糊涂,明知故犯,懂得避险。

《春天的脚印》这本书里还有猜谜题,有颠倒歌、有散文诗。有时她给我们全家猜谜。“什么东西很宝贵,我们生活不能少,不洗还好,洗洗不能吃了”。我们都在想,婆婆洗好碗也凑上来说,“谜底是不是---水”。女儿很高兴。声音读得老高。通过一天一天的累积,明显女儿阅读能力提高了,认识的字也逐渐多起来。

有时看了书上的情节问我们一些问题。如火山为什么要喷发?天牛吃什么食物?我们被问得晕晕的,只好自已多查资料。通过每天半小时的亲子阅读,不光是孩子读的书多了,也让我们做家长的有了知识的更新。走出校门以后,静下来读书的机会少了。现在亲子共读,让我们获益非浅。

与女儿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共同感受书中人物的好坏。体会人生百味。通过一个个简单有趣的故事,领悟做人的道理。这是我们读书最大的收获!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十一

可能是受爸爸妈妈的熏陶吧,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从报纸到杂志,书刊甚至到字典,只要带字的我就喜欢看。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是《弟子规》,这本书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我读书的时候注意到眼看、心记、口念,这样真的很快就记下来。”妈妈笑着说:“我的女儿真聪明,学以致用,《弟子规》是依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你要好好学习,明白吗?”“父母命,行勿懒,我明白了。”我再一次把《入则孝》也搬出来了。“妈妈,平时我任性,爱发脾气,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没有听从爸爸、妈妈正确的教导,以后我会改了。”妈妈激动地说:“《弟子规》一下子让我的宝贝女儿长大了。”

正如妈妈说的:《弟子规》让我长大了。但是,我明白光说是不行的',还要学会做,今后在我成长过程中必须会以《弟子规》来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健康成长。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十二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绍兴上虞游玩。最让我难忘的是那里的曹娥庙,听爸爸说,那是一个为纪念东汉孝女投江救父所建造的庙宇。

周末,我和妈妈特意共读了曹娥的故事。曹娥是上虞人,在一场洪水中他的父亲溺于江中,曹娥因此在江边哭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人们看到曹娥回来,欣喜若狂。可是,曹娥当时已奄奄一息,原来,她用她的最后一点力气将父尸背出江面,自已却离开了人世。人们为了纪念曹娥,建造了曹娥庙,塑了曹娥像,供后人瞻仰。这可是端午节的第三个意义哦!

读了这个故事,我更加为曹娥的行为所感动。曹娥救父,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让我感动得流泪。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时候我读过三字经,里面就有很多关于“孝”的内容。“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大家一定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他年仅4岁,就懂得孝敬长辈。当然,有关“孝”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

孝敬父母已从古代开始。况且我们是新时代的小学生呢!我们虽然不能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里,我是爸爸妈妈的独生女,我时时刻刻感受父母对我的关怀,但是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如何地去孝敬他们。我也想起了我的事,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更别说照顾他们了。

从此以后,我希望做个有孝心的孩子。做个孝心小楷模!我一定会努力的。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十三

哈玲卡说一个生活在孤儿院里的十二三岁的女孩,她性格孤僻,内心封闭,没有朋友。但她有两件东西陪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一件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另一件是她自己编写的警句集。哈玲卡有一个娄姨妈,是她唯一的惦记的亲人,她每周给娄姨妈写一封信,每个月去看娄姨妈一次,那是她最幸福最向往的事情了。学校组织募捐活动,哈玲卡募捐到的钱最多,所以得到了去城堡公园远足的宝贵机会。在这之前,她偶然的的一次打抱不平,结识了好朋友蕾娜特,并获得了尊重和友谊。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觉得,哈玲卡的内心其实是丰富多彩的`,她有幻想,经常幻想和哈克贝利芬一起去划船,那种场景非常美好,这是她对美好友情的一种向往。我觉得,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亲情和友情,它们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哈玲卡虽然没有爸爸妈妈,但她的姨妈给了她安慰和爱,她的朋友给了她尊重和友谊,当然这也都是她自己的善良勇敢赢得的爱。而这两种爱,把她内心的冰雪融化了,最终,她变成了开朗的女孩。

生活中常有哈玲卡这样的人,大家要去帮助她爱她,她就会变得开朗乐观起来。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十四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积累,它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锤炼顽强拼搏的`意志,更能丰富课外知识与大脑的智慧积累,它可能影响我们新一代的一生。一个不重视读书的学生,是一个难有开展的学生;一个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家长,是一个不称职的家长。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并不能做到每天陪儿子共读,但我每星期至少能陪孩子两次共读自从开始亲子共读,在与儿子的一同阅读、一同学习中,我又重新找回了那种美妙与神奇,每次亲子共读都是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我们在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时,一起享受书中人物的喜怒与哀乐,一起感受到主人公顽强不息的精神和超强的生存能力,给孩子讲解碰到困难时,要象鲁滨孙在困难环境中顽强不息的精神,不可以遇到困难就逃避,而是想方设法的去克服解决它。

我在欣赏孩子的成长中也收获了快乐,书中的童真童趣拂去了我心灵上的尘埃,让我有幸走进孩子的世界,懂得如何去亲近这些纯真的天使。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十五

“亲子共读”这个名词我是孩子上一年级时才知道的,刚开始的亲子共读,说是一项活动但在我看来却是一项任务,每天去完成它的情绪并不是十分的高涨,可是,慢慢地,当我们习惯了在闲暇时,和女儿一起读童话故事,就惊人地发现——我慢慢的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不再把它当做任务而是当成享受在做。在和孩子亲子共读的时候,可以让一天繁忙的心,回归平静,回到童年,慢慢的享受其中的乐趣!

总之,亲子共读,有很多好处,小的方面可以说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往大了说,可以让孩子修身养性,提高孩子的素质。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十六

“孩子心灵的滋养,情操的熏陶,知识扩展等,都必须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支撑”。在这一点上,我非常庆幸和感激学校为孩子们营造了如此好的阅读氛围,自主阅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两年来,孩子的阅读量陡增,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加强,这就是阅读带来的“润物无声”的过程。特别是亲子阅读,虽然识字对于儿子早已是“小菜一碟”,但他依然喜欢享受我为他读书的过程,还必须要求我有感情的,投入的阅读,而他就静静地聆听,慢慢地进入故事的情节,随之,或喜或忧。

除了读书,我还受作者启发,建议儿子从三年级开始,每天读报,让孩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写作也是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文笔可以让人受用一生。老师会安排孩子每周一篇日记,儿子的日记也常常被老师以三星、四星作为肯定。写的过程中,家长会给予他一些框架上的指导。我一直纠结于这样的指导到底对不对,毕竟,这样出来的文章不能完全代表儿子的真实水平。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了解到了一个概念——“下水作文”。

“家长指导孩子学写作文,就好比教练教孩子学游泳一样,如果只在岸上给孩子讲动作要领的话,孩子不见得能学会,而教练亲自下到水里,把动作展示给孩子,效果就要好得多,孩子很快就会学会游泳了。”读到这儿,我不禁长嘘一口气,原来这样的做法也是对的,原则是指导不能是代笔,还是要体现孩子本身的思路。另外“孩子的生花妙笔,应该来源于生活”,只有我们多多带他感受生活,才会“下笔有神”。

孩子,让我们共同加油!我相信,我们今天的努力,是幸运的伏笔,是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花开!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十七

《好长的冬天》这本书是美国着名的罗兰·英格斯·怀德写的。

每天只能吃一些小麦来充饥,木炭、煤炭烧光了他们扭干草棒,为活下去而奋斗,爸爸的手被冻裂了,爸才发现自己不能拉小提琴,从此在家里就少了快活的小提琴声,后来家里的小麦吃光了,镇里的两个小男孩冒着生命危险去南方找小麦,很幸运,他们回来了,他们给了爸一半的粮食,救了爸一家。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干什么都要坚持到底。

亲子共读读后感篇十八

今天我和孩子共同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后深受感触。本文的主人公也就是本文的作者海伦.凯勒是在一个黑暗中度过一生的盲人作家,可她却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聋哑人。在海伦凯勒一岁那年的一次发烧导致长达87年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嘴巴说不出的孤独岁月。但是,她仅仅只是在身体上是一个弱者,在精神上,她——海伦.凯勒绝对是一个强者。她用她的勇敢和毅力震撼了全世界,直到现在,她的精神还在鼓舞着我们大家。海伦.凯勒在没有光明的岁月里,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克服了生理缺陷,考上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她为了帮助残疾人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她凭借着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和顽强坚毅的品格创造了这些堪称奇迹的伟大成就,并获得了无数个荣誉,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美,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是大英雄偶像之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希望自己有三天光明去看世界就很满足了,第一天就是看到各式各样的人。最想看到她的老师——莎莉文老师,是传授她知识让他受益终身的恩师,让她有能力去了解这大千世界。第二天,海伦.凯勒想看到大自然,看到太阳缓缓升起,给大地带来无限光辉。她无比的爱大自然,她想在黎明前起身看到黑夜变为白昼的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唤醒沉睡的大地,是多么普通的景象呀,正常人都可以看到的。第三天,海伦.凯勒想要看到的还有很多,她已无法作出明确规划了,她多想和正常人一样看到周围的一切,她多么渴望光明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10387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