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教案范文中获得启发,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一
一、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中农民劳作的辛苦与粮食来之不易的寓意,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及
节奏美,初步学习朗诵诗歌。
2、运用观察、探索、比较、选择等方式,理解诗歌的画面及寓意。
乐意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独特感受。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悯农》
2、能发出声音的积木、筷子、日常的玩具等。
三、活动过程:
一、幼儿欣赏古诗。
1、出示《悯农》图片:
师:老师请小朋友看一张图,谁来把你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及背景,并小声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老伯伯在做什?他的心情怎么样?
师:这幅画说的是一首古诗,你们能猜出来是哪一首古诗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师:老师把这首古诗来念给小朋友们听。
二、教师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请幼儿念古诗一遍,提问:这首古诗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帮助幼儿逐句理解诗歌的含义。
3、教师重点解释大家都不能准确理解的文字及诗歌,幼儿理解的则由幼儿来讲。
师:“锄禾日当午”:农民伯伯在中午种庄稼,火辣辣的太阳照在身上。
“汗滴禾下土”:农民伯伯种庄稼的时候热得全身都是汗,汗水一滴一滴都流到了泥土里。
“谁知盘中餐”:谁知道我们吃的这些米饭。
“粒粒皆辛苦”一粒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1、幼儿看图跟随教师朗诵诗歌。
师:这首诗告诉我们,农民伯伯在田里劳动的时候是非常辛苦的,我们在念古诗的时候速度要稍微慢一点。
2、教师动作在前,引领着幼儿打着拍子朗诵诗歌,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师:看老师手里是什么?(积木)看着老师用积木要做什么?
3、教师请幼儿自己探索、选择能发出和谐声音的物体,并学习打着拍子朗诵诗歌
师:你们也想试一试吗?那请你们选择一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跟着老师一起来念念。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诗歌的寓意。
1、师:朗诵这首诗歌时,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
2、教师简单介绍粮食的由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知道农民种粮食的辛苦与不易,知道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3、农民这么辛苦地种粮食,我们应该怎样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呢?
古诗两首:锄禾、悯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 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拉.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教学后记: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三
1、通过儿歌感受家乡童谣独特的顶真回还手法。
2、发现儿歌的规律,并尝试续编。
3、尝试和同伴一起用方言进行问答表演,感受萍乡传统童谣的乐趣。
通过儿歌感受家乡童谣独特的顶真回还手法。
尝试和同伴一起用方言进行问答表演,感受萍乡传统童谣的乐趣
教学挂图、磁带
一、游戏导入话题。
2、刚才我们玩了游戏“我来问,你来答”的游戏,小朋友都回答得很好。能够根据老师的提问来回答问题。
3、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特别的问答儿歌,特别的有趣,请小朋友仔细地听。
二、教师朗诵儿歌,幼儿感知儿歌的顶真回还特点。
2、教师朗诵儿歌的前半部分。
刚才老师把儿歌的前半部分念完了,你们发现儿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请小朋友在仔细听听,听听下半部分儿歌词语的结构和上面的一样吗?
4、这首儿歌很特别,后面的一个问题就是前面词语的第一个次,这样的方式我们成为顶真回还特别,感觉就像在转圈一样,特别有趣。
5、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朗诵儿歌“三岁的伢会放牛”
三、学习朗诵儿歌。
1、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进行儿歌问答,老师来问,小朋友来回答。
2、小朋友念得很好,现在我们换一种形式来进行儿歌问答,女孩子问,小朋友来回答。
3、组织幼儿进行儿歌问答。
四、激发幼儿思维,尝试续编儿歌。
1、三岁的伢会放牛?么牛?水牛?……么蚂?蝌蚂。接下来应该怎么样问呢?请小朋友思考一下,想好了告诉老师。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续编的规则,并协助幼儿进行创编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儿歌“三岁的伢会放牛”感受了儿歌中独特的顶真回还手法,小朋友下了课之后也可以自己和好朋友继续创编。
大班上学期语言教案诗文、太阳和月亮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四
设计意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使得现在孩子不知种庄稼之辛苦,再加上有些家长勤俭观念淡薄,缺乏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意识。因此,现在孩子浪费粮食的现象日益严重:教室垃圾筐里躺着只咬了一口的面包;餐桌下撒了一地的米饭……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现象为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通过开展珍惜粮食的活动来启迪学生感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农民、珍惜劳动果实的情感;让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已刻不容缓。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诗歌的理解,教育幼儿要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
2、能初步诵读出五言古诗的韵律。
活动准备:教学课件、挂图、
活动过程:
一、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出题。
导入:小朋友,今天早晨我们吃的是什么?(幼:馒头)馒头是从那里来的?(引出儿歌)。在刚才念的儿歌里,我们觉得农民伯伯种地容易吗?(幼:不容易)小朋友想不想学一首古诗来表达农民伯伯种庄稼的不易呢?(幼:想)在学古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出示教学挂图)
二、指导幼儿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教学挂图。
1、小朋友们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的太阳又红罩着大地又热?比如早晨、中午、下午?(幼:中午)
2、中午太阳最红最热的时候,小朋友看这是谁,他在干什么?(幼:农民伯伯)
3、小朋友们看农民伯伯额上一滴一滴的是什么?(幼:汗水)
小结:哦,汗水一滴一滴的流着,都掉到泥土里去了。现在,小朋友是不是更清楚,明白粮食来的不易呀!(幼:是的)
三、诵读古诗,体会诗意。
师:从前有个名叫李绅的老爷爷,他也看了这幅画立马写了一首古诗,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古诗是怎么写的?(幼:好想)这首古诗叫《悯农》,小朋友跟着老师读一遍,这首诗说的是: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中午太阳当空照,农民伯伯还在地里干活,他们很辛苦,汗水一滴一滴的往下流,都落到泥土里了。可是,有谁知道那盘子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换来的。所以,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要带着同情与感恩的心去读。
1、教师领读。
2、幼儿自由读,读给老师或者自己的好朋友听。
3、幼儿展示自己,上台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4、结合诗意,体会作者感情,学古人晃动小脑袋自由读。
5、小男孩,小女孩比赛读,体会诗意。
6、认识生字:禾
四、引导幼儿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功。
1、出示幼儿撒放图片,结合古诗说说这种行为对不对,结合自己说说应该怎么做。
2、出示饭桌铺张浪费图片,结合古诗说说这种行为对不对,结合自己说说应该怎么做。
3、出示幼儿偏食,挑食图片,结合自己这种行为对不对,应该怎么做。
五、表演《悯农》舞蹈,升华主题。
1、幼儿跟老师学跳《悯农》舞蹈。
2、幼儿上台表演《悯农》舞蹈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古诗《悯农》,教会我们要不仅要不挑食,不偏食,而且还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七、活动反思:
《悯农》这首诗主要是要幼儿同情劳动人民,知道农民的辛苦,珍惜粮食,爱惜粮食。在课前我准备了一幅教学挂图,画面上画了一个极其干瘦的农民伯伯,一手拿锄头,一手用袖子擦汗。天空中有一个火辣辣的太阳,农民伯伯的身边都是禾苗,禾苗晒得都弯腰了。首先让幼儿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太阳是什么样的,禾苗是什么样的,农民伯伯又瘦又老,看上去很辛苦。认真的描述一番后在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一些印象。引导幼儿看图时应让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古诗时,老师先泛读,然后教幼儿一句一句地读。读古诗时教幼儿怎样断句,怎样读有韵律,看着孩子们摇着小脑袋学着我的样子背古诗,我真是从心里喜欢他们。但是,结合此情此景应该配上古典音乐,这样氛围就更浓厚些,在幼儿上台表演诵读时,应该让幼儿自己相互自评,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在难点突破时,我拍了一些本班幼儿在吃饭时的图片,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有话说的环境,让幼儿在互动中自主的、自在的发展。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五
现在的学生对农村生活非常陌生。让他们看图说说农夫在干什么,他们的回答稀奇百怪。有说拔禾苗的,有说种草的……看来读读这样的诗,让他们认识粮食的来之不易很有必要。在前一首诗《锄禾》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就显得轻松了一些。“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强烈的差异给学生很大的震撼。吸取《锄禾》的不足,谨记课标的阅读要求,为了让学生加深体会,我引导学生抓住图中的细节观察,先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感知,配上我恰到好处的解释。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我在教学诗之后给学生讲了有关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背景,讲了一些让人心酸的`小故事。又补充了悯农的几首诗,对诗的了解也更全面了一些。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六
活动目标: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指导粮食来之不易。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各种米饭的图片(白米饭、南瓜饭、菠萝饭等)
经验准备: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
2、引导幼儿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
3、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4、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吟唱古诗,引出诗题
1、同学们,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所以古诗不仅能诵读而且能吟唱,我们每天下午上课前,总要吟唱一首古诗,来放松头脑,陶冶情操,谁来清唱一首?而且每天吃午饭前,都会听到广播吟唱一首什么诗?《锄禾》大家一起唱唱吧!很好,锄禾是李绅写的,也叫《悯农》,这是第一首,唱了这首古诗,李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农民种田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
2、是呀,古代劳动人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却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绅写的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谁想来介绍介绍诗人。
(收集资料要注意筛选,懂得抓关键。大家要向他学习哦!)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诗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听课文范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读读这首诗,注意是否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指明评价)
师:老师想考大家,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悯”是什么意思呢?(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看能否找到答案吧。)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现在自由小声地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并把你读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读不懂的提出问题,现在开始。(师巡视指导)
2、师:现在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吧。
3、生:汇报读书心得。(小组派代表先来说说你们读懂的地方吧!)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粮食作物。泛指粮食种子。
子:这里读第三声,成熟的稻子。
(2)从第一句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粮食获得丰收。)
粮食要怎样才能获得丰收呢?(要进行辛苦的田间管理)
(3)你还感受到什么呢?
(从“春种”——“秋收”、“一粒粟——万颗子”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如除草、杀虫、灌溉、施肥等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你的领悟力太强了。
(4)指导朗读。那么这句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劳动艰辛)对诗的不同理解就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谁来试试吧?(评价:让我感受到丰收的不易,掌声送给他)你也来读读吧!大家听出什么了?(同情)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师小结:读得太棒了,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农民不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画面(一片丰收的`喜悦景象)。全班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谁有问题要问吗?
为什么种了那么多粮食又获得丰收,农民还是活活饿死呢?
是谁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
丰收的粮食哪里去了?
(7)你们预习时,有收集时代背景的资料吗?谁来说说为什么?
(由于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是指:当时农民没有土地,是找地主借的地,所收的粮食都被地主没收了。因为种的越多,收的越多,交给地主的也越多。)
(8)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但是,这些苛捐杂税压得人民饿的饿,死的死。这些社会现实诗人没有明说,然而,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这种社会太不公平了。
(9)指导朗读。那么后面这句诗应怎么有感情地读呢?(既同情又愤恨)你来试试?哪个小组也来示范读读呢?(指名评价)读得真好,你也来试试!(师评价:让我仿佛看到一个痛恨统治者的好少年,喔又让我听到你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声。)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0)师先配乐朗诵,生再配乐朗诵。
(1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吗?诗人所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表达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强烈愤恨)
(12)那么诗题的“悯”字你理解了吗?
(有同情、怜悯农民之意!)
四、再找组诗,拓展延伸
1、观看唱古诗视频《悯农2》学着唱。(大家想不想学唱这首古诗呢?)
2、你还读过哪些关于劳动的古诗呢?各描写什么劳动场面呢?
a、《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没有不劳动的个体,只有不愿劳动的思想,败的思想,违背规律的思想,这都将——受天地所摒弃。而爱劳动是最光荣的,因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深入骨髓的传统和习惯,将会世代相传。
板书设计:
怜悯、同情———悯农(二)
春种—————秋收
一粒—————万颗
无闲田(艰辛)
犹饿死(同情、愤恨)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劳动人民是财富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不合理的。
教学过程:
一、吟唱古诗,引出诗题
1、同学们,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所以古诗不仅能诵读而且能吟唱,我们每天下午上课前,总要吟唱一首古诗,来放松头脑,陶冶情操,谁来清唱一首?而且每天吃午饭前,都会听到广播吟唱一首什么诗?《锄禾》大家一起唱唱吧!很好,锄禾是李绅写的,也叫《悯农》,这是第一首,唱了这首古诗,李绅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农民种田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
2、是呀,古代劳动人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却怎样呢?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绅写的古诗,板书课题:悯农(二)。谁想来介绍介绍诗人。
(收集资料要注意筛选,懂得抓关键。大家要向他学习哦!)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诗中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听课文范读。
师:再请一个同学读读这首诗,注意是否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指明评价)
师:老师想考大家,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生:“悯”是什么意思呢?(和我想到一块去了,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看能否找到答案吧。)
三、读悟结合,感受画面
1、师:俗话说:诗中有画,画里有诗。(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现在自由小声地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并把你读懂的地方标注出来,读不懂的提出问题,现在开始。(师巡视指导)
2、师:现在四人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读书心得吧。
3、生:汇报读书心得。(小组派代表先来说说你们读懂的地方吧!)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粮食作物。泛指粮食种子。
子:这里读第三声,成熟的稻子。
(2)从第一句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粮食获得丰收。)
粮食要怎样才能获得丰收呢?(要进行辛苦的田间管理)
(3)你还感受到什么呢?
(从“春种”——“秋收”、“一粒粟——万颗子”这中间要经过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如除草、杀虫、灌溉、施肥等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你的.领悟力太强了。
(4)指导朗读。那么这句诗要读出什么感情呢?(劳动艰辛)对诗的不同理解就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谁来试试吧?(评价:让我感受到丰收的不易,掌声送给他)你也来读读吧!大家听出什么了?(同情)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师小结:读得太棒了,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农民不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画面(一片丰收的喜悦景象)。全班再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谁有问题要问吗?
为什么种了那么多粮食又获得丰收,农民还是活活饿死呢?
是谁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成果?
丰收的粮食哪里去了?
(7)你们预习时,有收集时代背景的资料吗?谁来说说为什么?
(由于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是指:当时农民没有土地,是找地主借的地,所收的粮食都被地主没收了。因为种的越多,收的越多,交给地主的也越多。)
(8)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小结: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但是,这些苛捐杂税压得人民饿的饿,死的死。这些社会现实诗人没有明说,然而,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这种社会太不公平了。
(9)指导朗读。那么后面这句诗应怎么有感情地读呢?(既同情又愤恨)你来试试?哪个小组也来示范读读呢?(指名评价)读得真好,你也来试试!(师评价:让我仿佛看到一个痛恨统治者的好少年,喔又让我听到你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声。)本句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10)师先配乐朗诵,生再配乐朗诵。
(1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吗?诗人所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表达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者的强烈愤恨)
(12)那么诗题的“悯”字你理解了吗?
(有同情、怜悯农民之意!)
四、再找组诗,拓展延伸
1、观看唱古诗视频《悯农2》学着唱。(大家想不想学唱这首古诗呢?)
2、你还读过哪些关于劳动的古诗呢?各描写什么劳动场面呢?
a.《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b.《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教师总结,升华主题
同学们没有不劳动的个体,只有不愿劳动的思想,败的思想,违背规律的思想,这都将——受天地所摒弃。而爱劳动是最光荣的,因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才能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深入骨髓的传统和习惯,将会世代相传。
板书设计: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九
本此公开课的我选择的是《悯农》一首古诗。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已经可以适当的进行了,为了避免古诗的枯燥。所以,首先,我以图片的形式先引出这首古诗,再逐一给孩子们解释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加入自制乐器,让孩子们根据古诗的节奏来演奏乐器,最后伴随着《悯农》的音乐,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模仿农民伯伯在地里干活的情景。整节课上下来,孩子们倒是很活跃,也很有兴趣,但是我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问题出现在了哪里。
2、目标的侧重点不明确:古诗具体内容没有讲解清楚,有些诗句解释的不到位。而且还遗漏的一个环节,都没有和幼儿说明是要干什么,突然就放音乐,弄得孩子们都反应了好一会儿呢。
这一次的公开活动对我的意义很大,使我受益颇多。经历就是经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就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对比感悟: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六、课堂检测: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夫()粒()一棵()
2、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板书设计:
忙碌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悲愤、同情)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十一
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习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习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
3、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教案准备】
ppt课件
【教案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
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
师:告诉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瞧!农民伯伯来了。
2、(出示农民锄地的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
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习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1、(出示视频)完整欣赏古诗一遍。
2、师: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
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逐句讲解并学念古诗。
(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
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
齐念第一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
(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
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擦汗的动作。
(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育儿天堂)。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诵两遍)
5、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配乐朗诵两遍)
6、师: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个个小诗人了。下面我们再把刚才的动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动作配乐朗诵两遍)
7、师: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朗诵非常好,我们请他们上来表演,(个别幼儿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曲调学习用歌唱古诗,萌发喜欢古诗的情感。
1、师:老师还把这首好听的古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老师示范唱)
2、幼儿学习歌唱《悯农》。
四、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出示图片):小朋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
五、结束。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念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听。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十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十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象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十四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见《悯农》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十五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十六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李绅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李绅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李绅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李绅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李绅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十七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十八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方法:
直观教学法、提问讲解法、游戏法。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幼儿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引出主题。然后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借助画面、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让孩子们找到共鸣,并抓住了诗眼“辛苦”二字,通过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来品诗中之情,让幼儿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激起孩子对农民的热爱尊重之情,达到了预期目的。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十九
“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结辛苦。”每当我想起这一首诗,我的脑子里总是飘荡着一幅画。
这幅画上画的是一位老农,拿着被他磨得十分光滑的锄头,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锄草的情景。这位老农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膀上搭着一条被汗水浸湿的烂毛巾,手里拿着一把锄头,赤脚走在被太阳晒的像火一样的.土地上。一步一步艰难的走着,还不时用毛巾擦擦汗,用草帽当做扇子扇一扇,用眼睛看一看太阳,再看看被晒的干裂的土地,叹一口气悲哀地说:“这几天是不会下雨了。”说完,低下头继续埋头干活。老农拿起锄头,不停地锄着,猛然间发现锄掉一颗禾苗,痛苦地说:“唉!眼睛真的是花了。”急忙弯下腰,把禾苗扶起来。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腰好像直不起来了,用右手捶一捶背说:“真是老了,老了。”再看一看没精打采的禾苗,自言自语地说:“要是能下一场雨,那该多好啊!”蔚蓝的天空中有几只小鸟飞过来,停在一棵大树上,看了看四周,唧唧喳喳的叫着,好像在说:“渴死我了,怎么没水啊!”老农看了看被磨得光溜溜的杆头,说:“明年这把锄头恐怕就磨断了。”有一滴汗水从老农的额头上一直流到眼睛里,老农立刻把眼眯住,放下锄头,用手擦了擦眼睛说:“我真是老了。”
通过这幅图画,我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以后一定要简省节约,不能再浪费一粒粮食。
……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二十
这两首诗一作《古风二首》。《唐诗纪事》卷三九载李绅曾以此诗谒吕温,温读之,预言必为卿相。据此推测,此诗当作于早年。李锳《诗法易简录》称“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其实不仅命意高卓,而且笔力简劲,构思新颖,表现有力。第一首用前三句渲染广种、丰收,满眼富足景象,第四句突然反跌,令人惊心动魄。第二首以“盘中”映照“田间”,以粒粒饭映照滴滴汗,“谁知”一问,悲愤欲绝。用寥寥四十字概括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形象鲜明,激情喷涌,因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古诗悯农教案版篇二十一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作者简介: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
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
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087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