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我介绍中心论点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1 00:19:07
最新自我介绍中心论点范文(15篇)
时间:2023-11-01 00:19:07     小编:字海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将零散的思绪整理成一篇连贯的文章。鉴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总结是一个整理思绪、明确目标、展望未来的过程。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一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更多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二

荀子在劝学中中心论点是什么呢?你是不是也不知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三

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

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原文: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四

理解课文《鱼我所欲也》,按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五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

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第1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六

《鱼我所欲也》(以下简称《鱼》)是一篇传统的语文教材,也是《孟子》一书中的代表篇章之一。但是,不仅很多教师在教学时误把“舍生取义”当作《鱼》文的中心论点,而且不少教参和新编教材也多有此误。其实,“舍生取义”既不能统摄《鱼》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也不能与《孟子》全书,尤其是《告子》全篇的思想内容相吻合。

《鱼》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鱼》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鱼》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论证过程见下图)。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七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

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更多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八

也谈《师说》的中心论点(网友来稿)

湖南省桂阳三中李佑明

《师说》的中心论点新的教学用书和其他一般的参考书大多认为是文章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笔者认为这样归结有失偏颇。

本文的中心论点恰恰应该是这段最末一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尤其不能把“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去掉)

其理由有三:

第一、“古之学者必有师”没体现作者切中时弊解决社会问题的写作目的;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介绍得很清楚:“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当时社会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师说》给了最好的注脚:“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原来他们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的多少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不,正是其根源之所在。

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论点则正好切中肯o,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有效地解决了社会问题。

第二、第二、没有很好的体现文章的论证结构;

把论点归结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论定教师的职责,“人非生而知之”,是指出从师的必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明确择师的标准。从这段的结构来说虽然也统一得较好,但对全文其他段落却顾之不周。

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作为论点则可高屋建瓴,统揽全文。

首段从“师”和“道”之间的`关系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明白这一道理的重要意义;至于“传道”与“习其句读”的大小问题,则可看作是作者的一点插入性补充,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顺便说一句”。

第三段举圣人求师之例进一步论证、补充中心论点。

第四段交待写作动机,并从李蟠学业上的成就再作正面论证。

第三、第三、没有很好的点化出文章的价值精髓;也没有新意。纵观全文,真正具有开创性价值的观点、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不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而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何况用前者作论点既缺少新意,也无多大的启发作用。

因此,我认为把“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可取的。

作者邮箱:hnigy@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九

《谏逐客书》第一段是以历史事实说明客卿矣秦国做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显得非常鲜明有力。

以秦王日常生活多用外国物品与政治上却驱逐客卿进行对比。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谏逐客书》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十

如何恰当地提炼分论点

作者/张丹丹

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常犯这样两种毛病:一是亮出观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这样的文章,再好也只能是勉强及格。二是空洞无物,前后重复;言不成理,强词夺理;东拉西扯,越出中心论点之轨。这样的文章,得分常在切入分以下。究其原因,在于这部分同学认识的模糊、思维的混乱、理论水平的低下、析理方法的缺乏。

首先,要学会通过对中心论点的分析,界定中心论点的内涵,确定中心论点所涉及的范围;同时,要弄清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例如“近墨者未必黑”的关键词在于“未必”,“争做新世纪接班人”的关键词在于“争”)。这是能否正确提炼分论点的前提条件,也是防止犯偷换论点、转移论题等错误的关键。比如以“自律”为题写议论文,可把中心论点确立为“自律既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又是一种锻炼好品质的方法和手段”。相关分论点可以是:

自律首先表现为自爱。自爱就是要塑造良好的形象,珍惜自己的名誉,珍爱自己的生命。自爱一方面要求我们美化自己的外在形象,即注意自己的服饰打扮,言谈举止要文明、优美;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美化自己的内在形象,即注意塑造自己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培养远大的志向、扎实的作风。自爱,还要求我们自尊和自强,要爱惜自己的名誉,经受住磨难和挫折,自强不息。

自律又表现为自省。自省即自我反省,就是经常地、冷静地回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并克服自己的缺点并改正错误。对自己的言行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严于律己的表现,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自律还表现为自控。自控即自我控制,就是自己对自己进行监督、引导和催促。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惰性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就是管不住自己。”这就是自控能力不强的表现。我们应努力提高自控能力,不让那些不健康的东西在自己思想和行为中占上风。

其次,根据中心论点提炼分论点,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分析的结果,是对各种事物、现象的相关性(包括相同、相异、相因、相反、相成等)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一种以果(中心论点)推因(分论点)的思维过程。比如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调集有关“先”与“后”的人生哲理,可有以下写作思路:“先忧”,是“天下未忧我已忧”;“先忧者”,不是“先知先觉者”,而是“先”于学习、“先”于调查的人;“先忧者”,还必须是“先行者”;“先行者”不是“独往独来”的“英雄”,而是以唤醒民众为“先”;“先忧者”不能自恃有“先见之明”“先行之苦”,就认为自己可以“先乐”;“先乐”可耻,“与民同乐”也不是最高境界,真正的`“先忧者”必须“后乐”;不能“乐而忘忧”,“旧忧”过去又有“新忧”在前头;只能“居安思危”,永远当一个“先忧者”,当一个“后乐”的傻子。

其三,分论点的提炼不能落入俗套,而要力求出新、出彩。比如以“年轻”为话题写议论文,有些同学不会对“年轻”作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仅仅针对“年轻人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年轻人应多经受锻炼”“年轻人要尊敬老年人”等展开论述。很少有同学从“年轻”的优势和弱势,以及如何扬长避短、增加“年轻”的含金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更没有人想到“年轻”是一种资源,应该不断地去开发;“年轻”不能成为一种包袱,同时要警惕“年轻”的危险性;“年轻”虽然会逝去,但心灵的“年轻”应永葆,等等。

时文示范

适度地容纳对立

詹克明

哲人告诫我们:“人生的最佳状态,是保持轻度的贫困。”仔细品味,颇有深意。推而广之,适度地容纳对立,或许应当是事物的最佳状态。犹如太极图,白鱼中必须有黑“眼”,黑鱼中又需要保留一点白。事物的转化往往就从这“眼”开始。

俗话说,欲壑难填。生活中保留某种程度的不满足,不仅无害,反而有益。饭前轻度的饥饿感可以刺激食欲;劳作后轻度的疲劳感也许睡得更香;谋事时轻度的焦虑感反能时刻铭怀在心,有利于事成;繁迫时轻度的紧张感也许可防止怠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市场上某种商品轻度的紧缺反而促进人们的购买热忱;爱书人书款轻度的偏紧反能不断地保持他对书的渴望;聪明人轻度地保持点糊涂也许显得更宽厚大度;性格上轻度的固执也许不至于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甚至于一个人轻度地有点“怪”,没准反能促成他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

只有适度地容纳对立面,才能有利于主体的稳定存在。正如一个人若总是生活在无菌环境中,他绝不会有健全的抗病能力。为了预防罹病,必要时还要种点牛痘,打点卡介苗,人为地引进点对立物,使体内产生抗体才能增强自身免疫力。事业有成之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对立方面借点灵笈,以作“添花”之笔。武将若会吟哦几首诗,便透出几分风雅,被人拱称儒将;文人再会舞弄两下剑,则更显其风流倜傥,别有一番丰采;善玩权术的若故意风传出几件呆拙趣事,便显得大智若愚。

有时过于饱满,过于纯粹反而是一种“病态”。整日饱食则心愈塞,年愈损,气愈滞;独生子女食物极大丰富反而使他挑食厌食,营养不良;买书手头宽绰(再加上有人赠书),坐拥书城也许倒不急于去读;商品极其充足,堆满货架,反而吊不起人们的购买欲;睡眠太过,人反而昏昏沉沉,越睡越懒。一个人如果样样都得到满足,什么都不缺了,倒反而造成最大的缺失――进取心。

摧毁一个人某种渴望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过度地满足他,使他感到厌腻。以前私人油酱店老板为防止伙计偷吃芝麻酱就用过这样的招数。

我们有时宣传一个人总喜欢把他夸到完美无缺、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把这个人神化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这就让人感到太虚假、太绝对、不可信、不可亲,反而失去感召力。

“水至清则无鱼”。绝对的纯粹总是最干巴巴,最缺少丰采,也是最少用途的。绝对纯的铁化学上反而很有惰性,不易生锈,用途也很少。只有加入各种不同成分后,才成为具有多种用途的特种钢材。绝对纯的硅、锗只有经过极微量特种元素的人为掺杂才能成为半导体材料。人体必须也要有点杂七杂八的“微量元素”才能维持健康。台风、寒流有害,但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它们的调节作用,地球上将冷处极冷、热处极热,对生态造成极大破坏。尘埃可恨,但天空绝对干净,缺少这些尘粒作为凝聚中心,再浓厚的云层也不会凝成雨滴,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下雨,地球上也不会汇成江河,所有土地只能是沙漠。可以说,大气中若没有灰尘,就不会有生命,更不会有人。

事物总是“相反者相成”,看似相互对立的事物又自有其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聪明之人,自当时刻注意――在方方面面适度地容纳对立!

【品评】

开篇由“轻度的贫困”引出“适度地容纳对立”,二者的同一性建立在辩证法之上。太极图白鱼中必须有黑“眼”,黑鱼中又需要保留一点白,正是这一观点深厚的文化渊源。主体部分,先从正面作阐释――“生活中保留某种程度的不满足,不仅无害,反而有益”“只有适度地容纳对立面,才能有利于主体的稳定存在”,再就反面进行论述――“有时过于饱满,过于纯粹反而是一种‘病态’”“摧毁一个人某种渴望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过度地满足他,使他感到厌腻”“绝对的纯粹总是最干巴巴,最缺少丰采,也是最少用途的”。正反两个层面的论证中,分别提取、分化出多个分论点,且这些分论点之间呈逐层递进之势,如此多角度、全方位作剖析、讲道理,就使“看似相互对立的事物又自有其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聪明之人,自当时刻注意――在方方面面适度地容纳对立”这一中心论点极具说服力与启发性。

任何哲理的阐发都必须具有社会学意义,本文也不例外。作者对宣传工作中的夸大神化,对某些人追求“至清”的完美主义给予了委婉的讽刺,确能引人深思。

请你演练

题目一

请以“栽树与乘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提示】

中心论点可确定为:乘凉不能忘了栽树。先立足于“是什么”设问自答,明确内涵:乘凉就是享福,栽树就是造福。再立足于“为什么”设问自答,寻找原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是前人的后人,又是后人的前人,既要乘凉,更应栽树,只乘凉不栽树,就会贻害后人。然后立足于“怎么办”设问自答,得出结论:乐于栽树,多作奉献,才无愧于历史使命。

题目二

请以“生活中许多机会的得到,是与胆识分不开的”为中心论点,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提示】

分论点示例:一、胆识是一种机敏;二、胆识是一种洞察力;三、胆识是一种创造性。篇末得出结论:“机会总是献给那些有胆有识、果敢奋争的人们,优柔寡断者,便免不了常常为其失之交臂而兴叹”。

题目三

请以“谦卑”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字数在800字以上。

【提示】

本题立意参考:一、谦卑的做人态度,也许有时让人吃亏,但学会谦卑,是一种大智慧;只有懂得谦卑的人,才有博大的胸怀,才能达到做人、做学问的更高境界。二、谦卑不是能力,可它却凝结、酝酿了力量;谦卑不是爱,呵它却在与人的互动中孕育了爱;谦卑不是博大,可是欲致博大,必先学会谦卑。三、谦卑,并不意味着盲目的顺从;谦卑,并不代表着懦弱无能;谦卑,并不等于不自信。相反,谦卑是一种自我的磨砺和忍耐;谦卑是有绝对的实力却不事张扬;谦卑是一种不显露的自信,在自大者夸夸其谈之时默默凝聚力量。四、谦卑,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正因为谦卑,中华民族遭受过屈辱;也正因为谦卑,中华民族从绝境中一次又一次地站立起来,靠着这种温和的智慧,使我们的文明和国家得以延续和发展。当然,也可以否定“谦卑”,提倡张扬自己的个性。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十一

在中考语文命题时,对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命题者常常根据表达方式各选一种文体。比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都有议论文的阅读题目,因此议论文阅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议论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少,不到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篇目的十分之一。由于平时接触少,就给我们的复习带来难度。但是议论文阅读还是有法可依的,只要我们抓住规律,议论文阅读在中考中是能够得高分的。

在议论文阅读题目中寻找或提炼论点是关键,这一知识点在议论文阅读考查中,几乎每年必考。下面谈一谈如何准确寻找或归纳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第一,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论点,以及论点和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它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它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的;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根据,分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和道理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它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的;而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它是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的。

第二,我们要明确论点提出的方式和标志性语言。

1.标题出现别放过,判断其为论点还是论题

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几篇文章:《谈读书》《敬业与乐业》《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这几个题目来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中心论点,而其他几个题目不是。这是因为论点应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能揭示一定道理的短语。当然要想印证我们的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读原文,看作者是不是围绕这一点,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论述的。如果标题是疑问句,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中心论点;如果标题是比喻句,本体往往是中心论点;如果标题是并列关系的论题,揭示两者关系的语句往往是中心论点。

比如20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中《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年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中《读书莫忘做笔记》一文,题目也是中心论点。

2.从位置上寻找,除了标题以外文章的中心论点常常在开头、中间、结尾出现

比如,2015年齐齐哈尔市中考语文试卷中,《读书莫忘做笔记》的中心论点除了标题外,也可以认为是第一段中的第一句话:“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2015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中《成大事者必有静气》,除了标题可作为中心论点外,文章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也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比如,2015年佳木斯市中考语文试题中《有才与用才》一文中的结尾写道:“所以,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于是我们判断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一个人有才华,并且受到赏识和重用,才有得到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我们这样判断,是因为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有的标题不是作者观点完整的表述,所以不能作为论点。当确认标题不是文章中心论点时,要到提出问题的开头和解决问题的结尾去寻找,如果有标志性的词语要注意,后面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有的中心论点在分析问题的中间部分。

4.有些文章没有表示中心论点的关键语句,需要摘录或重组

比如2015年牡丹江市语文试卷中《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一文,没有作者观点完整表述的议论句,而且题目是一个比喻句。我们可以通过找本体的方式从第一段中“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找到表达作者观点的议论句,摘录重组为“人要学会适应”,或从最后一段中“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摘录重组为“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如果文章没有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我们还可以从论据反推论点,因为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分论点的概括,归纳出中心论点。

找准或归纳中心论点的方法很多。论点明确了,我们就抓住了议论文的灵魂,解决其他问题也就有了依据。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十二

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衡量别人的天平,其名为信任,而诚信则是砝码,越重的砝码就会在他人心底的信任天平中为之倾斜,而越轻的砝码则在他人信任天平里飘浮不定,摇摇欲坠。只有具重量的诚信砝码,才会获得别人信任天平的倾斜,当我们获取了他人的信任,我们才是被尊重的人。

其实,语言与内心一致则为诚,语言与行动一致则为信。而诚信是心、言、行三者合一的产物,于个人、社会、国家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诚信,是个人之根,曾子杀猪的故事一定都详熟于耳,他教导孩子要说话算数,倘若曾子和他的妻子一样,那么,曾子的儿子长大就会说谎成性。

诚信,亦是国家之光。从古至今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诚信名诗流传至今,古人亦以诚信相待,吾辈更应诚信说话,忠正行事。自古便有《商鞅立木》,他取信于民,取信于天下,最终使得老百姓开始信任朝廷,变法得以成功。而《烽火戏诸侯》中的周幽王却用烽火玩弄诸侯,只为博美人一笑。再也无法令诸侯信任,最终落得个国破人亡的凄惨下场。前者变法成功,国力日渐强盛;而后者自取其辱,最终身死国灭。这足以说明诚信的力量是如此大的惊人,既可以使一个国家兴盛,又可以毁灭一个国家。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言而无信都是在自取灭亡。成也诚信,败也诚信,不单单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更重要的是“得诚信者得天下”。

诚信是人们的一笔珍贵的财富,因为这笔财富可以换取无价的尊严,虽说诚信是华夏礼仪的传承,但在现在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下被人们淡化,广告商品夸大其词,电话诈骗,利益上的争夺常常把“兵不厌诈”挂在口边。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就该保留自己坚信的诚实美德。

纵观历史长河,亘古不变的为人之道总是离不开诚信。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说过:“人无信不立。”的确,树高千尺而根深在沃土,人要想成长发展,诚信便是其根本,诚信为本,才能立足于社会。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十三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硝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危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汗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的一样软弱。小喜小悲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们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地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间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象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及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的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1、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什么?(5分)

2、林则徐主张“制怒”,人们憎恶愤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这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3、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4分)

4、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林则徐和医生的话为例,说明愤怒一则妨碍处世,二则有害健康,然后笔锋一转做出“永远珍惜愤怒”的宣示,令人为之一震,起到了先声夺人之效。

b、愤怒的消极作用早被人所共知,作者发人之所未发,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切中时弊,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语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读来颇有痛快淋漓之感。

d、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持之有故,也言之成理,不过,结尾处说“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有失分寸,与前面称愤怒为“双刃剑”相左。

e、文章热情讴歌了愤怒的积极意义,(不丧失理智)字里行间溢满阳刚之气,语言含蓄蕴藉,令人回味。

参考答案:

1.(1)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人生不能没有它;(2)各种情感中,惟愤怒最真实;(3)愤怒可以使人做出辉煌业绩。(4)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见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孕育极大张力的愤怒,作者对此持否定(或不满)的态度。

2.不矛盾。人们“憎恶愤怒”是从愤怒的消极方面说的。愤怒容易暴露“赤裸裸的内心”,容易暴露真实的自己,不利于在复杂环境下的对敌斗争,故此需要“制怒”。

作者的“珍惜愤怒”是从愤怒的积极方面说的。作者认为,人类生活不能没有愤怒,愤怒可使生命充满活力,是生命的一种壮美之举,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这体现了作者对高品质生命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完美情感生活的呼唤,因而,即使愤怒有对人不利的一面,人也应当珍惜愤怒的权利。

3.比喻(或暗喻)。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间强烈释放,他的作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4.d、e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十四

2.不矛盾。人们“憎恶愤怒”是从愤怒的消极方面说的。愤怒容易暴露“赤裸裸的内心”,容易暴露真实的自己,不利于在复杂环境下的对敌斗争,故此需要“制怒”。

作者的“珍惜愤怒”是从愤怒的积极方面说的。作者认为,人类生活不能没有愤怒,愤怒可使生命充满活力,是生命的一种壮美之举,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这体现了作者对高品质生命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完美情感生活的呼唤,因而,即使愤怒有对人不利的一面,人也应当珍惜愤怒的权利。

3.比喻(或暗喻)。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间强烈释放,他的作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

4.d、e

自我介绍中心论点篇十五

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内容的次序亦极重要,是否能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全在于事件的编排方式。所以排在头位的,应是你最想他记得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一般都是你最得意之作。与此同时,可呈上一些有关的作品或纪录增加印像分。

面试自我介绍范文中文面试自我介绍材料

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尊敬的各位考官、各位评委老师:通过考试,今天,我以本岗位笔试第一的成绩进入了面试。对我来说,这次机会显得尤为珍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9935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