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升。写心得体会时,有哪些常见的错误需要避免?心得体会是对自身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感悟和领悟,是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心得体会可以让人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可以提供给他人借鉴和参考。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从个人角度出发,客观描述所经历的事情,深入分析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体验,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您参考。这些范文涵盖了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不同方面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记住,心得体会是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机会,要把握好每一次写作的机会。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一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经艰难坎坷,终于建立了蜀国。两年后,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十六岁。诸葛亮统率蜀军北京,驻军汉中,准备讨伐曹魏,夺取中原,光复汉室。刘禅昏庸懦弱,诸葛亮颇有后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刘禅继刘备遗志,振作精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尽心国事,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文章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中国,可谓用心良苦。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能成为我们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是因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义啊。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二
《出师表》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陈寿所著的一篇辞表,用以表达自己愿意去辅佐李陵的决心,并述说自己忠诚于汉朝的理念。该篇文章通过真挚的语言,卓越的修辞技巧以及深刻的内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完《出师表》后,我深感敬佩,也感到了一丝惋惜,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出师表》以叙事的方式将作者内心感受娓娓道来。整篇文章以作者向朝廷请命的忠诚和深情为主线,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触动人心的语言细节,将自己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直接表达了自己“忠诚于汉朝,不容分说”的决心。通过真情实感的叙述,融入了作者对于国家前途的悲天悯人之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这种具体形象的描述使人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奔放和豪情,也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云。
其次,《出师表》的情感表达深入人心,令人动容。辞章之中,表达了作者的忧心忡忡之情和忠诚不贰之志。例如,陈寿通过描绘自己“夜不能寐,思索汉旧已被侮辱”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之情;通过描述自己执志“舍身以明志”的忠诚,更是表达了他为国家、为人民甘愿牺牲的信念。这些情感上的抒发,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令人为之动容。
此外,《出师表》凭借其卓越的修辞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鲜活。陈寿巧妙地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例如,“非负众望,不云\人亡之臣;”“时维乱离,奸臣当道”的表达方式,通过反复的对比和修辞手法的使用,更加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关切和自己的决心。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语言更加流畅,有力地传递了作者的思想,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最后,《出师表》的思想内涵令人叹为观止。陈寿尽管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但在后文中他却以自己过去辅佐李陵的经历为例,对庙堂之上的专权和权谋进行了深刻剖析。通过对自己过去的反思和深入思考,陈寿认识到自己长期以来未能真正起到国家栋梁之器的作用,并在文章的结尾表明自己愿意退隐山林以匡清气候。这种高尚的政治理念和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使得《出师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枚瑰宝。
综上所述,读《出师表》令我深感陈寿的忠诚、悲天悯人和崇高理想。通过真挚的表达、深入人心的情感和卓越的修辞手法,陈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读者,更应该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精髓,以此激励自己追求卓越,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三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态度。而师生双方的沟通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听出师表示范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反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反应,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近期的听出师表示范课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和局限,也从中获得了不少的启示。
一、听出师表示范课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听出师表示范课中,学生需要积极聆听教师的讲解,并在课后撰写感想和建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此外,通过听课,学生还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对自己的学习也会有所启迪。
二、听出师表示范课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听取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和反应,进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三、听出师表示范课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听出师表示范课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它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听出师表示范课需要学生自己撰写感想和建议,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其次,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的内容也需要更加丰富和深入。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四、听出师表示范课需要更好的组织和管理
听出师表示范课需要更好的组织和管理,以确保教师和学生的反馈能够被系统地整理和利用。同时,还需要善于借鉴其他教育项目的经验和教训,让听出师表示范课能够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五、听出师表示范课是一种有潜力的教育方式
虽然听出师表示范课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我认为它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教育方式。通过听课和反馈,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有更多的互动和联系,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同时,听出师表示范课也可以成为教育的一种新颖模式,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听出师表示范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当然,听出师表示范课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但我相信通过更好的组织和管理,它一定会成为教育中的一种有力工具和方式。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五
师范课是我们大学生活中的一件必修功课,我们每个学期都会有不同的师范课体验。最近,我们上了一堂由听出师主讲的表示范课,这是一门关于人际沟通的课程,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
第二段:课程内容
在这堂课中,我们从情境定位、语言组织、肢体语言等角度了解了如何合理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如何更加精准地听取别人的言语和非言语。通过举例分析、模拟演示,我们体验到了情境、身体语言等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各种环境下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生动形象,让我们在参与互动中更直观地了解了课程内容。
第三段:我的体会
在这堂课上,我真正认识到了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传达思想需要技巧,需要态度,更需要和对方的建立良好关系。正如听出师所言,“一个人只有感觉到别人的理解、接纳和支持,才能勇于表达自己以及深入关注和了解别人的世界。”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更加自信,理解自己所说的话,还需要更加理解别人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自己的信息和思想。
第四段:课程收获
在这堂课上,我也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技巧。例如,定期点头表示理解,笑脸常开表示友善,不断权衡自身效能,理解对方表达的心境等等。更重要的是,这些技巧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些技巧将会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并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段:总结
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的今天,人际沟通技巧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这种技巧需要一步一步学习和掌握,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在这次听出师的表示范课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际沟通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这将有助于我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我为在这样的一个课堂中感受到了真实有效的授课方式而感到自豪。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六
“听出师表示范课心得体会”是一个让我十分期待的主题。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教学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任务。这个课程能够让我们跟着优秀的老师实际操作和学习,对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在这次表示范课上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表示范课的内容和感受
这次表示范课的主题是“语文课的教学完整度问题”,老师从教学规划、课堂管理、语文知识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解释。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实践操作和技巧,比如说如何设计课程目标、如何设置任务、如何合理组织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讲解、如何引导学生思维,这些内容都非常实用。
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老师的讲解非常通俗易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老师的语言逻辑很清晰,而且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流程上也非常的完整和详细。观看完这节课后,我深刻认识到了一堂好的课程所需要的元素和要素,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原来的某些想法和做法存在不合理甚至是错误之处。
第三段:对自己的启示和思考
在这节课中,我也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和思考。首先,我发现自己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这些需要我努力去改进和提高。其次,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一节好的课程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的高度。当然,教师的能力是需要不断提高的,这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信心。
第四段:对教育教学的认知和期望
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是一次关于自身进步的机会。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希望自己能够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到这些经验和技能。我相信,只要静心学习、勤于实践,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育者。
第五段:总结段
通过这次 “听出师表示范课心得体会” 的学习与实践,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更加自信和积极地去迎接教育教学的挑战。我相信,随着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未来的道路一定会更加辉煌。最后,感谢这个课程为我提供的学习机会,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这一切。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七
、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2、重点语句的翻译、背诵。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与态度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一导入
二、复习文学常识
1、关于“表”:
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 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2、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三、复习重点字词
(一)给加点字注音
崩殂菲薄裨补遗陛下祎攸阙陟罚臧否行阵猥自夙夜驽钝诹攘除斟酌
(二)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通“缺”,缺失)
二十有一年(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谘臣以当世之事(通“咨”,询问、商量)
(三)古今异义词
危机存亡之秋古:时候今:季节
诚宜开张圣听古:扩大今:店铺开张
叹息痛恨古:十分遗憾今:厌恶憎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身份卑微、见识浅陋今:品行恶劣
(四)重点词语
中道崩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殊遇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扬志气士之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臣本布衣
躬耕南阳猥自枉屈遂许先帝以驱驰
夙夜忧叹深入不毛庶竭驽钝
讨贼兴复之效以彰其咎
(五)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形容词作动词)
2、北定中原:向北(名词作状语)
(六)、一词多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以告先帝之灵用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恐托付不效有成效、实现
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四、复习句子翻译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五、复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一)结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段):关于出师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三部分(8—9段):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结束全文。
(二)逐段概括
1、论述当时的严峻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3、向后主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了思想品德条件。
4、向后主举荐可靠的武将向宠。
5、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
6、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7、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时机已经成熟。
8、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9、表明临行之前的百感交集、无限依恋之情,隐含着担忧,透露了复杂矛盾的心情。
广开言路
(一)、提出建议严明赏罚寓情于议
亲贤远佞
(二)、追述往事三顾茅庐寓情于叙
临终托孤
(三)、归结责任,结束全篇抒发感情
六、拓展延伸
1、相关名句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2、成语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临危授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3、诸葛亮故事汇萃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孟获
空城计挥泪斩马谡
七、文意理解。
(1)诸葛亮着重回顾了几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哪几件?
三件事。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临危受命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亲贤臣,远小人。最主要:亲贤臣,远小人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国共产党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八、分析人物
(一)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深谋远虑
1——5段分析形势——精辟
建议一:开张圣听
建议二:赏罚公平
建议三:亲贤远佞
三条建议——忠言不逆耳长辈不露威
(二)诸葛亮为什么上表北伐?
6——7段对出师北伐这一决策的说明。
第六段追念先帝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启发刘禅认识创业的艰难。
第七段从追述往事转入出师正题,说明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告诫刘禅切记亲贤。
鞠躬尽瘁兴复汉室
(三)8——9段
叮嘱:别犯糊涂分清职责
我的职责:讨贼
大臣们的职责:兴德
陛下的职责: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忧心忡忡反复叮嘱
(四)复杂心情(第9段有何作用?可否去掉?)
不能去掉,因为它表达了诸葛亮非常复杂的心情。表明临行之前百感交集,隐含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的担忧,透露出复杂矛盾的心情。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八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1.“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教学目标1、2
:3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
2、历史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摘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二、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3、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学习1-2节
1、朗读语段,根据课下注解自译课文。
2、分段质疑(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
明确学生可能质疑的词句:
益州疲敝:益州民力困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不懈于内:在朝廷内毫不松懈。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奋不顾身。
不宜异同:不应该有所不同。异同,偏义复词。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四、探究:1、出师前的国内形式是怎样的?明确:不利——益州疲敝;有利——忠志之士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总之是危急存亡之秋,倘不奋发图强,国必亡。
2、如何看待诸葛亮的这两点建议?明确:这两点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申述的,极具针对性。广开言路,主要是广开贤者的言论,听进忠言,抛弃偏言;赏罚分明,是要执法如一,忠有所赏,奸有所罚。这两点都是要刘禅弘扬先帝遗德,不要伤害那些忠志之士的情感,使得他们能继续为国竭尽忠心。也只有这样,国家的政局才不至于混乱。而这两点恰恰是刘禅没有做好的,也是诸葛亮最为担心的。
五、当堂练习反馈
完成《拓展强化》p92语段一。
六、作业:
复习1-2节,自译3-5节。思考:你认为三条建议中哪条是最重要的?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九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十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 ji n zh z ng p zh o y u y w i
崩殂 忠谏 陟 罚 臧 否 昭 攸 祎 以 遗 陛下
b qu w i s sh ji n d n f i zh ng ji
裨 阙 猥 夙 庶 竭 驽 钝 菲 彰 咎
z u zh o
咨诹 遗诏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为我们提供指导。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帮助我们取得进步,更在人格和思维的培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求学的路上,我也遇到了许多伟大的老师,他们让我深刻体会到师表之重要性。在此,我将分享我对师表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师表是学生的榜样。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自信、积极向上的楷模。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特别优秀的语文老师。她不仅教我们知识,还经常在班会上讲述一些优秀人物的故事,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她举着那些成功人士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一定会有所收获。这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保持了积极乐观的态度。
其次,师表是学生的导航。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而优秀的老师正是我们解决难题的引路人。他们会用耐心和关爱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在我的高中生活中,有一位英语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耐心地帮助我,解答我的问题。他还经常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外辅导,帮助我提高学术能力。正是因为他的帮助和指导,我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存在让我相信只要勇往直前,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再次,师表是学生的启迪。优秀的老师不仅能指导我们的学业,更能开拓我们的思维和视野。他们会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提供深入的思考。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我遇到了一位哲学老师。他教会了我如何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他经常给我们讲述伟大思想家的理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的历史和演变。通过他的启发,我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最后,师表是学生的伴随。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有许多人会进入我们的生命,但只有少数能真正引导我们走向成功。而这些人就是我们的师表。他们会陪伴我们度过人生的不同阶段,在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位数学老师一直鼓励我不断努力。无论我遇到多大的困难,他总是坚定地相信我能够克服它们。他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无限的动力和勇气,让我在学业和生活上都能不断进步。
总之,师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秀的老师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学术上的指导,更能在人格和思维培养上起到重要作用。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导航、启迪和伴随。在我求学的道路上,我遇到了许多伟大的老师,他们每一个都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教诲,并将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1、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2、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课前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永远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退敌、一生辛劳、万古流芳。他是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仅智慧超群,他的文采韬略也令人倾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师表》,通过他撰写的《出师表》来了解他的忠肝义胆。
1、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2、合作探究,
(2)课文后半部分诸葛亮主要追述了哪几件事?有什么用意?
分析:一共有三条: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前形势后提出来的,诸葛亮就是要求刘禅能够广开言路,听到真话,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蜀国是弱国,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必须按照诸葛亮说的去做。亲贤远佞这一条建议是这三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才能做到察纳雅言,才能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3、(过度语)这一条建议提的最为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的具体特点和优势都讲出来了,大家能从文中找出来吗?文官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举贤荐能,诸葛亮可谓是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是竭尽忠诚。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明确:追述以往经历,写出了自己出师伐魏的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明确诸葛亮回顾了哪些事情?“稳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城托孤,南征孟获”的事。
5、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诸葛亮怎样的情感?内心充满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转移到了刘禅的身上。
(过度语)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至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说《出师表》中6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报先帝、忠陛下。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质。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很多,你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请以“千秋诸葛我评说”,谈谈你的看法。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绪翻滚,情不自禁,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写一篇《报诸葛相父》吧!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1、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熟读、背诵全文。
三课时
1、认真阅读“阅读指导”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2、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b、预习翻译3-7段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由学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熟练背诵全文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作为一名学生,出师便意味着对过去学习的总结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对于我而言,出师不仅仅是毕业的象征,更是一种对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对未来的探索。在校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认真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有了全面的学习基础,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第二段: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勇于迎接挑战
在校期间,我逐渐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于是更加专注于发展和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无论是专业课上的演讲,还是社团活动中的组织能力,我都努力发挥自己的所长,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同时,我也学会了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不再害怕失败,而是将每次失败都看作是一个机会,一个提升自己的契机。
第三段:积极主动,多与人沟通合作
在校期间,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就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我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学习效果。通过多方位的交流,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和技能,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合作经历让我收获颇多,不仅能更好地适应团队合作,还培养了我领导和组织的能力。
第四段:注重实践,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校期间,我通过实践的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实践中,我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去实践和体验,才能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在实践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通过努力和实践,我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实践不仅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第五段: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最后,在将要出师的时刻,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出师并不代表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将牢记自己的初心,坚定前行。我会不断学习和进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与他人合作,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总之,出师心得体会是一个总结自己学习经历和经验的过程,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擘画和规划。在校期间,通过认真学习,发挥特长,与他人沟通合作,注重实践,不忘初心,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不断努力,我们都能取得更出色的成绩,并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出师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每个出师的我们都能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出师表的心得体会篇十五
出师心得体会是指一个学生或者学员在结束一段学习或培训之后,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和体会。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工作岗位上的培训,出师心得体会都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下面将从个人层面以及对他人分享的角度,探讨出师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二段:个人层面
在个人层面上,出师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并巩固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或培训结束后,我们可以利用心得体会来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推敲并总结所取得的成果和收获。通过写出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学习旅程,使自己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去反思和升华。此外,出师心得体会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因为在总结回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这将鞭策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第三段:对他人分享的角度
除了对于个人层面的价值,出师心得体会还有助于给他人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整理和归纳自己的学习心得,我们可以向他人分享我们的经历和体会,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分享中,我们也可以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建议,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认知。此外,通过分享出师心得体会,我们还可以激发他人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类似的学习或培训过程。
第四段:重要性和价值
出师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和价值不可忽视。首先,对于个人而言,心得体会是提升学习能力和效果的重要工具。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并给予改进,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对于他人而言,从他人的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和知识,避免重复别人的错误,快速上手新的学习内容。最重要的是,心得体会是对自己付出的一种认可和奖励,能够激励自己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继续努力。
第五段:总结
出师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和价值表现在个人层面和对他人的影响上。在个人层面,心得体会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并给予自己一个反思和改进的机会。而对于他人而言,分享心得体会意味着传递经验和知识,帮助他人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出师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总结,更是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和反思,只有不断总结和分享,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92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