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一
柳宗元贬官至永州、柳州后,“自肆于山水间”(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把“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新唐书·柳宗元传》),因此他写了不少山水游记,这些游记不仅描绘了山川景物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堙厄感郁”的处境和心情,因此历来人们对这些游记的评价都很高。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突出,是因为他不象一般玩山游水的人那样,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而柳宗元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写到了山水之中去,创造出新的境界,我们才看到了这些情景相生的游记。
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写得有景有情,富有诗意,十分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不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引导我们前行,观看不同得景物。很象看一部山水风景纪录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就是说水声象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音那么清脆悦耳。作者写出了自己高兴的心情,这种心情一直感染着我们,使我们同样感到高兴。既然这美妙的声音是从竹林那边发出的,我们同作者一样都想去探个究竟。于是作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动写心情,坐实了前边的“乐”字。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接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这个池潭的特点:““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接着在写潭上的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摇摆,更显出自然之美。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这潭“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中佛国的一块净土那样。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和游鱼的美景,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用的是特写镜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与吴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与朱元思书》)和袁山松的“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宜都山川记》);郦道元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水经注》)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这显出了水的清澈。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因此,这无拘无束的游鱼,难道不是自由的象征?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似乎鱼儿也象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你看,那红艳艳的日光透过蓝晶晶的潭水,直照到白莹莹的石底,多么富于色彩,这种绘形、绘神、绘影、绘色的描写,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作者在这里善用比喻,抓特征。“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这里写小溪,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象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和一明一灭来描写小溪,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这里,作者又非常成功地使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说溪身的两岸象狗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很精确地刻划出事物的形象。作者在此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又富有诗意。真正做到了富有诗情画意。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的竹子和树木密密环抱着,非常寂静,见不到来往的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不宜久留,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把环境中的幽静深入到人心灵中去,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凄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
末段仅两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者的姓名。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摹景状物,神情毕肖,生动逼真。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的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岱评道:“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立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可谓肯綮之论。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二
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构思新巧,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描写了作者游小石潭的过程。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文章描写了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作者隔着竹林便听到了水声,于是便砍掉了竹子,看见竹子背后有一池小谭。池水十分清澈,里面的'百来条鱼好像都在空中游动,似与游者相乐。周围的竹树也迎风摇摆着。
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发现它的源头曲曲折折、时隐时现,不知发源于何处。坐在小石潭旁,因为这个地方竹树闭塞了这里的眼界,这个地方过于凄凉深幽,到处都充满了悲惨凄凉的情感,于是作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了。
这时正是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这荒僻的南方州郡之时。由于他在政治上受挫,以及生活上的不习惯。他便寄情于山水,为摆脱忧郁的心情。此时过于冷清的环境更是让他感到“悄怆幽邃”,还表达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整片作品运用了极短的文字,却清晰的记述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同时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引起后人的感叹。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三
始惊,次醉,渐迷,终醒,是柳宗元与小石潭的邂逅,亦是我们人生往复的一个个循环啊。
革新运动失败后,柳宗元被贬谪至永州,一日,他与朋友游玩时,忽逢小石潭。他听到如佩环碰撞的流水声;抚摸到了格外清冽的潭水;看到了形状各异的石头,青青葱葱的树木,翠绿缠绕的藤蔓。他,被惊艳了。或许是出于对自然景色天生的向往,亦是郁郁不得志得不到发泄,他选择在小石潭驻足片刻,始惊于这清幽美景。
他细细观察着仿佛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的鱼儿,如北斗星般蜿蜒的溪水,与参差不齐的溪岸,他沉醉了,醉倒在这分外静谧的小石潭。他终于,让他的那份凄清之情,得到了短暂的缓解。
可,他是柳宗元啊,是那个写出“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的柳宗元啊,又怎会被这贬谪所打垮。或许,在他离开时,望着阳光,会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吧。他终是醒了。虽说往后的日子仍是一贬再贬,但他回归内心,坚定地为人民实实在在做点好事。他将斗争,转移到文化创作领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篇。小石潭之境,着实令他幡然醒悟。
人生也是这样,始惊,渐醉,次迷,终醒,周而复始,往复不停。有时候,生活会很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容易迷失自我。但,请再坚持一下,终会有那么一个时刻,雾散云出,我们从这个轮回中醒来。时间的巨轮永不会停止,我们在生活中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啊。
柳宗元屡受贬谪,却仍笔耕不辍,顽强斗争。我们也需坚持下去,才能等到自己的终醒,开始新的“始惊,渐醉,次迷,终醒”啊。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四
千年之前,一位老翁靠坐在小潭边,用历经沧桑的手抚摸着被潭水折磨得棱角分明的石头,他的眼睛深沉地望着那块石头,仿佛那就是他的一生,他―就是柳宗元。
老人回过头来,看着身后的竹林,那一根根竹子挺拔地立在小山上,给人一种坚挺的感觉。可老人走近时,却发现竹林之中早已腐烂,各种蛆虫在竹林中肆意的允吸着外表坚不可摧的竹子。老人叹了口气,无能为力地走开了。正如他看见盛世背后的凄凉和烟花散去的落寞时一样,妄图复兴,却只留下一片伤心的小潭。
老人心中悲感万分,从文坛新星到被贬永州,一幅幅经历如同河水般匆匆流去;年少的万丈豪情和坐拥山河的理想,只因一时的愤慨化为老人脸上一缕缕的皱纹。望着缓缓流去的潭水,老人开始后悔。四周凄寒的空气逐渐融入老人忧伤的灵魂,他心想若是支持朝廷,此时便是火炉,而非寒风。望着竹林,老人惨然一笑说道:“一切都过去了,护国之事总得有人做!”
这是小石潭边的柳宗元,他用自己的青春去唤醒祖国的醒悟。
中国大地上,从不缺乏敲响警钟之人,宋朝的苏轼、岳飞,民国的鲁迅,当今的李文亮。他们都有后悔,但是在敲钟的那一刻,即使付出生命,他们也在所不惜。
中国总是被这些英雄保护得很好,他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和一生为国筑起城墙。或许我们不能和他们一样为国捐躯,但只要我们心怀爱国之情,也可以和柳宗元等英雄比肩。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五
有很多诗人在古代的时候,都被贬官,而我今天要说的则是这些人中的一个,说其他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多多少少也读背过他的古诗,他就是柳宗元。
在柳宗元的里诗里,《小石潭记》应该是很著名的一首诗了,在读诗前,应先了解背景,如做生意,要先了解自己的优势,考试,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读诗之前,搜查诗的背景古诗,大方面的促进了你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或者事迹。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柳宗元的被贬,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朝廷的无能,使他和王叔文实行政治改革,未果,遂被贬。柳宗元在小石潭记最后的.几段中,写了溪水,竹林和森林。全文没有使人感到这是一位被贬诗人的难过,只是看到了溪水和森林,看到了一番美景。柳宗元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仔细阅读后,又能感觉《小石潭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柳宗元以美景,来麻痹自己,这种乐观,我们应该学习,用别眼看世界,如果,这个题很难,那就不要去纠结答案,而是应该去纠结解题的过程。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又是别番风味。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六
小石潭记写得很仔细,且富有诗意。文章这么美,读后感也得来几篇美的来欣赏一番。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小石潭记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流水,像琴音一样飘忽缈远的流水声;风,从背后吹来,无声无息。轻轻地挽起衣袂,中间浮动着青草山花的馥郁…心仿佛已不在了,整个人就像在云端里一样。
真的很奇异,在柳宗元那清冷的意境里,我竟然感觉到了少有的安静和怡然,一点也没有体会到他特立独行的孤独和寂寞。也许,他的时代和我离得太遥远了,也许还没有经历过世间风雨的我难以体察那种满腹感慨无人言说的心境。这其中的含义也许就像幽谷中一泓清而不见底的碧水,美丽却又含蕴无穷。而我的心只能是天上的一朵云彩,在这泓碧水清澈的表面上投下一个模糊而浅淡的影子,静静地待在那里。我捉住了它的美丽,但只是那浅浅的一层,我没有深入,也知道是不能。
但这层浅浅的美丽,对我来说也已经足够,因为这正是我最喜欢的。美丽不必太过复杂,简单背后那份慵懒的安适是对劳累过度的心灵最好的慰藉和报偿。而审美的目的,不也是在愉悦中内心深处那种难得的安宁么?所以,这种“四面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寂静,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精神栖息之所,在这里,不会有任何的喧嚣来打扰。
或许人只有在身心完全的平静里才能得到彻底的休息,养足了精神再投身使人疲备的尘世繁华。如果是这样,我宁愿长久地坐在那石潭边,化身为一块石头或一缕藤蔓,天天对着满山的清风,让心融化人空灵若无的潭水,把那份超越了尘俗的宁静保持到永恒。
青色的藤蔓相互缠绕,小石潭的流水“叮咚”作响,偶有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沙”轻快的旋律,柳宗元便是在这样的美景中渐行,渐远。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如果我是画家,我会用黑白诠释这幅景色。不需要鲜艳的色彩,不需要细致的表情刻画,只一片黑白,一个背影,足以触动人心。
他的背影,是落寞的,亦是感性的。
于情于景,到处透露着凄清,本能使他选择了逃避。
也许悲伤是会长久潜伏于心的,但快乐一样也能够,豁然面对吧!如诗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小石潭记》,这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
散文
,在写这首散文的前夕,被贬为永州司马,并被贬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闷,无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写下很多诗词
,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小石谭记》全篇以写景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欢快的闹着,看到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与我同行的几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凉的心境和这凄凉的景色融为一体。
文章语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两字形象的写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静态和动态,言简意赅,写出了作者经过观察后独到的体会。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它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
从这段阅读经历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读书过程中,要敢于疑问,再认真思考,不管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没,你都收获了一个思考的过程。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七
柳宗元,一个三十而立被贬官的男人。却还有心情游山玩水写文章。美名其曰:“借景排遣自己忧伤的心情。”却没料到,越看越伤啊!《小石潭记》便是此种心情下的一篇著作。
乍一看,文章的前两段描写的景物可以说是非常美了。可是仔细一品,又仿佛觉得哪里有点不太对头。石潭周围和本身的景物如此之多,他为何偏偏要写池中不起眼的小鱼呢?而且还写它“皆若空游无所依”呢?这就好比当初的柳宗元了,被贬官永州,职场失意。自己的家人也一个个离他而去。而且因为改革的失败,还要饱受世人的指责。在大千世界里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支持他的人。可怜又可悲!
还有文章最后一段所提到的.“崔氏二小生”。无缘无故,为什么要写他们俩的名字呢?“恕己”“奉壹”。柳宗元在忧伤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吧!放过以前的自己,才能面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小石潭记读后感初二篇八
他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似珮环碰撞般的水声,心中为之一乐,便“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格外清凉,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牟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约有百来条鱼游来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可以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此时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无比舒适,在那一瞬之间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这就应该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辈子都住在这多好啊。历经严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
可是,你甘心吗?
刹那间,喜悦之情散尽,他像是被从温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进了他只的心里,透进了他的骨子里,一阵阵孤寂,一阵阵悲愁向他袭来。他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落莫,那么无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浑身上下都在吱吱作响。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参加革新时候那股“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劲,认为一切都会便变好,可惜他想错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进了一台叫做“现实”的巨大磨盘里,被磨成粉、磨成渣,连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废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个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钱的。
他绝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灭破碎,如同他那颗残破的心一般。名为“希望”的荆棘之路使他浑身都在流血,但这条路却仿佛永远望不到尽头。
他记下了这番景色,便匆匆离去了。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77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