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合自身经历与感悟,形成有价值的观点。写心得体会时要重视语言的准确性和文采性,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和含混不清的表达。总结是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总结和概括,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值得我们学习。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学习论语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和需努力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有益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敬畏天命,居正为行(200字)
论语中有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的不完美,且不要以此为借口去指责他人。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理解我们,但可以从中发现自身的缺陷并加以改正。同时,论语中也提到“天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敬畏天命,做到居正为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遭遇困境,也能坚守底线,走向成功。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00字)
论语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一种反思和自我评估的态度,是心灵的洗涤和净化,更是自身价值的提升和追求。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才能改进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论语还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在遇到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沉着、理智、平和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谐齐家治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天下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孔子的治学之道(200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和治学的观点。论语中提到:“温故而知新”,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只有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此外,他还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拥有宽广的视野和智慧的头脑。
第五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0字)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孔子智慧的结晶,然而,读懂了论语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真正理解了其精髓。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运用,才能真正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正如论语中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和创造力。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体会到论语所传达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总结(100字)
通过研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论语是一部集中了智慧和道德教育的书籍。学习论语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敬畏天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孔子的治学之道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和学习论语,从中受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从古至今都备受推崇,不少人心中都有对《论语》的期待和向往。读过《论语》之后,我对其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受益匪浅。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习《论语》的好处
《论语》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著作,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哲学、心灵修炼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观念,可以更好地认知人性、社会和人生。其次,学习《论语》还可以激发我们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不断向着优秀的方向发展。
第三段:读《论语》,认识孔子思想
孔子被誉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思想贯穿于《论语》中,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智慧和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价值观,并提出“为人民导向”的思想,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于领导者而言,更是值得深思和学习。
第四段:理解《论语》中的“为学”思想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为学”的观点,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告诉我们,只有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反复的温习和总结,才能获得新的见解和认识。另外,《论语》还强调了在日常的品德修养和学术学习中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态度和习惯,比如“敏而好学”、“不急不躁”等等,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平时的学习和成长都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第五段:结尾
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意义,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所缺少的那份思想深度和文化自信。《论语》所传递的道德智慧和纯粹美好的价值观念,值得我们一起学习和传承。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人类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巨著,其智慧和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经久不衰地传承于世。作为一个中国人,学习和理解《论语》的精髓,也是我们掌握自己文化传承的必要。
第二段:劝学与学习方法
孔子教导:“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乃为不吉之阴;与其信人,不如自信。”只有一直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慧。同时,在学习《论语》时,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精读、理解、反思和应用是学习《论语》的重要流程。理解是基础,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第三段: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与修身秘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中最为基础的道德观念。这一道德准则是对所有人的提醒,与“舍己为人”和“仁”的概念相似。在修养自己的个人能力时,需要追求道德安身立命的准则,这是《论语》中的一大精髓。
第四段:言传身教和诚信观念
孔子感叹:“言必信,行必果。凡是衣服饮食,人情事务,务从简而俭”。这意味着,无论是说和做,信用和行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是无法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信赖的。如何保持诚信和守信是另一个重要问题。一个诚实的人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也是孔子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环。
第五段:和谐社会与民主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和谐和民主是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孔子常说“和衷共济”,最能表述这种观念。甚至可以说这是孔子思想中最为明晰的精神内核。一个和谐的社会不是由单一的主要群体来统治的,而是通过不同群体之间的协调和理解来达到的。民主制度本质上也是一种相互理解和协商的形式。
结尾:
《论语》是一本富有哲学意义的经典,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其思想和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价值,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个人素质,更能引导我们走向一个和谐且有活力的社会。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国学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学科,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伦理道德的精髓。在国学课上,我有幸学习到了孔子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论语》,通过学习《论语》,我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汲取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人生智慧。
首先,《论语》让我了解到孔子的思想,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念,也是社会最基本的准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原则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这句箴言告诉我要对他人宽容和尊重,不要做对别人伤害的事情,以正道引导自己的行为。孔子还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这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望,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且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
其次,《论语》给我提供了正确的处世之道。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观点,关注家庭的和谐与团结。这让我明白,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温床,只有在家庭中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此外,孔子还主张“君子之道,贵义而已矣”,这告诉我们追求正义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凡事要有正义的底线,要拒绝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为社会做出正面的贡献。
再次,《论语》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它对我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如孔子曾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要做到宽容大度,不要与人攀比; 此外,他还提出“君子忧道不忧贫”,鼓励人们关注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这使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应该从更高层次上思考,追求内心的升华,而不只是沉迷于眼前的物质诱惑而无意义地追求财富。
最后,《论语》给我带来了对人生的启迪与思考。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确了追求真理和追求个人利益的区别。我逐渐理解到,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利益,更在于共同利益的实现。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追求更高的目标。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伦理道德观念深深触动了我,并使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人应该有的责任与使命感。
总之,在国学课上学习《论语》,我收获颇丰。通过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懂得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论语》中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明白做人要以仁爱之心待人,要关心家庭和社会,要追求真理与精神上的升华。我会继续学习和理解《论语》,并在实践中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更好的人。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国学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渊源,还是现代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都与国学紧密相连。而《论语》作为国学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体验和感悟,对《论语》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一些探讨,来认识和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第一段:从老子看《论语》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所创立的道家学说影响至今。虽然他并不是《论语》中的人物,但是他的思想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读到《论语》的时候,我发现《论语》中的一些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学而时习之”、“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等内容,都与老子的“道法自然”相契合。这不仅说明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内在联系,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层面间的内在联系和鲜明的连贯性。
第二段: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在《论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思想中的一些主要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体现就是孔子强调的“道德”这个概念。孔子认为,道德在人的生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人们行使自己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关注人的本质和内心的力量,这也就让孔子的“道德”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的理解中,道德不仅表现为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它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和指引,它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第三段:孔子的“仁”道思想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大特色,孔子的“仁”道思想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据我的理解,孔子所说的“仁”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道德准则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和领袖的品质。一个人的道德随着自己的追求和成长会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高,而孔子认为,“仁”的提高也是一个人理应及时追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自己的品行和品格,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四段: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可以说是《论语》中一个非常受人注目的经典名言。笔者认为,这个格言最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不仅仅在于自身的技能和才华,更是在于自己对于事业和工作的热爱和认同。学习的意义不在于为自己留下学问,而是在于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做准备。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坚守自己的热情和信仰,为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努力奋斗,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和才华。
第五段: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
尽管孔子的思想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在当今社会中其思想却仍然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的意义。这种影响最大的原因在于,孔子的思想体现出了中国民族的一种精神和特质。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和推广孔子思想的同时,不断注重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深入理解和领悟孔子思想的深层含义,感受到孔子思想在当今时代之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结语: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与民族荣辱感、团结感、责任感的把握,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现实的意义。在读完《论语》之后,我的确有了更加深入的感受和领悟,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与文化价值。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也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养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第一段:引言(150字)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神内涵和理念思想深受人们尊崇和喜爱。其中,孔子的《论语》是国学中最为广泛传播和影响深远的一部经典著作。我对《论语》的学习体会,不仅使我汲取了众多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还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提高了自我的综合素质。下面,我将从《论语》的思想内涵、实践意义和当代价值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思想内涵(250字)
孔子的《论语》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伦理、人际交往、修身养性、教育引导等方面,并贯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比如,人道主义思想,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又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名言警句,强调人要有恒心和内涵,以及人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意义。这些思想内涵的深刻理念和启示,对我们一般人来说,从社会公德角度,应尤为重视和贯彻。
第三段:实践意义(350字)
《论语》中展现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是我们实践生活的重要借鉴。在我看来,它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既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也能更好地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愿。第二,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以做到健康、自信、积极和向上发展。第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倡导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第四段:当代价值(300字)
《论语》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所弘扬的中华文化精髓,也在于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一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帮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人道主义、和谐稳定的社会图景,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的模式,可以促进人们的道德境界和社会意识。
第五段:结语(150字)
在知识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从一个高度看待和评价传统文化和古代经典的价值与意义。《论语》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无价的价值体现和具有划时代的前瞻性,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素养,在对我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我会继续关注《论语》中的思想发展和实践呈现,为实现人类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能够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十分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本文由86.整理,欢迎转载)
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透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超多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能够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理解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立刻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能够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
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能够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貌!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到达“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
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期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期望透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
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主角,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透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好处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处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
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够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到达,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但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到达,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为你明白此刻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到达,而你,连孔子还没有到达。那么儒家能够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够乱理解的。
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
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样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心得体会3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暑假里,我把《论语》第二十章读完了。在《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孔子。孔子头戴一顶帽子,长头发中有一两根银丝,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脑袋非常大,能装下许多知识;孔子身穿青色的汉服,好一个“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学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别优秀,被誉为“贤人”。在《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导并予以评价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个,包括“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坚强,是孔子的学霸。子贡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奋好学。
我最喜欢孔子和自己儿子孔鲤的对话: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礼》不以立。鲤退而学礼。这句话的意思是孔鲤独自一个人站在花园,孔子走过来说:“你学会《诗》了吗?”孔鲤说:“没有。”孔鲤就去读《诗》。孔鲤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又说你学会了《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回去又读了《礼》。再后来孔子又来到了花园,孔子对孔鲤说:“《礼》《诗》学会了吗?”孔鲤说:“学完了,学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为之贼。”这句话被后人错误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贼。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没座位坐,于是对一个小伙子说:“喂!给我起来,难道你不知道尊老爱幼吗?”小伙子小声地说:“我生病了,刚从医院出来,想坐着休息一会儿。”公交车上的人都开始指责老奶奶不对。
孔子既是一个懂“礼”的人,又是一个坚强的人,所以我会像孔子一样,学孔子《论语》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弃,要坚强。
论语心得体会4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一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著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二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因为在《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
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渗透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们用最快捷的方式,把于丹解读的《论语》据为己有,品味到一道精神的美餐,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用于丹的心得面对周遭,学会快乐的人生态度,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生活。《论语心得》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穿越时空的尘埃,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将经典转换成朴实、易懂的语言唤醒我们内在的心灵,找到一种平和却又温馨的归宿地与栖息地。而我们也将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人生!!
国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三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769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