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仅是一份教学活动的安排,更是一种教学思路和方法的体现。教案编写时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以便提高学习效率。接下来是一些教师编写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一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
教学过程
【示范举例】
例1:数列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
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始为负的等差数列
(1)求此数列的公差d;
(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值;
(3)当sn为正数时,求n的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二
1.感知一个数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2.能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1.教具:贴绒分合式。
2.学具:每人1组6以内数的分合式(幼儿用书),每人1支笔。
活动过程
1.玩“填数”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
教师出示6的贴绒分和式,提问:“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6可以分成几和几?” 教师出示6的贴绒分和式,并提问:“谁能把这几个式子空缺的数字填出来?”“屈;老师.教,案网出处”(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
2.学习把重复的省去。
教师:“请小朋友帮6找出3个数字相同的分合式。”
教师将幼儿的答案归在一起,提问:“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幼儿讨论数字相同的两个分合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的位置不同,总数不变。
3.幼儿操作练习。
幼儿每人1组6以内数的分合式,教师提醒幼儿仔细看一看,然后把重复的数字划掉,把留下的重写1遍,再看1个分合式说出2个不同的分合式。
活动建议
1.在日常活动中可多进行数的组成方面的相关游戏,并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
2.活动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
活动评价
1.知道进行数的分合时两个数字之间有一定的互换关系。
2.理解分合式中重复的两组是相同意义的分合式。
活动反思
数字是无处不在的,它们的存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为了使幼儿体会数字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次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将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王国的兴趣,感受数字与生活的奇妙联系,引导他们去寻找数字、发现数字、感受数字、运用数字。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三
1.理解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
3.了解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
5.会求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四
1.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五
1.了解样本空间(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及运算。
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减法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bayes)公式。
3.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六
1.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多维随机变量的分布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理解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会求与二维随机变量相关事件的概率。
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及不相关性的概念,掌握随机变量相互独立的条件。
3.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
4.会求两个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会求多个相互独立随机变量简单函数的分布。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七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操作活动学习按群计数。
2、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协商等方法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
5个文具店,文具用品若干、5个进货筐、记录纸。摆放图示一张、五角星贴纸若干
活动过程:
1、招聘售货员。
——我们班开了很多文具店,我是经理,我要为文具店招聘一些售货员,你们愿意来招聘吗?售货员要有什么样的本领呢?一要会又快又准确地统计商品;二要会整齐地摆放商品;三就是要学会友好地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我们一共有5个文具店,每个文具店需要3个售货员,请你们3个3个手拉手,自由组合,就坐。
2、第一次统计,学习2个2个点数。
——提出点数要求:原来我们都是1个1个去数,想想除了这样数,还可以怎么数呢?你们可以看看这些文具用品都是怎么摆放的,你找一个又快又简单的方法去数。
——幼儿统计记录,教师有意识地倾听幼儿点数,指导幼儿2个2个数。引导先统计完的小组学习自己验证。
——交流:你们文具店的商品有多少?你们是怎么数的?
——教师总结:2个2个数以后又快又简单,可以节省我们很多时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进货、摆货。 ——经理发现我们文具店的商品已经卖掉了不少,有的已经空了,所以我要去进货了。
——出示5个货筐。这些货要怎么放进去呢?原来是两个两个放,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呢?
——出示摆放图。这张图能看懂吗?表示什么?
——提出摆放要求:按照图示摆放;互相合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验证摆放的是否正确。
4、第二次统计,学习各种点数方法。
——幼儿统计记录,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运用各种方法点数。
——交流:你们文具店的商品有多少?你们是怎么数的?
5、特殊的奖励。
——今天经理发现我们这些来招聘的小售货员每一个都很聪明能干。我宣布,你们全部被录取了。而且今天我们的客人老师还有一份特殊的奖励呢,就是五角星贴纸,请每个小售货员去找一个客人老师,用各种方法数一数你的五角星有几个,然后告诉客人老师。
活动反思:
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群体(物体群)为单位。幼儿按群计数的能力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熟练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数学活动我们就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了按群计数的方法,孩子们懂得了计数还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不过对部分幼儿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八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了解8分成两份有七种不同的分法,学习按序分合。
2、引导幼儿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3、启发幼儿运用互换的方式找出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活动重点:
学习8的组成,知道8分成两份的其中不同的分法。
活动难点:
幼儿能较熟练、较快地进行8的分合活动。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狗磁性教具8只、小圆片人手8片、纸和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7的组成
1、对数游戏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新游戏“对数游戏”,就是老师先报一个数,然后你们再报一个数,我们报的两个数合在一起要是7。
师:我报3。幼:我报4.
2、问答游戏
师:小朋友,我问你7可以分成1和几?
幼:老师,我告诉你7可以分成1和6。
2、请个别幼儿上黑板前操作,引导幼儿边分边说,有几只去了小兔家,有几只去了小猴家,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提醒幼儿每次分的要不相同。
提问:8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7种)
4、找出8分成1和7及7和1的情况,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交换关系,再来找找,还有哪些是这种交换情况的?原来,我们只要将8分到3和5,就能找出6对分合式,因为两个数之间是可以交换位置的。
5、现在我们知道了8分成两份有7种分法,谁会把这7种分法有顺序的写出来。(请一幼儿书写)
我们来看看这个分合式,左边和右边的部分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之间递增、递减的关系)
三、幼儿操作
1、小朋友,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个人准备了8片小圆片,请你们把这8片小圆片分成两份,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一次记录一次在纸上,看谁分得快又对,而且不会漏掉。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要分成两份。纠正幼儿不良书写姿势。
3、小结:要分得快有两种好办法,就是分出来一种,直接把两个部分数调换位置,又是另外一种分法。第二种好办法就是,第一种分法,左边分,1个,剩下的分给右边,第二种分法,左边分2个,剩下的给右边。
四、结束部分
评价幼儿操作情况,表扬上课认真、积极的幼儿。收拾用具,结束本次活动。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九
教学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思维灵活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认识了解公用边,知道公用边的特征及含义。
教学准备:
ppt、美工垫、雪糕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
播放ppt 第1页请幼儿观看,这是什么呀?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小朋友可要看仔细哦。
二、讲解“公用边”
2播放ppt第4-6页。成功了吗?我用5根雪糕棒也拼搭出了两个三角形,咦?奇怪了,同样是两个三角形,为什么前面我用了6根雪糕棒,而现在我只用了5根雪糕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引导幼儿说出两个图形都用到中间的一根雪糕棒)
小结:原来这根雪糕棒即是上面三角形的一条边,也是下面三角形的一条边,两个三角形都用到了这条边,(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我们就把这条两个图形都用到的边叫做“公用边”。
三、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对闯关游戏的兴趣,启发幼儿用雪糕棒拼搭出图形,感知图形公用边的特征。
1.播放ppt电话声音,教师模仿接电话,告知电话内容,引入闯关游戏。
2.引导幼儿用公用边的方法拼搭出要求的图形,进行闯关游戏。
第一关:播放ppt第7---10页,引导幼儿用6根雪糕棒,用公用边的方法拼搭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并找出它们的公用边。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展示自己拼搭成果,并找出公用边。
小结:集体观看ppt第11---12页,原来6根雪糕棒可以拼搭出方向不同的图形,而且每个图形都有一条它们的公用边。
第二关:播放ppt第13---14页,引导幼儿用公用边的方法,用最少的雪糕棒拼搭出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并找出它们的公用边。
5.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幼儿展示自己拼搭成果,并找出公用边。
小结:集体观看ppt第15页,引导幼儿感知用最少的雪糕棒拼搭出的每一条边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用边,这些边共组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正方形。
7.集体观看ppt第16---17页,听音乐《大家一起喜洋洋》与同伴一起高兴的跳舞,体验闯关成功的乐趣。
四、教学延伸。
个三角形。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十
通过案例呈现扇形统计图运用的情境,导入课题。
(二)探究体验,构建新知
1.学生动手实践:分析一个扇形统计图,说明从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2.引导抽象概括:设置小组讨论,探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3.知识拓展延伸:通过进一步讨论不同扇形统计图的信息表现方式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1.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启发点拨重难点。
2.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呢?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十一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十二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 解方程: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十三
1.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
2.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大数定律)。
3.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和列维-林德伯格定理(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的中心极限定理)。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十四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十五
角的度量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2、通过度、分、秒间的互化及角度的简单运算,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在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知识难点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尺。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
任意画一个锐角和钝角,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两个角,用量角器分别理出这两个角的度数。复习角的概念,角的表示及量角器的使用,为学习角度制作准备。
探究新知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断移动可疑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缉私艇的航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
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北偏东45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45度”、“南偏西45度”,分别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南方向”。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十六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与形是数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而数轴是数形结合的高度统一。数轴是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再介绍的。通过数轴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面引出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学习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运算法则、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中学校门的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还是较容易出现理解局限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技能:
1、理解数轴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b、数学思考: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c、解决问题: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d、情感态度: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我确定为:数轴的概念。
因为:只要数轴概念真正理解了,画数轴、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等也就容易了。
本节课教学难点我确定为: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刚开始萌芽。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谈谈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五.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1、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为新课标和新理念认为,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为重。基于本节课的特点:课堂教学采用了“情境—问题—观察—思考—提高”的步骤,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思考、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确定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互相讨论,一步步地掌握数轴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轴概念,从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并派代表发言。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从而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形象。
2、学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思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告诉学生,学习数学不是简单模仿、机械操练,而是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一半。
六.教学准备
老师:要充分备课,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
学生:要认真预习,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思维的主战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顾复习,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明白数与形的对应关系,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美妙之处,我设计了:
观察温度计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为学习数轴概念埋下伏笔。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温度计分小组讨论观察,共同发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接下来,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随后我提出问题:“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回答)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方向的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既要考虑距离,又要考虑方向,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描述。
前面几个活动之后,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已有所体会,为此我让学生:
再次观察所画情境图、温度计
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将其抽象成一条直线。
这样,就把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点表示出来。
(三)、学习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观察、比较,我引出了新课:
1)学习数轴的概念
我先进行讲解: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当然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以下三点要求:
(1)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通常以向右为正方向。
(3)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
再画数轴
师生共同归纳画数轴的步骤,要求学生独立画出数轴,并互相交流,老师巡堂并参与交流使学生弄清如何画数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数轴,交流和反思,使学生真正掌握数轴的概念。
3)在数轴上表示右边各数:
4)指出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下一个活动,填空:数轴上表示-2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表示3的点在原点的()边,距原点的距离是()。
通过填空,老师引导学生做出课本第12页的归纳
课堂练习:
1)课本第12页的练习1、2题
2)强化练习:
(1)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2)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的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数轴的概念;强化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数轴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1)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画数轴的步骤:
1.画直线;
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3.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作业:课本第17页习题1.2第2题;学生用书同步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多做同步训练。
八、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我通过五个活动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全套pdf篇十七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材精读
1.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的长度)一直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的量叫做。
我国从1949年到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2)x和y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在“人口统计数据”中:
时间和人口数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其中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人口数是。
归纳: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模块二合作探究
1.研究表明,当每公顷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模块三形成提升
某电影院地面的一部分是扇形,座位按下列方式设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第5排、第6排各有多少个座位?
(3)第n排有多少个座位?请说明你的理由。
模块四小结反思
一、本课知识
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y叫做。即先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后发生变化或者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叫做。
2.常量:。
二、我的困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76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