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青春万岁读后感篇一
作为一名中学生,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是很重要的。然而作为一个90后的女孩,我就是不太喜欢四五十年代的作品。因为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体会不到战争会给人民留下什么样的阴影,而那个时代的作品又往往充满了红色激情,让生活安逸的我,怎么也融不进去。可是,我却又一直想看看王蒙的《青春万岁》。曾经在小学时,就听老师说,《青春万岁》这部小说不同于当时为政治而写的其他作品,它用激情的笔调描述了五十年代初中生们的生活,充满了浓郁的青春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当时懵懂的我,还不太明白老师所说的话。
现在学习繁忙之余,突然很想静下心来读书,好好感受一下读书的惬意和快乐。走在飘满书香的图书馆里,整个人不由得放松下来,任自己徜徉在广阔的书香中,品味一部又一部的经典文学作品。随着脚步的移动,一本又一本的书消褪在我的眼前。脚步终于停了下来,我看见了王蒙的《青春万岁》,褐黄色的外套,银白色的字体,此刻不由得想起了老师说过的话,一定要把它读完的想法油然而生。读着《青春万岁》,我仿佛被书中的人物引领着,一起感受着那洋溢青春活力的学生时代。小说的最后,“女子七中”的那群青年们结束了她们的一个学习阶段,迈向另一个崭新的未来。书读完了,合起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张世群的男生所说的`一段话:“有时我真怕离别,譬如原来两个人是好朋友,顶好的朋友,分开了,最初是一星期来一封信,后来一个月一封,最后,慢慢地失去了联系,就生疏了,隔阂了,谁也不想谁了。过了几十年,两个人在街上碰了面,使劲握握手,这个说:‘你不是老王吗?快把住址告诉我,我要去看你。’那个说:‘小李,你住在哪里?后天是星期天,我找你一起吃馅饼’。星期六到了,老李没有去看老王,老王也没有请老李吃馅饼。友谊,就被日月给冲洗掉了。”如果不是即将要在初二分开,进入更加繁忙的初三学习生活;如果不是即将分道扬镳,忙于各自的学业,为了一年后的前途努力,也许我无法体会到这个中滋味!
两年的同窗生活即将结束,在一起的时光是如此地短暂,离别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相聚的时间不多了。读书时期的朋友不可能常在一起,一旦分别,除了那段欢乐的回忆,什么都会烟消云散,正如一首诗里这样写道:“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在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虽然这句诗是用来形容爱情的,但是,在我眼里,它同样适用于我们二(1)班的友情——一段真挚的、深刻的友情!
再见,朋友们!感谢你们,感谢你们给我留下了一段如此难忘的青春记忆。
青春万岁读后感篇二
搬家的时候,爸爸每运完一箱衣服,就得在床沿上坐一下,一语不发地歇着。老妈是远视眼,细小的东西,她得拿远点,挤着眼看,小扣子、小绳头都攒着,慢条斯理地装进一个素净的小布袋里。
怎么回事?我面对着两摞一模一样的《简明日本语教程》,水蓝色的封面微微打卷儿,我激动得有些颤巍巍地打开扉页,老爸老妈一粗犷一娟秀的署名清晰可辨。
我捧着书,奔进屋亮给他们看。我能看见他们的眸子“咯噔”一下,那是回忆之门打开的声音。
“当年《排球女将》可真火啊!”老爸伸脚“搓”来他的拖鞋,久别重逢似的摩挲它的书脊。
“小鹿纯子算现在的‘女神’,当时叫‘大众情人’。”老妈笑着补充道。
几十年前的青春火苗,竟把家里的气氛“焐暖和”了,我感叹它的魔力。
一发不可收拾。那堆旧书像个兔子洞,老爸老妈的青春洪水从洞口一下子涌出,堵都堵不住。
爸爸的《山乡巨变》《活动人变形》,妈妈的池莉、王安忆、陈丹燕等,书里夹着手绘的藏书票。
“找到了!”老爸捧着一本巴掌大泛着黄的“工作日志”,就好像捧着一只轻盈的易碎的振翅欲飞的蝴蝶。
那是一本手抄诗集,是青春的幻梦。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他声音浑厚,我估计全楼道都听得见。
那是多么动人的一幕;时间的光河里,旧书里的碎屑逆光纷飞。老爸不知疲倦地一首一首地读着朦胧诗,像演讲的青年。老妈蜷着腿,抱膝,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爸,像听吉他的姑娘。
他们的赘肉和皱纹,都被光影模糊,我只看见两双清澈闪亮的眸子。这陋室束缚不了他们,这凌乱的鸡毛蒜皮束缚不了他们,门口探头邻居惊奇的眼光束缚不了他们。
他们心中的火还没熄,他们从未被岁月磨平。
如果时光不能倒流,那么这一幕只能证明青春不朽!
老爸大口地喘着气,坐回床沿上歇息,他的老式衬衫彻底汗湿。
他的眼中分明有泪。
青春万岁读后感篇三
青春是呼唤友谊的先锋。最珍贵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优秀的老师会视自己的学生如儿女,真诚的益友是你学习生活中的姐妹弟兄,他们是你前进旅途中的铺路石,奋力冲刺的催化剂。与他们一道共同创造一个轻松而高效的学习环境,塑造一个热情而沉稳的友谊氛围,于你是一种互补、一种冶炼、一种酝酿、一种升华。像书中所描绘的一般,团结、善良、纯真的友谊和无私的精神,就像一首动听的旋律令人沁透心脾。感谢青春让我们萍水相逢,感谢友谊让我们共同进步。
在书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明天给我们的到底有多少阳光和花朵,多少责任和期待,这,我们不太清楚,但是我们都确定的知道了未来的生活道路,这道路就是为了祖国,为了社会主义献出一切!”
是的,如今的我们与她们一样,为了自己充满神气魅力的大学梦,为了自己未来的日子潇洒芬芳,为了昨日的期待与明日的憧憬,我们不甘寂寞,我们不知疲倦,用超人的代价,有泪水与汗水,用理性的思索,用澎湃的热情去凝固和铸就。绚烂的岁月,火红的青春,它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气质,一种不服输不自傲的清高,最后更是一种学会审视自我灵魂的成熟。如梦的青春,贵在青春!就让我们一同高喊“青春万岁”,共同放飞青春!
青春万岁读后感篇四
《青春万岁》描写了1952年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赞美了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如诗似歌的青春热情。同时也探讨了当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和她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和很高的思想觉悟。
王蒙的《青春万岁》所描写的虽然与现在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但却是拥有相同的青春的人。
在事故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郑波。郑波是一个自强、奋进的女孩,她是班里的团支书,思想上进、关心他人。最让我感动的是她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她为了解一道数学题,整整花了九个小时,牺牲了自己的娱乐时间去解出那道数学题。
郑波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喜欢她的自强、喜欢她的奋进、喜欢她的坚持不懈……而同龄的我们,正需要郑波这种精神,以她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动力。从郑波解题中也告诉我们,想要知道正确答案,就要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一定的付出,只有这样才会有收获。
而李春她本是一个自私刻薄的人,只顾自己学习,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但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她勇敢承认错误,改正了缺点。这一切生动地表现出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有些人总是独来独往,不交朋友,也不和同学相处。我觉得一个人除了亲人外,最重要的就是有朋友,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顺顺利利,总会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除了亲人能帮助我们之外,就是朋友了所以我们应该多交积极向上的朋友,学会关心集体和他人。
杨蔷云也是我所钟爱的人物。她正直、勇敢,正因如此,她容易正确、也容易出错,但她一有错就一定能改过自新。她的热情、大方,体现的是一种青春风采。
读了《青春万岁》这本书,我从主人公的闪光点中汲取了营养。想要成功必须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一定的付出;要做一个团结互助、关心他人、正直勇敢、知错能改、有上进思想的好青年。
青春万岁读后感篇五
合上《青春万岁》,心里充满了浓浓的感动,每一个在春花雨季中成长的阳光女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陪她们一起笑,陪她们一起哭,陪他们一起愤怒,度过了一段难以忘记的时光。
文中的郑波无疑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物。在斗争时期,年纪尚小的她就勇敢地参加了战斗,毫不退却,成为了团的分支书记。在结束了斗争,国家号召和提倡学习的时候,她又开始努力学习,那种拼命学习的劲头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郑波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她乐于助人,勇于拼搏。书中郑波的形象是近似于伟大的,无论何时都可以努力走在大家的前面,做大家的领路人,郑波是大家学习的优秀榜样。
相较而言,杨蔷云便显得活泼可爱,且热情似火,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她有各种各样的朋友,可爱的张世群,忧郁的苏宁,沉稳的郑波。她敢爱敢恨的性格坦诚直率,因而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郑波曾对杨蔷云说:我羡慕你,羡慕你的热情的火,你的不顾死活的勇气。你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你到处留下痕迹,到处都是主人。“这一段评价足见蔷云的可爱特别。
李春是一个带有些反面色彩的人物。她对人大方,但内心自私;她博学多才,却不愿帮助别人;她才华横溢,却自以为是。这样的性格使她在每每接近成功时注定失败,她却将失败归结于运气不好。李春在失败的打击,同学的批评,老师的指引下,终于一步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也开始帮助别人,参与各种活动,为班级赢得荣誉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份真诚,一份快乐。
这是发生在1952和1953年间的故事。跳跃过半个世纪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那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创伤,那些学生是进步分子而老师远远落后的情形。书中直接的歌颂,热烈而奔放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爱,当看到书中人们的心愿如今已实现实时,我的心里充斥着一种强烈的情感,与书共鸣,心里的兴奋无法言说。
一直以为,那些所谓的报效祖国只是一种口号,我从未想过我个人与祖国之间巨大的联系。郑波用她作为先进分子的那种精神来学习取得成功的时候,当苏宁在蔷云的帮助下勇敢地告发了她父亲的时候,当呼玛丽在郑波义正词严的话中醒悟的时候,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她们只比我大几岁,却拥有我远远不及的胆识和力量。她们坚定地相信祖国,相信祖国会照顾她们。我想,那同样是我的祖国,我也应该,坚定地去相信。
因为,我们的青春万岁。
请相信我的祖国,相信他的明天将由我们来创造,相信他的明天会更好!
青春万岁读后感篇六
在文章中,作者轮流描述七个女主角的坎坷经历,和欢乐、伤痛,但是,我却对那从小就进入了“圣教会”的呼玛丽的记忆最深刻,青春万岁读后感。她从小就在“仁慈堂”里生活,那是一个简直比地狱还可怕的地方,每天都要给修女们做衣服,绣手绢,然后出去卖。
长到十五岁,呼玛丽差点被修女们嫁人,是李若瑟神甫救了她,神甫告诉玛丽共产党是魔鬼,她的同学是魔鬼,她就听信了,所以她的同学无法接近她。直到李若瑟因为是反动派而被捕,呼玛丽才听了对她最好的郑波的话,顺从了这些“魔鬼”,回到了祖国的身边。
在关于呼玛丽的描写中,让我恨透了这简直就是在吸人血的仁慈堂,她让本来是热情的,敢于面对的玛丽孤独了十九年,十九年被圣教压迫。我真的觉得她十分可怜。她寄托了也许她依靠在圣教那里是因为她寂寞,她无依无靠,但是现在,她终于脱离了真正的魔鬼,仁慈堂,苦修会,加入了党。我相信她一定会生活得更好。
我如果是呼玛丽,一定要感谢一直在帮助她的郑波。郑波一直在努力接近玛丽,也和她成为了好朋友,和她一起温习功课,而呼玛丽也在郑波的母亲去世后,偷偷拿走了全班同学的笔记,帮助郑波补习,其实呼玛丽也有一颗火热的心啊!
我真的要感谢新时代,感谢党!没有它我们就不能解放,不能像现在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书中的人物呼玛丽也不能离开真正的魔鬼。为了生活得更加好,我也要努力啊。
青春万岁读后感篇七
30年前,16岁的我第一次阅读了《青春万岁》。因为与书中的人物同龄,我一下子就爱上了王蒙笔下的那些可爱的高三女生:活泼开朗的杨蔷云,乐于助人的郑波,单薄瘦小、虔诚信教的呼玛丽,内向少语、从软弱走向坚强的苏宁,一开始只顾自己、后来变得无私热情的李春……我也和她们一样,刻苦学习,抱着为祖国富强而读书的坚定信念。这本书的序诗深深地感动着我:“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20年前,在企业工作的我,作为班长,要带动全班人进步。捧读《青春万岁》,把杨蔷云与郑波帮助李春进步的那一段认真地读了好几遍,深受启发。于是,我把同班女工都当成自己的好姐妹,生活中关心她们,工作中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共同进步。感谢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远胜过一个人的优秀与出色,让我深刻地懂得了百花齐放春满园。
10年前,人到中年的我,汇入失业大军的行列,整日在烈日下奔波求职。为求生存我什么都干,但赚钱极少。郁闷中三读《青春万岁》,我对自己说,满怀希望地生活,明天一定会光明而灿烂。这本书,让我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那就是,投身写作,写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转眼10年过去,写作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实现了作家梦,加入了省作协。但在心底,这本书永远是我前进的标尺。它所拥有的令人无可企及的高度,让我看到了自身的渺小与平凡。激情洋溢的青春,在王蒙笔下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笑看岁月更迭,日月交替,时空变幻,日新月异,它在光阴中款款走来,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是一部弥足珍贵的传世经典之作。当年,年仅19岁的王蒙写下这部小说,之后与它一同经历了无数磨难,直到26年后才得以出版。王蒙说,这本书,就作为青春的纪念吧。
而今,年过不惑的我,再次捧读这本书,我如梦的青春岁月,风一般在眼前掠过。感谢这本书,滋养着我的精神世界,使我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在人生路上,于坎坷之中一路高歌猛进,奋勇向前。
飞扬的青春永不衰老。正如王蒙所说,每个时代的青春都不是吃素的,每个人的青春都无比美丽。也正如这本书结尾处所说:“明天给我们的到底有多少阳光和花朵,多少责任和期待,这,我们不太清楚。但我们都确定地知道了未来的生活道路,这道路就是为了祖国,为了社会主义献出一切!”铿锵有力的话语,每读至此我便心潮澎湃,令我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我的文学梦。
任时光流逝,青春万岁!
青春万岁读后感篇八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要把收获写下来才是有用的。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你们精心整理好的青春万岁读后感作文,希望能给你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上周终于看完了《青春》,韩寒的这部书是杂文集吧,都是写实他身边的人、事,有喜有悲,有苦有乐吧,我很喜欢韩寒写得文章,他不像郭敬明那样,韩寒一直都在做自己,不把自己商业化,是个很有原则的人,我非常喜欢他得作品。
其实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变化中,身边的事情我们都没有好好地关注,再看完这部书后,我懂得了,观察我身边的任何事情,和我有关的,和我无关的,只要是我看到的,听到的,我会关注。
很多人,喜欢拿郭敬明和韩寒比较,我认为他们俩风格都不一样,如何比较?其实他俩写得书我都比较喜欢,写实的我爱看,写虚幻的我也爱看,我只能说,“关你屁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女孩和别人不一样,她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是年迈的外婆把她带大,独自担负她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所以她从来没有穿过漂亮衣服,她身上穿的都是外婆做的土里土气的衣服。但是她没有自卑,她的成绩一直是最优异的。当她拿到第一笔奖学金——100元时,她没有给自己买新衣服,而是给在烈烈的阳光下捡垃圾的外婆买了一个大冰淇淋。
读完这篇短文,我明白了,漂亮的衣服可以把女孩装扮成一朵花,但是不努力学习别人也会瞧不起你的。所以我要学习小女孩坚韧,纯朴,勤奋使自己像松树一样常青!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就是那个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缩影,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她的成长经历也许可以在我们的心中洒下东方红日的缕缕阳光。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似乎不再那么铿锵,但是其中的精神内涵却依旧为青年大学生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提供了不竭动力。读着《青春之歌》,或许我们没有抗战时期那些英雄儿女动人事迹的切身体会,但是透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在这场历史大风暴中,与我们相同的年纪,可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面对重重的挫折打击,林道静并没有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她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真是一笔无价的财宝了。
试想现在的我们,“青春”到底被我们浪费了多少?就在我们的身边多少正直年少有为、大展宏图的青年却是那么“不堪一击”。面对一两次的打击,有人选择买醉,有人选择沉沦,更有甚者竟然选择死亡,你们难道就真的这么脆弱吗?你们如何对得起那随风而逝的“青春”?买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沦的人乘坐的时候,却发现青春不在空伤感;而那些轻生者,或许你们不会再有后悔的感觉,但你们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伤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的交给“命运”,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写命运,尽管这条路很艰难,可你有青春,有冲劲,有干劲,还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来,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来再哭,继续着自己坚定的脚步。
流过扉页的时间总是走得急切,留下那些书、那些人尘封在读者心中细细品味、慢慢沉淀。积淀出青年对自己、对社会的思考,思考那个年代的青年面对动荡的社会投身党的事业是那般的豪情,思考当今青年应该从中汲取的养分,思考摒弃束缚你我的枷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社会,及早做出成绩。怀揣着一份针砭时事的不懈冲劲,敢于在社会的大潮中崭露头角;拥抱着一份美好青春的坚定信念,敢于在未来的挫折中坚强不屈;承载着一份饱含期许的由衷嘱托,敢于在摇摆的抉择中矢志不渝。
看一本“红书”,犹如唱一首“红歌”,时而激动人心,时而感慨万千,时而为之奋起。看完之后才知道那一份按耐不住的兴奋,才知道那一种信念是人生的又一座灯塔。我是多么想呼唤你、想向身边的你呐喊:“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红书”,一杯别样的茗。茗以品味,书以思考!
不知不觉已越来越欣赏和佩服俞敏洪老师,从他身上看到了在贫困中成长,在逆境中奋发的中国精神,读他的故事,心中萌生很多力量,无形中指引着我前行!
他说过:“每个人生命的起点不一样。这是每个人无法选择的,但人生怎么过,人生的终点在哪儿,却要靠每个人自己走。这就像马拉松,开始领先或落后50米并不重要。”他还说过:“我们每个人只要心里有山巅,即使道路再曲折,也能够到达人生的顶峰。”
从俞老师的身上感受到了很多宝贵的品质,同时,我也和俞老师一样,相信人生的信念最重要,一个人能在生活的种种磨难中始终不倒,靠的就是信念,我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加油,未来一定会比今天更美好!
郑微是人们都会喜欢的那种女孩,漂亮、聪慧、开朗、没有心机、有股向前冲的劲头,她也有些可爱的小毛病,但这让她更真实、更亲切。她的生活曾经在林静的庇护下晴空一片,但家庭的变故让她的林静逃离去了美国,留下她一个人。她开始自己学着成长。在大学校园里,她莫名其妙爱上了死对头陈孝正,她真诚付出,也品尝了爱情的甜蜜,然而最终还是被陈孝正辜负。
在没有林静也没有陈孝正的日子里,她一个人应对工作和生活,她从小飞龙变成了人人称赞八面玲珑的郑秘书,可依旧没变的,是她纯真善良和渴望真爱的心。郑微最终没有选择陈孝正,因为到头来这个人对她已经没那么重要;虽然“林静哥哥”已经随着岁月远去,但郑微重新认识了长大的林静,和他重新相爱,他们共同拥有美好的过去,相信也会有幸福的未来。郑微到底是幸运。
原来大家的青春岁月可以这么的相近,本以为自己有很多话想说,可是坐在这却不知道说什么了。只知道那其中包括了太多我逝去的青春岁月。我们怀恋最多的不再是某个人,某件事,而是我们曾经那样的勇敢,坚强,执着。因为尽力了,所以才会更懂得相依相伴生活的可贵。
复述全书的故事,并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只是讲了一个女大学生郑微,追初恋情人林静到大学里,林静却出国去了,然后,就又遇见了另外一个人陈孝正,恋爱,四年的流水账过来,到毕业,陈孝正又出于现实考虑,也出国去了,留郑微一个。过了几年,那两人却又都学成回国,轮到女主人公做选择,纠葛不多久,便怅然收场。可以讲,这样的情节,老套得厉害,编故事的水准,与表现生活的厚度,说到顶,大约也就是青春美少女文学的高度。世界是粉红的,现实是柔软的,眼里斗大的爱情二字,柴米油盐还都只是背景。
记得高中的某个时段,看过一文章《站在青春的尾巴上》。那时候,我就想,我怎么就看不懂呢。
说正事,读后感。
我的读后感是,过去的事,我真想不起了,也不想去想,因为我发现过去的我一般和神经质以及悲催还有天真附带单细胞联系在一起。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所以,把过去斩得一干二净,只剩下现在,只剩下以后。
借你一句话,有你们足矣。
女主人公郑微进入大学校园。那也正是我进入大学校园的日子。迎新的学长、纳新的社团、自习室、食堂、女生宿舍的卧谈会、学生楼下等女友的男生,这一切郑微经历的,也正是我曾经历过的。当我随着郑微进入她的大学,尘封的记忆渐渐清晰,我甚至能闻到太阳广场的蔷薇香气、食堂里的土豆烧肉的味道,就连夏日自习室里不甚美妙的男生的臭脚丫子味,在怀念的渲染下也有了些许韵味。
还有爱情。即使不是陈孝正,每个女生也在现实或心目中有自己的张孝正、王孝正或者李孝正,甜蜜过也心痛过……然而青春终将逝去,郑微的是这样,你的是,我的也是。青春就像一本只能翻一次的书,看的时候漫不经心,当看完被收走,我们只能去追忆其中的内容。多年以后,我们依然能记起的,是最绚烂抑或最惨淡的章节,那是我们一次次重复追忆的结果,而很多平淡却珍贵的片段,却随着岁月的流转变得模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708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