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的重要依据。教案的编写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这些教案范例中,不仅包含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有教学评价和反馈等方面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一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你听得真仔细!……)
(预设)学生举例。
生1: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
师:对,你了解得真多!
生2:房价和车价等
师:是的,你很会选择信息。
师:看来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大数的知识。(揭示课题:认识大数)
(二) 想一想:你们想知道什么有关大数的数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
1、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学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3、掌握数位顺序表
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自学例1,做一做。
2、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质疑问难。(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相互探讨)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1)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a: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也是计数单位。
b:我们知道了每相仿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十个百万是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
c: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d:一个数还可以分成个级、万级、亿级。
e: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
f: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冲突。
a:你是怎么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
师:大家已经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象你们在教室里有座位,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要买票买个座位(如果不安排座位会怎样?)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它们的数位。
b:从数位顺序表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知识?
c:为什么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4)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激发冲突。
三、检测学习成效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1、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
2、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 )
3、十万里有10个千。( )
(二)填空:(独立完成,再校对)
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 ),左边一位是( )。
2.10个十万是( ),1亿里有10个( )。
3.2091837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在( )位,9在( )位上,表示( );2在( )位上,表示( )。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猜数
信息:是个六位数
它的最高位上数字是9
它的十万位上的数字是5
它的千位上数字比百位上数字多2。
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它的价钱吗?先独立完成,再同桌商量商量,说说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猜得准!(反馈)
4576 45760 7800 78000 97540000 100000000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
预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二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你听得真仔细!……)
(预设)学生举例。
生1: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
师:对,你了解得真多!
生2:房价和车价等
师:是的,你很会选择信息。
师:看来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大数的知识。(揭示课题:认识大数)
(二)想一想:你们想知道什么有关大数的数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
1、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学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3、掌握数位顺序表
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自学例1,做一做。
2、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质疑问难。(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相互探讨)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1)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a: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也是计数单位。
b:我们知道了每相仿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十个百万是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
c: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d:一个数还可以分成个级、万级、亿级。
e: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
f: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冲突。
a:你是怎么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
师:大家已经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象你们在教室里有座位,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要买票买个座位(如果不安排座位会怎样?)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它们的数位。
b:从数位顺序表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知识?
c:为什么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4)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激发冲突。
三、检测学习成效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1、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2、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
3、十万里有10个千。()
(二)填空:(独立完成,再校对)
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左边一位是()。
2.10个十万是(),1亿里有10个()。
3.2091837是一个()位数,最高位在()位,9在()位上,表示();2在()位上,表示()。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猜数
信息:是个六位数
它的最高位上数字是9
它的十万位上的数字是5
它的千位上数字比百位上数字多2。
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它的价钱吗?先独立完成,再同桌商量商量,说说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猜得准!(反馈)
45764576078007800097540000100000000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
预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8─10题。
教学目的: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分数两步连乘应用题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先说说各式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ww
2、指出下面含有分数的句子中,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数是甲数的。(甲数)
(2)乙数的相当于甲数。(乙数)
(3)大鸡只数的等于小鸡的只数。(大鸡)
(4)大鸡的只数相当于小鸡的。(小鸡)
(二)、探究新知:
(1)审题:
全体默读,再指名读,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边讨论边画出线段图。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华储蓄的钱数)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又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新储蓄的钱数)。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2)分析数量关系: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出算式。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8元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8w=15(元)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新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5元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5w=10(元)
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8ww=10(元)
(4)检验写答: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今天学习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据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四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18w=15(元)
15w=10(元)
18ww=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四
内容:
圆柱体的认识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圆柱体模型了圆柱体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列举、展示、观察了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圆柱体后,在指导学生制作圆柱体模型之前。
师: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吗?
……
生1:硬币是圆柱体。
师:是吗?你能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吗?
生1:(拿出一枚硬币)这两个圆就是底面,这个厚度就是高。
师:大家同意吗?有硬币的同学拿出来看看。
生:(一边交流,找硬币)同意。
生2:(站起来,举着硬币,大声地)硬币不是圆柱体。
师:(感到意外,但是兴奋地指着生1)很好,你跟他讨论,大家认真听,有意见的可以插话发表意见。
生2:(对生1)你说,圆柱体有几个面?
生1:三个呀。
生2:三个什么样的面?
生1:两个圆圆的平面,一个曲面。
生2:你摸摸硬币的两个圆面,是平的吗,是光滑的吗,上面是不是有很多字和花纹,还有国徽,不是平的。
生1:(摸硬币,迷惑),……但是……
生:(热烈交流,有争论。)
生1:他差不多是个圆柱体。
生2:差万分之一也不行呀。
生3:(跑到前面来,冲着生2)你是钻牛角尖,那你说说,什么是圆柱体。
生2:(拿过圆柱体模型--教具,很精致,做了油漆)这才是。
生3:(好像抓住了什么把柄似的,高兴地)你是说,这是万分之万的圆柱体?
生2:(好像意识到什么,有点犹豫)是的。
生3:现在如果有一个显微镜,来看圆柱体,肯定会看到上面有凹凸不平的。
……
(下课铃响,学生还在热烈交流)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特别是这两个同学是我见过的最肯动脑筋的同学,大家课后再讨论一下,我看不出谁有错,这个问题究竟该怎样解决?下次课把你们的结果告诉我。不过在家里还是请你们做一个尽可能(放慢速度,一字一顿地)近似于圆柱体的东西,要求底面半径5厘米,高10厘米。
没有等到上第二次课,同学们就讨论出了结果,由生2写在纸上交给我:“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平面、直线、圆等等实际物体,所有这些物体都是近似的。”老师在纸上写着:“你们真了不起,对于12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发现同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奥秘一样伟大,老师为你们骄傲!”
简单分析:
这个片断有这样几个特点。
1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教师在本节课既定教学任务完成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给学生表演的舞台,充分交流的机会。老师始终兴趣盎然地表示鼓励,给学生极大的勇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对学生提出的见解,即使是荒唐的,但是没有简单忽略,而是加以关注,不是简单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解决。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使用的词语“尽可能接近圆柱体的东西”。
2教师够准确地把握住了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培养学生辩证的方法和看问题的态度,当然同样是数学教师职责,但是,往往很难找到这样的好机会。教师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后,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的价值,使得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体验成功既可以让学生产生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又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生2的成功与失败,来自老师的一念之间。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五
小学数学第七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认识几分之一。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1、遇困求知、导出分数
(1)把4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3)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个人分得几块饼?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1)(2)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3)题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创造,探究分数
(1)这半块饼怎样表示?请大家想一个办法。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创造)(指名学生汇报所想符号,并说出意思)
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六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的再认识〉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分两次拿铅笔,
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一起动手分,每次分好后指名口答每份几根小棒,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12根小棒按照每几根一份的方法进行平均分,这与刚才平均分桃的方法是一样的。这样分,都使每一份分得同样多。
2、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要使笑脸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3、圈一圈(“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圆圈图每2个一份,就是每2个一圈;饼干图每5个一份,就是每5个一圈。
学生明确图意后独立在书上圈一圈,然后组织交流。
4、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不同的折法。
小结:不管怎么折,都要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应该一样。
5、想一想(“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出:可以用小棒摆,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
提问:如果不摆学具、不画图,你能想出这14个气球,每人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人吗?
6、说一说。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
(2)说说平时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八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明白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一)师:这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题目叫《青年的财富》,想听吗。
(生):想。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样不明白?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立刻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此刻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必须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你听得真仔细!……)。
(预设)学生举例。
生1: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
师:对,你了解得真多!
生2:房价和车价等。
师:是的,你很会选取信息、
师:看来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这天就来学习有关大数的知识、(揭示课题:认识大数)。
(二)想一想:你们想明白什么有关大数的数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
1、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学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3、掌握数位顺序表。
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自学例1、做一做。
2、学习小组互相帮忙、质疑问难。(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忙、相互探讨)。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1)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a: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也是计数单位。
b:我们明白了每相仿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十个百万是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
c: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d:一个数还能够分成个级、万级、亿级。
e: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
f: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好处不一样。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冲突。
a:你是怎样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
师:大家已经明白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象你们在教室里有座位,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要买票买个座位(如果不安排座位会怎样?)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它们的数位。
b;从数位顺序表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知识?
c;为什么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好处不一样?
(4)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激发冲突。
三、检测学习成效。
(一)决定题(用手势表示)。
1、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2、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
3、十万里有10个千。()。
(二)填空:(独立完成,再校对)。
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左边一位是()。
2、10个十万是(),1亿里有10个()。
3、2091837是一个()位数,最高位在()位,9在()位上,表示();2在()位上,表示()。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猜数。
(创设情境:前几天,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它的价钱是下面几个数中的一个,
信息:是个六位数。
它的最高位上数字是9。
它的十万位上的数字是5。
它的千位上数字比百位上数字多2。
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它的价钱吗?先独立完成,再同桌商量商量,说说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猜得准!(反馈)。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3、预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九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十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十一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小学数学教案大数的认识篇十二
1、进一步巩固千以内的数的读、写,提高对千以内的数的理解能力。
2、在实际情境中,能熟练的利用千以内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身边的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一步理解千以内的`数的组成
提高对千以内数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
一、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四、练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705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