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名人传读后感篇一
我看了一本《名人故事精选》的书,里面写的都是名人们一个一个精彩的故事。我被高尔基的认真、钱学森的爱国与诺贝尔的奉献深深感动了。
高尔基是一个苏联作家,他的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它的人们》正在上演。导演没经他同意就擅自将结尾处改成布雷乔夫死了,观众们很激动,谢幕达二三十次,但高尔基,硬要导演改回去,原因是布雷乔夫根本没有死,导演没办法,只好改回去。这样一来,效果差多了。但高尔基很满意,因为他尊重了事实。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触很深,明明是结尾耶戈尔.布雷乔死了的效果好,高尔基为什么要坚持自己的剧本,硬要导演改回去呢?也未免太认真了吧,这么认真干吗?但我又反反复复地读了几遍,改变了对高尔基的看法。对啊,是应该向高尔基那样尊重事实,如果人人都为了索取某种好的利益和效果,不分黑白,颠倒是非,那,世界就是虚伪的了。就如:两个学生,都是很聪明的。有一次考试,他们俩都考砸了,老师让同学们回家签字。其中一个同学对另一个同学说:“我们俩互相签字,告诉父母自己得了好成绩,就不用被父母骂了。”另一个同学说:“你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永远不可能多一分或少一分。”说完,就回家了。一个同学就让别人签了个字,他的计划成功了,父母带他出去是了一顿;另一个同学被父母批评了一顿后,又帮他分析了错误,让他明白了错的原因,他心里十分充实。因为他没有象另一个同学一样,他尊重了事实。
“至精,至善,至诚,乃认真的最高境界。”我读了《名人故事精选》后,明白了这样一种精神。在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具有这样一种精神,那世界就会变的越来越美好。
名人传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300多页的《中外名人》。
这本书讲的是全世界很多名人从小到大的故事。比如说,美国的常胜将军巴顿从小就立下当兵的志愿。当他上了战场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懦夫就是那些让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英雄气概的`精华。”还有鲁迅、齐白石、牛顿、爱因斯坦等著名人物。最让我受启发的就是牛顿说的:“无论做什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能成功的。”
我长大以后做对国家有用的人。
名人传读后感篇三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名人传读后感篇四
人们经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人生。”《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它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做出的努力。
名人传读后感篇五
古人云:“古今之立大事业者,不谓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基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都告诉我,成就伟大人生的,是痛苦和磨难。他们都经历了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磨难,他们与命运不屈不挠地斗争,终于为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随着作者罗曼·罗兰一起品味了《名人传》这伟大的英雄交响曲,受到了人生的启迪。
和贝多芬一样,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的人生中也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从小学习雕塑和绘画的米开朗琪罗被教皇抓去造陵墓,逼着他痛苦地创造他不满意的作品,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屈服,还在临终前创作了着名的《哀悼基督》。托尔斯泰更是面对着整个贵族上流社会的挤压,受尽了苦难,但他却努力地面对,还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着名作品。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都是受到了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但是,他们没有在孤独和痛苦中灭亡,而是站起来勇敢地与命运进行斗争。他们三个人虽然都有缺点,但是却无损他们伟大的事业。痛苦和磨难会降临到平凡人头上也会降临到伟人头上,他们之所以成为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克服了这痛苦与磨难。我佩服他们,佩服他们的执着和勇敢,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勇敢面对,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路上的磕磕绊绊将会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名人传》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面对困境,我们要想想他们的故事,想想他们与命运抗争的情景,然后努力地去面对、去拼搏,终将收获成功。
《名人传》——令人成长的英雄交响曲。
世界上曾经有一位音乐家,由于不出众的外表,他不常与人亲近,但由于他特有的性格和那属于他的思想方式,造就了一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回想起他的音乐,悠扬而深情,充满着忧郁气息的色彩:有轻快舒展的,像《田园》;有深情浓郁的,像《命运》;有悠扬振奋的,像《英雄》……每当听起这些蕴藏深长的交响曲,不由地感叹贝多芬那超乎常人的思维与独特的理解,就因为这些才缔造出那么多发人深省的旷世音乐。
这位音乐大师却是在那鲜为人知的过去中磨练出来的。他的童年可谓悲惨,他的命运可谓坎坷。在创作名曲时,他几乎都是呆在黑暗的小阁楼。内心的孤独,生命的苦楚,这些都成为他的创作来源,不是吗?在生命中挣扎,在痛楚中创作,谱写着非同于凡人的命运,讴歌着苦痛换来的欢乐。贝多芬大师的一生,只是为了艺术牺牲罢了。让人铭记于心的是久传于世的乐章。
米开朗琪罗,这位大师的一生都在忍受着政治、教皇、家庭的胁迫,性格上的优柔寡断更使得他无力反抗。自闭,使得他无法主宰自己,而且否定了自己,摧残自己。他的天才与一个在背叛他的心灵结合在一起。性格上的脆弱造成他一生的悲剧情节。然而他用一种极为谦卑的爱来爱着自己的亲人。但,终生陪伴他的只有永远的孤独。回望过去,他创作许多应该给他带来希望与自豪的作品,但他无法聊以欣慰。他做了他可能做的一切,但他觉得自己虚度了一生。可怜白发生!
怀着怎样一种沉重的心情读完他的一生,我知道他一定要用一种轻蔑的眼神注视着我想要对他表示关怀与同情。悲悯的一生。他以怎样一种勇气叩问这个丑陋的世界。也许值得同情的是像我们这些卑微的以他人的伤痛搜刮快乐的根本不懂得生命的人。
在我小学的读书生涯,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老先生可谓我的指明灯:史诗般的恢弘气魄与明亮诗意的《战争与和平》,波澜与不安骚动的《安娜·卡列尼娜》,还有悲天悯人的《复活》。
名人传读后感篇六
磨难铸就勇气,磨难铸就坚韧,磨难铸就坚强,而在罗曼·罗兰笔下的《名人传》中的三位伟人是用磨难来铸造自已崇高伟大的灵魂。用磨难铸就的灵魂真的不凡,令我震撼!
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思,从小绽露的艺术天分,让父亲通过这些从中获利,并对他严格要求。他从小丧母,父亲也去世很早,亲情的冲击没有让他屈服与滞步不前,他怀着很大的信心开始了音乐洋溢的`一生。
开始他不受人重视,十分卑微,连续两段失败的感情,对他影响巨大,令他失去了希望,可那只是暂时的。后来,崭露头角,受广大人民的爱戴,一支支震撼人心、慷慨激昂的真曲的创作,令他声名远扬。他的认真、努力、天才的才华得以展现。
可不幸的是,他失聪了,失聪对于普通职业的人来说,还可以继续下去,而贝多芬不同,它是音乐天才,没有音乐,他什么也不是,这是致命的打击。可他不屈服,与命运抵抗,又创作出不朽的著作,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米开朗琪罗是佛罗萨斯人,他家世优越,从小与伯爵一起生活,学习雕刻绘画,后来他的艺术天分和天才本领显露出来,成为人们心目中优秀的雕刻家。可是他一生的不幸,便是他的胆怯、屈服,面对教皇和宗教战乱,他无数次选择妥协,甚至逃跑,以至于他没有真正地按心灵去创作过,他一生都把时间精力放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没有服从自已的内心,一味委屈求全。所以他的人生十分悲哀,以至于觉得死亡是一种幸福与解脱。
最终,他家破人亡。独有个侄子,还只是在乎钱。亲情、事业、爱情没有一个令他幸福。他一直在为别人付出,这种奉献,好似不出于内心,而出于压迫,让我们对这一生都为他人而活的伟大艺术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吧!他太不幸了,磨难充满了他的一生。
托尔斯泰出生于亚纳斯纳亚·波利亚纳,家境不错,开始他沉迷于享乐,可后来宗教和战争使他看清了人类社会与人性的肮脏自私,他同情底层社会的人民。开始写书论著,令世人震撼,令沙皇落泪。入木三分,内心独白,是文豪之笔。可他的信仰并不受人们认可和支持,他孤独而痛苦,疏远了亲人、朋友,只沉浸在自已的世界中。无数的不理解和反对缠绕心间,使他有曾想自杀。可他克制住,努力的帮助他深爱的人民,可诸多的反抗,使他万念俱灰,使他离家出走。他虽已逝,痛苦地逝去,但他那面对磨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和这个“俄罗斯的良心”永远鲜活在人民心间。
磨难是人学习的根本,处处有磨难,处处有坚强,创造名垂千古的伟人,磨难创造至高无上的灵魂!
名人传读后感篇七
什么是名人?可以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好人,可以是恶贯满盈,无恶不作的坏人,可以是人人敬仰的英雄,也可以是滑稽的丑角。总之,只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就被称为“名人”。
而《名人传》中,将名人的概念作了一种新的诠释:只有那些通过自身努力拼搏取得成功的人,才是“名人”。渴望欢乐的贝多芬,桀骜不驯的米开朗琪罗,热爱人类的列夫?托尔斯泰,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却有着同样的经历: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竭尽全力,生活在矛盾和困苦之中,在矛盾的信念中挣扎,却难以得到一个固定的信念,最终牺牲了自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就是一个人在与命运的斗争中的真实写照,斗争中难免会有失意、惨败的时候,也许失去自己的友谊、亲情、爱情,也许失去自己的健康、快乐以至于生命,但是绝不能失去自己对信念,对目标的追求。人活着就一定要有追求,没有追求相当于生命被剥夺,相当于一副没有灵魂的躯体,虽有型而无灵。
我作为一名普通人,没有与名人匹敌的能力,也没有经受过触目惊心的磨难,但我也会去追求,踏上满是荆棘的路,我知道我所面对的是荆棘,我也知道我也许会失败,但我不会在荆棘中扔下自己的追求,因为追求就是生命的使命!
追求,使生命显得丰富多彩。
名人传读后感篇八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描述了三个伟人的一生,里面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贝多芬用痛苦写作的与生命对抗的音乐,为后世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神魂粮食;米开朗琪罗创编了永不磨灭的好作品;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画了万千性命的渺小和伟大。他们用他们的作品向全世界播撒爱的种子,同时控诉社会的不公,他们不向命运低头。面对世界的哀苦,他们没有一丝惊颤和害怕,他们的英雄品质就像是怒涛,就像烈风,不断吹响欢乐轻快的号角。
他们从来不想别人倾诉他们的苦痛,事实上,他们的苦痛却是别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坚信只要他们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断,不因哀苦一味沉沦,那麽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向生活的崇高境界迈进。
正如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奉告我们的样子:“噢,人啊,你应该自强不息。”
这些人都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或是凄惨的命运在人的身体和灵魂上煎熬,在贫瘠和罪恶的铁皮上淬炼着他们的心灵。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名人传读后感篇九
我们都喜欢英雄,崇拜英雄。呼唤英雄也是人类永恒的情结。说起英雄,我们可能首先会想到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战士;除强扶弱,伸张正义的好汉;其实那些敢于直面人生的苦难,甘愿牺牲个人幸福而为人类创建精神家园的人,同样也是令人敬仰的英雄。
20世纪初,物质至上的观念统治一切,功利主义压倒了精神追求,社会陷入自私自利,污浊与腐败的气氛中,人类喘不过气来。有感于此,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创作了《名人传》,其中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借为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巨人立传,因此来激励人们打开窗子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名人传》中的三位精神巨人,都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否认的英雄,但读过传记,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些令后辈高仰的巨人,心中也埋藏着不知多少的痛苦;贝多芬遭受失聪的打击,爱情的缺失,经济的窘迫,让他痛苦不已;米开朗琪罗的优柔寡断,使他的一生都在受人摆布;列夫·托尔斯泰拥有财富和地位,却始终处在内心追求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这个世界上缺少的不是名人,而是伟人,而是英雄!何为伟人?又何为英雄?一个人要成为英雄,并不需要什么特异功能,也不是先天性,而就在于他们即使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心中也始终守着自我所要实现的理想,不为世尘所扰,不为事实所退,既为英雄。
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物质,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的,一个从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提高物质条件,这个人便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生活一片迷茫。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有感情,有精神,有灵魂。物质固然重要,可精神却是我们全部生活的支柱,更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所在。何为伟人,何为英雄?就是在他们牺牲物质追求精神时,仍能守住自己的初心,坚守着理想。
挫折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一门课!的确如此,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路畅通,总是避免不了失败与挫折,在挫折面前,是低头还是抬头,是退缩还是克服,这至关重要。何为伟人,何为英雄?就是在他人经历各种困苦而退却时,仍能负重前行,就像贝多芬以痛苦讴歌欢乐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去勇敢地抗争。
伟大的心灵犹如峻拔的山峰他们将满怀勇气面对日常的搏斗!对,心灵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
英雄,坚守理想,迎难而上,勇敢抗争,这才叫真正的英雄!
名人传读后感篇十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一个是小说家,各三部传记都着重介绍伟大的天才,找人生的道路上,为创造真、善、美的杰作,现出毕生精力。
贝多芬创作乐曲,“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即使听觉不断衰退,他也没有放弃,纵使遇上失败的爱情打击,也没有使他消沉下去。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创作了《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伟大的曲目。
米开朗基罗留给后世的不朽的作品,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他勇敢的面对了痛苦的童年,在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的同时,他自己却雕刻下世纪的杰作。
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也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在结婚之后,有写下了:《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巨著。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名人传》又被人们称为““英雄传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伟人都是在水深火热中历练出来的。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
当今的我们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在阅读《名人传》的同时,寄托对伟人的哀思,更多的是从中学到伟人的精神,学习“英雄”的脚步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名人传读后感篇十一
命运就像手中的掌纹,无论再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贝多芬——不,可能。
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家庭里,十六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他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热爱音乐,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乐曲的制作中,但在他沉醉在音乐带来的幸福中时,不幸却发生了——他听不见了。对音乐家而言,最终要的莫过于听力,对于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更非听力,面对打击,他沉沦过,他自卑过,但他最终选择了坚强。《合唱交响乐》赢得的掌声,《d大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演出的盛况,这位音乐家又获得了成功。他,就是贝多芬。
在贝多芬身上,一切一切的“不可能”都变成了“不,可能”。我们不由得深思,究竟是什么,让贝多芬在多灾多难的命运中,在常人无法接受的打击下成功?是毅力,是奋斗,是坚强。他脾气古怪,因而很少有朋友,所以面对困难,贝多芬只能单枪匹马,虽然孤单,却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你不坚强,没人替你勇敢。他热爱音乐,所以即使是再大的打击,也不会放弃,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
米开朗琪罗——优秀是一种习惯
米开朗琪罗,一个饱受折磨与痛苦的人物。由于出众的才华,他被太多人嫉妒。教皇受教唆差遣他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他携带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他卷入革命风暴差点丧命……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但他并未屈服,总是竭尽全力努力把要做的事情做好,除了夜以继日的工作,别的什么都不想。或许正是这种对工作的投入,才成就了这个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不应该总是满足于现状,更应该努力探求更高一层的东西,正所谓:站在低处,所以渴望更高。对待工作和学习,我们更应该像米开朗琪罗那样专注、投入,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我,坚信:优秀是种习惯。
列夫·托尔斯泰——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列夫·托尔斯泰是《名人传》中介绍的第三个人物。与前面两位不同,他出生在富贵家庭,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自己也有很大的成就。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身世。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因为完美的身世而堕落于世俗之中,托尔斯泰没有,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用自己的力量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列夫·托尔斯泰使我们认识到的是奋斗的精神,不要屈服命运,试图改变命运,即使一时的失败也不要在意,因为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名人传读后感篇十二
自从读了《贝多芬传》,我被贝多芬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震撼,所折服。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斗争,但是,他依然艰苦的活了下去。
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急于开掘贝多芬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稍长大,厄运又再一次降临他的头上——他失去了最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他只有写信向朋友倾诉心中的痛苦。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在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他曾遇见过莫扎特,俩人相互交流,后来,贝多芬拜海顿为师。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可是,当他正在享受成功的甜蜜时,不幸却悄悄降临在他身上。渐渐地,贝多芬觉得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这时也受着剧痛的折磨,但是他一直瞒着所有的人,直到耳朵彻底聋后,他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不过,贝多芬的耳朵并没有完全聋,可以说,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他耳聋后完成的。
以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暴躁的贝多芬遭到了爱情的拒绝。在承受着肉体上的折磨时,他又必须承受另一种痛苦的折磨。
贝多芬遭到了身体的“背叛”,他先后患上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众多的疾病折磨着贝多芬,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却从未放弃过音乐。这是难以想像的,面对这么多坎坷,贝多芬毅然选择了活下去,继续投身于音乐中。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他渴望治愈,渴望爱情。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了世界的名人,他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630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