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过年风俗心得体会(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2:28:24
优质过年风俗心得体会(汇总18篇)
时间:2023-10-31 02:28:24     小编:琉璃

总结让我明白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更有计划和目标,不能盲目行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语法和用词的准确性,以保证文章的语言表达的清晰和准确。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到更多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一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风俗。我对过年的风俗心得体会有五个方面。首先,团圆是过年的核心,亲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其次,春联和贴窗花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在家园内外悬挂春联和贴上窗花,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平安。再次,春节大餐是过年的重头戏,年夜饭让家人围坐一桌,品尝美食,象征着幸福和丰衣足食。此外,放鞭炮和观花灯是过年中令人难忘的瞬间,炫目的花灯和璀璨的鞭炮声将过年的喜悦和热闹氛围推向高潮。最后,除夕守夜是过年的传统习俗之一,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在除夕之夜坚守不眠,辞旧迎新。

团圆是过年的核心,也是我最深刻的体会。长久以来,过年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意味着家人的团圆。无论身在何处,亲人们都会努力回家,共同度过这个最为重要的时刻。团圆让我们忘记了工作的辛劳和生活的琐事,享受着天伦之乐,相互问候和关心,分享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家人们一起包饺子、煮汤圆,举杯祝福,热闹而温馨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感觉到温暖和幸福。

春联和贴窗花也是过年的传统习俗,给予我很深的体会。春联是对新年祝福的表达,贴在门框上,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贴窗花则以独特的形状和鲜艳的色彩装点着窗户,给人以喜庆和热闹的氛围。春联和窗花都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美好,通过装点家园的方式,人们祈求来年平安、幸福和顺遂。

春节大餐是过年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我最期待的事情。年夜饭是最重要的一顿,家人们围坐一桌,分享丰盛的晚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品,象征着来年的丰收和幸福。每一道菜品都经过精心准备,充满了对新年好运的期许和祝福。与家人们一同品尝美食,欢笑交流,是过年中最快乐的时刻。年夜饭不仅满足我们的味蕾,而且象征着团圆、幸福和美满的家庭。

放鞭炮和观花灯是过年中独特的体验,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放鞭炮是为了驱逐邪恶和祈求来年的平安祥和。炫目的花灯则以不同的形状和灯光勾勒出美丽的景象,吸引了无数人驻足欣赏。鞭炮声和璀璨的花灯充满了喜庆和热闹氛围,把过年的喜悦推向高潮。

除夕守夜是过年的最后一环,也是我最难忘的体验。在除夕之夜,人们守在家中,迎接新年的到来。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陪伴着灯火辉煌,度过一个不眠的夜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之神降临。守夜带给人们希望和期待,同时也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总之,过年的风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珍贵的回忆。团圆、春联和贴窗花、春节大餐、放鞭炮和观花灯、除夕守夜等都是过年中重要的习俗。这些传统使回归家庭、追求幸福和祈求来年好运成为可能。通过参与这些风俗活动,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些体会使我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喜庆的氛围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二

“过年的风俗心得体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主题,因为在春节期间,中国人有许多的传统风俗,这些风俗代表着人们的文化传承,也是人们的心灵寄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过年的风俗心得体会怎么写。

一、介绍春节的由来和重要性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其由来和重要性在文章中须要有一个简单而清晰的介绍。可以从历史和文化两方面来阐述春节的起源,同时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二、列举具体的春节传统习俗

在文章中要详细列举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比如在除夕晚上吃年夜饭、守岁祈福、发红包、打麻将等等。这些习俗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可以借此来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谈一下自己的体验感受

针对以上列举的传统习俗,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自己的体验感受,比如在年夜饭上和家人团聚的感觉,或是在放鞭炮的时候带来的欢声笑语。通过这些感受,也能够表达出自己对于春节的理解和热爱。

四、探讨春节文化的意义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非常深远的。我们可以探讨春节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包括人伦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族团结等等。

五、展望未来,呼吁重视春节文化

文章的结尾,可以结合过年的体验和春节文化的意义,提出自己对于未来的展望: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重视春节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文化遗产。同时也可以呼吁大家一起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好的文化,让春节的文化底蕴能够在未来持续传承下去。

总之,“过年的风俗心得体会怎么写”这个主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介绍春节的由来和重要性、列举春节传统习俗、谈一下自己的体验感受、探讨春节文化的意义、展望未来等等。希望大家能够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春节文化所包含的思想和价值,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三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过年的风俗也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在我多年的生活经验中,我对过年的风俗有了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过年风俗的体验和心得,并解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首先,在过年前夕,我们通常会进行大扫除。这个传统意味着我们要清除旧年的烦恼和陈旧的东西,给家居带来新的气息。我清晰地记得,这个习俗教会了我如何重视整洁和秩序。另外,大扫除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合作的机会。我和家人一起清理家里,互相帮助,分享着幸福和团结。

其次,在除夕晚上,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每个家庭成员都会自豪地准备一道拿手菜,以期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这顿丰盛的晚餐展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团聚的重视,并象征着新的开始。其中,饺子是最常见的食物之一。它的形状酷似元宝,寓意着财富和好运。每一口饺子都带着满满的祝福和期望,让人心中倍感温暖与满足。

然后,在除夕晚上,我们会燃放烟花爆竹。这是中国过年最震撼人心的瞬间之一。当无数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天空瞬间变得绚丽多彩。这个令人惊叹的场景传达出喜庆和祝福的信息。而烟花的噼里啪啦声,被认为能够驱走邪恶的精灵,为新的一年带来平安与吉祥。然而,在现代社会,燃放烟花引发了环境污染和火灾等问题。因此,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限制了燃放烟花的行为。对此,我们应该重视保护环境和安全,采用更环保的方式庆祝过年。

最后,在过年期间,拜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我发现,拜年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传递关爱和祝福的方式。每个人都会穿上新衣服,手持贺年卡,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亲情和友情,也有助于维系社会关系。此外,我还发现,尊重长辈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拜年过程中,年轻人通常会向长辈给予红包,这象征着祝福和敬意。为我而言,拜年是一种传统的仪式感,能够让我感受到家人和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总之,过年风俗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的体验和心得更让我对它们充满了理解和敬意。大扫除教会了我对整洁和团队合作的重视;年夜饭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团圆;烟花爆竹和拜年传递了喜庆和祝福。通过这些风俗习惯,我逐渐理解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团结、友情和敬老的价值观。无论何时何地,这些传统都将是我心中对中国文化的一份珍贵的记忆。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四

过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和风情。而岭南地区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区域,其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更是令人称奇。在岭南风俗过年啦的节日氛围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热情和对传统的珍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体验到了岭南人民的热情好客、独特的美食、传统的节庆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娱乐,收获了很多心灵的慰籍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一段:热情好客

岭南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瞬间感受到家的温暖。在过年期间,亲人之间的团聚和朋友们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岭南,这种热情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无论是亲戚之间还是邻居之间,都会互相串门拜年,相互赠送红包和礼物。我记得去年过年,我们一家亲戚在岭南的老宅举行了一个大型的团拜会,所有的亲戚们都聚集在一起,欢快地交流着彼此的生活和见闻,热腾腾的饭菜香气弥漫在屋里,让人垂涎欲滴。岭南人民的热情好客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海内的亲情。

第二段:独特的美食

岭南地区以其独特的美食闻名于世。在过年期间,岭南人民会准备各种美食来招待亲朋好友。包粽子、蒸年糕、炸元宵等传统的岭南风味美食都是过年时必不可少的。回忆起童年的过年,我依然记得奶奶亲自包的粽子,每一颗都充满着浓郁的糯米香味和奶奶的爱心。而岭南特色的蒸年糕更是让我叹为观止,柔软的年糕透着糯米的香甜,每一口都令人陶醉。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是传承了岭南地区悠久的食文化。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可以尽情地品尝到家乡的美食,让我倍感温馨和满足。

第三段:传统的节庆活动

在岭南风俗过年啦的节日氛围中,传统的节庆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大年夜的团聚和拜年外,岭南人民还有许多特有的活动来庆祝新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舞龙舞狮了。舞龙舞狮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当地人视为庆祝新年的重要仪式。我曾经有幸观看过岭南地区的舞龙舞狮表演,那热烈的气氛和高昂的鼓点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仪式之中。在这个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岭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第四段:丰富多彩的娱乐

过年期间,岭南地区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街头巷尾燃放的烟花爆竹、龙灯和花灯的装饰、庙会等各种节庆活动都为人们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家人会带我去庙会,那五彩缤纷的灯笼和各种小吃让我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而如今,庙会逐渐被商场和游乐园所取代,但依旧可以在那些传统的小巷中找到一些属于过年的快乐。不论是传统的庙会,还是现代的娱乐场所,岭南人民都带给我无尽的欢乐和快乐。

第五段:对生活的热爱

在岭南风俗过年啦的节日氛围中,我看到了岭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热情好客、传统美食、传统节庆活动,还是丰富多彩的娱乐,这一切都表明了岭南人民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以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年,对生活保持着积极和向上的态度,用热情和热爱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物。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也被感染着,我渐渐明白了,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对待,我们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在岭南风俗过年啦的节日氛围中,我不仅仅收获了多彩的记忆和感受,更学到了如何热爱生活。岭南地区的热情好客、独特美食、传统节庆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娱乐都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正是这种热情和热爱让我在岭南风俗过年啦的节日氛围中度过一个充满温馨和快乐的新年,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所在。无论将来身在何处,我都会将这份热情和热爱带在身边,让自己过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五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家人聚在一起,共度欢乐时光,同时也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年俗风情。通过参与和观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牛年春节的独特之处。从年夜饭、贴春联,到逛庙会、赏花灯,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融入其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首先,年夜饭是过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美味佳肴,这个瞬间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无论是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还是汤圆,寓意团圆,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寓意。从准备年菜的过程,到整理餐桌的细致安排,年夜饭背后蕴含着家庭的团结和共同努力。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快乐和感恩的心情。

其次,贴春联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春联是一种写有祝福语的对联,通常贴在门框上。家家户户都在忙碌地写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春联的内容饱含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例如“大吉大利”的吉祥话语,赋予了新的希望和信心。贴春联是一种家庭的互动,也是对新年的热烈期待。当我亲手贴上春联,感受到一家人共同欢笑的氛围时,我深深感到,这是一种家庭的团结和爱的延续。

第三,逛庙会是过年时候的独特习俗。庙会是春节期间举办的传统集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热闹非凡的氛围使我兴奋不已。逛庙会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美食,如汤圆、爆米花和糖葫芦,同时还能欣赏到各种表演,如杂技、相声和舞狮。逛庙会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岁月传递的魅力,看着家长和孩子们兴奋地购物和玩耍,岁月的流转中传递了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第四,赏花灯是我最喜欢的一项春节活动。花灯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各种彩灯制作出具有艺术性的形象,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夜晚来到花灯展览区,五彩斑斓的灯海犹如童话世界一般。而每一个花灯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中蕴含的爱、勇气和智慧,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赏花灯,不仅仅是欣赏一种艺术表演,更是感受到了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最后,过年的风俗,让我不仅仅体会到传统的文化内涵,更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以及社区的团结和融洽。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每一份祝福和欢乐皆是将来的希望和动力。通过过年的风俗,我更加懂得了家庭的重要性,家人的珍贵,以及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传递给下一代,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六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民欢庆的盛大节日。过年的风俗习俗不仅体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气。在过年的日子里,人们会有许多不同的行为举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过年的风俗心得体会该怎么写。

一、论述过年的历史渊源及意义

过年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在现代社会,过年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方式之一。过年代表着团圆、美好、吉祥、繁荣等美好寓意。这些传统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让我们继承了千年的文化基因,也表达了中国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二、介绍过年的传统食品和饮食文化

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祥和。在这顿年夜饭上,我们可以品尝到传统的食品和饮食文化,如年糕、饺子、腊肉、鱼和糖果等等,这些食品不仅味道美味,也代表了福气、吉祥、团圆和富贵。

三、分析过年期间的庆祝活动

除了年夜饭外,过年期间还有许多其他庆祝活动,如爆竹、放烟花、贴年画、送红包、拜年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我们的生活,也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乐观向上、勤劳善良和智慧过人。

四、总结过年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

过年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庆祝新年,也是承传千年习俗和文化的重要体现。过年的文化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让家庭团聚的时间,更是表达我们心中所感所思的时间。同时,表达了我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文化精髓、珍藏文化遗产等等价值。

五、阐述过年文化传承需要的重要性

在时间的长河中,中国人民传承了这么多文化遗产,我们固然感到自豪,但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需要继续传承这些文化,为我们的后代延续这份文化基因。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过年传统文化的爱,让这些传统文化持久流传下去。

综上,过年的风俗习俗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让我们不断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只有我们传承、发扬这些传统文化,才能为我们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文化环境,一个更加精神丰富的家园。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七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过年风俗是中国人庆祝春节的一部分。通过参与和观察过年风俗,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以下是我对过年风俗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过年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团圆。在过年期间,人们努力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不可替代的。每个春节,我都会参观一家大型超市,那里挤满了购物者,荷尔蒙飞扬。即使是购买一些年货,也成了洽谈的机会。当那些人将满载而回的购物篮推回家时,他们充满期待,渴望与亲人团聚。这种强烈的家庭观念让我深感温暖和幸福。

其次,除夕的年夜饭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传统。在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一起享用精心准备的美食。餐桌上的菜肴五花八门,各种颜色和味道的食物为节日增添了喜庆和吉祥气氛。每个菜品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如鱼代表着年年有余,饺子寓意着团圆。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会以一个团队的方式合作,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喜欢这种和谐的氛围,这让我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第三,春节期间的拜年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给长辈拜年,我们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祝福。同时,拜年还是交流感情的重要途径。我还记得有一年,我和我的朋友带着红包和祝福,分别去拜访亲朋好友。我们笑着、说着一些祝福的话语,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温暖和关爱。这个过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以善意和爱心与他人互动。

第四,烟花爆竹是春节期间最吸引人的一部分,也是我最期待的一部分。烟花爆竹的声音将农历年的旧岁碎裂为碎片,并烧毁旧年的不幸和倒霉事。预示着春节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开始和希望。当我看着夜空中绚丽的烟火绽放时,我感受到了无尽的喜悦和欢乐。这个时刻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和压力,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最后,在过年的时候,给小孩子们压岁钱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惯例。我还记得小时候的兴奋和期待,很早就开始盼着年底的到来。收到的压岁钱代表着长辈对我们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望。尽管现在我已经长大了,但我仍然感受到了这种传统的重要性和爱的表达方式。我现在不仅享受到了收压岁钱的乐趣,也体会到了给弟弟妹妹压岁钱的喜悦和责任。

通过参与和观察过年风俗,我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团圆、美食、拜年、烟花和压岁钱都是春节期间重要的组成部分,代表着幸福、团结、繁荣和希望。这些过年风俗让我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也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期待和努力。过年风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人们心中的美好回忆。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八

在中国,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和未来的希望。也是中国人与家人聚在一起庆祝的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风俗也在变化中。

第二段:传统风俗

过年的传统风俗主要包括: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这些传统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贴春联和窗花代表着新春的快乐和幸福,放鞭炮则代表着驱走晦气,吃团圆饭代表着家庭的和谐团结,拜年则代表着互相祝福和祝愿。

第三段:现代风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过年的风俗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一些家庭选择出去旅游和购物,一些家庭则选择居家过年。除了传统的风俗之外,现代的风俗比如说玩手机游戏、参加商场活动等也逐渐成为了过年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依然应该保留并尊重传统的风俗,传承中国的文化,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明。

第四段:个人体会

在过年期间,我和我的家人会贴春联、贴窗花、拜年、吃团圆饭等传统风俗,这些习俗让我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温馨和亲情。在拜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会收到长辈的红包,这让我感到了温馨和充实。当然,我也和我的家人一起参加了商场的活动和出去旅游,让我感到了过年的热闹和喜悦。

第五段:总结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的习俗和文化是我们传承下去的财富。无论是传统的风俗还是现代的风俗,都代表着我们对生活和未来的美好向往和祝愿。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让新的一年更美好和幸福。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九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千百年来的习俗和文化。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时间,团聚在一起,过一个欢乐而热闹的春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传统风俗的独特魅力,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一段:对传统习俗的认识

过年的风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贴春联。贴春联是用红纸剪裁成的吉祥话语,它能为家庭带来好运,并向过客表达主人的喜庆之情。此外,年夜饭也是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全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共同享受一顿美食,象征着团圆与幸福。

第二段:过年风俗的特点

春节的风俗习俗多样,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情。例如,在北方,民间有放鞭炮的习俗,人们相信鞭炮能驱邪辟邪,消灾避难。而在南方,人们则习惯制作年糕,象征着生活的甜蜜与吉祥。这些不同的习俗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展示了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过年的独特理解。

第三段:体会传统习俗的温馨与喜悦

传统的过年习俗融合了浓厚的情感和温馨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家庭团聚的快乐。春节期间,人们返乡团聚,亲友相聚,共同庆祝节日。这种团聚的氛围让人感到暖心,家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得到了充分的升华,使人们更加珍惜亲情友情,对生活更加感恩。

第四段:过年习俗的变迁与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过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融合。例如,传统的贴春联已经逐渐被电子春联所取代,鞭炮的使用也受到了限制。然而,这并没有改变人们对过年习俗的热爱与传承。无论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还是传统习俗的传承,都体现了人们对过年习俗的重视和珍视。

第五段:对传统习俗的思考

过年的风俗习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表达,更是对祖先智慧和文化的传承。它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是对人伦关系的重新思考。在享受传统习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年夜饭不仅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对亲情和团圆的追求。只有通过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习俗的精华。

总结:

过年的风俗习俗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人们对于团圆、吉祥和幸福的共同向往。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些传统习俗,并通过深入思考,让它们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过年的风俗习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它代表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让我们在每个春节来临之际,怀抱着感恩和憧憬的心情,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十

过了一个短暂的寒假,我们迎来了新一年的第一天——农历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不仅代表了农历新年的开始,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作为其中一个岭南人,我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体验了岭南风俗的过年习俗,收获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和深入理解。以下将从春联贴门神、打麻将、吃团圆饭、放鞭炮、走亲访友五个方面分享我对岭南风俗过年的心得体会。

首先,春联贴门神是岭南过年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在春节到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对联和门神,来祈求来年平安顺利。在我家,我和家人拿出红纸、毛笔,为家门贴写各种吉祥寓意的对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这不仅给家里添了几分喜庆氛围,更加彰显了岭南人对新年的重视。

其次,打麻将也是岭南人过年的一项传统游戏。麻将被视为岭南人聚会娱乐的首选,也有祛灾辟邪的寓意。在我家,过年期间,亲朋好友们会聚到一起,打开麻将牌,在欢声笑语中争胜负,这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亲戚朋友之间沟通情感的方式。通过打麻将,我和家人、亲戚能够更加亲密,也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

第三,团圆饭是岭南过年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在岭南地区,团圆饭是全家人一起聚餐的重要环节。在这一天,我和家人一起早早地准备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欢声笑语,品尝着美味佳肴,分享着喜庆的情感。这一道丰盛的饭菜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味蕾,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家庭团结、和睦的重要性。

第四,放鞭炮是岭南人迎接新年的另一重要仪式。在新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以驱赶坏运气,迎接幸运和吉祥的到来。在岭南,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放鞭炮的声音传遍大街小巷,带来了热闹非凡的气氛。我曾参与过一次鞭炮放炮的活动,这不仅让我体验到了岭南人的热情,也感受到了过年的欢乐氛围。

最后,走亲访友是岭南风俗过年的一大特点。在这个特别的假期里,人们会走访亲戚朋友,互道新年的祝福和吉祥。对于我来说,作为一名岭南人,这是我过年最开心的时刻之一。在拜访亲戚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岭南人家庭之间的温馨友爱,也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种亲情、友情和信任的氛围让我深深地体味到了过年的独特意义。

总结起来,岭南风俗过年不仅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是家庭团圆和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过年这一特殊的体验,我更加了解了岭南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感受到了对家庭、对亲人的珍视和爱护。而这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情感纽带,也在我心中深深扎根,成为我与岭南文化的紧密联系。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传承,岭南风俗过年的独特魅力的底蕴将一代代传承下去,继续照亮我们的生活。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十一

与汉族春节不同的是:壮族人除过春节之外,还要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

除夕压年饭

除夕这一天,要多煮米饭,俗称 “压年饭”,它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米食充足。

新年挑水好运多

而大年初一则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因为这一天的活动是最丰富的。大年初一天刚亮,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挑着水桶,拿着三柱香火,唱着歌,去河边挑水,到了河边或者取水处,先把香插好,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这一天壮族人是绝对不喝去年存水的,因为他们相信大年初一的水最纯净、最吉利,可以给一家人带来整年的好运气。

将挑来的新水放入红糖、生姜、竹叶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据说喝了伶俐水,小孩会变得聪明伶俐;姑娘会嗓子清甜;祛病长寿。

舞春牛

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年粽,家里的小孩子、年轻人早就跑出去放炮竹、舞春牛去了。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春牛”,并非真的牛,其实是用竹片编成的,外边套上布,弄成牛的样子。“春牛”踩着鼓点摇头晃脑地挨家挨户给人拜年,预祝人寿年丰,春牛舞到哪里,欢乐和喜庆就被带到哪里。

南宁周边的壮族地区,还有在大年初一抢头鸭、抬纸狗拜年的习俗。

决大多数的壮家人大年初一是不串门的,白天吃汤圆,晚上才吃荤菜,据说可以消灾去病。

到了年初二,妇女便带着孩子在丈夫的陪同下,拿着礼品纷纷回娘家了。壮族人的春节新奇而有热闹到了元宵节,再次祭祖以后,家家户户才把供品撤掉,这被称为“散年”。

“散年”是由家中长女搀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长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后剥开“母粽” (超级大的'粽子),按家中年龄长幼有序地分发,每个人则须恭敬地接受并将其吃完,这就是“吃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拿着粽叶、香火,到叉路口或江河边,焚香肃立,边唱“避邪歌”,边抛撒粽叶,以此 “送凶祸”。

壮族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的习俗,而是直接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因此在春节,壮族人是不会给长辈磕头拜年或者作揖的。熟人在路上相见,互相道贺“恭喜发财”,这可不是一句普通的客气话哦!这是壮族人最真心的祝福。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

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打扁担过春节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

唐代在其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切相关,表演内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场、舂米尝新等。艺术形象的生活化、劳动化特点极为突出,它牢牢扎根于壮家土壤,必将生命长青。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十二

作为一个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在自己的家乡和旅游中接触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我认为,相互尊重和包容是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关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风俗的一些体会和感悟,展现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一段:尊重本地文化的重要性

尊重本土文化是文化共存的基础,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这些习惯被人们传承和创新着,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包括语言、服饰、饮食等。我们应该在自己的举止中表现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并避免任何可能喧宾夺主的行为,因为当地人对于自己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自豪感。尊重本地文化更是打破文化隔阂、促进沟通交流的关键。

第二段: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在旅游中,我们不仅会接触到本地文化,也会接触到许多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习惯和风俗,比如穆斯林小姐姐只在女性面前脱去头巾这样的行为、日本人在传统房间中穿上脚袋等等。面对这些不同于我们的文化,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尊重和欣赏,也可以通过询问和学习的方式去了解这些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文化。这样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区分文化相对论和文化绝对主义的一道护城河。

第三段:尊重文化背后所反映的价值观

每个文化背后都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例如,中国是礼仪之邦,强调尊敬老人和行为端正,美国则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权利,因此它的文化更加强调个人自由。这些价值观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和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在旅游或留学中,我们要尊重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包容和理解这些价值观的差异,这是增进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第四段:文化开放的重要性

尊重和欣赏文化是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才可以透过文化的表象看到文化本质,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的人和文化。因此,通过学习一些任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活动,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信息渠道,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多样性的存在。

第五段:总结

尊重文化是一种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表现,也是一个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将不同文化的魅力融入到我们的人生经验中,使文化多样性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更加美好和富有意义。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十三

风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在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仪式中所遵循的习惯和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的风俗差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我曾经有幸在国内外的旅行中,亲身体验了不同地区的风俗,对于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我愿意与大家分享。

首先,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在我游历中国各地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广东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辣椒、豆瓣酱等调料成为其餐桌上的常客;四川的火锅文化则彰显了其勇于创新与挑战极限的精神;而新疆的丝绸之路文化则展现了其历史底蕴和多元文化的交融。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风俗习惯,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地区的历史和人文特点。

其次,风俗习惯也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在日本的旅行中,我被他们独特的礼仪习俗所吸引。日本人注重细节和规矩,他们会对每个人微微鞠躬,为客人准备柚子茶以表示热情,非常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切表达出了他们注重尊重和友善的价值观,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再次,风俗习惯有助于促进人际交流和加深对他人的理解。在与外国友人的交往中,我常常通过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来表达我的友好。例如,在美国人的聚餐中,他们倡导随意自在的就餐方式,每个人自己取食物,用餐顺序无固定规矩。我对此感到陌生,但为了更好地融入他们的生活,我尽量适应他们的习惯。通过这种方式的交流,我不仅增进了与他人的友谊,还更好地了解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最后,风俗习惯也是保持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一些农村地区,我曾目睹过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对农民劳动一年的回报,也是传统的文化熏陶和道德准则的体现。例如,在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举行灯谜猜解和猜灯谜的活动,这不仅增加了人们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意蕴。

总结起来,风俗习惯是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地域文化和历史的体现,也是人们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映。通过学习和体验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促进人际交流,也可以更好地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十四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壮语有自己的文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这种文字没有能在壮族地区推广。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视及土司的横征暴敛给壮族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壮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黄洞蛮”起事,宋朝侬智高起义,明朝的俯江农民起义,清朝数百年不间断的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起事于这片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镇压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开始。做生意的人兴在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

壮族人民除过春节外,壮族春节习俗中还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两个节日同样隆重。节日的早晨,天色将明,妇女们奔向河畔、井台担取新水,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过去,有些地区,取回新水后立即过秤,和同量旧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预示有丰收年景。节日期间,有年男女聚集在村处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有时竟要连唱三昼夜。在个别地区,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还喜欢分队举行抛绣球(用各色布缝制,四角和底部缀有五绺流苏,中间系彩绳。球心充以谷糠,重约半公斤的活动活动。

壮族春节习俗中初一是不访亲友的,忌拿刀,不得砍东西。据说这一天拿刀砍东西,就会把新年的好运都砍掉了。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春节期间,壮族人民还开展山歌赛、跳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初一至十五,丰盛的菜肴,无尽温暖,全靠灶膛里的火。因此,年间壮家的火是不能熄灭的,火旺象征着家旺,子孙绵延。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来阵阵喝彩。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壮族春节习俗中,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壮族春节习俗中的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壮族春节禁忌

给老人端茶饭,忌用单手。农历正月初一不得杀生。有的地方青年妇女忌吃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小孩头三天或头七天,外人不得进入其房间;妇女生小孩未满月,不能到别人家串门。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有着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侗族天堂,这里有着壮美的自然风光,还有着迷人的侗族文化和独特的侗寨风俗。深入侗寨,了解侗族文化,成为我难忘的经历之一。

第二段:侗族的概括。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民间传说是由黔东南地区的古土司漓江洞人祖先迁居而来。侗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他们的歌舞、音乐、剪纸、侗鼓和染布技艺都是国内外闻名的民间艺术。

第三段:侗族的风俗习惯。

在侗寨,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仪式和庆典,每个侗族人都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侗族取媳妇和过花姑的习俗了。侗族男子在成年后要去相亲,取媳妇必须在大寨小寨双寨和七寨衣摆子等庙宇中举行隆重的仪式。而过花姑则是侗族最具有特色的节日之一,每年的此时,当地人会经过精心编排的训练,绕着村子走一圈,民间称为“绕排”,寄托着对家族祖先和神明的敬意。

第四段:侗族的文化。

侗族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其中鼓文化是最为显著的。侗鼓是侗族歌舞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乐器,有古法鼓、励耕鼓和旱烟鼓等多种不同类型。侗鼓除了具有鲜明的节奏和简洁的旋律外,还象征着侗族以歌舞表达情感、展示才华的精神追求。此外,侗族的剪纸、竹编、染布等传统手工艺也体现了侗族人民淳朴勤劳、爱好生活的精神风貌。

第五段:结尾。

深入侗族的庭院、听侗族的歌曲、看侗族的舞蹈、品侗族的美食,体会到侗族的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和风俗,让我对中国庞大多样的文化更加感到好奇与钦佩。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传承侗族的文化和风俗,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国文化的多彩与博大发扬光大。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十六

自古以来,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代表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反映着当代社会的社会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民族背景下,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是东西方文化的精彩交融。而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应该对于传统的风俗文化做出正确的理解和积极的参与,从中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质,培养出更好的文化品位。

首先,风俗的多彩性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社会的多元化。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风俗更是各具特色,这些特色反映了当地习俗、信仰、生活状态等文化特质。例如,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每个地方春节的习俗都有所不同,就连吃饭打牌的方式也全不相同,这如同一面五彩的宝镜,展示了中国大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西方国家,圣诞节也是重要的节日,每年圣诞节都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在美国,传统的圣诞夜飞跑让人叹为观止,这些都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

其次,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在现今的社会中仍然参与活动,拥有着文化价值。比如在古老的中式婚礼中,新娘在穿上红色嫁衣之前,会进行行装“词谱”的选取,意在让新娘寻找诗词中的好兆头,祝愿婚姻幸福美满。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婚姻大事难不过落花流水,开门结婚关门修禅”,这种由公婆主持的婚礼形式既有着传统之美,又传承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情感与智慧,有着灿烂的文化光辉,让我们的文化传承得到了延续。

此外,风俗也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礼仪文化素养。风俗习惯的的传承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还可引导人们行为举止,培养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文化素养。例如在传统中式婚礼中,由于膜拜让人们显得懦弱,所以在现在的婚礼仪式中逐渐淡化。但在一些地方,在结婚之后仍会以礼物的形式重复原本的膜拜仪式,以表示对长辈的敬重,这样的文化习俗更加注重尊重传统和礼仪,而这些准则也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提高社交心理素质所需的必要条件。

最后,应该扬弃其中的糟粕、保留其中的精华。风俗习惯是经过历史的洗礼而形成的,有良好习惯也有不良习惯。我们应当通过历史研究去了解它的背景和历史,去判断其中的正面意义,并抛弃其中的一些弊端。如取消大年初一放鞭炮等不良风俗,关注环保,满足人们欣赏的需要,同时更加注重各方面的安全等,一个不断进步的开放社会更需要保留及创新以前优美的风俗习惯,推动有益的文化发展。

总的来说,风俗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承了古代的文化遗产,也反应了当代人们生活状态和世界观。我们应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变化,提倡积极向上的风俗习惯,与其不当的部分则有所改善,统筹兼顾,让我们的文化日益兴盛,让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文化最终展现出独有的光彩。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十七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杭州过年习俗中,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2、杭州春节拜年祝福

拜年祝福是杭州过年习俗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杭州先民开门头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称开门炮,张帖“开门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

3、杭州春节的娱乐活动

老杭州过年习俗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杭州人统称为乱劈柴。

过年风俗心得体会篇十八

一年的最后一天夜头叫除夕。在段玉裁《说文》中,“除”条里这样说:“凡去旧更新皆曰除”。“夕”者傍晚。所以旧岁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南通人就叫它“三十夜子”。要是碰到“小年”(没有腊月三十的年份),腊月二十九也叫除夕。

在二千六百多年之前的周代,我国民间就有“岁终举行驱傩”的风俗。据《周礼夏官》中记载:“方相氏……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趋疫。”这就是除夕活动最早的记载。《后汉书礼仪表》也有:“先腊一曰大傩,谓之‘逐疫’”的记载。而把这天子叫“除夕”是在东汉。东汉应劭写的《风俗通义》卷八“桃人苇茭画虎”上有:“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是“驱邪求福”的意思。到了晋代,开始有了除夕“分岁”、“守岁”的说法,同时也开始了祭祀祖先的习俗。到南北朝的时候,又增添了祭神的习俗。到了唐朝又有了饮宴、庭燎、铜刀刻门和点水盆灯的风俗。宋代度岁成为了年终大事,有“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佛”等习俗,以祈祷新岁之安。明朝时,除夕的风俗又有所发展,《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更焚香楮,迎新灶君下界;插芝麻秸于门檐窗台;门窗贴红纸葫芦;夜以松柏杂柴燎院中,悬拜祖先影像;全家聚坐食饮;守岁。”清朝又增加了向尊师亲友辞岁、盥沐后祀祖祀神、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锞锭、吃荤素细馅水饺、坐以待旦,以兆延年等风俗。清朝通州人李懿曾写的《望江南通州好》词里头也有一首,就是写当时南通除夕时的欢腾和忙碌:

通州好,

除夕满城忙。

北里驱魈鸣爆竹,

南邻祀社设黄羊。

分岁酒盈觞。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过年之二:压岁钱

小时候蛮欢喜过年的,因为过年有新衣裳穿,吃的东西也比平常多,还有一桩特别欢喜的事,是过年有得压岁钱拿,爷娘要给,爹爹奶奶要给,外公外婆也要给。好像这个风俗不仅不曾得断过,反而越给越多了。我小时候也就只拿角把两角钱,现在没有张把两张大团结好像不得去,就连才会说话的小伢儿都会得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压岁钱又叫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是汉代起的头,汉魏六朝的时候开始流行的。据王黼《宣和博古图录》载: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为“岁”和作祟的“祟”同音,压岁就等于压祟,所以叫压岁钱。过去的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钱币,而是为了带了身上戏戏、看看而专门铸就的和钱币差不多架子的东西,是当吉利物品或者是避避邪用的。有的在钱币正面还铸了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这样的吉祥语;背后还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等的各种图案。明朝和清朝时的压岁钱,大多是用红线串起来的。清朝人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录》当中就有记载:“以彩线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给小孩子的压岁钱,南通人叫压金钱,这个“压岁”不是叫你不长,而是叫你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地成长。开始用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做压岁钱的是民国以后。那时候长辈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给小伢儿,叫百岁钱,寓意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就用大铜钱,给的数目是“六”或者是“六”的倍数,这个是取“六六大顺”的意思;后来又改了用大红纸包一块大洋,是财源茂盛、一本万利的象征;等用了纸票子之后,压岁钱也就不用大洋改了用纸币,不过是要联号的。因为“联”与“连”又是同音的,这就意味子子孙孙要“岁岁发财”、要“连连高升”,大概发明“红纸包”这个词和用联号新票子的讲究,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过年之三:贴门神

贴门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俗,尽管现在大部分的人家已经不贴门神了,但作为子孙后辈,也要晓得晓得过去贴门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日前,我采访了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名誉主席张自强先生,请他来说说南通的门神。张老是离休干部,也是专门研究南通民俗的专家。

据说在唐朝的时候,皇宫里头面经常舞鬼、闹皇宫,皇帝佬儿没得法子,就请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个人来站门岗,从此之后皇宫里头就安顿了。时候长了,总不能叫这两个大将侭是站撒,于是就请了个画人像的画师,照他恁两个人的架子,画了画儿往门上格恁一贴,居然也就一样的安顿了。不过,照这架子老是画总也不是回事情,到了宋朝的'时候,就有人发明了先把人儿刻在木头板儿上,转来再印刷,这个应该就是木版年画的初级阶段。再后来有人要想印彩色的,聪明的人就想了法子再多刻几块板子,分门别类来印几种颜色,现在叫套色。还有的人为了开出的脸更像点儿、更漂亮点儿、更好看点儿,就在印好的画儿上,再勾下子、再描下子。例如像有的画儿,伢儿脸上用红笔这恁勾下子,画儿就既有木版的风格,又有手勾的成分,这种年画既好看又实用。到了明清时期,南通这块地方印门神已经基本上用木版。全国的木版年画出名的地方很多,例如北京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河南的朱仙镇、四川的绵阳。而我们南通的木版年画是单线,无论内涵、色彩和其它地方不大相同,这就是江海文化的特点。

照南通的民情风俗来讲,过年的时候,基本上不问城里和乡下,老百姓要图顺遂,要想发财,都要贴门神。所以过去说利市的到人家门上刬是说:“陈年不来新年来,老爹家里大发财。两扇金门左右开,红绿招财贴起来。左边贴的是秦叔宝,右边贴的是尉迟恭。斗大的元宝滚进来,发财大发财!”虽说是说的个利市,是个口话,实际上反映了大家对贴门神的一种心理期盼和图顺遂、想发财的一种心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55369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