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案例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2:21:08
专业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案例14篇)
时间:2023-10-31 02:21:08     小编:MJ笔神

总结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成就个人和职业发展?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总结写作水平和能力。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一

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文/丁红霞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分析了语文阅读的现状,提出了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健康、个性成长。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改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个性,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1)传统教学模式,从字词到段意到中心到写法的肢解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教学低效现象大量存在,一般性教学中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现象随堂可见,公开课中表演型的、虚假的愈演愈烈。(2)对语文课改理解出现偏差,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虽接受了较前沿的信息,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自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但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指导不够到位,不乏流于形式现象,看着热闹,并不具有什么实质效果,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夸大自主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过分夸大过程忽略结果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过分夸大学生作用轻视教师作用而导致教学不得法,过分夸大情感目标轻视知识技能目标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

二、针对现状,根据课标改进阅读教学

1.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想出更多的金点子,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需要感、自信心、愉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进入一种“乐学爱学”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养成快乐学习语文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1)教给学生阅读各种文体最基本的知识,文体不同,阅读方法也不同。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读者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对其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给学生进行层次阅读: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课文,领悟主题;朗读课文,体验情感;熟读课文,积累语言。

(3)教给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挖掘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认真听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最后再升华拓展。

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就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3.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1)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阅读者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的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写下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等等。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阅读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其次,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习惯,让学生走出课本小天地,走进世界大天地。

(2)要花大力气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利用寒暑假加强经典名著的阅读,并巧设简单题目检查。

4.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1)变过去的“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如,教学蒲松龄的《狼》时有的学生认为屠户的做法并不机智(应同时投两块骨头借机甩掉两狼),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2)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想象“春草图”“春花图”并让学生描绘,真正体会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语文阅读教学任重道远,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更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探索、总结,将新课标精神融入每一节课中。

参考文献:

[2]刘煜。谈高中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j].考试:教研,2010(05)。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猗县双塔初中)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二

第一段:引言(200字)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一部精髓,其中蕴含着儒家思想家教育的精神财富,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阅读《论语》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为人处事提供启示。本文将针对《论语》心得体会进行论述,探讨《论语》所传达的人生价值与其实践。

第二段:孔子的教育思想(200字)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仁人”,他认为,塑造仁人,需要有良好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博大的情怀。孔子强调,孔子本人并不是神圣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才成为了伟大的仁学家。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学理念,鼓励弟子们培养自己的内心,做一名温良恭俭让、宽容大度的人。《论语》中许多名言警句证明了孔子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实践性。

第三段:孔子的言行(200字)

孔子不仅言行一致,而且道德标准十分严格。他在《论语》中谈论了许多社会道德问题,强调“君子之道,修身以正。要服从天命,遵循道德准则,从而达到道德的极致,进入天人之境。在孔子的眼中,凡是能够按照仁、义、礼三者互相配合的标准行事的人,都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孔子十分注重自己的行为,以及其他人的行为,他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讲究小事,因为这些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

第四段:反思与德行(200字)

如果要达到孔子的人生目标,一个人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在《论语》中,孔子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反思早期事件的方法,他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来反思自己,从而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伟大的仁学家,引领了后人。为了实现孔子倡导的道德理念,一个人要不断地寻求自我发现,并以此作为自我发展提高的基础。

第五段:结论(200字)

本文从孔子的教育思想、言行和德行等方面探讨了《论语》所传达的人生价值,并针对自我提升的要求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论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不断追问自身,思考人生意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循着孔子的教诲,让我们每一位都成为内外都兼备的仁德之人,铸就伟大的人生!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三

孔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伟大的文化大师。我对孔子的文学素养、政治觉悟和道德思想一直是怀着景仰和崇敬的态度。记得在三四岁的时候,我和表哥被送到经典诵读班,跟着老师诵读《论语》。在那个时候,我并不懂其中的意思,但是却让我认识了这位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论语》共分二十章,我较为关注的是《为政篇第二》这一章。《为政篇第二》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学习、孝道和为政三个方面内容的言论。

学习方面,最著名的是孔子对自己学术人生规律的总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还有对学习方法和规律的总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话,对于初中生今天的学习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在孝道方面的要求主要有: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每一个人问孔子孝,他都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内容各异的回答,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体现。

同时,孔子对从政也有自己的理解: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哀公问曰:“何为xxx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xxx服;举枉错诸直,xxx不服。”

可以说,孔子对“为学、做人、从政”的理解认识,有着一套完整的思想方法,告诉了人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认真学习理解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有益处。通过诵读《论语》,使我跟孔子这位文化大师进行灵魂和心灵之间的沟通,受益良多。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四

摘要:《论语》是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著作。本文从训诂学、语法学的角度,对《论语·雍也》和《论语·子罕》中的两则记录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说解,同时加入语义的照应和上下文的衔接来处理,以求得更加合理的理解,使文义畅通、词顺字安。

关键词:论语,训诂,名词活用,语义照应

对“野”、“史”、“君子”的看法

《论语·雍也》有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目前对“野”、“史”和“君子”的具体训释,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主要有几种看法:一是认为“野”、“史”和“君子”为形容词;二是认为“史”为动词,看作是“饰”字的假借;本文持第三种意见:认为“野”、“史”和“君子”是名词。

清代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的解释是相对复杂的,比如刘氏提到:“当时君子,非质胜文,即文胜质,其名虽曰君子,其实则曰野曰史而已。夫子为之正其名,究其义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非质备,无以为君子矣。”、“敬而不中礼谓之野,礼是文,野人有质无文,故言鄙略。《仪礼·聘记》云‘辞多则史’……”刘氏主要在于说明或者支撑儒家讲求的礼仪之道,有些地方集众家的解释,而最终就“野”、“史”、“君子”的具体所指却没有言明。后来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这句话的译文是“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有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得当,这才是个君子。”我们认为有不当之处:从训诂角度来讲,“野”、“史”和“君子”是应该相互对照来加以解说的,在词类和词义上应有相通之处。杨先生在译文中把“野”解释为“粗野”、“史”解释为“虚浮”,都是形容词用法,把“君子”视作名词用法,这样一来显得对全句的说解不够对称,没能表现出三者的一致性,出现了偏差。包咸说“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包咸的说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后来有人以“彬”做“斌”,有人以“彬”通“份”,指参半的样子。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大致是说“文采”和“朴实”的关系,也就是“文”与“质”的关系问题。而刘宝楠始终未能说明该句的要旨,至少不够明确。而包咸所说的“野人”,我们也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加以理解。“鄙略则近于俗”,“野人”是指“偏远之地、目光短浅之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野,郊外也”,根据这些我们才能够理解“野人”并不是在说居住在偏僻地方的人,而是说“质”多于“文”的人:受到拘束,目光不够远大。同理可以理解“史”:“史”就是史官,据《周礼》、《礼记》记载,“史”是当时国家必需的专门人才,以记国之大事,或记帝王、国君的行为、政绩。当然在记载这些事迹过程中,作为统治者不免有标榜自己“德行”的倾向。作为史官,在史书的记载中不免出现虚夸成分,于是“史”自此有了另一种意味。“君子”并非如刘宝楠所说“群男子”的意思,因为与“野”、“史”相对应,“君子”当理解为当时社会上真正有德有识有才之士。据此可以认定“野”、“史”、“君子”是名词,是指具备了“野人”、“史官”、“君子”这三种人各自具备的最明显特征的人。

我们还可从语法学的角度再做分析。上古时期并未有严格的语法规范,名词本身是具有这种用法的',《论语》中还有很多用例,比如:

(1)、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2)、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3)、固天纵之将圣,有多能也。(《论语·子罕》)

上述例句中斜体部分的词语,我们可以认为是具有了形容词的功能,但它们本身还是名词。这种句子在语法意义上是指前面的本体具备了这个名词(喻体)所具备的性质或状态,这和现代汉语中的比喻很相似,我们把某物比喻成另一物,并不是说这本体和喻体完全相同,而是说本体或本体的一部分具有了喻体的相似性质、状态。所以从语法角度,我们可以对这句话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把“野”、“史”、“君子”理解为名词既不牵强,也符合这几个词语的本来用法和语法性质。这样,从训诂学和语法学的双重角度对这一句话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了说明,词顺而文安,丝毫不致混乱。

关于“子畏于匡”

《论语·子罕》中有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欲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对“畏”字引用《说文解字》的说法,认为是“恶也”,还引用《广雅》中“惧也,恐也”的说法,认为“夫子见围于匡,有畏惧之意”。此处依据孔子曾经被匡地人围困的史实,认为孔子有“畏惧之意”,并把这种理解作为对该句中“畏”字解释,我们认为有不当之处。依据《说文解字》和《广雅》的说法,“畏”应该解释为“惧也,恐也”,那么它就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内动词,“于”如果是被动标志,此处把这句话解释为被动用法是不合适的。因为“恐、惧”意在上古时期直至今天的汉语中,如果不适当活用,是不能用于表示被动的,所以把“畏”解释为“畏惧”是局限于词义训释的,没能结合上下文做更为合理的解释和探讨。依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说法,“孔子(及其弟子)在匡地被当地的群众拘禁,(孔子)便道……”,把“畏”解释为“拘禁”,其注释是依据《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孔子适陈、过匡,匡人囚禁孔子”等史实指出“畏”的意思是“拘囚”。杨伯峻先生并未把“畏”解释为“恐惧”。争论焦点就在于“畏”字上。我们认为把“畏”理解为“围”字的通假字,“子围于匡”是典型的先秦汉语的被动句式。在春秋战国时代,用“于”字作为标志是当时最主要的被动句句式。把“畏”解释为“围”,那么它便成为具有被动意义的外动词,“于”字之后的“匡”不仅是指地方,而转义为“(当时在)匡地的人”,就是被动句式中的施动者。更重要的,在《韩非子·难言》中我们发现“仲尼善说而匡人围之”的记载,两相对照,此处理解为被动句,“畏”与“围”通,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这是文献例证和文献训释。

根据下文,在“被匡人围(畏)”之后,孔子十分自信地认为“文王既没”之后“斯文在兹”,虽然说到“天之未丧斯文”和“天之欲丧斯文”两种情况,我们却能体会到孔夫子旨在强调“天之未丧斯文”的情况,孔子并未惊恐,集“道德、仁义、斯文”于一身的孔子针对“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现实已经习惯了,却又实在有一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我们可以推断孔子的“道”会时常碰壁,所以即使周游列国,结果却总是不理想,所以孔子及门人经常不被各国执政者理会,甚至被直接驱逐,那么在匡地被围(拘禁)也实在不足惧了。所以把“畏”解为“恐也、惧也”在文中没有明确体现出来。此处解为“围困”之“围”更能使文章通达。从整体的文意、整体的篇章上去把握,更利于准确地分析字义、句义。

参考文献

1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力.《王力文集》(第三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经济的开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时进步,使得其应用范畴越来越广,同时各行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请求也在不时进步。面对新形势、新请求,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使得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需求进行变革。本文主要就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变革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论文

一、引言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体制开展下,各行业人才竞争越来越剧烈,从而带动了计算机教育变革的步伐。新形势下,随着计算机的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范畴也越来越广,这就对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请求,各个学校也在不时进行教学创新,探究新的教学形式,逐渐进行计算机教学变革。

二、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中主要突出的问题

第一,大局部同窗对计算机教学的了解存在误区。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存在误区,他们以为计算机的功用仅仅局限在看电影、打游戏、视频聊天等几项内容,不需求再进行特地的学习;而且还有一局部同窗以为本人以后从事的工作和计算机相距甚远,也不需求拿出特地的时间进行学习。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抑止了计算机教学课程的进行,影响了学生本身计算机操作技艺的进步。[1]第二,同窗间的根底学问存在差别。依据有关调查发现:很多中职学生来自乡村,由于教育资源匮乏,使得学生承受的计算机初期教育不同;还有一局部同窗来自城市,从小学就开端承受计算机,互相之间计算机根底学问存在一定差别,从而招致在后期学习中对计算机学问的了解和承受才能也产生了差别[2]。而且,很多学生普遍喜欢玩游戏,并没有真正理解计算机对学习带来的便利,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第三,课堂和理论教学脱节。就拿《数据库应用根底——visualfoxpro》来讲,其主要内容包括操作根底、程序设计根底、程序开发环境、数据库和表的创立办法、查询和视图的概念、创立办法等等。该课程的特性是不只理论性很强,操作性也极强。学生只要经过对课程理论学问的学习和了解,分离上机操作,将理论和理论相分离,方可了解所学学问,才能够促进本身计算机技术的进步[3]。但是,很多学校将课堂教学和上机学习分别进行,使得学生在学习操作根底、数据库和表的创立办法及程序开发等内容时,完整处于“一头雾水”状态,形成了课堂和理论教学的脱节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变革的相关措施

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育现代化高技术计算机人才,进步学生的计算机程度,紧紧跟随社会开展的脚步。依据以上剖析,当下的计算机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很难顺应现代化社会开展的需求。对此笔者就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变革提出相关措施。第一,正视计算机教学理念,进步学生认识。随着社会的开展,计算机范畴对人才的请求不只仅是停留在学生学历程度的上下,而且还需求学生具有理论才能和创新才能。在实践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员应该重新树立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认识,经过实践生活案例和工作内容进行专业学问的提高,协助学生正视计算机教学理念,进步学生认识,促进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并进步学生的理论和创新才能。第二,调整教学方案,注重根底教学。随着教育事业的开展,依据计算机教学课标规则:计算机教学应该依据学生本身的计算机根底学问和对计算机的认知根底上展开课程,调整教学方案,防止学生呈现跟不上课堂进度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应该对学生根底学问定期进行考核,进一步控制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依照学生控制程度的上下,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对计算机根底学问控制相对好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装置和配置visualfoxpro6.01和数据库模型等专业技术学问;对计算机根底学问控制相对较弱的学生,先学习visualfoxpro6.0操作根底、运用索引和查询和视图等计算机根底操作学问,依照学生的计算机根底学问的不同分步进行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进一步进步学生的综合才能。第三,多媒体互动教学,进步学生学习积极性。目前,大局部教员都采用“个人演讲”的授课方式,即教员单独站在讲台上进行相关内容的解说并用板书加以解释。这种授课方式的缺陷就是教员不断在进行个人讲解,而学生对教学内容没有完整了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改善这种形式,教员应该提早备课,下载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ppt等相关教学素材,以学生为中心,经过多媒体与学生进行上机互动,将单调的理论学问转化为生动的视频解说,进一步进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节约了教员的板书时间,还进一步进步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第四,将理论和理论相分离,进步教学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开展,中国曾经进入信息化时期,各种信息时时辰刻都在进行更新。而在实践计算机教学课程中,教员应该将最新学问参加到课堂教学中,增加理论学问的适用性。同时,教员还应该将理想生活中有关计算机学问的胜利案例进行分享和解说,进步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四、完毕语

随着各行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时增加,各学校应该积极创新,探究新的教学形式,培育合适社会请求的综合型计算机人才。在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变革的过程中,各学校应该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和总结,调整教学方案,应用多媒体教学,将理论学问和理论教学相分离,培育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步学生的理论和创新才能,促进计算机教学变革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瑞俊.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变革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变革措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5).

[2]谢海波.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变革讨论[j].电子制造,2014(13).

[3]文雄军.高校计算机教学变革与开展战略的讨论[j].电脑学问与技术,2014(22).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六

儿童《论语》阅读教学论文

作者/孙双金

适合年级

五、六年级。

教学意图

1.让经典走下圣坛,走向平民,走向儿童。

2.传播祖国传统经典文化,寻找民族文化之根。

3.用儿童的方式(教学情境,教学故事)教学经典。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之道

一、由近及远,推出孔子

1.你心中的偶像是谁?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一个中国人除了崇拜电影明星、球星之外,更要崇拜伟人,中国文化伟人,中国文化的鼻祖――孔子。

(1)出示孔子画像。

(2)出示:

孔子,万世师表。

孔子,百代儒宗的先师,万世景仰的圣人。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符号。孔庙,孔子学院。

3.从哪里了解孔子,学习孔子呢?《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交谈的语录。《论语》是中国的“圣经”。传说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二、创设情境学《论语》

(一)开学典礼

孔子从小就聪明好学,30岁就成了非常博学多才的人。很多人慕名从四面八方来向他求学。看到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孔子就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学校。

开学的那一天,“当当当”的钟声刚刚响过,四面八方来的弟子就都站在操场上静候孔子。身材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用宏亮的声音发表了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孔子讲完这三句话,用温和的目光扫视每一位弟子的脸庞。他看到有的弟子流露出会意的微笑,有的弟子微锁眉头,目光迷惘。(本站)孔子微微一笑,转身走下讲台,走向办公室。

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怎么理解这三句话呢?(出示)

1.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不理解的词吗?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底是“说”乎,还是“苦”乎?“学”是指学什么呢?

3.有了本事,人家不了解自己,“怀才不遇”是不是就该怨恨人家呢?

(追求快乐的人生,做一个快乐的君子!独学,快乐!交友,快乐!人不知,也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呀!)

(二)第一堂课:学习之道

当当当!钟声响起来了,学生们纷纷走进教室。孔子健步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学习之道。然后慢慢转过身来面向学生,说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的门下是来求学的。我今天上的第一课,就是讲‘学习之道’。我给你们5句话,这5句话中包含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看你们谁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1.出示: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你对哪一句话有感悟,就谈哪一句吧。

第一句:你有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体会吗?试举例说明。

第四句:请你举出“温故而知新”的例子。

第五句:你认为是“好古”好还是“好今”好呢?为什么?

3.总结“学习之道”。

“乐、思、择、问、温、求”是学习之道。

要快乐地学习,向一切的人学习,不耻下问,这是学习的态度;要学思结合、学问结合,这是学习的方法;要有温故知新、敏以求之、举一反三的本领,这是学习的能力。

归结到一点,要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快乐的体验,这才是真正会学习。这是孔子在学期第一课讲的真正的“学习之道”!

三、在《论语》歌中诵《论语》

播放《论语》歌,在快乐的歌声中齐诵《论语》。

第二课时:君子之道

一、君子风度

有人说:《论语》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教人学做君子。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我们就先从君子的风度讲起。

如果你是君子的话,别人是可以看出来的,因为君子有君子的风度。君子的风度是什么样呢?我们先从英雄的风度讲起。

话说曹操有一次接见外国使节,他担心自己的形象不好(因为曹操个子比较矮),为了给外国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他在自己的侍卫中选了一名美男子冒充自己,而自己则装扮成侍卫站在假曹操身边接见外国使节。

接见仪式结束后,曹操私下里请人打听外国使节对曹操的印象。那位使节说:“曹操长得确实漂亮,但缺少气度。那个站在曹操身边的侍卫个子虽然矮了一点,但却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了十分高兴,从此他再也不担心自己个子矮小了,因为英雄自有英雄的风度。英雄有英雄的风度,那君子的风度是什么呢?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禽问他的同学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度,总能听到这个国家君主执政的大事。难道是老师一心想当官,主动向人家打听的?还是人家主动告诉老师的呢?”子贡听了,不高兴地对子禽说:“亏你还是老师的学生呢,你怎么一点都不了解老师呢!老师是靠他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君子风度折服了各国的君主,君主们主动向老师请教治国之道啊!”子禽听了,恍然大悟:“啊,君子是有风度的,我要做君子,学习老师的风度!”

1.出示: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熟读体会。

二、君子有德

子禽问子贡:“我们怎么就能学到老师君子的风度呢?”子贡说:“君子,首先得有仁德。你还记得老师讲过的话吗?”

(出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

1.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哪里?

2.“君子坦荡荡,小人()。”后面应填什么?

3.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三、君子博学

(出示)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

2.今天的君子要博学哪些东西?为什么?

3.什么样的人就是“文质彬彬”呢?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四、君子重行

子禽高兴地说:“我知道怎样做君子了!君子要怀德,君子要博学。”子贡高兴地说:“你真好学!但君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老师常常告诫我们的‘君子重行’!君子,不能总是在嘴上夸夸其谈,而要看重他的行动。老师的名言是――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现代君子是“讷于言敏于行”还是“巧于言敏于行”呢?

五、总结,在歌声中诵读

1.君子有德、君子博学、君子重行,君子自有君子的风度。愿我们每个人都做一名当代的小君子。

2.在《论语》歌中齐诵“君子之道”。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我们从小就吟诵的句子。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期,我国有了“诸子百家”之说,一些在学业上颇有成就的人自成一家,到周边各国推崇自己信奉的志向或学说,吸引诸多的人跟随,从此便成了“诸子百家”。

而其中有一个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刻下了他的烙印,他就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贤士”。他与弟子所著的《论语》一书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后人又有将孔子的经历写成书,名为《孔子家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待人得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对大家有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去做了之后,若还有余力,再学习文献知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是说:对君子来说,吃饭不求全饱,居住不求全安,勤敏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犯了错就在原地改正,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一个人光学习文化知识是不行的。即使他满腹经纶,对待他人不友好,行为不和善,他也是不招人喜欢的。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愿?所以我们才要学习做人,学会做事。我们要怎样去做人呢?首先,我们要学会真诚待人。我们要把对自己好的每一个人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诚实的对待他们,没有怀疑,没有虚情假意。其次,我们要学会拒绝,学会真正看待周边的事物,认清事物的真伪,这样才能不至于没有立足之地。最后,我们要放宽心态,以一颗快乐心,平凡心去感受世界的温暖,这才是人生之真谛。

学会做人吧,那会给你带来好处;学习知识吧,它会使你做人的道理更近一步。希望《论语》会使你终生受益。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八

《论语》要点评析(人教版选修教学论文)

郑其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九

很小的时候,我就结识了书。那是布满彩图和拼音的世界。在书中,我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秘密:猿人是人类的祖先,恐龙十分高大可怕;遥远的年代人们钻木取火……原来世界这么奇妙!我觉得书让我一个小小的孩童变得好高大,仿佛举目望去,我就能轻易的发现北极的冰川,看到埃及的尼罗河畔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在修建金字塔,直到我爱不释手的合上书,脑海中还不断浮现出各种画面。我有一种甜蜜的感觉:读书真好。

渐渐地,我告别了娃娃书,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书变厚了,变深奥了。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证明了此书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论语》一直被那些以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士子们奉为经典。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处世之道。就是告诉我们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尤,寡悔。”让自己少很多怨尤,少很多后悔。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择友之道。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经常挑出我学习中的毛病。孔子的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如果不是她,我不可能学得像今天这样好。感谢你的诚实、正直、广见、博识,你是我的益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这位圣人的态度对我很有启发,只有一点一点的去思考才可以真正做好该做的事。

先贤圣哲的伟大也许就在于他们能以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人生至理。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十

第一段:引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论语》是孔子弟子们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被誉为“圣人之言”。在论语课中,我深入学习了其中的精髓,从而对孔子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论语课上的心得体会,探讨孔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之道德修养

孔子的思想中,道德修养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行为和道德的源泉。在论语课中,我听到了孔子关于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强调要主动改正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只有个人修养了,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第三段:孔子的思想之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中的巨擘,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甚至世界的教育事业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我上论语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才能,提倡以德育为先。他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知行合一,让他们真正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于实践。这个观点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的人。

第四段:孔子的思想之仁与爱

孔子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在论语中,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即对待他人要像待自己一样。他追求的是“仁爱”,这种爱指的不只是个人间的感情,而是体现在行为上的慈悲和善良。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对待他人时常常根据自身利益来选择。然而,孔子的仁爱观念告诉我们要坚持正义和公平,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只有通过仁爱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第五段:总结

通过论语课的学习,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道德修养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强调的仁爱观念,都对我们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教育从根本上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同时,只有通过仁爱和善良的行为,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总之,在论语课的学习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孔子的道德修养观念,教育理念以及他所提倡的仁爱观念,都对我们的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毫无疑问,论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十一

去年秋天,妈妈给我买了一盆菊花,经过我细心的照料,到今年秋天就开花了。

这盆菊花很美丽。花朵是金黄色的,非常鲜艳,花瓣一层层重叠着,像个毛茸茸的毽子。

它的叶子是墨绿色的,边沿有锯齿,样子好像一个小巴掌。它的花朵本来是向着阳光——也就是向窗外开的,我嫌看花时不得劲,就把花盆动了一下,让花朵向着屋里开。可是没过一个星期,它的茎却自已了一个弯,花朵又朝着阳光了。后来我又实验了好几次,结果都与第一次相同。我想:人是向往光明的,菊花也许和人一样,时时在追求光明吧。

菊花特别好活。有一次,我不小心碰掉了它的一个花枝,我很难过。妈妈对我说:“没有关系,你把这个花枝插盆里,过几个星期后,它就成为了一棵菊花了。”我按着妈妈说的,把那个花枝插入盆里,浇上水,过了半个月,那个花枝还真的活了。别人都说月季花生命力强,可我认为菊花的生命力才强呢。从这以后,我就有意识地这样插花枝,不到半年,一棵菊花就变成五六棵了。我的朋友想要菊花时,我就送给她们,让她们分享我的快乐。

我喜欢菊花,还因为它不怕风霜,在百花几乎全谢的深秋还傲然开放。牡丹花虽因娇艳而被称为“花中之王”,茉莉花虽以香浓而驰名,但它们只能在温暖的季节开放,还没有香到秋天就凋零了。菊花虽然美不如牡丹,香不如茉莉,可它经受得住严霜的考验,这一点是其它的花远远比不上的。因此,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诗人写诗赞扬过它的品格!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十二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探索,对课堂的具体流程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文字知识的传授,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给学生带来知识熏陶,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的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抒发自己的人文情怀,表达自己的感情。

1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教学依然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按照语文教学大纲进行千篇一律的教学,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更别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往往碍于面子,特别看重个人与个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成绩的比较,导致学生的作业增多,压力增大,心理出现种种问题,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短时间提高学生的成绩,可是就教育全局来看,不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语文教育现状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要积极的反思教学,开拓思路,重新燃起语文教学的热情。

2小学语文创新教学实践案例

2.1在画中学人教版低年级的教材,活泼生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和发展。如果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自身的内容,而是拓展内容。将学习变成有趣的事,给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平台。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想必我们语文的教学会大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这节课时,首先教师将本文中所涉及到的事物让学生先画出来,比如主角荷叶,然后是鱼、蜻蜓、青蛙、小水珠。然后可以在教师的阅读中,将鱼等事物与荷叶联系起来,感受文章的韵味。当然,如果在学习之前,请家长带领学生去实际生活中去看荷叶,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荷叶有个形象的感知,那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课下学生的体验,学生在脑海里会形成荷叶的整体形象,从而会发现夏天的美好,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达到了教学的最初目的。

2.2在情景中学在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在讲授《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时候,学生第一次学习到古诗。当然,学生对于古诗并不陌生,因为在幼儿园期间,学生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一些古诗,但是,绝大数学生只是囫囵吞枣,不懂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仅仅局限于会背的条件下。如果教师像往常一样,对古诗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反复阅读,解释相关字、词的含义,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懂得了古诗的整体意思,却感悟不到作者的内心感情,这无疑是教师教学上的失败。为了让学生有个很好的感悟,教师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笔者在网络找到一些思乡的视频,然后通过沙画的形式给表现出来,学生在结束观看的时候,笔者总结出这沙画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之情,古代人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呢?请看下面的视频并跟随朗诵《静夜思》。然后教师就讲解在表达方面,现代的沙画艺术是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创造了思乡的意境,而古诗短小精悍,则给读者意境上的构建,给读者刻画了李白当时的思想的情景。两者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笔者找了一些古人思乡的诗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尽管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在词汇量上可能会出现点困难。但是在字典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很快就熟练地朗读了相关的语句,这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的理解能力。

2.3在演中学小学生表现能力强,对于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高。在教学《丑小鸭》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仅仅是分角色朗读课文,表现平平。后来,由于家长的从旁协助,学生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后来,笔者向大家提议,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表达课文主要内容。有的小组表现特别好,能够大体上表演出了课文的内容。有的小组尽管有的学生记不住台词,但是最终还是坚持表演。学生通过表演能够展现鸭妈妈慈祥、丑小鸭的坚强、鸭哥哥、姐姐的盛气凌人。学生们的表演绘声绘色,从而表达了本文的主题思想,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

2.4在说中学语文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让课堂动起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动的积极发言。例如,在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量也丰富起来,教师应该让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要求每节课前十分钟里,按照学号的顺序,逐个上来演说。刚开始很多学生不懂得演说的形式,笔者鼓励学生多看《我是演说家》这样子的节目,可以谈谈自己的理想,可以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的事,可以讲讲先进科技的发展、可以讲讲对社会热点的评价。学生从刚开始的吞吞吐吐,到后来的娓娓道来,克服了困难,展示了自身的优点,提高了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

2.5在读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的重要。在对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要重视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让学生有线索地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要在黑板上给与一定的提示内容,让学生能够自读并理解课文:为什么在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在第二、三轮避三又赢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读了本节课有什么领悟?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了课文,既抓住了中心思想,又懂得田忌赢得比赛主要靠决策正确。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课的时候,教师同样采取了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比如围绕关键词“借”提问,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为什么?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这课的时候,教师以问题为线索,向学生提问:妈妈遇到什么情况了?爱迪生如何救妈妈的?结果怎么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潜移默化地将本文线索给学生梳理,学生通过梳理相关问题,读了文章,学生能够为小爱迪生的聪明和智慧赞叹,同时也看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肯动脑筋,善于观察生活,一定会有所收获。通过问题启发阅读,能够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方向。让学生真正的学会阅读,提升语文的素养。

参考文献:

[2]王丽梅,张立云,赵玲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3).

[3]纪国庆.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4]江阿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初探[j].华章,2010(1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十三

广东中山市古三小学 吴少群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其次,要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当中,能够综合利用视、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进行。使小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现学与教的互动。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多媒体教学恰如其分地填补了这一缺陷。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段用四个“有的”描写了四种不同种类鱼的特征。学生单凭想象,很难理解这段内容。我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了这四种鱼,教学时让这些鱼先后在屏幕中“游”来,让学生观察对照课文,由于直观形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并马上指出:“这是‘飞答鱼’。”“这是‘气鼓鱼’。”教师再也无须多费口舌了。

二、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访一访,认知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如《爬山虎的脚》一文,爬山虎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并不罕见,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利用它的脚一步步往上爬的,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有的课文内容跟历史、传说、名胜古迹等密切相关,学生难以理解 .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爷爷植树》等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去采访一些了解历史的老同志,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旅游,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历史背景,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往等能力。

2、演一演,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酸的和甜的》《称赞》等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动的情节,有个性的.对话。课上让学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它组合了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但使学生获得生理感官上的快乐和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教学《嫦娥奔月》,让学生想象嫦娥飞上月宫后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有些教师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学、去说,学生自己也习惯于被动地听、被动地学,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创造性。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中,对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实践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应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帮助和肯定,使他们在体验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例如《回声》这一课,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可能还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学完这么有趣的物理现象之后,让孩子们在空旷的房子了,车库里去喊一喊,体验体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回味无穷。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首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

都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校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学校建筑、环境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举行游戏、比赛、主题教育活动等,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写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这样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学会生存

论语的论文论语论文篇十四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02-2417:17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么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的作用。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就是知识面宽。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佑很多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这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是友便辟,友善柔,有变佞。

友便辟,就是专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好话挺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的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友善柔,就是两面派的人。当面很和善,让你把他当作好朋友,背后说你的好多的坏话。当你当面质问他的时候,还一口否认。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何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仁: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知(智):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这是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叫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真正的朋友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作为朋友能过做的最好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你朋友心底的不快。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应当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也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会让大家觉得彼此心里还存有隔膜。话题既然已经到这里了,你干嘛不说呢?是自我保护?还是故作矜持?还是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好。

第三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我们今天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这个“瞽”字说得很严厉,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其实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是你给朋友营造的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氛,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给朋友建议或者忠告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好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

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55092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