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8 15:34:39
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4篇)
时间:2022-12-18 15:34:39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篇一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 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师:通过→←精彩的片段欣赏以及我的讲述,我想大家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心理,那么还等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和纸开始写一写吧。字数一百字左右。

生开始了写作。

通过刚才的欣赏和品读,学生们似乎已找到了写作的灵感,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习作。看着他们静静地写着,听着纸上传来“沙沙”的声响,想象着笔尖流淌着欢快的文字,我的心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感到这节课已达到了一些效果。

师:下面把你写的片段在四人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生13:我所写的是一位学生初见老师,表现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初见老师,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另一只手使劲儿擦着裤边,眼睛一直往地下瞅,不敢抬头看着老师。

我在这里运用得动词有“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表现了他紧张的心理和怯懦的性格。

师:在听完这位同学的动作描写,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生14:我觉得马俊的动词运用得非常准确,“折来折去”“使劲擦”“瞅”这些动词可以准确地表现他此时那种紧张不安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

生15:我写的是交警叔叔勇救小孩的动作,表现他对小朋友的关心。

走在区政府的大道上,能看见一个个挺立在马路中央警牌下指挥的交通警察,他们用自己的手势在指挥交通,为这个社会做奉献。不一会儿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带领着一群调皮的小朋友过马路,交警叔叔立马跑上前去,拉着小朋友的手过了马路。

这里用得动词有“跑”“拉”“指挥”表现了交警叔叔对小朋友的关心。

生16:我认为周瑶所用的这三个动词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对小朋友的关心。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读评,说明了同学们在写动作片段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再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的作文再做修改。

生15:我把刚才的动作描写,做了修改:

看到马路中央的小朋友,交警叔叔一个箭步冲上去,抱起男孩,身体向后一挪,倒在地上。用“箭步冲上去”“抱”“挪”“倒”这几个动作充分表现了交警叔叔行动敏捷,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

生17:我写的是一个学生不会做题的着急心理。

我回头看看同学,他们都在眼睁睁地盯着我,我急得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粉笔有折断了。这里我以前是“我急得抓耳挠腮”改为“心急如焚”,这一段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不会做题的那种着急心理。

生18:我觉得于文欣同学改正之后的动作描写更能体现我着急的性格。

师:同学们,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动作描写有时也和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于文欣同学的描写片段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学习心得呢?

生19:我重温了很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片段。例如:写猪八戒的,写鲁达的,写老人的。

生20:我学到了借助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性格。

生21:我还学到了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了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生22:我学会了文章写作抓住了关键词语,会使其增色不少。

生23:我还学到了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时,可以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作文当中,能运用这一写法。

1、在本节课中,注重将教材、名著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范例。萨特说:“阅读是一种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可以感受语言、领悟内容、体验情感、积累素材。我们的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做到了读者和作者间的“心灵对话”。通过反复品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动作描写片段,使学生领悟“爬”、“蹲”、“移动”、“探”等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我”紧张的心理和胆小的性格,并且让学生走出课堂,扩大视野,通过对名著的精彩动作片段的欣赏,更好地感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鲁达的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踏”、“扑”的典型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修改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文章一般来说是越改越好,贾岛的“推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有口皆碑的例子。本节课注重将修改与写作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边读边改,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反复地修改中,领悟:准确地运用动作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周瑶和于文欣同学经过修改后的动作描写,更好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敞开心扉,写出心声。

3、当然,这节课也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在欣赏完人物动作描写之后,应该引导学生去反思、探索动作描写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也应该做好适当地点拨和指导。

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篇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呢?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同学们看书看的真仔细!老师要再考考大家,知道的举手发言,好不好?

生:好!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生:儿子在有困难的时候。

生:儿子在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说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我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如何?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象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

生:(小声议)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让它更具体,好不好?

生:57年前的7月,费城,天气很闷热,我与小朋友们想爬到山上凉快,可是,由于我的身体比较瘦弱,胆子也比较小,当我爬到半山腰的时候,他们却已经到了山顶,并且准备回家了。后来他们把我留在了那里。当我一个人在恐惧与哭泣的时候,父亲来了,他要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终于脱险。

师:他说的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同学可能不会这样熟练地说出。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

师:同学们,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在文中什么地方,请你们找出来。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里是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脱险的全过程。

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听我说很好,以为这就是标准答案了,于是不再举手了。)

师:我说很好,并没有说他说的就是标准答案啊!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就行!

生: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我想。

师:你为什么将后面的那段没有要呢?

生:因为我觉得最后一段是写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的事,不能要。

师:有道理!老师问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想。

师:你为什么没有要前面的呢?

生:我觉得前面的那段是父亲来与我的谈话,还没有涉及到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很好!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就要这样!请继续!

生:从听我说吧。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请说理由。

生:我觉得走一步,再走一步,一直到脱险才对!

师:刚才同学们给了四个答案。请大家认真朗读这些内容,同桌的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答案。

生:(讨论异常激烈。)

生:如果回答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段落,那就应该是从听我说吧。我想。这里是父亲指导我走,以及我如何走的。如果说是脱险的话,那就应该是从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师:同学们就要这样读书,就要这样去分析,很好!下面我们看这几段中,哪里是走一步的内容?哪里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生:从听我说吧。我顿时有了信心。是父亲指导我走一步,我也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面的是再走一步的内容。

师:哪一部分用的笔墨多呢?为什么?

生:走一步用的笔墨多,因为万事开头难!

师:很好!当我迈出了第一步后,我开始有信心,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朗读,认真地读出那种心态与语气。

生读。

师: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间的故事?

生:发生在57年前的故事。

师:事隔57年了,我还记得,那么这件事一定在当时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在后来也对我的生活有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最后一段也就是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哪句话体现出来了?

生: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是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就是这句。那么我们题目的含义如何去理解呢?

生:也是这句。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篇三

1、通过默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紧扣人物心理状态的解析,通过探究式学习程序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程序:探究性质疑──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得出相关结论获得知识

(评述:理解本文人物心理状态,既是解读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又是设计本文探究式学习程序的内容线索,可谓“一石二鸟”。)

师: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群小鱼放在水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了进攻,它失败了,但它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档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们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同学们,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生:它告诉我到了最后一刻也不能放弃努力,否则会丧失生存的机会。

生: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机会只会降临到那些时刻准备挑战困难的人身上。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往往存在于最后的拼搏努力之中。

师:上面几位同学的说法有不同,但都理解了当失败和挫折接踵而至时,不要轻易放弃不懈努力,否则难以求生存或取得事业的成功这个道理。鳄鱼放弃最后的努力,便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这是一个失败的事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一个成功的事例。

(评述:“鳄鱼的故事”的导语,新颖而生动。这个失败的事例,能自然而然地导引出正面的结论,教训,与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导语贴切、形象,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主旨。)

师:先请大家快速默看课文,以每分钟500字的速度在4分钟内看完,同时,依据记叙的要素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的梗概。方法是同桌的同学,互相进述,相互纠正补充。

(生认真默读课文,相互进述,纠正、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师:讲述故事我们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记叙要素,先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起因;第二步讲述脱险的经历。谁先来说明第一步几个问题?

生: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地点,费城;人物,我和五个孩子、父亲;

师:说得很扼要。谁来说“我”脱险的经历?

生:“我”是一个体弱、胆怯的孩子,犹豫片刻后,自尊心使“我”决定去冒险爬一次悬崖。往上爬,“我”落在了最后,颤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终于到了石架上,“我”再也不敢往前移动了。小男孩都走了,天也黑下来,恐惧使“我”陷入险境之中。父亲来了,他先安慰我,然后指导“我”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小习翼翼地伸出左脚。“第一步”的成功使我顿时有了信心,接着的第二步使“我”信心大增,使我变得勇敢自信起来:“我能办到的。”最终,我脱险了。

师:讲得非常好。过程很简洁,突出了在父亲的鼓励、指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脱险。谁能再把这个故事分成三个阶段,用最少的文字概括出来。我说第一个阶段:冒险。请同学们完整地概括。

生:冒险──陷险──脱险。

师:好极了。从表达方式上来说,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议论,。大家浏览一下课文,哪些段是议论?

生:最后一段。

师:议论什么?

生:阐明人生的哲理。

师:你们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生:变大困难为小困难。

生:着眼于眼前最初的一步。

生:坚持走好每一步。

师:把上面同学的发言概括一下,就是本文的主旨。

(评析: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是重要环节。不注重整体感知,阅读理解容易产生片面性。在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故事的梗概,意在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综合概括的能力。)

师:通过默看课文,复述故事,我们已整体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究这篇课文。

我们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

生:自主阅读,提出问题。

师:这篇课文涉及哪些人物?

生(齐):“我”、“杰利”、“我”父亲以及另外四个小男孩。

师:为了使大家有一个共同探究的话题,我们要找出一个能帮肋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值得探索的中心问题。在冒险、陷险、脱险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物各有不同的表现,他们不同的表现,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就把文章中人物不同表现所具有的心理状态,作为我们共同研讨的中心问题。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深入地提出问题,我们把人物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由第1~4小组研究。第二部分是父亲、杰利、四个小伙伴由5~8小组研究。要求找出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人物心理状态,并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例如“我”明知自己体弱、胆怯仍要去爬悬崖,这说明“我”当时是一什么心理状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写在一张纸条上,一个问题一张纸条,参加小组讨论。请各小组长主持学习和讨论,分人物筛选出有探索研究的问题。将提问纸条,按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贴在各组的题板上。小组长都听明白了吗?有问题的请举手。没有,请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探究学习的第一步。

(生认真阅读,写出问题,相互交流,展开讨论,筛选问题。把取得共识的问题贴在题板上。)

师:请第1~4小组将所有针对“我”提出的问题的题板交上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1、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还是要去爬山呢?

2、文章是怎样表现“我”孤独无助,极度恐惧的?

3、文章是怎样描写“我”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小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

4、从小悬崖下来后“我”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师:请5~8小组将“杰利”、“其余的小伙伴”、“父亲”的题板交上来,我们大家来疏理,选择值得研讨的问题。

(用投影仪展示,引导、分析、比较、确定问题)

1、其余四个小伙伴丢下“我”,并嘲笑“我”,表现了他们什么心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杰利丢下“我”走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3、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我”下来,他不怕“我”失足摔死吗?(设想一下“父亲”的内心想的是什么?)

4、文章是怎样描写父亲充满智慧的引导的?

(评述:探索式学习的第一步是质疑提问。值得肯定的是:⑴

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找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相关问题;⑵

全员参与、全员思考。每人都要写纸条提问,在个人探索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通过分析比较筛选出最佳问题,质疑落到了实处;⑶

起了引导学生深入细致阅读课文作用,与前面的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相辅相承。集中探索某些问题,这是聚敛式的思维训练;有的文章还可以进行发散性、求异性思维训练。)

师:我们要探究的问题一共有8个。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探究性学习的第二个步骤是什么?

生:借助资料、信息,合作释疑。

师:老师编选了一些相关资料,印发给同学们,人手一份。老师还在资料室借了一些教学辅导资料,放在每个大组,每个同学自己买的教学辅导书也请放在桌上,大家可以交换阅读。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内笔记本,把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逐题写在“笔记本”上必须写得简明扼要。写完后,小组进行讨论,相互纠偏,完善答案。

(评述:探究性式学习,是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学生自行寻求答案,必须“铺路搭桥”,相关的教学辅导资料就是“路”和“桥”。学生在“教参”中并不能直接找到问题的答案,必须分析、理解、概括,这是有效的思维训练,要求每个学生逐题写,这是全员性的训练,可以把探索再次落到实处。)

师:现在,每个同学都有了初步的结论,小组讨论后,对问题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下面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第三步:明确相关的结论。

我们先来评价一下“四个小伙伴”的行为。

生:他们把“我”丢下不管,还无情地嘲笑。我觉得他们的做法不对。

生:那几个小男孩是为了锻炼“我”才把“我”丢下的。他们的嘲笑其实是激将法。

生:我觉得你说得不对,如果是锻炼朋友,他们登上了崖顶就会等待。他们不但没有等待还嘲笑说:“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这种嘲笑丝毫没有同情心,谈不上是激将法。

师:四个小伙伴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大家应该想到他们都是幼稚的孩童,他们的思想行为往往不能预计后果,主观上并没有恶意。作者这样写,有生活的真实性。大家说在写作的表现上还有什么作用?

生:衬托“我”的软弱和恐惧。

师: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杰利离开时的心理。

生:我觉得杰利走时的心理是矛盾的:相信好朋友能跟着走上来,所以“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又担心朋友会出事。所以文章说:“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不放心与上文的“最好的朋友”相呼应)他走了之后还是牵挂着“我”,总不见“我”回家就把“我”父亲带来了,这说明杰利是个重友情的孩子。

师:“我”是文中的主人公,我们来研究一下他的行动和心理。我一直有病,也记得母亲的训诫,为什么却要去冒险爬悬崖?

生:是好朋友杰利的呼唤“别做胆小鬼”,刺激了“我”,自尊心和小孩子的好胜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师:文章是如何描写“我”爬崖的艰难?

生: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咚咚直跳”。

师: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我”陷境时恐惧的心理?

生:搭在石架上,心惊肉跳;看伙伴爬悬崖,几乎晕倒。

师:从“心惊肉跳”到“几乎晕倒”表现出“我”恐惧加深。还从哪些方面表现“我”的恐惧?

生:以伙伴们的“哈哈大笑”衬托“我”的软弱和恐惧。

师:说得好。还有什么地方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生:读课文:“时间一分一秒……不能动弹。”

师:这是──

生:以环境描写衬托“我”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生:这些描写渲染了气氛,可以与下文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形成对比。

师:还有吗?

生:衬托父亲教导的方法充满智慧。

师:说得好极了。现在我们来研究“父亲”。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他为什么不自己上去救护孩子呢?父亲想的是什么呢?

生:因为父亲想让“我”自己下来,经受一次磨炼,增长勇气和经验。

生:其实父亲不是不担心“我”的安危,他知道,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想让“我”在自己下来的过程中学会面对困难,增长勇气和经验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我”以后才能面对人生中的种种风雨。

生:父亲的做法让我想起了鹰妈妈教小鹰学飞。鹰妈妈将小鹰从高处推下去,当小鹰重重摔在地上时,鹰妈妈也很心疼,但鹰妈妈为了小鹰将来能翱翔于天空,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将它推下去,直至小鹰能飞起来为止。

师:这个事例很能帮助我们理解父亲做法的高明。那么,父亲是怎样鼓励指导“我”在极度恐慌之下独自走下悬崖呢?

生:他到来之后就安慰“我”说:“孩子下来吧,晚饭做好了。”话语充满温馨之情,同时暗示:你一定能下来!

师:大家说说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走下悬崖的?

生:他告诉“我”“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他指导“我”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使“我”有了信心,然后再指导“我”走下一步。父亲教给“我”这个方法,让“我”勇敢地走下了悬崖。

师:还有关于“我”的两个问题,请大家回答。

第一个问题:“我”在父亲的鼓励指导下,探石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引用课文概述)。

生:走出第一步,有了信心,再走一步,信心大增,最后有巨大的成就感。

师: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生:我克服了胆怯,独自走下了悬崖,所以很有成就感。

生:“我”在那座小山上做到了“我”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所以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师:回到课文的标题,最后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个故事的哲理意义。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师: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接下来请同学们从书本走向现实,重新面对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我的成绩很不理想,排在班上40多名。家里人对我的期望很高,要我在班上进入优秀的行列。之前,我觉得很难、很难,一点信心也没有,但今天我知道了我可以分步走,一步一步的前进,只要我努力,我想这不难办到。

生:我从农村来,方言很重,平时一说话大伙就笑我,我很自卑越来越不敢开口。今后我想我会克服自卑心理,多听广播,多与同学交流,多向老师请教,一步一步练好普通话,请大家帮助我。

(掌声)

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要

面对越来越多的困难,不要胆怯,不要害怕,成功并不是遥不可及,老师为你们铺好了台阶,希望你们一步一个台阶,一直走下去,直到成功的顶端。

(评述:这个阶段是学生凭借教学辅导资料,带着共同探讨的问题,独立寻找答案的展示活动。它既可以检测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又可以在交流中修正补充。限于篇幅,经过筛选的答案,可以说是高水平的,这是借助教学辅导材料的结果。这与教师把教学资料的结论讲给学生听,教学效果有质的不同,这个展示活动中教师紧扣了教材,把问题落实到了课文之中,使文章主旨变得有血有肉。不但知道写了什么,还进一步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写;再者,突出了重点(“我”的行为和心理描写,父亲的鼓励和指导)重点中又重其所重(心里变化过程),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了文章哲理意义;末尾,教师几笔简笔画,是匠心的设计,把文章的哲理,形象地嵌入学生的脑海。)

这是一篇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变教师满堂的讲解分析,为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文学资料,独立寻求答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重视文章的整个感知,完成了掌握故事的情节、过程、文章的主旨、文章的基本结构的任务。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原理,教师设计了探究式的教程:提问──析问──答问。提问:有一个导入主旨的中心问题,以人物的行为和心态为导学线索,有效地进行了聚敛性的思维训练;析问:善于铺路搭桥,训练了学生借助资料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答问:并不是以解答预定的7个问题为目标而是借助问题回归课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真正领悟文章的哲理意义。在教法上,教师能紧扣文章主旨,突出教学重点,导学上方向明确,层层铺垫,等程序清晰。

聚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本节课教师过于拘泥于前者,忽视了后者。如果能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有更大的收效。

七年级上册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笔记篇四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让学生对人生的大话题有所感悟。我设计的这节课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我采用“激情导入──朗读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下面是本节课的教学实录。

师: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共同合作一节课,希望在接下来的四十分钟里,能让老师看到同学们最专注的眼神,听到同学们最独道的见解,感受到同学们最真诚的微笑!好,上课!

(反思: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很有必要,既能拉近师生距离,又能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风格有一定感知。我是个干净利落的人,所以课前交流简短有力,又充满期待。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进而想要在课堂上好好展示自己。)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的经济陷入困境;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为大家推荐一篇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读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生静听,共鸣。)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

生:《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反思:导语既要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又要彰显语文教师的素质,还要能抓住学生的心。我就从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来找他们容易遇到的困难,尽量深入学生内心,触及其灵魂,引起共鸣。)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大声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尤其是读书声音特别洪亮,让我很受感染。读完课文,你能说出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思考,纷纷举手。)

师:你的手举这么高,请你回答。

一生:写“我”一次和好朋友一起去爬悬崖,我被困在悬崖上下不来,小朋友们都走了,只剩下我,我很害怕。后来爸爸帮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

师:你说得真好。又完整,语言组织得又有条理。那同学们能复述故事吗?

生:能。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已非常好了。那同学们知道复述故事应该注意什么吗?

生:说不上来。

师:(提醒)知道记叙的六要素吗?

生:不知道。

师:(提示)复述事情时,除了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关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看同学们很迷茫)大家是不是不熟悉,那我们记到书上好吗?

生:好!

(生赶紧批注)

师: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复述故事就是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生边写边读边记。)

(反思:课本只是例子,要通过例子教给学习语文的方法才是根本。当学生不知道复述方法时,我及时告诉他们抓住记叙要素;学生不知道记叙要素时,我就赶紧让他们记下来。记下来之后,应该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复述一次,这一点在课堂上没有落实,有点遗憾。)

师:文章写了我的一次冒险和脱险的经历。特别是冒险部分写得很精彩,值得我们品析玩味。请同学们找出写冒险经历的内容。

生:16~22段。

(生很快就找到了。)

师:请大家自由读16到22段,看看文中是如何刻画“我”的?

(生大声读,思考。)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边读边划,这种方法太好了。文中是如何刻画“我”的?

一生:通过动作描写刻画的。

师:你能读出用动作描写的句子吗?并找出动词。

一生:读“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用到的动词是“伸、探、踩”。

师:你读得很好,动词找得也很准确。那老师把“探”换成“踩”可以吗?

生:不能换。

一生:“探”那块岩石,可以看出当时我非常害怕。

一生:前面有“小心翼翼地”,用“探”与它照应,很准确。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读得时候,哪些词语需要重读?自己读读试试。

(生大声读。)

一生:“伸、探、踩”要重读。

师:你读读试试?

该生:很认真得读。

师:重音读得很明显。除了这三个动词外,还有哪些词语需要重读?

生:“小心翼翼”

师:再读读试试。

(生认真读。)

师:文中还用到哪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刻画“我”?

生:语言描写。

师:谁来读读?

一生:“我不下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师:你读得太好了。不仅把“我”当时害怕的样子读出来了,甚至都要哭出来了,多么投入!都读读试试。

(生很用心地读。)

师:文中还有对“我”的语言描写,我们再找找。

生:很快就找到了。认真读“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师:“看见了。”虽然我已没有刚才害怕,但并没有完全克服恐惧的心理,还要读出稍微的恐惧。再读一读。

生:又读一遍。

师:文中还有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师:边引导边板书。让我们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

生:同桌三人分角色读。

师:哪一组愿意起来展示?

师:大家积极性这么高,你们三个都举手了,就你们来读。

(一小组很认真地读。)

师:她们读得怎么样?谁能评价一下?

一生:她们读得很有感情。

一生:她们读得很投入。

一生:她们读得有多字、掉字的问题。

师:你们评价得很实在。

师:还有哪一组愿意读?

(生纷纷举手。)

师:就你们这一组吧。

(另一组更投入地读。)

(反思:学生品读得已非常精彩,应该在高潮中赶紧过渡到下一环节,我却让学生又分角色读了三遍。读是必要的,但读三遍确实比较多。浪费了很多时间,让下面的环节显得很仓促。)

师:从脱险经历中你受到什么启发?用文中的话怎么说?

生: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我们齐读一遍。

(引导学生理解。)

(生理解,背会。)

师: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生思考。)

师:你的手举得真快!那就请你先说。

一生:以前我不喜欢上语文课,上课不想听讲,老师老让我站在外边。我不知该怎么办?

师:看来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老师帮你想个办法,合适的时候你可以和你的语文老师沟通一下,相信老师会理解你的。

一生:星期天作业特别多,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写完。后来我就把作业分成一小部分 ,一小部分,慢慢完成。

师:你的做法非常好。回去我一定要把你的好方法教给我的学生,并告诉他们是你的专利。

(生大笑。)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是谈学校的事情,大家可以走出学校,谈谈在其他方面遇到的困难。

一生: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看到满树的大枣,真是想吃。可是枣树太高,怎么也吃不到。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找来一根长棍子 ,一个人使劲打,其他人都在下面捡。

师:看来什么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反思:体验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再认识,再提高。学生说得不够深入,因时间比较紧,我也没有再耐心细致的加以引导,草草结束。有点虎头蛇尾,很不完美。)

师:一个人在人生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艰难险阻都会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要在四十分钟内备好一节几年都没再教过的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抽课之后,很快让自己镇定下来,开始理思路。这一单元都是关于人生的话题,让学生从事件中受到启发,这是必须的。记叙文写人记事一定要清楚、明白,生动、吸引人,学点写人的技巧,也是必要的。走出文本,联系生活,自己能获得感悟,正是本课的延伸,也要完成。于是,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以下三点:

整体感知,读出故事,尝试复述。

研读赏析,获得感悟,学点写人技巧。

体验反思,学为己用。

教学重难点是目标2。

上完这节课,总体感觉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特别高,有些学生生怕老师看不见他,就着急地站起来,把手伸得很高很高。还有一个学生发言说,以前不喜欢语文课,没想到今天的语文课这么有意思。

我认为这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1、整节课能始终面带微笑:

微笑足以征服人心。我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可以传染给学生的,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且再把他们的微笑传递给我的。这样,师生就通过微笑互相信赖,而信赖往往会创造出最美好的境界。这种境界我在这节课上感受到了。

2、评价语言适时、得体,恰到好处:

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读书很认真,尤其是读书声音特别洪亮,让我很受感染。研读赏析时,一生边读边批划,我就赶紧告诉学生,我发现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边读边划,这种方法太好了。刚说完,我就看见方才手里没拿笔的学生赶快拿起了笔。我想鼓励一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起来发言,我说,虽然这位同学还没举手,但我从她的眼神中读出她早已成竹在胸,她的发言一定会很精彩!就是这样一次次的鼓励、赏识,让孩子们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精神上的鼓励超越一切物质方面的刺激。

3、研读赏析扎实、有效: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要精心打造,让它成为亮点。我让学生找出对人物的几种描写方法后,动作描写就让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品动词,如:把“探”换成“踩”,行吗?语言描写就让学生揣摩说话时的语气,不断深入指导朗读。学生由不会读到会读到读得精彩,掀起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合作的快乐。

1、课堂调控能力、教学机智都需继续加强:

脱险部分的研读赏析是重点,且比较扎实、有效,可以说是打造了一个亮点。该往下推进时,我想让学生再分角色读课文,先让就近的三个人分角色朗读,再叫起一组起来分角色读,简单评价之后又叫了一组起来读。在本已到位的环节上我又浪费了很多时间,做了近乎于无效的劳动。影响了本节课的正常推进。

2、体验反思环节推进太快,且没能扣住本节课的重点延伸:

学生在谈自己遇到的困难及如何克服时,都是三言两语,浅尝辄止,教师却没能及时引导。课后想想,学什么拓展什么,我应该引导学生用写人记事的写作技巧,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刻画人物,叙述所遇到的困难,最后用一句话点出获得的启示。当时是赶时间,只考虑课堂气氛应该活跃些,却没在意自己已偏离语文教学的轨道,向思想品德课靠近了。

幸亏有了这次“名师选拔”现场作课,是它让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更加严谨认真,不断锤炼提升。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方面多下功夫,彰显实力,展示魅力,争取离名师近点,再近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5462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