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 伯牙绝弦说课稿(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16:09:02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 伯牙绝弦说课稿(优质9篇)
时间:2023-10-30 16:09:02     小编:雨中梧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在写作时如何展开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表达感受的方法。

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高山流水》的乐曲、歌曲《朋友》和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一)古文引路,焕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课前,我播放了歌曲《朋友》,然后用高适和王勃关于赞颂朋友情谊的诗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导入课题,学生在愉悦的歌声和充满情谊的古诗中被吸引进了课堂。

(二)初读感知,读懂文意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方式有所区别,学生读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并设计了教师配乐范读这一环节,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我遵循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准则。上课伊始,我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把读懂的和不懂的都提出来。接着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中去品读,去体味,去发现。学生读完一次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章的感受,以及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懂的?我根据文言文的文本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当中,我用课件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读好)并引导学生回忆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然后课件出示,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三)解读文本,深悟知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兮若。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作业的设计我采用自主选择的形式,设计了作业超市,目的是巩固拓展本课内容。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了学习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 对 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 (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 鼓琴觅 子期

(心死) 知 音 (人死)

绝弦悼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文章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学习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在上课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对其进行介绍,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课的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导性,为接下来学习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首先会进行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标注好朗读技巧,再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翻译的字词。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品读文言文,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特点,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问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

首先,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个人资料,并意识到二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悬殊的。

接着,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两个主人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找到“知音”一词,这里,我会顺势带领学生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人地位悬殊,却能够成为知音呢?请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去分析原因,学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将带领学生齐读描写子期死后的句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找到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会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培养了学生对重要词句的赏析能力,在交流讨论中共同学习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更体现了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在本环节,我将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带领学生尝试着扮演伯牙这一人物,从而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以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因此,我将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又达到了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了“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教学效果。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书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将本节课的重点展示如下,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考官批评指正。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今天,借我们学科组五环跟进之机,白树常老师和赵玉玲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这两位老师风格不同,白老师沉稳老练,属于内热型,赵老师生动活泼,属于外热型。他们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引导深入浅出,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课堂上异彩纷呈。

1、对文本解读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情随着语调的变化而变化,或激昂,或低沉,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渐入佳境。

2、凸显了语用教学。学习了新词新语法等,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运用。比如“善”字教学,引导学生说喜欢唱歌的叫“善歌”,喜欢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导生练习说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杨柳”等。

3、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动静搭配。课堂上,有自学,有互动,有写话,有朗读,这种有动有静的节奏感很强,效果也很好。

1、层次性体现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这种层次性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比如在善鼓善听的句子中,先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练习表达,补充资料,体会知音难觅,再次感受相聚的欢乐,再去读,就有了提升。

2、语文味道浓烈。赵老师引导学生抓汉字特点,体会语言之美,感受艺术之美,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琴”字处理,抓字形特点去理解绝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导时,也是从字形特点出发,张大嘴巴,美极了,妙计了。这些话说的合情合理,毫不矫揉造作,很自然得体。

3、整堂课淡化讲解,突出朗读,课堂上始终洋溢着朗朗的读书声。

两位老师共同的问题是“兮”字的朗读,这就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去读了。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文章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学习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在上课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对其进行介绍,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课的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导性,为接下来学习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首先会进行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标注好朗读技巧,再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翻译的字词。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品读文言文,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特点,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问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

首先,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个人资料,并意识到二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悬殊的。

接着,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两个主人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找到“知音”一词,这里,我会顺势带领学生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人地位悬殊,却能够成为知音呢?请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去分析原因,学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将带领学生齐读描写子期死后的句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找到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会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培养了学生对重要词句的赏析能力,在交流讨论中共同学习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更体现了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在本环节,我将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带领学生尝试着扮演伯牙这一人物,从而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以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因此,我将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又达到了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了“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教学效果。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书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将本节课的重点展示如下,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考官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标准,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

文言文,时空跨越较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语言障碍,理解障碍。

知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法:运用“对比”法、“联想”法和“资源整合”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法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一、反复诵读,感触知音之义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刚才聆听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绝弦》而改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伯牙绝弦》去打开这扇艺术大门,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词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指导,并有针对性地范读。

2、读懂意思。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疑问:什么是绝弦?“志”、“兮”以及四个“善”字等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注释借用工具书、插图试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义。

3、读出韵味。

文言文的吟诵,不仅要读通顺、读流利,还要读出文言特有的节奏、韵味。

(1)指导停顿。学生自由读文,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画出停顿并练读。再指名试读,教师具体范读指导。

(2)指导读语气助词。“善哉”、“兮”等词在文中没有实指表赞叹,教师指导读出赞叹语气。

此举设计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点,通过逐层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发挥语言的音韵美,让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音韵,让声音回在空中,韵味深入心中。

二、展开想象,感遇知音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文言文语言简洁、精炼,正好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消除学生的理解障碍,促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丰富表象,并在表达中发展语言,我围绕文本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1、换位性想象——感两“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我让学生从“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从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弹奏艺术;让学生从“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从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赞叹与常人赞美的迵异;让学生从此时两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悦。师生一起想象:连绵起伏的巍巍群山,缓缓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种深层理解,真诚的赞叹。音画合一,伯牙醉于艺术,感于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绝弹,子期迷于伯牙。

2、借用式想象——解“念”“得”。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间的默契,我引导学生进行“借用式”的拓展和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师生分角色想象读。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生接读: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读: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读: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后让学生排比式地连读,领悟文本内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赞之。

3、联想型想象——悟“知音”。

为了让学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内涵,实现从音乐知音到生活知音、心灵之音的提升,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

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终于相遇了,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他们一起探讨音乐”“他们一起饮酒作诗”“他们一起上山砍柴”“他们一起说古论今”……真可谓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导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们联想平时生活中当自己的行为、语言得到别人赞同和认可时内心的愉悦从而体会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欢乐。

三、对比解读,感失知音之痛

为了让学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我采用对比解读的方法通过画面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及语感的对比,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拨动学生的心弦。

1、画面的对比:展示伯牙与子期相遇时形影不离,鼓琴、赏景等愉悦画面后出示伯牙形只影单孤独寂寞的场景。

2、音乐的对比:同时把相遇时的欢快乐曲换上悲伤的乐曲。

3、语感的对比:

(1)在欢快的乐曲中,愉悦的画面烘托下,教师激情讲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无数次忍不住在心里发出呼唤的知音终于找到了,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心里是道不尽的欢乐说不完的喜悦,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时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也终于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时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没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没有人说,生接读:“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没有人说,生接读:“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他觉得,乐曲弹得再好,也没人能理解,弹琴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他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通过体会善鼓与善听时愉悦心情从而读出破琴绝弦时的悲怆。

(2)引导理解: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文本中悄无声息地走一个来回,通过不同层面的对比,随同伯牙一起见证了由极度喜悦到极度悲痛的心路历程,从而明绝弦之理。)

四、整合资源,感悟知音之妙

1、课文延伸。

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描写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导学生诵读。

2、学生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3、教师推荐。

教师向学生推荐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题诗后(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设计我旨在通过资源整合,让学生体会由知音衍生的音乐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从而感受我国经典的无穷魅力。

五、熟读成诵,感怀知音于心

古诗文不但要立意,还要让学生化言。把文字内化成语言,把语言运用到生活中,铭记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学生熟读成诵典存经典这一环节。

1、积累名言名句。

学生自由诵读并积累有关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2、运用名言名句。

学生自选以上名言、名句写几句话。

3、仿写名言。

模仿以上名言形式仿写一句名言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至此,整节课将在古典诗文的浸润中落幕,回顾整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以下三点原则来建构。

(一)读为串珠线

读是打开语言文字这个神秘宝盒的金钥匙,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深入的读拨动学生心弦。初读理解、读中联想、对比解读、激情诵读让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经典,聆听了这声叹息,见证了这种寻求,从而向往这份美好。

(二)知音为文本链

“知音”是隐藏在文本中的一条暗线,教学时我抓住关键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教学。通过感知音之本义,解知音之内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学生获得语言的感悟和对文意的逐层认识提升。

(三)琴为情感带

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对于伯牙来说,琴,原来只是他另外一个自己,整节课我围绕绝弦展开教学。课始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绝弦本意,课中探寻为何绝弦,课末深化绝弦内涵。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一开课,教师出示词语“秋意浓浓”,并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并巧妙的给课文接下来的学习环节做好铺垫。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堂课从开始到最后都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大声朗读,争取读流利”、接着继续接触课文“找出停顿,读出节奏”将文言文的陌生和晦涩化解、到“再将文章读一遍,借助注释,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和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读”,以及在“善哉”处的对读使理解水到渠成,最后的课外拓展“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下的词”的配乐读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知音难觅等。每一次朗读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提高。教师意在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整节课,教师引着学生静下心来,在这短短的77个字中品读、想象、感悟。让学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善哉”;查找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在此处对“善鼓琴”“善听”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个性化得到体现,由而使“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教师在教学中,为升华“知音难觅”以及伯牙珍惜“知音”的情感,在教学末尾进行了拓展。教师饱含热情地介绍了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相知的始末,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相识的难得,以及更深刻地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再在结尾处引出的伯牙祭奠钟子期的词“忆昔去年春, 江边鲁会君。……”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难舍知音”的感情再不能抑制。

整堂课,林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伯牙绝弦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文章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学习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在上课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并对其进行介绍,引出曲子背后的感人故事,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出本课的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导性,为接下来学习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首先会进行示范朗读,提醒学生标注好朗读技巧,再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翻译的字词。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从而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品读文言文,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特点,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问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

首先,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为两位主人公制作一张名片。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个人资料,并意识到二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悬殊的。

接着,请学生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两个主人公是什么关系,学生会找到“知音”一词,这里,我会顺势带领学生理解“知音”一词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人地位悬殊,却能够成为知音呢?请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去分析原因,学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后,我将带领学生齐读描写子期死后的句子,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子期去世之后,伯牙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找到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会在圈点勾画、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共同解决这三个问题。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培养了学生对重要词句的赏析能力,在交流讨论中共同学习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更体现了新课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要求。

(四)穿越古代,开导伯牙

为了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在本环节,我将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带领学生尝试着扮演伯牙这一人物,从而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师生总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以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总结本课所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检查学生本节课所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因此,我将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关于“友谊”的手抄报。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又达到了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了“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教学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犹如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书本着清晰、明了的原则,将本节课的重点展示如下,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考官批评指正。(鞠躬擦黑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34749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