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通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11:08:02
热门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通用22篇)
时间:2023-10-30 11:08:02     小编:影墨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一段时期内的经历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写心得体会时可以结合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可信度。通过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能够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一

从5月13日开始,作为班主任的我与数学老师冯毅对我们班同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家访活动。

本次家访活动,我们主要以“走访家庭”的方式进行,虽然孩子们学习情况不一样、家庭情况不一样、性格行为也不一样,但他们对待老师的热情却是一样的。有的学生和家长听说老师要来,便早早地在小区门口等候着。这些,都让我和冯老师心里暖暖的。

毛小东的爷爷奶奶都已八十高龄。爷爷是退休教师,辛勤耕耘一辈子的他对我和冯老师平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我们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表示赞赏,这都让我和冯老师特别高兴,更加有了干劲儿。不过,虽然作为教师的爷爷奶奶能对毛小东在学习上的照顾跟得上,但毕竟年龄大了,难免对毛小东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有所忽视。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给这样的孩子多一些关爱,让留守儿童也能更多地得到老师的爱、社会的爱,让他们不孤单。

天气很热,我和冯老师走街串巷,上楼下楼,马不停蹄。虽然很辛苦,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感动和温暖,胸中涌动着被家长信任、被学生喜爱的幸福。

走进家庭,与家长面对面的真诚交流,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今后,我们在利用微信、qq、电话的同时,要多走进孩子的家,与家长进行深度的沟通,多去了解、关心孩子的生活,以便找到打开教育“死结”的良方,真正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如何有效开展家访工作心得体会2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担任教师的时候,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何有效地教学成为了我的思考焦点。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反思,我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50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采用启发性问题的方式提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此外,我还经常利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述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第三段:关注个体差异(250字)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例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图示表达更容易理解,于是在讲解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图表演示。一对一的辅导时间也是我给予学生个体关注的机会,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来解决他们的学习困惑。

第四段:鼓励学生交流合作(250字)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促进学习至关重要。我善于利用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在课堂上,我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互相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课堂任务和作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评价和反思(300字)

在教学中,不断评价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我定期利用各种评估方法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同时,我也主动寻求同事和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以期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改进的方向,并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评价和反思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使我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结论(100字)

通过以上的实践和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定期评价和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成就他们的未来。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接下来就跟着x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吧。

一直以为凭良心,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就是尽到了做教师的责任。在新课改中,才发现这一思想是错误的。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时空内,其效率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就叫做有效教学。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4.目标要有效:学生为行为主体;行为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教师再经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条件、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意图和学生需要意图的深入研究之后,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过任务导向作用。

课堂的有效组织。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

课后的有效练习。量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都有赖于教学各方面持之以恒的锻练。

我认真听了沧州师范学院老师吕炳君讲的课。它不像以前的理论那样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高谈阔论一些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实现的东西,而是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颇有感触。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四

在进行教学反思方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而且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不够,课前准备不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手段落后,受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没有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认真学习和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这种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多是传统教法,热衷于填鸭式、满堂灌、唱“独角戏”。自始至终一个劲地讲,一人说给大家听,犹恐讲不明白。语言繁杂、枯燥无味。造成学生不知如何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机械地记单词、背语法规则。课堂上被动的吸收,学生的思路不能与教师同步,没有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课程,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语言交流能力,为了更好地讲给别人听,更好地听别人说话;为了更好地写文章给别人看,更好地看别人的文章。不能“蹲”在学生感兴趣的高度,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上完一节课,有的学生脑海里不仅毫无积累,甚至连原有的知识都派不上用场。

通过听鲁教授的这几节课,我决定尝试改变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我要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我要赢得孩子的心,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我,让他们觉得上英语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那么我一定得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筛选。由于本学校的学生大都来 自农村,外面的世界接触少,知识面较窄,同时大多是寄宿生,查阅方法也有限,所以我们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内容进行筛选,特别是有选择进行口语、听力部分的训练。

2、尽量用英语授课,对于不懂的地方会再次用中文说明,要求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避免“中国式英语”。让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或书面表达的范文,培养学生使用地道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3、通过扎实掌握单词、短语等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4、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并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5、在上完每一节课后,都及时地对这节课的得失进行充分分析,认真地反思与总结,认真评估自己的教与研的能力,重新审视和完整教案,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形成新的“二度”教案。从课堂上来,到课堂上去,让我们的后续教学更有针对性,效果更理想有人说:“优秀的教师是善于反思的。”虽然我不够优秀,但反思会使我做得更好。让我们在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评估、不断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真正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研究型”的英语教师。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五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有效教学,必须对所教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只有了解到位,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因此,我经常阅读最新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籍,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同时,我也主动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和教育培训,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经验。通过这样的努力,我能够将最新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我的教学中,使得我的教学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样的启发性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第三,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我也经常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和心理需求。通过这样的关注和耐心引导,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业成绩。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但单纯追求知识的积累并不足以支持学生的未来。因此,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的课堂上,我会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和团队合作,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比赛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能够在学术和人际关系中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在有效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情况直接反映了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会定期进行学生的学情调研和学习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对我的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通过这样的反馈和调整,我能够及时改进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教学技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我的力量。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六

尉庄中心校天池小学吉学敏

概念是对感性材料的综合,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反映。纵观数学的发展过程,一切数学公式、法则、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概念。在小学里,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量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式的概念、应用题的概念、统计。的概念等,共约500多个。这些概念支撑了十二册教科书中所涉及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等四个领域的庞大的数学体系,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概念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计算,轻内涵;重结论,轻过程;重课本,轻实践等,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听课、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产生的本质原因文秘杂烩网是缺失了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术关照。因此,‚让数学概念学习栖居在学术的土壤里‛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三点想法:

一、从日常数学与学术数学的连接点切入

阔的背景,有着不得不产生的理由,并且附着着人类进步和数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最闪亮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概念产生的背景,并且分析学术数学与日常数学的区别,从而从本质上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概念解读能深入也能浅出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概念一般依据感知——表象——概念——运用的程序,也就是说概念的有意义学习建立在丰富直观的感知基础上。为此,不管教师对概念的解读有多深入,多学术化,在课堂上,我们还是必须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体验。

三、从旧知的锚桩处起航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概念相互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很多概念的学习就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尤其是运算概念。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甚至运算定律都类同于整数四则运算,对这类概念的教学,就要从旧知与新知的连接点入手。

受个人专业成长经历的影响,这些年,我对数学课堂的研究和探索集中于数学文化与数学思维上,总想着我的教育能使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得以有效地提高。一路行来一路思,而今先生精辟、深遂的论断让我眼前更亮。是呀,‚数学教育‛一定是‚数学‛与‚教育学‛双重价值视野关照的,如果缺失了对数学本质的关照,那么即便是再漂亮的课也只能略逊风骚。以上,我以概念学习为例,谈了我对‚数学课堂基于数学学术视野‛的实践与渴望,其实需要数学学术视野关照的又岂止是概念学习,因此,本文也只当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七

又是一个九月,又是一个新学期的开始,又一批小苗苗。既是校园的要求,也是为了配合教育局“千校万师家访日”的活动,更是了解新班级的需要,我在8月27日至8月30日这段时间里走访了我班几乎所有孩子的家。虽然每年都有家访活动,但是今年的感觉似乎更不一样。这不仅仅仅是因为接手一个全新班级的新鲜感,更多的是我在家访活动中有了一种对建设和谐家校关系的领悟。

家访的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状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资料和方法。孩子从呱呱坠地,就降临到了家庭这一特定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是第一所校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潜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构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务必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到达教育目的。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不仅仅仅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了每一位学生,而且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当然也了解到我们此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都为我思考如何建设一个和谐良好的班级群众,乃至于促成一种家校通力合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氛围带给了原始积累。此刻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此刻学生的家庭状况差异十分大,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影响十分深。

虽然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都能够,家庭组织和关系也比较健全,但还是有很多让人担心的地方。比如我班的沈萍同学,父母双方都是不识字的。他父母原本有一个儿子,已经上大学了,但是不幸出车祸死亡,于是他们就又领养了沈萍。家里面还有一个奶奶,父母年纪又都比较大了(四十多岁),所以都比较宠爱她。这样的环境对她的成长显然是有影响的。还有姚书蕾同学和王孝文、王孝伍两兄弟,家里都分别还有姐姐,年龄相差也不大,父母又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造成整个家庭的贫困。同样的,还有一些“留守”家庭的子女。比如顾家豪同学的妈妈在杭州开衣服店,而父亲又常年出差,他长期和爷爷生活造成了性格上的偏差,比较“野”。应对这样的特殊状况,我们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

二、老师和家长的坦诚沟通,互相信任和协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平时我与学生的交谈中,明白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整天忙于工作,极少照看、督促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且做起教育工作来也相当的简单、随便甚至粗暴。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职责更重了。我们没办法选取家长,我们只能选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当然在与家长聊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孩子在家的一些异常表现,(与校园表现截然相反的)得到了这些信息,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能对症下药。很多家长都反映:老师说的,孩子会听进去的。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好好地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园的表现,更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因为仅仅依靠校园的教育是不完整是不能够的。

三、我们要更多地关心那些特殊的孩子。

班级里的孩子是各不相同的,总存在一些“弱势群体”,对他们,我们要及时、深入地从家长那获取信息,给予更多的温暖和帮忙。我班的楚强同学,先天性患有严重的散光、弱视,长期治疗还没有完全康复,家中母亲又是没有工作,小孩子性格十分内向。了解了状况后,我及时调整了楚强同学的座位,在平时也更多地关注他,期望让他能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良好的家校关系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环,而家庭和校园的这种联系主要的就是透过家访、家长会这样的形式来实现。我们要重视家访工作,透过这个平台着力去构建真正“和谐”的教育蓝图。

如何有效开展家访工作心得体会4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八

5月13日和14日,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和刘娜老师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到部分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感受颇深。

学生家长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十分意外和兴奋,接待的也非常热情。给他们介绍了我县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及我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就孩子的各方面表现和家长进行了交流。同时,我也征求了家长对学校及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与家长面对面促膝畅谈,气氛融洽,消除了家长对我们的一些误会和责怨,也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

此次家访,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比如我们班的赵鑫同学,学习基础差,在校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习惯极为不好。这次到他家家访,通过和家长的交谈发现,家长认为抓好孩子的学习是老师的责任在。家长的话孩子不听,自己也没办法,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以自己不会来推卸责任,导致了孩子现在的不良习惯。

还有两个孩子,家庭背景极为相似。都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上学。王雨萱的妈妈,生活态度乐观,积极向上。在不影响照顾孩子的前提下,自己又打了一份工。她丈夫不同意她打工,让她一心一意管孩子。但是她说:“我这样做既不影响照顾孩子,又能贴补家用。苦点累点怕啥呢?”我问她:“孩子理解你吗?”她说:“两个孩子可懂事啦!学习很自觉,而且常常操心我照顾我。”我说:“是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影响了孩子。所以孩子也和你一样,积极乐观,有责任感。”王雨萱在学习上积极上进,与妈妈的榜样作用是分不开的。

另一个孩子苟佳怡的妈妈,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但是她却不停地向我诉苦:“我什么都替孩子做了,但孩子却浑身是毛病,偷懒,不听话,我简直没办法管了……”我说是因为她眼中只有孩子,所以把孩子的缺点放大了。再加上整天叨叨,孩子也烦了,不爱听了,也就觉得难以管理了。

同样的家庭背景,但两个孩子的表现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是家长的素质问题。

这次家访是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虽有“被迫”的成分,但就是这次“被迫”让我们改变了以往对家访的浅薄认识。家访不是简单的打电话、微信告知家长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应该是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携手教育好孩子。教师用真诚打动,用智慧引导,让家庭教育紧跟学校教育的节奏,家校共育,才能弹奏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动人乐曲。

今后,进行家访,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

如何有效开展家访工作心得体会3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九

刚开始家访时,说实话,心里也没有底,不知道家长对家访持什么态度,而我该怎样做才能体现这次家访的目的。后来随着家访次数的增多,渐渐地开始觉得家访的意义不一般。很多次打电话和家长联系要去家访,家长们先是一楞,随后忙在电话那头说,好的,好的。什么时候来,我们在家等您。上得门去,家长又是倒茶,又是切水果,倒把我弄得不好意思。在我交代了一些让家长注意的事项和要求后,他们都说,孩子快开学了。本来就愁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现在您来家访,让我们有了底,孩子也认识了您。不错不错。你们学校的家访活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通过细致,全面的家庭访问,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协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班主任经常性的工作。

一、确家访目的,真情送家长,温暖给学生

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以真诚的爱,去温暖学生的心,家访让我走进学生心里,沟通了师生感情,家访为班主任工作扬起了风帆。

二、家访工作长“报喜”,为后进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唠叨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给班主任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我家访的对象若是后进生,对于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温暖”,多给差生家长“报喜”。我利用时间去寻找“双差生”的闪光点。每次,我多讲学生的长处与进步,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有利于达到教育目标。我接触的“双差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吃软不吃硬”。我通过一次次家访,反复抓,抓反复。积极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自信,希望和热情。只有这样,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温暖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交换访谈方式,为家访工作增加新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随着改变。由于人们的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学生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作为班主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家访的方式不改变,有时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很好,但父母很溺爱孩子,去他家访谈,父母把自己孩子看成“小太阳”,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能干。我一谈孩子的缺点错误时,他们就不爱听,甚至替孩子辨护。我没有硬碰硬,而是借助学校举行家庭教育讲座时机,我力邀此位家长参加学习,并且建议学生家长购买专家编写的资料,主张家长看看,而后再去家访。后来家长的思想转变了。此外,家访时,我也注意家长的精神状态、身体情况、家庭气氛等条件,随机应变地调动访谈方式和内容。

总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我深知: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把家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家访体会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十

大坪中心校 邓冠军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汝城县进修校举办的有关学校有效课堂教研活动,听了袁利万盛校长的精彩课堂讲座,深有感触。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作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做到以学生学习为主,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还应该是备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参与集体备课,多听取有经验教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仔细推敲教学方法。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应将网络教研作为开展有效教研的新兴平台,并通过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设立教育博客,建立教研论坛等途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

总结

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得以提升。

5、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学生应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指责。

其次,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有的学生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第三,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所需,只的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四,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无论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另外、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总之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一

有效教学

学习兴趣

有效性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从而使地理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而使课堂不生动活泼。其实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甜美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友好般的相处,就能赢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笔者虽然对地理教材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要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教学中低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有效。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二

作为一名教师,有效的教学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有效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多年来,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积累了一些有关如何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如何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点。

首先,了解学生需求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中,我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困难。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我能够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会通过设置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我的教学中,我会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学习。同时,我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选择权。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我希望他们能够在课堂之外也能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第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际关系。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于有效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注重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积极创设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尊重和支持。这样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合作精神,促进良好的学习效果。

最后,持续反思和改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保持持续地反思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每一次的教学实践之后,我会仔细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并寻找改进和提升的方法。通过持续反思和改进,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果。

总结起来,如何有效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挑战性的问题。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如何有效教学有了一些心得体会。通过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创设良好课堂氛围以及持续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希望这些心得能够对其他教师也有所帮助,共同进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三

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2003年6月第一版)后附录上就有211个生物概念,其中必修本有154个,选修本有57个。但近年来,人们对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却很少,基本上是概念教学的体会,如如何识记、辨别、掌握概念等,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研究,如前概念的剖析与矫正,概念的有效建构等。对生物学概念的本身研究更少,几乎没有涉及概念发展的过程、负载的方法和蕴涵的价值等等。[1]鉴于此,对生物概念教学进行深入地、系统地探讨、研究,对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推动和促进当前的生物学教学改革,不无裨益。

一、生物学前概念的迁移与矫正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无论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认知,都有这样的特点,尤其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奥苏贝尔(l)的同化论观点对概念的习得作了精辟论述,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新概念的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新概念与头脑中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指导者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因此,如何利用前概念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值得探讨研究。

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前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已有所了解,如:“向日葵随太阳转”“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能促进对“生长素”概念的理解;“人感到寒冷时会打哆嗦”“一个球向你飞来时,你会接住或躲开它”,这些都能促进对“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概念的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猫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已知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前概念,片面地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从种子开始,这就阻碍了学生建构“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的科学概念;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又如,前些时间媒体上猛然间刮起了“吃基因补基因”的风潮,在社会上形成“吃核酸长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对于这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必须给予矫正,否则不能建构科学的概念。例如,针对“吃基因补基因”的前概念,可以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生物学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反思,找出矛盾所在,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二、生物学概念的有效建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心理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概念图的运用能较好地促进生物学概念的有意义的建构,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如下图)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不仅能拓展科学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科学语言的形式和建构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把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生物学概念的结构化程度,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大量的研究表明: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概念图策略更适合于科学课程,且生物学上的显著性要大于化学和物理;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的展示

学习生物学的概念,不仅要学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理论知识,也要学习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实学习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概念的发展史。

(一)学习概念的发展过程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需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建议安排的学习概念发展史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或选修课本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学习“细胞”概念时,要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学习“光合作用”概念时,要求说明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学习“遗传物质”概念时,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习“生长素”概念时,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学习“基因工程”概念时,要求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过程;等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资料,如学习“dna”概念时,建议学生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学习“进化”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学习“免疫”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除此之外,教材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如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等。

(二)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概念的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概念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概念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本质。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发展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料;1642年赫尔蒙特(helmont)栽培的柳苗试验,证明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与空气和雨水相关;1771年普利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气”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1880年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上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h2o。通过概念发展史的学习,学生自然得出光合作用概念的实质,把无机物(co2和h2o)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时也清晰地掌握光合作用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及场所。

(三)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于引入科学概念的解释为:学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着时间而改变、发展的方式,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社会、精神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所以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四、生物学概念负载研究方法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实验生物学出现以后,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些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出现,甚至使生物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分别导致了近代和现代生物学的产生。没有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物学今天的巨大发展。所以学习生物科学,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的概念,还要了解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

(一)渗透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传统的方法较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显微镜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解剖法、实验法等,它们不仅是生物学积累事实材料的基本手段,而且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概念时,渗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学习“矿质元素”概念时,渗透“土培法”“沙培法”“水培法”;学习“叶绿素”概念时,渗透“层析法”和“光谱法”;学习“动物激素调节”的概念时,渗透临床观察法和动物实验法(如腺体摘除法、腺体移植法、结扎法、注射法、口服法等);学习“种群”概念时,渗透“标志重捕法”。

(二)渗透模型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2]《标准》很重视模型和模型方法。例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都是运用模型的探究。所以,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不断地渗透模型的方法,这不仅能完善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结构,而且能提升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高中生物课程对数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用数学式来定义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用数学式定义概念,但“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列举“种群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如果涉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就是用数学式定义的概念。这类定量的概念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第二,用数学方法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如以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等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大小及其变化。第三,用统计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变化。统计方法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学习“遗传定律”时,渗透孟德尔是如何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定量观察和数据分析,依据统计方法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才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

(四)渗透系统分析方法

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性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量子水平,但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现代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如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学习“细胞器”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细胞器都具有一定功能,而且它们的结构与功能一般相互联系,但要完成某个具体功能时,细胞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否则就不行。又如,生物膜也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细胞膜、核膜、液泡膜、线粒体模、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膜等,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功能不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又如“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们的组成及营养结构组成一个典型的系统。

五、生物学概念蕴涵价值的体现

生物课程中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概念所蕴涵的价值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实用价值

生物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卫生保健以及环保密切相关。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实用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今天却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衰老”“生殖、发育”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学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解决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三农”问题中的重大作用;学习“发酵”概念时,让学生了解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干扰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科学人文价值

人们常说,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带头科学,这一方面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指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生物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让学生了解有关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就,同时,还可以讲解其中一些科学家不畏艰难、不畏权威,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而且能激发学生形成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美育价值

从提高生物学教育的价值这个角度思考,美育是一个几乎未曾开发的处女地。生物学概念教学体现的美育价值,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重在感悟式的直觉思维,而生物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应以严谨的理性分析为主。生物学中美的存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命美,生命世界给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生命美。在学习“细胞”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各种细胞形态所蕴涵的形态美;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讲生命本身的形式美,如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美及生物界的和谐美。另一种是生物科学美。生物科学中的科学美包括理论美和实验美等,是生命世界本身的美学特征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例如,学习“化学元素”和“细胞”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美和生物界细胞结构生物的统一美;在学习“细胞分裂”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细胞分裂的规律美;在学习“dna”概念时,让学生感悟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对称性体现了结构美。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新奇美,因为这个实验以奇妙的构思,确证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的杂合子。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分类,从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来说,这三个纬度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像《标准》所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剖析前概念,运用概念图建构概念体系,而且要展示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渗透概念研究过程中所负载的研究方法,体现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价值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落实《标准》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十四

1、切实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建立学区教育教学管理领导小组,以乡镇学校为中心,统一开展教学活动,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区域教育管理,实行优势互补、捆绑考核,打造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努力实现教育教学管理重心下移、职责更加明晰、效能明显提升。

2、强化校长办学质量任期考核。完善校长目标责任制,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校长任期考核的主要依据,对不能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和同层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始终处于落后位次的校长,实行异地交流、降职使用或就地免职。

3、创新学校干部培养交流机制。与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合作,开展新一轮学校干部全员培训,重点抓好教学管理干部的培训;选派一批教学管理干部到外地先进学校挂职学习;实行农村学校与城镇优质学校干部轮岗交流,实行教育局机关人员与基层学校干部相互挂职交流。加强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定期开展培训,努力培养一批专家型、学者型校长。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五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的有效性呢?以“美”为突破口,从“美”着手,也就是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三方面思考,具体地说:

一、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1、创设情境品味意境美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如在教学古诗《忆江南》时,一幅幅与诗风格相近的书画作品映入学生的眼帘,一首首委婉优美的古筝乐曲飘入学生的耳廓,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已自然地进入了情境。教师读后,让学生再运用齐读、串读、比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然后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受,体会江南风光的明媚及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叹和眷恋。这样,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诗中所蕴涵的意境。

2、通过“美读”把握形象美

如《司马光》一文,记叙了司马光小时侯砸缸救人这件事。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思考:当其他小朋友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司马光怎么做?再通过反复读、表演读等手段体会人物心理:司马光为什么不跑,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一句表现出司马光胸有成竹的样子,要读的稍慢些;“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被救出来了。”读得稍快、用力一些;最后一句前半部分读得稍慢些,好象悬在心上的石头放了下来,后半部分语调高些、语气高兴些。这样才能体会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优秀品质。通过美读,学生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沉着、勇敢、果断的司马光的形象。

二、恰当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美感,那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儿童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升国旗》这首儿歌蕴涵着一定的爱国思想教育。这课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看图导入,感受形象。课始,我出示一幅色彩鲜艳的国旗图,问:这是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争先恐后举起了手。2、借助录象,进入情境。认识了国旗后,我又播放有关国旗的录象,让学生形象地、多方位地了解国旗,达到爱国旗的思想教育。3、模拟升旗,体会感情。当课接近尾声时,我通过模拟升国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其益无穷。

三、善于运用“美”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

现代小学语文第二册《树林里》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在教学时,尽量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一开始,我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树林里去看看,树林里有哪些可爱的生命?”“动物”、“绿色的树林”、“可爱的生命”都是一年级小朋友很喜欢的东西,“到树林里去看看”更是他们十分向往的事。这样,既联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又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当学完全文,引导学生齐读时,我说:“小朋友,你去过树林吗?你听过吗?用心听过这些美丽的声音吗?为了听,为了看,为了欣赏树林里的生命的美丽,我们只有融进了树林,才能听到树林中许多美的声音,认识树林中许多可爱的朋友。让我们带着美的感情再来体会一下生命的可爱。”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亲身感悟,一把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火种在学生心中点燃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的作用。

以美为境界,让儿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可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来。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总之,美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以“美”为境界,从“美”着手,具体地说就是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热情地创造美,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十六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黄海路小学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进行“奉献”、“爱生”、“立身”教育,坚持“人本思想”原则,倡导严谨的学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同时,学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思考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常交流勤总结。

1、是建立传、帮、带制度。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往往由于缺少经验而带有()盲目性,因而,很有必要有人给予点拨或进行示范。学校为两年内的青年老师精心安排“教学导师”,通过互相听课、集体备课、交流研讨等方式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学校还要求青年教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每学期做到六个一,即: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上一堂教学汇报公开课,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完成一篇教学论文,参加一次课题研究,期末进行一次小结。

2、是适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3、是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切实践锻炼的舞台,让青年教师尽情地展示。我校向青年教师提出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口号,尽一切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和可能。为了整体教师队伍的优化,学校将逐步把教师培养的工作进一步改进提高。在理清思路,建好计划的基础上,有重点地做好这项工作,力求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把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七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其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注重过程,对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评价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能对教材中语言文字信息表层的感知和理解, 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挖掘文本教材的意蕴, 获得某种情感体验, 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运用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采用阅读教学是极其有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阅读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创造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作主体性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 在对文本语言文字理解基础上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意味,增强其阅读能力。 因此,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阅读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常读常新,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阅读之后,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结合自己的分析与思考,形成个性的理解和体会。 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发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不要以教参的理解和教师成人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让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 在阅读文本基础上有独特的感受和审美体验, 从而体味文本的蕴藉。

(二)阅读教学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是一种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环境, 建构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另外,积极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体验似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能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宽语言思维; 学生在阅读中会投入自己的情感,带有某种态度和价值观、在对语文知识学习中体会文本的语言美、 人文美和内在的韵味与审美价值。 这使得在感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逻辑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

二、初中语文实施阅读教学的途径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通过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更为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能力、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活动。

(一)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积极构建阅读的氛围,在阅读内容、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指导。

同时,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语言课本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身临其境的交流与体验,提高其对文化知识的品味,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体验快乐、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二)与文本对话

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才能完成阅读活动。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走进文本本身,进行文本细读与精读。 语言文本本身存有好多空白,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其进行填空。 在对文本品味分析的同时,多方面多角度地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 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才能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才能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把阅读过程当作与作者的对话与交流,感受快乐,获得文本的内在的蕴藉。

(三)拓宽课外阅读实践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谈到:“阅读总得‘读'. 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是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有学生参与, 让学生亲自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书本知识变成自我主体的东西,否则就不会有效果,而阅读教学也就成了空谈。 此外,吕叔湘也曾说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 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 ”因此,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实践活动,需要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不断掌握阅读技巧、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完成阅读教学的教学任务。

三、结语

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它不仅是渗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它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任务,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同时,阅读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与文本本身做对话与交流,从而在阅读活动中感受语言美, 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初中英语课堂结尾教学思考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结尾教学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有些教师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到后面时间不够了,就没有课堂结尾教学; 也有一些教师不重视课堂的结尾教学,认为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有无恰当的结尾教学都没关系,随便敷衍了事; 还有一些课堂结尾的教学方法不够恰当,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学效果差。而在新课程理念下,一堂成功的英语课不仅导入要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而且课的结尾也要精心设计,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努力成为驾驭课堂的能手,让课堂结尾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课堂的结尾教学,改变教育方式。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 在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开始,而遗忘的进程最初开展得相当快,以后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课堂的及时回忆要比 6 小时以后回忆的效率高出 4 倍。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有好的结尾教学,让学生及时巩固或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并把课堂还给学生,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高效的课堂结尾教学还要求老师认真备好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备课才能组织好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它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在备课时教师应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熟练掌握重点、难点和考点,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灵活进行课堂设计,用学生最熟悉的实物、环境,给学生创设有趣的认知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备学生的工作。

因为只有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会遇到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所以教师要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好教学,留下足够的结尾教学时间。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用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和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盎然的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所以要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难点灵活地选择高效的课堂结尾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使每堂课的教学都能得到升华,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堂教学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结尾教学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和素材,并且要和整堂课的教学步调一致,衔接自然。

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七种常用的课堂教学结尾方法:

一是归纳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课堂及时回忆要比 6 小时后回忆的效率高出 4 倍。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等提出的遗忘曲线的规律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一堂课结束的前几分钟要及时对这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笔者通常用简单明了、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整个课堂的内容进行概括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起到突出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学完序数词后,学生反映记不住那么多的序数词。在下课前我给学生总结归纳序数词的变化规律: 一二三特殊记( first,second,third) ,八去 t( eigh) ,九去 e( nin) ,遇到 ve 变 f( twelve,twelf) ,遇到 y 变 ie( twenty,twentie) ,th 都要添后边。这样学生能又快又好地记住序数词了。

二是讨论法。英语课堂的结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尾声。研究表明,下课之前的 5 ~10 分钟,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分散,可开展适当的活动调节大脑,既消除疲劳,又可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巩固。而《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有时遇到更难、学生容易混淆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就当堂所讲内容多角度多层次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概括能力。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学完 have/has been to,have/has gone to,have / has been in 后,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它们的区别并造句,最后每组派代表总结。学生们思维踊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很快就掌握了它们的用法。

三是悬念法。悬念的作用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英语课的结尾教学合理设置悬念,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作适当的延伸和扩展,为学习后面的内容作铺垫。例如,学完仁爱英语九年级上 u-nit2 topic1 pollution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 后,笔者让学生探讨 what should we do and not do to protectour planet? 于是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悬念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结尾能引起学生对下节课的向往,为学习 topic2 section a 做准备。

四是延伸法。延伸法就是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学完仁爱九年级英语 unit2 topic3 section c 之后,它的 2a 是口头通知,在总结口头通知的格式之后,为了方便学生区分口头通知和书面通知的区别,就把书面通知的格式也介绍给学生了,使他们多掌握一种书面表达的形式。所以教师应在把握处理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拓展、延伸,从更广的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五是迁移法。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学完新知识后,在结尾教学中笔者都会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学完对话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复述,或让学生课后将对话改写成一段话; 阅读课小结时,设计一些是非判断题、wh - 问题或完型填空题,从练习中体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六是操练法。因为没有相当的语言实践量是不能形成很好的语言技能的。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在一堂课的结尾教学中,教师也可精心设计一些当堂练习,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要领或当堂把学生所犯的典型性错误集中起来呈现在黑板上,让大家一起来改正。这样既可起到巩固作用,同时还可及时接受反馈,检验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如: 在学完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后,笔者用多媒体呈现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区别 the present past tense.

例( 1) i_______( go) to beijing last year.

例( 2) he_______( be) to beijing before.

例( 3) she_______( live) here since 2000.

例( 4) she _______( live) here in 2000.

例( 5) the film _________( be) for half an hour.

这样,学生就很快掌握了它们的区别。但在选题方面,要题量适当、有代表性,精练为主。比如复习课的题目,课前可让学生各自去收集,最后由老师筛选。因为这些知识学生都学过了,让学生准备题目的过程又是让学生复习的过程,而学生提供的题目至少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或者是他们认为自己比较薄弱的环节。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复习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七是交际法。《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在下课前几分钟,笔者有时会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运用这节课及以前所学的内容去交际,使英语课堂尽量生活化,从而使学生用英语反映生活,进行实践。这样,学生由以前的听众变成了积极主动的交际者,毫无生气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语言和形象留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既掌握了今天所学的知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加强了。

参考文献:

[1]郑仁芳。 英语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 3) :17 -19.

初中语文实施阅读教学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其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注重过程,对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评价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能对教材中语言文字信息表层的感知和理解, 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挖掘文本教材的意蕴, 获得某种情感体验, 从而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运用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采用阅读教学是极其有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阅读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创造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作主体性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 在对文本语言文字理解基础上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意味,增强其阅读能力。 因此,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阅读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常读常新,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阅读之后,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知,结合自己的分析与思考,形成个性的理解和体会。 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发疑,激活学生的思维,不要以教参的理解和教师成人化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或者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主体性的实践活动,让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 在阅读文本基础上有独特的感受和审美体验, 从而体味文本的蕴藉。

(二)阅读教学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阅读是一种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阅读的环境, 建构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另外,积极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生命体验似的对话与交流。通过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能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宽语言思维; 学生在阅读中会投入自己的情感,带有某种态度和价值观、在对语文知识学习中体会文本的语言美、 人文美和内在的韵味与审美价值。 这使得在感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逻辑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

二、初中语文实施阅读教学的途径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通过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更为重视学生的阅读教学。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能力、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活动。

(一)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积极构建阅读的氛围,在阅读内容、方法、技巧等方面加以指导。

同时,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语言课本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身临其境的交流与体验,提高其对文化知识的品味,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知识、体验快乐、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二)与文本对话

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 才能完成阅读活动。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走进文本本身,进行文本细读与精读。 语言文本本身存有好多空白,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其进行填空。 在对文本品味分析的同时,多方面多角度地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 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才能领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才能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把阅读过程当作与作者的对话与交流,感受快乐,获得文本的内在的蕴藉。

(三)拓宽课外阅读实践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谈到:“阅读总得‘读'. 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是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有学生参与, 让学生亲自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使书本知识变成自我主体的东西,否则就不会有效果,而阅读教学也就成了空谈。 此外,吕叔湘也曾说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 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 ”因此,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阅读实践活动,需要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不断掌握阅读技巧、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完成阅读教学的教学任务。

三、结语

阅读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它不仅是渗透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它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任务,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同时,阅读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与文本本身做对话与交流,从而在阅读活动中感受语言美, 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体会

在新世纪之初,教育部颁发了新的教育纲要,开始了又一次深刻的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促发展,让孩子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几年来,笔者摸索出要想真正上好综合实践课,就得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一、重视活动的实践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学习是在玩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才能为学生所喜爱,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比如学生在学习《地球妈妈生病了》一课上,学生通过看图片不仅能说出地球妈妈为什么生病了,还能说出怎么为地球妈妈治病.为此,我们领学生做了以下几个活动:

首先,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小广场去捡那里的垃圾.有废纸、废塑料瓶、废食品袋、树叶、小木棍等等.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行动,不一会就捡了很多垃圾.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像小公主似的,反而都参与了其中,从而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知道了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光自己做还不够,还要告诉周围的人,身边的人一起保护环境,这样地球妈妈就不生病了,我们也就有了好的环境,也就不会引发各种自然灾害.为此,笔者布置了作业,从今天开始,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要留意身边的垃圾,看到之后要及时捡起,放到垃圾箱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几天的上学、放学路上都能看到学生随手捡垃圾的现象,我们的活动达到了目的.

其次,笔者布置了绘画内容,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达我们可爱的地球,学生纷纷拿起画笔,画出了一条条清澈的小河,河里有自由自在的小鱼;一片片的小树林,树上有许多可爱的小鸟;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学生在草地上唱歌、跳舞.一幅幅作品,体现了学生的心声,围绕实践活动的主线,保证了课程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为沉闷的教改带来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开放自主的痛快,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二、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普罗塔克曾经说过:“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点燃火种的引线.学生的美感是在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的前提,根据不同的节日和季节,我们领着学生在主题墙的设计中自由地遨游. “三八”妇女节要到了,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对女性的尊重,笔者启发学生做手工,让学生大胆想象,做出妈妈喜欢的东西.有的学生用橡皮泥做了一辆自行车,想送给妈妈,让她上班不再累了;有的学生用各种颜色的彩纸,做了新颖的小手提包,让妈妈的电话和钱有地方放了;有的学生画了自己的'妈妈,通过平时和妈妈接触,确定妈妈的脸型和发型,再涂上合理的颜色,学生手下的妈妈就画好了,并写上了祝语:“妈妈,我爱您! ”“妈妈,您辛苦了! ”“我爱妈妈! ”等等.

不同季节,我们设计出不同的主题内容,春、夏、秋、冬,学生最喜欢的要数冬天了.如何让学生把冬天表现出来呢?那就是制作小雪人,于是笔者布置了作业,在家里收集能做雪人的东西.学生大胆想象,有的学生把喝完的奶瓶拿来做雪人的身体,苹果的包装皮做雪人的衣服,为了让雪人的肚子又大又圆,可以把包装皮多放几个,再找来以前跳舞用的彩带,系在小雪人的脖子上,用海绵纸剪出雪人的鼻子、眼睛、嘴,最后用矿泉水瓶盖做雪人的帽子,很可爱的小雪人就做好了;还有的孩子用吃过的药瓶做雪人的身体,再拿来很多手纸,把手纸一段一段地团成团,用胶粘在药瓶上,做雪人的衣服,肚子多粘一层,用旧布围在人的脖子上,用海绵纸剪出雪人的鼻子、眼睛、嘴,最后用酒瓶盖做雪人的帽子,小雪人就做好了.

学生都参与到设计制作中,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作品,家长不仅看到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也看到了孩子的成长.

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意识到:学生就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作为教师要学会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在活动中教师要懂得用心去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世界,和他们做好朋友,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向学生学习,创设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活动,让课程回归学生的需要,提供学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只有搭建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的平台,才能留心抓住学习的契机,激发思想的火花,达到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动起来.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几年来的综合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大脑和双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 “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学生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

营造高效初中英语课堂的策略

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推行新课程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当前,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位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要过“五关”.

一、感情关

首先,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过程。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亲切感和信任感。 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轻松愉快地投入英语学习,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感受英语学科的魅力,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学习的效果也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要无私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是以“爱”为核心的,英语教育也不例外。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把英语教学孤立于教育之外,往往只关注课堂教学效果,而忽视对学生个体日常生活的关心。 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体现在优秀学生身上,更要倾注在学习困难的“学困生”身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 通过对学生生活问题的关注,把握学生的情绪、心理动向,对于深入了解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关心和爱护,必然会接受老师并接受英语学科,爱屋及乌,爱上英语学科。

二、备课关

备好课, 是实现高效英语课堂的重要前提,一堂英语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 作为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1.要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是整个备课工作的基础,只有把教材吃准吃透,烂熟于心,才能为备好课提供一切必要条件。钻研教材就是要从总体上了解整套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课程目标的总要求与局部要求的关系及其程度,了解全册教材的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各章节各单元的重点要求及其相互关系。

2.要精通教材。 精通是对教材中的事实,既要要了解它本身蕴含的意义,又要了解它的使用价值;对教材中的概念,既要理解它的内涵,又要准确把握它的外延。 要能够把课堂中英语知识与上下左右前后联系贯通起来,形成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化理解。 只有这样,才算是彻底理解,才能实现举一反三。

3.要驾驭教材。 驾驭教材就是对教材整体实现驾轻就熟,运用自如。 如同驭手骑马或驾车,居于马车的高处,灵活而有效地施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应对各种情况。

三、教学关

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最关键环节。在课堂教学当中, 教师要把教学与练习相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逐步形成学生内在的技能。

1.要突出学生主体。 英语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 ,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 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能发现问题, 提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积极思维的结果。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学法,要让学生在讨论和训练的过程中掌握英语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为了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优秀生主动向同组的后进生伸出援助之手,以全体同学共同进步为目标,要毫无保留地介绍自已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们一起实现进步。

四、辅导关

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课下辅导必不可少。 具体来说要突出两个方面。 一是要抓好单词记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从学生一开始学英语,就要注意指导学生去背诵。 由背句子,背对话,再到背诵长文章,教师要坚持每天督促学生朗读背诵。英语学习本无捷径可言,入门阶段需要死记硬背。 想不费功夫,就牢记单词、脱口而出讲英语,恐怕是徒劳的。 学生一旦养成此学习习惯,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二是要抓好语法教学。 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 对于学习者来说,一定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更正确和更标准地使用语言。而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语法学习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不讲语法和语法讲的较少的作法是很危险的。英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有许多陌生的地方,如单词难记,句子结构不容易掌握。 所以,在教学中,要腾出时间补上语法教学这一课。

五、语音关

教学生国际音标的读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让学生朗读单词。 反复认真的模仿及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和语调。 对学生进行看、听训练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反复模仿,养成良好的语音习惯。 对于长词、长句的语音训练,要分音节和语段训练。 大声朗读对学生语感的形成,帮助会很大。

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主动性

兴趣是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认知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 正如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 ”高效的课堂正是建立在学生对英语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基础之上。 传统教学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将学生视为接收知识的容器, 学生被动参与,只有对英语学习的不满与对抗,这是传统教学的一大败笔。 在新课改下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以教师之爱感染学生 .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只有愿意亲近教师,才有可能对他任教的学科感兴趣。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自然可以让学生将对教师的热爱转移到英语学科的学习上来。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真心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情感。 唯有教师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感染学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让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积极的情感, 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2.以手段之新吸引学生。 一块黑板加一支粉笔加一本教材的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满足初中生的心理需求, 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要全新的手段来带给学生新鲜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激起学生对英语学科浓厚的兴趣。 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播放经典的英文歌曲,播放经典影视剧片断,制作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片断,这些都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思维,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激发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

二、以发展思维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性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以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为中心,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 众所周知,母语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深的影响,但在学习外语时,母语是最大的干扰。 许多学生不会学习英语,英语水平不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母语的依赖性,习惯于用母语来进行思维。 而英汉文化的差异,其思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用母语思维的英语学习注定是失败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避开母语的干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好这门语言。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教师首先就要不用汉语,采用全英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直接思维。 但初中生毕竟知识有限,因此在采用全英教学时要注意:

1.借助外界条件,主要包括教学具与肢体语言。 教学具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可以让学生将之与英语直接联系起来。 肢体语言在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 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表达,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就可以深入理会英语所要表达的含义。

2.注意语句与语速。 语句要简单易懂,用最简单的语句来解释较为复杂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将新知变成已知。 语速适中,学生既可以听得懂, 同时又不给学生英汉转换的时间,这样都可以避开母语的干扰,让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

此外教师还要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好这门语言。

三、以训练能力为手段,贯彻实践交际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高效的英语学习自然就是能够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交流。 丰富的交际活动既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的主要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为手段,体现英语语言的交际性,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1. 展开积极的对话。 对话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一方面在学习基本句型时,引导学生两两一组围绕着句型展开积极的对话, 让学生在对话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进行集中的对话。 可以让学生围绕着特定的话题来展开积极的对话,将所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言交际水平。

2.进行情景剧表演。 开展集创作与表演于一体的活动, 创作是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而表演则是用语言交流的过程。 这样的活动极富创造性与交际性, 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 可以让学生就所学来展开创作,也可以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行选择贴近生活、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创作、生动表演,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提高语言综合水平。

3.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如朗读大赛、开办英语广播站、办英语手抄报等等,可以让学生有更多展现自我的舞台、更多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在丰富的活动中换来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不断的实践与不懈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 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是需要将教学与教育形势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总结,才能逐渐摸索出构建高效课堂之路。

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及其消除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传统的英语教学体系的陈旧性愈发凸显,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引发了英语教学的全面改革。 但是, 改革至今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充分凸显素质教育理念、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尚未完善,不能体现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实用价值。 其主要原因在于形式主义的误导, 使英语教学改革呈现“形似神非”的错位发展,这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水平,将产生严重的制约性影响。 因此,对形式主义在英语教学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狭隘性与危害性进行解析,以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提出警示,引导与规范改革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形式主义对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影响

形式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其危害在于忽略事物的本质而过于强调事物的形式,导致人们不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只拘泥于对事物表面形式的专注。

形式主义来自功利意识与懒惰思想的诱导,其对英语教学改革发展产生的严重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易造成对理论理解与认知的缺失 ,使英语教学改革出现偏差。 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的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实质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英语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然而,由于缺乏在理论层面上对英语教学改革重要意义的理解与认知,为数众多的英语教师对教学改革存有明显的茫然与困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此状况下进行的所谓改革,往往流于形式,无法获取良好的效果。 主要体现为:片面追求所谓的改革效果,英语课堂教学中过度“开放”、“自由”以及漫无边际的“探究”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缺乏理论支撑与引导的教学活动,往往缺乏组织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呈现出放任、散乱,教学表面上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实际效果不佳的现象。因此,理论认知层面上的浅薄与偏失,是导致英语教学改革中形式主义泛滥的主要诱因。

2.易导致发展目标设置的模糊 ,使英语教学行为缺乏必要的导向。 目标是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 是社会行为开展的核心导向。 因此,发展目标设定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相关社会行为的取向。 由于受形式主义的影响, 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目标的设置缺乏明确性,英语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行为无序现象。 首先, 缺乏对英语教学改革实用价值的理解与认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模糊不清,教学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造成了教学活动中“无厘头”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教师责任心丧失,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表现为“走马观花”或“敷衍了事”;第三,在教学中盲目贪大求全或简易无度,导致了教学行为的盲目性严重泛滥。

3.易诱发对教学方法的滥用 ,使英语教学改革缺乏必要的推动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是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彰显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 在一定意义上,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动力源泉。 伴随着英语教学改革, 诸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但是, 形式主义却误导教师对这些教学方法的严重滥用。 如, 在缺乏切实理解新型教学方法内涵以及正确把握其运用特征状况下的盲目使用;因对一种教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解与认知而在教学中千篇一律地运用; 打着教学改革的幌子,对本已凸显实效性与适应性的教学方法进行盲目创新。这种“张冠李戴”或“一招鲜吃遍天”的不良现象,不仅制约了蕴含巨大实用价值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普及, 还会对英语教学改革的取向产生误导,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4.易导致教师责任心的流失,使其产生敷衍的教学态度 .责任心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完成本职工作、实现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形成科学严谨的教学思想、树立教书育人理念的重要基础。 但是, 形式主义使慵懒思想以及片面的功利意识在英语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侵蚀或削弱着英语教师的责任心,使其缺乏创新意识,热衷于对表面形式的追求,而缺乏深层次的探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方法的择用上,形成照搬照用的懒惰心理;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 使教学工作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而教师缺乏责任的行为同样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使之对英语学习缺乏严谨的态度,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的调动与维系,在学习中难以形成有效的自觉与自律。

5.易导致对 “业绩工程 ”的追求 ,使浮夸与 “造假 ”现象频出。 形式主义来自功利意识与慵懒思想的诱导, 而功利意识与慵懒思想的长期滋生与存在需要形式主义的庇护。 英语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提高学生英语素质能力、促进其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应体现教学的高尚性、价值取向的实效性以及教学思想的严谨性。 但是,形式主义易导致英语教师功利意识的产生, 一些英语教师将教学改革作为追求个人利益、标榜自身业绩的讨巧手段;或是为了在考评中获取良好的评价而对其教学行为进行浮夸; 甚至有些英语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政绩”,以获取更大的名利,假借改革之名进行一些虚假的教学创新。 诸如此类的行为,是对英语教学改革重要意义的断章取义,亵渎了改革的初衷及宗旨。

二、在英语教学改革中消除形式主义影响的途径

1.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认知 ,形成抵制形式主义的自觉意识。 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导向。应试教育理念下形成的凸显“唯成绩论”的僵化模式,将教师与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理解局限与禁锢在狭隘的层面, 在教学中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 素质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摒弃,是转变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程式化、单一化局面的有效措施,是从理论层面对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解放。 因此,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提高认知度,并以此作为英语教学改革的导向,能够提高英语教师自觉抵制形式主义侵蚀的意识,进而有效地修正形式主义所造成的行为偏差,缓解与消除形式主义所产生的危害。

2.加强对英语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提高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水平。 形式主义植根于习惯势力与传统观念,对人们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严重的制约作用,形式主义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于片面、僵化以及创新意识匮乏的传统教学理念。 因此,加强对英语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是消除形式主义影响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对传统势力的挑战, 也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感召与引领下,通过对英语教师群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形成良好的自主创新意识,针对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实现英语教学在理念、内容、形式以及方法运用上的全面创新,不仅是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3.转变教学观念,引导英语教师实现理性的自我定位。 观念陈旧是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消除形式主义误导的重要途径在于观念的转变。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积极自主地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自身地位与价值的理性地位,以抵制形式主义的侵蚀。 首先,要自我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便于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其次,要自我定位为创新者,通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修正与调整自身的素质结构,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实现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充实与完善;第三,要自我定位为支持者,注重在英语教学中注入人性化教学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切实把握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鼓励其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国栋 ,吕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做 -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出版社 ,2004.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十八

无锡市勤新小学荣蔚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品词品句,理解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1、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2、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比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句式,使得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类句时,应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

3、有些文章,诸如童话、散文、寓言、小说等,往往含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穷人》中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从着朴实的话中,可以看出桑娜心地是多么的善良!读到此,怎能不激起读者对桑娜的崇敬之情?同样,《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里,小女孩想过幸福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只有推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些含在文章里意思并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来。

二、进入情境,体会美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对于看图学文《长城》,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想像长城横亘万里的雄伟气势,想像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像长城内外的烽火硝烟……学生在想像中进行再创造,从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内涵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写得非常美。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议”、“边读边想”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像,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融景情于一体地去体会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们的心灵更美。尽管语言不同,但主人的热情很感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草原美丽的画卷。

教古诗、童话等文章,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领略意境之美。只有进入了意境,才能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章的审美价值。

三、对比分析,鉴赏美

形象的美丑总是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出来的。讲读《落花生》一课时,通过不起眼的花生苗,把那埋在地里的果实与那些高挂在树上的鲜红耀眼的果实对比,更显花生的内在美。再理解父亲的那段话:“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使用的东西。”从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通过鉴赏,提高了认识,明白了心灵美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十九

晋江市平山中学赖聪颖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进行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生物学科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摒弃其弊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这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挖掘课程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并按照《课标》的要求,全程备课,理

解教材的设计思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挖掘课程资源,弥补教辅材料的不足,这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尽量动员学生一起来寻找课程资源,至少有以下好处:

(1)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只负责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2)同龄人一起寻找课程资源,互相学习,互相教育,效果更好;(3)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自找的材料范围更广,更切合实际,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如上到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节课鸡卵(蛋)的结构时,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带鸡卵(蛋),结果每个同学都带来了,有的小组还带来了鸭卵(蛋)等其他鸟卵,而且带来的新鲜鸡卵(蛋)很多都是受精的,这是教师到市场上统一采购不一定能够达到的效果。

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概念,必要时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为课堂。如“探究蚂蚁的行为”和“探究动物对植物生活的积极作用”这两个活动,我们只有到周围的林地、草坪和田间等室外环境,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实践证明,室外活动使学生更留心周围的自然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浓了。但一定要组织好,注意安全。

三、及时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活力源泉

动组组长、科代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设专门记录本,记录课堂活动和当场评价及违纪等情况,并与期末总评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及时评价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每一次评价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侧重这一次任务的关键评价要素;(2)特别要关注没有突出表现的学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与本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宜粗不宜细,可点到为止,至少让学生得到鼓励。

四、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倡粗线条的教学设计,后在课堂上随机补充完成。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少关注课堂的完整性,但严禁拖课。所以每一堂课都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开阔,创新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迸发。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机智,课前先多预设几种可能应对学生的实际反应。如北师大版《生物学活动手册》八年级上册活动“观察鸡卵的结构”讨论3:判断你所观察的鸡蛋能否孵出雏鸡,说出理由。有一个学生的答案与众不同:不能。因为这个鸡蛋已经被我打破了。这个答案可能连教师都预想不到,学生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当然不能否认该答案的正确性。我们只能重新审视该题目的严密性。所以课改了,教师更要保持经常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这是缩短生物学科教学理念和行为差距的有效途径。

总之,教师应重新认识新一轮课改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无固定模式可循,教师应本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态度来创新发展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内涵。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二十

1、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提倡“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友好、合作的氛围。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应引导学生养成提前预习和课后回顾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前预习课文,有助于使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在课堂中就能有针对性的提问;课后回顾有助于使学生巩固一天所学的知识。然后,应精心准备和设计好每一堂课,课前仔细参阅教材和教学资料,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再者,在激趣导入、课堂流程、课后辅导、作业布置各环节都应注重学生乐于学习和学到知识技能。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心声,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并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趣地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乐学中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4、注重引导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

主要是通过抓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在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安全防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5、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特别是后进的同学,这些学生总希望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面对这样的孩子,要解决他们身上问题,就得充分地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对症下药,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请他们回答问题,并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在喜欢的活动中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重获自信。只有相信和尊重他们,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

6、认真抓好后期复习。

在后半期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认真、切实地做好复习工作,加强后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争取后进学生能在复习中有一个大的进步。按照不同层次和目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复习,努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好最后一关。

1、用三颗心去感化学生、去教育学生。

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它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孩子。放心,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放手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促进学生个体的知识发展,带动群体知识的发展。耐心,由于各自家庭、各自际遇的不同,在生活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善于发现、耐心辅导。

2、重视远程教育网上资源的利用。

网络资源丰富多样,经常从网上查阅资源,老师增长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增长了见识,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激发了兴趣。

3、培养和建设师资队伍。

主要是通过抓教师的分流、整合,使师资结构有明显的改善;抓教学、教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抓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现代教育教学技能。

4、建立合理的教学常规工作制度。

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制度,对教师的行为起着指引作用。教学常规工作制度要规定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常规工作制度要符合本校实际,要能为教师所接受,对教师既要有约束性,又要有激励性和鼓动性。教学常规工作制度要涉及到教师的进修培训、教学行为、教学研讨、师德表现等方面,有了制度,就有了方向。

5、落实量化考核方案,严格检查。

制度要落到实处,必须严格检查督促才能得以实现。工作制度重点起指引方向的作用,还应针对工作制度,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或标准。考核方案或标准应做到细化和量化。这样的方案便于检查和操作,以便使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得到客观、公正的衡量。对教师工作进行检查时,严格按考核方案进行,以保证制度的实现。

1、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发挥的教师积极性也是学校工作的难点和关键。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因此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也非常重要。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学校育人氛围的创造、学校激励制度的建立、教师启发诱导等多方面努力的结果。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尊敬的各位:

大家好!

很荣幸,我今天能够代表新教师在这里发言。一起庆祝新学年的开始。

告别炎夏,凉爽的秋天向我们展开了笑颜;告别了假期的安静,沉寂的官小校园又充满了欢声笑语。九月一日,对于学校,对于教师,对于同学们都是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新学期的开始,带着希望,带着憧憬,怀着激动,怀着兴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始,就意味着同学们距离伟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又近了一步。当你早上背着书包迎着朝阳开始一天的学习时,要抬头挺胸,精神振作,信心百倍;当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要摸摸自己的书包,问问自己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有没有白白浪费一天的光阴?请用同学们的勤奋、汗水、智慧和热情抓住这宝贵的一个又一个今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默默工作,无私奉献,努力为同学们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学校一天天在发展,环境一天天在改善。但是同学们想过吗?学校要发展,形象要高大,光靠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你、我、他,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一言,我一行,塑造出官小的美丽形象,每一位少先队员的举止言行关系着官小的荣辱,展现着学校的品味。只有师生团结一心,努力今朝,才能创造官小更美好的明天。小行动塑造好习惯,好习惯决定大人生,希望这些豪情壮语化作同学们做好实实在在小事的行动如:弯腰捡起校园内的一张纸屑,听到铃声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整理好学习用品听懂老师讲的一道例题等等。

作为一名新教师,走上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是我最初的梦想。如今梦想实现,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教师这两个字的神圣、崇高和肩负的重大责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成为一名新教师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挑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成为一位名好老师为奋斗目标,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将一腔热诚投入到工作中去,把一片爱心奉献给学生,真诚地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让自己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感谢学校给了我们新教师一个实现人生抱负的机会和秀出自我风采的舞台。这里有关怀备至、xxxxxx的校领导;这里有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老师,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在这里我代表新教师向我们的校领导和老师们表示由衷的谢意,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关心、照顾、和谅解。我们学校师资队伍是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队伍,希望我们这些新鲜血液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更多的生机。

最后,我衷心祝愿同学们在新的学期学习进步、全面发展,也祝愿我们的老师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篇二十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巨华小学张美玲

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出一种人文美,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教师要指点门径,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以景生情,从情联想到境。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

三、熏陶感染,体悟情感美

语文美育也要靠感情的'“渗透”及审美实践的感染和陶冶来实现。体味感悟是关键,是核心。体验是主客体的沟通,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践、体验,通过教学艺术启发学生进入体验状态。(语文教学论文)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描述、多体会,一字一句不放过,引导学生揣摩语感,体味感情。”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因事缘情者有之,直抒胸臆者有之。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住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采用多种方式启发体味,引导学生感情体验,并进一步扩展情思,是培养审美理解力的好方法。

四、言行揣摩,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五、引导诵读,鉴赏整体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也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宽广的海洋、寒来暑往、鸟语虫鸣,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多姿多彩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但任何一篇关于自然美的描绘,都不是单纯的自然美的复现,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这整体美?诵读课文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美读感受和欣赏课文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是审美教育的关键。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出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有感情的朗读,是感知美、欣赏美的重要途径。

六、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24564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