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桃花扇读后感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9:03:04
优秀桃花扇读后感范文(19篇)
时间:2023-10-30 09:03:04     小编:笔尘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错误和陷阱在写读后感时避免?下面是一些独特和见解独到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桃花扇读后感篇一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桃花心木,这是一种美丽的树。作者在文中说,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这是一种美丽的树,作者在文中说,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人,这种主宰一切的高等生物,生存的法则其实和桃花心木一模一样。只有拥有了独立、自主、坚强、勇敢的心的人,学会了在不确定的土壤中拼命扎根,寻找生命之源的人,才可以在社会中占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才可以在世界上存活的更精彩,更长久。

生活中,历史上,也有许多人想桃花心木一样,将无法预料的磨难与坎坷转化为推动自己生长的正能量。比如乐圣贝多芬,他28岁左右失聪,成了一个聋子,这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真是天大的灾难!可他依旧坚强不屈,还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绝不屈服。在他耳聋后,他依然写下了许多扣人心弦的世界名曲。

读了《桃花心木》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

桃花扇读后感篇二

有一种植物生活在沙漠里,叫做骆驼刺,因为沙漠雨水稀少,所以骆驼刺只能把自己的根伸进深深的泥土里寻找水源努力生长。

大树如此,小小的野生植物如此,人也是如此。人是在不确定的环境里生存长大的,只有练就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地、更健康地生长。

我还听过一个故事。有两只猫,一只非常懒惰,而另一只则非常的勤快。猫妈妈叮嘱两只猫,一定要学会捕鼠、爬树和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懒惰的猫什么也不学,整天趴在地上睡大觉,吃猫妈妈捕来的食物。而那只勤快的猫每天都在练习生存的基本功。后来猫妈妈去世了,两只猫没有了依靠。有一天,懒惰的猫和勤快的猫遇到了两条恶狗,勤快的猫一下子窜到了树上,逃离了危险。而那只懒惰的猫被两只狗撕咬得全身受伤,落下个死无全尸的悲惨下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如果不学会独立,在这个强肉弱食的社会很难生活下去。

我们之所以要独立,是因为我们不能时时刻刻都被别人捧在手掌心,不能时时刻刻都能得到别人的指导。我们必须要学会自立,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从容克服各种困难。有个人总是依赖家人,连米从哪里来都不知道,从来不会照顾自己,结果闹了不少笑话。笑过之后,我们也需深思。经过磨难的人才能提高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没经过一点磨难的人是不会有一颗独立的心的。

在《传习录》有句话,“种树者必培其根”。树养其根,人应该养其心。学会独立才能对心进行磨练,人有一颗强大的心才不会拖累社会,才会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所以,向着我们独立自主的目标进发吧!

桃花扇读后感篇三

现在还有多少个家长能不溺爱孩子呢?

现在还有多少个孩子已会独立自主呢?

现在还有多少个孩子能克服依赖性呢?

是啊!就这样,我便看到了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描写了一位种树的老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最终成为百年基业的事,体会到了人生的哲理。

难 道我们不可以在逆境中成长吗?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是想让它们会找资源;种树人模仿老天下雨,是想让它们拼命扎根;种树人隔三差五的来,是想让它们长成苍 天大树。树木能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我们也可以在逆境中成长。其实,让桃花心木会找水源,就是人们在生活中的考验;让桃花心木 拼命扎根,就是锻炼人们的自主能力;让桃花心木长成参天大树,就是让人们努力成长。

是啊!看完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14岁的乌塔,独自一个游欧洲的事,她独自一人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的旅行。她有着一棵独立自主的心,却不像中国孩子有着一颗依赖的心,我非常佩服她的独立自主,因为她的独立自主感染了我。是啊!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

是啊!懦弱的人只会退缩,只会向困难低头。是啊!不独立的人,是不会有大成就的。是啊!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干一番大成就!因为他们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靠人不靠天也不靠祖宗,算的是好汉!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只有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人,谁都想依靠强者,但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 ——尾记

桃花扇读后感篇四

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考虑到种种疑点,我们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身处乱世之中,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剥削和压迫,不会流离失所,不用躲避战乱。他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乱世之中,他的幻想多么美好啊!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吧。

现在,陶渊明所向往的已经一一实现。如果他知道,一定会很欣慰吧。

桃花扇读后感篇五

《桃花庵歌》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诗人唐寅(字伯虎)的经典诗作。《桃花庵歌》是唐寅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下面是桃花庵歌原文解释,请参考!

说到桃花庵,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是唐伯虎当年在苏州看上了一处房子,是别人废弃的别墅,“长久未有人别业”。苏州还有个地名,就叫桃花坞。据记载,唐伯虎在决定买房时,因为没有钱,只好用自己的部分藏书作抵押,向京城一位当官的朋友借的钱。后来,他用了两年多时间努力写字画画卖钱,才还清了购房款。

桃花庵歌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原文解释

桃花坞里有桃花庵,桃花庵下有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了桃树,又折下桃花枝去抵酒钱。

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要在桃花下睡觉。

日复一日的在桃花旁,年复一年的酒醉又酒醒。

不愿意在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从,只希望在赏花饮酒中度日死去。

车马奔波是富贵人的乐趣所在,而无财的人追寻的.是酒盏和花枝。

如果将富贵和贫贱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如果将清贫的生活与车马劳顿的生活相比,他们得到的是奔波之苦,我得到的是闲适之乐。

世间的人笑我太疯癫了,我笑他们都太肤浅。

还记得五陵豪杰的墓前没有花也没有酒,如今都被锄作了田地。

桃花扇读后感篇六

原文: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主人唐寅

译文:

桃花仙人种了桃树,又折下桃花枝去抵酒钱。

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要在桃花下睡觉。

日复一日的在桃花旁,年复一年的酒醉又酒醒。

不愿意在华贵的车马前弯腰屈从,只希望在赏花饮酒中度日死去。

车马奔波是富贵人的乐趣所在,而无财的人追寻的是酒盏和花枝。

如果将富贵和贫贱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如果将清贫的生活与车马劳顿的生活相比,他们得到的是奔波之苦,我得到的是闲适之乐。

世间的人笑我太疯癫了,我笑他们都太肤浅。

还记得五陵豪杰的墓前没有花也没有酒,如今都被锄作了田地。

弘治乙丑年三月桃花庵的主人唐寅作。

赏析: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唐寅诗画得力处正在于此,这首诗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全诗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汉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场景,一幅是明朝唐寅自己的生活场景。只用了“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碌碌”等十几个字,就把明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场景传神地勾勒了出来。唐寅自己的生活场景描写得比较详细,“种桃树”、“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酒盏花枝隐士缘”。两幅画面孰优孰劣由读者自己体会和评定。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起首四行,有如一个长长的“推”的镜头,由远及近,将一个画里神仙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短短四行,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钩连,浓墨重彩,迅速堆积出一个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设定的`情境之中。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语速,又加重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桃花仙人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神仙生活?接下来的四行便展开一幅“醉卧花间”的美图:“”看这桃花仙人何等逍遥,何等快活,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醉酒赏花。这里,花与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藉以谴怀的外物,简直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花、酒与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上几句,可谓作者自况,意象生动、鲜明而有深义。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烟花柳巷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不见了,痛也痛过,乐也乐过,在经历了几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终于还是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定这一处世外桃源,和继娶沈氏,开始了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虽仕进无门,毕竟身有所托,又值壮年,美景逸思,一咏成诗。

“”此一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其为了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间快活逍遥:“”“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以上六行全用对比描写,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每一句中,因用韵的关系,前紧后舒,充分表现出诗人傲世不俗的个性,和居处生活的的超脱与释然。

注:“车尘马足显者势,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综合全文意境,显者与隐士的对比,较富者与贫者的对比更贴合,作此诗时,唐寅已经经历过了出仕不利,已经绝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进取之意,是隐居在此。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如果他们在天有知,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桑图》)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题画四首其一》)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桃花坞》)

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题画廿四首其十五》)

不难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的。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刘伶、嵇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唐寅在世时声名已著,除在绘画史上拥有突出地位外,在诗词上亦有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在当时独树一帜,并以其独特超凡的个性和艺术气质,从一个侧面,给那个自由、开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时代做出典型、生动的诠释。

桃花扇读后感篇七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深深地将我吸引,陶渊明将桃花源写成一个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在当时那个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会向往光明吧!

脑海里浮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画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立刻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陶渊明让我震撼。陶渊明虽然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可是他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我想这应当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现实社会中多少人为了利益何止是不择手段。他们也不想想难道有钱就欢乐了吗?如果金钱名利与欢乐成正比的话,那陶渊明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其实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实你在金钱名利中表现出来的,只是你眼中的贪婪。

有的人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能够做一个资历平凡,家庭平凡的人,可是我们决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会选择平凡可是拒绝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扇读后感篇八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让人猛然一醒。唐寅诗画得力处正在于此,这首诗也正是唐寅的代表作。

诗歌前四句是叙事,说自己是隐居于苏州桃花坞地区桃花庵中的桃花仙人,种桃树、卖桃花沽酒是其生活的写照,这四句通过顶的手法,有意突出“桃花”意象,借桃花隐喻隐士,鲜明地刻画了一位优游林下、洒脱风流、热爱人生、快活似神仙的隐者形象。

次四句描述了诗人与花为邻、以酒为友的生活,无论酒醒酒醉,始终不离开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时光流转、花开花落而初衷不改,这种对花与酒的执著正是对生命极度珍视的表现。

下面四句直接点出自己的生活愿望:不愿三下四追随富贵之门、宁愿老死花间,尽管富者有车尘马足的乐趣,贫者自可与酒盏和花枝结缘。通过对比,写出了贫者与富者两种不同的`人生乐趣。

接下去四句是议论,通过比较富贵和贫穷优缺点,深刻地揭示贫与富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富贵和贫穷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实际上富者车马劳顿,不如贫者悠闲自得,如果以车马劳顿的富贵来换取贫者的闲适自在,作者认为是不可取的,这种蔑视功名富贵的价值观在人人追求富贵的年代无异于石破天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是对人生的睿智选择,与富贵相连的必然是劳顿,钱可以买来享受却买不来闲适、诗意的人生,尽管贫穷却不失人生的乐趣、精神上的富足正是古代失意文人的人生写照。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桑图》)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题画四首其一》)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桃花坞》)

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题画廿四首其十五》)

不难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的。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刘伶、嵇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桃花庵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15(弘治十八年),这一年距唐寅科场遭诬仅六年。唐寅曾中过解元,后来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功名被革,在长期的生活磨炼中,看穿了功名富贵的虚幻。诗人作此诗即为表达其乐于归隐、淡泊功名的生活态度。

《桃花庵歌》作者介绍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桃花扇读后感篇九

从兴亡叙事到抗敌救国,从双双入道到一捧一踩。读罢不同版本的《桃花扇》,我终于在某种程度上能理解为什么总有人质疑现代文学的文学性。

从艺术魅力的长久性来看,欧阳当然不敌老孔,然而前者的意义是建立在抗战时期救亡图存的基础上的,二者又怎能相提并论。古代诗文是玲珑剔透的,现当代则和zz社会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看你喜欢什么了(当然思想史是一种研究路径,不分古今的)。

有意思的是,无论哪个版本的桃花扇,都体现了女性寡言。孔本中的香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被物化的玩物色彩(尤其是剧本中的情色描写),欧阳本中则过于突出民族存亡等大道理,反而失去了人物的内面本色。同时,欧阳本中的跳跃性太强,或许是为了适应时局和旧戏改造的需要,具有审美意义的许多复杂片段都删去了。马士英、阮大铖、柳敬亭、苏昆生、左良玉、史可法等人的戏份分大大减少,都失去了他们的复杂本色。

桃花扇读后感篇十

我读完《桃花扇》后作诗一首,赞明朝奇女子李香君。我生平第一次写诗赞人,赞的还是历史名人,不足的地方太多,实在羞于展出。然而,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才鼓起勇气呈给杨子怡老师过目。

我小的时候便听过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但一直没有深入地研究过她的生平。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出版的《桃花扇》填补了这个小小遗憾。在这本书中,我被李香君的血溅白绢扇的崇高气节所打动,被柳敬亭、苏昆生的重义、爱国、坚贞所感染,被史可法的忧民爱国、舍生取义所震撼。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终于知道“桃花扇”原来是由李香君的鲜血点染而成,扇子本身的情深意重加上鲜血染就的坚贞不屈,成就了《桃花扇》的传奇。

孔尚任老先生借李香君、侯方域二人的离合,写对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全书用李、侯二人的爱情为线索,记叙了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历史,以细腻的笔触把当时的儒士、优妓、爱国将领及奸宦佞臣跃然于纸上。孔老叹兴亡的同时,还借侯方域、史可法、左良玉等人表达出自己对明朝灭亡的思考,给历史剧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活水,他的勇气、他的胆识、他的创新之才令所有读过他作品的读者倾佩不已。

依据我个人的观点,全书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听稗—修札;第二部分:投辕——沉江;第三部分:栖真—余韵。我的划分标准是:第一部分主要写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和复社文人的日常交往,穿插了很多的行酒令、谚语及风俗习惯的描写,给人以轻松畅快之感。第二部分主要写政局的风云变幻以及人物的飘摇命运,这部分的主题思想是深深的国恨和凄美的爱憎离别,给人以沉痛之感。第三部分记叙了主人公们逃亡至栖霞山后从此隐逸的经历。我对这一部分有两种感觉:一、孔老未能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把象征坚贞爱情的桃花扇借张薇之手毁掉并让李、侯二人出家。这一情节让关心二人爱情的我痛惜悲叹。二、以苏昆生、柳敬亭、老赞礼的闲叙兴亡事作结尾,有着悠远清淡的意境,又令我回味无穷。这一部分很复杂,值得进一步研究。

以上便是我初读《桃花扇》后的感想。我相信在阅读第二次的时候能够对这些人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能够自行解开杨文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疑惑,能够真真正正地理解孔尚任的创作意图。

桃花扇读后感篇十一

读过《桃花源记》之后,不禁拍手叫好。那美丽的景色使我也想要去寻访桃花源,想要去探寻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丽、和谐之地。

文中提到南阳刘子骥这位品德高尚之士,在巡访桃花源之后,暴病而终,“遂无人问津。”更是显得缥缈,神圣不可侵犯,好像蒙着面纱。这无疑是在突出桃花源与昏暗现实的差距。《桃花源诗》更是再三提出作者想要乘着美丽而轻盈的风飞向桃花源,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细细想好像与西方的《奥茨国》系列童话很像,同是缥缈美轮美奂的仙境,志趣相投的人。看来每个人都实行有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那就是他自己的桃花源、奥茨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地。

想到这,再去站在巨人的肩旁上看我的桃花源,似乎就清晰多了,不再那样缥缈,在依稀之间可以看见了他美丽的轮廓:一轮旭日在东方升起,在一切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将晨雾驱除,普照大地。美丽的桃花在微风的吹动下,微微颤动。我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界,这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权贵与卑微,没有权利与金钱,这里有的仅仅是这片林,这条河,这座山,这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仅仅只有这些,就构成了这个活生生的整个世界。

同时,我认为我们只有自己努力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先申明下,我是转的,不过希望对你有用,西西~~)

桃花扇读后感篇十二

历史总是昭示: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代时的大梁皇帝朱温以及明太宗朱棣,两人同属阴谋篡位,然许石林先生称“朱温称帝,行盗贼之法,以至于国灭惨死……百代以下,仍称其为贼寇;朱棣以反叛起兵,夺位登基,大行王道……百代以下,犹追誉其功德,越宗而祖。”同样的开端,同样的成事,千差万别的人生终局。纵观这两位帝王,他们帝业的巩固和发展壮大,皆与人心向背有着莫大的关系!——读着许石林先生对“成王败寇的真正含义”的评论时,不由得让人心生凛然!

许石林先生乃高人也!读《桃花扇底看前朝》这本书,见他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赫赫有名的帝王、名臣武将,下至默默无闻的黎民百姓。遍及各个历史朝代,仿佛穿越到过去作为一名目睹者那般,如此轻松自然,这样信手拈来,便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历史时代的三纲五常、社会情状。他说这些的时候,并不局限于如此说事。他博古通今,说前朝历史诸事,论当今社会各种情状,端了一颗悲悯之心写就这些历史小评论。又见其文字多有辛辣、幽默,让人读时忍不住大笑了起来,把一本正经的历史文化评论小书写出了诸般趣味。

访古通今——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访古通今——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许石林先生说到古代医患关系,举有明一朝皇帝来评论。明朝皇帝普遍性格暴躁,如此太医们给他们看病如履薄冰,造成医患紧张,于是开的都是一些四平八稳的药——但求无险,不求治愈。最终朱元璋看出端倪,下令充分信任太医,由此,太医都端起责任之心给他们看病!古今同源!看现代医患的紧张关系,亦非一日之寒。病人需要医生的宅心仁厚,医生更需要病人的尊重理解。若医患之间都能够做到多相互理解,多包容,彼此多信任一些,那么患者对医生恶语相向,无礼行凶的可怕现象一定会减少很多!其实何止是患者和医生之间,就是普通人和人之间,都是要多些理解尊重和信任,那么这人间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清明!

这是一些添加了评论的历史往事“大杂烩”,无论怎么说,它都是点化人心向正,人心向善!

桃花扇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美国某处有一群阿米什人,他们不借助任何现代工具,仅仅凭着自身的劳作自给自足生活下去,为此我感触颇深。

首先,这些人们是德国人的后裔。而德国人的品质人尽皆知:专注,认真,坚强。这些都完美地体现在阿迷什人身上。其实,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征和品质,我们应该尊重,并取长舍短,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品质得到完善。

最后我还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政府竟然能允许阿米什人脱离其统治,维持他们的现状。如果政府不允许这样的事件发生,我们还能看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吗?我觉得,充满着民主,自由的社会才是人民们心中的最高追求,就像美国这样,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让人民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到了那一天,世上那个再也不需要什么世外桃源的美好憧憬了。因为,这整个世界已然变成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了吧!

桃花扇读后感篇十四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桃花扇读后感篇十五

淡淡的黄色封面,漫天飞舞的蒲公英簇拥着花一般的六个字《林清玄散文集》。看到它的第一眼,我的视线就被它深深吸引。

翻开扉页,我了解到这本书由几十篇散文结集而成的书每一篇都不长,有的写童年趣事,有的写人生感悟,里面有欢笑也有泪水。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枯萎的桃花心木》的散文。这篇散文讲的是一个人在作者家门前种桃花心木,但他不是刻意地天天给桃花心木浇水,而是仿照下雨天的规律给树浇水,有时三五天浇浇水,有时十天半个月才浇一次水。于是在他的培育下,有的树枯萎了,但种树人一点也不以为然,并且告诉好奇的作者他的目的就是让树能够适应环境,自力更生,从而更好地活下去。

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文章中的桃花心木就像是我们,写树就是在写人。我欣赏文章中那些没有枯萎的桃花心木,因为它们能够接受挑战,依靠自己顽强地活下去。离开外界的帮助,为了活下去,它们就会努力向其他地方汲取水分养活自己。老天爷虽然会下雨,但雨的落期是不确定的。你只能顽强地去适应它,在有雨的时候舒展自己的枝叶,尽情享受;在干旱的时候依靠体内的水分,坚强地熬到下一次下雨。只有在这种不确定中拼命扎根,寻找水源的树,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可以想象,如果种树人天天给这些树小心浇灌,爱护有加,一旦环境改变不能满足这个条件,长期浸泡在帮助中,天天等着别人给予的桃花心木就会走向枯萎死亡。

我也想做这样一棵不枯萎的桃花心木。我想起离开爸妈去夏令营,心中的害怕多于兴奋,不知道明天将会面临什么考验。离开了父母的帮助,什么都要靠自己,找不到可以依赖的人。面对困难时只恨自己平时缺少锻炼,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但这样的环境稍微时间长一点就慢慢适应了,你会习惯辛苦,会想办法完成任务,能够从容面对不确定的明天。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我们也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学会对抗逆境的本领,从而宣告自主的生命!

桃花扇读后感篇十六

如果有两个选择,你是想做温室中的花朵,还是一棵风吹日晒的小草呢?虽然花朵有迷人的外表,令人羡慕的花香,但是我,肯定会选择做一棵风吹日晒的小草。明明知道那种选择会有许多的磨难在等着我,但我一定会从重重磨难中蜕变,重生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读《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里面的种树人并不像普通的种树人那样,天天都给树浇水,无微不至地除草、培土。他采用了异乎常人的植树方法——模仿老天下雨。他每次浇水不定时、不定量,且没有花太多的精力照顾它们,树便学会了扎根自己并向土地深处寻找水源。因此,我从中联想到我们人也是如此,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立足的一席之地。

大家应该都听过“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过着独立的生活,根本没有依赖父母的心,他们就像桃花心木树苗一样,靠自己的的努力,才能生存下去。如果我们每天都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里学习心也不放在学习上,成天只想着玩,那么我们就什么生活的本领都不会,变得过于依赖父母,最后只会日渐消沉、堕落。

曾经,我也想做一朵温室中的花朵,永远都不想经历风雨。但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温室,没有了园丁的精心呵护,那么后果就不可想象。

我不愿做温室中的花朵,而是愿意默默地在世间做一棵风吹日晒的小草。花朵是金玉其外的,而小草的本质是平凡而顽强,我希望能通过磨炼,让自己得到提升,这样,我才能在成长的路上不断进步!

桃花扇读后感篇十七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桃花心木》,从这篇课文里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由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桃花心木》主要写了“我”在老家看见一个种桃花心木的人在给树浇水时时多时少,原来他是在模仿老天下雨,让树学会在土地中汲取水分,告诉我们做人要独立自主,不依赖别人,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这篇课文让我深有感触,文中的种树人并没有“好好”照顾桃花心木苗,而树却长得很高大,生机勃勃。种树人让桃花心木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下生存,桃花心木为了活下来,必须自己去找水源,把根拼命扎入地下,从而克服了依赖性,生存了下去。我们人也和树一样,要自立自强,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高才生,企业家。他们从小就得什么活都干,有的还要照顾别人,所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有一颗坚定执着的心,家庭的贫穷反而促进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生活,不能依靠别人,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自己,我和那坚强的桃花心木比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多么渺小呀!记得有一次,我让奶奶第二天早点叫我。第二天,我睡眼朦胧的起来,边打哈欠边穿衣服,头也不抬地吃完早饭,匆匆赶往学校。路上我感到很奇怪,怎么一个人也没有?该不会迟到了吧。想到这儿,我加快了步伐,到了学校,外面的门已经关上了,我从小门进去了,学校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我感到非常奇怪和丝丝惊慌,努力地想着,今天放假?不对,老师没说呀!今天是周末?也不对,今天明明是星期一嘛!我把书包放在教室门口,在学校里无所事事地走起来,走到传达室门口,我想看一下几点了,这一看,让我感到哭笑不得。原来现在才六点多,我想,一定是奶奶把钟看错了。原来不是我迟到,是太早到了。我想起刚才门卫看我的眼神怪怪的,笑了。

学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克服,去解决,这样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更好地生存。我们的社会虽然是和平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世界,所以,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是多么重要啊!

桃花扇读后感篇十八

众所周知,《桃花扇》是一本清代述颂爱国情怀的戏剧曲本,但是我机缘巧合之下拿到了小说型的版本。读了一遍,回味无穷,更为李香君的忠贞爱国的节操折腰。
桃花扇上染尽的不仅是风流,还是不卑不亢的骨气。女主人公李香君从小在秦淮河畔杨红柳绿的歌舞馆里长大,可她没有身为歌姬的一点自卑,反而喜欢接触新思想,跟平常人家公子一般学诗歌练琴筝。她不仅美丽,更有魅力。
敢爱敢恨、爱恨分明是《桃花扇》的一支永不停调的旋律,也是香君不同于寻常女子的一点。香君不拘于女儿家的姿态,她把眼光放于时政上面。当时正是明末东林复社被朝廷魏忠贤阉党打压之时,香君不畏恶势力,勇于结交东林党人,为他们出谋划策,与他们共同研究讨伐阉党的文书。这要是个寻常男子,也未必敢与东林学派沾上关系,况且香君是个毫无背景的女子。李香君的过人之处要是放于现世来看,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点。在可怕的黑暗中,总得有些人不畏强权,勇于反抗,为人民谋福祉。印度的章西女王曾经献身于全族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她热爱自己的人民,憎恨压迫者的举动也正是李香君在现实中的印证。
《桃花扇》的描述的忠贞爱情也让人羡慕不已。李香君的命格本就不凡,她面对上流社会层层压迫,面对阮大铖的淫威强权,面对要嫁给漕抚老头子田仰来做姨太太的命运,坚决不向恶势力低头,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在歌舞馆的众姐妹和身为东林学党的的众友人的见证之下,与东林学子侯方域私定终身,结为夫妻。即使是后来的社会动荡,歌舞馆办不下去,许多人流离失所,香君从没有改变过她对侯方域的爱,没有委身于任何一位大人物。她敢于痛斥当权者的庸碌之为,敢于讽刺马士英的小人作风,在她的世界里,只有正义和真心,虽为女子,李香君对当时支离破碎的国家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说是她守护国家守护她的明朝的忠心,说她是国魂的守护者也不为过。
除了高尚的人格让人敬佩,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让人羡慕,对家国的执着与信仰让人折服,《桃花扇》里还有照应现实,让后人警醒的历史教训。当时马士英掌握当权,与阮大铖一起狼狈为奸,无恶不作,以至于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些东林党人结合民间爱国之士,一起奋笔疾书训斥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保卫他们的大明朝。这样震撼人心的事迹在当代也有重现。当日本领导者宣布要跟中国抢钓鱼岛的归属权时,千万中国人站起来了,为祖国呐喊助威,痛击日本当权者,列出种种证据证明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打击了日本政治家的野心,使国家领土主权得以完整。桃花扇不只是一面用于定情的扇子,更是底层人民忠于国家的证据。
我读《桃花扇》,每次浏览完,虽说不像梁启超先生一样泪流满面,可我的心灵也着实为它强烈跳动了,它歌颂的是忠贞的爱情,也是忠贞的国心。李香君那句“我宁做大明朝的尼姑,也不当清代的走鬼”永远成为绝句。


桃花扇读后感篇十九

我曾经我们学过一篇叫《桃花心木》的课文,它是通过一篇关于教育发展人们自强不息的文章,具有影响很深的哲理。

我记得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空地上种了桃花心木树苗,但“我”看到他不规则地浇水,每次浇水的水量都不一样。 我很困惑。 想,他应该是个很忙的人。 但忙碌的人怎么能做得这么马虎? 后来,我想,他应该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但他为什么来水红木? 有一次,“我”看见他又来了,就跑过去问他:你为什么不定时浇水,又要多少水? “因为经常浇水是为了让红木有一颗独立的心,”他说。 不同的是我在模仿雨。” “我”知道他的作文是让红木学会自强,学会适应环境。

草扎根在岩石上,在冬季盛开的梅花,松柏微笑在寒冷的,这表明什么精神? - 自我提升。

自强,我的朋友,让我们可以一起发展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我不断超越我们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2039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