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8:30:10
最新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模板16篇)
时间:2023-10-30 08:30:10     小编:字海

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阶段的教案编写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教案的编写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接下来是一些经过验证的教案样例,希望能够启发你的教学设计思路。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一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描写荷花的诗词,能背出两首吗?(荷——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二、出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师:“晓”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早晨,杨万里走出净慈寺去送别林子方。)

3、从诗题能看出这是一首?(生答:送别诗)

三、课件出示全诗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净、寺、竟、映”的读音。

3、师:我们知道,古诗文都是非常有韵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来。

4、相机标出诗的节奏,生配乐诵读。

四、学习古诗

1、课件出示后两行。(板书: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

2、理解“无穷碧、别样红”和后两句诗的意思。

3、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此时此刻,你也来到了西湖边,你也和杨万里、林子方一起站在西湖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播放音乐)

4、生交流汇报。

5、齐读后两行。

过渡:这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青翠欲滴;这朝阳照射下的荷花又是如此的娇艳、动人。难怪诗人发出感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1、理解“毕竟”和诗句的意思。

2、师:谁能像杨万里一样对着美景发出感叹。(配乐诵读)

3、师:这风光不与四时同,究竟不同在哪?(生齐读后两句诗。)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五、探究离别之情:

1、师出示背景资料。

2、生交流汇报。

3、师:分别就在眼前,诗人杨万里又会对朋友说些什么?林子方呢?拿出笔写下来吧,等会我们来交流。

六、小结:

送别诗我们学过很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有海内存知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有莫愁前路无知己,——。不过,今天的这首送别诗却与众不同,诗人巧妙地借助对西湖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友人的祝福,赞美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七、课外作业

1、请你也当回小诗人,拿出笔来,模仿本诗写一首送别诗。

2、拿出笔画下西湖的美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莲叶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教后记:

这是一首送别诗。不过,诗人杨万里没有直接抒写和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是借助于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巧妙地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希望他的事业有如这莲叶一般无穷碧,有如这荷花一样别样红。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后两句诗入手,引导学生在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基础上,结合课件的展示,让他们感受到那无穷无尽的绿,那分外红艳的荷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的动人。进而引出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样,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习也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再去感悟诗人的离别情也就容易多了。不过,对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入情入境的诵读,这一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显得不够充分。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二

一、复习导入新课。

2、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悟诗情。

1、这首诗里没有一个生字,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

2、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诗,能不能说一说你的预习所得?先在小组里议一议,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作者、写作背景、词语、诗句意思)

3、播放视频,谈感受。(美、壮观)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情景吗?

出示词语积累: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碧盘滚珠

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嫩蕊凝珠轻摇曼舞

5、试试看,怎样能读出这种美呢?读出你不同的感受来。自由读、指名读(配乐)

6、孩子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从寺中走出时,一副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沁人心脾,你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8、播放课件――西湖六月一望无垠的荷花盛开景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如此壮观的景象是否给予了你心灵的震撼。面对此情此景,杨万里写下了千古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时的你又该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请同学们每人写两句诗,写出你此时的所见及所想。(指名上黑板板书。)

三、拓展

1、孩子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出示表格。

2、小组讨论,汇报。

3、杨万里的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成了写荷花的千古绝唱,其实他还有一首写荷花的诗也是脍炙人口。知道是哪一首吗?出示《小池》。大家比较一下,这两首同样写荷花,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送荷花诗。

4、诗题中一个“送”字,不由让我们想到了不少学过的送别诗,谁能背诵几句?

5、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你怎样理解?

6、总结: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四、作业:

1、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继续收集关于描写西湖的诗,描写荷花的诗,送别诗,比较异同。

3、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三

一、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别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毕竟”、“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学生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六、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cai课件出示:西湖初夏时的美景,范读课文;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cai课件)。

3、小组交流,感悟诗意:

(2)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归纳、点拨。

(3)cai课件: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学生反复吟诵古诗。

4、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1)各学习小组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cai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作画、写话等)

(2)交流、评析。

5、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cai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其它诗作,学生自已吟诵;

(2)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二)教学流程图

八、形成性练习:

1、课外搜集、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作,选一首自已喜欢的诗改写成短文;

2、课外搜集、背诵其它写送别的诗词。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四

一、教材简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以写景代送别之作。作者以眼前景物入诗,构思新颖,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终究”、“映日”、“别样”等词的意思;

2、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能力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已的所想、所感;

3、激起同学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诗所描写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

本设计将“感悟诗意、品味诗情”作为研读目标,运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模式,依据《语文课程规范》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处处以同学为主,努力体现“以课本为凭借,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并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创设氛围,再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提供有关资料(作者、时代背景、字词意思、课外阅读资料等),给同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供平台。

五、媒体选用情况表:

内容要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使用

时间

资料来源

媒体作用

媒体方式

导入

注意反应

cai

课件

文字

(三首送别诗)

1分钟

自制

创设氛围

边读边想

范读

感受

cai

课件

声音、图像、文字

(西湖美景)

0.5分钟

剪辑

整体感知引入意境

边看边听

作者简介

知识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作者、时代背景)

0.5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了解作者

边听边记

感悟诗意

理解接受

cai

课件

文字表达

(字词句意)

因同学而定

自制

提供资料协助理解

同学自查

感情吟诵

理解接受反应

cai

课件

音乐、图像

(西湖美景)

1分钟

剪辑

再现意境

边播放边写吟诵

写写画画品味诗情

接受反应组织

cai

课件

背景音乐

5分钟

剪辑

渲染气氛、交流

边播放边写画、交流

欣赏积累

知识拓展

cai

课件

文字

(杨万里其它诗作)

2分钟

自制

提供资料

边看边读边记

六、教时布置: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氛围,导入课题:

(2)问:这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一起点?(送别之作)

(3)师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送别之作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杨万里。

题目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板书设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诗句意思,能形象感受语中描绘的景色之美。

2、熟读成诵,感悟诗句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含蓄的眷恋之情。

3、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初步学习吟诵。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形象描述诗句内容。

2、感受诗句中作者隐含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题解题

1、出示诗题。请看诗题,来,读一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了这个诗题,你从中了解了什么?

(时间:晓,早上。地点:净慈寺,在西湖边上,是西湖历四大名刹之一。人物:林子方,事情:送)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3、说诗人:好像缺了个主语,谁在送林子方?学过杨万里的诗吗?谁来背两句。发现这些诗都是写什么的?(板书:景)

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板书完成:眼中有景),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过渡: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多人读,(适当评价语速,节奏,押韵、音乐的美感)。

3、a.下面,请你们来读前四个字,我来读后三个字,一起找一找诗歌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b.调换,我来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c.我来读题,你们读诗句。

4、整体感知:刚才,同学们反复读了好几遍诗,读得很美。

5、你读懂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整理归纳为:西湖的荷叶与荷花)

6、了解西湖:是啊,如果说杭州是人间天堂,那么西湖就是天堂里最美的一颗明珠,其中,西湖十景尤其美。哪十景呢?(师细数)。能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一景吗?(曲院风荷)

(此时是六月,盛夏,其它的地方还无法看到最美的景色,只有西湖那一池荷花开得正盛。)

诗人见到的是(接天,无穷碧)的莲叶。诗人见到的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

理解词义,别样红,红得怎么样?(鲜艳,通透)指导朗读,特别是“无穷”、“别样”。指名先读词,再齐读。

8、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写得美不美?美在哪里?

a、诗的对仗美。评价:你关注到了诗句的结构,是的,对仗使得诗歌更有节奏感。

b、诗的色彩美、视觉美(醒目,亮丽)。评价:你注意到了作者的遣词造句。c、诗的场面美(大气磅礴的美、壮美)。评价:你很有想像力。

9、指导朗读

语言训练:你看……(可以观察图中荷叶的颜色、形态、整体到局部、修辞运用、优美词语、引用学过的课文语句等)

11、正是这绿叶红花,让诗人深深陶醉其中,不禁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前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饱含着作者的赞叹?是啊,遍览山川的杨万里只到过西湖吗?但“毕竟”是西湖的风光最美啊?只有西湖六月有莲叶荷花吗?但“毕竟”是西湖六月的荷花最美啊。来,读好它。

12、能背了吗?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三、探究问题,体会诗中的情感美

1、真美,可是,同学们,当我们从这一池荷叶荷花中抬起头来,再来读题时,你有没有发现新的什么问题?(这是一首什么诗?有送别之意吗?有林子方吗?)全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文不对题啊。

2、想解开这个疑问吗?听老师来读读这段文字,你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师读诗人与林子方的背景资料

林子方曾担任皇帝的秘书。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虽然不这么想,但还是尊重林子方,并写诗相送。

此时,你能说说,诗人为何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吗?指名交流。

荷,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她的花语是:清白、坚贞和纯洁。是佛教中神圣吉祥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

总结:是啊,西湖的这片美景在诗人的眼中,而与林子方的这份深情,在诗人的笔下。(板书: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4、来,读好这首诗。

四、积累送别诗

1、交流,评价。

2、比如现在这个环境,你觉得用哪一句诗待会儿送送老师比较合适?

五、学习吟诵

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了。想不想读得更好听?古人吟诗摇头晃脑、抑

扬顿挫,简直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吟诵,古人都是先吟后写。今天老师也简单

地教一下大家吟诵的方法。吟诵,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平长仄短韵字延。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出示:老师根据这一规律,为这首诗标好了符号,我们一起来加上手势试着吟诵一下。

带领吟诵多遍。

六、练习书写(相机作为作业)

一首好诗,不仅要理解,要会吟诵,更要把它端端正正地写在我们的笔端。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认认真真默写这首千古名诗。

七、作业

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较阅读两首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眼中有景心中有情笔下有神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感受、欣赏西湖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感。

1、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1、看到同学们自信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肯定会读会背这首诗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学生说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诗文,选择一个话题,与同桌交流。

我知道了——哪一句诗能读出这个意思?

我看到了——从哪一句诗看到的?

我想到了——哪句诗让你想到了?(评价语:你能真会读书,你真会思考,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感受很独特)

3、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明媚的早晨,还是绚丽的黄昏,不论是晴雨雾雪,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那么迷人。诗人杨万里眼中,西湖什么时候最美?(六月中)

4、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这赞叹:啊!

5、诗人用哪一个词表达了对西湖的独爱?(毕竟)。(打出原诗)(读)

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

8、同学们想一想,无穷碧的莲叶,青翠欲滴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铺满了西湖,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接天)

接天的莲叶中点缀着怎样的荷花?为什么会别样红呢?(阳光映照和绿叶衬托)

9、莲叶是美的,荷花是美的,它们相互映衬,融为一体,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是多么壮观呀!让我们再读一读,去想象这样的画面,去感受这样的美。(指板书)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九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找朋友

诗句诗句意思连线。

5.填写诗的内容

晓出---------------送---------------

------------------------

毕竟----------------------,

风光----------------------。

--------------------无穷碧,

--------------------别样红。

6.指名填空。。

7.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寄情于景(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六、背诵古诗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寄情于景

别样红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

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 介绍杨万里。

题目 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 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

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关于杨万里与荷花的研究报告〉;

〈关于送别诗的比较研究〉;

〈关于“……,……”的研究报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预习作业: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若有条件,可在网上百度网站中分别输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中间是空格)以及“诚斋体”,有选择地查阅一两篇对这两首诗的鉴赏文章。结合着对重点词语的.圈点,选择最重要的词句赏析,直接摘录在课本空白处。对感兴趣的,以及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赏析语句,可作摘抄。

5、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十二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景。

(放西湖风景幻灯投影)

师旁白:同学们,你们到过美丽的杭州西湖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不管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匆匆而过的游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而赞叹。南宋诗人杨万里来到这里,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来……(放朗诵录音)

2、导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学习要求:

读一读。(读通全诗)

说一说。(说说你对古诗的理解)

议一议。(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可以查找工具书或有关资料,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自己学习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在小组内进行质疑、释疑)

3、自由交流。

4、质疑、释疑。

三、汇报自学收获。

1、读通诗句。

2、学生点评。

(师随机提示: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不但要读准诗句中每个字的音,还要注意诗的停顿,把握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3、读懂诗句。

(引导学生自由阐述对这首诗或对某句诗的理解)

4、质疑。

四、创设意境,体会感情。

1、创设情景,想象意境。

2、自由发言,描述意境。

3、自主创作,描绘意境。

4、展示交流,表达感情。

五、感情朗读并背诵。

六、总结。

引导学生谈体会。

七、课外延伸。

同学们仍按照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十三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教具准备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采取措施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读诗句,识新词。

1、自由读。

2、指名读。

3、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四、抓字眼,明诗意。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想画面,入诗境。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生闭上眼,假想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师读本段话创设情境,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六、感情读,悟诗情。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七、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来欣赏两首描写西湖的名诗。(出示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五首》的读音和图片)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让我们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她,用最美的诗句吟诵她,用最美的歌歌唱她吧!(出示祖国风景图,伴音乐,师读本句话,结束本节课)通过课件中的读音、图片和歌曲,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西湖的美、祖国更美。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十四

1、理解“毕竟”、“映日”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感悟诗情,感悟祖国山河的美好。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境。

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强化教学。

2、 结合“乐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课堂教学“学中乐”

一课时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如画。从白雪皑皑的北国到诗情画意的江南,从苍茫无限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林海,每一方山水,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出示课件中的祖国风景图)

1、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背诵以下诗句。(出示《山行》、《小池》、《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及动画)

2、这几首古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几首古诗都是写景的,都歌颂了祖国壮丽的山河。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景的美好,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课件中的动画,以图释义,回忆以前学过的写景的古诗,导入新课。

1、齐读诗题。

2、介绍作者。

3、解诗题。

这首诗写了哪里的景色?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介绍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赞颂西湖,又用最凝练的语言对它的风景作出了不同的概括。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西湖十景。(出示课件中的西湖十景图)

同学们,西湖美吗?看过如此美丽的西湖,此时此刻,你想对西湖说点什么呢?(同学们谈感受)

作者杨万里为我们介绍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诗句中找一找吧! 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 自由读。

2、 指名读。

3、 齐读。

毕竟:到底。

四时: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季节。

接天: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

映日:阳光照射。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诗句。

“诗情画意”,我们要融入诗情,感悟画意,先要把诗读懂。怎样才能把诗读懂呢?要学会“抓字眼,明诗意”。请同学们看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给小组的同学。

1、学习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2、汇报自学情况。

3、师讲诗意,生答诗句。

4、读全诗,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诗是最凝练的语言,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西湖,看一看诗句的风光吧!(出示古诗的动画) 让同学们根据课件中的注释,理解诗句。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体验诗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们在西湖的一只游船上,在朝阳辉映下,这无边无际的特别红艳的荷花和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莲叶,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呀!真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1、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的前两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诗意用感叹句来表达一下你的心情。

3、说话练习:

(1)西湖太美了,不仅……而且……

(2)无论是……还是……,西湖都……

 

风光迷人的西湖,孕育了这千古流传的诗句,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美丽的西湖景美、诗更美。请同学们伴随着轻快的音乐读一读诗句吧! 学生配乐(课件中的音乐)读全诗感悟诗情。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十五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古诗问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课件

一、 激情导入  

1、 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 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录象)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 学习古诗

1、 自读古诗,读正确。

2、 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 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 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配乐)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五、 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1、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七、 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写一两句诗。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西湖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五言或七言都可。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八、 总结:愿我们杭州西湖越来越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设计篇十六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3、(学生汇报)讲诗意、读诗歌,质疑。

师板书:莲叶

荷花

4、(放课文录音)教师指导全班读。

5、再次交流。

6、学生读诗(全班读,男女生对读)。

7、你们都读得很美,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你们听听老师读得怎样,给老师提个意见。引出“映日莲叶无穷碧,接天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发现并引导讨论,学生品读。

8、师:对,这其实是诗人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但作者没有写离愁别绪,没有写出和林子方的友谊,而是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所以古诗题目就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假如你是杨万里,林子方就在眼前,你怎样将这首诗读给他听。

(找好朋友读,师生对读)。

9、这首诗很美,还带着一丝离愁,我们能把它背下来吗?(自己试背,指名背)。

三、欣赏西湖景色

除了诗歌中所描写的莲叶、荷花、西湖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姿色,现在老师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西湖迷人的风光。(出示西湖图片、配乐)

四、扩展

1、(出示荷花的图片、诗歌)西湖的景色太美了,我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描写荷花、西湖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作品。(选择其中一首在小组内读、讲。)

2、(出示四幅荷花图片)荷花不同的姿态引起我们不同的联想,看看其他文人的咏荷诗,可以有不少启发。看到不同形态的荷花,能不能想到一两句诗。

作业:

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关于荷花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莲叶

荷花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9225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