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无论是学业还是职场,我们都需要具备竞争力才能脱颖而出。如何写出有趣、生动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总结实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是进亦忧,退亦忧()
(3)微斯人,吾谁与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古仁人之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4.“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处,处在(2)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3)归依
2.(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
4.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5.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可。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二
阅读《山中避雨》选段,回答问题:(10分)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没有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a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b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7、“乐以教和”的含义同下列哪句话类似?()(2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御寇)
c心中若无忧苦,唇上就无歌声。(巴斯)d音乐是心灵的良药。(西谚)
8、作者将胡琴和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2分)
9、文中有两处划线的a、b两处语句,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3分)
10、有人说“钢琴笨重如棺材”一句比喻欠妥,你认为呢?(3分)
参考答案:
7.d8.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旨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
9.a:以排比的形式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胡琴便于普及。b:音乐的宣泄和沟通作用。
10.不会欠妥,用棺材作比喻钢琴的笨重,更能突显出胡琴的轻巧。或欠妥,有伤风雅,缺乏自然和谐的美感。(只要说出其中一个就可以)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或异二者之为()
(2)是进亦忧()
(3)微斯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形成对比。
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请你说说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5、读了选文,你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结合实际谈谈对我们的教育意义。
参考答案:
1、(1)指心理活动(2)这样(3)无、没有
2、(1)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2)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退隐江湖时,就担忧统治者是否施政得当。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般的)迁客骚人。
4、一方面希望滕子京拥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表明作者愿与古仁人同道,拥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意合即可)
5、表现了作者“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境界;围绕“向作者学习,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观”来谈。(意合即可)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四
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练习。
郑成功一到,村民们夹道迎接。进屋坐定后,阿祥宣布献礼。四位年轻貌美的姑娘手捧精致的盘子,跪献在郑成功面前。盘子里分别放着几锭金子、一块银子、一束草和一块土。郑成功连忙站起来,笑呵呵地说:“我们到这里打仗,是为了收复台湾的土地,不是为了金子、银子。”说着,叫随从接过盛草和土块的盘子。同时向阿祥回赠了礼品,并命令部下帮助高山族同胞解决生活困难。阿祥心中的疑云消失了,他马上鸣号撤走伏兵,抬出美酒犒劳郑军。几位高山族老者感动地说:“难得有不爱金子、银子的`官员啊!郑成功真是一位好将领!”
1.在田字格中填上合适的量词。
几()金子一()土一()银子
一()草一()将领四()姑娘
2.在方框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地说
()
3.阿祥献了哪些礼品?郑成功接受了什么?
参考答案:
1.锭块块束位位
2.笑呵呵感动
3.阿祥献了几锭金子、一块银子、一束草和一块土。郑成功接受了草和土块。(意思对即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五
山一程, ,身向 ,夜深 。风一更,,聒碎 ,故园 。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本诗作者 是 朝的。诗中“榆关”指 “聒”的意思是 。
3.“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 。
4.“夜深千帐灯”点明了 。
参考答案:
1.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千帐灯 雪一更 乡心梦不成 无此声
2.纳兰性德 清 山海关 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3.表明亲人送我一程又一程,仿佛到处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意思对即可)
4.点明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依恋。(意思对即可)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六
1、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词语或读音。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写在横线上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
4、用划出排比句,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答:从句子中我体会到修筑这条铁路困难重重,要认真勘测,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5、想一想作者围绕勘测线路,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严格要求工作人员。
2、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地勘测、绘图。
3、请教当地的农民。
4、遇到困难总是想着为祖国争气,鼓励自己。
6、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1)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的精神。
(2)选词填空。精密周密
(精密)的仪器(周密)的计划(周密)的观察(精密)的勘测
7、找出文中两对近义词(周密)(精密)(嘲笑)(讥笑)
8、用划出具体描写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的句子。
10、用画出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想法。(2分)
11、读了这一片段,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詹天佑说什么?(3分)
答:詹天佑你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让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无比骄傲,你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英雄,我们一定好好学习以你为榜样。
12、詹天佑这样做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呢?
答:詹天佑这样做的力量源泉是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七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没有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a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b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7、“乐以教和”的含义同下列哪句话类似?()(2分)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御寇)
c心中若无忧苦,唇上就无歌声。(巴斯)d音乐是心灵的良药。(西谚)
8、作者将胡琴和钢琴、小提琴作比较,想说明什么?(2分)
9、文中有两处划线的a、b两处语句,语言表达富有特色,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3分)
10、有人说“钢琴笨重如棺材”一句比喻欠妥,你认为呢?(3分)
参考答案:
7.d
8.作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旨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
9.a:以排比的形式让我们具体感受到了胡琴便于普及。b:音乐的宣泄和沟通作用。
10.不会欠妥,用棺材作比喻钢琴的笨重,更能突显出胡琴的轻巧。或欠妥,有伤风雅,缺乏自然和谐的美感。(只要说出其中一个就可以)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八
《山中避雨》节选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内阅读段(12分)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我就拉给她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阿庆的教计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准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春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之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缝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14.分别概括两段选文的意思。(4分)
第一段:
第二段:
15.用简洁的话概括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16.画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7.乐以教和的意思是。(2分)
18.纵观全文,两个女孩的心境是由苦闷到。(2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4分)雨中演奏胡琴,引得众人观看;由雨中演奏胡琴而得出的感想。
15.(2分)像《渔光曲》这简易而高尚的曲子艺术陶冶效果很好。
16.(2分)点明文章的主旨。
17.(2分)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18.(2分)欢喜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九
大致说来,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一是依赖城内排水沟渠,二是依靠城中河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国历朝都很重视排水沟渠的疏浚和整修。例如,唐玄宗曾下诏修理两都街市、沟渠、道桥,而其旧沟渠,令当界乘闲整顿疏决。德宗时修石炭、贺兰两堰,并造土堰,开淘渠。民间也非常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疏通和维护。如唐懿宗成通年间,“金陵秦淮河中,有小民掉扁舟业以淘河者”。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专门以养护河道为业的人,他们负责在河道上挖掘污泥、清除残秽,向管理部门领取报酬。
相对而言,宋代在城市排洪防灾方面所做的工作更多一些,当时人们对于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已有深刻认识。成书于北宋元丰七年的《吴郡图经续记》就已明确指出,苏州城发达的河渠水系具有重要的排洪作用,能够“泄积潦,安居民”,“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宋朝对河渠的管理有一套严格而科学的制度,每年定期疏浚河渠,颇见成效。有些制度则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加以确定。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六月诏:自令后汴水添涨及七尺五寸,即遣禁兵三千.沿河防护。哲宗元祜四年十二月诏:京城内汴河两岸,各留堤面丈有五尺,禁公私侵牟。
北宋都城汴京,在城市排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汴京城水系十分发达。英国加迪夫大学建筑系访问学者刘橄介绍说,当时的北宋汴京城包括3重城壕、4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3重城壕总蓄水容量达1765.6万立方米。4条穿城河道为汴、蔡、五丈和金水4河。根据文献记载估算,4条河道蓄水总容量约为86.63万立方米。此外,城市大街小巷有明渠暗沟等排水设施,还有凝祥、金明、琼林、玉津4个池沼。城市河道密度大、调蓄容量大是宋东京的特点,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是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
当然,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宋代官员的积极努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苏轼。苏轼曾亲自指导疏浚运河,开浚西湖。茅山河、盐桥河是杭州城内的两条大河,北连大运河而入钱塘江。由于江水与河水相混,江潮带的泥沙常常倒灌淤积到河内,殃及市内稠密的居民区,每隔三五年就需要开浚一次,既妨碍航运又费人力物力,居民患厌已久。苏轼“率僚吏亲验视”,组织人员花半年时间整治二河,使“江潮不复入市”。苏轼还大力疏浚西湖,采用一举两得的办法:取淤泥、葑草直线堆于湖中,筑起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堤上筑六桥,堤上两旁种植杨柳。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一长堤称作“苏公堤”。
明清时期,人们对城市排洪防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清代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管护也十分重视,京城内外排水沟渠有专人分段进行管理。顺治元年,定令街道厅管理京城内外沟渠,以时疏浚。若旗民淤塞沟道,送刑部治罪。康熙五年,定修筑城壕例:护城河遇水冲坏处,内城由工部委官修筑;外城由顺天府及五城官修筑;城上挂漏处,由步军统领衙门会同工部委官修补。
(摘编自关照《海内沟河尽晏清——中国古代城市的排水系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城市排水系统主要依赖城内排水沟渠和城中河道,这一点贯穿历史始终,是城市排水管理的出发点。
b.唐代,朝廷重视城内排水沟渠的疏理、维护和开掘,民间特别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清淤、养护,已出现职业化的清淤t。
c.宋代对城市水系的排洪防灾作用有深刻认识,认为苏州虽然名为水城,但没有大的水灾发生,是因为城内水系发达能排涝。
d.宋代河渠管理更科学,除了定期疏通河道,当洪水到达一定高度,就要派士兵沿河防护,并不准官府和私人侵占大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汴京因为水系发达,调蓄容量大,成为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它有3重城壕、4条穿城河道、各街巷的沟渠以及城内外湖池。
b.汴京3重城壕的蓄水量比4条穿城河大很多,表明人t开挖的蓄水t程比自然水道在排水系统中占有更多的分量。
c.汴京大街小巷的明渠暗沟是城市水系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些t程逐步将小的`水流导引向大的河渠,形成科学的排水网。
d.汴京的凝祥等4个池沼起到重要的蓄水功能,和水网相连则具有排涝的功能,单独则可用于蓄洪储涝.减少水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官员对水利工程也非常重视。苏轼疏浚运河、开浚西湖,着眼于彻底治理,不让外河、内湖危害市民。
b.明清时期对排水沟渠除了定期疏理之外,进一步明确责任,专人分段负责,街道厅、t部委、顺天府等各有其责。
c.古代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建造、维护和管理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果建设起一个功能完备的水网,就不会出现城市内涝。
d.古代城市排水系统的管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定时、定责,政府、官员和民众都很重视,这些是我们可以继承的。
阅读答案
1.【答案】b。【解析】曲解文意。第一段原文是“民间也非常重视城中河道的日常疏通和维护”,表明朝廷和民间都重视河道的疏理和维护。
2.【答案】a。【解析】以偏概全。第三段说汴京“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体现了很高的科技水平,城市排水设施的管理措施也很完备,是古代城市排水的典范”。
3.【答案】c。【解析】“如果……就……”说法过于绝对化。文中除了说到水网问题,还多谈到水网的维护问题。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十
壶口以下不远,便是晋陕峡谷的最后通道——龙门。传说龙门是大禹用神斧劈开的,所以又名禹门口。它的左岸是龙门山,右岸是梁山,两山伸崖相抱,像两扇巨门把河谷夹住,奔腾的黄河水被紧紧地钳制在人称八十步宽的狭道里。一遇洪水季节,巨浪撞击悬崖峭壁,汹涌的波涛与岩石厮打,激起层层浪花。巨浪咆哮着冲向对岸,对岸的峭壁又把波浪扔回,这样叠浪滚地来回三次,被称为“龙门三激浪”。
龙门是黄河上的一个古老的渡口,是陕西、山西两省的交通要道。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百万大军入晋,从龙门渡过黄河,沿着汾河川北上,直捣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多少年来,横渡龙门天险,只能靠着小小的木船。摆渡时,机警勇敢的船工必须在船只将要同岩石相撞的一刹那,用尽全身力气,猛然拨动舵杆,让船身随着惊涛骇浪漂离悬崖。等到接近对岸的时候,又得用篙撑开,稍一疏忽,就会船毁人亡。
小题1:简要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选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龙门的?请你作简要的说明(2分)
小题3:请你列出选文中的三种说明方法(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并分别指出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龙门的位置、景观(1分)、历史地位(1分)以及历史发展(1分)
小题2:时间顺序(1分)。从传说中的龙门的形成,到1644年,再到1949年、1974年(1分)
小题3:1)举例子:李自成率军从龙门渡黄河的例子。作用:说明龙门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2)引用:用大禹用神斧劈开龙门的传说(或引用大禹的传说)。作用:突出龙门地势险要,并增强文章的人文色彩和趣味性(1分,答出一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分别概括三段的内容即可。第一段,地理位置,第二段,历史故事,第三段,发展历史。
小题2:
试题分析:从明显的时间标志看,采用了时间顺序来说明龙门的。写出时间标志词。
小题3:
试题分析:说明文中常用的尝考查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3)作引用: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说明文写作和说明文分析中,增强文化底蕴。这种说明方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十一
我是一条流淌在崎岖山间的小溪。我满身洒着细碎的光亮,怀着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流啊,顺着山绕过石,不停地流。我有时被乱石阻塞,有时被泥沙搅混,但我浑浑噩噩,不知宇宙的真谛为何,不知生命价值何在。我绕过碎石,抖抖泥沙,又淙淙地向前流去。还不时仰望夜空,欢乐地听起夜莺的歌唱。一次,猛地撞在重迭的巨石上,我似乎被击碎了。呻吟着看着自己----我已经变成一畦小水洼,瑟缩在巨石缝隙中。喘息一会,感到不自在,我想跳出去,却跳不出。怎么办?我悲伤地哭了。突然大石缝隙中闪过几缕阳光,随着阳光响起亲切的声音:“小溪,生活的'真理你知道么?挣扎----奋斗----拼搏----超越。”我听着,却不知这声音含意。我无力挣扎,昏昏睡去。醒来了,不知怎么,我又成了小溪。原来是我身边的水多了,自然地从石缝中窜了出来。我又是我了!多么美丽的春啊,我流淌在山间小路上,路边盛开着艳丽的鲜花,峻岩上嫣红的桃花,轻盈的绿柳,笑靥迎人。
我挨着她们轻轻地流过。她们对我说:“小溪,你就这样快活轻松地流下去吧,这就是你的幸福,你的归宿。”我点点头,得意地顺流而下。一天,突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般一声巨响,我猛地不能动弹了。我看不见天,看不见地,看不见红桃绿柳。我虚飘飘不知自己是否存在。我死了,却又渐渐苏醒。我瑟缩在一层硬壳里动弹不得。溪水被阻隔,我渐渐枯竭、干涸……咱等待死亡么?我虚弱地问自己。突然岸缝间闪烁着几束阳光。“啊,太阳!”我大喊着,“我真喜欢你,你是万物之母,你是光明的源泉,如今你又出现了,我要奔向你,请你救救我吧!……”忽而阳光不见了,我听见发自宇宙、也好像发自我自身深处的声音:“挣扎、奋斗、拼搏、超越,你才能找回自我!”我沉默了,我想着那欢乐的玫瑰色的日子,但那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永恒的、永恒的真理是什么?我叹息、我思索、我寻觅……阳光又出现了,而且愈来愈灿烂,我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开始挣扎,开始奋斗。几经拼搏,几经寻觅,我身上的溪水渐渐多了,渐渐活而有力了。猛一挣扎,我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
经此挫折,我反而比过去粗犷了,宽阔了。我跳跃在岩石树隙间,有意地寻觅起同伴----原来道道山梁间都有那么多或比我大,或比我小的溪流。它们都和我一样不停地向前奔泻。大自然使我们越靠越近,越聚越宽。终于我们汇聚成河、汇聚成大江,最后我和我的同伴们一齐涌向无边的大海。在大海里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因为我已把我的涓涓细流,无条件地奉献给了大海。(选自《杨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小溪是“欢乐”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分)
2、这篇散文写小溪遭遇了两次挫折,说说她是怎样战胜第二次挫折的。(3分)
3、文中的小溪先后两次走出困境,第一次是“自然地从石缝中窜了出来”,第二次是“竟从埋藏我的地下跳了出来”。说说“窜”与“跳”有何不同。(2分)
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才发现我是一条美丽的小溪”,你认为小溪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5、文中的小溪具有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小溪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3分)
1.(2分)怀揣对大自然奇妙的幻想,仰望夜空听夜莺的歌唱,在流淌中观赏两岸艳丽的花朵。
2.(2分)阳光的鼓舞,生活真理的支撑,自身的拼搏寻觅。
3.(2分)“窜”指自然状态下的小溪从石缝中流溢而出;“跳”指拼搏状态下的小溪从地底下喷涌而出。
4.(3分)明确目标奋然前行;面对挫折顽强拼搏;携手并进涌向大海。
5.(3分)思路提示:要懂得生活的真理,明确前进的方向;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面对挫折,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十二
军刀(绍兴市)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品。
军刀出字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汗,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到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了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保卫。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出列,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时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学习,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嘱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结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战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做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的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孓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1、读完这篇小说,你内心产生的最深感受是什么?请用两个成语(四字短语)或一句诗词(歌词)来表达这种感受。(4分)
2、这篇小说中的“军刀”分别指武器和雕塑品,作品中的任务与“军刀”分别有那些联系?请概括小说有关内容,完成下表填空。(3分)
人物 宋哲元 侯万山 雕塑家 我与军刀联系 收藏军刀
3、第三节中,画线部分属于_______________描写,用40个字左右的文字补写出省略号处省略的内容。(4分)
5、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作者现在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简要说说你的看法。(5分)
答案:
2、宋哲元:约请锻刀(送行问刀)候万山:(背刀出征)挥刀杀敌 雕塑家:创作“军刀”(赠“我”“军刀”)
3、心理 这一切都变了,这五百个家庭妻离子散,这五百条汉子抛家别母义无返顾,眼下又将血洒疆场。
4、宋哲元:体恤下属,爱兵如子 信守诺言 富有人情味;候万山:英勇无畏 深明大义 富有责任感(既对国家.又对家庭)
5、意图一:“军刀”故事由雕塑家述说,且点明“家父所言”,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意图三:标题是“军刀”,小说以军刀为线索串起故事,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主题。
意图四:雕塑艺术品“军刀”既是后人对抗日军人的纪念,对这段壮烈历史的价值认定,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如果不写艺术感染力会大受影响。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十三
阅读语段,答题。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1、文中打括号的句子,表面上写火星接近炸药的过程,实际上还暗示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用________的语气。
2、这个语段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3、忘我地试验是许多科学家成功的原因,读了这个语段,你想怎样夸夸诺贝尔?
参考答案:
1、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激动。
2、亲自点燃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诺贝尔的心砰砰直跳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3、诺贝尔先生,你不怕危险,为民造福,坚持不懈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十四
1.(1)不好。原句更能突出父亲重复这句话的次数多,更能表明这是父亲的一块心病。(2)好强,有自尊心。
2.非常羡慕高台阶的人家,向往着自己也能盖起这样的房子。
3.生动地表现出父亲穿坏的草鞋之多,他为了建房付出了艰苦的劳动。
4.农村的生产力还很落后。表现出对艰苦生活的农民的同情。
《台阶》阅读答案与原文以供同学们阅读、练习和参考,希望《台阶》阅读答案对大家的练习有所帮助!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十五
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认准关键词句,把握其基本意义,认清它们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根据上下文琢磨它们的升华意义,学生特别是要学会在阅读文字材料中发现有效信息,即是对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的文字和内容。
二要排除生词的障碍,遇到生词要通过上下文,大胆地对阅读文字材料中的.个别词义、语义和句义进行推测、推理和推断,还可以通过构词常识大胆猜测。
三是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果断作答。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台阶》原文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就是编草鞋和过年。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大片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然后就匆忙地下田去。
冬至,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父亲鸡叫到第三遍时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台阶》阅读题
11.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根据文意,父亲的准备除了漫长,还有什么特点?(2分)
答:
12.先说说“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中流露出他怎样的心理,然后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把父亲当时的想法写下来。(3分)
答:
13.“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个句子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观潮课内阅读训练及答案篇十六
甘玲珑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6.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2分)
答:
17.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谈谈母亲的性格。(2分)
答:
18.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答:
19.你对“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3分)
答:
16.“我”三四岁时,妈妈将手帕别在“我”的外套上,为“我”擦汗;(1分)“我”十岁生日时,母亲特意为“我”订制了一块印着“我”名字的白色红边手帕。(1分)
17.例:“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真像一只花蝴蝶呢!”这句语言描写体现母亲细腻的爱。
评分标准:共2分,在文中找到有关母亲语言或神态描写的具体语句1分;并结合所找语句分析母亲性格(细腻、爱女儿、温柔、慈爱、善良……)1分。(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母亲性格)
18.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表现了母亲对“我”儿时的往事记忆犹新,体现了细腻的母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1分)而作为女儿的我们却忽略了平凡而真实的爱,又有对自己作法的愧疚与自责。(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19.这句话提醒当代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是好事,但更应该懂得体味,懂得珍惜身边平凡而真实的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5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