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反思,对未来的展望。怎样写一篇内容充实、有深度的学习总结?以下是法律专家总结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请大家遵守。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一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真童趣。课文不仅为我们再现了俄罗斯乡下金色草地的神奇、美丽和兄弟俩在窗前草地上自由自在快乐成长的情景。也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带给孩子们生活的快乐。结合本组课文的主题——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选编本文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是重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关于蒲公英的资料
教师准备:ppt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词,在句子和课文的朗读中复现生词,感知生词,为课文阅读做准备。
2、品读第一自然段,解决“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这一问题,抓住“盛开”这一词语,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
3、给学生知识迁移和查找资料能力的展示,共同分享“蒲公英”的常识。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二、学习生字、扫除障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给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朗读词语、扫除障碍
3、随句识字,巩固学习
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
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三、再读课文,释疑照应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思考: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交流朗读,品读第一段。
交流: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变成了金色。
3、交流课前资料
教师出示图片,蒲公英的资料:
蒲公英,多年生本草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
4、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重点词:盛开。想象情景,朗读第一段。为什么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草地就会变成了金色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5、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品读文本中,复现生词,借助上下文、字典等方式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等词语,更好的品读文本。
2、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动作等方式,体会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境,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揭示目标
要读出自己的体会,首先得掌握一种本领——读文字,想画面。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回顾旧知:学生回顾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原因,通过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地的美丽。
2、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初步形成个性化的体验。】
3、再回归文本,读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称赞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过渡语:这片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到底有什么魔法,能我们大家都感到可爱、有趣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好好读读课文。
【设疑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一)以读为本、回归生活——品味草地之趣
1、自读感受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给我和弟弟带来的快乐。
2、默读课文,圈出段落中能表现玩耍快乐的词语。
一本正经、使劲一吹、吹到脸上、打哈欠
3、结合圈出的词语,想象,说说想象到的快乐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顺机解决:“一本正经、引人注目”等词语。
4、熟读精思:
(1)学生分角色朗读相应句子,配上动作。
(2)引导读,入情入境:
(二)置疑问难,合作探究——探究草地的秘密
置疑:在小作者的眼里可爱的不仅仅是这片金色的草地,还有那有趣的蒲公英。
合作探究分为三个小步骤进行
(1)自读自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内化提升:课件出示填空题:花朵(),草地就()。学生通过填空这种形式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将课文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品读喜爱之情
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我们对这片草地的`喜爱之情。
2、朗读感悟、潜心品评:
如: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欢的一种花。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
【让学生把作者的感情迁移到自己身上,更加深刻地体会对草地的喜爱之情。】
四、小结
一片金色的草地,一个难忘的金色的童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金色的草地。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二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教导学生学会关爱母亲、回报母亲。
教学重点
投入真情,反复诵读,准确领悟课文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抒写感情。
课前预习
1、字词:笑嘻嘻匿笑衍沐浴祷告(祈祷)
2、收集相关资料、视频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母爱
由课件故事片段导入新课。
灾难中的亲情
《中国青年报》10月27日刊登过《古老而永恒的丰碑》,文中写到在贵州发生的缆车事故中,缆车以疯狂的速度坠落,在撞击地面的一瞬间,潘天淇、贺艳文夫妇同时举起两岁半的'儿子潘子浩,结果夫妻双双遇难,而儿子却安然无恙。当年唐山大地震,人们在清理废墟时,发现一位母亲割破自己的血管用热血哺育怀抱中的婴儿。
母亲对我们的关怀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游子吟》。
好的,看来同学们现在有很多话对妈妈说……
印度诗人泰戈尔却用一首散文诗《金色花》将一个孩子对母爱的回报娓娓道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朗读诗歌。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提高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三、学生展示预习内容
1、什么是金色花?
金色花,原名champa,亦作champak,学名michcliachampaca,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2、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其代表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
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3、字词,我会读:笑嘻嘻??匿笑??衍?沐浴祷告(祈祷)
四、感知课文
2、配乐朗读,要求:读清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关键语句中的思想感情
我听到了一个的孩子
我听到了一个的妈妈
文中“我”与妈妈进行了哪几次嬉戏?
五、悟诗
问题讨论
你在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假如你是“金色花”,你愿意帮妈妈什么事呢?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6、赏诗
你知道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
母亲节的时候,你给妈妈送过礼物吗?
你知道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
7、想一想?写一写
妈妈,假如我变成了。
六、作业布置
1、读书打卡,了解泰戈尔,阅读《新月集》。
2、实践活动:为亲人洗一次脚,后进行片断描写(心理描写或外貌描写)。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三
《金色的草地》记叙了一个小男孩由无意中发现了金色的草地会变颜色,到开始注意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与蒲公英成为朋友的经过。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要通过读课文,体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1.学会“色、草、片、变、发、并、而、怎”8个生字,会认“英、钓、注、意、观、察、便、张”8个生字,认识偏旁“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发现与第三自然段的发现有什么不同,增强观察自然的意识。
鄂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是以“发现”为话题组织材料的。《金色的草地》被编人这个单元,编者的意图也旨在让学生从小男孩由偶然的无意发现到主动去观察、发现的行为中受到启示,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发现欲,从而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实践身边的科学。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结合本课和本单元编排的特点,我应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研读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设计本课,力图通过围绕发现,引导学生探究性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受到启发教育,达成学习目标,并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疑释疑的能力。
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一片美丽的草地。cai,瞧!只有当许许多多蒲公英开放的时候,这片草地才会变成金色的。你们想看金色的'草地吗?老师现在就要考考你们cai词,如果你们能把这些词读准了,读对了,金色的草地就会出现了。
指名读——齐读——cai(金色的草地)
2、看,这片草地不仅美丽,而且还特别有趣。想知道在这片草地上发生了什么有区别的事情吗?这节课我们就接着学习第十七课《金色的草地》。
1、自由度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就把它划下来。
2、学生交流,逐句出示早、中、晚的句子,相机板书——指名读句子(这次只要求读流利正确)。
3、这片草地还真有意思,咱们把这三句连起来读一读吧!
指名读——师范——再指名——评——男生齐
4、让我们来看看吧!cai(动画)
5、孩子们,咱们读了句子,看了画面,你有什么疑问吗?cai(句子)——指名读——女生齐。
6、这真是片美丽而神奇的草地,让我们连起来把这段读读吧!——全班齐读
7、孩子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8、于是我便来到草地,找到一朵蒲公英进行了仔细观察寻找答案,我找到了吗?
1、自由的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知道的划下来。
指名说——出示句子——学生说到那个词,就学习那个词语——指名读(认识花形)——齐读——做相应的动作。
2、出示“合拢”、“攥成拳头”图,观察有什么区别?
4、cai(蒲公英图)拓展: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蒲公英的开放是和温度的变化有关的。他通常是上午8点左右逐渐展开花瓣,到了中午温度最高时花瓣完全张开(贴字、图)下午4点左右,温度下降,花瓣就慢慢合拢(贴字、图),深夜温度更低了,花瓣就越包越紧攥成了拳头,所以我在很早的时候看到草地是(贴字、图)绿色的。
5、清晨太阳升起来了,蒲公英又会怎么样?cai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6、孩子们,为了让你们看得更清楚,老师还专门录制了蒲公英开放的过程咱们一起看看吧!
cai花儿开放——教师引背
7、现在我们知道了草地变化的原因吗?
指名说
8、让我们再次来观看它的变化过程吧!
cai(动画)欣赏
9、孩子们你们喜欢这神奇的蒲公英吗?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齐读第四自然段
10、为什么说蒲公英是我的好朋友?
再次齐读
1、孩子们课文学完了,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来说说?
教师相机板书
2、cai含羞草(拓展)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神奇的现象,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留心观察才能发现!
1、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生字宝宝,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2、出示生字,您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4、教师示范,边写边口述。
5、学生书空,描红(强调三个一)
17、金色的草地
很早攥成全头绿色
蒲公英中午张开金色留心观察、善于发现
傍晚合拢绿色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四
1、把握诗歌基调,诵读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同学们,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你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预习情况(可用大屏幕投影)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仿读。)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1、“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2、“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3、“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4、“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课后记:《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五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鉴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3、感悟母爱,领悟母子深情,尝试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
2、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
1、视频导课——诵读悟诗——创造形象
2、读诗——悟诗——写诗——献诗
一课时
一、深情歌唱引“金花”
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观看。(酝酿感情,趁学生沉浸其中,教师导课)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便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去爱,那便是母亲!母亲,是一个伟大的名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关于母爱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二、原汁原味读“金花”
(一).泰戈尔简介:(以学生介绍为主)
印度的“诗圣”,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小说《还债》,散文《中国的谈话》。
(二)美读﹝学会朗读,感知内容﹞
1、学生裸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确,读流利。
2、多媒体展示生字词。(要求学生做到会读、会写、知意、会用。)
3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学生照样子说话,感知课文内容。
句式: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过渡:孩子,贪玩、淘气又可爱;母亲,焦急、生气又嗔怒。让我们在精彩生动的朗读中感悟这种至情真爱。
三、精彩纷呈说“金花”
(一)多媒体播放《金色花》视频朗读。
1.学生听读,感悟、体会,学会有感情地读。
2.多媒体出示一组句子,教师指明学生有感情地读。(师指导读的不好的学生;让读的好的学生做示范领读。)
句子: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4)“我不告诉你,妈妈。”
3、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问题。
问题:(1)散文诗中的孩子是以什么方式来表达出对母亲的爱的?
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说一说。
示例:母亲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过渡:
四掩卷沉思悟“金花”
1.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氛围,渲染感情。学生置身环境,大声朗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2、3,学生思考。
2.“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3.“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指明程度各异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指导。
过度: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流长。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请用小草的芳馨,请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
五、至情表白写“金花”
1.多媒体出示一下内容:
如果有一天你忽然有了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来!孩子,照样子,拿起笔述说对妈妈的爱意。
示例1: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
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示例2:假如我是一片云
当妈妈在田间劳作时
我会飘到他的头顶
为她遮挡如火的骄阳
当妈妈流下汗珠时
我会洒下蒙蒙细雨
为妈妈送上一阵清爽
2.学生思考,写诗句,表达对妈妈的深情。
学生佳句欣赏: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假如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发卡,我要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妈妈更加年轻漂亮。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伞,我要为妈妈遮风挡雨……
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小结:
无论对谁来说,母亲都是灵魂的故乡,生命的绿洲,不管我们能走多远,划不出的永远是母亲的海洋。为了她的儿女,母亲的操劳是毫无代价而言的,让我们也拥有一颗孝心,来回报那份无私的母爱。
1.教师出示诗歌,学生齐读。
六、感恩母亲献“金花”()作业
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六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基调,诵读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文感知
《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七
本篇是一首清新自然、亲切温馨的散文诗,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对母亲的依恋,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浓浓的母子情。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可能更多地只在母爱中沐浴,却很少有回报,所以要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并且意识到该将自己对母亲的爱转化到行动上。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首散文诗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美妙新奇,激发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浓浓的母子情,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周杰伦《听妈妈的话》渲染气氛。
有一个婴儿即将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明天就要把我带到地球上去了,可是,我是那么弱小,那么无助,我该怎么办呢?”上帝慈祥地说:“放心吧,孩子,我已经选定了一位天使,她正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你的降临,并且,她会用一生一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你,照顾你,直到生命的终结。”
这位天使是谁呢?对,是母亲。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深情的呼唤。孩子又该怎样回报母亲呢?就让我们走进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圣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中去寻找答案吧。
1.词语积累:笑嘻嘻匿笑沐浴林阴祷告衍
2.初读感受:讲了一个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故事。亲密,母子情深,童真童趣。
下面想请几位同学合作读这首散文诗,(放背景音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温馨的氛围。
(生1)1、2、3/(生2)4/(生3)5、6/(师)7、8、9
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相信大家还沉浸在孩子与妈妈嬉戏的画面中,孩子看似失踪了一天,却始终与妈妈在一起。
那么在这一幅幅画面中,孩子与妈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以这样的句式回答:
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的孩子,我是从……看出的;
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的妈妈,我是从……看出的。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八
选自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教材选编了5篇课文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英雄的事迹。本篇文章是第二篇课文,以叙事为主,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1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3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应把其作为重点。同时本篇课文较长,应该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学习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只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1.本篇课文内容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内容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障碍。基于这样的考虑,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同时我设置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接受任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做鱼钩)——发现秘密——永远离去,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文中的几种描写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通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写方法?
2.你知道这描写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曾经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 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终于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2)接着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情如何。
(大屏幕出示: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3)你能通过朗读把“我”的心情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5)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指着大屏幕出示内容)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写的语句吗?
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集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情描写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1.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现在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今天,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放音乐,师朗诵诗词《长征》。)
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下面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
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九
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自己却牺牲在草地上的感人事迹。
1.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1.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请你读课文后想一想,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
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为什么说它是“金色的”?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板书:老班长
讨论明确: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明确: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他那十分严峻的布满红丝的眼睛明确: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的眼里布满了红丝,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板书:照顾、三病号
1/ 眉头拧成了疙瘩
2/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明确:
1/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2/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第三次: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明确: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像保姆一样照顾小孩一样,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是高度的革命责任感,让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板书:救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个鱼钩是老班长的遗物,有很大的纪念意义。老班长生前用这个鱼钩给三个小战士钓鱼补养身体,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出草地,这个鱼钩挽救的是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
从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出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有着舍己救为人的高尚品质,这崇高的品质永放异彩,光芒万丈。
板书:怀念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你还能从什么地方看出这种品质。
要求:预习上面的问题,下节课继续学习。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十
1、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也是语文传统教学的精髓。动情的朗读有助于因声明义,以声传情,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本课设计给予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人物去感受、体验文本传递的美和乐。
2、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小主人。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同时注重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积淀,营造与文本、生生、师生间平等对话的氛围。
1、认读2个生字。理解并正确书写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3、感受金色草地带给我们的快乐,自然带给外么的快乐,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近观,激趣
(一)咱们先一起来静静地听一支歌,这是老师小时侯常听到的歌。(师生共听《蒲公英的种子》)
(二)知道蒲公英吗?(学生说说对蒲公英的了解)
蒲公英一点也不引人注目,可若是你细细观赏,它也有自己的美丽。看:(欣赏蒲公英图片)
(三)草地上长满蒲公英,那是怎样的景象?有个在乡下的男孩常看到这样的景色,听他对我们说:(播放课文录音,同时出现大片蒲公英草地的图片)
(四)谁来读读?(出示句子):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1、指名读。
2、在这片草地上,你们想干什么呀?
带着这样美好的遐想,咱们动情地读读这两句话。(齐读)
(五)想走进这金色的草地吗?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金色的草地》(板书课题),感受这草地带来的快乐,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走进,生情
(一)那就赶快拿起课文,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不仅要用嘴巴读,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去读,去看。遇到生字新词再读读,读到喜欢的地方,多读读。
生读,老师巡视。
(二)看到文中描绘的这片草地了吗?走到草地上去了吗?你有怎样的感觉?
交流、板书:美丽、快乐(根据学情板书)
(三)美丽、快乐……都是我们认真学习、走进了这片草地的感觉。这是多么珍贵的体验啊!抓住这种感觉,再细细地读课文,哪些句子带给你这份美丽、快乐……就美美地读这几个句子。
生读,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细品,共享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生读后,师:哦,这一片会变色的草地像个魔术师,谁再来读读?咱么细细地听,感受本地的神奇。
再指名读。
问:感受到草地的神奇了吗?学生评议。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咱们伸出手来,边做动作边读句子。指名读,评议。
3、植物世界非常奇妙,许多花朵是天然的时钟,花儿有着自己的开、闭时间。蒲公英一般在上午5—6时开放,下午2—3时闭花。
4、清晨,太阳刚刚升起蒲公英就慢慢地张开了花瓣。啊,绿色的草地消失了,眼前一片(),蒲公英花也起床了。太阳西斜了,蒲公英就慢慢地(),草地又()。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了。
5、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小节,感受小小的蒲公英原来是这样的有趣。(齐读末节)
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朗读,谈感受。
2、蒲公英给这兄弟俩带来了快乐!咱么来真实地再现这一幕,也就是来演一演,好不好?要演好,首先要认真地读课文,读懂每句话每个词,才能到位地表演。(自己朗读准备)
3、指名一组,师读生演,师生共同评议。
4、再指名一组。(想象感受快乐)
5、出示句子,朗读句子: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6、我和弟弟常常就在这片草地上玩耍,他们还会怎样玩?(学生交流)
7、金灿灿的蒲公英花儿盛开着,细细的绒毛一朵一朵在空中轻轻地飘着,银铃般的笑声在草地上回荡着。齐读句子: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四、延伸。
读着读着,我们的心仿佛也成了蒲公英的种子,长出了翅膀,飞呀飞呀,飞出教室,飞出校园,飞向广阔的自然,飞向我们美好的生活。小朋友,我们也曾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欣赏着美丽的景物,感受它带来的快乐。静下来回忆一下,你的眼前会浮现许多美丽、快乐的画面。下节课上我们来分享。
五、练习
(二)范写:“耍”(和“要”比较)、绒、察、瓣
(三)选择自己觉得难写的字练一练,每个写两遍。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十一
《金色的草地》记叙了一个小男孩由无意中发现了金色的草地会变颜色,到开始注意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与蒲公英成为朋友的经过。课文语言通俗,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要通过读课文,体验发现自然奥秘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会“色、草、片、变、发、并、而、怎”8个生字,会认“英、钓、注、意、观、察、便、张”8个生字,认识偏旁“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发现与第三自然段的发现有什么不同,增强观察自然的意识。
设计理念
鄂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是以“发现”为话题组织材料的。《金色的草地》被编人这个单元,编者的意图也旨在让学生从小男孩由偶然的无意发现到主动去观察、发现的行为中受到启示,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发现欲,从而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实践身边的科学。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结合本课和本单元编排的特点,我应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研读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设计本课,力图通过围绕发现,引导学生探究性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受到启发教育,达成学习目标,并从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疑释疑的能力。
一、激情导入
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一片美丽的草地。cai,瞧!只有当许许多多蒲公英开放的时候,这片草地才会变成金色的。你们想看金色的草地吗?老师现在就要考考你们cai词,如果你们能把这些词读准了,读对了,金色的草地就会出现了。
指名读——齐读——cai(金色的草地)
2、看,这片草地不仅美丽,而且还特别有趣。想知道在这片草地上发生了什么有区别的事情吗?这节课我们就接着学习第十七课《金色的草地》。
二、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1、自由度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就把它划下来。
2、学生交流,逐句出示早 、中、晚的句子,相机板书——指名读句子(这次只要求读流利正确)。
3、这片草地还真有意思,咱们把这三句连起来读一读吧!
指名读——师范——再指名——评——男生齐
4、让我们来看看吧!cai(动画)
5、孩子们,咱们读了句子,看了画面,你有什么疑问吗?cai(句子)——指名读——女生齐。
6、这真是片美丽而神奇的草地,让我们连起来把这段读读吧!——全班齐读
7、孩子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8、于是我便来到草地,找到一朵蒲公英进行了仔细观察寻找答案,我找到了吗?
三、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1、自由的默读第三自然段,把你知道的划下来。
指名说——出示句子——学生说到那个词,就学习那个词语——指名读(认识花形)——齐读——做相应的动作。
2、出示“合拢”、“攥成拳头”图,观察有什么区别?
4、cai(蒲公英图)拓展: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蒲公英的开放是和温度的变化有关的。他通常是上午8点左右逐渐展开花瓣,到了中午温度最高时花瓣完全张开(贴字、图)下午4点左右,温度下降,花瓣就慢慢合拢(贴字、图),深夜温度更低了,花瓣就越包越紧攥成了拳头,所以我在很早的时候看到草地是(贴字、图)绿色的。
5、清晨太阳升起来了,蒲公英又会怎么样?cai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6、孩子们,为了让你们看得更清楚,老师还专门录制了蒲公英开放的过程咱们一起看看吧!
cai花儿开放——教师引背
7、现在我们知道了草地变化的原因吗?
指名说
8、让我们再次来观看它的变化过程吧!
cai(动画)欣赏
9、孩子们你们喜欢这神奇的蒲公英吗?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之情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齐读第四自然段
10、为什么说蒲公英是我的好朋友?
再次齐读
四、小结
1、孩子们课文学完了,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来说说?
教师相机板书
2、cai含羞草(拓展)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神奇的现象,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留心观察才能发现!
五、指导书写
1、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生字宝宝,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2、出示生字,您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4、教师示范,边写边口述。
5、学生书空,描红(强调三个一)
附:板书
17、金色的草地
很早 攥成全头 绿色
蒲公英 中午 张开 金色 留心观察、善于发现
傍晚 合拢 绿色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十二
教学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3、播放视频,要求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那两件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句就返回过去多读几遍。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合作学习,你指我认,互读互查生字掌握情况。
2、讲解两个多音字:朝 假
三、感知课文,探究草地之谜。
1、(课件出示图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3、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呢?课件出示填空题,帮助学生理解
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 ) 。
早晨,花朵( ),草地就是( ) ;
中午,花朵( ),它是( ),草地也是( );
傍晚,花朵又( ),草地就( )。
4、同桌互相交流(指导朗读,配表情读、带上动作读等)
5、所以作者说——多么可爱的草地!
6、那作者为什么会发现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呢?
7、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好玩有趣的现象,只有细心观察的小朋友才能发现他们的奥秘。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不仅发现它们的神奇之处,还能找到其中的奥妙!
四、写字指导
1、投影出示田字格中的“耍、劲”
2、在书写时,你有什么地方要特别提醒大家吗?教师随机范写,学生书写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后作业:
1、演一演:金色的草地不仅可爱,还给兄弟俩带来了快乐,同桌相互合作演一演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
2、说一说:把这么可爱的草地介绍给你周围的人。
3、找一找:你的身边有没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或花草,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金色的草地
早 午 晚
可爱(细心观察)
绿 金 绿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精美的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作品内容。
3、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课文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
2、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受母爱。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过捉迷藏吗?为什么喜欢玩捉迷藏呀?
(玩过,捉迷藏可以躲起来,让别人想法设法的去找你,而你可以躲在暗处,偷偷观察别人,很有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诗《金色花》,让我们现在来集体朗读课文,读完课文后,然后给课文标上段落序号,给生字词注音并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告诉我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
《金色花》共有9段,讲述了一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金色花”,然后和母亲捉迷藏的故事。
生字词梳理:匿笑膝嗅祷告罗摩衍那
作者简介: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19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场景,说说你的感受。
课文中描述了一个孩子编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孩子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
这样的场景给人以温馨和幸福的感觉,表现出孩童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展现了动人的母爱和童真。
2、再次朗读,品味语言。
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的有什么特点?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些语言表现出孩子的调皮天真,活泼可爱。
课文中母亲是怎样的形象?
清晨,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到小庭院做祷告。
祷告时主动和超自然的力量沟通来赞美、祈求、忏悔或者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愿望。祷告对象是神灵、亡灵等。表达方式是静默、言语或歌唱,仪式场合是礼拜。
阳光下的母亲,在金色花林荫丛中穿行,做祷告的样子仿佛如圣母一样,圣洁而美丽,全身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在母亲穿过金色花时,“我”要让妈妈嗅到我的花香。
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母亲读书的样子是安静、温柔的。此时,“我”要把自己小小的影子投在母亲的书页上,虽然母亲不知道那金色花就是我,但是我要时时刻刻在母亲身边。
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黄昏到了,在树上躲了一天的我,和母亲玩了一天的捉迷藏的我,要突然出现在母亲的面前,落到地上,变成母亲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在朗读中体味文章中表现出的母子情。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表现出母亲的焦急、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表现出“我”的撒娇、调皮和得意。
教师小结
《金色花》是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的作品。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而又顽皮淘气的孩子形象,含蓄而巧妙地表达了孩子热爱妈妈的深厚感情。《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一个儿童变成金色花与他的母亲“捉迷藏”,表现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品读这篇课文。首先我们来朗读一下课文,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节奏、重音、节奏,结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读出情感。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同学抄在笔记本上,全班齐读一遍。)
二、分组朗读,小组竞赛。
课文中的“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调皮而又天性善良纯洁的。母亲是沉静虔诚,善良慈爱的。“我”调皮地要和母亲捉迷藏,而母亲也因为担忧而说:“你这个坏孩子”,反语中也蕴含着浓浓的母爱。作者用天真淘气之笔墨,营造了一幅充满趣味的生活画面。这首散文诗描绘的画面仿佛圣子与圣母,充满了母爱神圣的光辉。
现在让我们分小组进行朗读,看看哪一组读的最好,最有感情。每组举手超过四个人,就集体站起来,捧着书本朗读。
身体站直,手捧书本,开始朗读。《金色花》泰戈尔(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在旁边进行朗读指导)一边读一边要读出母子之间的真挚情感!
三、问题探究,理解课文。
1、“金色花”的寓意是什么?
金色花是印度最美丽的圣诞树上开的一种金黄色碎花,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就如母爱的光辉笼罩在孩子身上。美寓于花,花寓于美。用美好的花朵来衬托世间最美好的母子情。“我”想变成金色花,也是为了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如何理解《金色花》中孩子这一形象?
世人总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诞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纯洁、可爱。孩子为什么那么活泼可爱、快乐天真?因为沐浴在母爱中。诗中得孩子跟妈妈三次捉迷藏,主要出于孩子活泼调皮、机灵可爱的天性;同时,他对母亲无时无刻的关注,也见出对母亲的热爱和亲昵。
四、教师小结
孩子活泼可爱、调皮天真。母亲温和慈爱,善良宽容。当“我”变成金色花,我要将花的芬芳和美好献给母亲。当“我”消失不见时,母亲焦急、担心。《金色花》表现了母子之间纯洁、动人的爱。最后让我们集体背诵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再次感受伟大的母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回家后将《金色花》有感情地读给妈妈听,并记录你和妈妈的感受。
2、写一段送给妈妈的话,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十四
本单元的主题是英雄,教材选编了5篇课文经过不一样的角度展现了英雄的事迹。本篇文章是第二篇课文,以叙事为主,讲的是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1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3个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和忘我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中运用了很多的外貌、神态、语言、行为描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应把其作为重点。同时本篇课文较长,应当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学生的阅读本事。
1、在学习英雄这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什么样的人能够称之为英雄?我发现学生对于英雄的认识仅局限于仅有做出惊天动地业绩的人才是英雄的层面。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缺憾,我想在《金色的鱼钩》这一课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对英雄的含义能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2、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必须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设置了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1.本篇课文资料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这样资料显得零乱,使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必须的障碍。基于这样的研究,我采取抓重点字、找重点句的方法指导他们理解课文资料,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到对全文的理解,同时指导学生经过不一样形式的朗读把自我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多元化的比较和理解。
2.同时我设置了一条主线贯穿于全文:理解任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做鱼钩)——发现秘密——永远离去,以老班长的角度展示了故事的主要资料,使学生沿着这条线逐步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本事。
(1)理解课文资料,找出文中的几种描述方法。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1)经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含的意义。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鱼钩与老班长之间的关系。
借助课文进一步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本事。
经过自读课文,深入理解课题“金色的鱼钩”所蕴涵的深刻意义。
(大屏幕出示一段文字: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文字,说一说这属于哪种描述方法?
2.你明白这描述的是谁吗?
3.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也是1位英雄,他以往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的生命。今日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老班长。(板书课题:金色鱼钩。)
4.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1)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说是金色的鱼钩呢?
2、请同学们用学过的速读方法完整地阅读一遍课文,注意不能仅图快,还要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能够分为几部分。并结合你们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交流体会。
(1)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难题就是缺少食物。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句“他就到处去找野草”让学生交流对于“到处”的理解。
(2)(大屏幕出示:眼前的难题让老班长整夜整夜______。)让学生补充并谈谈对“合不拢眼”的认识。
2、如何解决3个伤员的温饱问题成了老班长的心病,他最终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老班长想到了什么办法。
3、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做鱼钩、钓鱼。)
(1)学生交流,引出“回味”一词,让学生读一读句子,说一说“回味”的意思。
(2)之后问:当我看到老班长皱紧眉头把鱼骨头和草根咽下去时,我的心境如何。
(大屏幕出示: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样……”)
(3)你能经过朗读把“我”的心境和感觉表达出来吗?(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5)如果你们是这位老班长会这样做吗?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指着大屏幕出示资料)刚才我们读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述方法?
5、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方法描述的语句吗?
6、发现秘密后老班长是怎样做的?
(1)虽然老班长一再嘱托,可发现了秘密的我,还能欣然喝下老班长千辛万苦弄来的鱼汤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有关语句并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
(2)团体交流,引出对“千斤重”的理解,并找出对我心境描述的语句。(大屏幕出示:好像塞了铅块似的。)
(3)你能经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心境吗?(指导学生朗读。)
1、每一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身体能受得了吗?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找出有关语句来谈一谈发生了什么事。
(3)学生交流,教师相应追问:你觉得老班长没有完成任务吗?你怎样评价这位老班长。
(4)这部分的语句运用了哪种描述方法?文中还有运用这种描述方法的语句吗?
2、(大屏幕出示:老班长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让学生补充。
3、此刻我们重新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老班长与金色的鱼钩有着怎样的关系?
4、总结:金色的鱼钩代表老班长崇高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里永远放射着金色的光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像老班长这样可歌可泣的无名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此刻完美的今日,让我们共同缅怀他们吧。(放音乐,师朗诵诗词《长征》。)
对于这样长篇的课文如何进行教学,一向是我的一大困惑。初次尝试用这种步步设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到达了我预设的效果。下头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几点想法:
有些教师总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问的太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发展的空间,我觉得这不是绝对的。比如《金色的鱼钩》这样长篇的课文,教师就应捋好一根线,层层设疑给学生引好路,这样学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脉络深刻挖掘到文章的主旨。
在问题设计时不能背离主题,所有的问题都应为主题服务。背离文章的问题只能让学生走弯路,越走越远而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理解课文资料也造成了必须的障碍,所以我们应在问题的设计上把好关,这样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一向以来,上每一堂课我都要求是全员参与,并且也在尽力地去做好它。一般在课上,只要学生愿意回答问题的,我都会给予满足,一些不太愿意的有时也会“硬逼”着他来回答,我坚信只要多叫几次,他也会慢慢融入到这个团体中来的。但今日的这堂课让我发现其实我做得还很不够。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十五
目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明白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景,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练习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练习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样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我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光,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能够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我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经过自学,理解资料,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能够看出老班长对我们十分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资料理解2)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境怎样?(单击资料理解4)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资料理解5)
目的要求: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资料理解7)
(3)课文最终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资料理解6)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资料理解8)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能够补充改正。最终,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
(单击巩固练习中的拼音填空,比字组词,词语搭配,选字填空。学生口头练习。)
金色花教学设计板书篇十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俄罗斯乡下两个小朋友(兄弟俩)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俩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作者先写这种带有调皮和开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俩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写“我”(哥哥)无意中发现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写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自然现象的喜悦。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感受广阔的大自然的美丽可爱,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语文学习,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并能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绒毛、假装、这些、引人注目、钓鱼、观察、花瓣、合拢、手套、有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初步语感。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4、初步领悟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联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课文,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一)激情引趣,创设“草地”情境
1、揭示课题。(课件演示:俄罗斯乡下的一片金色的草地)你们看到过这样的金色的草地吗?看了有什么感受?再看看课文插图。(板书课题)
2、认真读课题。(突出“金色”这个词)
(设计意图:草地本来是“绿色”的,通过课件演示,观看插图,让学生对“金色的草地”这一景象产生浓厚兴趣,激起阅读期待。)
(二)图文对照,欣赏草地美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课文,当我们把视线集中在图和文上时,你一定会发现,画家用他的神笔勾画出色彩斑斓的草地;作家用笔墨描写出草地的多彩多姿,请你们把图和文结合起来阅读,并给每个自然段拟个简短小标题。
1、交流小标题并板书。(参考小标题:窗前的草地快乐地玩耍草地变颜色可爱的草地)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观看插图,让直观图像与语言文字相对应,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味和对金色草地的憧憬,对草地早、中、晚不同时间颜色的变化及其原因产生好奇心,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三)品悟想象,解开“金色”之谜
师: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兄弟俩的词语。从这些描写,我们看出什么?
1、从玩耍,引起对蒲公英的观察兴趣。蒲公英本不引人注目,然而,作者通过“装着”、“喊”、“使劲”、“吹”、“假装打哈欠”等一连串动作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时互相吹蒲公英的绒毛带来的快乐,引起“我”对蒲公英的观察兴趣。
2、仔细观察,解开颜色变化之谜。文章第3自然段叙述有一天早晨,“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原来,蒲公英的花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这就是按照“早——中——晚”不同时间描写草地颜色由“绿色——金色——绿色”变化的过程。由此可见,解开草地“颜色变化”规律之谜,关键在于细心观察。
(设计意图:第2~第3自然段描写了“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吹蒲公英的绒毛时,对蒲公英的观察产生兴趣,于是,进一步对草地进行观察,发现“早、中、晚”草地的颜色会改变,再通过仔细观察,懂得了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教学这一部分,要从“趣”字入手,借助想象,领悟“变化”;通过朗读,品味作者对草地的喜爱。同时感悟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四)品味优美的语句,体验童真童趣
1、找出兄弟俩在草地上叫喊的句子读一读。
(“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一本正经”是形容很规矩、很庄重的意思。课文用“装着”、“喊”说明“我”的动作、语言是有意引起弟弟的注意。)
2、找出兄弟俩互相吹蒲公英的绒毛的句子细细品味。
(“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这里巧用了“使劲”“吹”“假装打哈欠”等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语描写了“我”和弟弟互相吹蒲公英的绒毛带来的快乐,体现了童真童趣。)
3、找出草地变颜色的句子来欣赏。
(“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多么有趣的现象,板书:早晨——绿色中午——金色傍晚——绿色这是在玩耍中无意观察到草地变色的现象。)
4、寻找草地变色原因的句子诵读。
(“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抓住蒲公英花瓣的“张开”、“合上”解开了“草地”变色之谜,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要引导学生读熟、读懂,读中领会,读中感悟。)
5、画出“我”喜爱蒲公英的句子精读。
(“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一点睛之笔,连续用了两个感叹号,同时巧用拟人的写法“一起睡觉”、“一起起床”。既写了蒲公英的花开、花合与人的起居或昼夜的变换相似或相关,又抒发了“我”对蒲公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文章语言美,感悟兄弟俩由“玩耍吹绒毛——观看草地变色——发现变色原因——抒发感情”的童真童趣,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五)自主质疑,感受快乐的情趣
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并弄清以下问题:
(1)为什么“我”要装着一本正经地喊?“一本正经”是什么意思?
(2)吹蒲公英的绒毛,给兄弟俩带来什么快乐?“不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
(3)写草地变化按照什么时间顺序?颜色有什么变化?
(4)草地变色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5)看了这样美丽的草地,作者有什么想法?表达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互相质疑问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叹草地变色的美丽,欣赏草地景物的美妙,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应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情感在质疑问难中得到升华。)
六、拓展练习,延伸课堂
1、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
2、背诵第三自然段,抄写草地按时间顺序改变颜色的句子。
3、请你跟着爸爸、妈妈或老师到郊外去走一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089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