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蜡烛会吸水教案(通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0:46:07
专业蜡烛会吸水教案(通用23篇)
时间:2023-10-30 00:46:07     小编:影墨

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下教案范文通过灵活创新的教学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一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文章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本文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蜡烛”有何意义。)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习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 蜡烛,它 。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本文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课后从物象、内容、情感三方面赏读《百合花》(茹志鹃)。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是借白净纯洁的“百合花”的意象来表现中国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百合花。在题材、主题与写法上与蜡烛一文都有相通之处,课外阅读既是巩固课堂教学,也是拓展训练。)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二

导言:最近,我尝试了一种新的实验,将蜡烛插入水中,看看蜡烛会经历什么变化。经过几次实验,我对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经验和对蜡烛吸水的深入理解。

第一段:过程的观察

在实验中,我发现蜡烛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并不会熄灭,相反,水会被吸入蜡烛的中心,而且蜡烛的高度会逐渐减小。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火和水是无法共存的。但是,当我们把蜡烛放在水中时,它创造了一个热的、因为水上的渗透力的高压区域,使水被吸入蜡烛中。

第二段:原理的解释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物理知识来解释。水的渗透力是吸引水分子的力,它有两种形式:吸附力和表面张力。当蜡烛被放置在水中时,它的中心被加热,这会导致蜡烛中的空气分子被加速运动,从而导致水分子进入蜡烛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水通过毛细管现象被吸附到了蜡烛的中心。蜡烛吃了水后,火依然持续燃烧,这是因为吸入水的同时还有空气进入蜡烛中心,继续提供氧气支持火苗。

第三段:体会收获

这个实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毛细管现象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也让我意识到火和水一起存在的奇妙之处。观察蜡烛吸水的过程,我对科学的无穷魅力有着更深刻的体会。这也让我想到,身边的很多现象,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看待它的角度不同而没有想到其中的奥妙。我们应该从生活中任何角度观察事物,尝试从中发现不同的价值。

第四段:思考探讨

通过这个实验,我进一步思考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对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引申到某种危险性场合下,如仓库、家里等地方,火源造成火灾,如果及时用湿毛巾掩盖蜡烛,则能够消除火灾。这就是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体现。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通过我对于蜡烛吸水的实验和观察,我学到了不少关于物理和科学的知识,同时也对科学的魅力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解这些对我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帮助我更快更好地发现生活中隐藏的奥妙,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科学的热爱。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三

你们肯定听说过“水火不相容”这句话,蜡烛在燃烧,又如何吸水呢?今天,咱们的课堂上就要让你大吃一惊,开开眼界!

我非常好奇,便问了为什么。老师一一给我们解释,原理是这样的:“蜡烛燃烧,杯子里的空气就变热了。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杯子罩住蜡烛,蜡烛缺氧就熄灭了。这时,杯子里与杯子外的空气产生了差别,外面气压高,里面气压低,就把杯子外的水压进了杯子里。”

哦,幸亏老师解释了一切,要不然,我以为蜡烛真的能吸水呢。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记叙文六要素,概括文章大意。

2、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烛光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分析蜡烛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读导读,概括提取关键词。明确:战争

老妇人

苏联红军

蜡烛

瓦砾

地窖

鞠躬

匍匐

闪烁

颤巍巍

迫击炮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主要是记叙成分,默读课文,时间:1944年9月19日(第一段)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第一段)

人物:老妇人玛.育乞西、苏联红军契柯拉耶夫 事件:(起因)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牺牲了。(2—7段)(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危险,安葬了这位年轻的战士。(8—27)

这是一篇记人的记叙文,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个人物?

明确:老妇人(玛俐.育乞西)

那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个老妇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请用词语或短语来概括她。(形象及其依据)请同学回答:.....(从哪儿看出来的?)

4、分析一下文中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1)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15段)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22段)“跪”说明年老体弱,行动艰难(23段)“路并不远,总共不到十步,……”这样细致的描写仿佛情景历历在目,好像连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

3)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25段)“跪到死者旁边”、“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可以看出老妇人埋葬烈士的礼仪非常具体,她把死者当做是她至亲的人,非常感人。4)点在坟上的蜡烛具有特殊的意义。(28段)“跪在……揣在怀里……喜烛……珍藏”这个蜡烛对她意义非凡,然而她却把它点在了苏联红军的坟头。表达了她对烈士深深地敬爱和哀痛。

在掩埋红军的这个过程中老妇人,作者三次写了老妇人“爬”,“跪”,a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b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c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烛光”在文中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1)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2)寄托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文章主旨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五

星期四晚上,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剧。忽然"嘀"地一声停电了,周围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爸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点燃了蜡烛,才有了一点微弱的光芒。

我们扫兴极了,无聊地干坐着,一向点子多的爸爸又灵感突现:"猴孩子们,咱们来玩个游……不,准确地说应该是你们两个的智力打比拼。"我和弟弟一下来兴趣:"怎么个比法?"爸爸拿了一个装了水的碟子指着说:"你们两个谁要是让杯子自己把水吸进去,记住,是吸进去而不是倒进去,爸爸就给他十块钱,要是你们两个都没招的话就……给我洗十次脚。怎么样,干不干啊?"说完,爸爸掏出一张崭新的'十元纸币在我们面前晃了晃。我和弟弟是个十足的"小财迷",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简评:哈哈,有意思的实验,很长见识哦。小作者在这次有趣的实验中观察细致,而且富有探索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两点很可贵;另,文章语言也特别有童趣。愿这样的小实验能激发你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六

3 蜡烛

西蒙诺夫

课型:新授课

(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同学们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四、课后练习: 1)课后练习二。 2)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书设计:

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把握记叙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老妇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层次的体会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七

你们听过蜡烛会吸水吗?现在我告诉你,蜡烛真的会吸水哦。

今天老师走进教室,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袋子里都是一些奇怪的东西。有一个同学问:“老师,今天我们要做饭吗?”老师说:“不是,我们要做一个实验。”

老师拿出盘子,然后拿出蜡烛、水杯、颜料、打火机。现在实验开始了。老师先用打火机把蜡烛点燃,然后将蜡油滴在盘子上,接着把蜡烛固定,我觉得蜡烛好像一位哭泣的孩子,看上去好孤独。

接着老师去接了一杯水,倒在盘子里,然后把颜料挤在盘子里,把水和颜料搅拌了一下。这时的蜡烛像一只萤火虫,又像一位站在舞台中央的舞者,真美丽啊!最后老师把杯子扣在盘子上,忽然蜡烛灭了,而且杯子里进了一些水。

我很想知道蜡烛为什么会吸水?老师告诉我们:燃烧的蜡烛会使杯子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膨胀,“跑”出杯子。玻璃杯罩住蜡烛,蜡烛缺氧,就熄灭了。熄灭后杯内空气冷却,气压下降。杯子内外产生了气压差,杯子外的'水被压进了杯子里,就像被蜡烛吸进去一样。

今天的实验,让我有很大的发现,我很喜欢今天的实验。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八

蜡烛吸水是一种特殊的实验,通过将蜡烛插入水中,让其吸取水分,然后点燃,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亲身体验蜡烛吸水的神奇之处,还可以深入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参与蜡烛吸水实验中的体会和感悟。

第二段: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将蜡烛切成两段,然后将其中一段插入水中。通过放置一段时间,蜡烛会自然吸入水分。接着,我们点燃吸了水的那段蜡烛,观察它的燃烧情况。

第三段:体会与感悟

事实上,蜡烛吸水的实验非常有趣。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蜡烛的燃烧过程。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水分会使燃烧更为缓慢,同时也能使蜡烛燃烧更为持久,延长了燃烧时间。这个实验也启示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能因为一些别的因素而变得相对美好。

第四段:体验过后的启示

这个实验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我们大家都对实验的结果感到好奇和期待。同样,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把这份好奇和期待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更加渴望去拓展我们的认知和体验。

第五段:结语

蜡烛吸水实验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一些看似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有奇妙的变化,只需要我们拿出好奇心和热情去探索。期盼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持续拥抱新鲜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和热情,不断探索和尝试,精彩的人生才能在挑战和机遇中得以展现。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九

首段:

近日,我参加了蜡烛吸水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蜡烛吸水的原理。同时,也领悟到了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在蜡烛吸水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蜡烛在吸水的时候会逐渐变软。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坚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要太过执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思想和态度也应该随之转变,否则有时候会错失许多机会。

第三段:

另外,我还发现蜡烛吸水的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在较高温度下,蜡烛吸水的速度要比在较低温度下快。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迅速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让自己不断提升。

第四段:

在蜡烛吸水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蜡烛变软,还可以观察到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面上的液面越来越高。有时候,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也是不能避免的。我们应该像蜡烛一样,在逆境中敢于迎难而上,不断地超越自己。

第五段:

综上所述,蜡烛吸水不仅仅是一项科学实验,更是一门人生课程。我们应该从中总结出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道理和方法,从而让自己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更上一层楼。同时也感悟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成功并不是靠实力和魅力获得的,而是由内心的毅力和努力积累所创造出来的。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十

1、把握文章的思路,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超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

3、激发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深入体会文中的感人的地方。

蜡烛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1、资料收集。

2、预习课文。

3、多媒体课件。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情怀。表现在对苏联红军的行为上。这节课力求以蜡烛为主线,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对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的品味,把握母亲的情怀。设计教学时考虑文章的长度和要求,适当进行一些挑选,使课堂更加紧凑。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蜡烛是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人们对它可能不太会有太多的关注,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两枝点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蜡烛至今仍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它照亮了所有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今天,让我们重温60多年前的那感人的一幕,去体会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种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二、背景和常识介绍

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回答,然后加以指点。

教师安排两个同学回答,然后加以指点,归纳。

三、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以《蜡烛》为题,全文中多次出现蜡烛,今天我们这节课便以蜡烛为主线,讲解分析课文。老师一共为大家安排了向蜡烛提出4个问题,首先我们先问问蜡烛:

蜡烛啊蜡烛,你是如何被点亮?

教师解释一下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安排快速阅读课文。要求是抓住主要情节,内容准确。

一位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南斯拉夫,不幸牺牲,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他安葬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并且为他的坟头上点燃了两支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用以表达对烈士的哀思和敬意。

四、蜡烛啊蜡烛,你为何如此令人潸然泪下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文章的感人之处。侧重于段落,句子和环境,人物。具体表现在:

1、炮火连天

2、老人衰弱

3、安葬行为

4、点亮蜡烛

5、烛光闪烁

(教师适当加以指点,可以多读读,加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理解,语言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加以分析。

五、蜡烛啊蜡烛,你到底代表了什么

参考: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是一种对烈士的哀思

是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是一种战斗的情谊等等

(教师适当拓宽思路,允许有不同见解。)

六、蜡烛啊蜡烛,我想对你说

1、今天我们学习了本文,也了解了蜡烛的含义,如此令人感动的蜡烛啊,我们有很多话要对你讲。蜡烛啊,蜡烛,我们想对你说……。

每个人阐发自己的心声,说1~2句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对学习完本文后的感受。)

(由学生自己发言,其他同学适当评点。)

七、总结

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令人敬佩,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八、布置作业

1、针对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写一篇文章,可以侧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2、课后寻找类似的文章,收集到以后整理好张贴在教师的“文学天地”中,其他同学可以在课后阅读,增长见闻。

以上两个作业每位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做。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十一

妈妈给我买的《大侦探福尔摩斯》是我最近很喜欢看的书,里面有一个奇案,讲了蜡烛吸水的原理,我觉得很有趣,于是兴奋地搓了搓手,想这回终于有事干了。

我先准备了一个空杯子,一个盘子,一支蜡烛和打火机,接着在盘子里注满水,然后把一只蜡烛固定在盘子的中间,再点燃蜡烛,看着火焰一点点的燃烧起来越来越大,最后用杯子盖住蜡烛,火焰慢慢变小,变小,然后熄灭了。不一会儿,我惊讶地叫了起来,发现盘子的水居然被吸进了杯子里。爸爸故作神秘地问我:“你想知道其中的原理吗?”我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觉得不可思议。爸爸告诉我,原理很简单,当蜡烛燃烧时,杯内的`空气因温度上升而膨胀,部分空气会被挤出杯外,与此同时,当杯内的氧气被烧尽后,蜡烛熄灭,杯内温度气压降低,加上因空气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溶于水中,这也会降低杯中气压,于是杯外的大气压就会把盘子的水挤进杯内了。我听了惊讶的长大了嘴巴,觉得太神奇了。

这次的实验让我懂得了世界上有许多奇怪的事,只要我们去破解去思考,就会发现他的秘密。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十二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4、根据课文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老妇人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5、小结本课时教学:

布置思考题: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复习导入。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刻画老妇人的细节描写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然后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3、再找出刻画老妇人所用的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交流评价,看谁写的最为妥贴。

4、引导讨论:

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5、小结课文教学,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见自读课本)。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十三

蜡烛是无私的,在小卖部里随处可见。自从有了电以后,蜡烛就被灯泡取代了。可是蜡烛仍然悄悄的奉献着。

一天晚上,我正津津有味的看电视,突然“嘶”的一声,停电了。一停电,我就想到了那普普通通的蜡烛,“蜡烛你在哪里呀?”我问。天,越来越黑,我的心里十分害怕,那时的我是最渴望光明的。我在家里东找找,西看看,终于,在一个粘满灰尘的角落里找到了蜡烛,点燃。此刻,蜡烛已灰尘满面,伤痕累累。它却带着满身的“伤痕”,在默默的燃烧自己。我呆呆的望着那摇曳的.烛光,心里充满温暖的力量。这小小的蜡烛,它平时不起眼,被人们放在黑不溜秋,灰尘满地的角落里,可是它还愿意牺牲自己去照亮他人。如果换作是我,我一定不会像它一样无私。

小蜡烛呀!你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用你的生命在照亮别人,在我渴望光明的时候给我光明,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引方向。虽然你受尽屈辱,但是不抱怨半句,不把自己燃烧殆尽你是不会放弃的。你真正的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呀!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2.给下列字词注音:

(1)烧灼 桥头堡 地窖 匍匐 腋下 颤巍巍 瓦砾 拂晓 鞠躬 育乞西 契柯拉耶夫 舀(2)理解词汇: 3.文学常识: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背景: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5.六要素确认:

三、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而是体悟其中情节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四、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六、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三。用一句话说说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明确: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七、那么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情感。

第二课时

八、细节阅读 感人因素: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九、自主研读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休息”

十、对炮火的描写

1.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2.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3.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4.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5.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6.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7.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8.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9.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10.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十一、合作交流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十二、对蜡烛的描写

1.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2.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3.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4.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十三、对黑围巾的描写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2.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3.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4.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十四、对老人的动作的描写 三次写“爬”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十五、拓展延伸

了解更多的关于“二战”的作品、影片

十六、学生小结本课收获。

十七、布置作业

十八、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附: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老妇人 蜡 烛

体现血肉情深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记叙文六要素,概括文章大意。

2、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烛光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老妇人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分析蜡烛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读导读,概括提取关键词。明确:战争

老妇人

苏联红军

蜡烛

瓦砾

地窖

鞠躬

匍匐

闪烁

颤巍巍

迫击炮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主要是记叙成分,默读课文,时间:1944年9月19日(第一段)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第一段)

人物:老妇人玛.育乞西、苏联红军契柯拉耶夫 事件:(起因)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牺牲了。(2—7段)(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危险,安葬了这位年轻的战士。(8—27)

这是一篇记人的记叙文,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个人物?

明确:老妇人(玛俐.育乞西)

那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这个老妇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请用词语或短语来概括她。(形象及其依据)请同学回答:.....(从哪儿看出来的?)

4、分析一下文中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感动的是什么? 明确:1)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15段)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22段)“跪”说明年老体弱,行动艰难(23段)“路并不远,总共不到十步,……”这样细致的描写仿佛情景历历在目,好像连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

3)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25段)“跪到死者旁边”、“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可以看出老妇人埋葬烈士的礼仪非常具体,她把死者当做是她至亲的人,非常感人。4)点在坟上的蜡烛具有特殊的意义。(28段)“跪在……揣在怀里……喜烛……珍藏”这个蜡烛对她意义非凡,然而她却把它点在了苏联红军的坟头。表达了她对烈士深深地敬爱和哀痛。

在掩埋红军的这个过程中老妇人,作者三次写了老妇人“爬”,“跪”,a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b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c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3、请同学们分析一下“烛光”在文中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1)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2)寄托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文章主旨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十六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文章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物象导入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本文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蜡烛”有何意义。)

二、内容感知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三、语言品味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习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四、延伸拓展

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蜡烛,它。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本文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

课后从物象、内容、情感三方面赏读《百合花》(茹志鹃)。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是借白净纯洁的“百合花”的意象来表现中国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百合花。在题材、主题与写法上与蜡烛一文都有相通之处,课外阅读既是巩固课堂教学,也是拓展训练。)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十七

《蜡烛》以散文章法构筑画面来显现作家的主观情绪。这类小说同样离开了情节的框架,作家精心准备了一幅画面,画面可能是一个人很短时间内的生活内容,透过画面,我们却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生活状态或心灵状态,体味出作家对叙述对象的主观情怀和爱憎情感。不妨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上《蜡烛》教案设计。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红军战士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十八

杰奎琳(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终于把蜡烛保住了。

[中尉甲正在门口偷听,当他知道蜡烛里有秘密时,赶快跑上楼。

中尉甲(慢慢的)蜡烛里有秘密!

[与此同时,杰奎琳正把一个和藏有秘密蜡烛一样的蜡烛里封上一个金属管,然后躺在床上,把这只蜡烛放在床头,再把秘密蜡烛放在床头底下,掉包了。

少校(快步走上楼梯到杰奎琳床头)一定就是这个!

中尉甲(急切地)打开看看。

[下楼梯,少校打开金属管,里面有一张纸,纸上画着一个爱心。

中尉乙(厉声问)怎么回事?!

[杰奎琳下楼,喝了杯水。

杰奎琳(看着纸条)这是我给爸爸的',表示我爱他。

[妈妈松了口气,军官们笑了,风停了下来,天色已晚。

少校(看看窗外)天儿晚了,我们也该走了,再见。

杰奎琳(甜甜地)先生们,再见。

少校(笑了笑)可爱的小姑娘,再见!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十九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4、根据课文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老妇人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第二课时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刻画老妇人的细节描写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然后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3、再找出刻画老妇人所用的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交流评价,看谁写的最为妥帖。

4、引导讨论。

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5、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二十

当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便喜欢上了她。春末的夜里,她在微风中轻轻地跳跃着,虽然我没有见过舞者,但是我觉得她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舞者。

第一次见到她,便想起了诗经里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连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喜欢上了一个人,竟然还在同一个班上。

我站在与她相邻的位置,可以微微的感受到她的温度。我骄傲地想,我与她是这颗爱心里最优秀的两根蜡烛,因为没有我们,这就不是一颗完整的心。

每次在路上看见她,我都努力地挺起胸膛,让自己看起来挺拔一点,似乎听见室友说,女孩子们都喜欢真正的男子汉。每次在广播里听见她的声音,都驻足细听,每次在宣传栏的海报上看见她的名字与照片,都久久停留,每次上课,坐在她斜后方的位置,都在发呆的间隙偷偷的看她一眼。

我是一根蜡烛,我们这一族也出过几个名气大的,如李商隐的那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的那支“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但是我只是一根普通的蜡烛,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夜晚,喜欢上了另外一根蜡烛,可是我不能对她说我喜欢你,因为我只是一根蜡烛,只能是一根在她的侧面默默地注视着她的蜡烛。

从小我就不是个胆大的人,不幽默,不帅气,不优秀,甚至没有一个宽阔的肩膀。上大学的前一天,那个被我当神一样崇拜的男子对我说,你已经成年了,对于事情都该有自己的决定,即使是错误的。你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你的肩膀上背的再也不只是书包。

我下了很大的勇气,去商店买了一大把蜡烛,室友说,女孩子都喜欢浪漫的东西。终于等到天黑了,我在她的寝室楼下用蜡烛摆出了一个爱心,每点燃一根便练习一句我喜欢你,每一根蜡烛燃起的火苗都在我心中燃起一点希望,给我一点勇气。

蜡烛的生命只有那么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我想,我是幸运的,我能在我如此短暂的生命中,遇见一根我喜欢的蜡烛,并且一直以一种挺立的姿态在她边上默默地注视。我努力的燃烧着自己,让她也能感到我的温度。

蜡烛都点燃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有点恍惚,明灭的烛光,像一颗颗忐忑的心。我深吸了一口气,掏出了手机。黑夜里屏幕亮的有点刺眼,我没有翻电话簿,开始拨那个熟记于心的号码,几声机械的嘟声后,手机震了一下,“喂”,她清亮的声音传来,但是那边杂音很大。我清了清嗓子,故作镇定地说:“你在哪啊,有件事想找你。”

“啊?不好意思啊,我现在不在学校,什么事啊,可以等回学校再说吗?急事?”“哦,没有,就是有点小事想让你帮个忙,没事,我找别人吧。”

“哦,那好吧,不好意思啊,那我先挂了,拜拜。”

的女孩子就快出现了吧,很羡慕。下辈子,我想做一个人,能够正对着喜欢的人说出一句,我喜欢你。

在生命的火苗熄灭的那一瞬间,我化作一缕青烟升向夜空,升向我们最后的归宿。最后的那一瞬间,我向地上望了一眼,她也即将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正是在那一瞬间,我发现,其实我们并不是那一颗心里最优秀的两根蜡烛,因为那颗心,缺了任意一根蜡烛都不是一颗完整的心。

电话挂了,我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地上的蜡烛快燃完了,蜡油汇集到了一起,融成一线,像两只终于牵到一起的手。一颗心,就快灭了。我突然想,要是做这样一支蜡烛多好,能在短暂的生命中遇见另一根蜡烛,并喜欢上她,便可以在她身边一直守护着她,用自己生命的温度温暖她,直至成灰,泪干,而在最后的一瞬间,能最终牵到她的手。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二十一

于是,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说:“蜡烛燃烧使得杯子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膨胀就会溢出杯外。接着杯中的氧气用尽,蜡烛熄灭,之后杯内空气冷却,气压下降。同时,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使杯中的气压下降。于是杯外的气压高于杯里的气压,就把水压进了杯子里去了。”我看了后才恍然大悟,知道为什么了。

不久之后,我又在一本书上看见和这个一模一样的题,题上说手不能沾水,把装水盘子中的硬币拿出来。可以用玫瑰花、帽子、烧杯、玻璃杯、粉笔、蜡烛、手电筒、量杯、铅笔、火柴、小盘、剪刀、磁铁、鸡蛋、皮尺、圆规、蜡笔、刀子、陀螺和糖果。这道题就是用气压原理来出的,玻璃杯里面的氧气一旦被消耗掉,杯里气体压力就会小于杯外的大气压力,这个时候水就会被挤压进杯里了。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二十二

3蜡烛

西蒙诺夫

课型:新授课

(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通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同学们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四、课后练习:

1)课后练习二。

2)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书设计:

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把握记叙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老妇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层次的体会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蜡烛会吸水教案篇二十三

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一、导入。

(学生讲的实在很精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课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0350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