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千年一叹有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0:26:06
2023年读千年一叹有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模板11篇)
时间:2023-10-30 00:26:06     小编:曼珠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一

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寻访在古文明的文明之旅,看似一份求之不得的美差,其中却蕴含了多少沉痛、悲楚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有时真感到自豪,自豪中国是四大古国中唯一经久不衰的。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暂且不评论秦始皇其人,他统一国家和文字便能让文明得以传承。俯瞰中原大地,感受祖国的心跳,我们在追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文明对我们似乎很渺茫,几乎所有古文明光芒都被淹没在城市的喧嚣。若没人来唤醒我们的心灵,也许中国终究也会如此不堪入目吧。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二

从尼罗河往东到两河流域再到恒河平原,这片地域寂寞了千年。战争来了,它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也渐渐被淡忘了。人们对它好奇而又畏惧,索性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相比之下年轻得多的欧美。强国觊觎这里的资源,却任由宝贵的遗迹经受时间的风霜雨雪。旅行者们来到这里,用相机记录下它的面貌一隅便离开了,他们永远是这样步履匆匆。终于,在千禧年到来之前,它等到了一位真正希望走进它的旅人。他从一个同样古老的国度赶来,在枪弹的威胁中潜行了数万里,用脚步丈量了几千年人类文明横跨的距离。三个月的时间,虽然他也是匆匆走过,但正如他在自序里所言,“如果这种匆促出自于一种万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同于《行者无疆》的轻松活泼,这片孕育了多种古文明的土地使余秋雨的笔调愈发冷静和深沉。他在漫漫黄沙中挥笔,《千年一叹》便在一路枪口中写就。

读罢全书,最令我担忧的还是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在《寻找底线》一文中,余秋雨写到了坐落在耶路撒冷城西的大屠杀纪念馆。一大片从遗物中找到的照片在一个拐弯后突然呈现在所有人眼前,“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装大人样的,撒娇的,调皮的都有。短发似乎在笑声中抖动,机灵全都在眼角中闪出。但他们,全被杀害了!”如果说那些无畏的战士在看到死神临近时仍保持微笑,是在捍卫他们最后一点尊严,那么那无数消逝在枪口下的孩子们呢?他们在搭上开往天堂的列车之前,面对着镜头,面对着罪恶的刽子手,绽放出最烂漫的笑容,则应当是对世界无情的嘲讽。这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尽管影片中穿插了许多喜剧成分,而且关于父亲的死,也只用三两声枪响带过,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足见其中无言的悲壮。我相信纪念馆设计者的用意也是如此,不陈列带血的刀剑,不展出锈蚀的枪炮,而用由一群笑脸组成的拼图,使得这份震撼、这份对战争的反思抵达人们内心最深处。

同时,余秋雨也无意间向我们透露了战火背后人们的生活情形。在烽火和硝烟消散之时,他们的生活同我们的一样平静。无论是认为其他国家嫉妒巴格达美丽的伊拉克老人,还是以家乡拥有的众多古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荣的埃及青年王大力,他们言语之中无不表明这里的和平,彰显着人们共有的对世界的爱。记得曾在杂志上读过一篇题为《奇怪的西方记者》的文章,说是一位叫安娜的欧洲记者到尼日利亚采访,在与当地同行乔什夫到一家餐馆吃饭时竟然抱怨餐馆“太干净了”。安娜对非洲的印象是“嘈杂、拥挤、混乱、花花绿绿”,显然,她对非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遥远的从前。而中东,自然也有其除却战火之外的另一面,每个普通人都幸福着那些属于自己的幸福。

《千年一叹》它厚重,因为它装满了沉甸甸的文化与历史。余秋雨,这位年过半百的学者,穿过狂风扬起的大漠沙尘,用文字唤醒了险些被人们遗忘的记忆。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根,人类文明从那里起步。有了根,我们便有了阔步前行的理由。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三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声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恒河河畔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残破,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我穿越了大半个中东。我看到了那象征着纯洁与神圣,代表着信仰与永恒的恒河边,人们病态地呻吟着,冲天的火光照亮了卷积的乌云,尸肉燃烧的味道令人作呕。昔日那圣洁的恒河,如今已成为疾病的根源,它的呻吟微弱而连绵,和着这一城的哀号与绝望,在浓烟滚滚中飘向天空。昔日的印度如今只能带给人们绝望,那样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就这样渐渐被湮没在世间和人性的洪流中,消失不见,令人痛惜。佛曰:“恒河沙数几何?”只是不知当那个无欲无求、大慈大悲之主看到如今的印度与恒河时,会不会多流出那一滴悲痛而又无奈的泪。

当冷冷的水声从尼罗河畔传来,古埃及的鸣奏曲便已响起,庄重地吟诵着那辉煌的历史,带着我们走进了那个金沙遍地的四大发明古国之一,正如余老所言:“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最大的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拉美西斯二世与艾奈菲尔塔丽的故事流传于世,门农石像静静哭泣,女王祀殿依然完美地矗立。可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我们再也无法解读象形文字和那一具具无声的木乃伊,它不仅包裹住了法老的面容,更包裹住了那遥远的埃及不容他人窥探,只剩下那座石像静待那海已枯而石未烂:“他们都走了。”也正是因为见过太多的老泪纵横,于是不再说什么。

翻阅过历史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中东的战乱。种族与宗教信仰的不同,利益的碰撞,资源的抢夺,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人们在呻吟,大地在哭泣,无家可归的人们在街头流浪,无法上学的孩子闭口不言,战争的冲突让人们生活在绝望里。政府之间的斗争,受伤的却只是百姓,伊拉克遭受国际惩罚,可孩子们却因禁运而没有课本,国际惩罚理由或许是正义的,但真正被惩罚的却是那群最无辜的人。在这样极权国家,长期的混乱只能令权谋阶层更加嚣张,人民却依旧生活在地狱。

文明衰落,历史褪色,只有那一年年花开花落鲜艳了一万年。凛冽的风穿透我的灵魂,伫立在咆哮的黄河边,飞溅的河水湿了我的裤脚,像那远古的历史轻轻地流泪。站在中华大地上,我的内心难以平静,历史与文明相互纠缠,那么厚重而又脆弱,在时间的冲击下,不断被逝去消亡,让我们留住文明留住历史,让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四

这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世界文化(文明)考察日记。正像余先生所言:我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现场,只相信废墟遗址,只相信亲自到达。

《千年一叹》记录了在千年之交的时候,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伊斯兰文明遗迹的经历。当年的行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

书中,作者以厚重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等地文明的衰落,探讨了造成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首先是希腊。文章开篇第一个题目便是――哀希腊。似乎很沉重。殊不知,希腊也曾有过伟大的辉煌。因常年的战争,拖垮了整个希腊的经济,再加上在自然暴力面前,不堪一击。最终,难逃没落的命运。然后,是埃及。金字塔已经在这片蓝天下屹立了几千年,和远在墨西哥的玛雅文明一样,都是人类的未解之谜。可是,按照余先生的思考:就是一个人过度劳累会损耗元气,一种文明也是。埃及就是这样,经过了长时间的修建金字塔和战争,它确实已经体力不济,至今还没找到文化复兴的基点。今天的法老的后代子孙们,早已忘记了过去,他们终日闲散无事,只会“滔滔不绝地讲话”。难怪埃及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别忘记,曾经的文明古国啊!接下来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作者参观了一座大屠杀纪念馆,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屠杀的六百万犹太人。这是一部文明可以成为一种点缀,但文明有最终的指向,正是一部屠杀与反抗的历史。战争摧毁了家园,摧毁了文化。文化(文明)也走向了凋零,只留下一段深深的血印。不可思议的是在约旦的大山里居然还有缺少文字的文明存在。可见,人类的历史比有记载(记录))的更长,他们一定有更多的经历,更险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某种意义上说,这更是一种难得的文化形态。

探寻文明,离不开两伊。他们曾是何等辉煌,可如今呢?贫穷、战争、宗教(教派冲突)等正在无情地摧毁这片土地,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痛不欲生!最终,正是文化的彻底覆灭!他们无能保护他们先人留下来的辉煌,即使面对他们的未来(孩子)),他们似乎都无能为力。确实正像书中写到道:一切善良都好像是传说,一切美丽都面临着杀戮。间离了看,他们毫无力量,但在白天和黑夜的交接处它们却能造成期待,正是期待,成了善良和美丽的生命线。

走过了巴基斯坦就到了印度――我拒绝说它美丽。本应该很美丽的国度,但,其实并不如此。作者来到了新德里,考察了红堡(一座用红砂石砌成的皇宫),接受了加藤先生的采访,拜谒圣雄甘地墓,看泰姬陵,置身于伟大的恒河畔,观看菩提树和洞窟等等,最后,告别阿育王。作为文明古国的印度,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问题:人口暴增,宗教歧途,治安堪忧。他们已经淹没了很多精致的文明。每一处废墟,便是一处毁灭,然而在这毁灭之前呢?恐怕没有一丝思考,更没有一声疾呼。因怕玷污对神圣之地的印象,余先生没有进一步参观考察阿育王的首府更多的文化遗址。伟大的阿育王,别了!别了!

尼泊尔,是文明之旅的最后一站。小小的尼泊尔虽没有伟大的古文明,却有勤劳友善的劳动人民。这里远离愚昧,远离血腥。这里简单自然。在喜马拉雅山下,在幽静的山林中,作者整理了这一路上的感触。

千年文明,千年追寻,千年思考,千年叹息。曾经的这些文明古国,这些伟大的文明去了哪里?同一命运即:衰败、没落甚至完全消失!是什么原因呢?余秋雨说了这样的一些话:人类不可以对同类太嚣张,更不可对自然太嚣张。这种嚣张也包括文明的创造在内,如果这种创造没有与自然保持和谐。

除此之外,当繁衍过度、消费过渡、竞争过度、占据空间过度、心理曲折过度、口舌是非过度、文字垃圾过度、无效构建过度显而易见,这已经构成了灾难。

周游“列国”之后,该回家了。离别之后,才懂得珍惜,才能真正读懂它。大中华,大中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依靠,我们该为之无限自豪!可,我们有时候埋怨它、轻视它、斥责它、嘲笑它。嫌它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次惭愧至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而不倒。我们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提出并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以人民为本,我们崇尚人与自然和谐。

何为《千年一叹》?跟余先生一起,用脚丈量土地,跨越千年,横纵对比。庆幸我们还存在,但,我们该有基本的思考和警觉!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五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句话是自序中的一段话,从世界各地最后回到中国。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都市,车轮碾过的也仅仅只是一些让我们感觉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见了希腊给人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感受罢了。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语形容。希腊的文明是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个小时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为这种独特的生活节奏感到一种有趣。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要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仿佛是一种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让人们感觉法老们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着这些东西罢了。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有联系的感觉的话,那么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有联想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至今仍可以学习千年以前的历史,这可能要归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命人撰写史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是的,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就会留下“到此一游”的“见证”,古建筑成了发展旅游业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业化元素占据了那些古旧建筑所散发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气息。“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整部日记,都贯穿着这种疑问。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叹的名字吧!正是这样长城在哀叹,泰姬陵在哀叹,黄河在哀叹。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们光辉的现在。中华文明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六

这段时间一直在出差,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

出门的时候我常在书包里装本书,在车站等车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在嘈杂中独享一份宁静;火车上看看,给身心一份旅行。

未读这本书之前,羡慕那些行者——带着单反、背着包骑着单车转山转水。现在发现余先生是一盏烛火,在若隐若现的前方。

他行路。每到一个地方,或是历史久远、闻名世界,或是荒凉到只剩下一砖半瓦,哪怕仅仅只留下一个传说,他也能怀古评今,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

他读书。每讲出的一个故事,总让人感觉熟悉而又新奇,像是历史缝隙里的筋骨。从不扭曲历史,却又鲜为人知。

真正的博学是难以模仿的,而我们往往最爱拾人牙慧、夸夸其谈。多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每一步路都是在与历史同行;每一行字,都是无数脚步的积淀。

我想,本着读书万卷、行路万里的理想,或许永远达不到余先生这样的人生高度,但朝着这盏烛火前行,生活必将更加充实,旅行也必将更有意义。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七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王朝,多少轮回?谁也无法知晓它们曾经的辉煌,世人看到的,只不过是经过几千年岁月蹉跎的落魄罢了,每每拾起此书,我都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无情!

传来;也从恒河边传来……当昔日的辉煌变得落寞,唯一的疗伤者也只能是时间了。经过一代的变迁,人们逐渐遗忘,那一声声叹息也变为了无奈。文明慢慢衰落,曾经那些美丽的色彩也被时间冲淡了。在余秋雨的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一丝丝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人民没有一点快乐和幸福。只有往日鼎盛一时现如今如此惨淡的古文明,只有一片死寂的`黑色。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如今也只有中国这头雄狮傲然挺立。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八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这几天热极了,大家都说是在过桑拿日子,我也不例外,我也是怕热,不敢出门。在家里蜗居,看书、回帖子、写点笔记。回头看看,还真是收获不小。这几天又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此书新版于2002年,虽然差不多十年,但书中所描写的古代文明遗迹是不过时的。先前,我读过先生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特别是《文化苦旅》给我启发很大,也受益很大。总感觉大师级的水平就是高。

读着,读着,感觉着恐怖满眼;读着,读着,感觉着危险又危险;这是在探险,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仅限于苦了,达到了玩命的地步;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在经过了这漫长的苦旅岁月之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项文明成果的发布,都是在经过了几番寒彻苦之后才会得来,知道这些我们才会去珍惜的。知道后才晓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叹,是对新世纪的献礼,也是对逝去的旧世纪的挑战。是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余老师从1999年9月27日开始行程,第一站就是哀希腊,最后一站是山西平遥古城,时间是2000年2月2日,历时5个月的行程,完成了千年走一回。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九

近期可能很多人都在关注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的内容,今日小编也是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信息并整理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看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这本书确切来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越野车队考察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路程从希腊到埃及,从巴以到尼泊尔,跋涉四万公里。

这一程,他们遇到许多惊心动魄的事情,随时都威胁着他们的生命。许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在中东的一些国家更是如此。前一秒不知道后一秒会发生什么,给我的感觉是:这些人每天都提着脑袋仓皇赶路,生怕一不小心把脑袋掉了。

在书中,作者记录了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结尾部分探讨了其衰落的诸多原因,在对比中逐渐找到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读来令人震撼、叹息。

两千年前的几大文明,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衰落的原因各有不同,不再赘述。在此,只写写作者从中找出的共同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

各大文明衰落的原因:一、远征

文明以自己的繁荣使野蛮势力眼红,又以自己的高雅使野蛮势力自卑,

野蛮迟早会向文明动手。而一旦动手,文明很容易破碎。当文明的力量汲取了太多的血泪教训,也会主动出击。开始时是想以野蛮的手段阻挡野蛮。久而久之,远距离征战渐渐成了某些文明的癖好。征战一旦胜利,一定伴随着文化奴役,这对被奴役的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但是另一方面,胜利者的文化也未必胜利。因为他突然成了奴役别人的武器和工具,必须加注大量非文明的内容,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

而我们中国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欢远征别国。并且,中华文明从根子上主张和平自守。这也就是作者找到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没有败亡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失序。

战争对文明的破坏,首先从破坏秩序开始。这种破坏也包括侵略者在动员和组织战争时对本国文明进行军事化的搓捏。即使没有战争,文明自身也无法抵拒失序趋向。

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选拔文官的标准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注重“治国平天下”,不是空论玄谈,因此确实也能把地方上的事情管起来。中华文化既没有在无序中崩溃,也没有在无效中风干,都与此有关。

三、迷昧。

文明需要钻研,因此又极容易钻牛角尖;文明需要自重,因此又极容易排他;文明需要传播,因此又极容易夸张――这一切都会导致迷昧,而种种小迷昧如果膨胀成大迷昧,则又成了自我毁损的灾难。这种情况最集中地体现在宗教狂热上。

宗教在创始期大多也清朗可鉴,但时间一长,信徒一多,很容易失去精神之度,渐渐在内外争逐中发生蜕变。在编制神话、排斥异端、约束行为、解释教义等方面走向极端。甚至还会发动宗教战争,酿成人间惨剧。宗教纷争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麻烦,而到下个世纪也很难乐观。

中华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这是事实,却也因此避免了宗教迷昧的全方位侵害。

四、保守。

文明越伟大,就越有理由保守,但保守是违背文明本性的。保守留下了秩序,丢掉了创造。

中华文明的基本面也是相当保守的,这使它一再地产生危机。但是,它又隐藏着一种内在弹性,使保守不至于抵达脆折的程度。这种内在弹性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则。这种精神和原则,既避免了排他又避免了极端,使中华文明一再从危机中脱身而出。

以上即是余秋雨先生对古文明深刻的精华解读。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的《千年一叹》,令我受益匪浅。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十

今天一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顿时感慨万千。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走过亚洲,满怀着希望和热情,但当他一路走来,当他荡漾于文明古国,却见千年的辉煌已泯灭。留下的只有无休止的战争和望不尽的贫穷。余秋雨在作品中说着自己内心的焦虑与恐惧。

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是碗》一文故事讲的是大家在车上因为饥饿而惊醒,陈鲁豫小姐只好拿出袋装的方便面泡着吃,在旅馆里询问有没有碗时,服务员竟摸不着头脑,几经描述,服务员才明白,但当服务员推门进来,手中拿的却是一个塑料花盆,顿时,全场惊愕。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故事的趣味,却透出重重的哀伤和悲怆,以及千年辉煌坠落的寂寥和空虚。

作者余秋雨惊悚于古文名遗言,反思与尼泊尔山麓,闻道于数万里荒原,执笔于最恐怖地区。看着民不撩生,水生火热的情景,我和作者一起心酸掉泪。

当看到最后几页的图片,我体味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幸福,我们不需要被枪林弹雨击毙,不需要匍匐在战场,不需要日夜面对着断垣残墙,不需要惊悚于古文明已冰冷的遗体。

作品中那无数问号,无数叹息,多少血泪,意味这什么?意味着太多太多的辛酸。因为,因为——人的生活本不该如此绝望!

读千年一叹有感篇十一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02780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