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使我们在阅读中更深入地思考,挖掘和理解书中的价值所在。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因素,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和评价。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读后感,下面整理了一些经典读后感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一
老子”这个名字,我只是听说过几次而已,他所著的《道德经》我也未曾赏读。因为这些原因,我说出我自己个人对于老子的看法也只是在阅读了《寂寞圣哲》中的《老子篇》的基础上建立的。
老子推崇无欲,孔子说过“无欲则刚”,“无欲”真的这么重要吗?我同意老子的观点,“无欲”则无盗,则无争,则民心不乱。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老子与此同时也是有欲的,何尝不是呢?我们贵为“高等动物”就是因为我们能思考,会思考,因为我们有“欲”。我们摒弃我们的优点而不用,做一只“普通动物”,又是想要做什么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那智囊般硕大的大脑中的那么多的智慧,他有弃其如敝履吗?并没有,因此我认为老子与孔子的想法大同小异,因为孔子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认为,这就是自私的表现。如今,人人都能用自己的智慧来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来为这个世界创造美好的明天,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二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着作《春秋》万古流传。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三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万古流传。
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四
寂寞,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受。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要过庸常的生活,庸常的我们也总会有庸常的寂寞。寂寞的时间让人无所适从,而寂寞的心绪简直能够置我们于死地。但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却是一种情怀。真正的“寂寞”只能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是跳出红尘烦扰一瞬间的妙悟。
寂寞,是一片丰腴的土地,能使静穆的种子开出令人醉心的奇葩。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
历史的黑暗、现实的邪恶,人性的泯灭??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一套老子的的处事哲学孕育而生。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是在预言着人性的倒退的路上前行。一切把戏他都已经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当悲伤逆流成河,就是到了该离去的那一天。柔弱胜刚强。沉默有时是对现实最强烈的反抗。在血色残阳中,行至关外。他去了,一去杳然。 孔子背负着救世主的责任感。
从入朝为官到施展宏图,从心灰意冷到授业解惑。十四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守着最初的信念。《中国文化史》中有云:“弟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孔子洒泪而尽,带着他的雄心远去。只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声沉重的叹息。然后,也就是那一刻,他照亮了浩荡的中华历史,灿烂了千年的华夏文明。
庄子背负着永远的乡愁。
化而为鲲,畅游海底;化而为鹏,翱翔天际。独与天地精华往来。在后人钦羡的眼光中,他悠悠然于濮水垂钓。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汪洋恣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美丽。
庄子陷入了自己布下的哲学困境,画地为牢。世事庄周蝴蝶梦。
午夜,梦回,化作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展现一种不可企及的抚媚。
掀开神秘的面纱,沉痛的历史背后余下的是化不开的凄美与哀绝,是渴望光明的向阳花。 圣哲的寂寞是对现实的哀叹,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文在心扉刺痛的甜美。 一切的一切,他们甘之如饴。
寂寞,让他们如此美丽。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五
他曾告诉过别人他的理论和想法,但是却很少有人理解,更很少有人接受。无奈,出关成为他最后的选择。也许作为中国哲学的宗师,就像是书中其他的思想家,像孔子,屈原等等一样,他便注定了寂寞。
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寂寞,就像书中所说的:“和时代拉开一定的距离往往是产生真正思想家的前提之一”,“超前的思想家发现现世的所缺,恋后的思想家发现现的所失”。
而想想现在,似乎很少有见到这种能够与“时代拉开距离”的人了。
我们,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过着两点一线式的单调乏味枯燥的生活,重复,重复原来那颗清澈透明的心也随着这无限的重复慢慢地变得浑浊甚至已经有些僵硬。
我们用老子发明的“阴谋”去对付别人,不择手段,从中获得好处,然后再用一些大道理不管说通说不通地为自己掩盖罪行。
我们也用着和老子相同的语言和别人交流,但是我们所说出来的却不是自己的思考之所得,亦不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就算是也是经过马赛克似得特殊处理。
而这种寂寞又要怎么才能打破呢?„„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六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书的封面为绿色,下面却是灰色,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烦躁化为一种宁静。原本以为这种书肯定晦涩难懂,估计只能静读两章。可是细细一读后才发现,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又精彩,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没有像以前读的那些书一样,一味的赞叹或一味地批评某人。他带着我领略了老庄的风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才华横溢的屈原,让我这颗寂寞无聊的心和圣人来了一次远隔千年的呼应,让我在寂寞中充实自己,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下面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圣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动画中给人的印象就是“脑袋大,皱纹多”的一个看似仙风道骨的老头,所以作者在开头就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智慧,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后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圣人怎会有阴谋和陷阱?这使我对下面的内容来了兴趣。原来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阴冷的书馆里读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献,当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这现世人间,已经混乱无道,正如历史书中那么糟糕,于是他决定离我们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传诵至今的《道德经》,一种看透红尘,无为而治的思想便跃然纸上。一些人对这种思想大骂不已,可是他们却可曾想过,一个已看透这颠倒的世界的人,能够想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错,正如书中所说:“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再说说大家更为熟悉的孔子。开篇作者又用孔子的头来打趣孔子:“生而迂顶”,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古今圣人的脑袋都异于常人。这当然是玩笑之语,但孔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我们的国家在他的儒道下前进了两千多年。虽然如此,但孔子在当时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时代,混乱不已;他的思想,君主们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语;他虽然有众多学生,可最终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个在寂寞中努力实现主张的痴人,一生舟车劳顿,为捍卫心中的礼义奔走在诸侯国之间,也正是如此,才区别了圣人和凡夫俗子。
看完了令人生畏的老子,一生壮志难酬的孔子,不如再聊聊作者笔下豪情四溢,虽勇猛却常怀仁慈的游侠墨子。看过《秦时明月—诸子百家》的人都见识过墨家的机关术的厉害,墨子好似一位独行侠,腰中怀短剑,眼中充满坚毅。作者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而且是最伟大的剑侠。你可曾想过,一个精通机械,武艺高强的人会拿起手中的武器,为黎民而战,不,也不是战,仅是防守;你可曾想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会徒步行走几天,为的只是心中的爱。墨家有儒家的仁,却拥有儒家没有的勇;他有堪比法家的武器,但法家的武器是指向人民,而墨家的武器是保卫人民。真可谓仁勇兼有。即便如此,墨家也只是红遍一时,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他们一味强调守,却没发现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古代的圣人,他们所倡导的思想,有其先进的锋芒,也有黯淡的阴影,我们应该从其身上学习到优点,也要完善自身的不足,人生乃是一场寂寞的修炼,我们应该在寂寞中充实自我,寂寞使人美丽,圣人在寂寞中成圣。从以上的圣人的经历来看,作者所倡导的乃是一种寂寞宁静的心境,一棵树、一个月的高尚心境,在喧嚣中变得宁静,在寂寞中寻找精彩。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七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渐黄,圃圆花香,一声玉笛却吹落梅花,一曲折柳仍泛起孤情。
修指轻拨,暗云涌动,悠悠苍天,此人何哉?双袖挥舞,珠玉落盘,乌啼水荡,杜咳川崩。凝华清之温泉,泣孤舟之嫠妇。既非洋洋,亦非浩浩,一声声,诉出的是万里春江载不尽的寂寥,两崖悬瀑冲不开的罹忧。
雨,散了。水随天去秋无际,柳连竹动月难圆。人闲桂花落,落得决然,落得干脆。无声地,仿似秋风悲画扇,恰如流水绕孤村。
弯腰,拾起一叶落红,是那么的馨香苦涩,那么的绚丽而黯淡。涩得沁人心脾,淡得催人断肠。微风,吹乱了三千青丝,吹没了荇泥轻印,吹起了似梦飞花,吹散了,旧日的足迹。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一朝得权在手,便把敕令来行。居庙堂之上,针砭时事,聚讼国法,纵不能一语揽狂澜,亦能献一己之力而正纲。
而今,只剩孤窗残烛,卷帷对月空长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至人的寂寞。
于是,灯光稀释的道上不再有我游荡的心,它已蛰伏在记忆的一隅,以一双局外人的视角,平静的看这一幕幕无语的话剧。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是将悠然啸于南山,采菊东篱,还是吟诗做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的自嘲?
或许,殊途同归,空余两轮日月,往来如梭。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八
寂寞,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受。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要过庸常的生活,庸常的.我们也总会有庸常的寂寞。寂寞的时间让人无所适从,而寂寞的心绪简直能够置我们于死地。但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却是一种情怀。真正的“寂寞”只能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是跳出红尘烦扰一瞬间的妙悟。
寂寞,是一片丰腴的土地,能使静穆的种子开出令人醉心的奇葩。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历史的黑暗、现实的邪恶,人性的泯灭?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一套老子的的处事哲学孕育而生。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是在预言着人性的倒退的路上前行。一切把戏他都已经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当悲伤逆流成河,就是到了该离去的那一天。柔弱胜刚强。沉默有时是对现实最强烈的反抗。在血色残阳中,行至关外。他去了,一去杳然。孔子背负着救世主的责任感。
从入朝为官到施展宏图,从心灰意冷到授业解惑。十四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守着最初的信念。《中国文化史》中有云:“弟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洒泪而尽,带着他的雄心远去。只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声沉重的叹息。然后,也就是那一刻,他照亮了浩荡的中华历史,灿烂了千年的华夏文明。
庄子背负着永远的乡愁。化而为鲲,畅游海底;化而为鹏,翱翔天际。独与天地精华往来。在后人钦羡的眼光中,他悠悠然于濮水垂钓。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汪洋恣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美丽。庄子陷入了自己布下的哲学困境,画地为牢。世事庄周蝴蝶梦。午夜,梦回,化作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展现一种不可企及的抚媚。掀开神秘的面纱,沉痛的历史背后余下的是化不开的凄美与哀绝,是渴望光明的向阳花。圣哲的寂寞是对现实的哀叹,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文在心扉刺痛的甜美。一切的一切,他们甘之如饴。
寂寞,让他们如此美丽。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九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万古流传.
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十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书的封面为绿色,下面却是灰色,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烦躁化为一种宁静。原本以为这种书肯定晦涩难懂,估计只能静读两章。可是细细一读后才发现,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又精彩,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没有像以前读的那些书一样,一味的赞叹或一味地批评某人。他带着我领略了老庄的风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才华横溢的屈原,让我这颗寂寞无聊的心和圣人来了一次远隔千年的呼应,让我在寂寞中充实自己,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下面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圣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动画中给人的印象就是“脑袋大,皱纹多”的一个看似仙风道骨的老头,所以作者在开头就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智慧,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后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圣人怎会有阴谋和陷阱?这使我对下面的内容来了兴趣。原来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阴冷的书馆里读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献,当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这现世人间,已经混乱无道,正如历史书中那么糟糕,于是他决定离我们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传诵至今的《道德经》,一种看透红尘,无为而治的思想便跃然纸上。一些人对这种思想大骂不已,可是他们却可曾想过,一个已看透这颠倒的世界的人,能够想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错,正如书中所说:“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再说说大家更为熟悉的孔子。开篇作者又用孔子的头来打趣孔子:“生而迂顶”,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古今圣人的脑袋都异于常人。这当然是玩笑之语,但孔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我们的国家在他的儒道下前进了两千多年。虽然如此,但孔子在当时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时代,混乱不已;他的思想,君主们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语;他虽然有众多学生,可最终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个在寂寞中努力实现主张的痴人,一生舟车劳顿,为扞卫心中的礼义奔走在诸侯国之间,也正是如此,才区别了圣人和凡夫俗子。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十一
高一14班孙雪
敢谈圣贤,绝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心应手的。但他,做到了。
本书的尖刻得之于宽博,幽默得之于智慧,恣肆得之于安详。尤其是张合俯仰的内力,顽皮有趣的语言。也可见鲍鹏山先生是一位有心劲又调皮,认真又沉得住气的人。
此书亦如其人,它使圣贤庸行,大人小心,使我们不知不觉而知觉。凡为圣人,心智必定超于常人,而这样一位圣人,在无数凡人庸人的包围排挤中,又怎能不寂寞?诗人的诗诠释了诗人的灵,文人的文涵盖了文人的魂。一个人的灵魂都承受着一股巨大的寂寞,他的诗文必然也浸染着一杯苍凉。这,便是寂寞圣哲,每个时代中最寂寞的歌者。
我,不敢妄谈圣者。但我相信,写圣哲的人,已成圣者。他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个人与庞大的体质之间的关系,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从社会的方面说,这关系到如何为社会机体保存大量的活跃的细胞,从而使整个社会保持活力与创造力;从个人的角度而言,这更关乎人的幸福与尊严。”与其说他是在讲“圣哲”,不如说他是借圣哲及其生存的文化环境,阐释人的幸福与尊严。圣哲们都是寻求幸福的大师,都拥有人的尊严。只是,他们的幸福之路往往是寂寞之路,他们的尊严之路也往往伴随着漫长的寂寞之旅。
圣,就是在常人之上;哲,就是在常人之前。高高在上,令人敬畏;遥遥领先,难以企及。正因如此,圣哲,从来就是寂寞。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至望而生畏的人,他是一位令人敬仰却又令人迷茫的圣者。他教会了我们人生的智慧后,毅然的弃我们而去。也许正正站在他面前时,我不会记恨,但我必定会战栗。那是一种在一个智慧的光明面前,愚者的颤抖。他与众人本不同,依道而生随道死。老子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道”这个字上面。而“道”,又是什么呢?道,是老子推崇的`“无为”,即事物的本质规律。道,是老子对社会、人生的冷酷揭露。他残忍地让我们直面自己的错误。所以,我怕老子,也敬老子。可惜这样一位真实的圣哲,还是抵不过圣人被褐,他独自一人领悟世界真谛,独自一人窥见世界本质。他也许激动过,欣喜过,但他大抵是寂寞的。因此他去了,一去杳然。
庄子着书十万余言,在坚守中寻求,在寻求中坚守,自我超脱,由己及人,并有一知己。但他也寂寞啊。他的寂寞是一斛乡愁,是对绝对自由的思想、超然物外的自由空间的渴求。只是身而为人,又怎能求得?这种苦痛就是永恒。
未知苦楚,不信神佛;既信神佛,方知寂寞。
如今的我只有有了信仰,分享他们的智慧,多少才会减少他们一点点寂寞。
指导教师:朱晓宇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十二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十三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于是,带着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痴狂,遂封堵起了这“零碎的思想”。忽容置疑,作为些家底一个上学的读书女孩子,冰心是幸运的。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学熏陶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眉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娇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母亲啊!着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这些字,在以前,以隐藏在你的心里。”《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人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诗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歌颂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纯水中的作品大都由冰心二十岁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新近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民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向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十四
父亲的去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别,龙应台看似越来越孤独,然而,在无数次的“目送”中,她也变得越来越笃定,越来越豁达。一句话:寂寞,却不孤独。再用她在《寂寞》一文中的话来说: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在我看来,她把寂寞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可以排遣消减的,不如称之为孤独;而第二种则是只能一个人独自面对、体味的。而现在的龙应台显得是在第二种寂寞中,她已经悟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即便四顾苍茫,唯有目送,如今的龙应台也会勇敢面对,素颜修行。
看到这样的文字时,我先是心中酸楚,倍感凄凉,仔细揣摩一番,回过头来再看身边的人和事,却更仿佛有所释怀了:有一种寂寞,只能自己去面对,与其怨天尤人、凄凄惨惨,倒不如用一种更淡然、豁达的心态来面对。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生命中的这种寂寞,甚至有时候只有这种寂寞才能让我们更深刻、更透彻、更豁达地去看待人生,更宽容地去面对生活。
自古圣贤皆寂寞,大凡心中有所执着的人,常会有与世俗红尘有些格格不入。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十五
有一种寂寞,难能可贵
他素面薄颜,淡然自若
看这灯红酒绿霓虹闪烁
宁静乡村木林丛边
有一种寂寞,干净纯粹
他布衣草鞋,悠哉自在
品那云卷云舒花繁叶落
深山古寺莲花塘岸
有一种寂寞,虔诚执着
他青鞋长袍,清净绝然
听着晨钟暮鼓木鱼声声
那个“拿烟斗的男孩”
载着毕加索青春的激情
深邃地凝望
蓝色忧郁的眼神
诉说着年少青春的寂寞
记忆苍茫岁月留痕
那些清瘦绝美的记忆
伴随着寂寞的歌
枝枝蔓蔓缠绕
怅惋绵绵
热闹总是短暂
长久的.却是寂寞
高不可攀的寂寞
仿似一朵雪莲花
清凉艳丽孤傲自赏
然寂寞,有时也是一种奢望
有那么一刻
内心却是渴望
远离虚荣与喧嚣
向往寂寞的歌
如生如死轮回自然
青春如花之绚烂
归于静美之秋叶
繁华似锦
有谁倾听那寂寞在歌唱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十六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着作《春秋》万古流传。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寂寞圣哲读后感篇十七
好久没有拜读韦明铧伯伯的文章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读到了一篇《寂寞丛书楼》。
我没有想到作为扬州人的我竟然不曾知晓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丛书楼。更不用说其他人了。现在的我们只关心韩国,日本等国的流行资讯,而忽略了本国的历史文化。 丛书楼坐落在扬州个园的东南角,一个人迹罕至的小院里。一座貌不惊人的小楼,上下两层,左右三间,正面朝阳,背倚山石。
上下都是木雕的原始结构,显得古朴而冷清。即使是这样的一座小楼,在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史上,曾经有过他的辉煌。 他是小玲珑山馆十二景之一,是其灵魂所在;他经历了4位主人的转手交接;他曾是扬州八怪以及名人政客(厉鹗、郑燮……)的聚会地;他也是清时全国最有名的藏书胜地;他更是清代著名文人马氏兄弟的心血之造。历史的变迁早已将一切磨净,只剩下他一人,独自面对寂寞的永远。
经过岁月洗礼的丛书楼是时间的车轮,历史的见证。他的破旧与斑迹是现代工业所模仿不来的。他见证了盐商的没落、扬州的没落、甚至大清帝国的没落。但他终究逃脱不了现代社会所附加给他的文明因素。他默默的承受着一切,曾经深藏腹中的十万卷名书,早已失去踪迹。曾经为《四库全书》的编撰而贡献过很大力的他,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他流泪了,就象一个迷路的孩子一样,他找不到自己的路,母亲已同白鹤一起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他一人独自面对下个,下下个世纪的到来。 他想不通,为什么母亲不带他走?却要留下他见证沧海变桑田,人性善恶转变的悲伤。如今的他虽已面貌一新,但用失去当年的万卷藏书的代价换来的象征现代文明的小卖部和接待处,无法让他快乐。他不开心,他怀念过往的一切,珍惜岁月、历史遗留在他身上的印记。 他的不开心也印证了我们的不开心。
《寂寞丛书楼》一文的出现将我们内心深藏的脆落揭露的无处可躲。我们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再刻意逃避,学会去过自己的本能生活而非时代强加给我们的所谓的快乐生活。 他需要同母亲的交流,需要同时代的交流。可是现实没有赋予他这样的机会。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成长在世界和平,经济发达的21世纪的地球,我们喜欢边听歌边聊天的生活方式,喜欢哈韩哈日的奇装异服,喜欢ktv、网吧,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我们是这个社会上自私的一代,堕落的一代,我们没有机会和父母交流。而他们也只会一味的给予我们所想要的生活或是他们心中的幸福生活,我们学会去不断的索求,学会去不断的遗忘历史,学会去不断的接受外来国度带给我们的精神与物质上的同化。 我们逆来顺受,隐藏着内心的那份脆落,心灵的空虚,寂寞。同丛书楼一样的寂寞,不,他不寂寞,因为他还有远方的我们在看着他,关心着他,还有一大批学者注视着他,研究着他。但是却没有人来了解我们,因为连我们自己都不曾真正了解过自己。走在大街上,穿的很哈,很时尚的小妹妹们眉飞色舞,她们真的开心吗?她们只是想用表面的快乐来掩饰她们真实内心的惟恐和空虚寂寞罢了。 记得有人说过,我们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民族气节,可是昨天的我重新看到了我们的伟大的民族气节终于重现了。也许我们不久就可以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了吧,可以过真正属于我们的幸福快乐生活了吧。可是丛书搂却没有办法畅所欲言,他只能够期待下一位名主的早日降临。 他会想念他的马氏之主,我们会怀念那个曾经单纯的自己。
明天,我一定要去探望他,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寂寞与痛楚,同他交流,对他倾诉,就象一对爷孙一样的亲密——心中的丛书楼,不再寂寞的丛书楼,永远的丛书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924742.html】